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地理环境第一章虚拟地理环境概述
VGE

• 低通过滤的概念存在于各种不同的领域, 诸如电子电路,数据平滑,声学阻挡,图 像模糊等领域经常会用到。 • 在数字图像处理领域,从频域看,低通滤 波可以对图像处理进行平滑去噪处理。
低通滤波器
• 低通滤波器概念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其中包括 电子线路、图像模糊处理等等,这两个工具都 通过剔除短期波动、保留长期发展趋势提供了 信号的平滑形式。 低通滤波器的幅频
低通滤波
• 低通滤波(Low-pass filter) 是一种过滤方式, 规则为低频信号能正常通过,而超过设定 临界值的高频信号则被阻隔、减弱。但是 阻隔、减弱的幅度则会依据不同的频率以 及不同的滤波程序(目的)而改变。它有 的时候也被叫做高频去除过滤(high-cut filter)或者最高去除过滤(treble-cut filter)。 低通过滤是高通过滤的对立。
三 研究方向的子方向
• 研究方向四:信息/虚拟地理与区域可持 续发展 在信息社会大背景下,从信息地理/虚 拟地理角度,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方法与实践,主要的研究从全球化/本土化、 虚拟经济、网络社会(虚拟社区、网络教 育等)、复杂性信息系统、公众参与、群 体决策等角度开展研究。
高通滤波
• 高通滤波(high-pass filter) 是一种过滤方式, 规则为高频信号能正常通过,而低于设定 临界值的低频信号则被阻隔、减弱。但是 阻隔、减弱的幅度则会依据不同的频率以 及不同的滤波程序(目的)而改变。它有 的时候也被叫做低频去除过滤(low-cut filter)。高通滤波是低通滤波的对立。
三 研究方向的子方向
• 研究方向三:虚拟地理环境与虚拟地理学 该方向以网络信息空间、虚拟现实以及数 字地球发展为背景,研究信息社会/知识社会 下虚拟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虚拟地理环 境的基本规律,以及虚拟地理环境和现实地理 环境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特征。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虚拟地理学的理论和 方法框架,虚拟地理学与赛博地理学、信息地 理学的相互关系理论,虚拟地理环境的时间维、 空间维特性,虚拟地理环境的演化驱动力机制, 虚拟地理环境与数字地球等。
虚拟地理

虚拟地理环境(Virtu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s, VGE)是地球表层空间——“地理环境”在计算机空间的映射。
地球表层空间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土壤圈交互作用的区域,是地球上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作用最复杂的区域[1]。
VGE定义为包括作为主体的化身人类社会以及围绕该主体存在的一切客观环境,包括计算机、网络等软硬件环境、数据环境、虚拟图形镜像环境、虚拟经济环境和虚拟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其中化身人类表示现实世界中的人与虚拟世界中的化身相结合后的集合整体[2,3],它与现实地理环境一样,将是一个包含空间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开放、复杂性巨系统。
对于地理科学而言,最初VGE只是作为地理学研究成果的展示部分,随着V GE研究的深入,它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理学研究的方法、手段和思维方式,即VGE 多维和动态的空间分析参与到地理过程研究中,VGE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地理学的研究范式[4,5]。
1虚拟地理环境的表达近年来,计算机图形学、科学计算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为研究者提供了直观处理研究结果的技术方法,被公认为是科学研究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计算机空间(Cyb erspace)中为研究者开辟了一个具有沉浸感的虚拟环境,实现了三维空间和时态数据的可视化,并使研究者既能在虚拟环境中交互地操控研究对象,又可以在仿真模拟等科学计算过程中实时地得到正在处理的动态过程的反馈。
随着地理科学各分支学科、地理信息科学、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科学计算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也在地理科学研究中得到巨大发展[6—9],具体表现在VGE 学科研究进展上。
建立VGE系统的关键在于其空间数据模型的建立[10—12]。
VGE 主要由建立地球表层空间数值模拟的地理环境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模型、空间数据模型和专业模拟数学模型三大子系统组成。
其中,空间数据模型是专业模拟数学模型和可视化模型的基础。
虚拟地理环境

技术支持
动态建模技术 根据虚拟地理环境特征,其数据是以地形、地貌、
地质、海洋、大气等为主的地学数据。动态建模的目的 是获取实际环境三维数据,并根据实际需要建立相应的 环境模型,所以,有效地获取数据是关键。除了传统人 工内外作业调查和简单计算机处理外,利用卫星遥感、 航空遥测、航空地面摄影、地面激光扫描仪与GPS等技 术来获取数据是当前发展的趋势。
环境表示的准确性
虚拟环境感知信息 合成的真实性
智能技术
自身问题
人与虚拟环境 交互的自然性
图形生成的问题
实时显示的问题
发展前景
动态环境建模技术 虚拟环境的建立是VR技术的核心内容,
动态环境建模技术的目的是获取实际环境的 三维数据,并根据需要建立相应的虚拟环境 模型。
发展前景
实时三维图形生成和显示技术 三维图形的生成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而关键是
技术支持
数据库管理技术 三维仿真与建模必须需要大数据量的三维图形数据
库,协调图形数据与可视化硬件之间关系,使保证在数 据量不断扩展的情况下不会产生系统性能下降。容量庞 大的数据库需要使用有效的空间数据结构来组织,其主 要技术包括数据库管理技术、数据结构应用技术、网络 共享等用户访问技术。
技术支持
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将VR技术与智 能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结合起来,可以很好 的解决这个问题。
发展前景
大型网络分布式虚拟环境 Distributed Virtual Reality,将分散的虚
拟现实系统或仿真器通过网络联结起来,采用协调 一致的结构、标准、协议和数据库,形成一个在时 间和空间上相互耦合的虚拟/合成环境,参与者可 自由地进行交互作用。目前,分布式虚拟交互仿真 已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相继推出了DIS、HLA等 相关标准。
虚拟地理环境

1 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
(3)基本特征 • 多感知性
所谓多感知性(Multi-Sensor)就是除了具有的视觉感 知之外,还有听觉感知、力觉感知、触觉感知、运动感知 、甚至包括味觉感知、嗅觉感知等。理想的虚拟现实技术 应该具有一切人所具有的感知功能。由于相关技术,特别 是传感技术的限制,目前虚拟现实技术所具有的感知功能 仅限于视觉,听觉、力觉、触觉、运动等几种,无论从感 知范围还是从感知的精确程度都无法与人相比拟。
虚拟地理环境
路漫漫其悠远
2020/4/3
主要内容
1 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 2 虚拟地理环境的概念与特征 3 虚拟地理环境的构建和应用
路漫漫其悠远
1 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
(1)基本概念 虚拟现实是一种人与通过计算机生成的虚拟
环境可自然交互的人机界面,是指利用计算机和 一系列传感辅助设施来实现的使人能有置身于真 正现实世界中的感觉的环境,是一个看似真实的模 拟环境。通过传感设备,用户根据自身的感觉,使 用人的自然技能考察和操作虚拟世界中的物体,获 得相应看似真实的体验。
• 叠加式虚拟现实系统
叠加式虚拟现实系统允许用户对现实世界进行观察的 同时,虚拟图像叠加在现实世界之上。叠加式虚拟现实系 统又称补充现实系统。
例如,战斗机驾驶员使用的头盔可让驾驶员同时看到 外面世界及上置的合成图形。额外的图形可在驾驶员对机 外地形视图上叠加地形数据,或许是高亮度的目标、边界 或战略陆标(Landmark)。补充现实系统的效果显然在很 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使用者及其视线方向的精确的三维跟踪 。
1 虚拟现实技术及பைடு நூலகம்应用
• 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
分布式虚拟现实(Distributed Virtual Reality,简 称DVR)又称网络虚拟现实(Net Worked Virtual Reality, 简称NVR),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可供异地多用户同时参与的 分布式虚拟环境(Distributed Virtual Environment,简 称DVE),在这个环境中,位于不同物理位置的多台计算机及 其用户,可以不受其各自的时空限制,在一个共享虚拟环境 中实时交互、协同工作,共同完成某一复杂产品的设计、 制造、销售全过程的模拟或某一艰难任务的演练。它特别 适合用于实现对造价高、危险、不可重复、宏观及微观事 件的仿真。
虚拟地理环境(0705z1)

虚拟地理环境(0705Z1)Virtu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s(一)学科简介虚拟地理环境(Virtu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s, VGE)是地理空间信息可视化发展的最后集成系统,它以虚拟现实理念/虚拟现实技术为核心,基于地理信息、遥感信息、以及网络信息与移动空间信息,研究现实地理环境和赛博空间(Cyberspace)的现象与规律,是地理环境在计算机空间的映射。
虚拟地理环境的研究,涉及到计算机图形学/仿真/虚拟现实技术、地球表层系统的地理环境、地理/遥感信息技术与科学、赛博空间与虚拟社区等,并且与虚拟现实、虚拟、虚/实关系、心理学、符号学、美学、信息论等社会、心理与哲学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VGE 系统正被应用到传统GIS 的诸多应用领域之中,如城市设计和规划、城市地下空间管理、环境监测、交通管理、地表建模、旅游等方面,为分析和解决这些领域中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同时又拓展了新的应用,如数字黄河、虚拟旅游、虚拟校园、教学培训、虚拟企业等领域。
作为新一代地理信息技术手段,VGE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该学科的研究生也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二)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应符合国家对研究生培养的总体要求,同时应达到:1.了解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动态,具有较扎实的科学可视化、虚拟现实、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虚拟地理环境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应用技能;2.有对本人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前沿阵地进行探索的潜在能力;3.培养适应与胜任城市、规划、环境、土地和林业等相关的领域内从事科研、教学、管理与科技开发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三)培养方式培养方式以导师负责为主,以导师组、学科团队、行业专家联合指导为辅。
(四)学习年限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
提前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和论文工作者,可申请提前答辩,但最多只能提前1年;因特殊情况需延长学习年限者,由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和相关部门批准,可适当延期,但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虚拟地理环境研究概况

虚拟现实是人们通过计算机对复杂数据进行可视化与交互操作的一种全新方式,与传统的视窗操作相比,虚拟现实在技术上有了质的飞跃。
如果将虚拟现实的三维显示和交互操作能力应用到虚拟地理环境中,将为地上地下统一建模、三维空间分析以及三维动态过程模拟等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同时也为不可见地理现象的三维立体表达、地理数据可视化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1概念1.1虚拟现实虚拟现实(VR:Virtual Reality)是对现实或虚幻现实的仿真模拟,它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人们设想把数字信息以直观的图形表示在计算机屏幕上。
到60至70年代,工程师试图为飞行员和宇航员设计仿真模拟环境,让他们进行类似真实情景的模拟操作。
到80年代,虚拟现实技术大量应用在电子游戏上。
到90年代,大容量存储器CDROM的出现和桌面系统性能的提高,为虚拟现实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虚拟现实已逐渐成为主流。
虚拟现实可定义为:软件、硬件(头盔、数据手套、三维鼠标、数据库等)和参与者共同组成的一个计算机环境。
在硬件方面,需要以下几类设备的支持,即:跟踪系统、触觉系统、音频系统、图像生成与显示系统和高性能计算机处理系统。
软件方面,主要是提供一个能产生和管理虚拟信息空间的工具集。
这样在高性能计算机软硬件和各类传感器的支持下,创建一个能让参与者具有身临其境感,且具有完善的交互能力的虚拟现实系统。
1.2混合现实若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分别作为两端,位于它们中间的被称为混合现实(MR:Mixed Reality)。
混合现实同时考虑真实的现实世界与计算机图形构模的虚拟世界,并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进行无缝合成。
其中,靠近现实世界的是扩展现实(增强现实、扩张实境,AR:Augmented Reality),靠近虚拟世界的则是扩展虚拟(扩增虚境,AV:Augmented Virtuality)。
扩展现实,是一种利用计算机虚拟的三维图像对真实场景进行信息增强显示的技术,由于虚拟景物与真实景物无缝地融为一体,所以用户体验与原本真实的物理环境相比,是一致的、自然的,它是对人类感知能力的一种极大拓展。
人教版地理(中职)第一节宇宙环境概述1课件

大气圈
1.没有明确的 上界 2.他给人类提 供氮和氧
生物圈
生物作为 自然环境的有 机成分,形成 地球上非常活 跃的特殊结 构——生物圈。
水 人圈 类实际能够利用 的水圈淡的水主 资源仅占地球 体是淡地球水上储的量的0.3%,约 海约洋占为,全其球地面面球积积总储水量的十 的7万1%分之七。
第一篇 地理环境
地球,是一个由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 球体。地理学家把地球表面分成若干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各个圈层由 不同的要素组成,它们之间相互交错、重叠, 相互联系、制约,组成了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有 机整体,从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地球表面圈层结构示意图
生物圈 地理环境以岩人类石为中圈心,其空间范围随着人类活动范围
人类的活动范围,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再 到大气层和外层空间的逐步扩展的过程。根据人 类对生存空间的拓展,以及环境与人类关系的密 切程度,我们把地理环境做以划分:
第一环境——陆地环境 第二环境——海洋环境 第三环境——海洋环境 第四环境——宇宙环境
第一章 宇宙环境
我国古代流传一种说法,“四方上下曰 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用空间和 时间来表达宇宙的内涵。
第一节 宇宙环境概述
一、人类观测到的宇宙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宇宙中有各种形态的物质
通称为 天体
地球是围绕 太阳运行的 一颗行星。 太阳是距离 地球最近的 一颗恒星, 月亮则是围 绕行星地球 运行的一颗 卫星
目前人们认识到的天体系统,从小到大有 以下层次。
1、地月系:以地球为中心,月球绕地球公转。
2、下列天体系统中不包含地月系的是( )
A、总星系
B、银河系
全球大规模虚拟地理环境构建关键技术研究

一、虚拟地理环境构建的关键技 术
1、3D建模与渲染
3D建模和渲染技术是创建虚拟地理环境的基础。利用高精度的卫星图像、无 人机数据或地面测量数据,我们可以创建出逼真的三维地形模型。这些模型可以 展示出地球上任何地方的地理特征,包括山脉、河流、城市、森林等。此外,通 过实时渲染技术,我们可以动态地展示出这些地理特征的变化,如日出日落、季 节更替等。
六、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需求的增长,全球多分辨率虚拟地形环境的关键 技术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相关技术,进一步提高 虚拟地形环境的真实感和实时性,以满足更多领域的应用需求。我们也将绿色发 展,探究虚拟地形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总之,全球多分辨率虚拟地形环境关键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 值。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我们相信未来这一领域将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果,为人 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数据管理:针对多分辨率虚拟地形环境的数据管理需求,本次演示将研 究数据组织、查询、更新等方面的管理技术,以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和应用性能。
3、数据安全:为了保证虚拟地形环境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本次演示将 研究数据加密、数据备份、访问控制等安全技术,避免数据泄露、篡改和非法访 问等问题。
五、研究成果
参考内容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全球多分辨率虚拟地形环境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领 域之一。它通过模拟真实的地形环境,为军事、民用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应用价 值。本次演示将介绍全球多分辨率虚拟地形环境的关键技术,包括数据存储、数 据管理、数据安全等方面,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背景
全球虚拟地形环境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真实地形环境的技术。它可以 根据不同需求,实现不同分辨率的模拟,从而满足各种应用场景的需求。多分辨 率虚拟地形环境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地形地貌的细节信息,提高模拟的准确性和 可信度。因此,多分辨率虚拟地形环境的关键技术对于其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虚拟地理环境的互主体社会行为还表现在虚拟 社群(社区)的不同形态、特点与运作上。虚 拟社群是指以一定的虚拟空间区域,或一定的 主题、共同的兴趣、服务功能等为形成原则的 社会组织。如公共社区、商业区、大学区、海 滨活动区。化身人类社会互动的结果会形成复 杂的虚拟社会文化结构。
虚拟地理环境举例 -Active Worlds
(5) 互主体社会层面
❖互主体社会层面:化身人对化身人、化身人对化 身社会、化身人对虚拟环境的感觉和认知。
❖虚拟地理环境表达的是化身人主体之间(即互为 主体),以及化身人类社会主体与软硬件环境、 虚拟数据图形环境等的相互关系。化身人是自然 人与化身的结合。虚拟地理环境中的化身是化身 人类在虚拟界中的身份,采用不同的形态、性别 的化身会影响化身人类在虚拟界和现实界的心理 状态和社会行为。
❖2 虚拟地理环境
❖ 定义:也是一个客观实在,它可定义为包括 作为主体的化身人类社会和围绕该主体存在的一 切地理环境。
❖ 组成:包括计算机、网络、传感器等硬件环 境、软件环境、数据环境、虚拟图形镜像环境, 虚拟经济环境,以及虚拟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 。
❖化身人类:是表示现实界中的人与虚拟界中的 化身(avatar)相结合后的集合整体。
❖(Strate 1996)
虚拟地理环境 (虚拟界)
虚境层面
互主体社会层面 单主体感知认识层面 外表达镜像层面
实境层面
内表达数据层面
地理位置层面
图 1 虚拟地理环境的层面分类
虚境层面
实境层面
互主体社会层面
单主体感知认识层面 外表达镜像层面 内表达数据层面 地理位置层面 地球 (月亮、金星等)
现实界
❖多感觉多通道的信息交互方式,让用户更加沉 融于虚拟环境中,并将大大扩展虚拟环境系统 和服务功能,最终将模糊虚拟地理环境与现实 地理环境的界线,使它们融为一体。
❖单主体感知认知层面:用户(化身)对虚拟环 境的感知与认知。
❖用户在虚拟环境中一般以化身表达,化身的形 状大小、高度性别、运动速度与方向将会影响 到用户对环境的感觉和认知。
❖Active Worlds 主页 ❖Active World Tour ❖Active Worlds 演化
§1.3虚拟地理环境的孕育演进
❖ 虚拟群落社会 ❖ 虚拟村落社会 ❖ 虚拟城市社会
(1) 虚拟群落社会
❖ 虚拟群落社会:是仅有虚拟空间,没有位置的社 会,是虚拟地理环境的孕育阶段。
❖ 例如,因特网中的在线交谈社群,就是虚拟群落 社会,这个社群中的成员一般是随机的、不确定 的,现实生活中的英语角就类似于网络中的虚拟 社群。
实境层面
虚境层面
虚拟地理环境 (虚拟界)
图
虚拟地理环境的层面分类
虚拟地理环境 (虚拟界)
❖ 1.2.2 层面解释 -地理位置层面 -内表达数据层面 -外表达镜像层面 -单主体感知认知层面 -互主体社会层面
(1)地理位置层面
❖虚拟地理环境由众多的计算机及其网络组成,每 一台计算机都落实在某一地理位置上,并赋予一 个遵循TCP/IP协议的IP地址,有了IP地址,计算 机就可以作为网络的一个连通的节点。
(2) 虚拟村落社会
❖虚拟村落社会是从游牧不滞的虚拟群落社会演化 而来,村落社会成员开始拥有固定的二维或三维 空间位置,并建立自己的家居。
❖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得稳定、长久,村落社会 将具有虚拟三维地理景观,并将其景观作为空间 的记忆标志,有助于成员的记忆和村落社会生活 的展开和社会的发展。
❖地理位置空间:根据地理位置而形成的计算机网 络分布空间。
❖节点拓扑空间:如果不考虑地理位置,只考虑网 络中计算机节点的相互联接关系,那么就形成了 节点的拓扑空间,节点拓扑空间是一个逻辑空间 。
(2) 内表达数据层面
❖内表达数据 :存储在计算机物理介质中,用 于表达虚拟地理环境的数据。
❖ 这些数据要通过其它计算机操作,如文件或数 据库打开、图形处理等,才能被感知到,所以 称为内表达数据。
❖化身人生活的虚拟地理环境,应该是可以多感 知(视觉、听觉、力觉等)的三维空间,其中 三维视觉感知是最主要的。外表达三维镜像层 面,让用户可以直觉地、高效地、逼真地与虚 拟地理环境中的虚拟物体和化身交互,从而为 虚拟地理环境的虚拟景观和社会系统的向前演 化提供了基础。
(4) 单主体感知认知层面
❖在虚拟地理环境中用户除了应用视觉器官感知 虚拟世界外,还可应用听觉、力觉、触觉,甚 至嗅觉、味觉等器官与虚拟物体进行信息交互 。
第一章 虚拟地理环境概述 § 1.1 虚拟地理环境概念
❖1 现实世界的地理环境
❖ 定义: 是指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地球表层 。地球表层的空间范围一般是上至同温层的底 部,下到岩石圈的上部,指陆地往下5~6km, 海洋往下约4km(钱学森,1994)。
❖ 组成:地理环境是包括作为主体的人类社 会以及围绕该主体存在的一切客观环境,是由 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联 结、相互作用的系统整体(刘南威,1998,胡 兆量,1998)。现实世界的地理环境是一个自 主、可自我演化的客观实体,表示的是人类社 会与其复杂环境的相互关系。
❖ 内表达数据层面的空间数据形式一般有点、线 、面和体。但虚拟地理环境的三维支撑空间应 是面或体结构。
❖
(3) 外表达镜像层面
❖外表达镜像层面:内表达数据层面的外化、知 觉化。
❖虚拟地理环境是由许多三维物件,如山脉、平 原、房屋、街道、树、云、化身等构成的三维 镜像世界,它是内表达层面的外化、知觉化。
❖化身是用户在虚拟界中的三维图形表达。围绕 化身人类主体的虚拟数据和图形镜像环境是三
维空间的,并且是虚拟地理环境存在与发展的
基础。
❖
有了具有统一坐标系的三维世界,化身
人在虚拟界、网络世界中就有了生存的地方、
生存的家和活动的场所。
❖
从地理学的角度也就有了关的虚拟地
理学。
§1.2 虚拟地理环境的结构层面分类与特征
❖1.2.1 层面分类
❖ (1)实境层面:
❖
包括计算机、因特网、通讯与传感设备
、数据、图形等实体或符号。
❖ (2)虚境层面:
❖
包括基于文本、图形、图象、摄像等媒
介,通过交互、感知、认知和想象在人脑中形
成的三维虚拟世界以及在三维虚拟世界中主体
与主体相互交流交互形成的虚拟社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