《欧洲思想史》读书笔记
西方政治思想史读书笔记

《西方政治思想史》读书笔记1、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2、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方法:3、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4、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意义:第一章古代希腊政治思想史1、西方政治思想的产生: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公元前8世纪,氏族制度开始解体,阶级关系开始出现,进入城邦时期。
因为是海洋文明,所以具有开放、活跃和多样性的特征。
之后众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及立法家开始对城邦进行管理和改革,并提出了优秀的理论和主张。
其中梭伦改革坚持中庸的原则,建立了有限的温和民主制,为日后民主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中叶,人们开始研究自然及与自然有关的政治观念。
2、城邦制度的政治思想的特点:从外部特征上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城邦从本质上来说是公民的自治团体,是公民在法律之下分享权利和义务的政治体系。
但是其中只有自由公民可以享受到民主政治权利。
奴隶和妇女外邦人都无法享受民主权利,表明了小国寡民下民主权利的狭隘性。
通知城邦政治也是多元的,一是城邦主权实体的多元化,即城邦政治格局林立。
二是城邦政治制度的多样化。
雅典民主是非常狭隘的的民主,具有局限性,政治权利仅限于公民享有,占人口大多数的努力,外邦人和妇女被排除在外,民主权利只是公民集团的特权,但是其对西方的民主观念产生了十分积极地影响。
3、古代希腊的政治思想:(1)、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思想:个人只有融合与整体,是国家的工具,只有为其献身才能体现其价值。
(2)、理性的政治思考与近于科学的研究方法。
(3)、特定的研究主题和范围。
主要限于公民内部问题其核心是如何协调公民内部关系,如何分配权利义务从而实现公民内部的和谐,是大家过上一种优良的公民生活。
(4)、公民的政治视角:站在公民的视角上认识政治现象,站在公民的立场上阐述政治见解的。
4、智者和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智者将思考的眼光从自然转向人及人类社会。
苏格拉底突出强调道德是城邦政治的基础,而知识和教育是城邦政治的根本之所在。
【作文】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分类: 作文 >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版书笔记550字 《西方哲学史》是每个读书人都应看的一本书,尤其是搞文史哲研究的人。但是版本也很重要。较好的有两个,一个是罗素写的,另一个就是梯利写的。他的特点不是像以前的版本,罗列各种思想、各个哲学家,而是按照思潮的渊源,逐渐地演化,读者看了以后,有一个对西方哲学清晰的系统的了解,同时增加东方人欠缺的理性和逻辑性。作者在本书的序论里说,哲学史必须力求把每一种宇宙观放在它适当的背景中,把它看成是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把它同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文化的、政治的、道德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因素联系起来。这本书的作者弗兰克梯利(1865~1934),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在州立大学毕业后,曾去柏林和海德堡留学,在德国,他受到了严格的哲学思考方法的训练。
回国后先后在密苏里州立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教授哲学与心理学,并曾任美国哲学协会主席。这本书就是他在康奈尔大学教书时编写的教材;出版于1914年,书一出版,立即被哲学界奉为名著。本书原名:A HISTORY OF PHILOSOPHY, 虽然叫哲学史但是仅仅写了古希腊、德国、法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作家和作品,东方仅提到犹太希腊哲学和阿拉伯哲学,所以,仅算是西方哲学。书的风格客观冷静,书的内容翔实,附有通常的脚注和参考书目,供读者核实和进一步研究之用。是一部学者写的经典之作。
罗素《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罗素《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在全球知识界影响巨大的学术名作。
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介绍到我国后,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普遍影响,不少人都曾焚香静读。
将其视为案头的必备哲学读本。
其叙述年代从希腊文明的兴起一直到现代的逻辑分析哲学。
在这部哲学史中,罗素特别对他认为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辟专章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罗素,当今时代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代言人,是西方思想解放与言论自由的见证人。
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之一,分析哲学创始人,同时也是活跃的政治活动家,并致力于哲学的大众化、普及化。
作为哲学家,罗素的主要贡献在于数理逻辑方面,是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以此为基础的现代分析哲学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罗素出身于英国一个贵族家庭,是罗素伯爵的第三代继承人,其祖父曾两次出任英国首相。
1945年,罗素在美国出版了《西方哲学史》一书,该书不但为罗素带来了丰厚的收入,还是罗素获得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代表作有《西方哲学史》、《神秘主义与逻辑》、《怀疑论》、《婚姻与道德》等。
Heraclitus№.1-Heraclitus, though an Ionian, was not in the scientific tradition of the Milesians. He was a mystic, but of a peculiar kind. He regarded fire as the fundamental substance; everything, like flame in a fire, is born by the death of something else. "Mortals are immortals, and immortals are mortals, the one living the other's death and dying the other's life." There is unity in the world, but it is a unity form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opposites. "All things come out of the one, and the one out of all things"; but the many have less reality than the one, which is God.【译文】赫拉克利特虽然是伊奥尼亚人,但并不属于米利都学派的科学传统。
读书笔记:罗素《西方哲学史》之绪论

让我们暂时弃顾唐吉坷德式的历险和那间小屋——虽然我更赞同是王家卫式的——耐心地读一本书。
让我们暂时弃顾昆德拉的原因正是我近来常常思考的——关于什么才是好的文学的问题。
我的感受是:好的文学,或是我欣赏的文学更多的都必须含有一种哲学上的意味,这是文学展现人类存在可能性与多样性的决定性根基,那种依靠百科全书式的宏章巨作,或是凭借个别字句的灵巧隽永,在我看来则如同嚼腊。
将如你所见,这是一篇形式上传统的读书笔记。
二绪论中的罗素就给人一种视角鲜明、叙事宏大、用笔精炼的印象,短短数页,上下五千年的纵横,快哉。
罗素首先将哲学置于科学与神学之间的某个位置,在他看来,科学是一切确切的知识;神学是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
这或许是我们认识他和他的哲学的钥匙之一。
最先让我感兴趣的是罗素对教会与世俗国王之间争斗的论述。
事实上,每每论及西方文明,总能令我萦绕心头的问题就是东西方文明的差异以及因何演变的历史进程。
东方是如何走向政教合一的?西方又是如何迈向政教分离的?教会是如何拥有力量与世俗国王争锋的?又是如何竟然占有上风?坦率的说,我对西方历史知之甚少,只能凭借罗素的阐述适当发挥我的想象。
罗素提到,“一直到公元1300年以后,教会在与世俗统治者的斗争之中通常总是胜利的。
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冲突不仅是一场教士与俗人的冲突,同时也是一场地中海世界与北方蛮族之间冲突的重演。
教会的统一就是罗马帝国统一的反响。
”这段描述给了我如下的启示:如之前罗素曾提及的,基督教是吸收了后希腊时期斯多葛学派的一些教义,如果说罗马统一是依靠法律与军队的话,那么在精神世界上的依靠就是基督教义了。
基督教宣扬天国一统的观念正迎合了罗马帝国统一的现实,成为了罗马维系统治的一个支撑。
基督教也成为罗马掌控民众的有效手段之一,尤其是掌控那些受到过希腊文明熏染的民众。
同时这也成为罗马抵抗北方蛮族侵入的重要力量。
罗素接着描述到,“所有的武装力量都在国王这方面,然而教会还是胜利的。
西方政治思想史读书笔记(5篇范例)

西方政治思想史读书笔记(5篇范例)第一篇:西方政治思想史读书笔记《西方政治思想史》读书笔记《西方政治思想史》作者:约翰·麦克里兰译:彭淮栋阅读时间:2015年10月在西方文明发展的进程中,政治思想观念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正因为如此,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才会成为历史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分支。
而全书始自希腊的古典时代,以追寻西方政治思想发展的主脉络展开叙述,最后归结到现代政治思想。
政治是众人之事,是演化中的文明,是人类永不止息的努力。
自由、民主、平等、权利、宪制、宽容……并非抽象、空洞、表面化的概念,它们不但是思想,而且是人类历经数千年运用才智与勇气创造的伟大成果。
上起古希腊罗马时代,中经近代国家的演变、美国的启蒙运动,再到自由主义的兴起及自由主义的各种反动,终于共产主义在全球的式微……麦克里兰观阔溯源,追寻西方政治思想和实践的一脉传统,精呈其发展与成形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西方政治思想变迁演化的壮阔画卷。
从苏格拉底到马基雅维利,从霍布斯到马克思,麦克里兰将42位人类历史上“最睿智的心灵”置于故事的中心;他带领我们发现,在历史的舞台上,每位政治思想家的观念创造背后,那暖暖含光的灵魂血肉,以及智慧热情;更重要的是,他将这一切“深埋于过去的心灵力量”与现代世界联系了起来,着重探寻这些思想先驱,如何为现代政治思想与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丰沛的学识和优雅的文笔,造就了这样一部精巧杰作。
阅读这本书,一定会让我们获得政治和道德上的洞察力,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今天这个不平静的时代。
无论你想思考政治还是参与政治,无论你想亲近政治还是远离政治,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都能带给你启发.正如朱坚章所说:研究政治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澄清概念,深入了解政治现象,并培养客观容忍的态度。
《西方政治思想史》有两个最基本的观念贯穿全书,其中之一就是近现代国家的定义。
按照作者的说法:近代国家的历史,也是国家完成其“中立”地位的历史。
国家之中意味着与社会分开。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通用21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篇1曾经读过李未写的一本书叫《富人秀》。
书中有一句话让我颇觉精妙:这个世界如果从情感上来领会是个悲剧,从理智上来领会则是个喜剧。
我不太明白作者的本意指什么,但就我个人理解,它的意思是凡事不要动感情而要动脑子。
动脑子的人会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抽取出真理,为我所用,促我发展;而动感情的人则沉湎于事务或繁华或萧索或绚烂或颓靡的表象而不能自拔,往往结局悲惨。
或许前者可以称之为“入世”后者可以称之为“出世”吧。
在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中这两种人是分别用“激情”和“理智”来形容的。
激情的人喜欢过集体的生活,习惯于政府权利的管辖和束缚,也往往有狂热的宗教情节,容易被权利所利用;理智的人则冷静的旁观事态的发展,他们往往是无政府主义者,只专注于自我的发展和利益的实现。
事务总是相通的,而善于思考的人也容易找到思想上的契合点。
这不,一个上海小女人的文字和一个英国思想大师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内容庞杂,涉及到很多的人名和学派。
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关于任何一个哲学家,我的知识显然不可能和一个研究范围不太广泛的人所能知道的相比……然而,如果这就成为应该谨守缄默的充分理由,那么结果就会没有人可以论述某一狭隘的历史片段范围以外的东西了。
”读到这我就已经感觉到,这样一个试图以理性客观的语言描述西方哲学发展历史的人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性情中人。
不是吗,罗素一生曾经两次入狱,一次是因为反对战争,另一次则是因为反对核武器。
如此为着自己的个人信仰而奋力力争的人应该算不上是一个“出世”的人吧。
但为何我们总是偏爱那些有激情有思想甚至狂热的有些幼稚的人呢,这大概是因为我们人类骨子里那种柔软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欧洲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

欧洲史读后感欧洲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欧洲史读后感篇1近日,我通过阅读《欧洲史》一书的几个章节,了解了欧洲大陆几千年的发展和变迁。
从古代的爱琴海文明,到希腊城邦的创建和扩张,再到一系列的战争、制度、民主、科技等,这些都书写着欧洲的历史。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欧洲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
和许多大陆一样,战争的发展、朝代的更替、人口的增长、制度的演变、科技的发展、一个个国家的建立、一个个英雄的涌现推动着历史、种族、宗教的发展。
从一开始,爱琴海人生活在克里特岛等小岛上,他们既是坚固的城堡和辉煌王宫的建造者,也是普通的水手和工商业者。
爱琴海在这些人勤劳和智慧的经营下,变成了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中心。
到后来,希腊的各个城邦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各地之间的战争不断,战胜者不计后果地荼毒战败者,摧毁农作物,夷平城市,屠杀人民或将其卖为奴隶,古希腊的城邦在内斗中耗尽了力量。
这是无法战胜来自外部的威胁的重要原因。
同时也给社会提了个醒,要避免内耗,团结一致。
但是,古希腊为欧洲和全人类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
例如,古希腊创造了好几门学科,如数学、自然科学、逻辑学、社会科学等,这些学科都是欧洲课程体系的起始。
古希腊也涌现出很多著名的大家以及着作,在世界各个领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如“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文学上著名的《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着作。
古希腊开创了欧洲的历史,也从思想上摆脱了过去以神话解释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力求用已知事物和逻辑来推理解释未知事物,成为后来西方发展实验科学的创始者,也为后来社会发展奠定了科学和人文基础。
欧洲史读后感篇2这本书确实很好读,一个下午就可以通读一遍。
但是,如果想真正的理解它,还是需要多读几遍,花一些时间去整合。
它讲了欧洲崛起的故事,讲希腊的智慧学识,日耳曼的野蛮好战,还有基督教的道德戒律,在漫长的岁月中,博弈、融合。
最终,古典战胜了愚昧,而科学又战胜了古典。
日耳曼民族和维京人的野蛮曾经践踏整个欧洲,但在治国中又拥抱了罗马的大地主和基督教所代表的民主与共和。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摘抄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摘抄西方哲学史读后感800字1发觉“思路行者”这名字没取好,在这个领域,行走的姿势看上去就有些古怪,如果叫“思空飞者”“思海游者”,不仅视觉效果会好得多,境界之高下更是“昭然若揭”。
最近就着实到“思海”里去“畅游”了一番,粗粗浏览了大哲学家罗素(1872—1970)的《西方哲学史》。
这部书于1945年出版,罗素先生很长寿,晚年主要靠这书养老。
我以跟看小说差不多的速度来看这部60多万字的巨著,每天看4万字左右,实在有些亵渎神明,好在罗素先生是无神论者。
对于西方思想的发展史,以前可谓一无所知。
自己的兴趣好像还是在中国历史文化,但是西方文明无论是作为参照物还是更为宏大的背景,必须有些起码的常识,至少马克思主义在西方是如何进化出来的,总得能说出点ABC吧。
凭我的学识和智商,实在看不了这书,比如柏格森(1859—1941)的理论,不要说理论体系没看懂,硬是一句话也没看懂,“人的生命是意识之绵延或意识之流,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成因果关系的小单位”等,搞得我完全是云里雾里。
正因为如此,我才能看得这么快,反正看不懂,反正看过了。
并没写读后感的'习惯,这本特别看不懂的书倒想写,至少把有印象的几点整理一下,也算给特别热爱、看重中国文化的罗素先生一个交待。
第一次知道西方哲学的起源竟然是数学;第一次知道原来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在西方思想史上有这么高的地位,竟然跟我们的孔先生差不多,统治了西方思想界2000多年;第一次知道,中世纪的西方竟然腐朽黑暗到了如此地步,让我看了都心有余悸,以致于觉得人类能从中世纪的丑陋中走出来多少有些侥幸。
在我印象中,德国是世界上专门生产思想的地方。
看了书后才知道,在康德(1724—1804)之前,德国是思想十分贫瘠的土地,历史上少见的通才、“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莱布尼兹(1646—1716)出生的时候德国还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他受的也主要是法国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传播思想史》读书笔记
书名:《欧洲传播思想史》
一、从远古到希腊:传播观念的缘起
古希腊神话成为最早的口述历史古希腊神话形成时代城邦时代④
线形文字线形文字B(米诺斯文字)荷马史诗②文字的出现
史诗的口语传播形式使得语言从贵族化转为①③祭仪
平民化
字母⑤①、随着岁月的流逝,荷马史诗本身也和史诗中人物的讲述一起变成了诗人传诵的故事,肩负教育人民的使命。
这也是欧洲最早最成功的传播实践。
②、希腊人的独特的“诗性”言说,在城邦时代蜕变为语言的技术和世俗权力化,作为获取政治权利的主要手段言说—公众演说、法庭辩论等—意味着语言纯粹向着一种为实现一己之目的所用的影响技术而发展,语言作为拯救的功能而被忽视。
这种对于语言权力的占有,其实应该最早源自原始时代的巫术行为——祭仪。
[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催使了政治的产生,但反过来,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政治文化作为一种催化剂,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及文字的产生与发展。
]
③、祭仪:1、作为最初的人的传播
2、人与神交往的最初媒介形式
④、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
⑤、书写符号的出现作为一种传播方式,是对人类口头传播的第一次革命,从图案、记号和图画到做作为书写符号的文字的出现,同样是一次革命。
[希腊字母基本上是一切字母的源头]
二、思想的言说:古希腊人的传播观
[古时的修辞术应该是现代传播学的前身]
三、政治之术:罗马帝国的传播观念[修辞学的发展过程]
希腊文化罗马文化
希伯来文化基督教
1、罗马时代的传播思想隐含与政治教育之中,亦即修辞理论中,其中代表人物是西塞罗、昆体良和奥古斯丁。
2、西塞罗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演说家,也是古罗马演说理论的主要建树者。
四、中世纪:宗教文化的传播时代
言论思想控制②
拉丁语基督教印刷术基督教印刷品
影响
传播方式①布道
③自我(内向)传播
1、中世纪文化形成的首要标志是拉丁语官方语言的确立。
2、中世纪的修辞学是为了培养僧侣能更好的用拉丁文写教会文件和世俗的刀笔吏起草法律和政府文件。
3、西方印刷术的出现得益于宗教的推动,印刷术被认为是基督教扩大影响的新工具,而当印刷术同时也成为民间思想传播的手段时,宗教又对印刷品进行严格限制。
4、基督教的传播模式:经典的确立
经典解释策略
多媒介传播方式
5、基督教传播最基本的方式是布道。
宗教布道是一种宗教传播,也是一种社会传播。
6、自我传播是一种心理行为,一种内向传播出现象,可以表现为自我陶醉、自我表露、自我宣泄、自我思考,它实际上与个人和个性思维等有关。
基督教在兴起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自我传播的信仰,这种宗教自我传播具有自我传播的自我性、隐蔽性、内动性等基本特征,又具有其独特特征。
作为一种心理体系,这种体系至少具有象征、静观、回归等几个突出方面特征。
[中世纪这个被宗教统治的时代,一方面,基督教为了宣传教义吸引更多信徒,广开传播方式,但另一方面,为了确保教徒对基督教的忠诚,教廷又严格控制人们的言论、思想、以及出版自由,大肆烧毁有违教义的图书,残害进步人士。
整个传播体系和基督教形成了一种即利用又打压的状态。
]
五、人性的觉醒:文艺复兴时期的传播观念
哥登堡活字印刷术宗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演讲术
但丁俗语论
马基雅弗利的政治宣传观
培根谣言论
马丁路德布道记
弥尔顿出版自由观
弥尔顿欧洲思想史上第一个专论言论自由的人,《论出版自由》资产阶级言论自由理论基础,并非等同现在的言论自由,有局限性。
六、理性与自由:启蒙时代的传播观念
启蒙思想自由言论说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
1、法国大革命中公布的《人权宣言》,这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明确规定出版自由的正式文件。
2、巴黎公社被镇压后,法国国民议会制定《出版自由法》。
这部法律开创了现代新闻法的模式,集中反映了现代国家言论自由的具体问题。
3、意见与表达自由概念经古典时代的集体的“参与自由”到启蒙时期的个人的“自主自由”,再经1789年的《人权宣言》,最终到19世纪末才真正形成一种系统观念。
七、19世纪:阶级传播意识的形成传播地点集中在法
国
沙
龙
和
英
国
咖
啡馆
1、欧洲国家传播制度的建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资产阶级传播制度的建立,实质上应该说是言论审查制度的建立,19世纪上半叶是欧洲国家自由主义传播制度建立的时代。
2、对无产阶级党报的最系统、最完整的表述,是列宁在1905年提出的。
八、现代传播观念: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二战前:二战转移美国
德国法兰克福学派
理论马克思主义
精英思想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思想中应该是精英两个字,他们认为只有古典的经典的东西才是文化,把大众传播批评的一无是处,虽然,他们的有些观点是片面地,但却指出了当今传播体系中存在的众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