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书社新二年级上册传统文化全

合集下载

山东版最新优秀传统文化二年级

山东版最新优秀传统文化二年级

第9课《志不强者智不达》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为“砥砺品学”,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热爱学习的民族。

古往今来,有识之士无不重视,以文化人,以学润身。

想要拥有宝贵的品质或者杰出的才华,需要不断努力,克服困难。

本单元,我们将品味砥砺品学,自强不息的人生境界。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出处为战国《墨子·修身》,同时提供了“谈迁编《国榷》”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在知行合一里提供了场景帮助理解内容。

学情分析砥砺品学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一年级时已经接触。

本课的内容有故事及与学生生活相近的场景,学生可以在故事和场景中较容易理解本课内容。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志不强者智不达”这句话的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明确单元主题1.引导学生阅读单元主题,明确单元主题,自由朗读单元主题,提取本单元主题。

2.导入本课主题“志不强者智不达”,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课1、教师范读。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理解句意。

三、明道喻理1.引导学生读“谈迁编《国榷》”的故事。

2.出示问题:谈迁凭借什么又一次撰写完成了《国榷》?四、知行合一1.出示知行合一内容。

2.组织学生自由讨论。

作业:熟练背诵“志不强者智不达”。

第10课《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为“砥砺品学”,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热爱学习的民族。

古往今来,有识之士无不重视,以文化人,以学润身。

想要拥有宝贵的品质或者杰出的才华,需要不断努力,克服困难。

本单元,我们将品味砥砺品学,自强不息的人生境界。

本课是第二单元“砥砺品学”的第二课,出处是战国·荀况《荀子·大略》。

本课承接第一课的内容,强调尊重老师很重要。

学情分析在学习第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能够理解砥砺品学的主题,在理解本课时会有连贯性,学生较容易接受。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整理好

二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整理好

二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整理好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节日、习俗、历史人物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春节习俗教学重点:了解春节的来历、习俗和活动。

教学难点:春节习俗的内涵和意义。

2. 第二课:元宵节教学重点:了解元宵节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教学难点:元宵节习俗的内涵和意义。

3. 第三课:清明节教学重点:了解清明节的来历、习俗和活动。

教学难点:清明节习俗的内涵和意义。

4. 第四课:端午节教学重点: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教学难点:端午节习俗的内涵和意义。

5. 第五课:中秋节教学重点: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习俗和活动。

教学难点:中秋节习俗的内涵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家长反馈: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和表现。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二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材。

2. 图片素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

3. 视频素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

4. 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5. 教具:如灯笼、粽子等传统物品,用于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六、教学计划1. 第一周:春节习俗周一心:导入春节话题,了解春节的来历周二心:学习春节习俗,如贴对联、放鞭炮等周三心:深入了解春节的饮食文化,如饺子、年糕等周四心:实践活动,制作春节手工艺品(如剪纸、灯笼)周五一:总结春节习俗,进行相关测试2. 第二周:元宵节周一心:介绍元宵节的起源和习俗周二心:学习元宵节的活动,如猜灯谜、赏花灯等周三心:深入了解元宵节的饮食文化,如汤圆、元宵等周四心:实践活动,制作元宵节的美食周五一:总结元宵节,进行相关测试3. 第三周:清明节周一心:了解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周二心:学习清明节的扫墓、祭祖等活动周三心:深入了解清明节的食物文化,如寒食节的食物等周四心:实践活动,制作清明节的食物周五一:总结清明节,进行相关测试4. 第四周:端午节周一心:介绍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周二心:学习端午节的活动,如赛龙舟、包粽子等周三心:深入了解端午节的食物文化,如粽子、艾叶等周四心:实践活动,制作端午节的美食周五一:总结端午节,进行相关测试5. 第五周:中秋节周一心: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周二心:学习中秋节的活动,如赏月、猜灯谜等周三心:深入了解中秋节的食物文化,如月饼、柚子等周四心:实践活动,制作中秋节的美食周五一:总结中秋节,进行相关测试七、教学活动1. 春节习俗: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春节的历史和习俗。

二年级传统文化

二年级传统文化

二年级上册传统文化计划一、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一年级,学生对《弟子规》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学目的: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三、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艺术乐园”两个单元。

“经典驿站”:学习、谅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艺术乐园”: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齐鲁书社新二年级上册传统文化全

齐鲁书社新二年级上册传统文化全

玉不琢,不成器教学目标:1、了解《学记礼记》相关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通过课程的学习理解一个人只有经历磨炼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经历磨炼请学习,才能成才。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含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

因秦始皇- 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 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 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 篇。

二、学习新课学生自读: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试着背诵,借助注解自己说说这两句说的什么意思学生交流老师讲解玉:美玉。

琢:雕琢。

器:器物。

道:道理。

一块没有雕琢的玉石,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

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懂道理。

三、读《卞和献玉》1、学生自读2、小组交流,说说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3、指名说一说。

四、学生学习“知行合一”说说你做到了吗?五、课堂作业背诵课本第五页的诗句六、课外拓展七、自己该如何做说一说板书设计:敏而好学玉不磨,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与:美玉琢:雕琢器:器物到:道理知所知,明不知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相关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做人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经历磨炼请学习,才能成才。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含义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礼记学记》记述学习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并论及教学为师的道理,与大学发明所学的道术,相为表里,故甚为宋代理学所推崇。

二、学习新课学生自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试着背诵,借助注解自己说说这两句说的什么意思?老师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告诉我们的道理(课本第七页小博士的话)三、读《诸葛亮智斗司马懿》和《菱角的尴尬》1、学生自读2、小组交流,说说读了这两个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3、指名说一说。

【K12学习】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_齐鲁出版社

【K12学习】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_齐鲁出版社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_齐鲁出版社小学二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小学“传统文化”教科书共分六册,其中二年级学习第二册。

本学年学习第二册。

课本共分两个单元:第一单元经典驿站;第二单元艺术乐园。

共分为18课。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共17课。

学习本单元,就要让学生明白,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当然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真正的中国人。

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这不是想想就能做到的,需要很好地学习。

正所谓千学万学,学做中国人。

第二单元艺术乐园:只有18课,学习这一课,要学生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民族艺术。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1、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2、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使学生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民族艺术。

3、当学生知道这一切,使学生真切体会到:做一个中国人,真好!三、学生情况分析:大部分学生遇到问题能积极动脑思考。

总的来说学生学习风气浓厚,上课能专心听讲,积极动脑,主动大胆的回答问题。

大部分学生学习认真,能够背诵课文,并能司出其中的道理。

四、教学措施: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自愿的学、主动的学。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优生帮助差生学习。

2、采取读、诵、记、背的方法,读熟了,背过了,再慢慢品味、感悟,品出滋味来,悟出道理来。

五、教学进度:课号一二三四五教六内容《声律启蒙》《声律启蒙》《续小儿语》《增广贤文》《增广贤文》《弟子规》《弟子规》《幼学杂字》《中华改良杂良》《千家诗》《千家诗》《千家诗》《千家诗》《神童诗·卷首诗》《神童诗·卷首诗》《随园诗话》《世说新语》格言警句课时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周次 1-2 3-4 5-6 7-8 9-10 11-12 13-14 15-16 17-18 19-20 1-2 3-4 5-6 7-8 9-10 11-12 13-14 七学八进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度声律启蒙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山东省二年级新传统文化全教案

山东省二年级新传统文化全教案

山东省二年级新传统文化全教案【山东省二年级新传统文化全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匡助山东省二年级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使学生能够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价值观和习俗,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b. 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意义和庆祝方式。

c. 熟悉中国传统习俗和礼仪。

2. 能力目标:a. 能够通过阅读、观察和思量,获取和理解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

b.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文化交流和表达。

c. 能够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b.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a.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b.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

c. 引导学生思量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2. 中国传统节日a. 春节:介绍春节的起源、传统习俗和庆祝方式,如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

b. 清明节:介绍清明节的由来、记念活动和传统习俗,如扫墓、祭祖等。

c. 端五节:介绍端五节的传说、庆祝活动和特色食品,如包粽子、赛龙舟等。

d. 中秋节:介绍中秋节的传说、庆祝活动和习俗,如赏月、吃月饼等。

e. 元宵节:介绍元宵节的起源、庆祝活动和特色食品,如猜灯谜、吃汤圆等。

3. 中国传统习俗和礼仪a. 婚礼习俗:介绍中国传统婚礼的流程和习俗,如过大礼、喜酒等。

b. 葬礼习俗:介绍中国传统葬礼的仪式和习俗,如穿孝、守丧等。

c. 饮食礼仪:介绍中国传统饮食的礼仪和习惯,如宴会礼仪、用筷子等。

d. 传统服饰:介绍中国传统服饰的种类和特点,如汉服、旗袍等。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新山东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pdf

最新山东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年级教案第1课《士有百行,以德为首》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为“尚德修身”,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同时提供了“晋文公赏勉以德为先”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在知行合一里提供了场景帮助理解内容学情分析修身尚德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一年级时已经接触。

本课的内容有故事及与学生生活相近的场景,学生可以在故事和场景中较容易理解本课内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教学过程一、明确单元主题1.引导学生阅读单元主题,明确单元主题,自由朗读单元主题,提取本单元主题2.导入本课主题——士有百行,以德为首,齐读课题二、学习新课1、教师范读。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

理解句意三、明道喻理1.引导学生读“晋文公赏勉以德为先”的故事2.出示问题:晋文公是按照什么标准赏赐大臣的四、知行合一1.出示知行合一内容2.组织学生自由讨论作业熟练背诵“士有百行,以德为首第2课《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山东教育出版社第一单元“尚德修身”第二课,出处是晋朝陈寿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本课承接第一课的内容,强调人的德行很重要。

学情分析在学习第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能够理解尚德修身的主题,在理解本课时会有连贯性,学生较容易接受。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重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一、复习导入1.复习背诵《1》1. 2.继续学习尚德修身的句子,导出课题。

复习背诵第一课内容2.齐读课题1.学生自由朗读2.学生展示朗读1.学生自读故二、朗读句子1.引导学生自读,能够准确流利朗读2.明确出处,学习古语今说明确意思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收获和启发1.学生观察图片,结合所学说自己的看法三、明道喻理1.引导学生读“刘备劝子”的故事,理解故事的意思2.思考有什么收获3.读诗句四、知行合一1.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自己的看结合生活,说说生活中的小事作业熟练背诵“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板书设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恶:坏事善:好事第3课满招损谦受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出自《尚书·大禹谟》,意思是说,自满的人会招来损害,谦虚的人会受到益处。

山东版二年级上传统文化第一单元备课

山东版二年级上传统文化第一单元备课

第1课《士有百行,以德为首》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为“尚德修身”,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誉为“礼仪之邦”。

我们自古就有道德为先,注重品行修养,把道德作为立身之本的优良传统。

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出现的仁人志士,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跟随圣贤的脚步,用心聆听教诲,联系生活实际,争做品德高尚的小学生,为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同时提供了“晋文公赏勉以德为先”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在知行合一里提供了场景帮助理解内容。

学情分析修身尚德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一年级时已经接触。

本课的内容有故事及与学生生活相近的场景,学生可以在故事和场景中较容易理解本课内容。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的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明确单元主题1.引导学生阅读单元主题,明确单元主题,自由朗读单元主题,提取本单元主题。

2.导入本课主题“士有百行,以德为首”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课1、教师范读。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

理解句意三、明道喻理1.引导学生读“晋文公赏勉以德为先”的故事。

2.出示问题:晋文公是按照什么标准赏赐大臣的?四、知行合一1.出示知行合一内容。

2.组织学生自由讨论。

作业:熟练背诵“士有百行,以德为首。

第2课《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为“尚德修身”,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誉为“礼仪之邦”。

我们自古就有道德为先,注重品行修养,把道德作为立身之本的优良传统。

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出现的仁人志士,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跟随圣贤的脚步,用心聆听教诲,联系生活实际,争做品德高尚的小学生,为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不琢,不成器教学目标:1、了解《学记礼记》相关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通过课程的学习理解一个人只有经历磨炼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经历磨炼请学习,才能成才。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含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

因秦始皇- 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 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 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 篇。

二、学习新课学生自读: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试着背诵,借助注解自己说说这两句说的什么意思学生交流老师讲解玉:美玉。

琢:雕琢。

器:器物。

道:道理。

一块没有雕琢的玉石,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

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懂道理。

三、读《卞和献玉》1、学生自读2、小组交流,说说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3、指名说一说。

四、学生学习“知行合一”说说你做到了吗?五、课堂作业背诵课本第五页的诗句六、课外拓展七、自己该如何做说一说板书设计:敏而好学玉不磨,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与:美玉琢:雕琢器:器物到:道理知所知,明不知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相关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做人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经历磨炼请学习,才能成才。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含义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礼记学记》记述学习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并论及教学为师的道理,与大学发明所学的道术,相为表里,故甚为宋代理学所推崇。

二、学习新课学生自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试着背诵,借助注解自己说说这两句说的什么意思?老师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告诉我们的道理(课本第七页小博士的话)三、读《诸葛亮智斗司马懿》和《菱角的尴尬》1、学生自读2、小组交流,说说读了这两个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3、指名说一说。

四、学生看图学习“知行合一”说一说自己做到了哪些?五、课外拓展学生自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试着背诵,借助注解自己说说这两句说的什么意思。

老师讲解六、学生表演“知行合一”板书设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时习之,亦说乎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相关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在实践中体现学习价值是多么的开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学过的内容经过实践,是件很愉快的事。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告诉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学习的时候都有什么学习方法?如果背诵文章后不久就忘记了该怎么做?让我们来看看课本上的主人公是怎么做的吧!二、学习新课学生自读“读典明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试着背诵,借助注解自己说说这两句说的什么意思学生交流老师讲解1、读《临池学书》2、小组交流,说说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3、指名说一说。

三、学生看图学习“知行合一”说一说自己做到了哪些?四、课外拓展自读课本17.18 页五、行为演练按照课本18 页的要求去做板书设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礼乐射御书数等说:通“悦”愉快,高兴精于勤,荒于嬉教学目标:1、了解《礼记.中庸》相关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只要勤于思考、学习、耕耘,人生会更加光彩。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只要勤于思考、学习、耕耘,人生会更加光彩。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告诉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庸》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

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学习新课二、学生自读“读典明理”人一能之,几百之;人十能之,几千之。

试着背诵,借助注解自己说说这句说的什么意思学生交流老师讲解三、读《凿壁偷光》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小组交流,说说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指名说一说。

四、学生看图学习“知行合一”说一说自己做到了哪些?五、课外拓展自读课本22、23 页六、行为演练按照课本23 页“星星点灯”说的去做板书设计: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志诚者,能动人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离娄上》的相关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通过课程的学习理解一个人需要真诚,坚守信用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真诚待人。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含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孟子是孔子的学生,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

孟子教我们“明人伦”,教导我们应该信守承诺,诚信待人。

二、学习新课学生自读: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试着背诵,借助注解自己说说这两句说的什么意思学生交流老师讲解诚:真诚。

有真诚的心而没有感动别人,是不存在的,缺乏真诚,是不可能感动别人的。

三、读《一诺千金》1、学生自读2、小组交流,说说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3、指名说一说。

四、学生学习“知行合一”说说你做到了吗?五、课堂作业“言必信,行必果”是什么意思?六、实践活动《我们来约定》板书设计:诚实守信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诚:真诚。

言必信,行必果知错改,善大焉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宣公二年》的相关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通过课程的学习知错就改的品质。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知错就改。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含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犯过错吗?你是怎样弥补的过错?说一说。

二、学习新课教师:同学们,犯错不可怕,重要的是你要知错就改。

我们来一起看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吧!学生自读: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试着背诵,借助注解自己说说这两句说的什么意思学生交流老师讲解:每个人都会犯错,有了过错能够改正,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

了解:《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

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三、读《烽火戏诸侯》1、学生自读2、小组交流,说说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3、指名说一说。

四、学生学习“知行合一”说说你做到了吗?五、课堂作业背诵课本第33页的诗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说说什么意思。

六、课外拓展《换位体验》板书设计:诚实守信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思诚者,人之道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离娄上》的相关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通过课程的学习追求真诚、以诚待人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学习真诚、以诚待人。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含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第5课我们学习的言必信,行必果是什么意思吗?对就是要求我们做一个诚信的人,今天我们继续看一看,怎样以诚待人。

二、学习新课学生自读: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试着说一说这两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老师讲解:诚:真实无妄天:自然天之道就是指自然之道或自然的规律。

这句话的意思是:真实无妄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规律。

三、读《孟信不卖病牛》与《手捧空花盆的孩子》1、学生自读2、小组交流,说说读了这两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四、学生学习“知行合一”1.不说谎话。

2.不欺骗别人。

3.不掩盖错误。

五、拓展阅读自谋不诚,则齐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

六、实践活动开展寻找诚实小达人活动。

板书设计:诚实守信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真实无妄天:自然自谋不诚,则齐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人有信,其可也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为政》的相关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通过课程的学习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学习诚实守信。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含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顾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的意思,说一说人为什么要守信用,讲诚信。

古代还有哪些句子是指人要讲诚信呢?二、学习新课学生自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试着说一说这两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老师讲解:信:信用。

可:可以,行。

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二、读《曾子杀猪》三、1、学生自读2、小组交流,说说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四、学生学习“知行合一”1.践行承诺,努力做到。

2.为人诚实,以诚待人。

3.对人守信,对事负责。

五、拓展阅读民无信不立。

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人若没有信用,就没有立身之地,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七、实践活动生活小剧场。

板书设计:诚实守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信:信用可:可以,行民无信不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