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构实验与检测第3章 结构动力试验
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Engineering Structure Experimentation and Measuring)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G1113106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必修课适用层次:本科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开课学期:6总学分:0.5总学时:8学时考核方式:考查二、教学目的《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是这门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实验的目的在于:一是熟悉、验证、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加感性认识;二是了解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掌握所学建筑各种结构的试验方法;三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学风。
三、基本要求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实验过程中,对于仪器操作、记录格式、试验成果的检核、计算等,应向学生提严格要求。
对具体的实验内容要求见表1。
表1 试验内容与要求四、实验内容本课程实验以在实验室试验为主,以多媒体教学和现场观察测试为辅。
实验主要包括六个实验内容,除必修实验外(实验一、五),学生可以在选修实验(实验二、三、四、六)中任选一个实验。
实验一电阻应变片的粘贴、静态电阻应变仪的使用及桥路连接试验实验目的:(1)参观试验室,了解基本的大型试验仪器,了解试验的基本过程;(2)掌握应变片的粘贴技术,学会防潮层的制作;(3)掌握半桥、全桥及四分之一桥的接法;(4)掌握静态电阻应变仪的使用。
实验要求和实验内容:(1)正确处理基层、会进行应变片的粘贴与防潮;(2)学会单点、多点测量方法,半桥、全桥接法及四分之一桥接法;(3)画出半桥、全桥接法及四分之一桥接法示意图;实验学时安排:实验学时:2学时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必修。
实验二混凝土静弹性模量测定试验实验目的:(1)进一步掌握静态应变仪的工程应用;(2)能根据实验设计要求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桥路;(3)掌握测定混凝土的静弹性模量实验方法和泊松比的计算方法。
结构动力特性试验

OFS
LPFG
FBG
EFPI
四、试验过程
1、熟悉传感器和测量仪器,并连线。 2、打开设备电源,预热10min。 3、启动DHDAS_5920动态信号采集分析软件,
熟悉界面。
4、测量参数设置 (1)分析参数设置 z 采样频率:1k~2kHz; z 采样方式:连续
其余不用设置。
OFS
LPFG
FBG
EFPI
OFS
应变片
m
Z 0(t)
LPFG
FBGZ1 ( t )
EFPI
(2)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
¾ 振动时质量块产
生的惯性力,使压
电元件产生变形,
从而产生与加速度
成正比的电荷,经
m
后级电荷放大器后
得到与加速度成正
比的电压值。
3
优点:
引出线
¾(1)体积小,重量轻,对被测体的影响小。
¾(2)频率范围宽、动态范围大、测量灵敏 度高。
25
EFPI
灵敏度的选择
(1)土木工程和超大型机械结构的振动 在1~100ms-2左右,可选300~30pC/ms-2 的加速度传感器。
(2)特殊的土木结构(如桩基)和机械 设备的振动在100~1000ms-2,可选择 20~2pC/ms-2 的加速度传感器。
(3)碰撞、冲击测量一般10k~1Mms-2, 可选则0.2~0.002pC/ms-2 的加速度传感 器。
OFS
LPFG
FBG
EFPI
频率选择
选择加速度传感器的频率范围应高于被 测试件的振动频率。有倍频分析要求的 加速度传感器频率响应应更高。
土木工程一般是低频振动,加速度传感 器频率响应范围可选择0.2~1kHz
建筑结构试验_2

《建筑结构试验》考试大纲第一部分考试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和地位本课程是建筑工程专业综合性的, 有较强的实践性的专业技术课程,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教学, 使学生获得专业必须的试验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完成一般建筑结构试验的设计。
“建筑结构试验”从材料的力学性能到验证各种材料构成不同类型结构和构件的基本计算方法, 以及近年来发展的大量大跨、超高、复杂结构的计算理论, 都离不开试验研究。
因此, 建筑结构试验在土木工程结构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与结构设计、施工及推动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已逐步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并日益引起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关注和重视。
本课程主要针对“土木工程”等专业。
课程的学分为2学分。
推荐教材为王天稳主编的《土木工程结构试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一书。
二、课程考试要求本课程的考试要求, 要从考核知识点、学习要求、考核目标和有关考试的具体问题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全面加以把握。
其中, 考核知识点是主体。
(一)考核知识点考核知识点是对课程知识体系在广度上的概括。
就本课程而言, 其知识广度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具体内容见本考纲第二部分“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中的第二项分列了八章, 它们都是考试的范围。
(二)学习要求学习要求是对自学考试知识点所掌握的深度和概括。
根据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高中文化水平为起点的情况, 对考核知识点的深度掌握, 本考纲在第二部分第一项“学习要求”中, 分别对各个章节的基本要求做了介绍。
深度要求, 选用了“熟悉”、“熟练”和“熟练掌握并能灵活应用”几个不同含义而又存在递进关系的词汇来描述。
(三)考核目标考核目标是按照认知过程将考核知识点的深度、广度和难易程度转化成认知能力的概括。
根据前述高等教育自考对象的实际, 在本考纲第二部分第二项中, 区别考核的认知能力目标即基本目标和考核的难易程度目标即考核目标的具体要求, 作了不同的描述。
结构动力特性试验

❖ 荷载频率不应使构件和荷载架发生共振,同时应使构 件在试验时与实际工作时的受力状态一致,为此荷载 频率与构件固有频率应满足一定条件:
当前您浏览到是第十九页,共四十五页。
0.8或1.3
内容总结
结构动力特性试验。动力特性参数,振动模态参数。动挠度和静挠度的比值称为动 力系数。疲劳(定义)(P166):。测定破坏荷载、疲劳寿命及破坏特征。荷载取值: 上限值根据构件在荷载标准值最不利组合下产生的弯距计算求得。另一种是静荷载与 疲劳荷载交替施加。疲劳试验过程中要进行三种形式的试验。荷载的次数、破坏特征 和荷载值。测振传感器布置:沿结构高度或跨度方向连续布置水平和垂直测振传感器, 整体结构布置在各层楼面、屋面
当前您浏览到是第二十八页,共四十五页。
6.6 人工激振法测量结构动力特性
❖ 实际工程测量:
❖ 某疾病控制中心实验楼建于1977年,原设计为六层,实际建成七层钢筋混 凝土框架结构,基础为整体筏板基础,建筑面积约5880m2,建筑为典型的内 廊式办公楼,平面布置规则,结构纵横方向平面尺寸分别为56m,15m,建筑 高度约为24m 。
2E-12
0
Hz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当前您浏览到是第三十三页,共四十五页。
6.6 人工激振法测量结构动力特性
❖ 图5 Y方向各楼层与7层速度反应的互谱曲线
互谱幅值
1.2E-11
1E-11
3 # 1 2 - 7 互谱幅值( m / s * m / s )
0
-1 -0.644 -0.03 0.594 0.969 0.935 0.509
❖ 1. 测定结构动力荷载或振源的特性,即测定引起振动的 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频率及其规律。
工程结构振动测试实验指导书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本科实验教学中心学生实验指导书工程结构振动测试实验指导书工程结构实验中心桥梁模型实验室编2007年7月21日目录实验项目1:结构动力特性实验(必修)实验项目2:地震模拟振动台实验(选修)实验项目3:桥梁结构动载实验(选修)前言工程结构振动测试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工程技术科学。
做为一门课程其任务是通过介绍工程结构振动的基本测试技术和试验方法,使学生获得专业所必需的试验基本技能,具备解决一般结构动力问题的解决,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试验能力的培养,是土木工程专业高级技术人材所必需的基本训练的一部分。
学科的特点是理论面广,住处量大,实践性强。
因此,除了课堂试验理论教学之外,试验课是重要教学五一节之一。
通过实验,能更好地掌握试验理论和方法,巩固和充实课堂教学效果,培养试验技能,为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科学研究和结构检验打下基础。
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试验课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一、试验前认真预习指导书和课本有关内容,同时应复习其它已学有关课程的有关章节,充分了解各个试验的目的要求、试验原理、方法和步骤,并进行一些必要的理论计算。
一些控制值的计算工作,试验前必须做好。
二、较大的小组试验,应选出一名小组长,负责组织和指挥整个试验过程,直至全组试验报告都上交后卸任,小组各成员必须服从小组长和指导教师的指挥,要明确分工,直辖市工作,不得撤离各自的岗位。
三、试验开始前,必须仔细检查试件和各种仪器仪表是否安装稳妥,荷载是否为零,安全措施是否有效,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完成,准备工作完成,要经指导教师检查通过后,试验才能开始。
四、试验时应严肃认真,密切注意观察试验现象,及时加以分析和记录,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试验的每一步骤和每一个数据。
五、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非试验中仪器设备不要乱动;试验用仪器、仪表、设备,要严格按规程进行操作,遇有总是及时向指导教师报告。
六、试验中要小心谨慎,不要碰撞仪器、仪表、试件和仪表架等。
结构动力实验报告

结构动力实验报告结构动力实验报告一、引言结构动力学是研究结构在外力作用下的振动特性和响应规律的学科。
通过实验研究结构的动力响应,可以了解结构的固有频率、振型、阻尼特性等重要参数,为结构设计和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测试,探索结构的动力响应特性。
二、实验目的1. 测定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
2. 分析结构在不同外力激励下的动力响应特性。
3. 探究结构的阻尼特性。
三、实验装置与方法1. 实验装置:使用一台振动台和一根悬臂梁作为实验结构。
2. 实验方法:a. 测定固有频率和振型:在不同频率下,通过改变振动台的频率控制结构的激励频率,使用加速度传感器测定结构的振动响应,并记录下振动台的频率。
b. 测定动力响应特性:通过改变振动台的振幅,分析结构在不同外力激励下的振动响应,并记录下响应的幅值和相位。
c. 测定阻尼特性:在结构上添加不同阻尼装置,测定结构在不同阻尼条件下的振动响应,并记录下响应的幅值和相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测定固有频率和振型: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结构的频率-振型曲线,确定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
分析不同频率下的振动响应,可以推测结构的模态分布情况。
2. 分析动力响应特性:对于不同外力激励下的振动响应,绘制振动幅值和相位的频率响应曲线,分析结构的频率响应特性,如共振频率、共振幅值等。
通过对比不同外力激励下的响应曲线,可以研究结构的非线性特性和耦合效应。
3. 探究阻尼特性:通过添加不同阻尼装置,测定结构在不同阻尼条件下的振动响应。
分析阻尼对结构响应的影响,可以评估结构的耗能能力和抗震性能。
五、实验结论1. 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是结构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参数,通过实验测定可以了解结构的模态分布情况。
2. 结构的动力响应特性与外力激励频率和振幅密切相关,通过分析响应曲线可以评估结构的共振情况和非线性特性。
3. 阻尼对结构的动力响应有重要影响,适当的阻尼装置可以提高结构的耗能能力和抗震性能。
结构动力性实验报告

结构动力性实验报告1. 引言结构动力性实验是通过对建筑物或其他结构的动力响应进行测试和分析,以评估其抗震性能和安全性。
本实验旨在研究结构在受到外部振动力作用下的动态响应特性,为建筑结构设计和抗震设防提供实验依据。
2. 实验设备和方法2.1 实验设备本次实验使用了以下设备:1. 动力测试仪:用于施加不同振频和振幅的外部振动力,测量结构的动态响应。
2. 加速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结构物体在受到振动力作用下的加速度。
3. 数据采集仪:用于记录并存储从加速度传感器获取的数据。
2.2 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如下:1. 准备工作:根据实验需求,调整动力测试仪的振频和振幅。
2. 安装加速度传感器:将加速度传感器安装在结构物的合适位置,确保传感器与结构物之间的接触良好。
3. 连接设备:将加速度传感器与数据采集仪连接,并确保连接稳定。
4. 开始实验:通过动力测试仪施加不同振频和振幅的外部振动力,观察结构物的动态响应,并使用数据采集仪记录加速度数据。
5. 数据分析:将数据采集仪记录的加速度数据导入计算机,使用合适的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分析,得出结构物在受到外部振动力作用下的响应特性。
3.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获得的结构物的加速度数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 结构物的自然频率:通过观察加速度-时间曲线的振幅变化,可以确定结构物的自然频率。
自然频率是结构物在无外部振动力作用下自由振动的频率。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当外部振动力的频率与结构物的自然频率接近时,结构物的振幅达到最大值。
2. 结构物的阻尼比:阻尼比是描述结构物在受到外部振动力作用下能量耗散程度的参数。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加速度-时间曲线的振幅衰减情况,可以估计结构物的阻尼比。
通常情况下,结构物的阻尼比越大,其对振动的抑制能力越强。
3. 结构物的共振现象: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当外部振动力的频率与结构物的自然频率相差较小时,结构物的振幅明显增大,出现共振现象。
这表明结构物在共振频率附近的振动能量吸收与耗散不均衡,可能导致结构物的破坏或加剧损坏。
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实验报告

实验一静态应变测量原理在电阻应测量中,如在电桥中仅接入一个电阻应变片,则实际测量值中含有由于温度变化时构件产生的应变,这是实验中所不希望的,通过适当的接线方式,可消除温度的影响,在课本中有许多不同的接线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设置专门温度补偿片,这种方式又可分为公共补偿与单片补偿两种,二是通过工作片间互相补偿,称为互相补偿或自补偿,接线要有一定的技巧。
掌握电阻应变测量中的温度补偿方式及不同接线方式的测量结果的区别是很重要的。
一、实验目的1、熟悉电阻应变仪的操作规程;2、掌握电阻应变仪测量的基本原理;3、学会用电阻应变片作半桥测量的方法;4、掌握温度补偿的基本原理。
二、实验设备及仪表1、DH3819型静态电阻应变仪;2、等强度梁;3、电阻应变片,导线。
三、实验内容进行两种电阻应变测量接线方法的实验,掌握电阻应变测量的不同接线基本原理,以及消除温度影响的方法,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两种接线不同测量数值理论依据。
四、试验方法1、1/4桥接线+公共补偿:单片补偿接线方法:将应变片R1接于应变仪1组,Eg、接线柱,温度补偿片R2接于、0接线柱,则构成外半桥,另内半桥由应变仪内部两个标准电阻构成。
输入应变片灵敏度系数,导线电阻,应变片电阻。
公共补偿接线方法:断开补偿组的连线,将公共补偿接线连接于该组,将等强度梁的上侧应变片R1接于1组的Eg、接线柱,将等强度梁下侧应变片R3接、0接线柱。
2、半桥接线按应变仪的设计原理更换公共补偿端的接线方式,然后在每个测量桥路中接入两个电阻应变片。
本试验中,在一个测量桥路中按半桥方式接入等强度梁的上下测应变片。
五、实验步骤1、接上述接桥方法分别接通桥路;2、将电阻应变仪调平衡;3、作预加载1公斤,检查仪表和装置;4、正式试验,每级加载1公斤,加三级,记取读数,重复三次。
六、试验报告1、实验方案;2、实验过程;3、整理出实验数据,试验数据填入应变记录表。
(表格见下表)4、比较两种接线方法,分析原因,给出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用时要定期标定。 压电式加速度计原理
四、测振配套仪器
1、放大器 微积分放大器:与位移、速度传感器相配。 电荷放大器:与压电式拾振器相配。 2、动态电阻应变仪 主要用于测动应变,还可以测位移、速度、 加速度、振幅等参数的变化过程。 3、记录仪器
常用的有数据采集仪。
5、仪器配套
磁电式 拾振器
微积分 放大器
其特点是运动具有周期性,作用的 大小和频率按一定规律变化,使结构产 生强迫振动。
离心力加载 :机械式激振器
机械式激振器
使一对偏心块按相反方向运转,便由离心力产 生一定方向的加振力。改变质量或调整带动偏心质 量运转的电机的转速,可调整激振力的大小。
使用时将激振器底座固定在被测结构物上, 由底座把激振力传递给结构,致使结构受到简谐变 化激励作用。
2 1 2
1 2
振型:用共振法测建筑物振型
3、脉动法
脉动法:是通过测量建筑物由于外界环境脉 动(如地面脉动、气流脉动等)而产生的微幅振 动,来确定建筑物的动力特性。
脉动记录的分析方法有:主谐量法;频谱分析法。 主谐量法:脉动信号的主要成分是基频谐量,
在脉动记录里常常出现酷似“拍”的现象,在波形 光滑之处“拍”的现象最显著,振幅最大。凡有这 种现象之处,振动周期大多相同。这一周期往往即 是结构的基本周期。
时间标志
2i c2h2i
c1, c2 正负应变的标定常数
动应变频率: f
L0 L
f0
二、动位移测定
要全面了 解结构在动力 荷载作用下的 振动状态,可 以设置多个测 点进行动态变 位测量,以作 出振动变位图。
注意:振动变位与振型的区别。
三、动力系数测定
结构动力系数定义为: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结构 的动挠度和静挠度的比值。
x X 0 sin t
对比两个方程:形式相同,差
xm X m sin( t ) 一个相位角,振动幅值不同
质量弹簧系统的振动幅值和相位角分别为
Xm
2
X
0
0
1
2 02
2
4
2
0
2
2
tg 1
0
2
1
0
其中阻尼比
c
2m0
拾振器固有频率 0
k m
n c 2m
用作位移传感器 值较小
区混凝土的疲劳破坏。
斜截面破坏的标志
1、当箍筋配筋率正常或较低且纵向钢筋配 筋率正常时,与临界斜裂缝相交的箍筋 或弯起钢筋发生疲劳断裂破坏;
2、当箍筋和纵向钢筋的配筋率都很高时, 剪压区混凝土发生剪压疲劳破坏;
3、当纵向钢筋配筋率较低时,与临界斜裂 缝相交的纵向钢筋发生疲劳断裂破坏。
四、疲劳试验的安全措施
设振动体的振动规律
x X 0 sin t
X 0 :被测振动体的振幅
:被测振动的圆频率
设计拾振器时,一般使惯性质量m只能沿x方
向运动,并使弹簧质量和惯性质量m相比,小到可
以
忽
略
不
计
。
由质量块m所受的惯性力、阻尼力和弹性力之
间的平衡关系,可建立振动体系的运动微分方程如
下:
建立质量弹簧振动体系的运动微分方程
磁电式 记录仪器 测振系统
压电式 加速度计
电荷放 大器等
光线示波器或 压电式 磁带记录仪 测振系统
光线示波器
数值计算法
应变
动态
分析仪
传感器 应变仪
磁带记录仪
专用计算机
应变式测振系统
A/D 通用计算机
加速度传感器布置
测试仪器采用北京东方振动与噪声技术研究
所生产的INV306智能信号自动采集处理和分 析系统:891-II及941-B型水平向、垂直向速 度传感器 → INV-16及IVN-9多功能抗混滤波 放大器 → 306G(LF)(32通道)东方科卡 数据采集仪 → COMPAQ笔记本电脑 → DASP数据处理软件及MACEC动态数据处理软 件包。
3-3 动载试验的加载方法
冲击力加载 离心力加载 电磁加载法 地震模拟振动台 结构疲劳试验机
一、冲击力加载
特点:荷载作用时间极为短促,在它的 作用下使被加载结构产生自由振动,适 于进行结构动力特性试验。 常用的加载方法:初位移加载法、初速 度加载法。
二、离心力加载
根据旋转质量产生的离心力对结构 施加简谐振动荷载。
1、严格要求对中。荷载架上的分配梁、脉冲 千斤顶、试验构件、支座以及中间垫板都要对中, 特别是千斤顶轴心一定要同构件截面纵轴在一条 直线上。
2、保持平稳。疲劳试验的支座应是可调的, 并使之保持水平;千斤顶与试件之间、支座与支 墩之间、构件与支座之间都要严格找平,用砂浆 作找平层时不宜过厚。
3、安全防护措施。必须设置安全支架、支墩 等防护措施。
MTS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
第3章 结构动力试验
主要内容
◆ 概述 ◆ 动载试验仪器仪表 ◆ 结构动力特性测定试验 ◆ 结构动力反应测定试验 ◆ 结构疲劳试验
§3-1 概述
一、动力试验的几个概念 振源:引起结构振动的动力源。 振源分类:固定振源、移动振源和特殊 振源。 动荷载:随时间而变化的荷载,如:冲 击荷载、地震荷载、风荷载。
拾振器的分类:
按测量参数:位移式、速度式和加速度式。 按构造原理:磁电式、压电式、应变式、电感式。
从使用角度: 绝对式、相对式。
拾振器
弹簧
阻尼器
c
0
质量块
拾振器的力学模型 1.拾振器;2.振动体
x :振动体相对于固定参考 坐标的位移
xm :质量m相对于仪器外
壳的位移
c:阻尼
k :弹簧刚度
0
k m
m d2 (x xm ) dt2
c d xm dt
kxm
0
按照振动体振动的振动规律振动有方程
m
d2 xm dt2
c
d xm dt
k xm
mX 0 2
sin
t
方程通解为:
拾振器的力学模型
1.拾振器;2.振动体
xm B ent cos( 2 n2 t ) X m sin( t )
第一项为自由振动解,有阻尼作用而很快衰减,第二项为强迫振动解
自振频率:即基本周期的倒数。
自由振动法一般只能测得结构的基频及 其对应的主振型。
2、共振法
功率 放大器
信号 发生器
激振器 频率仪拾振器放大器 试放大器 件 放大器放大器
记录仪 相位计
共振法测量原理框图
频率测定 频率-振幅关系曲线
阻尼 单自由度体系有阻尼强迫振动的运动方程:
μ(θ):动力放大系数。
三、电磁加载法
电磁加载的原理:在磁场中通电的导 体要受到与磁场方向相垂直的作用力。
常见的加载设备:电磁式激振器、 电磁振动台。
电磁振动台
四、地震模拟振动台
60年代开始,地震模拟振动台就出现 在抗震试验中,其中日本最多;
地震模拟振动台可以很好的再现各种地 震过程,是结构进行动力试验的一种先进试 验设备。
磁电式拾振器
原理:
弹簧
E BLnv
质量块 磁钢
线圈
外壳
磁电式拾振器换能原理
压电式拾振器
原理:利用压电晶体材
料具有压电效应制成。
F ma Cxq Cx:压电系数
电荷灵敏度系数
Sq
q a
参数: 电压灵敏度系数
Su
u a
灵敏度( Sq Su)
频率范围: 0-10KHz
绝缘垫
质量块
压电 晶体片
基座
二、动力试验的分类 1、动荷载特性测定 2、结构自振特性的测定 3、结构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反应的测定
三、振动试验系统组成
信号源 功放 激振器 拾振器
振动台
模型
放大器 记录仪
振动试验系统原理框图
§3-2 振动测量系统
振动测量系统的测量仪表,包括拾振器、测 振放大器和记录仪。
拾振器是将机械振动信号变换成电参量的一 种敏感元件。
这些结构物或构件在重复荷载作用下达 到破坏时的力比其静力强度要低得多。 这种现象称为“疲劳”。
一、结构疲劳试验的目的
目的:确定结构的疲劳极限。 结构或构件在疲劳荷载作用下的反
应。
二、结构疲劳试验的方法
1、疲劳试验荷载
荷载取值:上限值根据构件在荷载标准值
最不利组合下产生的弯距计算求得;下限值
根据疲劳试验机的设备性能而定。
一、动应变测定
动应变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对其进行测 量时,要把各种仪器组成测量系统。应变传感器 感应的应变通过测量桥路和动态应变仪的转换、 放大,滤波后送入各种记录仪进行记录。最后将 记录得到的应变随时间的变化过程送入频谱分析 仪或数据处理机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动应变时程曲线
1i c1h1i
Qm in
静载
疲劳
等 幅 疲 劳 加 载 程 序
静载
3、疲劳试验的观测
主要是对控制截面的应变和变形进行 分阶段测试。
测量可在荷载加至1、2、5、10、20、 50、100、200、300、400万次时分别进行。
三、疲劳试件的破坏标志
正截面破坏标志: 1、当受弯构件截面配筋率为正常或低配筋
率时,纵向受力主筋发生疲劳断裂破坏; 2、配筋率过高或为倒T截面时,发生受压
频率选择: 0.5或 1.3
荷载频率
控制次数:
构件固有频率
中级工作制吊车梁: n 2106 次;
重级工作制吊车梁: n 4106 次。
2、疲劳试验加载程序
两种:一是从头到尾施加重复荷载; 另一是静荷载和疲劳荷载交替施加。
变 更 荷 载 上 限 的 加 载 程 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