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20376-2012版

合集下载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监测与控制)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监测与控制)

监测与控制9.1 一般规定9.1.1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应设置监测与控制系统,并应符合以下规定:1 监测与控制内容可包括参数检测、参数与设备状态显示、自动调节与控制、工况自动转换、设备联锁与自动保护、能量计量以及中央监控与管理等。

具体内容应根据建筑物的功能与标准、系统类型、设备运行时间以及工艺对管理的要求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2 系统规模大,制冷空气调节设备台数多且相关联各部分相距较远时,应采用集中监控系统;3 不具备采用集中监控系统的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宜采用就地的自动控制系统:【条文说明】9.1.1 应设置监测和控制的内容及条件。

1 参数检测:包括参数的就地检测及遥测两类。

就地参数检测是现场运行人员管理运行设备或系统的依据;参数的遥测是监控或就地控制系统制定监控或控制策略的依据;2 参数和设备状态显示:通过集中监控主机系统的显示或打印单元以及就地控制系统的光、声响等器件显示某一参数是否达到规定值或超差;或显示某一设备运行状态;3 自动调节:使某些运行参数自动地保持规定值或按预定的规律变动;4 自动控制:使系统中的设备及元件按规定的程序启停;5 工况自动转换:指在多工况运行的系统中,根据节能及参数运行要求实时从某一运行工矿转到另一运行工况;6 设备联锁:使相关设备按某一指定程序顺序启停;7 自动保护:指设备运行状况异常或某些参数超过允许值时,发出报警信号或使系统中某些设备及元件自动停止工作;8 能量计量:包括计量系统的冷热量、水流量及其累计值等,它是实现系统以优化方式运行,更好地进行能量管理的重要条件;9 中央监控与管理:是指以微型计算机为基础的中央监控与管理系统,是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按既考虑局部,更着重总体的节能原则,使各类设备在耗能低效率高状态下运行。

中央监控与管理系统是一个包括管理功能、监视功能和实现总体运行优化的多功能系统。

设计时究竟采用那些监测与控制内容,应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和标准、系统的类型、运行时间和工艺对管理的要求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通风)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通风)

通风6.1 一般规定6.1.1 建筑物存在大量余热余湿及有害物质,应优先使用通风措施加以消除。

建筑通风应从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和工艺等方面采取有效的综合预防和治理措施。

【条文说明】6.1.1 民用建筑通风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大量热、蒸汽或有害物质向人员活动区散发,防止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污染。

大量余热余湿及有害物质的控制,应以预防为主,需要各专业协调配合综合治理才能实现。

当采用通风处理余热余湿可以满足要求时,应优先使用通风措施,可以大大降低空气处理的能耗。

6.1.2 对通风过程中不可避免放散的有害或污染环境的物质,在排放前必须采取通风净化措施,并达到国家有关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各种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

【条文说明】6.1.2 某些民用建筑,如科研和教学试验用房、设备用房等在使用和存储过程中会放散大量的热、蒸汽粉尘甚至有毒气体等,如果不采取治理措施,会直接危害操作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还会污染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影响周边居民或办公人员。

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有效的预防、治理和控制措施。

6.1.3 以自然通风为主的建筑物,建筑方位的确定应根据主要进风面和建筑物形式,按夏季最多风向布置。

【条文说明】6.1.3 关于建筑物方位的确定。

确定建筑物方位时,本专业应与建筑、工艺等专业配合,使建筑尽量避免或减少东西向的日晒。

以自然通风为主的建筑物,在方位选择时,除考虑避免西向外,还应根据建筑物的主要进风面和建筑物的形式,按夏季最多风向布置,即将主要的进风面,置于夏季最多风向的一侧,或按与夏季风向频率最多的两个方向的中心线垂直或接近垂直或与建筑物纵轴线成60º~90º 布置。

建筑物的平面布置不宜采取封闭的庭院式。

如布置成“L”和“Ⅲ”、“Ⅱ”型时,其开口部分应位于夏季最多风向的迎风面,各翼的纵轴应与夏季最多风向平行或呈0º~45º。

6.1.4 设有机械通风系统的房间,人员所需的新风量应满足第3.0.7 条的规定;人员所在房间不设机械通风系统时,应有可开启外窗。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gb50736-2012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gb50736-2012

前 言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标[2008]102号文件“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会同国内有关设计、科研和高等院校等单位组成编制组,共同编制本标准。

在标准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国内实践经验,吸收了发达国家相关设计标准的最新成果,认真分析了我国暖通空调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多次征求了国内各有关单位以及业内专家的意见,通过反复讨论、修改和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

本规范共分11章和10个附录。

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室内空气计算参数,室外设计计算参数,供暖,通风,空气调节,冷热源,监测与控制,消声与隔振,绝热与防腐。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进行解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暖通空调规范编制组(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邮政编码100013),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名单:主 编 单 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参 编 单 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中南建筑设计院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建(北京)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开利空调销售服务(上海)有限公司特灵空调系统(中国)有限公司同方股份有限公司丹佛斯(上海)自动控制有限公司际高建业有限公司新疆绿色使者空气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普来福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昆山台佳机电有限公司杭州华电华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远大空调有限公司安徽省宁国安泽电工有限公司广东美的商用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北京天正工程软件有限公司北京鸿业同行科技有限公司西门子楼宇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欧文斯科宁(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联合迅杰科技有限公司妥思空调设备(苏州)有限公司目 录1总则 (1)2术语 (3)3室内空气计算参数 (5)4室外设计计算参数 (11)4.1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11)4.2夏季太阳辐射照度 (15)5供暖 (17)5.1一般规定 (17)5.2热负荷 (20)5.3散热器供暖 (23)5.4热水辐射供暖 (26)5.5电加热供暖 (30)5.6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 (33)5.7户式燃气炉供暖 (35)5.8热空气幕 (35)5.9供暖管道设计及水力计算 (35)5.10热水集中供暖分户热计量与室温调控 (40)6通风 (44)6.1一般规定 (44)6.2自然通风 (47)6.3机械通风 (50)6.4复合通风 (59)6.5设备选择与布置 (61)6.6风管设计 (65)7空气调节 (69)7.1一般规定 (69)7.2空调负荷计算 (73)7.3空气调节系统 (78)7.4气流组织 (90)7.5空气处理 (98)8空气调节冷热源 (107)8.1一般规定 (107)8.2电动压缩式机组 (111)8.3热泵 (114)8.4溴化锂吸收式机组 (119)8.5空调冷热水及冷凝水系统 (121)8.6冷却水系统 (132)8.7蓄冷、蓄热 (137)8.8区域供冷 (140)8.9燃气冷热电三联供 (142)8.10制冷机房 (143)8.11锅炉房、热力站 (145)9监测与控制 (150)9.1一般规定 (150)9.2传感器和执行器 (153)9.3供暖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155)9.4通风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156)9.5空气调节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156)9.6空气调节冷热源和水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160)10 消声与隔振 (163)10.1一般规定 (163)10.2消声与隔声 (164)10.3隔振 (166)11 绝热与防腐 (169)11.1绝热设计 (169)11.2防腐设计 (170)附录A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附录B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简化方法附录C 夏季太阳总辐射照度附录D 夏季透过标准窗玻璃的太阳辐射温度附录E 夏季空气调节大气透明度分布图附录F 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附录G 渗透冷空气量的朝向修正系数n值附录H 空调负荷简化方法计算系数表附录J 蓄冰装置容量与双工况制冷机的空气调节标准制冷量附录K 设备与管道最小保温、保冷厚度及凝结水管防凝露厚度1总则1.0.1为了在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采用先进技术,合理利用资源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保证健康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制定本规范。

GB 50736-2012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 50736-2012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前 言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标[2008]102号文件“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会同国内有关设计、科研和高等院校等单位组成编制组,共同编制本标准。

在标准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国内实践经验,吸收了发达国家相关设计标准的最新成果,认真分析了我国暖通空调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多次征求了国内各有关单位以及业内专家的意见,通过反复讨论、修改和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

本规范共分11章和10个附录。

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室内空气计算参数,室外设计计算参数,供暖,通风,空气调节,冷热源,监测与控制,消声与隔振,绝热与防腐。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进行解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暖通空调规范编制组(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邮政编码100013),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名单:主 编 单 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参 编 单 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中南建筑设计院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建(北京)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开利空调销售服务(上海)有限公司特灵空调系统(中国)有限公司同方股份有限公司丹佛斯(上海)自动控制有限公司际高建业有限公司新疆绿色使者空气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普来福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昆山台佳机电有限公司杭州华电华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远大空调有限公司安徽省宁国安泽电工有限公司广东美的商用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北京天正工程软件有限公司北京鸿业同行科技有限公司西门子楼宇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欧文斯科宁(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联合迅杰科技有限公司妥思空调设备(苏州)有限公司目 录1总则 (1)2术语 (3)3室内空气计算参数 (5)4室外设计计算参数 (11)4.1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11)4.2夏季太阳辐射照度 (15)5供暖 (17)5.1一般规定 (17)5.2热负荷 (20)5.3散热器供暖 (23)5.4热水辐射供暖 (26)5.5电加热供暖 (30)5.6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 (33)5.7户式燃气炉供暖 (35)5.8热空气幕 (35)5.9供暖管道设计及水力计算 (35)5.10热水集中供暖分户热计量与室温调控 (40)6通风 (44)6.1一般规定 (44)6.2自然通风 (47)6.3机械通风 (50)6.4复合通风 (59)6.5设备选择与布置 (61)6.6风管设计 (65)7空气调节 (69)7.1一般规定 (69)7.2空调负荷计算 (73)7.3空气调节系统 (78)7.4气流组织 (90)7.5空气处理 (98)8空气调节冷热源 (107)8.1一般规定 (107)8.2电动压缩式机组 (111)8.3热泵 (114)8.4溴化锂吸收式机组 (119)8.5空调冷热水及冷凝水系统 (121)8.6冷却水系统 (132)8.7蓄冷、蓄热 (137)8.8区域供冷 (140)8.9燃气冷热电三联供 (142)8.10制冷机房 (143)8.11锅炉房、热力站 (145)9监测与控制 (150)9.1一般规定 (150)9.2传感器和执行器 (153)9.3供暖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155)9.4通风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156)9.5空气调节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156)9.6空气调节冷热源和水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160)10 消声与隔振 (163)10.1一般规定 (163)10.2消声与隔声 (164)10.3隔振 (166)11 绝热与防腐 (169)11.1绝热设计 (169)11.2防腐设计 (170)附录A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附录B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简化方法附录C 夏季太阳总辐射照度附录D 夏季透过标准窗玻璃的太阳辐射温度附录E 夏季空气调节大气透明度分布图附录F 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附录G 渗透冷空气量的朝向修正系数n值附录H 空调负荷简化方法计算系数表附录J 蓄冰装置容量与双工况制冷机的空气调节标准制冷量附录K 设备与管道最小保温、保冷厚度及凝结水管防凝露厚度1总则1.0.1为了在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采用先进技术,合理利用资源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保证健康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制定本规范。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消声与隔振)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消声与隔振)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消声与隔振)消声与隔振10.1 一般规定10.1.1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的消声与隔振设计计算应根据工艺和使用的要求、噪声和振动的大小、频率特性、传播方式及噪声振动允许标准等确定。

【条文说明】10.1.1 消声与隔振的设计原则。

采暖、通风与空调系统产生的噪声与振动,只是建筑中噪声和振动源的一部分。

当系统产生的噪声和振动影响到工艺和使用的要求时,就应根据工艺和使用要求,也就是各自的允许噪声标准及对振动的限制,系统的噪声和振动的频率特性及其传播方式(空气传播或固体传播)等进行消声与隔振设计,并应做到技术经济合理。

10.1.2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的噪声传播至使用房间和周围环境的噪声级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条文说明】10.1.2 室内及环境噪声标准。

室内和环境噪声标准是消声设计的重要依据。

因此本条规定由采暖、通风和空调系统产生的噪声传播至使用房间和周围环境的噪声级,应满足国家现行《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 118)、《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等标准的要求。

10.1.3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的振动传播至使用房间和周围环境的振动级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条文说明】10.1.3 振动控制设计标准。

振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很严重的,在暖通空调系统中振动问题也是相当严重的。

因此本条规定了振动控制设计应满足国家现行《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 10070)等标准的要求。

10.1.4 设置风系统管道时,消声处理后的风管不宜穿过高噪声的房间;噪声高的风管,不宜穿过噪声要求低的房间,当必须穿过时,应采取隔声处理。

【条文说明】10.1.4 降低风系统噪声的措施。

本条规定了降低风系统噪声应注意的事项。

系统设计安装了消声器,其消声效果也很好,但经消声处理后的风管又穿过高噪声房间,再次被污染,又回复到了原来的噪声水平,最终不能起到消声作用,这个问题,过去往往被人们忽视。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供暖)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供暖)
一般空
气间层
热流向下(水平、倾
斜)
0.1 0.14 0.17 0.18 0.19 0.20 0.20
热流向上(水平、倾
斜)
0.1 0.14 0.15 0.16 0.17 0.17 0.17
垂直空气间层0.1 0.14 0.16 0.17 0.18 0.18 0.18
单面铝
箔空气
间层
热流向下(水平、倾
全等多方面的制约。因此,如何选择合理、节能的供暖方式,是应通过综合技术经济比较来确定
的。
5.1.2 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 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 90 天的地区,宜设置集中供暖。
【条文说明】5.1.2 宜采用集中供暖的地区。
根据几十年的实践经验,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 90 天的地区,
在同样保障室内设计环境的情况下,采用集中供暖系统更为经济、合理。这类地区是北京、天津、
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等13 个省、直辖市、
自治区的全部,河南(许昌以北)、陕西(西安以北)、甘肃(天水以北)等省的大部分,以及
江苏(淮阴以北)、安徽(宿县以北)、四川(西川)等省的一小部分,此外还有某些省份的高
国家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围护结构、玻璃外窗、阳台门和天窗的传热系数都
有相关的具体要求和规定,本规范应符合其规定。
5.1.8 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w
k
n
R
K
αλ α
δ
α
λ
1 1
1
+ +

∑+
=
(5.1.8)
式中: K ——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W/(m 2 ·℃)];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标准 (2)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标准 (2)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1前言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标[2008]102 号文件“关于印发《2008 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会同国有关设计、科研和高等院校等单位组成编制组,共同编制本标准。

在标准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国实践经验,吸收了发达国家相关设计标准的最新成果,认真分析了我国暖通空调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多次征求了国各有关单位以及业专家的意见,通过反复讨论、修改和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

本规共分 11 章和10 个附录。

主要容是:总则,术语,室空气计算参数,室外设计计算参数,供暖,通风,空气调节,冷热源,监测与控制,消声与隔振,绝热与防腐。

本规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进行解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容的解释。

本规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暖通空调规编制组(市北三环东路 30 号,邮政编码 100013),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参编单位: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市建筑大学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中南建筑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建筑设计研究院省建筑设计研究院2中建()国际设计顾问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开利空调销售服务()特灵空调系统(中国)同方股份丹佛斯()自动控制际高建业绿色使者空气环境技术普来福环境技术台佳机电华电华源环境工程远大空调省宁泽电工美的商用空调设备天正工程软件鸿业同行科技西门子楼宇科技()欧文斯科宁(中国)投资联合迅杰科技妥思空调设备()1目录0H1 总则............................................................................. ........................................... 56H11H2 术语............................................................................. ........................................... 57H32H3 室空气计算参数............................................................................. ....................... 58H53H4 室外设计计算参数............................................................................. ..................... 59H114H4.1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 .............................. 60H115H4.2 夏季太阳辐射照度 ............................................................................ .............................. 61H156H5 供暖............................................................................. ......................................... 62H177H5.1 一般规定 ............................................................................ .............................................. 63H178H5.2 热负荷 ............................................................................ ................................................... 64H209H5.3 散热器供暖 ............................................................................ ........................................... 65H2310H5.4 热水辐射供暖 ............................................................................ ....................................... 6H261H5.5 电加热供暖 ............................................................................ .......................................... 67H3012H5.6 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 ............................................................................ ........................... 68H3313H5.7 户式燃气炉供暖 ............................................................................ ................................... 69H3514H5.8 热空气幕 ............................................................................ .............................................. 70H3515H5.9 供暖管道设计及水力计算 ............................................................................ .................. 71H3516H5.10 热水集中供暖分户热计量与室温调控........................................................................ 72H4017H6 通风............................................................................. ......................................... 73H4418H6.1 一般规定 ............................................................................ .............................................. 74H4419H6.2 自然通风 ............................................................................ .............................................. 75H4720H6.3 机械通风 ............................................................................ .............................................. 76H5021H6.4 复合通风 ............................................................................ .............................................. 7H592H6.5 设备选择与布置 ............................................................................ .................................. 78H6123H6.6 风管设计 ............................................................................ .............................................. 79H6524H7 空气调节............................................................................. ..................................... 80H6925H7.1 一般规定 ............................................................................ .............................................. 81H6926H7.2 空调负荷计算 ............................................................................ ...................................... 82H7327H7.3 空气调节系统 ............................................................................ ...................................... 83H7828H7.4 气流组织 ............................................................................ .............................................. 84H9029H7.5 空气处理 ............................................................................ .............................................. 85H9830H8 空气调节冷热源............................................................................. ....................... 86H10731H8.1 一般规定 ............................................................................ ............................................. 87H10732H8.2 电动压缩式机组 ............................................................................ ................................. 8H1113H8.3 热泵 ............................................................................ ..................................................... 89H11434H8.4 溴化锂吸收式机组 ............................................................................ ............................. 90H11935H8.5 空调冷热水及冷凝水系统 ............................................................................ ................. 91H12136H8.6 冷却水系统 ............................................................................ ......................................... 92H13237H8.7 蓄冷、蓄热 ............................................................................ ......................................... 93H137238H8.8 区域供............................................. 94H14039H8.9 燃气冷热电三联供 ............................................................................ ............................. 95H14240H8.10 制冷机房 ............................................................................ ........................................... 96H14341H8.11 锅炉房、热力站 ............................................................................ ............................... 97H14542H9 监测与控制............................................................................. ............................... 98H15043H9.1 一般规定 ............................................................................ ............................................ 9H1504H9.2 传感器和执行器 ............................................................................ ................................ 10H15345H9.3 供暖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 .................... 10H15546H9.4 通风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 .................... 102H15647H9.5 空气调节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 ............ 103H15648H9.6 空气调节冷热源和水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 104H160 49H10 消声与隔振............................................................................. ........................... 105H16350H10.1 一般规定 ............................................................................ ........................................... 106H16351H10.2 消声与隔声 ............................................................................ ....................................... 107H16452H10.3 隔振 ............................................................................ ................................................... 108H16653H11 绝热与防............................ 109H16954H11.1 绝热设计 ............................................................................ .......................................... 10H1695H11.2 防腐设计 ............................................................................ .......................................... 1H170附录 A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附录 B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简化方法附录 C 夏季太阳总辐射照度附录 D 夏季透过标准窗玻璃的太阳辐射温度附录 E 夏季空气调节大气透明度分布图附录 F 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的冷空气的耗热量附录 G 渗透冷空气量的朝向修正系数 n 值附录 H 空调负荷简化方法计算系数表附录 J 蓄冰装置容量与双工况制冷机的空气调节标准制冷量附录 K 设备与管道最小保温、保冷厚度及凝结水管防凝露厚度11 总则1.0.1 为了在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采用先进技术,合理利用资源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保证健康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制定本规。

GB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前 言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标[2008]102号文件“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会同国内有关设计、科研和高等院校等单位组成编制组,共同编制本标准。

在标准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国内实践经验,吸收了发达国家相关设计标准的最新成果,认真分析了我国暖通空调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多次征求了国内各有关单位以及业内专家的意见,通过反复讨论、修改和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

本规范共分11章和10个附录。

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室内空气计算参数,室外设计计算参数,供暖,通风,空气调节,冷热源,监测与控制,消声与隔振,绝热与防腐。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进行解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暖通空调规范编制组(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邮政编码100013),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名单:主 编 单 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参 编 单 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中南建筑设计院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建(北京)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开利空调销售服务(上海)有限公司特灵空调系统(中国)有限公司同方股份有限公司丹佛斯(上海)自动控制有限公司际高建业有限公司新疆绿色使者空气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普来福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昆山台佳机电有限公司杭州华电华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远大空调有限公司安徽省宁国安泽电工有限公司广东美的商用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北京天正工程软件有限公司北京鸿业同行科技有限公司西门子楼宇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欧文斯科宁(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联合迅杰科技有限公司妥思空调设备(苏州)有限公司目 录1总则 (1)2术语 (3)3室内空气计算参数 (5)4室外设计计算参数 (11)4.1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11)4.2夏季太阳辐射照度 (15)5供暖 (17)5.1一般规定 (17)5.2热负荷 (20)5.3散热器供暖 (23)5.4热水辐射供暖 (26)5.5电加热供暖 (30)5.6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 (33)5.7户式燃气炉供暖 (35)5.8热空气幕 (35)5.9供暖管道设计及水力计算 (35)5.10热水集中供暖分户热计量与室温调控 (40)6通风 (44)6.1一般规定 (44)6.2自然通风 (47)6.3机械通风 (50)6.4复合通风 (59)6.5设备选择与布置 (61)6.6风管设计 (65)7空气调节 (69)7.1一般规定 (69)7.2空调负荷计算 (73)7.3空气调节系统 (78)7.4气流组织 (90)7.5空气处理 (98)8空气调节冷热源 (107)8.1一般规定 (107)8.2电动压缩式机组 (111)8.3热泵 (114)8.4溴化锂吸收式机组 (119)8.5空调冷热水及冷凝水系统 (121)8.6冷却水系统 (132)8.7蓄冷、蓄热 (137)8.8区域供冷 (140)8.9燃气冷热电三联供 (142)8.10制冷机房 (143)8.11锅炉房、热力站 (145)9监测与控制 (150)9.1一般规定 (150)9.2传感器和执行器 (153)9.3供暖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155)9.4通风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156)9.5空气调节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156)9.6空气调节冷热源和水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160)10 消声与隔振 (163)10.1一般规定 (163)10.2消声与隔声 (164)10.3隔振 (166)11 绝热与防腐 (169)11.1绝热设计 (169)11.2防腐设计 (170)附录A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附录B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简化方法附录C 夏季太阳总辐射照度附录D 夏季透过标准窗玻璃的太阳辐射温度附录E 夏季空气调节大气透明度分布图附录F 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附录G 渗透冷空气量的朝向修正系数n值附录H 空调负荷简化方法计算系数表附录J 蓄冰装置容量与双工况制冷机的空气调节标准制冷量附录K 设备与管道最小保温、保冷厚度及凝结水管防凝露厚度1总则1.0.1为了在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采用先进技术,合理利用资源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保证健康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制定本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J 19-75
GBJ 19-87
GB50019-2003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绿色建筑机电技术研发中心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 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编 制 背 景
国家工程标准化体系改革,工业与民用建筑标准体系逐步分开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 调节领域新技术、新工艺、 新方法的不断出现 现 实 的 暖通空调设计领域尚未解 需 决的基础性问题较多 要
适 用 范 围
民用建筑空调系统包括舒适 性空调系统和工艺性空调系 统两种。 舒适性空调系统指以室内
GB 50736-2012
居 住 建 筑
办 公 建 筑
科 教 建 筑
医 疗 卫 生 建 筑
交 通 邮 电 建 筑
文 体 集 会 建 筑
其 他 公 共 建 筑
人员为服务对象,目的是创 造一个舒适的工作或生活环 境,以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或 维持良好的健康水平的空调 系统。 工艺性空调系统指以满足 工艺要求为主,室内人员舒
95℃/70℃
散热器采暖
70/40℃、70/50℃ 80/60℃、75/65℃
国外二次网 供回水温度
75℃/50℃ (85℃/60℃)
节能降耗 舒适性好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绿色建筑机电技术研发中心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 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重点解析 复合通风
定义:复合通风系统是指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在一天的不同时刻或一年的不同 季节里,在满足热舒适和室内空气质量的前提下交替或联合运行的通风系统。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 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重点解析 民用建筑室内设计新风量
公建
消除异 味和污 染物
Yaglou、Fanger、Jokl M.V.
居住
人均最小 新风量
减少疾 病传播
GB 50736-2012
最小新 风量确 定
建筑
高密人 群建筑
医院 建筑
ASHRAE Standard 62
prENV17 52
自然 通风 增加自然通风系统的 可靠运行和保险系数 节约风机和制冷能 耗约10% - 50% 适用于净高大于5m且体积大于1万m3的大空间建筑及住宅、办公室、教室等易 于在外墙上开窗并通过室内人员自行调节实现自然通风的房间。
机械 通风
提高机械通风 系统的节能率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绿色建筑机电技术研发中心
主 要 难 点
1.更新了室外气象参数,扩大了气象台站的统计数量,明确
了冬季通风室外计算参数的统计计算方法。 2.明确了夏季、冬季室内温湿度及新风量设计参数的确定原 则及方法。 3.重新确定了供暖系统供回水设计参数,增加了毛细管网系 统、户式供暖系统等新型供暖形式的有关规定。 4.提出了自然通风、复合通风的应用条件及设计原则。
对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其供暖、通 风与空调设计,均应符合本规范各相关规定!
适感为辅的空调系统。
绿色建筑机电技术研发中心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 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主 要 内容
第1章 —— 总则 第2章 —— 术语 第3章 —— 室内空气设计参数 第4章 —— 室外设计计算参数 第5章 —— 供暖 第6章 —— 通风 第7章 —— 空气调节 第8章 —— 冷源与热源 第9章 —— 检测与监控 第10章 —— 消声与隔振 第11章 —— 绝热与防腐
正文 十一章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绿色建筑机电技术研发中心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 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主 要 内 容
附录A ——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附录B —— 室外空气计算温度简化方法 附录C —— 夏季太阳总辐射照度 附录D —— 夏季透过标准窗玻璃的太阳辐射照度 附录E —— 夏季空气调节大气透明度分布图 附录F —— 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 附录G —— 渗透冷空气量的朝向修正系数 附录H —— 夏季空调冷负荷简化方法计算系数表 附录J —— 蓄冰装置容量与双工况制冷机的空调标准制冷量 附录K —— 设备与管道最小保温、保冷厚度及冷凝水管防凝露厚度选用表
统供回水参数以及间歇运行负荷附加等。
6.在满足室内温湿度前提下,更加突出了节能设计和质量要求。 7.强调新技术应用 对变风量、低温送风、温湿度独立控制、蒸发冷却、区域供 冷、燃气三联供等新技术进行了规定,体现了标准的先进性。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绿色建筑机电技术研发中心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 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绿色建筑机电技术研发中心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 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主要内容
7.2.1 7.2.10 7.2.11 (1、3)
6.6.16
7.5.2(3)
7.5.6
8.1.2
8.1.8
8.2.2
8.2.5
8.3.4(1)
8.3.5(4)
8.5.20(1)
8.7.7(4)
8.10.3
(1、2、3)
5.梳理了空调冷负荷计算方法,明确了空调冷负荷简化计算
方法,对行业主要负荷计算软件进行了协调。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绿色建筑机电技术研发中心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 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主 要 难 点
6.开展间歇冷负荷、间歇供暖负荷计算方法研究,给出了间 歇冷负荷、间歇供暖负荷的附加方法与数值。 7.对变风量、低温送风、温湿度独立控制、蒸发冷却、置换
重点解析 冷源与热源
规定
客观全面地对冷热源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分析,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确定 合理的冷热源方案。
可持续发展
GB 50736-2012
规定
定/变流量一 级泵水系统
规定
方案比较
方案确定
水系统参数制定
水泵耗电输热比
蓄 冷 空 调 系 统
温 湿 度 独 立 控 制 空 调 系 统
蒸发 冷却 或天 然冷 源制 取空 调冷 水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 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重点解析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对于负荷计算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数据 由于环境温度的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计算参数已不适用于当前的负荷计算 本次规范编制所使用的原始数据来自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象资料室。 1981年~2010年的冬季各项温度上升较明显,以北京为例,供暖计算温度为-6.9℃, 已经突破了-7℃,考虑到近两年来冬季气温较往年同期有所下降,编制组选用1971年 ~2000年的数据整理计算形成了附录A 环境温度变化 准确性差 GBJ 19-87 2009年 室外计算参数 1971~2000年
通风、空调净化等新型空调系统形式与新技术的应用条件与
设计原则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8.梳理冷水系统分类、变水量系统要求;制定了空调冷热水 系统循环水泵输送能效比(ER)值;明确了区域供冷、冷热 电三联供的设计要求。
9.分类分地区给出设备与管道最小保温、保冷厚度及冷凝水
管道防凝露厚度选用表(附录K).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绿色建筑机电技术研发中心
Logo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 50736-2012) 编制情况简介
TJ 19-75
GBJ 19-87
GB50019-2003
GB 50736-2012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 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编 制 背 景
在暖通空调行业中,我国历史上共发布过三本规范
1976年发行的《工业企业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TJ 19-75); 1989年发行的《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 19-87); 2003年发布的《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民用建筑 标准体系
工业建筑 标准体系
急需一本适合我国 目前国情与对外开 放需要的国家标准
住建部于2008 年立项本《规 范》
气候变化与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导致的室内外设计计 算参数的改变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 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 — 2012
2012/10/01实施 2012/10/01废止
8.11.14
9.1.5(1、 2、3、4)
9.4.9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绿色建筑机电技术研发中心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 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标 准 特 点
1.吸收了先进国家设计标准的方法与规定,借鉴了已有国家
标准的有益经验,适应当前行业发展要求。
2.对设计提出原则要求 强调“节能、安全、环保、健康”的关系,为设计人员的 创新实践留出空间; 兼顾具体措施规定,提高《规范》的可操作性。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设计规范》GB 50019 — 2003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绿色建筑机电技术研发中心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 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编 制 背 景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主编
参 编
参 编
参 编
16家科研设计单位
4所高等院校
18家生产制造 和工程应用企业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绿色建筑机电技术研发中心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 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附录十项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绿色建筑机电技术研发中心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 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主要内容
5.2.1
3.0.6(1)
5.3.5
5.3.10
5.4.3(1)
5.4.6
5.5.1
5.5.5
5.5.8
5.6.1
5.6.6
5.7.3
5.9.5
5.10.1
6.1.6
6.3.2
6.3.9(2)
6.6.13
对比处理43个算 例及近千组数据
两种方法可以互相验证、共同存在
提高了负荷计算的准确性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绿色建筑机电技术研发中心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 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重点解析 空气调节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