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沿海防护林生态及其效益研究进展
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

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以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为题,列举如下10个案例:1. 美国佛罗里达州沿海地区海岸带生态修复:佛罗里达州沿海地区经常受到飓风和海平面上升的威胁,为了减轻风暴潮和海浪对沿海社区的冲击,美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海岸带生态修复项目。
这些项目包括恢复沿海湿地、建设人工珊瑚礁和沙滩补充等措施,有效减少了风暴潮和海浪的冲击,保护了沿海社区免受灾害的影响。
2. 荷兰海岸带生态保护与防洪工程:荷兰位于北海沿岸,面临海平面上升和风暴潮的威胁。
为了保护沿海地区免受洪水侵袭,荷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海岸带生态保护与防洪工程。
这些工程包括修复海岸湿地、建设沿岸堤坝等措施,通过增加海岸带的自然保护能力,减轻了洪水的冲击,并提高了整体防洪效果。
3. 日本宫城县海岸带复育项目:宫城县是日本东北地区受到海啸侵袭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为了减轻海啸对沿海地区的破坏,日本政府实施了海岸带复育项目。
该项目包括修复海岸湿地、建设海堤和人工珊瑚礁等措施,有效减少了海啸的冲击力,保护了沿海地区的居民和经济发展。
4. 泰国普吉岛海岸带生态修复与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普吉岛是泰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但也面临风暴潮和海啸的威胁。
为了保护岛上的居民和游客安全,泰国政府进行了海岸带生态修复,并建设了灾害预警系统。
修复项目包括恢复海岸湿地、建设海堤和人工珊瑚礁等措施,预警系统则通过监测海洋变化和气象数据,及时发出警报,提醒人们采取应对措施。
5.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海岸带防洪工程:昆士兰州位于澳大利亚东海岸,面临风暴潮和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为了保护沿海地区免受洪水侵袭,澳大利亚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海岸带防洪工程。
这些工程包括修复海岸湿地、建设沿岸堤坝和人工沙滩等措施,通过提高海岸带的自然保护能力,减轻了洪水的冲击,保护了沿海地区的居民和基础设施。
6. 加拿大新斯科舍省海岸带生态修复与气候适应:新斯科舍省位于加拿大东海岸,面临风暴潮和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海岸防护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海岸防护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海岸带是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交界地带,具有极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海岸带面临着诸多威胁,如海岸侵蚀、海平面上升、海洋污染等。
为了保护海岸带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海岸防护与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变得至关重要。
一、海岸防护技术(一)传统海岸防护技术1、海堤海堤是最常见的海岸防护结构之一,通常由混凝土、石头或土等材料建造而成。
它可以有效地阻挡海浪和潮水的侵袭,保护沿海地区的土地和建筑物。
然而,海堤的建设可能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例如阻碍了海滩的自然演替和海洋生物的迁徙。
2、丁坝丁坝是一种从海岸向海中伸出的坝体,其主要作用是改变海浪的传播方向,减少海岸侵蚀。
丁坝可以有效地保护局部海岸线,但也可能会导致下游地区的侵蚀加剧。
3、离岸堤离岸堤是建在离海岸线一定距离的海上的堤坝,它可以通过消减海浪的能量来保护海岸线。
与海堤相比,离岸堤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建设成本较高。
(二)新型海岸防护技术1、人工海滩补沙人工海滩补沙是通过向侵蚀的海滩补充沙子来恢复海滩的宽度和稳定性。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海岸线,还能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促进海滩的生态恢复。
2、生态护岸生态护岸是一种结合了植物和工程结构的海岸防护措施。
植物的根系可以加固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同时为海洋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常见的生态护岸形式包括植物护坡、木桩护岸等。
3、柔性防波堤柔性防波堤是由柔性材料制成的防波设施,如橡胶、塑料等。
它可以有效地吸收海浪的能量,减少海浪对海岸线的冲击,同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小。
二、海岸生态修复技术(一)湿地修复沿海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蓄水、净化水质、提供栖息地等多种生态功能。
湿地修复的措施包括恢复湿地的水文条件、种植湿地植物、清除外来物种等。
通过湿地修复,可以提高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增强海岸带的生态韧性。
(二)珊瑚礁修复珊瑚礁是海洋中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但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珊瑚礁面临着严重的退化。
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论文

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论文•相关推荐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论文1影响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成功率的原因分析1.1农田林网建设效率较低存在滞后现象,且控制率较低近些年来,农田林网通常都定位在新垦区,由于该片区经过统一合理的规划,在用地方面经过了深入的研究和考量,相对来说建设难度较低。
在莆田市部分农村地区实行责任制农业生产之后,土地的经营管理被划分给个体农户,即使有关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的优惠政策已经广泛普及,但由于农民尚未形成系统的自然生态保护意识,通常不会选择经济价值较低的木麻黄为主要种植植物。
另一方面,要征用农民的耕地建林或者收回被农民私自占用为耕地的农田防护林,难度性较大。
换个角度分析,假若政府采取强制性措施收回私自占用的耕地,由于无法进行实时的监控和管理,林地在长期受到当地民众破坏的情况下,建设成效较差,不能够达成建设防护林的实质效果。
基于以上原因,农田林网的建设工作严重滞后,对于整体防护林网络建设工作造成了漏洞,因而在林网控制方面效率低下,不能够充分发挥农田防护林的价值。
就针对莆田市秀屿区而言,该地区内的东埔镇西埔围垦面积只有1200hm2,农田林网面积仅达到6hm2,林网的控制率只有25%,该情况反应了农田林网发展的滞后性,并且直接造成农田荒废情况严重,资源浪费尤为突出。
1.2岩岸山体祼露多海岸沿线山头众多,且植被较为稀疏,山体遭到群众私自挖土、私自采石的破坏较大。
再加之沿海区域长期受到海浪与台风侵蚀,泥沙流失情况较为严重,大量岩石与山体暴露在外,种植环境恶劣,林木存活率较低且生长缓慢。
另外,在群众滥砍滥伐的破坏下,土壤的平衡性失调进而贫瘠,大量土地难以再形成植物生长条件。
最后,大部分群众依靠开采矿石为主要经济来源,在没有科学指导的情况下私自开采矿石,造成了山体形态以及内部土壤结构的破坏,要恢复林木种植难度性较大。
譬如,莆田市双亭乡紫宵洞以及埭头镇大蚶山等,都在不同程度遭到了上述破坏。
1.3老林带更新难莆田市沿海基干林带、农田防护林多在20世纪60、70年代建立,其生长量及防护功能均下降,需要通过更新来保证防护林效益的持续发挥。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报告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报告沿海防护林是指在沿海地区建设具有防护作用的森林体系,以保护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维护区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沿海防护林的建设越来越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将重点探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报告。
一、背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加剧,全球生态环境日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在此背景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应运而生。
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域,也是我国国土最开放、最容易受到污染和灾害影响的区域。
因此,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对于维护沿海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与任务沿海防护林的建设旨在保护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维护区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具体包括以下目标和任务:1.保护海岸线、固定沙丘、防止海水侵袭和风沙侵蚀,保护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2.减轻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影响,提高沿海地区的防灾能力;3.优化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打造观赏、休闲、旅游和生态居住区;4.促进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三、体系设计沿海防护林体系的设计应当遵循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注重保护自然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面积和空间分布:应根据沿海地区的具体情况,结合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特点,合理规划防护林体系的面积和空间分布。
要注重保护高梯度生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种植树种:应根据地形、土壤、气候等方面的因素,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种植。
要注重保护濒危或珍稀物种,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保护措施:在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中,应当注重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保障种植树种的生长、抗风、抗虫、抗病等能力。
4.管理和维护: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和维护体系,加强对防护林体系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保证防护林体系的功能。
四、实现途径1.政策支持: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为沿海防护林的建设提供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投入、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等多种方式支持沿海防护林的建设。
海岸线保护与生态恢复研究

海岸线保护与生态恢复研究在我们广袤的地球家园中,海岸线是一道独特而又至关重要的生态边界。
它不仅拥有令人陶醉的美丽景色,还承载着丰富的生态功能和巨大的经济价值。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海岸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保护和恢复海岸线的生态已成为当务之急。
海岸线是陆地与海洋的交界地带,其生态系统极为复杂和脆弱。
这里有沙滩、湿地、红树林、珊瑚礁等多样的生态环境,为众多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和繁衍的场所。
例如,红树林是许多鱼类、贝类和鸟类的家园,珊瑚礁则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支柱。
同时,海岸线还具有抵御风暴潮、防止海岸侵蚀、净化水质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然而,现实情况却令人担忧。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的发展以及不合理的旅游开发等人类活动,给海岸线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大量的填海造陆、围海养殖以及过度捕捞等行为,导致了海岸线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例如,一些地区的红树林被砍伐,用于建设港口和房地产项目,这使得原本依赖红树林生存的生物失去了栖息地,生态平衡被打破。
此外,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也使得海岸线附近的水质受到严重污染。
这不仅对海洋生物造成了直接的危害,还影响了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
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进一步加剧了海岸侵蚀的问题,威胁着沿海地区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为了保护和恢复海岸线的生态,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的措施。
首先,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是关键。
政府应出台更加严格的政策,限制对海岸线的无序开发和破坏行为。
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加强对违法活动的打击力度,确保海岸线的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科学规划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进行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海岸线的生态承载能力,合理布局,避免对生态敏感区域的过度干扰。
例如,可以划定生态保护区,限制开发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为动植物保留足够的生存空间。
加强生态修复工作是恢复海岸线生态的重要手段。
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的海岸线区域,可以通过种植红树林、恢复珊瑚礁等方式进行修复。
沿海防护林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

沿海防护林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摘要:沿海防护林建设已经实施多年,其取得的成效也已经凸显。
沿海地区因为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的需要,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如今想要恢复显得较为困难。
防护林对于生态环境的恢复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沿海地区建设沿海防护林是十分必要的,防护林建设是固土保安、改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需要,并且是促进沿海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需要。
沿海防护林对于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防风固土、农业防灾增产、净化大气、涵养水源等多个方面。
关键词:沿海防护林;生态环境;影响沿海防护林是在沿海各个省市、自治区所实施的生态工程,计划造林356万hm2,形成一个1.4万km基干林带,用抗御台风和风沙等各种自然灾害。
沿海防护林的建设对于沿海地区十分重要。
进一步明确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必要性与防护林建设对生环境的积极影响将更加有助于沿海防护林建设的进一步开展。
接下来就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必要性与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进行论述。
1 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必要性沿海地区海陆交替,常出现气候突变的情况,而且沿海地区容易遭受到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却缺乏缓冲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一旦发生这些自然灾害,那么沿海地区所需要承担的损失将会是十分巨大的。
沿海花卉苗木防护林是防灾减灾的基础工程,尽快的构建起沿海防护林体系,形成一道绿色的屏障,不仅仅是沿海各地林业建设的需要,也是沿海各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大任务,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保证。
1.1 沿海防护林建设是固土保安、改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需要沿海地区灾害性气候十分频繁,每年的台风及其为沿海地区所带来的强降雨,对沿海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从已建设好的沿海防护林不难看出,沿海防护栏在抵御台风、海潮等多种自然灾害时发挥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凡是已经建设好沿海防护林的地区,当自然灾害来临时所遭受到的损失明显较没有防护林的沿海地区要少。
沿海基干林带景观生态改造模式探讨——以苍南县168黄金海岸线霞关段为例

2023年第16期现代园艺沿海基干林带是沿海防护林体系的核心,是沿海防护林体系中最基础、最主要的骨干林带,是抵御自然灾害的生态防护线和第一道屏障[1],不仅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也为沿海地区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做出了突出贡献[2]。
对于重点发展旅游经济区域的海防林,在保护和改造过程中,需兼顾其生态保护功能与景观效果。
2021年,苍南县跻身第2批省全域旅游示范县,苍南作为连续3年上榜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的创建单位,始终把旅游放在“第一服务业”的突出位置,建设了全长168km的黄金海岸线。
168生态海岸带建设工程被列入苍南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沿海基干林带保护与修复对苍南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有重要影响,也是全省沿海防护林生态修复重点任务。
主要在分析现阶段苍南县168黄金海岸线基干林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区域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景观生态改造模式,为提高沿海防护林建设水平和生态环境,增强防护效能,提升景观价值提供参考。
1项目区概况项目区位于苍南县霞关镇东部沿海一侧,属于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受海洋气候影响,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无严寒酷暑,年温差小,多年平均气温在14~18℃,平均无霜期300d以上,年平均降雨量1753.9mm。
每年夏秋之间,常受台风影响。
项目区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部亚地带,浙南、闽北山丘栲类、细柄蕈树林区,雁荡山丘陵低山黧蒴栲、沉水樟林小区。
乔木树种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山矾科、木兰科、松科、杉科等为主,灌木树种主要有蔷薇科、豆科、紫金牛科、忍冬科、杜鹃花科、茜草科等。
项目区的植物区系是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类型,是华东植物区系的组成部分。
其中温带亚洲和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属较少。
总体上看,项目区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以温带成分和热带成分为主,充分体现了植物区系南北过渡的特征。
另外,研究区虽然泛热带分布属的比重较高,但其中包含乔木树种的属较少,主要是朴属、榕属、金合欢属、黄檀属、冬青属、乌桕属、柿属、山矾属的植物,除榕属和金合欢属外,其乔木树种的自然分布特色在浙江省内并不鲜明。
国外林业发展现状及其可借鉴的经验

国外林业发展现状及其可借鉴的经验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林业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林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其经验和做法对中国林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国外林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可借鉴的经验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国外林业发展现状1. 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水平高发达国家在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形成了完善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
他们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强了森林资源保护的监管力度,确保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林业科技水平先进发达国家在林业科研和技术创新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他们在树种培育、林业防治、森林经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林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
3. 林业产业链完整发达国家的林业产业链条完整,产业发展成熟。
从林木的培育、采伐、加工、销售到再利用,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林业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4. 林业生态保护工作得到重视发达国家在林业生态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建立了大量的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和生态修复项目,保护了许多珍稀濒危植物和动物物种,保护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二、可借鉴的经验1.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监管力度国外发达国家在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表明,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是保护森林资源不可或缺的手段。
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监管力度,提高森林资源的保护水平。
林业科技创新是林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国外发达国家注重林业科技的研发和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我国需要加大对林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推动林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国外发达国家的林业产业链完整,林业产业的发展成熟,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需要加强林业产业链的整合和发展,促进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林业产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林业生态保护是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沿海防护林生态及其效益研究进展收稿日期:1996-12-11胡海波 康立新(南京林业大学,南京210037) (江苏林科所,南京210037)摘要 本文总结了最近10年来国外沿海防护林生态和生态效益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森林生理生态特征、生物量及枯枝落叶研究;林木对环境的适应性,环境对森林生长的影响,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对森林的危害;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改善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及其对其它各业的影响。
此外,还讨论了森林经营对土壤和水质的影响。
关键词 沿海防护林 生态 盐雾 土壤肥力沿海地区易受台风侵袭和盐雾危害,另一方面由于地势较低,土壤含盐量和地下水位高,树木生长常受到水、盐的影响。
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在沿海防护林研究中,对其生态和生态效益都很关注。
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国外沿海防护林生态及其效益的研究概况。
1 森林的生理生态特性与生物量及枯枝落叶1.1 森林的生理生态特性!∀ #∃!.M.等[22]对前苏联沿海南部树木叶片的呼吸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各树种在5~9月呼吸变化的模式,其中多数树种在生长季节有两个高峰期(春、秋季),夏季呼吸强度降低。
在哥伦比亚瓜西拉半岛,Cavelier J.等[1]研究了高山矮曲云雾林和干旱落叶林的土壤呼吸,指出雨季云雾林土壤的呼吸作用(释放CO 2511mg/m 2.h)显著高于干旱落叶林(251mg/m 2.h)。
这是因为前者土壤温度(24 )和含水量(31%)高以及蚯蚓较多的缘故。
两种林分中CO 2释放量均为夜>昼。
俄罗斯科学院的 !∀# ∃%. 从60年代至今研究了沿海地区木本植物蒸腾作用的特征。
用快速称重法测出了林木的蒸腾量,发现针叶树蒸腾强度很小,引种植物比本地植物的蒸腾强度大,并在针叶树叶中确定了水分吸附作用的因子。
在地中海地区,Rhizo ponlon S.等[3]对4种硬阔叶树阴生叶和阳生叶的水分状况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幼龄期阴生叶比阳生叶具有较高的气孔导性、膨压、叶绿素和脯氨酸,随着叶片的发育这种差异逐渐消失,直至没有明显差别。
为了解叶子水分及其影响,Fangul L.在墨西哥西海岸阔叶林中测定了各种植物叶的水分状况和动态变化,发现常绿树种和湿型落叶树种对水分压力的耐性要高于干旱落叶树种。
此外,Pigott C.D.通过对林木叶子水势的研究,认为水分是法国地中海沿岸边缘地区林木分布的决定因子。
1998世 界 林 业 研 究WORLD FORESTRY RESEARCH No.2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沿海,M clennan D.D.[3]测定了毛果杨(Pop ulus tri chocarp a)叶片中养分浓度的空间变化,根据林冠内不同部位养分浓度的不同,将养分元素分为两组,一组包括N 、P 、K 、S 、SO 4-S 、Cu 、M g 和B,多数大量元素在韧皮部较活跃;另一组包括M n 、Zn 、Ca 、Fe 和活性Fe 多数微量元素。
第一组元素浓度在树冠上部较高;第二组元素浓度在树冠下部较高。
在红树林中,Kathiresan K.研究了叶单宁含量的季节变化,不同种间单宁含量差异很大(2.41~21.42mg/g 干重),且随季节不同而异;同时,海水含盐量和气温对它也有明显影响。
另外,Kathiresan 还对红树幼苗的含盐度和pH 值进行了研究。
1.2 林分生物量前苏联学者 !∀# . .等对库利斯克半岛松树针叶生物量的结构和贮藏量进行了研究,测定了树高、叶面积、生物量等指标。
结果表明,针叶变异在林木和枝条上都很大,针叶量的年龄分配与立木年龄和林分密度密切相关,其光合产物比南部地区的松树要低。
在印度Sundarbans 红树林内,Chakrabarti K.在不同立地类型上分别计算了立木密度、主干、皮根、枝桠等部分的生物量。
结果表明,Sundarbans 红树林总生物量为9.5~212.5t/hm 2。
在美国西海湾地区,Baldw in V.C.Jr [4]发现火炬松林生物量因立地条件和地理位置不同而异,并建立了该地区火炬松林生物量预测方程,还通过实例介绍了新公式的应用。
除地上部分外,Chidumago E.N.研究了泰国南部红树林地下部分生物量。
利用沟槽法挖掘根系,对根系冲洗、分级、称重,求出了不同根径的生物量,给出了单位面积上根生物量的预测方程。
1.3 林分枯枝落叶及其分解Steinke T.D.等[12]在南非的St Lucia 和Richards Bay 地区研究了红树林枯枝落叶产量,两地每年的总产量分别为1322.7t/km 2和4684.1t/km 2。
在马来西亚沿海丘陵地区,Gong W-K 等对龙脑香林凋落物产量和分解进行了研究,结果是:沿海丘陵龙脑香林产量为7.45t/hm 2 a,其中叶子占72%,14个月后枯枝落叶失重60%~76%;林分枯落物的年转换率是叶子的172%,是总枯落物的153%。
此外,还讨论了林分现存生物量与枯落物动态之间的关系。
在西班牙南部地中海地区,Gallardo A.等用网袋法对9个乔灌木树种枯落物质量和分解速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计算了枯落物重量损失和主要有机无机成分及重量损失和落叶坚韧度间的线性和非线性关系。
美国学者Pillers M.D.等分别采用埋袋法和重量平衡法,研究了北美红杉(Seguoia semp erv irens)凋落物的积累和分解。
除凋落物分解外,Bas Van Wesemael 还在地中海地区研究了凋落物中N 、P 、S 、Ca 等营养元素随其分解的变化情况。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Sepetiba 海湾地区,Silva C.A.R [13]测定了红树林中金属的贮藏情况,发现林中沉积物(由枯落物形成)是金属的主要贮藏部分。
沉积物中M n Cr 、Fe 、Zn 、Cu 、Pb 、Cd 等分别占其总贮量的99%~100%。
因而,在热带海岸环境中红树起到了金属捕捉器的作用。
2 环境对森林的影响2.1 林木对沿海环境的适应性19国外沿海防护林生态及其效益研究进展沿海地区环境条件恶劣,林木对环境的适应性如何是引种造林和适地适树的基本问题。
!∀#∃%&. .对两种北美松树在高加索黑海沿岸进行了生态测试,研究了它们对气候条件的反应,认为这两个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符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可以作为该地绿化、美化树种。
在新西兰的Auckland 岛上,Lee W.G.等[5]对Olearia lyallii 和Met r osider os umbellata 林分的组成、结构、动态的研究表明,O.lyallii 是能够适应沿海生境的。
在印度沿海盐渍土上,M aliw al G.L.等对Salv adora per sica 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确定它是沿海地区的耐盐树种。
由此可见,林木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是沿海防护林研究的一项基本工作。
2.2 水盐对林木生长发育的影响盐分对林木生理活动的影响及林木对盐分的抗性是近年来广为重视的问题,它对于揭示林木的抗盐机理、选择抗盐树种等有着重要意义。
在澳大利亚西部,Vander Moezel P.G.等[6]研究了盐分对林木种子发芽的影响。
当NaCl 由50微摩提高到200微摩时,桉树和白千层属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大大降低,虽然它们是该地最耐盐的树种。
Ball M.C.测定了红树属两种树种的耐盐性,结果是随着盐度的增加,它们的净水利用率、生长量及盐分泌量均有着明显差别。
Part D.等研究了盐胁迫下桉树幼苗有机质和矿物质成分的变化,发现耐盐力低的树种叶和茎中的Na 含量随盐浓度增加而增加,且叶内高于茎内;与耐盐力高的树种相比,相同处理其叶、茎中的Na 、K 含量较高。
盐化水淹对多数林木生长有不良影响。
Vander M oezel P.G.等的研究表明,桉树对盐化水淹有不良反应,有的甚至死亡;与桉树相比,木麻黄生长下降较小,最耐含盐水淹。
Pezeshki S.R.等[7]也研究了盐化水淹对水蓝果树(Nyssa aguatica)苗木的影响,发现苗高生长很快下降,并持续整个生长期。
因此,在出现海水入侵地区,水蓝果树苗木的更新和存活将受到不利影响。
另外,Pezeshki 等还研究了咸水入侵对美国沿海湿地森林的生存和生产力的潜在影响,指出咸水入侵会引起树叶受害,使CO 2同化率大大降低,造成树叶严重灼伤和树苗死亡。
不过,红树与其他树种不同,它们对盐化水淹具有很强的耐性。
Pezeshki S.R.等[8]的研究认为,红树对盐碱化和水淹的忍耐性强的主要原因是,其叶子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器官 盐分泌腺[28],以便从体内排出多余的盐分。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含盐水分都对林木生长不利,有时也能促进林木生长。
在以色列沿海平原,Dasberg S [9]研究了含盐灌溉水对Shamonti 桔林的影响。
结果表明,K 肥(360kg /hm 2)增加了所有处理水平的产量(主要是增加了果实大小)。
含盐灌溉水使果汁中的蔗糖和Cl 略有增加,灌溉后叶中水势降低较小,叶中Cl 和Na 显著增加,但并没有引起毒害。
Joseph P.A.等调查了Na 和K 对25年生椰树产量的影响。
与处理前相比,最大平均产量提高了14%(每年每株椰树各施K 、Na 肥500g )。
近年来,人们发现盐雾对林木生长也有不良影响。
台湾学者Sun E.J.[10]研究了盐雾对主要防护林树种的危害,发现在台湾西北部地区,防护林每年都要受到季节性灼伤,主要症状为叶尖或叶缘枯萎,叶黄化变形等。
当东北向季风停止后林木又恢复原状,在夏季正常生长。
美国学者Helm A.G.在加利福尼亚南部Bull 岛上的研究表明,盐雾对林木生长有着不良影响。
Roederer Y.对Reunion 西海岸干旱地区林农间作进行了研究,认为盐20 世 界 林 业 研 究 WORLD FORESTRY RESEARCH雾和水是林木生长的限制性因子。
意大利海滨San Rossore 公园中的植物,在强烈的西南风后受害严重,尤其是意大利五针松(Pinus p inea L .)。
Gelling R.认为,植物受害的原因是海水浪花中含有氯化钠和表面活化剂,而后者破坏了针叶保护层,从而使其失去了对空气和海水浪花中所含污染物的抵抗能力。
2.3 环境条件(除水盐外)对森林生长的影响影响林木生长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土壤、生物、地形等,它们对林木生长有很大影响。
Dale V.H.等[11]的研究认为,气候变化对美国太平洋西北沿岸花旗松(Pseudotsug a henz iesii)林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用计算机模型规划了两种气候条件下的林分生长方案:常见气候条件和CO 2浓度加倍的温暖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