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诊断标准

合集下载

疟疾的诊断与治疗

疟疾的诊断与治疗
(二)临床表现
1、典型疟疾 呈周期性发作,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 时有寒颤、发热、出汗等症状。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脾 大和贫血。
2、不典型疟疾 具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 规律。
3、重症疟疾 昏迷、重度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肺水肿或急性呼 吸窘迫综合征、低血糖症、循环衰竭或休克、代谢性 酸中毒等。
• 疟疾的诊断 • 疟疾的治疗 • 抗疟药使用原则和治疗方案 • 重症疟疾的诊断与治疗
一、疟疾的诊断
• 基本原则: • 早期诊断,规范治疗 • 标准: • 疟疾病人在发生症状的24小时内接受正确、经济、、规
范的治疗。 • 好处:
–治愈病人 –防止病情恶化 –减少传播
一、疟疾的诊断标准
(一)流行病学史
• 曾于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有夜间停留史;
• 近二周内有输血史。
• (母亲有疟疾感染史)
• 疟疾流行区:主要分布在非洲、加勒比海地 区、中美、南美、东亚、东南亚、中东、南 亚次大陆、南太平洋地区和东欧等。我国有 24个省具备疟疾传播条件,目前仅云南中缅 边境和西藏林芝地区有一定感染风险。
一、疟疾的诊断标准

蒸馏水
1000 ml
• 贮备液Ⅱ 1/15M磷酸二氢钾 (KH2PO4 )溶液

KH2PO4 9.07 g

蒸馏水
1000 ml
(2)缓冲液的配制
PH M/15 Na2HPO4 M/15 KH2PO4
DW
(ml)
(ml)
6.8
49
51
7.0
63
37
7.1
68
32
7.2
73
27
7.4
81

中华医学会疟疾诊疗规范

中华医学会疟疾诊疗规范

疟疾【概述】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他二种少见,近年偶见国外输入的一些病例。

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

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诊断依据】1. 流行病学现居流行区或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居住、工作、旅行等。

2. 临床表现(一)潜伏期本病的潜伏期一般在2周左右,但各种疟原虫所引起的疾病各有不同,恶性疟最短(8-15天)),间日疟和卵形疟次之(12-20天),三日疟最长(18-40天)(二)普通型疟疾其临床发作包括发冷、寒战,继之发热,可达39-40℃,持续2-6小时后出汗而体温迅速下降。

间日疟与卵形疟患者间隔1天发热1次,三日疟则间隔2天发热1次,恶性疟疾发热不规则,每日均有发热。

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多,患者肝脾逐渐肿大,而以脾肿大尤为明显,同时贫血也逐渐加重。

(三)重型或凶险型疟疾疟疾患者出现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临床表现时,可诊断为重型疟疾:1.脑型疟主要症状有昏迷、头痛、全身性抽搐、烦躁、谵妄等,病死率可达10%-30%。

2.休克成人的收缩压低于70mmHg,儿童低于50mmHg,并伴有冷而黏湿的皮肤,皮肤与中心体温相差>10℃。

3.急性肾衰竭多见于感染严重的患者,红细胞疟原虫感染率常在10%以上。

患者出现尿少,24小时尿量成人<400ml或儿童<12ml/Kg,继而无尿,且在补充液体后仍无改善,血清肌酐>265umol/L,尿素氮也明显升高。

4.血红蛋白尿(黑热尿)大多因患者红细胞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使用奎宁、伯氨喹或氨基比林等药物后发生血管内溶血,引起血红蛋白尿及急性肾衰竭。

5.肺水肿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出现呼吸加速、气短、呼吸困难、青紫,咳血性泡沫痰等,双肺散在水泡音。

疟疾病原学监测

疟疾病原学监测

2.4.2 成批血膜染色 将血膜片朝一个方向插入染色缸中,或每 对玻片血膜朝外,背靠背插入染色缸中,倒入 新配的2%吉氏染液(2m1吉氏原液加入蒸馏水或 pH7.0~7.2缓冲液至l00ml、,摇匀)’浸没厚薄 血膜,染色30分钟后,向染色缸中注入缓冲液 或自来水,直到溢出,除掉染液表面上的浮渣, 将染色缸中残余的染液倾出,加入新水,反复 冲洗2~3次,然后取出玻片,将血膜朝下插在 晾片板上干燥。 染色较好的血膜,红细胞呈淡红色,嗜酸 性细胞的颗粒呈鲜红色,淋巴细胞及疟原虫胞 浆呈兰色或淡蓝色,白细胞的核呈紫蓝色,疟 原虫的核呈红色。
2.2缓冲液配制 溶液I: 无水磷酸氢二钠 9.5 g 蒸馏水 加至1000 ml 溶液II: 磷酸二氢钾 9.07g 蒸馏水 加至1000 ml 将上述两种磷酸盐分别置于1000mL容量瓶中,分 别加入部分蒸馏水摇匀使溶解后,再加入蒸馏水稀释至 1000mL,充分摇匀。此配就的溶液I和溶液II分别装入 玻璃瓶中塞紧备用。临用时,根据选用pH的不同,按下 表用量,再配制成不同pH的缓冲溶液用于染液的稀释和 染色后的冲洗。根据选用的不同pH,将上述表中溶液I 和溶液的相应用量倒入1000mL容量瓶中,加入部分蒸 馏水,混合摇匀后,再加入蒸馏水稀释至1000mL的刻 度,塞紧瓶塞反复摇匀后,即配制成不同pH的缓冲溶液。
标准血膜的位置图
1.4血膜染色前的处理 待血膜自然干燥后,用铅笔将受检者号码写 在薄血膜上,然后用甲醇固定薄血膜并对厚血膜 进行溶血处理。未处理血膜的放置时间夏天不宜 超过48小时,冬天不宜超过72小时,否则厚血膜 会自然固定且不能溶血影响镜检。
2 血膜的染色 . 2.1 吉氏染液配制 吉氏粉 10g 甘油 500ml 甲醇 加至1000 ml 将吉氏粉10g置于研钵中,加入少量甘油小心 充分研磨,缓慢溶解,边加边磨,至500 ml甘油加 完研磨均匀为止,然后倒入1000 ml容量瓶中。每 次加入少量甲醇至研钵中,多次洗涤研钵中的残留 液,洗净为止,洗液均并入容量瓶中,再加入部分 甲醇,塞紧瓶塞,摇匀,再加甲醇稀释至1000 ml 的刻度,塞紧瓶塞,充分摇匀,室温放置。每天用 力摇动此溶液5分钟,3天后即可储存至玻璃瓶中塞 紧备用。

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_

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_

【GB 15989—1995】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订本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疟疾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防疫和医疗卫生机构对疟疾的诊断和处理。

2诊断原则根据疟区住宿史,发病时有定期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脾肿大等体征,以及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等结果,予以诊断。

3诊断标准3.1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或有输血史。

3.2间歇性定时发作,每天、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

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

发作多次可出现脾肿大和贫血。

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详见附录C)。

3.3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者。

3.4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阳性(详见附录B)。

3.5血涂片查见疟原虫。

其种类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详见附录A)。

疑似病例:具备3.1与3.2。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3或3.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5。

按查见的疟原虫种类,分为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

4处理4.1治疗4.1.1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治疗成人量氯喹1.2~1.5g 3日分服(第1日0.6g,第2、3日各0.3或0.45g),加伯氨喹90~180mg 4~8日分服(每日22.5mg)。

4.1.2恶性疟治疗4.1.2.1对氯喹未产生抗性地区恶性疟治疗成人量氯喹1.2~1.5g 3日分服(第1日0.6g,第2、3日各0.3或0.45g),加伯氨喹67.5mg 3日分服(每日22.5mg)。

4.1.2.2对氯喹产生抗性地区恶性疟治疗任选以下方案之一:哌喹1.5g3日分服,加伯氨喹45或67.5mg 2日或3日分服;咯萘啶1.2g加磺胺多辛1.0g 2日分服,加伯氨喹45或67.5mg 2日或3日分服;咯萘啶0.8~1.0g加磺胺多辛1.0~1.5g加乙胺嘧啶50~75mg,均2日分服;青蒿琥酯钠600mg 5日分服(第1日100mg×2次,第2~5日每日50mg×2次),加伯氨喹67.5mg 3日分服(以上均为成人量)。

疟疾诊断标准

疟疾诊断标准

疟疾的传播方式
疟疾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传播,按 蚊在叮咬疟疾病人后,再叮咬健 康人时,就会将疟原虫传染给健
康人。
传播媒介主要为按蚊属的某些种 类,如亚洲虎蚊、非洲蚊子等。
在某些地区,输血和母婴传播也 是疟疾的传播途径。
疟疾的症状和体征
疟疾的典型症状包括周期性发热、头痛、寒战、出汗等, 通常在发作后数小时或数天内自行消退。
严重疟疾可导致昏迷、休克甚至死亡,尤其是儿童和孕 妇。
疟疾发作时可能出现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 肌肉疼痛等。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02
疟疾的诊断方法
显微镜检查
总结词
显微镜检查是一种传统的疟疾诊断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血液样本中疟原虫的形态和数量来判断是否感染疟疾。
详细描述
显微镜检查通常采用薄血膜涂片法,将患者的血液涂抹在玻璃片上,干燥后用显微镜观察。医生可以根据疟原虫 的形态特征,如大小、形状、染色深浅等,以及其在红细胞内的寄生部位来判断是否感染疟疾。显微镜检查具有 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优点,但准确度相对较低,容易漏诊和误诊。
03
疟疾的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标准
01
02
03
临床表现
疟疾患者通常会出现寒战、 高热、大量出汗等症状, 并伴有头痛、乏力、厌食 等症状。
流行病学史
患者应具备在疟疾流行地 区旅行的历史或与疟疾患 者有过接触史。
体检
医生会检查患者的体温、 脉搏、呼吸等体征,以及 肝脾肿大等异常表现。
实验室诊断标准
血涂片检查
分子生物学诊断
总结词
分子生物学诊断是一种基于DNA检测的 疟疾诊断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
VS
详细描述
分子生物学诊断通常采用PCR(聚合酶链 式反应)技术检测患者血液中疟原虫的 DNA。通过设计特定的引物和探针,能够 特异性地扩增疟原虫的基因片段,从而判 断是否感染疟疾。分子生物学诊断具有高 灵敏度和特异性的优点,能够检测出极低 浓度的疟原虫DNA,减少漏诊和误诊的可 能性。但操作技术要求较高,需要专业的 实验室设备和人员,且成本相对较高。

疟疾诊断标准

疟疾诊断标准
疟疾患者通常有明显的寒战、高热、出汗等症状,而其他疾病如风湿热等患者通 常没有这些症状。
与其他寄生虫感染的鉴别
疟疾与其他寄生虫感染的鉴别点在于寄生虫种类和临床表现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而其他寄生虫感染是由其他 寄生虫引起的。
疟疾患者通常有明显的寒战、高热、出汗等症状,而其他寄 生虫感染患者通常没有不同。
我国卫生部的诊断标准
01
02
03
流行病学史
患者在高疟区居住或旅行 史,或有输入疟疾病例的 接触史。
临床表现
患者出现间歇性发热、寒 战、头痛、全身酸痛、乏 力等典型症状,以及肝脾 肿大等体征。
实验室检查
检测患者的血液中有无疟 原虫,以及疟原虫的种类 和密度。
其他国家的诊断标准
英国的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旅行史、临床 表现以及特异性核酸检测 结果进行诊断。
05
疟疾的鉴别诊断
与其他发热疾病的鉴别
疟疾发热与其他感染性疾病发热的主要鉴别点在于热型和 持续时间。疟疾的热型通常为周期性发热,而其他感染性 疾病如细菌性感染通常为持续性发热。
另外,疟疾发热通常在一天内出现,而其他感染性疾病发 热可能在数天后才出现。
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疟疾与某些免疫性疾病的鉴别点在于免疫指标和临床表现。疟疾患者的免疫指标 通常正常,而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指标异常。
对症治疗
针对发热、头痛、呕吐等 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预后情况
治愈率提高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和抗疟药物的更新换代, 疟疾的治愈率逐渐提高。
并发症减少
及时治疗疟疾可以减少并 发症的发生。
降低复发率
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 降低疟疾的复发率。
THANKS
体征

疟疾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疟疾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
一般采用口服给药,成人总量 1.5g,分3次服,连用2天。服药 后24~48小时血中浓度达到高峰 ,可迅速控制症状。
青蒿素类药物及治疗方案
青蒿素
是从中药青蒿中提取的一种过氧桥结 构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具有高效 、速效、低毒的特点。
治疗方案
青蒿素类药物可口服、肌肉注射或静 脉注射。具体剂量和疗程根据病情和 医生建议而定。
评估指标
02
包括临床症状、体征、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等实验室检查

注意事项
03
随访期间,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再次感染;如出
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心理干预在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缓解焦虑情绪
疟疾患者常因病情反复、治疗周期长而产生焦虑情绪。心理干预 可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增强治疗信心。
改善睡眠质量
蚊虫驱除与灭杀方法
室内滞留喷洒
使用杀虫剂对室内墙壁、天花板 等蚊虫栖息地进行喷洒,降低蚊
虫密度。
蚊帐使用
在疟疾高发地区,提倡使用经杀虫 剂处理的蚊帐,有效减少蚊虫叮咬 。
室外环境整治
清除积水、杂草等蚊虫孳生地,降 低蚊虫数量。
加强个人防护意识
避免暴露
尽量减少在蚊虫活动高峰 时段(黄昏和黎明)外出 ,避免暴露于蚊虫环境中 。
穿着防护
外出时尽量穿着长袖衣服 、长裤和袜子,减少皮肤 暴露面积。
使用防蚊用品
涂抹驱蚊剂、使用驱蚊手 环等防蚊用品,降低蚊虫 叮咬风险。
05
并发症处理及康复期管理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处理原则
贫血
疟疾患者常出现贫血,严重时可 危及生命。治疗原则包括补充铁 剂、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原
料,必要时输血治疗。

疟疾诊断标准ppt

疟疾诊断标准ppt
疟疾由感染疟原虫引起
疟原虫通过蚊虫叮咬进入人体,在人体内进行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从而引起疟疾症状。
蚊虫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
疟疾的病原学
流行地区
疟疾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是非洲、东南亚和南美洲。
发病季节
疟疾的发病与蚊虫的繁殖和传播有关,通常在高温和高湿度的季节高发。
疟疾的流行病学
疟疾的临床表现
01
基于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检测方法
针对疟原虫特异性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02
基于基因测序的诊断方法
对疟原虫基因进行测序,可准确鉴定疟原虫种类和基因型,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疟疾的鉴别诊断
04
感冒
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自限性疾病,通常不会持续发热,且伴有咳嗽、喉咙痛、鼻塞等上呼吸道症状。
新型诊断技术的应用
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诊断流程的建立
疟疾早期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研究
研究进展和新的研究方向
进一步加强研究投入
01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疟疾诊断领域的研究投入,探索新的诊断技术和方法,提高疟疾的诊断准确性和灵敏度。
未来展望和挑战
重视疫苗和药物治疗的结合
02
疟疾的诊断与治疗需要紧密结合,未来需要更加重视疫苗和药物治疗的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疟疾的传播。
疟疾患者常出现突发性高热,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同时伴有畏寒、寒战和全身酸痛等症状。
发热
贫血
肝脾肿大
并发症
疟疾患者由于红细胞被破坏,可引起贫血现象,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等。
疟疾患者的肝脏和脾脏可出现肿大现象,这是由于免疫反应导致的。
疟疾患者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如肺炎、肾衰竭、脑水肿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