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乡土中国》是一部由费孝通所著的著名著作,该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对中国传统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
通过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考察,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许多特点和规律。
本文将针对《乡土中国》整本书的阅读教学设计进行介绍与分析,希望能为相关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一、教学内容概述《乡土中国》全书内容包括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各个方面,涉及了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
本教学设计将全书内容分为基础知识介绍、主要内容阐述、思考问题引导及课堂互动环节四个部分,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安排,让学生对《乡土中国》这部经典著作有一个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与把握。
二、教学目标设定1.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特点和规律,能够正确理解《乡土中国》所揭示的历史现象和社会问题。
2. 激发学生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品味,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对《乡土中国》的基本内容和观点进行介绍和阐述,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书中内容的整体把握。
2. 讨论法:利用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分析和交流自己对书中观点和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实地考察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乡村实地考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乡土中国》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详细安排1. 基础知识介绍通过讲授的形式,介绍《乡土中国》作者费孝通的生平及学术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学术立场和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研究的专业性和深度。
2. 主要内容阐述分章节对全书内容进行介绍和阐述,包括中国乡村社会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经济结构、文化特点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书中内容的整体认识和把握。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7篇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乡土中国》教学设计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乡土中国》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阅读序言与后记,了解费孝通的学术成就及社会贡献,感受作者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学术精神。
2、宏观把握《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主旨,并对社会学有初步了解。
3、基本了解阅读《乡土中国》的意义与方法,明确整本书阅读的阶段任务。
【学习准备】1、学生完成《乡土中国》序言及后记的阅读,并在自己有感触、有疑惑的地方做标识,准备在课上交流。
2、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有意收集民国年间学术大师的照片与事迹,以增强课堂的活跃度(建议阅读岳南的《南渡北归》)。
【学习评价】能概述费孝通的学术历程与成就,能说出《乡土中国》的写作背景及意义价值。
【学习过程】一、慧眼鉴英雄,伟业伴磨难1、导入语: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有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在社会学领域,费孝通先生绝对配得上“大师”这一头衔。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细细品读费先生的著作,慢慢走近这位大师。
2、屏幕上出现五位学术名流的照片,让同学们猜一猜哪位是费孝通先生。
吴文藻((1901—1985)梁思成(1901—1972)钱钟书(1910—1998)费孝通(1910—20xx)季羡林(1911—20xx)明确:这五位学界泰斗依次是吴文藻、梁思成、钱钟书、费孝通、季羡林。
(图片来自百度图库)教师在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做如下几点补充:(1)吴文藻先生是费孝通的社会学老师,梁思成、钱钟书都曾与费孝通共事,季羡林曾与费孝通同学。
他们都是中国学界的泰斗。
(2)这些照片都是几位学术泰斗年轻时的照片,学者不必既老又丑。
(3)因为长期从事思考,这些学者都很长寿,外界对于科学精英早逝的报道是片面概括。
3、请一位同学描绘费孝通的外貌特征。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乡土中国》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费孝通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
2. 分析《乡土中国》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领会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4.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章节概览:介绍《乡土中国》的篇章结构,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象征意义。
3. 故事情节解读:梳理故事情节,深入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4. 学术思想探讨:探讨作者费孝通在书中的学术思想,了解其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见解。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乡土中国》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选定章节,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形象。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探讨作品中的学术思想。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后阅读任务,检验学生对《乡土中国》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 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关注合作意识与沟通技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乡土中国》选定章节的阅读任务。
3. 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内容,积极参与课堂交流。
六、教学内容1. 章节概览:介绍《乡土中国》的下一部分篇章结构,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书中的其他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象征意义。
3. 故事情节解读:梳理下一部分故事情节,深入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4. 学术思想探讨:继续探讨作者费孝通在书中的学术思想,了解其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见解。
七、教学步骤1. 复习导入: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选定章节,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形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阅读《乡土中国》,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历程、家族结构、传统文化、经济状况等方面的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献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对农村社会问题有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现状与问题,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书中所讲述的中国农村社会的各种情况和问题;2. 分析作者通过个案分析和文献研究所呈现的中国农村社会状况;3. 思考如何对中国农村社会进行改革和发展。
三、教学内容1. 《乡土中国》的背景及作者简介;2. 农村社会的家族结构与传统文化;3. 农村劳动与生产方式;4. 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5. 农村教育与文化问题;6. 农村生活与环境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阅读教学法:安排学生预习和课堂阅读,通过指定的阅读任务促使学生主动地去阅读,同时引导他们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2. 问题导向教学法:启发学生发问,提出问题,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多媒体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技术,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对书中所描述的情况有直观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来引起学生对农村社会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本书的阅读兴趣。
2. 阅读导学:讲解书中的背景知识、作者简介,并分析书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引导学生关注书中的重点问题。
3. 课堂阅读: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指定的阅读任务,老师可以根据内容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彼此的理解和想法。
4. 知识讲解:老师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深入讲解,着重讲解和分析其中的重要案例和有关数据,引导学生理解书中所描述的中国农村社会的现状。
5. 问题探讨: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和思考,启发他们对农村社会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或阅读任务,让学生在家或课余时间继续深入阅读和思考。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阅读《乡土中国》,学生将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农村生活和文化,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和演变过程,了解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传统宗族制度、农耕文化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乡土中国》,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关心乡土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课:导入与文本背景介绍1. 利用图片、视频或其他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的特点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乡土中国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向学生介绍《乡土中国》的作者、出版背景、内容概要等,为学生进入全书阅读做好铺垫。
第二课:第一章阅读与讨论1. 引导学生阅读书中第一章的内容,理解和把握作者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描绘和分析。
2. 分组讨论,探讨第一章中出现的乡土社会情景、乡土文化特点等,引导学生开展思想碰撞和交流。
第五课:整本书阅读与展示1. 学生完成整本书的阅读,理解和把握书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学生进行书评或展示,表达对《乡土中国》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碰撞,展示学生对乡土中国的认识和思考。
第六课:乡土社会考察1. 导师与学生一同走入乡村社会,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
2. 学生结合《乡土中国》中的内容,对当地的乡土社会进行观察和思考,撰写实地调研报告或心得体会。
第七课:乡土文化展示1. 学生整理和准备乡土文化展示活动,展示乡土社会的民俗、风土人情等。
2. 学生向校内师生展示乡土文化,引导更多的人了解和关心中国乡土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三、教学手段:1. 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音视频资料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展示中国乡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交流与碰撞,丰富学生的思维和认知。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学会如何批注学术文章。
思维发展与提升锻炼学生提要钩玄的能力,并能总结方法,学以致用,达到能力的迁移和和习惯的保持。
审美鉴赏与创造建构阅读整本书经验,形成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把握思路,预备批读;批注示范,总结批读;学以致用,拓展批读。
教学难点师生互动,展示批注;评价总结,提升批注。
教学时间2课时(指导1课时,学生批注展示1课时)。
教学过程01导入思考,引出批读1.画有画批,帖有帖批,阅读书籍常见批读。
批读在中国古已有之,谓之评点。
早在唐代,就有了诗的评点,宋代出现了文的评点,后来又出现了小说评点。
张竹坡、金圣叹、李卓吾(即李贽)、毛纶和毛宗岗父子以及脂砚斋在明清时代大规模地评点小说,并且创下一门学派,留下千古妙语,珠玑灿烂,以致文坛上无书不评,蔚然大观。
李卓吾评点的《水浒》、金圣叹评点的《水浒》和《西厢》、毛宗岗父子评点的《三国演义》、张竹坡评点的《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再加上无数的诗话、词话、曲话,都可谓“批注式阅读”的集大成者。
2.出示批注示例:(1)《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是《红楼梦》首次发现的传抄残本,朱批,被称为脂评本或脂批本,最接近曹雪芹原稿的本来面貌。
甲戌双行夹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
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余常哭芹,泪亦待尽。
每思览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块遂心于九泉矣。
甲午八月泪笔。
(甲戌眉批:甲戌本是现今发现的《红楼梦》最早的抄本,胡适1927年在上海收藏,现存只有16回)(2)毛泽东批读24史:持续时间长(1957-1976年,24年读而不倦学而不厌);批注文字多(198条,3583字,最少2字,最多914字);批画符号多(圈点、勾叉、三角、横线等);有重点有选择性(有的人物传记至少读过五遍,如《南史》韦睿传、《新唐书》徐有公传和马周传、《后汉书》光武帝纪);阅读视角多(从政治、外交、战术、生产生活、选人用人、民族团结等,常读常新)展示:毛泽东读《南史》批注图;毛泽东读《旧唐书》批注图。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

《乡土中国》先导课一、导入解题:《乡土中国》的英译版书名为《From the Soil——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Society》(费孝通先生译),后半部分意为中国的基层社会,前半部分说明了中国基层社会最大的特点——从泥土中来。
因此《乡土中国》书名的含义:从泥土中来,构成了中国的基层社会。
同学们处在青春洋溢的年纪,但终有一天会踏入社会。
对于中国的社会,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大家都会产生一定的疑问与看法。
因此在本阶段,阅读《乡土中国》能够帮助同学们走进中国的基层社会,了解当下所生活的社会。
二、从乡土中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始终和泥土息息相关。
中国的创世神话:最有名的是女娲“抟土造人”。
神话自然是虚构的,但是这则神话却也能深刻地反映出在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中,中国人和泥土是息息相关的,是“泥土”滋养了中国社会。
西方的创世神话:最有名的是丢卡利翁抛石再造人类。
他与妻子将石头往脑后抛去,每扔出一个石头,石头便化为一个人。
明确:对于一个航海民族来说,石头所代表的坚毅、勇敢是更为重要的品质。
而在中国神话中,泥土的滋养以及泥土对民族性格的塑造会更为重要。
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农业文明史,更是一部家族、家庭史,把握农村社会是理解中国社会的前提。
因此,《乡土中国》开篇第一句是:“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所有的社会现象,如果究其根源,都来源于泥土、乡土,也就是所谓的“土气”。
从古至今,关于泥土的崇拜与信仰比比皆是。
举例:重耳流亡列国、臧克家诗歌、中国人各处种菜、亲属间的称谓、《白鹿原》中族长的权力三、本书简介费孝通可谓是中国最早、最著名的社会学家。
留美回国后,他借助美国的“社会分析法”分析中国的社会。
《乡土中国》便来源于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当时他应《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14篇文章,《乡土中国》由这些内容、文章辑录而成。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一:导读指导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掌握五步阅读法;初步了解《乡土中国》相关信息;把握传统文化类学术著作专题研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探讨整本书阅读方法探究;总结研读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兴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兴趣;初步了解《乡土中国》相关内容。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五部阅读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释现象1.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种菜?⑴展示一张中国人的小区花园种菜图与美国住宅前的草坪图,同时展示一则新闻《中国人的种菜天赋,把外国人都惊呆了》:中国人现在种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在他家里终会发现一些种植出来的绿色植物,如果有条件还会开垦出来一片土地,自己种菜吃。
在种菜技艺上,中国人和外国人也有很大不同,在欧美一些国家,种菜的农民一生也只会重复种植一些蔬菜,而我们中国人种菜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给一把锄头一包种子总能种出一片菜地出来。
⑵小组讨论,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种菜,你能用你的理解来解释么?“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
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
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
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费孝通及其撰写《乡土中国》的背景,阅读并掌握《乡土中国》一书的主要内容;
3.自主阅读《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篇章,理解它们的主要观点,并理清它们的逻辑结构,小组合作分别用编写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课内外活动】
4.《乡土中国》是基于田野调查的研究,阅读时要掌握作者怎样从调查材料中提炼典型的现象,形成概念,又怎样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阐释?了解作者怎样通过辨识、分析、比较、归纳,提出和研究问题,获得新的理论发现,甚至开拓新的研究领域。【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课内外活动】
单元学情分析
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被列为18个学习任务群之一,这表明推进整本书阅读,解决碎片化阅读问题,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课程意志,这为此项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和方向引领。同时,《课程标准》指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宽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基层一线教学经历来看,目前学生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普遍不足,方法也有待摸索或引领。因此,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绝不是学生单向的随意阅读行为,而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由教师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行为。教师在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时,一定要做到眼中有学生,所以在进行《乡土中国》阅读前,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基础作全面了解,主要包括对学情的把握,对学生阅读过程可能遇到问题的充分把握,以及对基于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阅读评价有整体设计。
5.阅读《重刊序言》和《后记》并结合全书内容,思考体会本书的表达情感与重大影响,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阅读《乡土中国》的感受。【表达与交流】【课内活动】
6..依据本书对乡土社会的论述,以“今日乡村的变迁”为话题,开展调查访问,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调查报告;【表达与交流】【综合与应用】【课内外活动】
7.阅读韩金桥的《现代社会的乡土魂》一文,谈谈你对《乡土中国》一书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看法,并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字数不少于700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课内活动】
8.通过多个交流平台,如课本剧表演、校园广播、网络论坛、报刊杂志等,与他人分享对《乡土中国》的阅读所得,形式不限。【表达与交流】【课外活动】
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理解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特征,掌握书中核心概念的含义;2.研读全书,理清整本书的逻辑结构,理解书中作者的主要观点以及本书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单元学习任务
1.学生通过网络或其它资料自主学习,了解《乡土中国》成书的时代背景,了解费孝通主要人生经历及其对乡土社会所做的研究,并加以整理;【梳理与探究】【课外活动】
2.通读全书,理解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特征,并逐条整理。研读部分章节,通过小组讨论、查阅资料掌握书中“乡土性、土气、礼俗社会、无讼、无为政治、小农经营、熟人社会、差序格局、地缘关系、群己关系、感情定向、横暴权利、同意权利”等核心概念的含义;【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课内外活动结合】
6.学会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积累阅读学术专著的经验并运用。
单元容量
《乡土中国》整本书;共10课时
单元教材学情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的一部社会学著作,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整本书阅读”的描述,它属于学术类著作。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并由此“建构整本书阅读经验与方法”。选择这本书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类著作整本书阅读,不仅因为它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学的相关知识,获得学术类著作的阅读经验,还因为它能帮助学生认清传统中国社会结构,能指导学生调整处世态度,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乡土中国》之类堪称经典的学术著作,凝聚了一流学者的智慧,有翔实的考证和严密的推断,适宜用理解性、接受性阅读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在指导学生阅读《乡土中国》时,如何理解书中概念,如何理解作者观念,如何理解全书结构,如何理解该书写法,如何理解该书的现实意义,是教学指导之关键。
(2)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3)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
2.理解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特征,掌握书中核心概念的含义;
3.研读全书,理清整本书的逻辑结构,理解书中作者的主要观点以及本书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4.掌握作者从调查材料中提炼典型现象,形成概念的方法,了解作者怎样通过辨识、分析、比较、归纳,提出和研究问题,获得新的理论发现,甚至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5.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研究当下社会,解决相关社会问题,并体会书中展现浓郁的乡土情怀,形成自己对当下社会新的体验,培养爱祖国、爱故乡的情感;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单上Leabharlann 市扬子中学:洪利雄单元规划
单元类型
学习任务单元
单元结构
依据学习活动过程
单元主题
学术专著的整本书阅读
适用年级
高中一年级
单元所对应的课标学习目标与内容
1.单元所对应的学习任务群:
整本书阅读
2.单元所对应的学习目标与内容:
(1)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