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系列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苏东坡传整本阅读教学设计

苏东坡传整本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阅读《苏东坡传》,学生能够:1.理解苏东坡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成就。
2.分析苏东坡的作品在文学、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二、教学重点1.领会苏东坡的文学思想和艺术风格。
2.分析苏东坡作品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分析苏东坡的文章语言特点。
2.掌握苏东坡作品的背景知识。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介绍苏东坡的生平、作品和思想。
2.小组合作:讨论苏东坡的代表作品,分析其风格和主题。
3.阅读实践:学生阅读苏东坡的作品并进行文本分析。
4.个人写作:学生根据阅读和分析的内容撰写读后感或研讨论文。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介绍苏东坡的生平和作品(30分钟)1.导入:与学生共同回顾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引出对苏东坡的介绍。
2.讲授:简要介绍苏东坡的生平,并用图表展示其重要作品的时间线。
3.讨论:与学生共同分析苏东坡作品的特点和主题。
第二节:阅读《苏东坡传》的选段(40分钟)1.导入:放映苏东坡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阅读:学生分组阅读《苏东坡传》中的选段,并标注关键词或句子。
3.小组合作:每个小组分析选段中苏东坡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4.展示与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三节:苏东坡的政治与社会影响(40分钟)1.导入:介绍苏东坡的历史背景和所处时代的政治环境。
2.讲授:讲解苏东坡的政治观点和他在官场的经历。
3.小组合作:讨论苏东坡的政治主张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4.展示与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辩论。
第四节:苏东坡的文学艺术风格(30分钟)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苏东坡的文学作品和他的艺术创作理念。
2.讲授:讲解苏东坡的文学风格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小组合作:学生自由讨论苏东坡作品中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苏东坡传》整体阅读方案.doc

《苏东坡传》阅读活动设计一、活动目标:1、拓展课内知识在高二完成林语堂《苏东坡传》的阅读,实现对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教材中出现的苏东坡作品等课内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与理解苏东坡,读懂其人与其文。
2、提升阅读能力在任务驱动下,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方法,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良好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促使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可以帮助我们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的书。
3、探究人生意义通过阅读《苏东坡传》,引导学生从苏东坡的人生经历中汲取养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促使他们去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从而更好地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成长,不断走向成熟。
4、培养思辨品质通过整本书阅读,了解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形象,同时,引进其他人笔下的苏东坡形象,开展比较阅读,理解为何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是这样的形象,为何与其他人笔下的苏东坡形象不一样,进而思考真实的苏东坡形象究竟该是怎样的,从而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思辨的阅读品质。
二、活动准备(一)分析学情教情1、访谈调查。
(1)你读过哪些苏东坡的作品?称了解有关苏东坡的哪些东西?诸如诗词、文章、书画、生平等。
你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了解这些的?教材、课外读物,还是百家讲坛,抑或影视作品(2)你了解林语堂吗?读过他哪些作品?(3)你现在一年大概阅读几部文学作品?主要阅读哪类书?影响你阅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没时间,不知阅读什么书,还是家长、老师反对,抑或觉得和考试联系不紧密?(4)你对以下几组对象的关联性有何看法?课外阅读与语文课堂教学、阅读与成绩、阅读与人生。
(5)你父母反对你阅读吗?他们知道苏东坡吗?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苏东坡的?他们读过苏东坡的哪些作品?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吗?2、整理并分析学情教情。
(二)明确阅读意义1、打通课内外,以更宏大的视角审视教材中苏轼的作品把教材中收录的苏轼作品,诸如小学课文中的《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初中课文中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少I·I出猎》等、高中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放到苏轼整个生命历程,人生长河中去品读,从而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这些作品的内涵,更全面、更透彻地形解苏轼这个人。
高二 语文 苏轼专题阅读 教学设计

发布任务自主学习
课前网上发布任务内容
任务一:课前读书活动,仔细阅读教材P38—P48;对文本进行梳理和理解:1.重要的文言知识的理解和积累。2.初步指出苏轼几篇文章所表达的意思。
任务二:观看微课《放鹤亭记》《后赤壁赋》《留候论》,认真学习。
任务三:看微课时边看边作笔记,完后将所作笔记拍照上传,先完成填写好导学案并上统一上交。最后完成网上试卷中课前作业。
4.其实,苏轼其实更看重的是前者,是儒家的积极入世。
12分钟
三、明确标准、能力提升
1.通过对苏轼的更新的认识,然后完成作文片段的叙述,而矛盾的辩解,实际上更突显了自己的思维深度,也使文章更有论证的力度。
2.通过推送,展示学生的写作片段。
3.点名方式:一名同学分享本节课的收获或一小组长汇报。
1.首先教师出具示范作文题目,并出具示范作计
课题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课时)
授课教师
年级
高二年级
学科
语文
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学习和积累文言知识
2.检视阅读:初步理解掌握文章内容
(二)过程和方法
1、在对苏轼的主题阅读中,学会运用筛选、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体悟等方法对苏轼的“忍”与“就”进行挖掘,进而深入地理解苏轼。
3分钟
课后个性化学习
1、完善本节学案,整理补充知识点。
2、完成平台拓展延伸任务,通过网络搜索有关其他文学家的生平事迹进行概括、整理。
课后反思
2.让学生明白,苏轼并不是真正的旷达超然,而旷达超然的背后,是自己郁郁不得志的现实和面对现实时所采取的心理防御。
《苏东坡传》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东坡传》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地位。
2. 激发学生对《苏东坡传》的阅读兴趣。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地位。
2. 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激发。
教学难点:1. 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地位的深入理解。
2. 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地位的介绍。
2. 学生用书:《苏东坡传》。
教学过程:1. 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地位,引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
2. 学生阅读《苏东坡传》第一章,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地位。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苏轼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分析苏轼的个性特点和人格魅力。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苏轼的个性特点和人格魅力的分析。
2. 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苏轼的个性特点和人格魅力的深入理解。
2. 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苏轼的个性特点和人格魅力的分析。
2. 学生用书:《苏东坡传》。
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苏东坡传》中关于苏轼个性特点和人格魅力的描述。
2. 学生分析苏轼的个性特点和人格魅力,思考其在作品中的表现。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苏轼个性特点和人格魅力的理解。
第三章:诗词欣赏教学目标:1. 欣赏苏轼的诗词作品,理解其文学价值。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苏轼的诗词作品的欣赏和理解。
2.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苏轼的诗词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欣赏。
2.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苏轼的诗词作品的分析和解读。
2. 学生用书:《苏东坡传》。
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苏东坡传》中关于苏轼诗词作品的描述。
苏东坡传整本阅读教学设计

苏东坡传整本阅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苏东坡传整本阅读导语:《苏东坡传》是一部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之作,通过讲述苏东坡这位历史名人的一生经历,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胸怀坦荡以及其对文学艺术的巨大贡献。
本篇教学设计针对《苏东坡传》的整本阅读,旨在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苏东坡的人生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目标:1. 了解苏东坡的生平和历史背景,理解他对中国文学的重要贡献。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一、导入环节(15分钟)1. 创设情境:向学生介绍苏东坡这位历史人物的重要性,并提出以下问题:你们对苏东坡了解多少?对他有什么印象?2. 启发思考:展示苏东坡相关的图片和名言,引导学生思考苏东坡是如何影响中国文学的。
二、学习阅读(30分钟)1. 分组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苏东坡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理解。
2. 学生讨论: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阅读体验和对苏东坡作品的理解,其他小组成员提问和提供反馈。
3.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苏东坡作品的文学特色,探讨其中的主题和意义。
三、深入了解(40分钟)1. 教师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苏东坡的生平和历史背景,并重点关注他对宋代文学发展的贡献。
2. 学生探究:学生分组进行研究,挖掘苏东坡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3.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对苏东坡的影响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四、扩展拓展(30分钟)1. 学生发表观点:学生围绕苏东坡的作品和影响展开讨论,发表个人观点和见解。
2. 创作小作文:要求学生根据苏东坡的文学风格和思想精髓,创作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对苏东坡的敬佩之情。
3. 合作展示:学生将自己的创作进行合作展示,分享彼此的文学才华和对苏东坡的理解。
五、总结回顾(15分钟)1. 教师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苏东坡的重要性以及他对中国文学的巨大贡献。
《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梁淑仪罗印球书册档案推荐版本作者:林语堂(1895—1976)翻译:张振玉教学总目标1.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采用批注的阅读方法,完成《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经验2.运用略读、精读等阅读方法,梳理整合苏轼的重要经历事件,通过若干活动,引导学生把握苏轼丰富的人格魅力,探讨其形成原因,探讨传主人生价值、社会价值,并进一步尝试个性化的深度阅读,生成语文运用能力3.将苏轼生平与诗文创作联系,重点研读黄州时期的代表诗文,挖掘苏轼在逆境中的坚韧精神及对今天的启示,促进学生精神成长,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思考4.以《苏东坡传》为例,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和技法,增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实施过程第一课段:激发兴趣阅读全书课段目标 1、1.开展导读课,引发阅读期待2.运用批注的阅读方法,整体第一次阅读《苏东坡传》,了解传主一生经历的重要时间节点、事件、思想变化、与之相对应的诗文作品,提出阅读中发现的问题3.开展实地考察活动,拉近学生与苏轼的距离活动一:导读课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林语堂及写作风格与成就2.把握《苏东坡传》的阅读关键价值,引发阅读期待教学过程:一、教师介绍林语堂及推荐《苏东坡传》理由(投影)二、将综艺节目转化为学习资源。
播放《百家讲坛》:人见人爱苏东坡任务 1:1、思考并发言:视频引起你对《苏东坡传》怎样的感受?2、为年级即将开展的《苏东坡传》读书活动设计宣传海报,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读书活动。
年级将选出最合适进行张贴。
活动二:第一轮整本书阅读任务 2:读书。
边读边批注,完成每章的阅读过程记录案。
教师定期收集学生的阅读疑问,利用阅读课讨论答疑。
任务 3:实践活动:制作短视频或美篇——探寻苏东坡的广州足迹(利用地理优势,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更真切的体会苏轼的人格魅力)任务 4:阅读《苏东坡传》,观看央视人文历史纪录片——苏轼第二课段:再读全书,整合内容课段目标1、学习并运用批注、略读、精读等阅读方法2、学习并运用思维导图梳理重要章节事件3、把握并品味苏轼丰富的人格魅力,并探讨形成原因4、提升口语表达能力活动三:广州电视台准备策划“魅力苏轼”的专题片 2 集,用思维导图呈现文案内容设计任务 5:带着每一卷的阅读思考题,第二次读书。
《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整体设计及课时教学设计

四、课程评价
整本书阅读的评价不是考试。
《苏东坡传》整本书
阅读课程评价,以激励为主兼顾质量,采用定量和定性
结合的多元评价,重在评价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习惯
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学生只要做到认真参与、保证阅读量、有足够的读
书笔记、在书中圈点评注等,该项就能合格,这是“定
一课时地教学,这就是课程实施;
“一部长篇小说和一
部学术著作”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课程内容;
“引导学
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则是整本书阅读的
课程目标。
成尚荣先生说:
“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是课程
必备的元素,不具备这些因素就不能建构起课程的意
[1]
义。”
课程标准已经明确了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
是课程必备的元素,整本书阅读教学就可以(也应该)
分
值
评分标准
自评
得分
小组
评分
通读《苏东坡传》全书,完成
26 万字阅读量,且有读书
通读 30
笔记,或在书中圈点批注,
全书 分
或提出具体问题(不少于 3
11
专论平台
三、
课程实施
“智者东坡”
——《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课程教学整体设计
阅读
维度
全书
通读
专题
精读
阅读
提升
内容
课型
课时
好一个
“快乐”了得
导读课
第一课时
不求甚解读全书
自主通读课
第二课时
边走边读知东坡
阅读活动课
第三课时
清欢至味品东坡
交流分享课
第四课时
苏东坡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东坡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苏东坡传江苏省淮州中学韩维加教学目标1、通过《苏东坡传》的阅读,全面认识苏轼的生平事迹,熟悉苏轼的主要作品,体会苏轼人格魅力及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和意义;2、研读教材所选文本,分析传记文学是如何化用素材,再现历史,重现形象的;3、了解学者林语堂,思考在他所写的苏轼身上,寄托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教学设想1、课前布置学生通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本节课,试图让学生交流阅读原著的感受与体会;2、用一节完成需要六到八节完成的教学内容,只有淡化过程,有侧重的解决主要的问题;教学过程:一、交流:同读一本书1、导入伟大人物的人生经历,对于跋涉于艰难生活的我们而言,或许是一盏明灯,或许是一个路标,或许是抚平创伤的一味良药,或许是得到休息的驿站,正如罗曼•罗兰《贝多芬传序》所言:倘若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的膝上休息一会儿吧。
他们会安慰我们。
在这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慈爱,象激流一般飞涌出来。
甚至无须探寻他们的作品或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行为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有象处于患难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2、30名学生分为5组,每组讨论后,向大家介绍读《苏东坡传》后,最喜欢的一个故事片断,感受最深的一段哲理性的评说,分别用一句话评说苏东坡和《苏东坡传》这本书。
3、教师也完成与学生一样的任务。
二、讨论:传记的特点1、苏东坡不同的描述方式1)可以定格在年表里苏轼生平大事年表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祐八年(1023-1064)1036 苏轼降生1054 娶王弗1057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1059 举家前往京都1061 仁凤翔判官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1064 任职史馆1065 妻丧1066 父丧;服孝(1066.4-2068.7)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1068 娶王闰之1069 返京;任职史馆1071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1074 任密州太守1076 任徐州太守1079 任湖州太守;入狱1080 谪居黄州1084 往常州1085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哲宗(1086-1100)元祐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1086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1089 1091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1092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1093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1094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1097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1126 北宋亡2)可以浓缩在辞书上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年级《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系列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一、活动目标
1、拓展课内知识,在高二完成林语堂《苏东坡传》的阅读,实现对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教材中出现的苏东坡作品等课内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与理解苏东坡,读懂其人与其文。
2、提升阅读能力在任务驱动下,完成整本书的阅读。
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方法,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良好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促使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可以帮助我们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的书。
3、探究人生意义通过阅读《苏东坡传》,引导学生从苏东坡的人生经历中汲取养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促使他们去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从而更好地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成长,不断走向成熟。
4、培养思辨品质。
通过整本书阅读,了解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形象,同时,引进其他人笔下的苏东坡形象开展比较阅读,理解为何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是这样的形象,为何与其他人笔下的苏东坡形象不一样,进而思考真实的苏东坡形象究竟该是怎样的,从而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思辨的阅读品质。
二、活动准备
(一)活动组织人员
(二)分析学情教情
1、访谈调查。
(1)你读过哪些苏东坡的作品?称了解有关苏东坡的哪些东西?诸如诗词、文章、书画、生平等。
你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了解这些的?教材、课外读物,还是百家讲坛,抑或影视作品
(2)你了解林语堂吗?读过他哪些作品?
(3)你现在一年大概阅读几部文学作品?主要阅读那类书?影响你阅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没时间,不知阅读什么书,还是家长、老师反对,抑或觉得和考试联系不紧密?
(4)你对以下几组对象的关联性有何看法?课外阅读与语文课堂教学、阅读与成绩、阅读与人生。
(5)你父母反对你阅读吗?他们知道苏东坡吗?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苏东坡的?他们读过苏东坡的哪些作品?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吗?
2、整理并分析学情教情。
(三)明确阅读意义
1.打通课内外,以更宏大的视角审视教材中苏轼的作品。
把教材中收录的苏轼作品,诸如小学课文中的《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初中课文中的《浣溪沙一山下兰芽短浸溪》《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一明月几时有》等、高中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放到苏轼整个生命历程,人生长河中去品读,从而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这些作品的内涵,更全面、更透彻地形解苏轼这个人。
2.沟通你我他,以更庄严的态度思考自己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活着究竟为何?该如何活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这些庄严、深刻的问题。
短平快的快餐式阅读、消遺式阅读,都是无法解决的。
只有阅读经典、阅读原典,开展整本书阅读才能促使我们更好地思考感悟,从而更好成长。
三、阅读方案:
(一)确定阅读版本
(二)明确同读流程:
(1)阅读活动程序先师生自由读,再小组父流,然后班级展示,
(2)阅读课时安排高二第二学期结束前完成阅读。
四、阅读计划
阅读计划(一):原序、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讨论问题:
结合你现有的文学、历史知识详细谈谈你心中的苏东坡
阅读计划(二):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
讨论问题:
在这三张中,同学对苏家父子的那一个故事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你最喜欢这一家人中的哪一个?
阅读任务:利用手头的中国地图或下载打印中国地图、手绘草图,依据书后所附年谱,将苏东坡一生辗转的过程按时间顺序绘成苏东坡的“人生地图”
阅读计划(三):第七章、第八章
讨论问题:
1.依照书本,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内容。
结合事例,你对王安石有什么看法?
2.书中第八章摘录苏轼上神宗皇帝万言书,中有一段“舒越:‘予临兆民,凛乎若朽索之御六马’,言田下莫危于人主也......其为可畏,从古已然”。
结合这段文字的背景及林语堂的论述,谈谈你对这种处境下的苏东坡的看法。
阅读计划(四):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
讨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