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皮炎的治疗分析
卡马西平导致药物性皮炎22例临床分析

卡马西平导致药物性皮炎22例临床分析李春明;刘炎斌;刘藕根;姜美英;刘志刚;张颖鹏【摘要】目的探讨卡马西平导致药物性皮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以供参考.方法对我科2011年6月-2018年3月的22例卡马西平导致药物性皮炎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患者中重症药疹11例.原发病为癫痫10例.潜伏期平均17.2d.表现为多形红斑型(41%)和发疹型(31.8%)最常见.实验室检查中白细胞异常、肝功能异常和血肌酶异常最常见.经糖皮质激素、护肝、抗感染及局部护理支持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治愈.结论卡马西平导致药疹具有潜伏期长、发热、口腔黏膜受累及肝脏损害常见等特点,早期足量糖皮质激素和局部护理是治疗的关键.【期刊名称】《江西医药》【年(卷),期】2018(053)009【总页数】2页(P1002-1003)【关键词】卡马西平;药物性皮炎;临床分析【作者】李春明;刘炎斌;刘藕根;姜美英;刘志刚;张颖鹏【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昌 330006;江西省高安市皮肤病院,高安330800;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昌 330006;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昌330006;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昌 330006;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昌3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8.2卡马西平属于三环类抗惊厥剂,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癫痫、外周神经痛、躁狂症和精神分裂症等多种疾病,近年来也应用于术后预防癫痫。
随着卡马西平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不良反应报道也逐渐增多,特别是重症药疹,虽然罕见,但严重时可危及多个系统,甚至危及生命。
药物性皮炎,又称为药疹,是指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栓剂、外用药物吸收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反应。
本文对我科近7年来卡马西平所致药疹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认识该药导致药疹的发病特点及治疗措施,为临床合理使用卡马西平、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药疹治疗方案

药疹治疗方案药疹,即由药物引起的皮肤反应,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之一。
该病症的发生往往与个体遗传、免疫功能、药物剂量等因素密切相关。
药疹通常表现为皮疹、瘙痒、水肿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出现黏膜损害、发热、全身不适等。
针对药疹的治疗方案可以根据不同类型和严重程度的药疹进行分类,下面将就常见的药疹类型和相应的治疗方案进行探讨。
1. 药疹的分类药疹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药物过敏性皮炎、药物斑丘疹、药物病变样表皮坏死等。
不同类型的药疹在临床上的表现和治疗策略也有所不同。
因此,明确药疹的类型对于指导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2. 药疹治疗的一般原则针对药疹的治疗,首先需要停用疑似引起药疹的药物,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然后,根据药疹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辅助治疗和支持治疗措施。
3. 药物过敏性皮炎的治疗药物过敏性皮炎是最常见的药疹类型之一,常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水疱等症状。
治疗药物过敏性皮炎的关键是控制瘙痒和减轻皮疹。
一般采用抗组胺药物来缓解瘙痒感,外用激素类药物来减轻皮疹。
此外,还可以辅助应用抗氧化剂、维生素C等来促进皮肤修复和抗氧化。
对于病情严重、出现黏膜损害等情况,还可以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
4. 药物斑丘疹的治疗药物斑丘疹是一种病程较长的药疹类型,表现为斑丘疹或斑丘疹结合大面积红斑。
治疗药物斑丘疹的关键是减轻瘙痒感和控制病情进展。
一般采用口服抗组胺药物来缓解瘙痒,合理使用外用激素类药物或者免疫抑制剂来减轻皮疹和红斑。
此外,饮食方面也需要注意,避免摄入过敏源物质,如海鲜、坚果等。
5. 药物病变样表皮坏死的治疗药物病变样表皮坏死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药疹类型,常表现为全身性皮肤脱屑、皮疹、黏膜损害等症状。
治疗药物病变样表皮坏死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和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一般使用激素类药物来减轻炎症反应,使用抗生素来预防或治疗继发感染,选择免疫抑制剂来抑制免疫反应。
此外,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还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并在必要时进行密切监护。
药物性皮炎疾病研究报告

药物性皮炎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药疹所属部位:皮肤就诊科室:皮肤性病病症体征:败血症,剥脱性皮炎,蛋白尿,呼吸困难,抽搐,结痂疾病介绍:什么是药物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也称药疹,它是各种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后,引起皮肤,粘膜的各种不同的炎症反应,药物性皮炎对人体的危害很大,几乎所有的药物都有可能引起皮炎,但最常见的有碘胺类药,解热镇痛药,安眠药类以及青霉素,链霉素等症状体征:药物性皮炎有哪些症状?药疹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同一药物在不同的个体可发生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面临同一临床表现又可由完全不同的药物引起,常见药物归纳如下:1.发疹性药疹临床表现为麻疹或猩红热样红斑,发病突然,常伴有畏寒、高热(39~40℃)头痛,全身不适等,皮疹始于面部躯干,以后泛发全身,有瘙痒,轻重程度不一。
轻的仅出现散在的少量红斑,有轻度瘙痒,停药而自愈。
重的可密集全身,常伴有全身浅部淋巴结肿大,则应密切注意其可能发展成剥脱性皮炎,因后者预后不良。
2.皮炎类药疹这类药疹临床主要表现为红斑、丘疹、小水疱、渗出、糜烂、结痂性皮疹。
其可分为局限性与泛发性两型;局限型多是由药物引起的光线过敏性皮疹,因此主要发生在日光暴晒部位,发生苔藓化皮疹。
全身泛发型可有低热、瘙痒,严重的还可有粟粒至米粒大小的脓疱性皮疹掺杂其中。
消退后往往有一层糠状鳞屑脱落。
3.固定型红斑多数由横胺药物、巴比妥类药物,解热止痛药物所引起。
但约三分之一的病人无服药史,过敏原不易找到。
皮疹特点是限局性圆形或椭圆形红斑,红斑鲜红色或紫红色呈假性水肿、损害境界清楚,愈后留有色素斑,每次应用致敏的药物后,在同一部位重复发作,也有的同时增加新的损害,皮疹数目可单个或多个,亦有分布全身者,皮疹大小一般0.2CM至数厘米不等,皮疹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尤以口唇及口周、龟头、肛门等皮肤粘膜交界处,趾指间皮肤、手背、足背躻干等处多见。
发生于皮肤粘膜交界处者约占80%,口腔粘膜亦可发疹。
我院364例药物性皮炎回顾分析

13 致敏药物 。34例药物性皮炎报告 中,合并 . 6
用药 3 例 ,涉 及 药 物 34种 。将 致 敏药 物按 药 理 0 9 类 别及 给 药途径 分 类 ,详见 表 1 。 14 致 敏 药 物 与 皮 疹 类 型 。皮 疹 类 型 :麻 疹 型 . 10例 (5 7 ,主要致 敏药 物 为头孢 菌 素类 、 8 4 . A) o
维普资讯
中国药 事 2 0 0 8年第 2 2卷 第 9期
81 3
我 院 3 药 物 性 皮 炎 回顾 分 析 6 4例
林 燕 , 陶红 慧 ( 海市黄 上 浦区中 院, 海 20 2 心医 上 00 ) 0
摘要 : 通过对我院 20  ̄2 0 年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 中 34 引起皮肤 系统损 害的致敏 药物、皮疹类 05 07 6例
a ay e .Dr g e stz dw ee q i oo e ,c p ao p rn ,p n cl n ,TC n h i e ta t ,t p f n lz d u ss n iie r un l n s e h l s o i s e ii i s l M a d t er x r cs y eo
Rer s c i e Anay i f3 4 Ca e fD r g D e m a ii n O u o pia t o pe tv lss o 6 s so u r tts i rH s t l
Li n a d Ta o g u ( h n h iHu n p src n r l o pt l h n h i 0 0 2 n Ya n o H n h i S a g a a g u DititCe ta s ia ,S a g a 0 0 ) H 2
药物性皮炎的治疗现况

立 即 停 用 一 切 可 疑 药 物 , 果 患 者 无 确 切 感 染 灶 , 使 有 如 即 发 热 、 象 升 高 等 表 现 , 尽 量 不 用 抗 生 素 ; 液 , 持 水 电 解 血 也 补 维 质平 衡 , 进 残 留 药 物 排 泄 ; 一 般 抗 过 敏 药 物 , 抗 组 胺 药 、 促 予 如 H 受 体 阻 滞 剂 、 剂 与 维 生 素 C 等 。局 部 一 般 可 用 粉 剂 或 保 2 钙
di1 . 9 9}in 10 —5 1 .0 0 0 .8 o:0 3 6 /. s .0 1 8 7 2 1 .3 0 1 s 药 物 既 有 治 疗 疾 病 的 作 用 , 可 引 起 副 作 用 或 不 良反 应 。 也 药 物 性 皮 炎 就 是 副作 用 或 不 良反 应 的 一 种 形 式 , 病 机 制 极 为 发 复 杂 , 般 认 为 与 过 敏 反 应 有 关 , 制 为 : 些 药 物 是 大 分 子 物 一 机 有 质 , 直 接 导 致 过 敏 反 应 而 发 生 药 疹 ; 些 药 物 形 成 具 有 抗 原 可 有 性 的完全抗原 , 导致机体发生 特异性 的过 敏反应 , 成 药疹 。 而 形 近 年 来 随 着 药 品种 类 的 不 断 增 加 。 之 产 生 的药 物 反 应 也 逐 渐 随 增 多 , 起 多 种 类 型 的 皮 肤 黏膜 反 应 … 。 笔 者 综 述 近 年 来 药 物 引 性 皮炎治疗的相关文献 , 告如下 。 报
21 0 0年
右 江 民族 医学 院学报
第 3期
[3 张 宝 善 . 腔镜 微 创 保 胆 取 石 新 思 维 的讨 论 [] 腹 腔 镜 1] 腹 J. 外 科 杂 志 ,0 9 1 ( )2 1 4 . 2 0 ,4 4 :4 —2 3 [4 欧 阳 斌 , 衍 民 , 可 伟 , .5例 微 创 保 胆 取 取 石 术 应 1] 刘 曾 等 3 用 体 会 [ ] 中 国 内镜 杂 志 ,0 8 1 ( ) 8 3 9 . J. 2 0 ,4 8 :9 —8 6
药物性皮炎48例临床分析

【 键 词 】 药 物 性 皮 炎 关 【 图 分 类 号 】R 1 中 7 5
【 献标 识码 】A 文
【 章 编 号 】 l 7 一 7 22 0 )5b一 0 3 l 文 6 4 O 4 ( 0 90 () O 6—0 同时 加 强支持 疗法 , 纠正水 、 电解质平 衡 , 极控 制感染 , 强皮 肤及 积 加
解萎缩 坏死型3 , 要致敏药物 为抗痛 风药 、 热镇痛 抗炎药 。 例 主 解
3 治 疗 3 1 治疗 原则 .
[ 3 】陈红清 , 陈志强 , 岳晓玉 , .O 例药疹住 院病例临床特征分 析[ . 等 22 J ] 中华皮 肤科 杂志 , 9 9 ( 2 : 3 . l 9 , ) 1 O 3
【】傅志 宜 . 2 临床 皮肤病 鉴别诊 断学【 . 京 : M】北 中国医药科技 出版社 ,
l9 l 9 4: Ol~ 1 2. O
类、 解热镇痛抗炎药类。 荨麻疹型7 主要致敏药物为破伤风抗毒素、 例, 青霉素。 多形红斑型4 主要致敏药物为青霉素类。 例, 重症多形红斑型3
例, 主要致 敏药物 为抗 癫痫药 、 热镇痛 抗炎药类 。 解 剥脱性 皮炎型3 , 例 主要致敏药物 为抗痛风 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 、 抗癫痫类药。 性表皮松 大疱
1 1 一般 资料 .
口腔护理 。 必要时加用抗生素治疗。
4 结果
4 例患 者 均 痊愈 出院 。 8 5 讨论
药 疹是临床 常见病之一 , 近年来有 增多趋 势 , 治疗的关键 :1 ( 准确 ) 判断 ; ) 停用 可疑药物 ・ ) 用合理 的治 疗方案 。 ( 果断 2 (选 3 另外 , 重的 对较
4例 药物性 皮炎患 者 , l , 7 , 龄最 大8 岁 , 2 , 8 男2 例 女2 例 年 1 最小 岁
药物性皮炎202例临床分析

位 的是 :抗生 素类 8 6例 ( 头孢 菌 素 3 2例 、氨 苄青 霉素 2 8例 、其 它 青 霉 素类 2 0例 、 四环 素 类 3例 、
( 1 10 。年 龄 :1 1/ 1 ) 1个 月 ~8 3岁 ,平 均 3 . 2 8岁 , 其中 1 4岁 以下 3 例 ,6 3 0岁 以上 1 9例 。 1 2 致敏 药物 共有 近 2 种 类 ,其 中排 列 在 前 4 . 0
皮 炎 的药 品种类 也不 断增 加 。为 了研究 近 5年来 临 床应 用 药 物 与 药 疹 发 生 的关 系 ,我 们 将 我 院 2 0 02
(8例 ) 1 。重症 药疹 1 2例 ,其 中红 皮 病 型 6例 ,重 症 多 形 红 斑 型 4例 ,大 疱 性 表 皮 松 解 萎 缩 坏 死
( E ) 2例 。 TN
心 血 管 疾 病 8 1 % ( / 1 ,肿 瘤 72 % ( / .8 9 10) .7 8 10 ,结 缔 组 织 病 5 4 % ( / 1 ,外 伤 54 % 1) .5 6 10) .5 (/ 1 ) 6 10 ,精 神 病 4 5 % ( / 1 ) .5 5 10 ,肠 伤 寒 27 % .3
药 物性 皮 炎 22例 临床 分 析 黄 晓 安 , 等 0
5 1
15 药物 性 皮 炎 类 型 与 可 疑 药 物 的 关 系 2 2 . 0 例 中 ,明确 为一 种 致 敏 药物 者 10例 (4 2 %) 5 7 .6 ,有
占同时 期住 院 人 数 的 1 3 (0 / 5 1 ) . % 2 2 15 1 。其 中因 药物性 皮 炎住 院 者 9 2例 ( 4 ,女 4 ) 男 4 8 ,在 住 院 过程 中出现皮 疹 ,经皮 肤科 医师会诊 确 诊为 药物 性
药物性皮炎的治疗

药物性皮炎的治疗
漆军;李恒进
【期刊名称】《中国全科医学》
【年(卷),期】2004(7)12
【摘要】药物性皮炎是指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急性炎症性反应,也称为药疹。
药物性皮炎的表现多种多样,同一种药可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不同的药又可造成同样的临床表现。
按发病机制可分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两大类。
免疫性药疹通过Ⅰ、Ⅱ、Ⅲ、Ⅳ型变态反应的机制而发病;非免疫性药疹通过释放组胺、中毒或过量反应以及患者代谢障碍而发病。
【总页数】2页(P893-894)
【作者】漆军;李恒进
【作者单位】100853,北京市,解放军总医院皮肤科;100853,北京市,解放军总医院皮肤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8.25
【相关文献】
1.清热除湿解毒法配合针灸治疗药物性皮炎 [J], 姚姝娱
2.浅谈药物性皮炎西医治疗 [J], 阿荣巴雅尔
3.中药内服及熏洗治疗药物性皮炎二例 [J], 李蓓蕾
4.小剂量甲泼尼龙片治疗非重型药物性皮炎临床疗效观察 [J], 杨文犀;李莹;于广新;张理涛
5.应用中药内服外治法治疗1例灰黄霉素致严重药物性皮炎的临床报道 [J], 赵文雁;张小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性皮炎的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5-05-05T13:58:42.27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6期供稿作者:李合峰
[导读] 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及结构相似药物,加速致敏药物的排出,注意药物的交叉过敏或多价过敏。
李合峰
(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人民医院 154200)
药疹亦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内服、注射、吸入、灌肠、栓剂使用,甚至通过破损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在皮肤黏膜上引起的炎症性皮疹,严重者尚可累及机体的其他系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4月~8月我院收治的45例药物性皮炎患者,其中男15例,女30例;年龄20~60岁;病程2个月~8年;患者的诊断过程均符合标准。
患者出现鲜红色斑或米粒大小的红色斑丘疹,高热、畏寒、全身不适等症状。
1.2方法
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及结构相似药物,加速致敏药物的排出,注意药物的交叉过敏或多价过敏。
1.2.1过敏性休克的抢救与治疗过敏性休克是药物过敏的一种严重反应,以注射青霉素等抗生素发生者最多。
休克发作较快者可在注射过程中,或在做皮试时出现症状,一般在给药数分钟至半小时内发作[1]。
患者先出现面红、胸闷、气憋、气促、头晕、心悸、四肢麻木,继之面色苍白或发绀、出冷汗、四肢厥冷、脉搏细弱、有濒危感、血压下降、神志不清乃至昏迷,可同时伴发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皮肤过敏反应。
1.2.2抢救与治疗
1.2.2.1本病一旦发生,必须争分夺秒,立即抢救;
1.2.2.2可用0.1%肾上腺素0.5~lml肌注,以减轻呼吸道黏膜水肿及平滑肌痉挛,并可升高血压;亦可加入50%葡萄糖溶液40ml内静脉注射;
1.2.2.3可先用地塞米松5~10mg肌注或静注,然后,可将氢化可的松200~40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1000ml内静脉滴注;
1.2.2.4上述处理后,收缩压仍低于80mmHg时,可给升压药;⑤支气管痉挛严重时,可静注0.25g氨茶碱;喉头水肿呼吸受阻时,可行气管切开;⑥心跳呼吸骤停时,应进行心肺复苏术。
1.2.3轻型药疹停用致敏药物后,皮损多迅速消退。
一般给予抗组胺剂、维生素C等。
必要时给予中等剂量泼尼松(30~60mg/d),待皮疹消退后逐渐减量以至停药。
局部治疗:若以红斑、丘疹为主,可选用炉甘石洗剂,适当外用糖皮质激素霜剂;如有糜烂渗出时,可用油剂、39%硼酸溶液或0.1 %洗必泰溶液等湿敷。
1.2.4重型药疹应及时抢救,防止病情加重,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加强护理,缩短病程,降低死亡率。
1.2.4.1及早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是降低死亡率的前提。
一般可给氢化可的松300~400mg/d静脉滴注,或用地塞米松10~20mg/d,分2次静脉滴注;重症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可加大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尽量在24小时内均衡给药。
糖皮质激素足量,病情应在3~5日内控制;否则,应加大糖皮质激素用量(原剂量的1/3~1/2);待皮疹颜色转淡,无新发皮疹,体温下降,症状缓解后可逐渐减量。
1.2.4.2预防和治疗感染及并发症: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①选用抗生素时,应注意避开易产生过敏的药物,注意交叉过敏或多价过敏。
在细菌学检查结果报告之前,可选用抗球菌及杆菌的药物,尤应注意绿脓杆菌的感染;待细菌学检查结果报告后,再根据菌种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
②对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者,应注意真菌感染的可能。
③若伴发肝脏损害,应加强保肝疗法。
④注意电解质紊乱并及时予以纠正。
⑤若有粒细胞降低、贫血、衰竭等,可少量多次输血。
⑥注意眼睛护理,定期冲洗,减少感染,防止球睑结膜粘连。
闭眼困难者应用油纱布盖眼,以防角膜长久暴露而损伤。
⑦注意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引起的副作用。
1.2.4.3加强支持疗法:由于高热、进食困难、创面大量渗出或皮肤大片剥脱等常导致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紊乱,应及时纠正。
注意蛋白质的摄人量,必要时输新鲜血及血浆或清蛋白以维持体内的胶体渗透压,可有效减少渗出。
1.2.4.4加强护理及局部治疗:是缩短病程,成功治疗的保障。
①对皮损面积广,糜烂渗出重者,应注意保暖,加强病室的消毒隔离,每日更换无菌被单;②对红肿伴有渗出的皮损,用3%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湿敷;③对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的糜烂面,以暴露干燥和创面湿敷相交替为宜,可暴露于温度适宜且干燥的专用灯箱,适当湿敷;④注意防止褥疮发生。
2.结果
在经过治疗以后,30例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2例疗效较差。
3.讨论
药物性皮炎又称药疹,指药物通过各种途径,如注射、内服、吸入、外用等途径进入体内引起的皮肤、黏膜反应,重者可伴有系统累及。
任何一种药物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引起药疹的可能;但不同种类的药物引起药疹的危险性是不同的[2]。
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包括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发病机制,前者涉及I型~Ⅳ型变态反应,与患者的遗传素质有关。
近年来,中草药引起的药物过敏反应也逐渐增多,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临床上易引起药疹的药物有:抗生素以β内酰胺类的青霉素为多见,包括半合成青霉素(如氨苄青霉素和羟氨苄青霉素);磺胺类,如复方磺胺甲恶唑(SMZco)引起的药疹较多;痢特灵引起的药疹临床上也较常见;此外易引起药疹的还有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土霉素等;解热镇痛类有阿司匹林、氨基比林、扑热息痛、保泰松等[3]。
此类药物常与其他药物制成复方制剂,商品名复杂,使用时应多加注意;镇静催眠药及抗癫痫药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甲丙氨酯(眠尔通)、卡马西平等,以苯巴比妥引起者较多;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等如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病疫苗、蛇毒免疫血清等。
参考文献
[1] 漆军,李恒进. 药物性皮炎的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2):893-894
[2] 弓娟琴,林麟,郝飞,陈艳.等. 湿疹和特应性皮炎皮损处细菌定植情况及药物联合治疗的分析 [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9):515-
518
[3] 刘中华. 神经性皮炎药物治疗的临床应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5(7):978-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