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人物描写一组”之《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

临死前的严监生一、导入同学们,知道我国讽刺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什么吗?这部小说就是——清朝吴敬梓先生花了近20年时间所写的《儒林外史》。
里面有一个场景,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却被后人奉为人物描写的经典。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物描写一组的第二篇课文,走进这段神奇的文字。
里面有一个场景,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却被后人奉为人物描写的经典。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物描写一组的第二篇课文,走进这段神奇的文字。
齐读课题,指导“监”的读音,再读。
解释“监生”的含义,相机指导利用注释学习。
师“监”是个多音字,在这里它读第四声。
再读一次生:(再读课题)。
师:谁来说说“监生”是什么意思?生:监生是古代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号。
同学们可以看一下课下的注释。
从哪里知道的?师:借助注释能更好的理解课题。
二初步理解,了解形象会学习的同学不仅会关注课文的注释,还会关注课题下的导读。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告诉我:导读中说了严监生到底是个什么人?读书很仔细,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
这是一篇古代白话文,在语言和用字上和我们现在有些不同。
怎样才能把它读好呢/老师给大家一些建议: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准的地方多读几遍。
不明白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课下注释来理解。
读得怎样了?看同学们胸有成竹的样子,我想考考你,谁来读?屏显:郎中、已后、登时、哥子、记念诸亲六眷,一声不倒一声,揩揩眼泪,两茎,挑掉,(随即正音)红笔标注,你知道他的意思吗?觉得自己读得好吗?老师再说一遍要求:读不准的地方多读几遍,请同学们再读。
这次觉得怎样?这个句子比较长,谁来试着读读?出示句子: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抽生读什么叫一声不倒一声?怎么知道的?(结合注释理解)我来读读这句话,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想想你看到了什么,甚至听到了什么?(加前文读)(这位同学用了一个词,很传神!你能不能也用个成语来形容一下他的病情?临死前的严监生病入膏肓了,无药可救了,奄奄一息了,一个垂死的人,多么难受,多么可怜!把这种感受送进这句话,一起读——(生交流)就是这个油尽灯枯的严监生,在垂死的时候用尽全身力量伸出了——板书:两根指头。
人物描写一组《临死前的严监生》教案

2、与小组成员交流下面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词语:严监生
诸亲六眷 郎中 哥子 医家 两茎灯草 挑掉一茎 揩揩
不得断气、灯盏、一声不倒一声
登时
3、临死前的严监生是怎样的情形呢 ?
自学指导二:
1 、哪些地方在写严监生的病情十分严重?
2 、然而,气息奄奄的严监生去总不得断气,到底为了什么?
语句: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到了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
着两个指头。
这是一个
严监生。(奄奄一息、病入膏肓、无可救药……)
【设计意图:扎实做好基础知识的教学。
】
三、细读课文,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出示句子: 严监生喉咙里痰( t án)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自学指导三:
严监生伸出了两个指头,他的诸亲六眷是如何想的?严监生内心是怎么想
?
他的大侄子说:
严监生心想:
他的二侄子说:
严监生心想:
奶妈说:
严监生心想:
赵氏说:
严监生心想:
严监生是一个
的人。(吝啬、爱财胜过爱命等)
【设计意图:根据人物动作,揣测人物的内心。
】
这样一个有钱而又吝啬的人,像这种守财胜过生命的人,我们就叫他“吝啬鬼”。
监生 能说 我们
六、延伸课外,激发阅读兴趣
作家吴敬梓用辛辣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个吝啬鬼形象,有着较强的讽刺意味。
《儒林外史还有许多封建时代的读书人追求名利的鲜明形象
,
走进名著,品读人物描写的精彩丰富。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_2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监”、“侄”、“郎”,会认“痰”字。
读准并理解“穿梭”、“一声不倒一声”、“诸亲六眷”、“挑掉”、“两茎灯草”、“登时”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吝啬”的性格特点。
4.初步领悟作者通过动作、神态这一细节塑造人物的方法。
5.启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
2.初步领悟细节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抓住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进行品味,还原空白,丰满人物形象,领悟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预设】一、导入1.示题,读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接触一位很有钱的病人,病到什么程度了呢?齐读课题。
生齐读:临死前的严监(jiān)生。
师:他的名字叫严致和,(手指“监生”二字)“监生”是古时候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号,所以读“jiàn”。
再来齐读课题。
众生齐读:临死前的严监(jiàn)生。
转:这篇文章节选自《儒林外史》,是一篇明清时期的白话文,与我们现在说的话不大一样,想要读好,有难度,你们有信心吗?(有!)二、初读课文,粗知大意1.一读,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
师:大家要注意把有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当你能声音洪亮、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时,再停下来,给我一个自信的眼神。
学生自由读书。
师:看着自信的你们,我想这些词语一定难不住大家。
课件出示:诸亲六眷、侄子、穿梭、郎中、一声不倒一声、哥子、两茎灯草、挑掉、登时师:认真看两个红色的字。
师:闭上眼睛书空一下。
生闭眼书空。
师:再看一看,写对了吗?师:这些词语中,有没有你认为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比如读音或意思)如果无学生回应:师:“诸亲六眷”什么意思?(指许多亲戚。
)“穿梭”呢?(文中指五个侄子来来回回地跑着弄药。
)“两茎灯草”呢?(两根灯芯儿。
)相当于现在蜡烛中的棉线。
师:其中加点的两个字是多音字,你会读准吗?生:一声不倒(dǎo)一声若学生误读:一声不倒(dào)一声。
初中语文《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品读中感受到严监生吝啬的形象。
3、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初读课文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的第二个片段,我们一起读课题《临死前的严监生》。
关于严监生你已经了解了什么?生:监生的意思。
严监生家财万贯。
师:昨天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但是清朝时期的语言和我们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用语习惯不太一样,可能比较拗口。
现在就请同学们放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严监生在临死前想的是什么事?生:自读课文。
师:哪些同学愿意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把课文读通顺。
生:轮读课文,并纠正字音。
师:通过刚才的自读,轮读,你想想严监生在临死前想的是什么事?生:灯里有两茎灯芯,太浪费了。
师:我有没有听错,严监生在临死前居然想的是两茎灯芯。
一般人在临死前会想什么?生:亲人,故友……师:是呀,两茎灯心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二、精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1、整体感受,揭示文章的描写手法: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细细读课文,你从严监生的哪些表现中感受到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念念不忘这两茎灯芯,请划出描写严监生的句子。
随机出示: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了,登时就没了气。
2、感受严监生“爱钱甚命”的心态:师:你是怎样感受到的?预设:生:严监生病得很严重,我从痰响得一进一出中知道的。
师:你们知道严监生的病为什么会病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出示:在《儒林外史》的第五回这样写道:1、过了灯节后就叫心口疼痛,初时撑着……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
2、这严致和是个监生,家私豪富,足有十多万银子。
师:他是因为没钱吃药吗?生:不是,他是因为舍不得银子。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通用7篇)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通用7篇)2022-12-15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通用7篇)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篇1师: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这学习,来听我们的课。
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老师们给我们创造的机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把掌声送给他们好么。
生:(鼓掌)师:这80位老师来自于我们大连地区的瓦房店市、普兰店市、长兴岛临港工业园区、庄河市还有长海县。
他们来自这五个地区,我要把掌声送给他们,你猜猜这是为什么(示意学生举手)。
师:你说。
生:因为他们不远万里来听我们的课。
师:在这里我听到了一个词叫不远万里,这个词你觉得用的恰当吗?都是我们大连地区的,不过你的心情我能理解。
的确说明他们从很远的地方来这。
好,接着说。
师:好,那我来说:因为这些老师的确是从很远的地方来。
牺牲假期的休息时间,他们从四面八方会集到我们瓦师的校园里来学习,来充电,这几天他们刻苦的学习精神感动了我,不由得让我对他们产生敬佩之情。
我们再一次把掌声送给在座的老师们。
生;(掌声)师:同学们,我们彼此都熟悉是吧,我们就不用介绍了。
好,那么准备好了没有啊。
生:准备好了。
师:那我们就上课。
上课。
生:老师好。
师:请坐。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去认识一个人,这个人呐在中国是家喻户晓,在世界文学史上是颇负盛名的一个人,请大家看。
(板书:严监生)来,你读。
生:严监生师:这个监在这里读监(jiàn)。
预备读。
生:严监生师:这个字除了读监字外,还读什么音啊。
你说。
生:读监(jiān)师:一声,组个词来,你说。
生:监狱师:监狱对。
你说。
生:监考师:监考也是。
你说。
生:监督师:你说生:监工师:对,你说。
师:真好,你看同学们的语文知识掌握的非常准确。
好,那我们回过头来再读一下这个人物的名称,来读。
生:严监生师:你知道监生是什么意思吗?你说。
生:就是古代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号。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它上面有解释。
师:哦,课文当中有注释对不对。
《临死前的严监生》课堂实录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读准字词,理解词意。
2、通过品读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的语句,揣摩其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特点。
3、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板块一:揭示课题,理解题意1、师:今天我们学习《人物描写一组》第二篇课文,谁来读课题?(指名读)2、师:读得真准确。
注意:监,多音字。
监jiān考,监jiàn生。
3、师:谁知道,什么叫监生?生:古代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号。
4、师:对,这是读书人的称号。
在明清时候,有一个最高学府叫国子监,相当于咱现在的清华、北大,凡是在国子监有读书资格的人,读过书的人,我们才称他为监生。
所以,这个称号特别厉害。
5、师:来,我们一起齐读课题。
(学生读)(设计意图:教学引入环节,注意多音字的读音,加强字词积累;另外,通过对监生的补充介绍,激发孩子了解主人公的兴趣。
)板块二:检查预习,读古通今1、师:之前,我们有做过预习,现在,我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2、师:这篇文章写在200多年前,叫古白话文,有很多词意和现在不一样了,叫古今异义。
那,这些词语的意思,你知道吗?一、古今文字大考验:登时:一声不倒一声:诸亲六眷:(1)生1:立刻,马上。
师:你是怎样知道这个词意的?生1:放到文中,结合上句、下句就懂了。
师:真好,联系上下文,这个方法绝对经典。
(2)生2:一声连着一声。
师:你的答案从何而来?生2:课下注解。
师:嗯,你有一双慧眼,表扬你!(3)生3:指很多亲戚。
师:在文中具体指谁?生:严监生的大侄子、二侄子、赵氏、奶妈、哥子等。
师:你的概括真全面。
(4)师:当然,这样的词在文中还有很多,比方说?生1:哥子,古时对男孩子的称呼。
生2:故此,因此的意思。
生3:记念,可以理解为挂念。
(5)师:孩子们的预习很到位,点个赞。
其实,要理解这些古今异义词,我们可以通过“查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工具书”等方法,这个要记好罗!3、师:接着,第二关走起:智慧大本营(请大家判断对错,采用齐答的方式)(1)本文选自《儒林外史》。
《临死前的严监生》课堂实录

独特写作风格探讨
讽刺与幽默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讽刺手法, 揭露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黑 暗面,同时幽默的语言也增强 了文本的趣味性。
心理描写
通过对严监生内心世界的深入 挖掘,展现了其复杂而真实的 性格特征,增强了人物形象的 立体感。
对比与衬托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严 监生的吝啬与赵氏的善良、诸 亲六眷的虚伪与冷漠等,通过 对比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 主题思想。
严监生的生平和背景
01
严监生是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其生平和背景对于理解其
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严监生的文学成就
02
严监生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
的思想内涵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临死前的严监生》的主题和思想
03
该作品以严监生的临终时刻为背景,通过对其内心世界的描绘
,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小组讨论与交流活动
小组分组与任务分配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 分配一个与文本相关的讨论主题,如 人物性格分析、情节发展探讨、主题 思想解读等。
学生讨论与交流
学生们在小组内积极展开讨论,分享 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倾听他人的观点 ,相互启发和补充,形成了热烈而深 入的交流氛围。
分享个人节发展脉络
从严监生的病重到临终,通过对其心理、言行及周 围人物反应的描写,展现了情节的逐步推进。
场景设置与转换
文中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将读者带入严监生的生 活空间,随着情节的推进,场景从病榻到庭院再到 灵堂,实现了自然流畅的转换。
叙述角度与层次
全文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进行叙述,通过对严监生 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展现了其复杂而真实的性格 特征。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

严监生心思我知道《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能结合文中的注释和上下文说出词语的意思。
2.通过品读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的语句,揣摩严监生内心活动,发挥想象,说、写一段话,并人人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最精彩的描写的内容。
3.猜一猜严监生日常看似矛盾的行为,对阅读《儒林外史》感兴趣。
教学过程一、课前热身师:我们来做一个猜猜猜的小游戏,请听我描绘一组名著里人物的典型形象,由你们迅速抢答“他”是谁。
1、手持金箍棒,捉妖降魔,七十二变。
(孙悟空)2、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手持鹅毛扇。
(诸葛亮)4、武艺超群,酒量过人,赤手空拳打死老虎。
(武松)6、着装华贵富丽,心狠手辣,精明能干,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
(王熙凤)二、学习课文(一)揭示课题,结识文中人物师:我们今天的语文课也要走进名著的人物,这个形象出自于我国古典名著吴敬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出示《儒林外史》书本的封面)儒林,就是众多的读书人的意思,外史是从讽刺的角度来写明代到清代读书人的丑恶的样子。
我们要走进的一个人物,他的名字叫——严监生。
(板书:严监生) 谁来读读。
生:严监生。
师:我听到了两种读音,我们来选择一种来读一读,(屏幕展示)监jiān(监考)(监督)jiàn(监生)应该选择的是:监(jiàn)生(师生齐读)知道“监生”吗?。
生(读注释):监生是指明清两个朝代的时候,在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人。
师:对,监生是读书人的一种称号,相当于我们常说的王举人、张秀才之类的。
严监生这监生是用钱捐来的。
那么严监生,何许人也。
出示:他家有十多万银子。
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
良田万亩,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少有几百两银子。
——节选自《儒林外史》师:严监生的确有钱。
一两银子,相当于350元人民币。
他家资产折合人民币亿万元,就算是我们学校所有人的资产加起来也没有他家多,我们设想一下,一般情况下,这样的人在临死前会怎么做?(生自由答)师:严监生临死前究竟是怎样的情形呢?走进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一起读课题(板书:临死前的严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人物描写一组”之《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教学努力体现阅读课本质,真真切切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读出形象,补白心境,读悟性情,以“见文—见形—见心—见性—见本”贯通整个教学流程,在此过程中眷注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包括文本解读、拓展想象、感悟补白、概括提升等。
另一方面,教学的支点落在“两个指头”这个经典的语言现象上,落在作者对人物神情、动作的细致描写上,从理解、体味、内化再到运用,让学生体验到作者在刻画这个人物形象上的巨大的创造力,致力于实现理解语言内容与学习语言形式的和谐统一。
【课堂实录】一、见文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人物描写一组的第二篇课文。
谁来读读这个课题?生:读题。
(该生把“监”字读成了第一声)师:声音真好听!但是“监”是个多音字,在这里它读第四声。
请你再读一次。
生:再读课题。
(读准确了)师:真好!这个“监“字啊,咱们还得注意它的写法。
打开课本,就在课题旁边端端正正地把“监”字写上一遍。
师:注意“监“字的第三笔是个短撇,最后一笔要稍长一点。
(教师巡回指导、点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字写得真不错。
师:眼睛特别亮的同学肯定已经发现就在课题的右上角有个小①。
对应着到课文底下看看,你知道什么了?生:我知道了监生是古代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号。
师:对,监生是古代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号。
就象秀才、进士之类的。
打个比方说吧,(指着一生)你就是秀才,你姓什么?生:我姓冯师:我们就可以叫他──生齐:冯秀才师(指板书):那么这个姓严的监生自然也可以叫他──生:严监生师:你看,借助注释能让我们更好地读懂课题,一起再来读读这个课题。
(生齐读课题)师:这严监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请大家快速地读读课题底下蓝色方框里的阅读提示。
生:(自由读提示)师:一读就明白,严监生是哪里的人物?生:是《儒林外史》中的人物。
师:没错。
这是一部写于清朝的讽刺小说,它的作者叫──(师生齐说)吴敬梓。
师:我们还知道了在小说中,严监生是一个──一起说!生:很有钱的人。
师: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
我知道大家在课前已经读过课文了,不过,这篇课文在语言和用字上和我们现在有些不同。
请大家不妨再来读一读,老师给大家一些建议:①一字一句地读,努力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
②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讲了临死前的严监生什么事?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学生读完后)大家读得真是有滋有味,考考大家!这个句子比较长,谁会读?出示句子: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抽生读──齐读)师:什么叫“一声不倒一声”?谁知道?生:就是“一声连着一声”。
师:你已经学会利用注释来理解了。
像“一声不倒一声”这样的语言现在已经不常用了,但在这篇课文里还有好些,有注释的呢,我们可以借助注释来读懂它,可那些没注释的呢,你能读懂吗?咱们再回到课文中去,把这样的词找一找,圈一圈。
再琢磨琢磨能不能读懂它的意思。
(交流)生1:莫不是。
师:你知道“莫不是”是什么意思吗?生:就是“不会是?”。
师:表示疑问和猜测,对吧?就是“难道是”、“除非是”。
那你是怎么读懂的?生:我自己看懂的。
师:语文功底比较深的人一读就懂。
生2:再不回头。
师:什么意思。
生2:就是病情再不见轻了。
生3:不曾见面:师:“不曾”什么意思?生:就是“没有”!师:你再来读读师:其实你在读“不曾见面”这个词的时候,是把它放在哪里去读?生:句子中。
师:是啊,联系着上下文来读懂的。
所以你们看,有注释的我们可以借助注释,没注释的我们可以怎样读懂这样的词?生:联系上下文。
师:那么,这篇课文讲了临死前的严监生什么事?生:临死前的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二侄子、奶妈都没猜着,后来赵氏猜出是两茎灯草,挑掉一茎后,严监生登时就死了。
师:其实大侄子、二侄子、奶妈这些人可以用课文中哪个词来概括?(诸亲六眷)师:能把这样一篇课文读成这样一句话,真不错。
我们也来学着这个样子,同桌互相说一说。
二、见形师:来看看临死前的严监生是怎么伸起这两个指头的,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出示)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生:读句子。
(读得比较到位)师:此时的严监生如果要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用什么?生:奄奄一息、病弱膏肓、气若游丝、命悬一线……师:能不能把这些体会送到句子中里,读出来,让我们一听就能感觉到他已经命悬一线啦!师:(指名读后)真有水平,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师:已经奄奄一息,却总不得断气,你从这里读懂了什么?生:严监生肯定还有心事未了!师:所以我们的目光就自然而然地投向了他从被单里伸出来的两根指头。
请你把两个指头写在黑板上。
(抽生上台板书:两个指头)三见心师:按照一般人的想法,一个人到了生命的尽头,念念不忘的会是什么?生:亲人、朋友。
生:金银珠宝什么的也要拿出来。
师:是啊,严监生身边的人也是这么想的。
所以面对这两个指头,大侄子猜的是什么?生:(回答并板书)两个亲人!师:二侄子猜的又是什么?生:(回答并板书)两笔银子!师:奶妈猜的又是什么?生:(回答并板书)两位舅爷!师:这三个人猜得都很合情理,但猜中了没有?我们从哪些句子一读就能明白!生读句子1: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师:谁还有补充?生读句子2: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生读句子3: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师:咱们再回到课文中去,同桌合作着来读读这个部分,一位同学呢读三个人的猜测,另一位同学读读严监生的反应,看看能不能让你的同桌听了你的朗读之后,好像严监生就在眼前一样!(同桌合作朗读)师:听大家读得这么起劲,老师也想跟大家来合作一把。
我来读这三个人的猜测。
请同学来读描写严监生的句子!看看你们能不能读得让老师也如见其人!师: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位亲人不曾见面?生: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师:你知道严监生这是到了什么时候了吗?生:奄奄一息。
师:奄奄一息的人,头还能摇得这么利索吗?再读读!(师生再次对读,生进步)师: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放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生: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师:读得不错,可是还没有读到严监生的心里去。
你想啊,大侄子猜不着,二侄子又猜不着,你说他心里会怎么想?生:很着急!师:着急啊,着急!可是你读起来一点儿也不急。
(生再读,有进步──齐读。
)师:这时候,奶妈来了。
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生: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师:我想问一下,严监生这时候把眼闭着摇头,什么感觉?生:有点失望了师:只是有点失望吗?生:已经到了绝望的地步了师:是啊!已经到了绝望的地步了。
是这个意思,他听了这话。
一起读。
师:现在老师把描写严监生的这三个句子都打在大屏幕上,请大家仔细地读一读,品味品味。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师:读着读着,我们就会发现,严监生从头到尾一直在干什么?生齐:摇头。
师:回过头来看看作者写的这三次摇头,到底妙在哪里?不着急,咱们不妨先把这三次摇头在课文中划一划,再仔细地读一读,比较比较,然后把你体会到的作者写法上的妙处写下来!就写在这个课文的空白处。
师:看看作者写的摇头到底妙在哪里。
生1:他写得很详细,很生动。
“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写出他眼睛睁得很大了。
如果只写他摇了摇头,就不够形象。
师:读着这样生动的描写,你的眼前仿佛──生:看到活生生的严监生一样。
生:这些句子比较好地写出了他的着急。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生:从他三次摇头我感受到他心里非常着急。
师:刚才那位同学说的是这三次摇头把严监生的样子活灵活现地描写出来,现在这位同学还发现课文中的这三次摇头把严监生的心情也描写出来,你们说,作者写得妙不妙?生:妙!师:谁还有别的看法?不着急,把这三句话联系起来看看,你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生:第一次大侄子没有猜到时,他把头摇了两三摇,心里很着急;当二侄子又猜不到时,他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有些失望;当奶妈还是猜不到时,他把眼闭着摇头,他就绝望了。
师:听明白了吗?也就是说,作者写的这三次摇头,不仅写出了严监生的心情,还写出了心情的变化过程。
把他的心路历程都给描绘出来了。
你能发现这一点,真了不起。
生:我觉得作者写的这三次摇头还把严监生走向死亡的感觉写出来了,前边还能睁眼睛,到后边眼睛都闭上了,他已经越来越没有力气了,估计就剩下一口气了。
师:真有一双慧眼啊!作者居然通过一个摇头的动作,把严监生生命走向死亡的过程给表现出来了!这才叫临死前的严监生嘛!师:同学们,这么一比较,我们发现作者写的这三次摇头可不简单哪,真可以说是“千言万语尽在摇头中”啊!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三次摇头!(生齐读)四见性师:头是不停地摇,眼睛到最后都闭上了,可那两个指头呢?生:一直举在那里!师:是啊,他根本就放不下啊!还是他的老婆赵氏明白他的心思。
(师引读,抽一生读赵氏说的话: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师:等赵氏挑完一茎之后,你再看──(出示)生齐读: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师:刚才是“总不得断气”,现在是“登时就没了气”。
你从这里读懂了什么?生:严监生如释重负,终于安心地死了。
师:是啊,严监生临死前念念不忘两茎灯草,就怕那多点的一茎灯草会费油。
(抽生板书:两茎灯草)你说这一茎灯草能费多少油?可是在严监生心里呢?生:比生命还重要。
师:是的。
一起来看看课文中的这副插图。
看到了吗?那两茎灯草滋滋地烧着,不禁烧着油,也在烧着什么?生:也在烧着他的生命。
生:还烧着他的心。
师:你说他能不着急,能不难受吗?可是我们又不仅回想起课文前面“阅读提示”里读到过的一句话。
生:严监生是个很有钱的人。
师:老师读过《儒林外史》,我发现严监生还不是一般的有钱。
在《儒林外史》第五、六回中吴敬梓写道……(出示并激情朗读)严监生家私豪富,足有十多万银子,在县城里还有铺面二十多间,钱过北斗,米烂成仓,奴仆成群,牛马成行……师:你想说什么?生:严监生真的太有钱了。
师:拿到现在来说,起码也是个千万富翁啊。
就这么个千万富翁,临死前却为那两茎灯草“总不得断气”,又为那两茎灯草“登时就断了气”。
面对这样的严监生你想对他说什么?生1:严监生,你太在乎钱了!师:你是在指责他,对吗,太过分了。
生2:都快死的人了,干嘛还在乎那两茎灯草啊,真是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师:你真会说话,用这样的比喻,真是妙啊!生3:严监生,你也太节约了!师:这个说法倒挺有趣!那么你们说严监生的这种节约是不是合情理?有没有过分呢?生:不合情理的,很过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