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五四运动》 优质课教学设计_5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五四运动》 优质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五四运动》 优质课教案_0

第13课五四运动【重点难点】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及重大意义。

难点:五四运动的意义,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哪位同学知道五月四日是中国什么节日?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它源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它如同一颗流星划破星空,如同火炬穿透黑暗,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

今天就让一起学习第13课:五四运动,去寻找那个令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时代,探寻先锋足迹,体悟五四精神的精髓吧!二.新课讲授五四运动的爆发1.教师: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会议(展示图片)提问:中国是以什么身份参加的?中国代表带着什么期望来参加会议的?学生阅读教材回答2.教师:“公理战胜强权”是中国人对巴黎和会的期许,也是鸦片战争以来几代中国人的梦想。

让我们带着期望,带着梦想,走进巴黎和会。

(多媒体播放《我的1919》片段)学生带着问题(顾维钧的雄辩是否为中国挽回了利权?)并回答教师提问:在巴黎和会上,为什么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得到的却是类似战败国的待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并回答教师概况: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仍然外受帝国主义的蹂躏,内有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经济落后,主权不能独立,中国依然受到被列强宰割的命运。

作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北洋军阀政府,明知丧权,却准备在和约上签字。

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北京青年学生凭借着一种对祖国无比诚挚的爱和胸腔中燃烧的青春热血,勇敢地走上历史舞台,吹响了革命求存的号角——五四运动。

3.教师(展示材料并出示图片)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所给的材料)回答问题学生归纳五四运动兴起的时间、地点、口号、主力、要求。

4.教师:北洋军阀政府对学生运动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学生作答五四运动的扩大1.教师: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外对五四运动都有什么反应?2.教师讲述:1919年6月,五四运动扩大到上海。

出示材料:“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获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爱国运动》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爱国运动》教案
A、青年学生B、民族资产阶级
C、工人阶级D、小资产阶级
4、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于(B)。
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
C、中共成立D、辛亥革命
5、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外争国权,内出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材料二:“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列表比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点
学生看视频、阅读课本
学生讨论
学生阅读材料
学生讨论
学生阅读后归纳
学生快速阅读材料
学生分组讨论
通过观看视频,加深学生对五四运动导火线的认识,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过讨论使学生再次认识到“弱国无外交”。
通过“相关史事”的讲述使学生感受到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
通过阅读既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更能从材料中直观地感受到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的激情。
材料三:1919年1---6月,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出席巴黎和会,提出了自己的合法要求,但遭到了拒绝。
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事件?该事件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
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材料二中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指的是什么事?
中国山东的主权问题。
3.材料三反映的内容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2)日本帝国主义的挑衅行为进一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日怒潮。
2、表现
出示表格比较五四运动前后期的发展变化。
时间
斗争形式
主力
中心
6.5前
集会、游行、罢课
学生
北京
6.5后
罢课、罢工、罢市
工人
上海
3、五四运动的结果
展示相关图片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 五四运动》教教学设计和作业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 五四运动》教教学设计和作业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教学设计和作业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文字,展示了五四运动中学生的勇敢和坚定,以及他们对和科学的追求。

教材还介绍了五四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五四运动的细节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五四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文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五四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五四运动中学生们的勇敢和坚定,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五四运动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共同探讨五四运动的意义。

3.探究学习: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资料,深入研究五四运动的影响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

2.视频资料:关于五四运动的视频片段。

3.图片资料:五四运动的相关图片。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五四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五四运动的特点和背景。

提问:“你们对五四运动有什么了解?五四运动是什么原因引发的?”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3课五四运动》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意义,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辛亥革命,对、自由、平等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在时间上相隔不久,学生可能会对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产生困惑。

此外,学生可能对五四运动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学加以补充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意义,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主义革命的开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五四运动与中国新主义革命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2.教学课件:包括历史图片、视频、问题引导等3.学习任务单: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4.历史资料:关于五四运动的相关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知识面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巴黎和会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巴黎和会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经过,包括学生示威游行、请愿、罢工等场景。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五四运动》 赛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五四运动》 赛课教学设计_0
示本组的合作探究成果(多媒体平台展示)。
2、其他组同学对展示内容进行点评或提出纠正意见。
3、展示同学可以辩解。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1、学生完成《导学案》设计的练习。
2、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练习。
本节课成功之处:
1、导入设计合理,内容丰富;2、课堂各环节教学设计合理有序;3、学生学习效果达到预期目的。
4、老师最后进行综合点评,并给出鼓励性评价。
1、老师鼓励学生发言谈谈本节课学到什么?
2、老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强化提示。
1、老师检查学生的检测效果。
2、老师鼓励学生展示学习情况。
3、老师点评。
1、学生观看微课明确五四运动的基本经过及相关知识点;
2、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布置的《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内容;不清的地方同桌之间可以互相帮助;
3、学生分享自主学习成果及互评。
1、学生按平时分组,由各学习小组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按照《同步学习》内容及《导学案》设计的合作探究内容进行探究;
2、各组记录员要认真做好记录,相关成员要积极发言;
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中心以及初步胜利;2.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理解五四精神
活动设计
导入及明确学习目标设计4’
自主学习设计11’
合作探究设计7’
展示交流设计11’
反馈3’
检测设计4’
课后反思




1、学生观看“五四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要把五四定为青年节?”2、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
4、教师进行点评、点拨;
5、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1、老师对合作探究提出要求和必要点拨;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五四运动》 优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五四运动》 优课获奖教案_0

教学设计第十三课五四爱国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一课时五四爱国运动设计理念1.重视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特有功能,关注学生情感教育,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及其爱国主义教育。

2.强调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养成,关注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促使历史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及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3.探索新的评价机制,力图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学情分析:《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五四运动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本课第一目“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概述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重点叙述了北洋政府和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和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所受到屈辱。

第二目“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讲述了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

第三目“五四精神”,讲述了五四运动的所体现的精神和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1919年6月前后,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出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共成立的关系;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学难点:对五四精神和中国共产党诞生意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自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图片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老师总结:名称: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目标:资产阶级共和国前途:资本主义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教学导语:1.(教师)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青年,青年就像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意味着无限的可能,并且我们还拥有属于自己的节日,什么节?(生答)五四青年节2.播放《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歌曲放松紧张氛围并为引入新课作准备师:同学们好!大家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学生回答。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第13课五四运动》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一次重要认识,通过学习五四运动,学生可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到爱国、进步、、科学的五四精神,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进步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五四运动的具体过程和意义,部分学生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此外,学生对于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如民族危机、新文化运动等,可能也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深入理解五四运动的来龙去脉,把握其精神内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进步意识,培养他们敢于担当、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情况,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五四运动的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五四运动的背景,如民族危机、新文化运动等,然后详细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五四运动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3课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3课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3课五四运动》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的一章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

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新主义革命的兴起。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主义革命的兴起有一定的了解。

但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复杂,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较多,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问题,理解五四运动的深层含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新主义革命的兴起。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爱国、进步、、科学的五四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深层含义。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史料,引导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和过程。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五四运动的深层含义。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史料准备:收集与五四运动相关的史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2.课件准备:制作课件,展示五四运动的相关内容。

3.学生活动准备: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巴黎和会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五四运动的相关史料,包括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五四运动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问题,理解五四运动的深层含义。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五四运动的理解和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五四运动的原因、运动的经过、影响。

分析归纳“五四精神”。

引导学生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启发探究法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
(2)通过列表分析认识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革命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课让学生感受八十五年前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深刻领会“五四精神”的内涵,从而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与“五四精神”。

2.难点:五四运动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1.讨论法: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让他们发现彼此思维中的闪光点,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2.对比法:通过列表对比,结合史实使学生通过对比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可以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四、重点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
难点:五四运动的标志性意义。

五.教学过程
导入:五四青年节与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
学生自学与合作探究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并探讨“如果没有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不是五四运动就不会发生?”
学生回答。

各小组相互补充。

教师精讲
五四运动的发生有其必然性的,是当时国际与国内政治、经济、阶级、思想各方面大变动的产物。

国际方面:一战时,美日加紧侵华,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矛盾激化,人民要继续进行反帝斗争。

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出路。

国内方面: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使中国人民与封建主义矛盾尖锐,人民要继
续进行反封建的斗争,可以说,五四运动的爆发就是由于中国人民和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矛盾加剧所导致。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运动的导火索。

此外,一战时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推动无产阶级的壮大,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思想的大解放,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奠定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因此,五四运动的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和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矛盾加剧所导致。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是直接原因,即使没有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它也迟早会发生。

二.五四运动的经过
三.五四运动的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什么影响?“五四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学生回答: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体现了爱国、民主、科学、进步思想。

继承发扬五四精神就是要热爱祖国,从自身做起,认真学习,为以后国家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师精讲: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比较
把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相比较,我们看到,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他们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五四运动以后,领导革命的伟大使命就由
中国无产阶级承担起来。

这样,革命的领导阶级发生了变化,从而,指导思想、群众基础、革命前途、世界革命范畴也随之发生变化,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这个转变最主要的因素就是革命领导阶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发生在五四运动中——中国的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因此“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序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变式训练:请以当时记者的身份写一篇关于五四运动的新闻报道。

(注意自己角色的定位;新闻报道要包括运动的口号、中心、主力、结果等基本内容,字数在100字左右)
当堂检测
五四运动哪些方面能体现这场运动的性质?
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体现:从原因看:五四运动的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和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矛盾加剧所导致。

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从口号看: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2.把五四运动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最主要依据是什么?
领导阶级发生变化——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从而使中国革命出现一系列变化。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后爆发的,这是其发生的导火索,而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国人民和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矛盾加剧所导致。

这场运动体现了广大人民的爱国思想。

工人阶级在运动中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两年后,中国诞生了无产阶级政党即中国共产党,并最终在中共领导下中国人民的抗争取得了胜利。

五.板书设计
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重点)
1.国际背景:(1)美日加紧侵华——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矛盾尖锐
(2)俄国十月革命——指明出路
(3)中国外交失败——导火索
2.国内背景:(1)政治: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中国人民与封建主义矛盾尖锐(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3)阶级:无产阶级壮大
(4)思想:新文化运动促使思想大解放
二.五四运动的经过
三.五四运动的意义(难点)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2.伟大功绩:启迪人们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

3.标志性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