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
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现状比较

Z H A O S h u a n g , D o n g X i n , S U X i n — w e i , I H u G a n g 1 ‘
( 1 . I n s t i t u t e o f Ra r e A n i ma l s a n d P l a n t s , C h i n a We s t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 Na n c h o n g 6 3 7 0 0 9 , C h i n a ;
ma d e a s y n t h e s i s o f t h e r e l a t e d e c o t o u r i s m d o c u me n t s. Co mp a r e d he t s i mi l a r i t i e s a n d d i f f e r e nc e s i n t h e c o n c e p t a n d d e v e l o p me n t f r o m i t s e me r g i n g b a c k g r o u n d b y a l i t e r a t u r e s u r v e y b o h t a t h o me a n d a b r o a d, t h e n t h i s p a p e r g a v e he t c o n s t r u c t i v e s u g g e s t i o ns f o r o u r f u t u r e d e v e l o p me n t a c c o r d i ng t o
关键词 : 生 态旅 游 ; 背景 ; 概念 界定 ; 发展 ; 启 示 中 图分 类 号 : F 5 9 0 . 7 5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8 1 4 1 ( 2 0 1 3 ) 0 5 —0 5 4 2— 0 4
国内国外生态旅游发展成功的经验和启示

国内国外生态旅游发展成功的经验和启示国内:
1. 引导民间资本发展生态旅游:通过政府出台一系列有利于环保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加大对生态旅游地区的投资。
同时,政府也要加强监管,保证投资能够真正起到生态保护的作用。
2. 开展志愿者保护生态旅游区:积极引导爱好生态旅游的志愿者,开展生态保护等相关活动,为游客提供优质的生态旅游体验。
3. 推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各级政府与旅游企业可以加强与文化机构的合作,推出文化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更具有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体验。
国外:
1. 整合资源打造旅游品牌:各国通过整合自然、文化、体育等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
例如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新西兰的奥克兰市等。
2. 保护生态,促进旅游发展:许多国家致力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通过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体系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为保护当地人的文化和生态环境,采取了限制游客数量和设立保护区等措施。
3. 制定旅游规划,提升旅游品质:许多国家通过制定旅游规划,提升旅游品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
例如,法国的巴黎开展的“白夜漫步”活动向游客展示城市与晚间的迷人景色,拉动了旅游消费。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综述-旅游管理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综述王翩谢培菁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内容也不断地深化,笔者通过整理一些文献大致总结出我国生态旅游研究中研究内容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未来生态旅游研究的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数据来源本文的检索范围是2002年到2013年十年间的《旅游学刊》,使用的检索工具是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及science direct以“题名”作为检索项, “生态旅游”“Eco-tourism”作为关键词,摘取其中一些作为这篇文章的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析讨论。
二、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内容通过对这这些文献的分析,国内生态旅游主要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几类:生态旅游的基础性研究;生态旅游利益者相关者的研究;生态旅游的发展研究。
生态旅游的基础性研究指的是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内容、内涵、特征、标准等等的研究和探讨。
吴楚材等人在《生态旅游概念研究》一文中提到生态旅游,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生态”+“旅游”,而“生态”和“旅游”均有特定的含义,都有规范的概念。
从其含义来理解,生态旅游定义的核心应该是描述“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环境之间”的关系。
而舒婷在《生态旅游概念泛化》一文中作者认为:生态旅游是指旅游者在追求生态体验的同时承担生态责任的一种旅游活动。
业界基本认为生态旅游是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
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就是指生态旅游的开展会给相关的利益者带来利益,这些利益者主要是指政府部门、旅游业相关部门、地区社会居民等等。
在《从系统角度透视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结构关系》中,作者刘静艳提到将政府、社区、保护区、旅游企业和生态旅游者五个主要利益相关者作为生态旅游系统中的内生变量,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协调利获取和分配、权利和义务、生态耗损和补偿等问题,初步构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结构关系,为建立协调各方利益的参与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国内外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旅 游环境 容量概念 的研 究始 于2 0世纪 8 年代初。1 8 年 ,赵红红对 0 93 苏州园林 的旅 游容量进 行了阐释 :楚义芳 ( 8 在其博 士论文 “ 1 9) 9 旅游 的空 间组织”
会心理环境承载力进行过一定研究 ,其 中
O Ri eI l y对旅 游环 境容量理 解最 为全面 ,
关■ 谓 :生 态旅 游环 境承 我 力 概 念 及
评价 体 系 量化 方 法 实证研 究
他认 为旅 游容量不能简单地理解 为旅游 目
的地 能容纳 的最大 游客量 ,旅游容量还应
旅游增长管理 过程 》 Nes n ( 9 3) 、 l 等 1 9 的 o
《 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等。
( )国 内研 究 二
干扰对生态旅游环境 系统存在一个 消极作
用并使其呈现 出逆 向演化 的趋势 ,就会造 成生态旅游 区的环境 问题 。生态旅游环境
合作 出版的 《 户外 游憩的环境影响 》一书 中, 提出了一个具 有科 学性的概括性定义 ,
深入研究 ,但他指 出 ,要反 映区域 的综合 环境承 载力 ,须对设施承载力 、资源环境 承载力、经济 环境承载 力及社会心理承载 力进行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还有 Win 和 ls l i Gi( 9 1) 《 l 1 9 的 旅游环境容量管理:一种 l
生 态旅 游 环 境 承 载 力概 念 及 评 价 体 系 的研 究
对旅 游 容量 问题 提 出 了进 一 步 的 讨论 。
中,难免会 出现人 为因素影响 与干扰 整个
生态旅游环境 系统 ,如果这种人 为影响与
1 7 年 出版的 《 游和休 闲的发展 :旅游 97 旅 资源评价 手册 》一 书中 ,F・ a o L ws n讨论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体系研究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体系研究一、引言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基础,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以满足人们对休闲、娱乐、健康等需求为导向的一种旅游方式。
而生态旅游资源作为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保护自然生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建立完善的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对于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学者对于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体系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
在国内,赵玉江等学者通过对中国西南地区的野生动物保护区进行实地调查,提出了“自然景观型”、“野生动物型”、“文化遗产型”、“人文景观型”四类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体系;而在国外,美国学者Ceballos-Lascurain则将世界上的生态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景观型”、“文化景观型”、“历史遗迹与考古遗址型”、“民俗风情与传统文化型”四类。
三、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体系构建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实地调查,本文提出了以下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体系。
1.自然景观型自然景观型生态旅游资源是指以自然风光为主要吸引点的生态旅游资源。
例如大峡谷、黄石公园等著名景区。
这类景区以其独特的地貌、气候和生物群落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2.文化遗产型文化遗产型生态旅游资源是指以历史文化遗产为主要吸引点的生态旅游资源。
例如故宫博物院、长城等著名景区。
这类景区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3.野生动物型野生动物型生态旅游资源是指以野生动物为主要吸引点的生态旅游资源。
例如大熊猫保护中心、非洲草原等著名景区。
这类景区以其珍稀的野生动物和独特的自然环境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4.人文景观型人文景观型生态旅游资源是指以人文景观为主要吸引点的生态旅游资源。
例如敦煌莫高窟、泰姬陵等著名景区。
这类景区以其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欣赏。
四、结论通过对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体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生态旅游资源的种类和特点,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
第一章生态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应该认识到:国内从事生态旅游的研究机构较
多,且各研究机构的学术背景差异较大,因而 在阐述生态旅游概念和内涵时也就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了。也由于其内涵的模糊和多样,生 态旅游在进入市场以后更是成了“万能的标 签”,在实践应用中非常混乱,无所适从。
生态旅游学研究的对象:
生态旅游学是研究生态旅游活动规律及生 态旅游环境伦理的科学。
1996年在武汉、1997年在北京召开的生态旅游或可持 续旅游研讨会,推动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确定为“99生态环境游”,将生 态旅游推向高潮。
短短的10年中,“生态旅游”成为中国最时尚的名词, 变成旅游市场营销的“法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也 呈现出其内涵先天不足的问题。
(二)协会成立
第一节 生态旅游学的研究对象
一、生态旅游的起源
国际旅游界普遍认为生态旅游的思想起源 于20世纪60年代,其雏形是“生态性旅游 (ecological tourism)”,是1965年Hetzer在 反思当时文化、教育和旅游的基础上提出的 旅游发展思路。而正式把生态旅游 (ecotourism)作为一个独立的术语是由世 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 问Ceballos-Lascurái旅游的规范和标 准,以达成共识,促进生态旅游的开展。
目前已推出《中国生态旅游推进行动计划》 (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生态旅游区标准》 (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环保总局)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旅游研究中心则致力于 环境资源的研究,并主张在生态旅游的开发中广泛 应用,以体现生态旅游真实的魅力。目前其空气负 离子、植物精气、森林小气候等研究成果开始广泛 应用,并得到了一定的认同。
生态旅游,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生 态”+“旅游”,而“生态”和“旅游”均有 特定的含义,都有规范的概念。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分析国内外文献综述2200字》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1国外研究综述早期的城市文化旅游研究学者Jon和Stephen (2005)认为,在旅游资源区域合作的重要关系上,政府的角色定位是导向者。
政府工作内容有三部分重点:一是,保障能够提供旅游资源区域合作的各类组织;二是,负责组织区域间的各项旅游合作的活动;三是,统筹协调旅游区域合作中的各方关系。
Joope (1996)则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在旅游资源区域合作关系中,为减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
中央政府应该从地方的角度出发考虑其旅游资源区域合作中经济需要。
需要制定科学、合理和统一的合作安排,促使各个层级主体在合作中,就经济和自然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统筹协调,最终形成一致意向。
但是,也可能会由于行政区域类似程度相对较高,所以会在行政管理中存在利益冲突。
Gary (1999)认为:制订旅游相关政策的过程应该包括如下程序:首先是,制定政策导向目标;然后是,制定政策具体内容;最后是,制定政策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对后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进行防控预案Peter W (1998)阐述了美国保护遗产地环境的背景、行政管理措施、立法、保护运动方式等方面,并对遗产地交易过程中滥用的行为实施限制计划。
比如,城市的发展权可以转让,但是必须要以合理的规划作为重要前提条件。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结合其他行政手段,如制定相关法律、投入足量的规划资金、将权利授权相关管理部门以及公众积极参与选举从而产生的地方行政支持。
Viera Dvorakova (2005)认为:在进行古迹遗址管理时,必须要以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为基本原则。
他还指出,要持续分析古迹遗址文化和其产生的经济价值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1.2国内研究综述张艳玲(2007)认为陕西是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最早的地区。
当地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然而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目前生态旅游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他指出了陕西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中的问题,并创造性地将新短板效应理论运用到陕西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研究和讨论中,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国内外湿地旅游案例研究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国内外湿地旅游案例研究一、国外湿地旅游案例研究(一)伦敦湿地公园案例简介:伦敦湿地公园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建造在繁华现代化大都市中心的湿地公园,其位于伦敦市西南部泰晤士河围绕着的一个半岛状地带,被誉为“一个让人惊异的、奇迹般的地方,使得人类和野生生物在我们美好的城市中相聚”。
公园的东临泰晤士河,是牛津与剑桥大学学生划艇比赛的必经之地,南边是大片的绿地,上有网球场、运动场等公共体育休闲设施,其余两面均与居民区相邻。
公园占地42.5 hm2,由湖泊、池塘、水塘以及沼泽组成,中心填埋土壤40万土石方,种植树木2万7千株。
案例分析:水库的拥有者泰晤士水务公司与野禽及湿地基金会合作,成功将水库转换成湿地自然保护中心和环境教育中心,为了解决兴建湿地公园的资金问题,国会允许出售少量土地,从而使野禽及湿地基金会与房地产商达成合作协议,经过几年的发展实现了三方都赢的目标。
为了实现人和水的和谐共存,湿地公园在设计上针对水体和人流两方面做出精心的处理,如按人流活动的密集程度、物种栖息特点和水文特点,将整个公园分成6个清晰的栖息地和水文区域,从而构成了公园的多种湿地地貌。
经验总结:伦敦湿地公园是全球城区湿地开发的典范,在湿地景观保护和旅游实践方面具有全球持续领先的地位。
设计者按人流活动的密集程度,将整个公园分成了若干的区域和点,使游客在不惊扰生物休养生息、不破坏保护地价值的同时可以近距离观测野生生物。
公园良好的绿化和植被营造出了大都市中的美丽绿洲,不仅使公园成为野生生物的天堂,同时也给伦敦市民提供了绝佳的游憩场所,极大地改善了都市的景观环境。
通过在原有的混凝土坝上加筑泥堤,提高了最高水位,使水库原有的水得到保留,另外通过保留、扩展堤坝,以及在一些区域使用泥墙,使每个栖息地区域与水域完全隔绝,构造出了水文学上的孤立湿地;同时在水域之间设置操作杆,使各个栖息地都具有精确控制水位的能力,确保其可以达到必须的水位变化而不受季节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旅游的规划与管理研究,主要体现在大量的专著和学术论文上,如《生态旅游:规划者、管理者指导》、《生态旅游:规划者•和管理者们的参考文献注解》、《生态旅游介绍》等,并将“岛屿理论”、“环境容量”和“游憩地等级理论”等引入生态旅游规划。
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的方法,主要参照和借鉴旅游规划的一般程序和管理原则进行。
世界上最大的自然旅游管理组织一一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委员会(NPS)出版的《设施和项目设计的综合指导手册》提出了包拈•自然和文化资源、景区设计、建筑设计、能源管理、水供应、废水处理和设备维护等在内的可持续设计基本原则和方法。
此后澳大利亚也出版了类似的文件,用以指导生态旅游的低环境影响设施设汁。
生态旅游区的功能分区,是生态旅游规划中的重点。
Gunn在1988年提出了国家公园旅游分区模式,即划分为重点资源保护区、低利用荒野区、分散游憩区、密集游憩区和旅游服务社区。
这一模式提出后被普遍采用。
加拿大国家公园的功能分区分为自然环境区、集中游憩区、野生游憩区和野生保护区等4个。
世界上第一个明确的生态旅游规划项目是198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组织进行的。
在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伯里兹、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厄瓜多尔和墨西哥5国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后,于1990年出版了《生态旅游:潜能与陷阱》的研究报告,对这些国家的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提出了建议。
此后,越来越多的国家进行了生态旅游的规划和管理实践,突出强调生态旅游地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对生态旅游区环境和特色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加拿大要求游客在享受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同时要自觉保护它们;充分尊重旅游地居民的风俗习惯:避免从事•切可能造成环境危害和威胁野生动物的活动;选择有益于环境、社会和经济和传统文化相一致的旅游产品。
内外生态旅游研究1.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生态旅游概念提出后受到国际旅游组织和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专门讨论了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
198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对厄瓜多尔等5个国家进行了专门研究,并于1990 年出版《生态旅游:潜能与陷阱》的研究报告,对这些地区乃至世界生态旅游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996年制订的《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21世纪议程》,在所确定的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的行动纲领和方案的优先领域中,都体现出生态旅游在旅游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时,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始实施生态旅游战略,将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运用于本国旅游开发中。
1998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环境保护会议上, 生态旅游作为政府选择的发展战略得以确认。
1999年10月在马来西亚召开了世界生态旅游专题讨论会,并发表了“沙巴宣言”。
根据不完全统计,国际上公开发行的生态旅游研究的期刊就有儿十种之多,主要有《旅游研究期刊》(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旅游研究杂志》(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 >《旅彳亍研究杂志》(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旅游管理》(Tourism Management )及《可持续旅游杂志》(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等,在这些杂志上发表了大量有关生态旅游开发和规划方面的研究论文,其中《旅游管理》1993年第2期还推出了生态旅游专辑。
各类研究专著也是举不胜举。
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以下儿部:Lindberg 等著的《生态旅游:规划者、管理者指导》,是由学者和实践家合力倾注的面向实践,为生态旅游实践开发者、专业和业余人士所必不可少的指导性综合集成著作。
此书收集了20世纪90年代以來的250种不同出版物和400多篇学术论文。
《自然旅游经营者的生态旅游原则》是由生态旅游协会(TES)编辑出版的,它提供了脆弱生态旅游区开发旅游的最新准则,也是一本旅游和旅行专业人士必备的指导用书。
Martha Honey的新作,在界定生态旅游和评述生态旅游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加拉帕戈斯群岛(Galapagos)、古巴、坦桑尼亚、赞比亚和南非等5个典型案例。
Lindberg等研究伯利兹的论文,主要是揭示生态旅游业对当地社会或社区的积极正面的经济和文化影响。
Martha.则实地调查生态旅游的收益分配。
她对加拉帕戈斯群岛和Monteverde的生态旅游发展的研究表明,当地社区的生态旅游收入很少,而城市的大私人企业则控制和获取生态旅游的收益。
从1990年以來,生态旅游协会(TES)主席Megan Epler Wood -直从事生态旅游评价、产业趋势和社区参与的研究。
还有像Reid、Ziffer等都曾经为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互为条件的关系做出过卓有成效的研究结论。
主要的组织机构有:生态旅游协会(TES)、自然保护管理委员会(TNC)、国际保护组织(CI)、世界野生动物基金组织(WWF)、旅游人类学委员会(IUAES)等,都为生态旅游业在区域或全球尺度上的顺利开展做过很多工作,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生态旅游协会。
从1991年以來就与华盛顿大学(GWU)合作,面向社会提供生态旅游的教育和培训服务,还通过创办论坛和专题讨论会,提供最新的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和各种规划管理方法。
尽管国外生态旅游研究正从描述性研究向更为严格的理论化研究迈进,但目前大量研究工作和实践尚处于经验阶段。
很多学者还在致力于理清生态旅游、可替代性旅游和可持续旅游的真正含义的问题上。
如加拿大环境顾问委员会(CEAC)主席Scace、Farrell等、Boo和Cater等从不同角度、立场给生态旅游下过不同的定义。
在生态旅游概念界定上的分歧,导致对生态旅游类型划分上的多样化特点。
Linberg一方面分为中坚的(hard-core)和专注的(dedicated)生态旅游,一方面乂划分为主流的(mainstream)或临时的(casual ) 生态旅游。
澳大利亚昆士兰(Queensland)生态旅游战略划分为自助型生态旅游大众型生态旅游。
Orams划分生态旅游为积极主动型和消极被动型两种。
主动型生态旅游是指有着更为严格标准的生态旅游。
它的开展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提高,代表着强调资源基础得以改善的可持续发展的形式。
相比之下,被动型生态旅游则是仅仅以维持资源现状,不对自然或人文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弱可持续旅游模式。
此外还有人把生态旅游分为大众化和替代性的生态旅游。
澳大利亚国家公园管理局(ANPS)在生态旅游划分时,根据资源开发和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强度不同,釆用0、5级的6级分类系统。
综上所述,国外对生态旅游类型的划分,主要依据两个标准。
一是参与的生态旅游者的数量,二是生态旅游者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而且比较偏重后者。
同时,这两方面乂是相互关联的。
一般而言,游客数量的增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越明显。
笔者比较倾向于把生态旅游划分为积极主动型和消极被动型的分类。
这样更利于我们把握生态旅游的实质,也有利于分析生态旅游者的活动特征,进而可以通过生态旅游的规划与管理进行协调和控制。
体现生态旅游部分思想的旅游规划早于生态旅游本身的历史,主要表现是旅游规划引入生态学的思想。
80年代中期提出了基于社区之上生态发展的理念,认为生态旅游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地方人民对生态旅游的态度和生态旅游机会的可得性。
生态旅游的规划与管理研究,主要体现在大量的专著和学术论文上,如《生态旅游:规划者、管理者指导》、《生态旅游:规划者和管理者们的参考文献注解》、《生态旅游介绍》等,并将“岛屿理论”、“环境容量”和“游憩地等级理论”等引入生态旅游规划。
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的方法,主要参照和借鉴旅游规划的一般程序和管理原则进行。
世界上最大的自然旅游管理组织一一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委员会(NPS)出版的《设施和项目设计的综合指导手册》提出了包括自然和文化资源、景区设计、建筑设计、能源管理、水供应、废水处理和设备维护等在内的可持续设计基本原则和方法。
此后澳大利亚也出版了类似的文件,用以指导生态旅游的低环境影响设施设计。
生态旅游区的功能分区,是生态旅游规划中的重点。
Gunn在1988年提出了国家公园旅游分区模式,即划分为重点资源保护区、低利用荒野区、分散游憩区、密集游憩区和旅游服务社区。
这一模式提出后被普遍釆用。
加拿大国家公园的功能分区分为自然环境区、集中游憩区、野生游憩区和野生保护区等4个。
世界上第一个明确的生态旅游规划项目是198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组织进行的。
在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伯里兹、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厄瓜多尔和墨西哥5国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后,于1990年出版了《生态旅游:潜能与陷阱》的研究报告,对这些国家的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提出了建议。
此后,越來越多的国家进行了生态旅游的规划和管理实践,突出强调生态旅游地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对生态旅游区环境和特色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加拿大要求游客在享受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同时要自觉保护它们;充分尊重旅游地居民的风俗习惯;避免从事一切可能造成环境危害和威胁野生动物的活动;选择有益于环境、社会和经济和传统文化相一致的旅游产品。
澳大利亚政府自从90年代以來就一直很重视生态旅游的发展,出台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生态旅游战略。
要求经营者必须确保生态旅游地生态的完整性;提高自然资源(能源和水)的利用效率;支持生态旅游教育和培训;所雇佣导游必须尊重当地文化习俗等。
政府对于生态旅游的优先项目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有的州还制定了区域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瑞典、英国和荷兰等国家在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中强调尊重地方文化传统,注重社区参与,增加当地人管理旅游业的权力。
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些非洲国家,如肯尼亚、赞比亚等以生态旅游为主的国家,政府采取一定的经济补偿方式,将社区的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紧密地结合起來,引导社区成员自愿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加勒比海沿岸各国从90年代初开始实施区域性的生态旅游战略,定期举行生态旅游会议,调整传统海滨胜地旅游内容与方式,以适应改善环境的要求。
2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我国的生态旅游研究兴起于90年代初。
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 1995年1月在西双版纳召开了全国第一届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
1996年6月召开武汉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同年10月推出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调整、补充方案中,列出“承徳市生态旅游”、“井冈山生态旅游与次原始森林保护” 等作为实施项目。
1999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生态旅游成为被广为倡导的一种旅游形式,1999年云南大学主办了全国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
回顾国内在生态旅游研究领域所作的诸多研究,可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关于生态旅游的分类,人们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出发,形成了多种分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