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1]
奥地利学派

新奥地利学派的介绍新奥地利经济学派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英等国兴起的产业经济学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是米塞斯和哈耶克等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其核心思想在于注重市场竞争的行为性、过程性,这与哈佛学派的市场结构取向、芝加哥学派的市场绩效取向截然不同,它事实上就是产业组织学中的行为学派。
近20年来,这一流派在西方学术界、政治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许多产业政策和反垄断法规都是依据新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制定的。
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新奥地利经济学派采取了新的方法,从新的角度分析了产业组织问题,归纳起来,其主要观点如下:1、市场是动态连续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性质无法通过市场结构表现出来,竞争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以不完全的信息为前提,必须对市场的动态过程进行分析。
2、政府利用规模经济的名义对产业进入的限制是造成垄断的原因,企业规摸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企业是否拥有的对市场的支配权,是否拥有对潜在进入者的支配权。
3、破坏市场秩序的不是大企业,而是市场上的同业团体和协会,大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原因在于企业家发现了市场机会,企业家是动态变动过程的制造者。
新奥地利学派继承了旧奥地利学派的传统,致力于经济行为、资本理论、经济周期理论、货币理论等问题的研究。
其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行为理论新奥地利学派认为,古典的价值理论过于狭窄,因为它们只注意对利润的分析。
因此,主张把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理论改造成行为选择理论,使经济学变成一门行为科学。
那么经济学就要研究经济当事人的经济行为本身,它的陈述和命题是演绎形式的,不依赖于实践的和历史的理论。
在经济当事人的经济行为中,对策是一般的行为方式,赢者获得利润,输者陷于贫困。
一个人在博弈中得到的好处等于他人的损失。
这一理论对于解释寡头垄断者的行为有一定的帮助。
效用理论在行为理论的指导下,新奥地利学派试图修补奥地利学派的基数效用论。
承认效用是不能衡量的,然后利用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来解释效用。
他们认为,经济当事人的行为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满足,其目的的实现是通过交换来进行的。
历史学派与奥地利学派“方法论之争”及其对现代经济学的影响

奎
关键 词 : 历 史 学 派 奥地 利 学 派 方 法论 之 争 中 图分 类号 : F O 1 9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4 — 4 9 1 4 ( 2 0 1 4 ) 0 4 — 2 4 8 — 0 2
一
、
方 法 论 之 争 的 经 过
●解
摘 要: 德 国历 史学派和 奥地利 学派是 1 9世 纪世界上 两个 重要 的经济思想流派 , 他们在 1 9 世 纪 中后期展开 的关于经济学 方法论的大论战名留青史。文章先对此次的论战经过进行 了简 单介绍 , 指 出该 论 战 是 一 场 关 于 归 纳 和 演 绎 两 种 方 法 的 争 论 : 历 史学派主张运用历史归纳法分析经济现 象, 角度 系统化 ; 奥 地利 学 派 则 强调 运 用抽 象 演 绎 法研 究 经 济 问题 ,从 个 体 效 用视 角 出 发 。 然后 分 析 了这 场 论 战 过 程 中所 体 现 出 来 的方 法论 的 演进 特 征 。最后探 究 了这两 大经济思想的碰撞与 演进对现代 经济学持
一
史归纳和抽象演绎两种方法在经济研究 中都 应该 被使用 ,只不 过二者的使用具有实质 区别 。施穆勒认 为门格尔等人虽然重点 考察 了约束 条件下 的个人 行为 ,却偏 离 了最重 要 的经济 学 回 答——动态的制度。门格尔及其支持者被施穆勒称为“ 奥地利学 派” 以示 自己以及 历史学派的学者们 与他们的 区别 , 这个称呼此 后一直为经济学界所 沿用 。 之后 , 门格 尔写了一本名为《 德 国国民经济学的历史主义谬 误》 的小册子 反击施穆 勒的“ 挑 战性 的轻 率批 判” , 在前言 中施穆 勒对德 国历史学派 的研究 目标 和方法进行 了否定 ,认为其研究 目标和方法 比较模糊 , 是一种明显的缺陷 , 而这种缺陷持续了 5 0 年之久却没有得 到克服 。门格 尔把 发表 后的小册子寄给 了施穆 勒, 却被施穆 勒毫不客气地退 回, 随小册 子一并退回的还有一封 篇 幅不足半页纸 的信 。在信 中, 施穆勒无视来 自任何 的攻击 , 并 阐明 自己从不用德 国教授好斗 的方式进 行文字之战继续让读者 们感到无聊 。之后这场论 战持 续到 2 0世纪初 , 直至参战者感到 厌倦表示调和才逐渐平息。 二、 经 济 学方 法论 在 方 法 论 之 争 过 程 中 体 现 出 的 演进 特征 回顾这场方法论 之争 ,我们发现历史学派和奥地利学派真 正 的分歧不在 于经济研究 中只能使用其中的哪一种 ,而在 于他 们对归纳和演绎在经济学中的地位有不 同评价 。 这场激烈的“ 方 法论之争 ” 体现出 了经济学史上方法论演进 的一种特征 : 围绕争 论展 开的一种萌芽 、 成 长与升华 的过程 。 每一次的理论学派间的争论都是经济学说史及方法论大发 展的重要 时期 , 究其原 因不外乎三点 : 第一 , 在争论 的过程中 , 各 学派极尽 阐述各 家观点 , 将灵感整理成文字 , 整合分散 的碎片状 的思维逐渐系统化体系化 , 通过 文章相互 回应 。第 二 , 争锋相对 的学术争论 具有 排他性 , 为了捍卫 自身的观点 , 各学派会调用 一 切的力量以完善 自身观点 自圆其说 。 第三, 争论到后期往 往会 掺 杂进 自利性 的主观感情色彩 , 甚 至上 升到民族和国家高度 , 不 同 学派因为情感 约束会更加 自觉 主动维护本学派的学说 。就这样 , 方法论 也在一次次的思想争论 中步步演进 。每一场 关于方法 论 的争论背后都蕴含着人们对于 自身 的理想化追求 ,而历 史和现 实却证明 ,想要通过单一的方法既简单又准确地对 客观世界进 行描述几乎是不可能 的。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观 察准确性与描述 概括性之间的关系 , 并逐渐认识 到只有结合归纳和演绎 、 二者各 取所长才是更加明智 的选 择。 三、 二者 思想 的延伸及对现代经济学的影响 1 . 历史学派 的延伸 。 美国 旧制度学派创始人凡勃伦 的老师就 是德 国历史学派 的经济学家 ,美 国旧制 度学派与德 国历史学派 的渊源深厚 。我们可 以把 以凡勃 伦为首的旧制度主义的分析框 架和研究方法都看成是德 国历史 学派的发扬光大 。旧制度学派 和历 史 学 派 一 样 , 强烈反对“ 理性 人 ” 假设 , 同 时 认 为 所 有 的文 化 制度都是一个有机整体 ,其 决定 因素众多并相互联系 、相互依 赖 ,经济 现象 只有 放在 一个 渐进发展的历史一文化过程 中才 能 更好 解 释 和说 明 。 2 0世纪 4 0年代 以后 , 旧制度学派 由于仇 视主流经济学 的标 准理论 范式 , 加之缺乏实证研究纲领及方法逐渐衰落。 经历 了一 段时间的沉默之后 , 凡 勃伦 和康 芒斯的一些追随者于 1 9 5 8 年 成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院年刊,第一卷(1891年)本刊的编辑约我写一个对于那群通常被称为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的工作的叙述。
由于我本人也是其中的成员,也许我做不到不偏不倚。
但是,我仍将努力符合编辑的要求,描述一下我们奥地利学派正在做的和想要做的事情。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的领域是严格意义上的理论。
他们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部分需要彻底变革。
古典经济学家的最重要和最著名的论点要么是根本站不住脚的,要么只有在经过重大的修正和补充后才能成立。
对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缺陷,奥地利学派和历史学派观点一致。
但是,关于缺陷的最终原因,两派观点有根本的分歧,并因而展开了关于方法的激烈争论。
历史学派相信古典经济学的错误的最终源泉是错误的研究方法,即几乎完全抽象—演绎的方法,而在他们看来,政治经济学应该仅仅——或者至少主要是——归纳的。
为了完成经济学的必要的变革,我们必须改变研究方法;我们必须放弃抽象而是专注于收集经验材料——专心致志于历史和统计。
奥地利则相反,他们认为古典经济学家的错误仅仅是经济学的年轻时代的普通缺陷。
政治经济学是最年轻的学科之一,而在古典经济学时代它还要年轻,虽然它被过早地赋予了“古典”的名称,它其实只是个新生的胚胎科学。
其它任何科学都没有一下子被全部发现,即使最伟大的天才也做不到;因此政治经济学也没有全部被发现——甚至古典学派也没有做到——也就不奇怪了。
他们的最大缺陷在于他们是先驱者;我们最大的优势在于我们是后继者。
我们比先驱者们多掌握一个世纪的研究成果,我们不必采用不同的方法,为只需干得更好。
历史学派主张理论应有尽可能多的经验材料的支持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他们赋予收集工作异常的重要性并且希望完全摆脱抽象概括或者至少将其置于后台却是错误的。
没有概括就没有科学。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的大量著作是关于这个方法之争的(1),其中Menger的《社会科学方法论》(Untersuchungen uber die Methode der Sozialwissenschaften)对于所涉及的问题的处理最为深刻和全面。
奥地利学派简介

1.极端的个人主义 2.激进的主观主义 3.解释学取向 4.因果发生的本质主义 5.演化主义观点 6.方法论的实在论
•极端的个人主义
三项基本命题: 1. 人之个体乃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唯一积极主动的
参与者; 2. 个人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将为了自己的利益行事,除非受
到强制; 3. 没有人能够像利益者个人那样了解他的自身利益。
•激进的主观主义
•其方法论的基础,是确信所有的经济理论的根本的永久的联系是人类选择的结 果,因此强调知识和错误在个人决策中所发挥的作用。
•不仅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方法论,也是研究人的行为的完整方法。
•促使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强调自发秩序、制度及其他井然有序的行为模式的形 成,被解释为由个体主观认知所驱动的行为的非意图的社会产物。
奥地利学派简介
一、奥地利学派八大观点
1. 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2. 方法论的主观主义 3. 经济分析中的边际主义 4. 效用对需求和市场价格的影响 5. 机会成本理论 6. 消费和生产的时间结构 7. 市场和竞争是学习和发现的过程 8. 个人决策是在不稳定环境中的一种选择行为
二、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
•与古典经济学的对立,对经济现象及周期独特观点来源
•解释学取向
•哈耶克:经济学不应“卑躬屈膝地模仿”物理科学的方法和语言,经 济学应当向“诠释学”或“解释学”转向。
•反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试图将经济学化约为有关人类事务的牛顿力 学的努力,经济学的正确研究对象是人的行动。不能将经济学视为一门 归纳性的规律的“实验性”的学科,而应当将其视为一门寻求意义的解 释性学科。
•资本与利息学说:特别强调生产的时间尺度和生产率的迂回性。希克斯: 动态分析,着重于从一种静态向另一种静态“转移”的概念。
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学派内容摘要:Ⅰ尽管芝加哥学派和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和观点有差异,但他们对有关经济的理论和政策以及政治哲学的解释大致都是功利主义和结果至上的。
这样,20世纪主要的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冯·米斯(尽管他拒绝功利主义的方法论)在道德和政治价值上是一个坚定的实证主义者和非认识论者——我们对有关对和错、正义和非正义等之类的评价,就像我们在市场上对商品和服务表达的主观偏好一样,建立在牢固的智力基础之上。
虽然米斯在政治和政治思想方面著述颇丰,但他对政治知识几乎没什么贡献。
他的政治评价来自他的经济宇宙观,缺乏任何独立的智力身份。
这样,米斯有关政治的大量著作几乎没有什么可构成一种具体的政治哲学的东西。
相比之下,20世纪另一位伟大的奥地利经济学家海耶克则提供了较多的对政治的实质性说明。
但有意义的是,在他对一种更全面的社会哲学的追求中,他除了从经济学,还从其他的智力资源中吸取养料。
Ⅰ在本章对奥地利政治自由主义的探讨中,我将主要利用米斯的政治学著作,这不仅仅是因为我在其他地方写了很多有关海耶克的论述,而且也因为米斯的政治可以很好地代表那种人们难以理解的、先验的、理性主义的功利至上(它勾画了奥地利自由主义的特征)。
与芝加哥学派的经验主义相对照,自由秩序的建立并非基于一种可供选择的社会和经济秩序形式的经验,而是基于一种——如果某些社会条件得以满足的话——这一秩序如何得以形成的理论看法。
因而一种自由秩序(就其所有的金融、经济、政治和法律方面而言)是一种精神的建设,其基本特征——即便在没有直接经验的情况下——在智力上是可以辨别的。
与秩序和自由有关的18世纪古典的自由主义在这里得到了反映,但休谟-斯密在建立一种自然的自由体制时充满的怀疑主义几乎完全被抛弃了,以利于一种可以决定社会组织适当形式的积极理性,而不管经验所固有的知识和智慧。
确实,在米斯所有论述规范的社会哲学和经济哲学的文章中,他看来都以一个被错误寄放在20世纪的启蒙运动的后代的面目出现,对人们为什么看不到理性(它使人们获得了达到其主观决定的目的的必要手段)的支配深感怨恨和困惑。
奥地利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哈耶克
• 自由主义思想;货币和经济周期的理论;1974年 诺奖。
柯兹纳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复兴的最重要的人物; 企业家精神的本质是对以前未被认识到的机会的敏 感机警。正是在企业家追求利润的活动中,才能生 成市场参与者协调计划所必需的知识。
罗斯巴德
• “无政府资本主义”的创造者。
经济学研究中究竟应该使用“抽象演绎法”还是“历史归纳法”。 ➢ 德国历史学派: • 经济是一门后验哲学,即知识是由历史经验总结而得出的。 • 研究方法上,德国历史学派使用的是实证分析,主张以物理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学,
以经验来指导经济学研究。
➢ 奥地利经济学派: • 经济是一门先验哲学,即所谓知识是独立于历史经验而存在的。 • 研究方法上,奥地利经济学使用的是逻辑分析,坚持定性研究,而非研究数量关系。
• 杰文斯(英)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指出:“不断的思考和研究使我得出有些新奇的观 点,即价值完全取决于效用。流行的观点认为劳动是价值的起源,而不是效用;有些人 其至明确地声称劳动是价值的原因。”
• 门格尔的《国民经济学原理》指出价值由最不重要的用途决定; • 瓦尔拉斯(法)的《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指出价值由最后欲望满足的程度决定。
10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门格尔 • 个人主观心理→用主观的效用取代生产的客
观成本→主观价值理论 • 批评历史学派方法论,阐述奥地利学派方法
论。 维塞尔 • 边际效用、机会成本概念; 强调主观性; 庞巴维克 • 资本和利息理论 米塞斯 • 货币和经济周期理论 • 人的行为→个人主义方法论的发扬 • 认识论等哲学
从思想史上来看,奥地利经济学派曾经历了三期发展: • 从门格尔《经济学原理》1871年的发表,到庞巴维
奥地利学派方法论的特点

奥地利学派方法论的特点
奥地利学派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其方法论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主观主义:奥地利学派强调个人的主观价值观和主观选择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经济现象是由个体的行动和决策所导致的,因此,理解个体的动机和偏好对于解释经济现象至关重要。
2. 过程导向:与新古典经济学侧重于均衡状态的分析不同,奥地利学派更关注经济过程和市场动态。
他们认为,市场是一个不断演化和调整的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均衡状态。
3. 企业家精神:奥地利学派强调企业家在经济中的关键作用。
企业家通过发现和利用市场机会,推动创新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他们认为,企业家的判断力和创造力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4. 自发秩序:奥地利学派主张市场经济是一种自发秩序,即通过个体的互动和自组织形成的秩序。
他们认为,政府干预往往会破坏市场的自发秩序,导致效率低下和资源错配。
5. 时间和不确定性:奥地利学派认识到时间和不确定性在经济决策中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经济活动是在时间中展开的,未来是不确定的,因此,人们的决策是基于对未来的预期和风险评估。
6. 理论与历史:奥地利学派注重经济学理论与历史的结合。
他们认为,经济理论应该基于对历史上经济现象的研究和理解,以更好地解释现实经济中的问题。
总之,奥地利学派方法论的特点强调主观主义、过程导向、企业家精神、自发秩序、时间和不确定性以及理论与历史的结合。
这些特点使得奥地利学派在经济学研究中具有独特的视角和贡献。
奥地利学派方法论特征

奥地利学派方法论特征各位经济学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特征,说实话,这帮人的思维方式可有意思了!他们就像是经济学界的"另类艺术家",用独特的视角看待经济问题。
奥地利学派特别强调"主观主义",他们认为每个人对价值的理解都不一样。
打个比方,一个苹果在你眼里可能是解渴的水果,在我眼里却可能是做苹果派的原料,在画家眼里又成了静物写生的道具。
这就像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太有意思了!他们特别反感用数学模型来解释经济现象,觉得这样做就像是用方框框住了活蹦乱跳的小兔子。
在他们看来,经济学应该更注重人的行为和选择,而不是冰冷的数字和公式。
你说这帮人是不是挺可爱的?奥地利学派还特别强调"方法论个人主义",就是说要从个人的选择和行为出发来理解整个经济。
这就像是研究蚁群,与其看整个蚁群的运动,不如先搞明白每只蚂蚁是怎么想的,它们为啥要这样走,那样爬。
他们还有个特别有意思的观点,叫"时间偏好"。
说白了就是人们都更喜欢现在的东西,而不是未来的承诺。
这就像是给小朋友选择:要么现在给一个棒棒糖,要么明天给两个,大多数小朋友都会选择现在要那一个,对不对?奥地利学派还特别强调市场过程的重要性。
在他们眼里,市场就像是一个永不停息的探索过程,每个人都在不断试错和学习。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玩迷宫游戏,走错了就回头,找对了就继续,最后总能找到出口。
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很特别,认为知识是分散在每个人身上的。
就像是拼图游戏,每个人手里都有几块,只有大家凑在一起,才能拼出完整的图案。
这种观点简直太形象了!奥地利学派还特别强调"不确定性"的重要性。
他们觉得未来总是充满不确定,就像是下棋,你永远猜不准对手下一步会怎么走。
所以他们认为,那些宣称能准确预测未来的经济学家,简直比算命先生还能吹!他们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也很独特,认为企业家就像是经济世界的探险家,在不确定中寻找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及其在当代经济科学中的意义及问题韦森∗(一)随着1974年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哈耶克(Friedrich A. von Hayek)于1991年的逝世,“奥地利经济学派”基本上已成了的一个历史名称,然而,奥地利学派经济思想家的理论贡献,却永远留在人类的存量知识之中了。
正如哈耶克(Hayek, 1967,见中译本,第215页)本人所言:“自立门户的奥地利学派虽已不存在,但我相信仍然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奥地利传统,我们可以期待这一传统有朝一日会为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许多贡献,它所开启的道路的丰富内涵,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对于某些任务,仍然可以利用它来取得一些贡献。
”从哈耶克的这一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奥地利经济学目前已成了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个历史术语,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思想方法和理论洞识已失去了当代意义。
在经济学说史上,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出现应该说始于门格尔(Carl Menger)《经济学原理》一书于1871年的出版。
接着,庞巴维克(Eugen von Böhm-Bawerk——门格尔德学生)和维塞尔(Friedrich von Wieser)与门格尔一起,创立了第一代奥地利经济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地利学派的第二代传人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庞巴维克的学生)、迈耶(Hans Meyer——维塞尔的学生)与哈耶克、哈伯勒(Gottfried Haberler)、马克卢普(Fritz Machlup)、莫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以及罗森斯坦-罗丹(Paul N. Rosentein-Rodan)等一大批学者一起,出版和发表了大量著作,从而把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推向了鼎盛期。
二次战后,尤其是20世纪60-70年代之后,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一些理论观点逐渐被新古典主流经济学所吸纳和融合起来了,随之奥地利学派的理论主张也逐渐模糊起来,于是就有了哈耶克的“自立门户的奥地利学派虽已不复存在”说。
尽管如此,在20世纪60-70年代后,仍有Israel Kirzner(米塞斯的关门弟子),E. Streissller, Ludwig Lachmann, Murray N. Rothbard,∗澳大利亚莫纳斯大学经济学院的孙广振教授详细地阅读过拙文,并作为国际上的奥地利学派的研究专家之一对拙文做出了许多有益的评论,澄清了一些笔者对奥地利学派的一些误识。
这里谨志谢忱。
当然,文中现有的任何纰漏将由笔者自己负责。
L. B. Yeager, Gerald P. O’Driscoll, Mario J. Rizzo, Roger W. Garrison等一批当代学者在坚持弘扬并重新解释奥地利学派的传统思想和理论主张,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后,在国际上出现了奥地利经济学的新一波的复兴运动。
按照柯茨纳(Kirzner, 1991)和马克卢普(Machlup ,1982)的总结和归纳,奥地利学派的理论观点和经济主张大致有以下8点:(1),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主张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应该回溯到对个人的行为中去解释;(2),认识上的主观主义,承认只有通过有关个人的知识、信息、感觉和期望,才能理解和解释人们的行为;(3),经济分析中的边际主义,强调决策者所面临的数量预期变化的重要性;(4),在市场运行上,坚持认为效用尤其是边际效用递减对需求和进而对市场价格有着决定性的影响;(5),机会成本理论,承认影响决策的成本是指为某一目的而使用生产要素所放弃的最为重要的选择机会,而不是指已被放弃去选择其他目的的机会;(6),强调消费和生产的时间结构,坚持认为人们有时间偏好,并注意生产的“迂回性”;(7),相信市场和竞争是一个学习和发现过程;(8),坚持认为个人决策是在不确定环境中的一种选择行为,并认定有关选择的机会也是决策的一部分。
上述8个主要观点,部分由奥地利学派第一代传人门格尔、庞巴维克、维塞尔所初步提出,并经由其第二代传人米塞斯和哈耶克等学者的深入解释而变成了奥地利学派思想家们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和理论意识。
奥地利学派的这8个主要理论观点,绝大部分目前已被当代经济学家们所接收,从而大部分已被吸纳和融合到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和学术发展中去了。
由此可以认为,奥地利学派的3代经济学家们,已对当代主流经济分析和人类的经济思想,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
这是一个为世人所公认的事实。
尽管奥地利学派已对人类知识存量的积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其思想方法及其理论主张却不是没有问题的。
深入探讨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思想方法论问题,对未来经济学的成长和发展,将会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尤其是对经济学制度分析的未来理论建设来说,可能有着根本性的理论含蕴。
(二)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思想方法论,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两点,即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和分析进路上的主观主义。
熟悉当代主流经济学的学者会马上意识到,奥地利经济学派方法论的这两个基本点,恰恰也构成了当代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的潜隐基础,并且实际上也是以科斯(Ronald Coase)、诺思(Douglass North)、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和张五常为代表的当代新制度主义(New Institutionalist)经济学理论架构的暗含前提。
因此可以说,尽管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家和新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并没有明言——甚至他们其中的一些学者还并没有自我意识到——,源自于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这一思想方法论,实际上已构成了当代经济学理论大厦的最底层的一块基石。
要理解这一思想方法论的意义及其潜在的问题,看来还要从经济学的选择理论上入手。
在这方面,当代一位著名政治哲学家诺齐克(Robert Nozick)生前已做了许多深入的思考和讨论,曾发表过“纽康柏问题(Newcomb’s Problem)与选择的两条原理”(1969)、“对纽康柏问题的反思”(1973)、“论奥地利学派的方法”(1976),“经验、理论与语言”(1986)(这几篇论文已收入Nozick, 1997)等重要论文,并在《个人选择的规范分析》(Nozick, 1990)和《理性的本质》等著作中进一步讨论了相关问题。
沿着诺齐克的轮辩理路,在以下的分析中,我们将从两个方面初步讨论一下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思想方法论的理论意义及潜在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讨论和审视一下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个人主义。
这里首先应该指出的是,经济学界所说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方法论个人主义,一方面非同于政治学即意识形态意义上的个人主义主张,另一方面也与文化研究中的个人主义有着实质性的差别(参韦森,2003a,第六章)。
政治学和文化研究中所见的个人主义,均强调“个性解放”、“个人自由”、“个人自主”和“自我独立”,并且均公开支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个人对自身利益的张扬追求;而奥地利经济学中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其基本主张是坚持要把对经济现象的理论分析还原到对经济当事人的个人行为的解释中去。
正如诺齐克(Nozick, 1997, p.111)所见,“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声言,社会科学中所有合乎事实的理论均可以还原为(reducible to)个人行动的理论,外加一些人在其中行动的约束条件。
”如果把人类社会的所有事实和存在均还原为当事者(agents)个人的行为及其结果,那么,进一步的问题是,是什么决定了并支配着人们行动和选择?在这个问题上,奥地利学派的第二代传人——尤其是哈耶克——进一步推进了门格尔及其他奥地利学派第一代传人的思想,并在分析进路上进一步走向了主观主义。
哈耶克坚持认为,只有通过对有关个人的知识、信息、感觉和期望的了解,才能理解和解释人们的行为,从而,哈耶克以信息的获取以及知识在社会中运用作为出发点,构建了他的宏大社会理论的基本框架,也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对自身参与其中的经济社会现象的理解。
应该说,就当代社会经济理论发展的整体进展和目前格局来看,从门格尔-米塞斯-哈耶克所一脉承传下来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理论思想,要比其他经济社会理论(包括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理论学说)具有更强的现实解释力,并且他们也提供了一个完全自恰的理论体系。
对于这一点,我已经在《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第2章中专门做了介绍(见韦森,2001)。
回到个人的行动与人类社会的“生活形式”(我是在西方社会人们的实际使用中包括习惯、习俗、惯例、制度等在内的“social institutions”概念的宽泛涵义上来“等价”使用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的这个术语的)的相互关系上,有了其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从门格尔开始,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家们就自然而然地把人类社会的种种习俗、惯例和制度视作为只是具有不完备信息和分立知识因而只具备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个人参与社会博弈的适应性演化的“非企划的结果”(unintended result)(参Menger, 1883, Book 3, Appdenices I-III)。
哈耶克(Hayek,1960,pp.58-60)后来进一步发展了门格尔的这一思想,并在《自由的构成》中提出了如下名言:“在各种人际关系中,一系列具有明确目的制度的生成,是极其复杂但却又条理井然的。
然而,这即不是什么设计的结果,也不是发明的结果,而是产生于诸多未明确意识到其所作所为会有此结果的人的各自行动”。
为什么种种社会秩序和制度规则会得以如此自发生成和扩展?照哈耶克看来,这仍然需要从个人的行动原则及其社会后果的角度来进行解释。
譬如,在1945年在都柏林大学所做的“个人主义:真与伪”的著名讲演中,哈耶克(Hayek,1947,p. 8 )就明确指出:“我们在人类事务中所发现的绝大部分秩序都是个人活动的不可预见的结果,这种观点与把所有可发现的秩序都归结为刻意设计的观点的区别,可以从18世纪的英国思想家的真正个人主义和笛卡尔学派的所谓的‘个人主义’的鲜明对比中看出来。
”从哈耶克的这些评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只有理解了自门格尔以来的奥地利学派的个人主义方法论传统,方能对哈耶克的自发社会秩序理论有一个真正到位并脉络清晰的理解。
概言之,奥地利学派的重大理论贡献之一是较清晰和“客观”地展示了人类的种种社会生活形式的生成与演化机制,而这一重要理论贡献一方面与其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与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家们对其社会理论解释对象的把握和理解有关。
具体说来,基于其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家们一般把包括人们的习惯、习俗、惯例和制度在内的社会生活形式(institutions)看成是人们“行动表征”(act tokens——诺齐克语)的总和(sums),而哈耶克本人则进一步精确地把其中的社会秩序(social orders)视作为人们社会活动与交往中的常规性(regularities)的整合(configu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