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哲学在中国_到_中国的哲学_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从_哲学在中国_到_中国的哲学_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从_哲学在中国_到_中国的哲学_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2007年4月

第39卷 4月号学术月刊

Academic Mo nthly A pr.,2007Vol.39 No.4

哲学关注

从 哲学在中国 到 中国的哲学

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李翔海

(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

[摘 要]概括而言,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走过了一条以 哲学在中国 为逻辑起点并不断向 中国的哲学 生成的道路。百年来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展示了一种不尽同于西方哲学主流传统的哲学形态。面向未来的中国哲学,应当根本改变迄今为止在相当程度上依然将西方哲学等同于人类哲学之共相的状况:一方面,还西方哲学作为人类哲学殊相之一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通过深入、系统地开掘出中国哲学不尽同于西方哲学的智慧精神以进一步丰富哲学的内涵,不仅凸显并同时涵容中西哲学之基本精神以及作为人类哲学之共相的哲学特质,而且在人类哲学之一般的高度上,确立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平等齐一的人类哲学殊相之一的地位。为达此目标,中西哲学之间应

当达成双向互动的 诠释圆环 。

[关键词]中国哲学 哲学在中国 中国的哲学 诠释圆环

[作者简介]李翔海(1962 ),男,湖北省荆门市人,哲学博士,南开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士

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哲学与儒家哲学研究。[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 8041(2007)04 0055 07

从20世纪初以迄于今,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已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在世纪之初的今天,重新反省中国哲学作为一个现代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并对其未来的走势作出展望,对于面向21世纪更好地加

强中国哲学的学科建设,更为充分地体现中国哲学自身的精神特质,无疑是有益的。本文拟就此问题略陈管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学界出现了关于 中国哲学合法性 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不仅有论者提出了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 问题,而且有论者进而认为中国哲学存在着 合法性危机 。而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中国哲学作为一个现代学科,其产生和发展从始至终

为西方哲学所笼罩,因此它只能被看作是 哲学在中国 ,而不能成为 中国的哲学 。这场讨论关涉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对面向21世纪重新反省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如何在挺立民族文化精神主体性的基础上,建构更能充分体现中国文化之精神特质的中国哲学,确乎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讨论中出现了过分渲染所谓的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 、对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发展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已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注重不够的偏向,则是我不能同意的。本文将以胡适、冯友兰、牟宗三、成中英为代表,对不同时代中国哲学家的相关理论努力作进一步的梳理,以求对中国哲学在20世纪的整体理论进路予以更完整的把握。在我看来,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中国哲学作为现代学科产生、发展的历程,那就是:从 哲学在中国 到 中国的哲学 。

55

作为中国哲学学科的实际开创者,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这部 具有划时代意义 ①之著作的问世,可看作是中国哲学这一现代学科确立的重要标志之一。概要而言,该书有两方面的基本特点:其一,由于胡著是在 不能不依傍西洋人的哲学史 ②的情状下,按照西方哲学的价值系统、观念框架、问题意识乃至话语系统编织而成的, 以西释中 由此成为胡适书写中国哲学史的基本范式。其二,尽管胡著最大的弱点是没有能够凸显中国哲学自身的特质,但其中却确实又包含了将中国哲学看作世界哲学主流之一的理论涵义。他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一起,称作是分别代表了东西方哲学传统可能通过相互接触、相互影响而 发生一种世界的哲学 的 两大支 ③

。由此,胡著从问世之日起就具有颇为复杂的含义: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哲学作为现代学科的确立;另一方面,由于它自觉地以源起于西方的哲学观念框架对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相关内容予以取舍、梳理与诠释,也就必然包含了肢解、扭曲中国传统的 天人之学 、甚至使之面目全非的理论可能性。由此,胡适的有关工作对日后中国哲学的发展演进而言,就成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成为了中国哲学确立的逻辑起点;另一方面,它开启了按西方哲学来形塑中国哲学的先河。

胡适开启的事业,在冯友兰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展。与胡适相比,冯友兰的哲学观与哲学史观不仅具有更强、更系统的理论形态,而且他对按照西方哲学的范型来建构中国哲学亦具有鲜明的自觉。在他看来, 哲学本一西洋名词。今欲讲中国哲学史,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 ④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在按照西方的理论形态 哲学 地建立中国哲学这一点上,冯友兰的确比胡适更具有理论的彻底性。但是,另一方面,冯友兰确实又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哲学独异的民族性特质。这在其 新理学 的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均有明确表现:在思想形式上,不仅构成新理学哲学体系基本范畴的理、气、道体、大全等概念均是源自中国哲学,而且只有在中国哲学传统中才得到充分发展的 负的方法 ,在他的哲学方法论上得到了充分的凸显。在冯友兰看来, 一个完全的形上学系统,应当始于正的方法,而终于负的方法。如果它不终于负的方法,它就不能达到哲学的最后顶点 ⑤。在思想内容上,冯友兰十分注重作为中国哲学区别于西方哲学之重要理论特质的 境界说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而又不断变异的哲学活动中,正是 境界说 构成了冯友兰哲学思想中最为稳定的内容。直至晚年,他还明确自认, 境界说 是新理学的中心思想 ⑥。可见,冯友兰虽然自觉地以西方哲学为建构 中国哲学 的范型,但在哲学之为哲学的理论指归上,他却又是归宗于中国哲学之基本精神的。

这样,冯友兰有关努力的理论意义,就表现为表面看来南辕北辙的这两个方面。而在相当程度上,恰恰是这种相反而相成的奇妙吊诡,从两个不同的向度共同推进了确立中国哲学学科的工作。作为一个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是在 西方中心论 盛行的时代背景下、以西方哲学为样本建立起来的。这就使得它自建立之日起就处在左冲右突的尴尬境地:一方面,中国哲学不能不师法西方哲学,否则就无从立足;另一方面,中国哲学要想真正在学理上得以确立,又必须与西方哲学保持必要的张力,通过凸显自身的独特理论价值,来最终获得作为一种哲学形态而得以成立的 自性 。在一定意义上,冯友兰上述两方面似乎相互矛盾的努力,恰恰正适应了处于特殊境遇中的中国哲学的特殊的两重需要:一方面,更彻底地效仿西方哲学,使其整体学科框架得以体现更为完整、系统而深入的哲学素养;另一方面,对中国哲学理论特质的凸显,又使中国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展示自身 哲学的 自性。借用金岳霖的话说,这一方面是以 哲学在中国 的方式确立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特定内容与哲学的正向联系,从而保证了中国哲学作为哲学的普遍性(亦即作为哲学存在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又是在一定程度上以 中国的哲学 的方式凸显了中国哲学的自身特质,从而体现了中国哲学作为 中国的哲学 的特殊性。这显然是为确立中国哲学的合法性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胡、冯等人之后,学界继续推进着中国哲学的学科建设。在这方面,牟宗三的相关工作颇具代表性。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牟宗三以颇具系统的理论形态,论说哲学的普遍性与具体哲学形态的特殊性及其关系问题,表现出了面向人类民族文化之林以确立 中国的哲

56 学术月刊 2007 4

①②③④⑤⑥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第215页,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4。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蔡元培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4页。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卷,第1页,北京,中华书局,196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29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4卷,第22页,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学 的更为明确而深入的理论自觉。

牟宗三首先从 文化构成 的视角,肯认了中国哲学的存在。在他看来, 文化之范围太大,可以从各角度、各方面来看,但向内收缩到最核心的地方,当该是哲学。哲学可以做庞大的文化这一个综合体的中心领导观念 ①。那么,究竟什么是哲学呢?牟宗三的回答是: 凡是对人性的活动所及,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省说明的,便是哲学。中国有数千年的文化史,当然有悠长的人性活动与创造,亦有理智及观念的反省说明,岂可说没有哲学? ②在论证了中国有哲学后,围绕中国哲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牟宗三提出了颇具理论特色的 通孔说 。在他看来,中西哲学之所以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一个基本的原因,就是因为任何一种哲学思想的提出都是关联于作为有限存在的人,而作为有限存在的人(不论是个体还是民族),都不可能不受到 感性的存在形态 与 外部的存在环境 等内外两方面的限制,而 在限制中表现就是在一通孔中表现,所谓一孔之见。也就是《庄子 天下》所说的 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 由于人各得一察焉以自好,于是 道术将为天下裂 ③。由于 道就在一个通孔上显现,并没有全体表现出来 ④,以追求普遍性为宗旨的哲学之所以出现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与印度哲学等特殊形态,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有如冯友兰,牟宗三也十分关注中国哲学作为 中国 之 哲学 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与新儒家 民族本位 的基本理论立场相关联,虽然牟宗三明确承认各民族哲学通过 通孔 所表现的特殊性是关联于普遍性的,但其理论落脚点则在论说中国哲学的特殊性。弘扬中国哲学的精神特质,构成了其整个哲学活动的中心意旨。显然,在胡、冯等较为彻底地引进西方哲学的学科框架、以初步确立中国哲学作为 哲学 的普遍性之后,如何在此基础上凸显中国哲学自身的精神特质,就成为进一步确立中国哲学学科的内在要求。在这个意义上,牟宗三着力于论说中国哲学之特殊性,与此前胡、冯更为注重凸显中国哲学之普遍性,堪称构成中国哲学学科建设的整体过程中具有相互承接关系的两个必要环节。

与同为确立中国哲学学科重要代表人物的胡适、冯友兰相比,正是在牟宗三这里,中国哲学的书写方式发生了一个翻转:不再是如何更为彻底地接纳西方,而是如何更为充分地体现中国哲学自身的精神特质。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凸显中国哲学自身的学理特质是冯友兰与牟宗三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但两者仍有一个基本差别:在冯友兰那里,凸显中国哲学的理论特质是服从于把中国哲学纳入以西方哲学为范型的 哲学 之普遍性框架这一更为根本的目的;对牟宗三而言,其整个理论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与归属,恰恰是要通过与西方哲学的对比,来反衬中国哲学之特殊性。从这个视角,可以把牟宗三终其一生的基本理论活动归结为三大方面:其一,在中西哲学对比反省的整体背景下,通过对中国哲学的系统梳理而揭示其自身的理论特质;其二,立足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刻认识,哲学地揭示中国哲学何以具有这些理论特质;其三,在此基础上,力图会通中西哲学传统而达成在根本精神归趋上皈依于中国哲学的 新的综合 。迄今为止,牟宗三的有关工作已在海内外学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以至于有人明确指出: 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也就关涉到如何消化牟先生的论著,如何超越牟先生理路的艰巨任务。 ⑤但是,牟宗三的有关理论亦有其内在限制。其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他在对 西方中心论 的批判中,走向了 华夏中心论 。这在他对中西方哲学的基本分判中可以清楚见出。在牟宗三看来,哲学本当是 生命的学问 ,其基本使命是通过内省反求,以心、性、天相贯通的理路,来为人提供足以安身立命的终极依托。由此,牟宗三认为,只有以儒家哲学为正宗的中国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而西方哲学则因为囿于向外在对象追寻的传统,归根结底只能是 见物而不见人 的 不透之论 。立足于这样的观念,牟宗三给西方哲学的未来走向下了这样的断语: 我看西方哲学在这一方面的活动所成就的理想主义的大传统,最后的圆熟归宿是向中国的 生命之学问 走,不管它如何摇摆动荡,最后向这里投注。 ⑥不难看出,牟宗三显然是以中国哲学的某些价值取向为基本标准,来论衡西方哲学。由于牟宗三表现出了过于亢进的民族意识和深层文化心态上的 华夏优位论 ,因而其有关理论活动固然较为充分地凸显了中国哲学的精神特质特别是优长之处,但却很难被认为是持平之论,难免具有相当程度的独断色彩。这就不能不对确立中国哲学学科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一代中国哲学家逐渐

57

哲学关注

牟宗三:《中西哲学会通之十四讲》,第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⑥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第3 4、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7。

④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第7、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第225页,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986。

登上了学坛,并在前辈有关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了中国哲学的学科建设。限于篇幅,这里仅以成中英的有关理论创获为例证,对这方面的新进路作一揭示。成中英的有关理论努力对中国哲学学科的确立主要作了两方面的推进,从而在比较完全的意义上达到了将中西哲学作为人类哲学两个平等分支的理论定位。

第一,成中英揭示了中西哲学传统同为人类哲学之 殊相 的具体内涵。如前所述,前此的有关认识大体可归于两种基本立场:一种是从肯认西方哲学的优位性出发,为凸显中国哲学的普遍性,以西方哲学为范型来比附和论说中国哲学何以是哲学,由此呈现的中国哲学,要么是不具备充分的哲学特质因而是残缺的,要么是处在哲学的初步形态因而是肤浅的。这样,所谓的中国哲学就只能被看作是西方哲学的附庸。另一种则是从凸显中国哲学的特质出发,最终走入了 华夏中心论 ,从而得出 只有中国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 的结论。这两者显然都很难被看作是持平之论。

成中英则表现出了不同的理论态度。在他看来: 哲学应该是自生命的肯定,产生生命的价值与知识,再进而对知识的反省来探讨价值,从价值的反省来寻绎知识,并从两者交互的反省中来彼此充实与重建。借此产生的一套价值哲学与知识哲学,以及衍生的文化哲学与人生哲学,才能提供人类以生命的智慧。

这也就是说,哲学是关于生命的智慧,而知识与价值构成了这一 生命的智慧 的两个方面的基本要素。

在他看来,中西哲学传统正好分别表现为价值哲学与知识哲学,代表了人类哲学的两种基本形态: 知识的灿烂蔚成西方哲学 ②;中国哲学则 本质上是价值哲学,是对于宇宙价值、人生价值、社会价值深沉的肯定与体验 ③。他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分化,在其根源性上是由于知识化与价值化的过程各具有动力。知识化的动源在理性,价值化的动源则在意志。虽然只有它们的共同作用才形成生命的整体存在,但它们之间相对的差异性与独立性,又为两者在生命过程中的偏倚提供了可能。不论是个人的生命存在,还是不同民族的文化慧命, 偏于知而失于志者,有之;偏于志而失于知者,亦有之;显于知而隐于志者,有之;隐于知而显于志者,亦有之 ④

。中西哲学传统的差异,正表现为偏失隐显的不同。但是,哲学活动立足于价值与知识之间的动态进程以及价值和知识之间的动态结构,由此,价值与知识应当不断走向新的和谐与平衡。这也就为中西哲学间展开良性互动揭明了现实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依以上的了解,中国哲学的问题与西方哲学的问题恰恰相反:西方哲学的问题是如何在知识宇宙中安排价值;中国哲学的问题则是如何在价值宇宙中建立知识,如何认清知识的重要。 ⑤

他进一步论述道:

中国哲学的许多问题都是因为对知的分析不

精而引起的,正如西方哲学的许多问题都是因为对志的掌握不切而引起的一样。这种差异不但见之于个人行为、社会制度、价值规范,而且也造成中西文化传统历史性的对比。若能明白人类的知与志的内在统一性以及原始统一性,那么就必定能突破后天限制,追溯内在的知与志交融互用的原始点,并能导向知与志相互批评,以达到相互补足、相互彰显的理想圆融境地。这就是中西哲学发展的方向,亦为人类走向未来世界、以世界性融合历史性的必然趋势。这将是哲学理性内在的必

然发展。

⑥尽管上述论述的具体内容不无可以讨论之处,但成中英的确突破了此前中国哲学家在中西哲学传统之间左冲右突的困局,给出了一个有一定理论系统与理论深度、等观中西哲学传统的理解框架。这对于更为确当地确立中国哲学的合法性,显然有积极意义。

第二,成中英具体揭明了中西哲学传统关联于人性本质的内在根据。他把哲学看作是关于人之生命的学问,而生命存在又包含了意志与理性两大层面: 综言之,人的存在可区分两个层面:一面是理性,一面是意志。 ⑦就两者的关系而言,理性与意志一如知识与价值,亦是相辅相成的: 理性与意志在生命的本质上不应相反相抵,而应相辅相成;理性与意志应有其相对的、内在的独立性,但也应有其内在的、整体的相对性。换言之,理性是意志的理性,意志是理性的意志,这是肯定生命的整体的内涵。 ⑧

两者在生命发展过程中亦体现为一种动态的平衡。理性与意志在本体上所具有的内在和谐性,为人类文化与社会对知识与价值平衡与和谐的追求,奠定了形上基础。这其中,自然也就包含了分别表现为价值哲学与知识哲学的中西哲学传统走向平等对话与融会的理论必然性。

自中国哲学学科草创以来,虽然中国哲学家们几

58 学术月刊 2007 4

①②⑦③④⑤ 成中英:《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第237、230、364、232

页,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⑥ 成中英:《世纪之交的抉择》,第366、366页,上海,上海知识出版

社,1991。

⑧ 李翔海编:《知识与价值》,第301、314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

版社,1996。

乎众口一词地肯认人生哲学是中国哲学独擅胜场的地方,但在人性本质的层面,为中国哲学确立形上根据的工作却一直没有完成。牟宗三等前辈新儒家虽然事实上是力图从人性本质的层面来论说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但由于他们往往把人的本质仅仅归结为 内在道德性 ,因而难免陷入 华夏中心论 。他们在为中国哲学确立内在基础的同时,亦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去除了西方哲学在人性本质层面的内在根据,因而可以说事实上是要取消西方哲学存在的合法性。成中英则以具有一定理论说服力的观念框架,同时为中西哲学传统确立了内在于人性本质的形上根据,并进而揭示了两者走向平等对话与融合会通的理论必然性,从而在比较完全的意义上达到了将中西哲学传统作为人类哲学之两个平等分支的理论定位。

因此,我认为,尽管在起步之初,中国哲学学科不能不以西方哲学作为基本的哲学范型,时至今日也依然存在着不少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但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它不仅已初步确立了学科框架结构,逐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中国哲学的自身特质,而且在精神理念的层面,达到了将中西哲学传统作为人类哲学之两个平等的分支的理论定位。换言之,尽管在一定的意义上,中国哲学作为一个现代学科的确立是以 哲学在中国 为逻辑起点的,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又是逐渐向着 中国的哲学 生成的。经过百年来的发展,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成就,是展示了一种不尽同于西方哲学主流传统的哲学形态。西方哲学的主流传统是一种以客观认知自然与社会等外在对象为指归、以求 真 务 实 为目标的知识系统,人生问题在其中并不占主导地位。而正如有论者已注意到的,中国现代学界对哲学的基本理解,则是 把哲学当作一种人生的智慧,并认为这种智慧的根本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摆脱人生的烦恼,解除人生的痛苦,找到人生的归宿 ①。以人生问题特别是生命意义的安顿问题为中心来展开学理系统,构成了中国哲学的基本存在形态。这种哲学系统与西方哲学主流传统之间显然有着相当的差异。因此,在比较文化的视野中,中国哲学的出现,可以说是在西方以知识论为中心的主流哲学传统之外,确立了一个新的哲学形态。

当然,我并不认为,经过百年来的努力,作为一个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已是完美无缺的。由于特定时代条件的限制,以往中国哲学学科建设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论衡中国哲学的基本价值尺度源自西方,而非内在于中国哲学自身。在20世纪中国哲学中影响广泛的 以西释中 的理论范式,就是这种状况的一个明显表征。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一个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毋宁说时至今日依然还是走在朝向 中国的哲学 的途中。为了更合理地推进自身的学科建设,面向未来的中国哲学必须根本改变迄今为止在相当程度上依然将西方哲学等同于人类哲学之共相的状况:一方面,还西方哲学作为人类哲学殊相之一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通过深入而系统地开掘中国哲学不尽同于西方哲学的智慧精神,以进一步丰富哲学的内涵,不仅凸显并涵容中西哲学之基本智慧精神、作为人类哲学之共相的哲学特质,而且在人类哲学之一般的高度上,确立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平等齐一的人类哲学殊相之一的地位。换言之,使中国哲学成为在人类哲学之共相统领之下,而非依附于西方哲学的人类哲学的殊相之一,并最终在中国哲学与哲学之间达成殊相与共相的联结。为达此目标,中西哲学之间应当达成双向回流的 诠释圆环 。以下对此略加论述。

世纪之交,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之所以再次引起学界的关注和讨论,是与中国哲学一直存在着的 身份认同 之焦虑密切相关的。一方面,虽然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堪称无所不在,但中国哲学不仅事实上从来就不完全是 哲学(实际上是西方哲学)在中国 ,而且越来越不安于主要以 哲学在中国 的形态存在;另一方面,中国哲学虽然一直是向着 中国的哲学 生成的,但却又没有能够充分地体现出自身的基本理论特质,因而也不是完整意义上的 中国的哲学 。正是有见于中国哲学的这一两难困境,认为 按照西方哲学来塑造中国哲学是中国哲学永远难以摆脱的宿命者 有之;力图完全消除西方哲学乃至西方现代学术的影响,按照中国传统学术的 本来 面目来重新书写中国学术思想传统者亦有之。

在我看来,这两种主张都不具有理论的可能性与现实的可能性。哲学诠释学已揭明,作为人类基本存在方式之一的理解活动,均是带着特定的 先见 或 前理解 ,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理解者浸淫于其中的文化传统,构成了 前理解 的主体内容。理解是一个 视界融合 ,即理解者立足于先在的 前理解 而形成的视野,与理解对象在向理解者打开自己的过程中所呈现的视野相互融合,以形成新的意义世界的过

59

哲学关注

①方朝晖:《 哲学 范畴的中国化及其内在问题》,载《学术季刊》,2000

(4)。

程。因此,在两个各自具有独异精神特质与深厚理论积淀的伟大文化传统之间所进行的理解活动,所形成的意义世界不可能只反映其中某一文化传统的精神特质,而只能是多多少少同时带有两者思想印记的 共在 。而在全球化时代,恰恰是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文化传统共同构成了中国人 哲学 地思考世界与人生的先在的存在背景或曰 理解起点 。作为现代中国人,我们的哲学之思不仅无法逃遁于中国文化传统,而且亦无法游离于西方哲学的影响之外。

立足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只有首先同时 进入 到中西文化与哲学传统之中,在中西哲学之间达成互诠互释、双向回流的 诠释圆环 ,中国哲学才能逐渐走出两难困境,最终确立自身的合法性。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哲学的确立过程本身就证明了这一点。以西方哲学为基本的范型来诠释中国文化以建立中国哲学,堪称是确立中国哲学不可规避的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舍此,中国文化传统中并没有以一个独立的学科存在过的中国哲学就无从出现。但是,由于人之理解活动的具体性与历史性,即使是在这个 逻辑起点 与 历史起点 的交会处,也并不仅仅只存在以西方哲学诠释中国文化的单向度的关系,而是实际上就已在西方哲学与作为等待着被确立的中国哲学之资源背景的中国文化之间,构成了一个双向回流的 诠释圆环 。由于中国文化传统构成了中国人理解源自西方哲学不可规避的 先见 ,在中国文化中出现的 哲学 ,也就必定会或多或少带有中国文化自身的印记,因而体现出与西方哲学的差异。正是由于诠释过程所包含的 误读 的内在必然性,即使是力图完全按照西方哲学的标准来确立中国哲学,中国哲学也必然不可能完完全全地成为西方哲学的复制品,而是或多或少总要出现不同于西方哲学、而与自身文化传统具有正向联系的内容。这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学术中的 哲学 不尽同于西方式哲学、而与中国文化自身的传统间保持某种内在一致性的根本原因。

由于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各自依托于不同的思想文化背景,其间的差别不可避免地会在各自的哲学系统中表现出来,并最终较为充分地体现为在各自思想文化背景基本精神特质的两种哲学系统间,呈现出相当的张力。因此,中国哲学学科不断得到确立的过程,同时也是中西哲学系统之间的差异逐渐得到更为充分凸显的过程。而同处在 哲学 这一精神理念之共性之中的两大哲学系统之间的差异互见,又正好为它们之间进一步展开对话与批评提供了现实可能性。这样,就学理系统的建立本身而言,中国哲学不断成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一个不断以西方哲学来诠释、批评中国文化的过程。而与此同时,则是中国哲学逐渐具备了对西方哲学展开反批评的潜在可能性,从而不断推进中西哲学进入一个真正可以相互展开对话的更高发展阶段。以杜维明、成中英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哲学家已经亲身参与西方哲学与文化的发展进程之中,就是这一历史进程的明证。

进而言之,与西方哲学不断展开互诠互释、并达成在人类哲学理念统领之下的 诠释圆环 ,不仅是中国哲学学科的确立之道,而且也是中国哲学面向未来的进一步发展之道。在今天,我们固然不能安于使中国哲学成为西方哲学的附庸,但试图彻底割断与西方哲学的关联、确立 纯之又纯 的中国哲学,也是一种非历史主义的态度。只有在更高的理论基点上,不断达成从中国哲学到西方哲学、再从西方哲学到中国哲学的 诠释圆环 ,我们才有可能逐步做到既更为充分地体现中国哲学的自身特质,又不断推进中国哲学融入人类哲学的智慧长河之中,在破除将西方哲学视为普遍哲学之观念的基础上,通过差异互见的多元民族哲学的交流与融会,逐渐凸显出 哲学 所具有的一般共性。

回顾中国哲学学科的确立过程,应当说,在取得了相当理论成就的同时,亦存在着内在的问题。与 以西释中 范式的广泛影响直接相关,其中最根本的限制,就在于中国哲学虽或多或少具有了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色,但体现自身的 自性 仍不充分。这一问题的出现自有内因与外缘多方面的原因,但中国哲学的确立主要是在 西方中心论 的观念框架下进行的,因而自身的主体性意识挺立不够,恐怕是其中最基本的缘由。在我看来,在前此的中国哲学确立过程中,中国哲学的理论特色之所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固然与几代中国哲学家的自觉意识有一定程度的关联,但更为基本的,应当归因于前述理解活动的本性,即理解过程所包含的 误读 的内在必然性。就整体而言,前此中国哲学工作者的民族主体意识之豁显应当说是不够的。面向未来,中国哲学要成为一种既在理论形态上达到人类哲学之一般的高度、而又充分体现中国气派与中国文化之精神特质的学理系统,就必须在真正走出 西方中心论 并保持开放的文化心态的前提下,切实挺立中国哲学的主体意识,使之充分体现中国哲学之自性,不再以 自在 的形态而潜存,而是在明确的理论自觉中,成为 自为 的要求,在充分成就中国哲学之自性的自觉意识中,推进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间所达成的 诠释圆环 在既相互批评又相互借鉴的互诠互释、互补互生之中,不断升进到更高、更深层次,既促使中国

60

学术月刊 2007 4

哲学更趋成熟,又通过将中国哲学的智慧精神融入当代人类文化之中,为人类哲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精神资源,从而推动人类哲学的一般共性不断得到进一步凸显。中国哲学的出现,打破了在西方哲学一统天下基本背景之下事实上存在着的一元哲学观,改变了前此人们只是停留在以西方哲学为范型来理解哲学的理论视野,不仅在广度上扩大了 哲学 的外延,而且亦在深度上丰富了 哲学 的内涵,开启了在多元哲学观的视野下,进一步思考宇宙、社会与人生问题的理论可能性。今天,以西方为主导的人类文化,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亦面临着深刻的问题乃至危机。作为具有自身特质之智慧形态的中国哲学,加入到人类哲学多元开展的大潮之中,应当能够对人类面向未来保持更为清明、理性与健康的思考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伴随着中西哲学之间互诠互释、互补互生之 诠释圆环 的不断升进,伴随着中国哲学与 哲学 之间殊相与共相联结的逐渐达成,中国哲学必将最终走出两难境地。中国哲学的智慧精神必将能够更为充分地融入人类思想文化之中,并作用于当代人类的社会与人生。中国哲学作为人类哲学 殊相 之一的历史地位,必将在人类哲学多元开展的现实中得到肯定。

(责任编辑:苇一)

From Philosophy in China to Philosophy of C hina

A Rev iew and Prospect of the Development o f Chinese Philosophy

Li Xiang hai

Abstract:Briefly speaking,Chinese philoso phy,as a mo dern discipline,has follow ed a logical course from philosophy in China to philosophy of China .During the last century,one of the m ost im por tant a chievements in the Chinese philo sophy w as to demonstrate a philoso phical form different from the main stream o f the traditional Western philosophy.Tow ards future,We sho uld fundamentally change the condi tion that the Western philoso phy is still view ed as the universal philo sophy.On the one hand,the Western philosophy should be regarded as one of the various particulars o f philosophy as it deserves;on the other hand,w e should make efforts to further enrich the conno tation of the philosophy by an intensive and sys tematic study on the unique w isdom and spirit of the Chinese philo sophy.A nd w e should not only lay em phasis on the universal philo sophical features that r eflect the basic spirits of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phi losophy,but also put Chinese philoso phy and Western philo sophy on equal station as tw o o f the par ticulars in the heig ht of the w orld philo sophy in g eneral.In o rder to achiev e this g oal,a bidirectional and interac ting interpr etativ e circle sho uld be established betw een the tw o kinds of philosophies.

Key words:Chinese philosophy,philosophy in China,philoso phy of China,hermeneutic circle

[同行专家评点]回顾中国哲学现代建构的艰苦历程,诊断和查找这一历程究竟受到了什么样的制约以及由于这种制约使中国哲学的形象在得到刻画的同时又是如何被扭曲的,寻求重新塑造中国哲学切实有效的方式和 自我超越 之道,这些都已成为我们不能回避的课题,在中国哲学研究共同体中受到了相当的关注和探讨。李翔海教授的讨论,是这一历史研究和理智工作继续深化的一部分。他提出,中国哲学的现代建构是从 哲学在中国 不断走向 中国的哲学 ,这一概括可谓意味深长。在现代中国哲学建构中留下了深刻影响的几位代表性人物 胡适、冯友兰和牟宗三等,为他的这一论说提供了佐证。 哲学在中国 预设的前提,是 哲学 是一种普遍性学问,但现代中国哲学的建构,却实际上往往以西方哲学作为 普遍性哲学 的标准;而 中国的哲学 预设的是,各民族的哲学因诞生和成长的时空不同而成为各不相同的 自己的东西 ,但实际上中国哲学又不能只限于是 自己的 而失去 哲学 的意义。现代中国哲学的建构,就处在这两者的交织和紧张之中,并由此造成了或陷于 西方中心论 或陷于 华夏中心论 的困局。李翔海教授立意突破这种困境,他所说的在中西哲学之间达成双向回流的 诠释圆环 ,就是为此而提出的一个建设性主张。我相信,这一主张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共鸣。

(评点人王中江,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61

哲学关注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核试题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核试题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时量:120分钟试卷类型:C 一、选择题(下列各项给出的选择项中,至少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选择项填在题目后面。每题2分,共20分) 1.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特点有() A.天人合一D、注重辩证逻辑 B.天人相分E、本体论与伦理学高度一致 C.注重形式逻辑 2.墨子哲学中关于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理论是() A.学思结合D、效验 B.格物致知F、是非无定质 C.三表法 3.魏晋时期的“三玄”是() A.《鬼谷子》D、《庄子》 B.《列子》E、《周易》 C.《老子》 4.佛教哲学的“四谛”是() A.真假空中D、贪嗔痴忍 B.真假空幻E、地水火风 C.苦集灭道 5.华严宗的四法界是指() A.事法界D、事事无碍法界 B.理法界E、理事无碍法界 C.心法界 6.提出“无情有性”观点的是() A.法藏D、玄奘 B.湛然E、窥基 C.惠能 7.张载的主要著作是() A.《张子正蒙注》D、《太极图说》 B.《四书集注》E、《正蒙》 C.《大学解》 8.下面哪些观点属于二程() A.天即理D、心即理

B.理先气后E、理依于气 C.理本气末 9.陆九渊对“格物”的理解是() A.到那般所在D、实际接触物 B.正物E、减担 C.穷理尽性 10.戴震对理的规定有() A.真理D、分理 B.条理E、整理 C.情理 二、判断题(下列各题有对有错,请在括号之后根据自己的判断打√或打×。每题2分,共20分) 1、老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学说。() 2、墨提出了性恶论的思想。() 3、孟子的哲学思想是相对主义。() 4、王充提出了重效验的理论。() 5、郭象著有《崇有论》。() 6、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是玄奘。() 7、八识说是法相宗的主要思想。() 8、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9、王守仁哲学的核心范畴是“良知”。() 10.王夫之坚持心外无理的观点。()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克己复礼 2、天人感应 3、明心见性 4、心外无物 5、以理杀人 四、简单问答(每题8分,共24分) 1、荀子天人相分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简述佛教的主要修持方法。

对话先秦哲学答案(全)字母

A 按照周公礼制,天子享受()的舞蹈。八佾 C “从自然之道出发,利用自然规律并用以治人”属于老子思想中的()。内圣之术 D 道家使人类获得永恒寄托的途径是人的肉体和精神回归()。自然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哪位思想家的话。()韩非子 对于历史上重要人物语言的引用以及他们言语的讨论是()。重言 F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的观点。孟子 G 古人读书中提到“左孟庄骚”中“庄”指的是()。庄子的书 H 《韩非子》中指出儒家后来分成()派。8.0 和与谐可以连接成词是在()代开始。唐 “和谐”这一词语最早出现在()。礼记 “和以天倪”中“和”是混合的意思,在庄子的文本中指的是()。重言和寓言中混有卮言 J 教化的基础和本源是()善 “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是()的行事原则。孔子 K 孔子认为在他的弟子中,()达到了仁的标准。颜回 1

孔子在对“文与质”的关系阐释中,质指的是()。自然 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问题。礼 L 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其字是()。伯阳 《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的作者是()。詹剑锋 老子的道论是人生修养的()。境界论 老子和庄子共同认定()是实在的,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 历史上关公形象中的永恒精神价值是()。义 M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表明孟子思想中含有()。兼爱 墨子的()思想为了消除嫡庶亲疏的观念,因而代表了新兴的社会政治意识。兼爱 民间学术的特点是()。自由 “明于知礼仪,而陋于知人心。”是庄子对()的批评。儒家 N 鸟类可以飞行,一方面它们体重轻,另一方面它们有(2)个肺,可以贮藏空气。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中“怒”的含义是()。奋起 R “仁”在十三经中总共出现了()次。465.0 “仁”在“礼”中的体现是()。慈爱孝亲 儒家思想中“仁”的品质是()。温和润泽 儒家的核心理念是()。仁 儒家最高的道德境界、为政境界、理想境界是()仁

古希腊哲学尔雅课后答案

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导论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下面哪一项是关于世界最基本的、最本质的规律的一般看法?() ?A、哲学 ?B、伦理学 ?C、生物学 ?D、语言学 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 2 【单选题】下面哪一项是亚里士多德提出哲学产生的两个原因?() ?A、惊异;论辩 ?B、惊异;闲暇 ?C、闲暇;论辩 ?D、知识;态度 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 3 【单选题】下面哪一项是哲学与神学的相同点?() ?A、关于确定性的知识范围之内的问题 ?B、关于诡辩的知识范围之内的问题 ?C、关于抽象思维的知识范围之内的问题 ?D、关于确定性的知识范围之外的问题 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 4 【判断题】希腊民族之所以成为一个哲学的民族,与其的社会组织、民族构成是息息相关的。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判断题】哲学与神学的不同在于前者诉诸于宗教权威,后者诉诸于理性。()

我的答案:× 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一)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 古希腊早期哲学有几大学派?() ?A、 6 ?B、 5 ?C、 4 ?D、 3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2 【单选题】 “能够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具有并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理性动物”是下面哪一项的定义? () ?A、 工具 ?B、 人 ?C、 哲学

?D、 唯心主义 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 3 【单选题】下面哪一位是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 ?A、芝诺 ?B、柏拉图 ?C、马克思 ?D、泰勒斯 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 4 【单选题】下面哪一学派是希腊自然哲学学派的代表?() ?A、艾菲斯学派 ?B、诡辩学派 ?C、爱利亚学派 ?D、毕达哥拉斯学派 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 5 【判断题】“万事万物由最小微粒构成”是形而上学学派的观点。()我的答案:× 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二)已完成成绩:80.0分1 【单选题】下面哪一位被称为“科学和哲学之父”?() ?A、泰戈尔 ?B、泰勒斯 ?C、卢梭 ?D、恩格斯 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

中国文学常识问答100题答案

中国文学常识问答100题(答案) 1. 《诗经》 2. 《诗经》收录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作品,共305篇。 3. 《离骚》,作者屈原 4. 《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5. 楚辞 6. 主要有三部:《左传》、《国语》、《战国策》 7. 《左传》8. 《论语》 9. 国别体10. 《谏逐客书》11. 门客12. 共叔段 13. 司马相如,班固,杨雄,张衡1 4. 《史记》,作者司马迁15. 《汉书·艺文志》,作者班固 16. 《乐府诗集》,编者是宋代的郭茂倩17 汉末文人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 18. 多写五言诗,抒发了忧国治世的愿望,作品具有“慷慨悲凉”之气,被誉为“建安风骨”。 19. 陶渊明20. 王维21 七言诗22. “永明体” 讲究声律和对仗,是沈约、谢朓等人创造的。 23. 笔记体小说,作者是刘义庆24. 《世说新语》 25. 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萧统的《文选》 2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7. 边塞诗28. 七言律诗29. 李贺 30. 白居易,有2888首诗杜甫,有1465首诗李白,有1045首诗 31. 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32.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33. 孟浩然、王维34. 高适、岑参、王昌龄 35. 李白是“诗仙”,诗风飘逸;杜甫是“诗圣”,诗风沉郁。 36. 元稹,白居易37. 李商隐、杜牧 38. 针对唐初创作中的形式主义,中唐时的韩愈、柳宗元积极倡导“尊崇儒学”、“文以载道”,提倡恢复秦汉文章传统,强调语言“文从字顺”和作家的修养,力求改变文体、文风,这就是“古文运动”。 39. 词兴起于唐五代,极盛于宋代,是由民间的“曲子词”发展而来的。 40. 《花间集》 41.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韩愈、柳宗元 42. 43. 柳永44. 晏殊,晏几道45. 苏轼46. 李清照47. 辛弃疾48. 稼轩体49. 元杂剧 ;套数是由同一宫调若干支曲调连缀而成,如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南吕” 是宫调名,“一枝花”是第一支曲牌名,“不伏老”是标题。 52.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53. 愿天下有情终成眷属。

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5、【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 6、【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7、【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 8、【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混淆了知与行的本质区别,有以知取代行的倾向,故受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批判。 9、【经世致用】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潮。指学问必须能治国安民,有益于国计民生,取得实际的功效。又称经世致用之学,与空疏无用之学相对。最初导源于南宋的浙东事功学派。到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一股学术思潮。 10、【中体西用】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之争中洋务派的主张。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即纲常名教为立国之根本,以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措施为强国之作用。这一观点表明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它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的根本制度和纲常名教,希企用西方的“富强之术”使封建社会恢复生机。成为洋务运动、反对维新变法的思想纲领。在晚清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11、【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总称。近代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纲领。是中国民

古希腊自然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及对世界的影响

古希腊自然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及对世界的影响 摘要:本文简述了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主要思想,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派别,以及各自的流变过程。进而探讨了古希腊自然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各自的特点以及之间的差异。最后阐述了中国古代哲学与古希腊自然哲学对世界的影响。 关键字:古希腊自然哲学中国古代哲学特征影响 一、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发展过程 恩格斯指出:“最早的希腊哲学家也是自然哲学家。”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主要指公元前五世纪之前的伊奥尼亚学派,南意大利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爱利亚学派。希腊哲学从探讨万物的本原开始。哲学家们在对“始基”的提出过程中,阐明其演变的内在逻辑,从而揭示其内在的必然联系。 何为本原呢?“本原是万物的根源或元素”。亚里士多德对此也有过解释。他认为:“一个东西,如果一切存在物都由他构成,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于它”。在古希腊,自从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第一个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后,“始基”观念便存留在先哲们的运思中。米利多学派作为西方最早的哲学派别,他们在寻求万物始基时,摆脱了宗教迷信的传说,依据对自然的直观猜测,首次提出世界的物质性始基思想。这表明了人类思维开始向神话阶段告别,开创了科学认识自然的新路。 泰勒斯之后的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限者,因为一切都生自无限者,一切都灭入无限者”。但他没有说出“无限者”是什么,有一点可以肯定,“无限者”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没有固定形态或固定性质的原始物,它还不是事物某种共同属性的抽象,是一种感性具体物。阿那克西曼德没有从泰勒斯命题中思辨的水与感性的水内在的矛盾来把握思维发展规律使然。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者”是将一切具体性、个别性、特殊性都否定和抽象掉了。在希腊哲学开始时,从泰勒斯到阿那克西曼德,在从个别到一般的过渡上经历了两个阶段:泰勒斯从个别的水上升到一般的水;阿那克西曼德则从一般的水(也是个别的物质)上升到一般的物质。在人类思想抽象发展的过程中,后一阶段超越了前一阶段,这是人类从认识个别转向认识一般过程的一个积极成果,表明人类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的提高。 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米尼提出了以“无定形”的“气”作为万物的始基,以一个确定的元素代替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形的东西。并认为气有两种内在的动力,即稀散和浓聚。他说,当气“很稀的时候,就形成火;浓的时候,就形成风,然后形成云;再浓,就形成水、土、石头;别的东西都从这些东西产

公共选修课古希腊哲学作业答案

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导论已完成 1 “哲学就是哲学史”是下面哪一位的观点?() A、康德 B、黑格尔 C、卢梭 D、罗素 我的答案:B 2 下面哪一项是亚里士多德提出哲学产生的两个原因?() A、惊异;闲暇 B、惊异;论辩 C、闲暇;论辩 D、知识;态度 我的答案:A 3 下面哪一项是哲学与神学的相同点?() A、关于确定性的知识范围之内的问题 B、关于诡辩的知识范围之内的问题 C、关于抽象思维的知识范围之内的问题 D、关于确定性的知识范围之外的问题 我的答案:B 4 下面哪一项是关于世界最基本的、最本质的规律的一般看法?() A、生物学 B、伦理学 C、哲学 D、语言学 我的答案:C 5 哲学与神学的不同在于前者诉诸于宗教权威,后者诉诸于理性。() 我的答案:× 6 希腊民族之所以成为一个哲学的民族,与其的社会组织、民族构成是息息相关的。() 我的答案:√ 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一)已完成 1 下面哪一位是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 A、芝诺 B、柏拉图 C、马克思 D、泰勒斯 我的答案:D 2 希腊哲学有几大学派?() A、4 B、5 C、6 D、7 我的答案:A 3 “能够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具有并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理性动物”是下面哪一项的定义?() A、工具 B、人 C、哲学 D、唯心主义

下面哪一学派是希腊自然哲学学派的代表?() A、爱利亚学派 B、诡辩学派 C、艾菲斯学派 D、毕达哥拉斯学派 我的答案:C 5 “万事万物由最小微粒构成”是形而上学学派的观点。() 我的答案:× 6 希腊早期四大学派共同关注的是世界的本原问题。() 我的答案:√ 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二)已完成 1 下面哪一位被称为“科学和哲学之父”?() A、泰戈尔 B、泰勒斯 C、卢梭 D、恩格斯 我的答案:B 2 《哲学史讲演录》的作者是下面哪一位?() A、黑格尔 B、毕达哥拉斯 C、阿那克西曼德 D、苏格拉底 我的答案:A 3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不包括下面哪一项?() A、质料因 B、目的因 C、动力因 D、本原因 我的答案:D 4 下面哪一位是第一位以散文写下观念的人?() A、亚里士多德 B、康德 C、阿那克西曼德 D、阿那克希美尼 我的答案:C 5 水生万物是泰勒斯唯一的哲学思想。() 我的答案:× 6 我们可以认为“阿派朗”是哲学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概念。()我的答案:√ 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三)已完成 1 下面哪一项是阿派朗内部的两对矛盾?() A、快慢干湿 B、快慢冷热 C、干湿大小 D、冷热干湿

中国哲学史习题

2004级近现代中国哲学试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50分) 明夷待访录 六经皆史 新学伪经考 俱分进化论 物竞天择 群己权界论 新民说 古史辨 新唯识论 新理学二、分别对下列二段语录作简单的分析(每小题12分,共24分)1、 子贡不欲人加诸我,自立自由也。无加诸人,不侵犯人之自立自由也。人为天之生,人人直隶于天,人人自立自由 人各有界,若侵犯人之界,是压人之自由自立,悖天定之公理,尤不可也。(康有为)2、 近世言汉学,以其文可质验,故讆言无由妄起,然其病在短拙。自古 人成事以外,几欲废置不谈。汉学中复出今文一派,以文掩实,其失则诬。(章太炎)三、论述题(26分)分析王国维哲学思想中“可爱”与“可信”的矛盾。04级中国哲学史期考试卷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论六家要旨》的作者是 ,其中所说的“六家”是指 、 、 、 、 、 等先秦以来的六大哲学流派。 2、用以概括《大学》思想的三纲领指 、 、 ,八条目指 、 、 、 、 、 、 、 。 3、董仲舒认为思想家应该“ ,明其道不计其功。” 4、两宋时期道学四大流派分别指 、 、 、 ,其代表人物分别是 、 二程、张载、朱熹。 5、张载又被称为 先生,他所讲的“为 ,为 ,为 ,为万世开太平。”被看作是古今中外哲学家的共同追求。 6、东汉王充的主要哲学著作是 ,《论衡》其宗旨是“疾虚妄”。 7、《孟子字义疏证》是清代著名学者 的哲学代表作。全部高互作用护装置

二、标点下列哲学文献,并评论其思想(每题12分,任选5题,共60分) 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 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 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第三章)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 语·颜渊》) 3、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 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 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 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 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 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孟子·公孙丑上》) 4、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 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 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 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 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 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5、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 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 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 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无常操是以死生气禀焉万智斟酌焉 万事废兴焉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 以恒其光五常得之以常其位列星得之以端其行四时得之以御其 变气轩辕得之以擅四方赤松得之与天地统圣人得之以成文章 (《韩非子·解老》) 6、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 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 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 自行自成佛道(慧能:《坛经》) 7、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岂待缘而后有哉譬彼真无无自常无岂待缘 而后无也若有不自有待缘而后有者故知有非真有有非真有虽有不

(完整word版)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章节测验答案

儒学原典“仁”字的义理讲述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是儒家最高的道德境界、为政境界、理想境界。 ?A、智 ?B、仁 ?C、义 ?D、礼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2 【多选题】哪几项不是儒家的核心理念()。 ?A、仁 ?B、义 ?C、礼 ?D、智 我的答案:BCD得分:25.0分 3 【判断题】“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此句出自《论语·阳货篇》。()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是儒家的“仁”所表达之意。()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儒家“仁”的哲学思想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从()代开始,和与谐可以连接成词。() ?A、汉 ?B、明

?C、宋 ?D、唐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多选题】下列哪几方面是儒家“仁”的体现。() ?A、人际关系 ?B、政治理想 ?C、心理感受 ?D、思想文化 我的答案:ABC得分:25.0分 3 【判断题】“仁者心知德,爱之礼也。”是朱熹所说。()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在人际关系方面,儒家文化中的“和谐”说的是心心相通的状态。()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孔子的“仁德”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不是儒家四书五经中的“四书”。 ?A、《大学》 ?B、《中庸》 ?C、《孟子》 ?D、《春秋》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在十三经中总共()次出现了“仁”。() ?A、356次 ?B、365次

?C、465次 ?D、456次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3 【判断题】仁是一个封闭的、单一的定义,它的哲学范畴不是一个开放的范畴。()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儒学和儒家不是一回事。()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孟子的“仁政”、《礼记》中“仁”的范畴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是“仁”在“礼”中的体现。 ?A、温和润泽 ?B、祭祀存念 ?C、报本施恩 ?D、慈爱孝亲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2 【单选题】()是提出“引仁入政”从而提出了“仁术”的思想家。 ?A、老子 ?B、墨子 ?C、孟子 ?D、孔子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3 【判断题】“仁”在《孟子》一书中总共出现了100次。()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尔雅古希腊哲学答案 古希腊的思想世界尔雅满分答案

尔雅古希腊哲学答案古希腊的思想世界尔雅满分答案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古希腊的思想世界尔雅满分答案”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https://www.360docs.net/doc/1c564261.html,的支持! 或者先点击下方图示菜单栏的“答案”再点击“尔雅答案”: 如果没有出现菜单栏,请点击左上方的“?”退出后再次进入即可看见菜单栏,如下方图示: 1 还可以将菜单模式切换为输入模式,然后直接回复“尔雅答案查询”如下方图示: 3点击“尔雅答案查询点我~”的图文,如下方图示: ————————————————————————————— 1.1已完成 1 两希文明是指希腊文明和()。 A、斯巴达文明 B、西西里文明 C、希伯来文明 D、希里纳文明 正确答案:C 2 2 竞技精神来自()文明传统。 A、印度文明 B、希腊文明 C、希伯来文明 D、华夏文明 正确答案:B 3 我们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农夫与蛇》来自希腊的《伊索寓言》。()

正确答案:? 1.2已完成 1 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统称为()。 A、爱琴文明 B、雅典文明 C、希腊文明 D、两河文明 3 正确答案:A 2 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两场战争是()和伯罗奔尼撒战争。 A、亚马逊战争 B、克里特战争 C、希波战争 D、爱奥尼亚战争正确答案:C 3 导致伯罗奔尼撒战争失败转折的是萨拉米斯海战。() 正确答案:× 1.3已完成 1 4 说“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哲学家是()。 A、毕达哥拉斯 B、德谟克利特 C、赫拉克利特 D、阿那克西曼德正确答案:C 2 希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 A、气 B、火 C、水 D、数 正确答案:C

中国哲学史选修课期末试题及答案

1、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 -- 出处《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释义和: 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所谓“和而不同” ,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 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泰而不骄 -- 解释:出处: 1《论语·尧曰》:“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 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2. 《论语·子路》: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态度舒泰而不骄傲。也指有地位、有权势后不骄傲。 凡事保持泰然处之的心境是最重要的。 2.四端、四德 四端即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 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 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 四德即妇德:一切言行要符合忠、孝、节、义 妇言:妇女说话要小心谨慎 妇容:女子容貌打扮要整齐美观 妇功:出嫁女要把侍奉公婆和丈夫当作最重要的事情来做 3、道法自然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其本身。 1 最高实体范畴;道法自然——这是老子为我们提供的最高级的方法论。 2 人类社会必须遵循的准则 -- 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 4、心斋、坐忘 “心斋、坐忘”出现于庄子。是用孔子与其学生对话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修行方法。 “心斋”的原文是“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者,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 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心斋就是抛弃了感官,用虚无之心去对待万物。 “坐忘”的原文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坐忘,是 通过废除肢体,停止思想。开窍而去真正感知宇宙,与道大通。“心斋”的境界是虚以 待物,“坐忘”的境界是同于大通。“心斋”“坐忘”是庄子思想的 基本范畴,其修养历程是由外而内层层递进的内省过程,主要内涵是虚静空明,终极目标是与道合一。 5.兼爱、非攻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中国哲学题: 儒家部分: 一、名词概念解释(答题方法:1,谁提出来的;2,含义,前后展开;3, 在……中处处于何地位,小评价) 为仁由己: 由春秋时期儒家学者孔子提出的解答“人何以成仁”的理论。“仁”是从人对人的良好情感中引申出来的,由于为仁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非由人。明确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主体性原则,是孔子为其道德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确定的基本原则。P33 克己复礼: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作为道德的基本意识时,在道德自律的意识中提到:“仁”的实施方式是“克己” 。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为西周之礼. 其中克制物欲是“克己”的基本内容,主张对欲望进行有必要的控制,控制的标准就是“仁道”,为“仁道”而牺牲自我则是“克己”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杀身以成仁”这一道德要求对后世的志士仁人具有极强的感召力。P34 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出自《孟子?公孙丑》。由“不忍人之心”论及人的道德“本心”并确证人本性的道德性,明确主张“性善论” ,认为人的“四心”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推导出人具有仁义礼智“四端” ,并再推及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P92 孟子认为这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也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础。 心有征知:战国时期荀子提出的关于确认天道可知性的认识论思想。荀子首先承认 物本来就可以被认识,并认为人天然禀得的“性”,只是一种认识能力、一种认识 心。感官接触与其相当的对象并将其记录下来形成感性认识,谓之“天官当薄其类”,而对于天官所接受的各种感性认识,“心”具有分析、辨明、证明和取舍的作用,谓之“征知” 。在荀子看来“天官”提供的感觉是片面、主观甚至虚假的,惟有经过“心”的征知才能获得全面的和可靠的知识。P174 荀子以“当薄其类” 为基础、以“征知”为指导的认识路线,克服了狭隘经验论的局限性,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先秦诸子哲学

往链点点通共享资源,了解更多请登录https://www.360docs.net/doc/1c564261.html, 先秦诸子哲学:论析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 一般来说,人们称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哲学为先秦哲学。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基本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哲学思维从原始时代人们对精神和自然界关系问题的两种自发的对立倾向,经过殷周奴隶社会的天命神权论和早期阴阳、五行观念,发展到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之学,在剧烈的社会变动中形成了反映各阶级、阶层利益的各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和哲学派别。它们之间互相辩难,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第一个辉煌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明的开拓、创新时代。当时,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诸侯争霸,列国交兵,忧国忧民的学者们有感于时局之不稳,纷纷提出自己的救世主张。他们或周游列国、献计献策,或退隐林下、聚徒讲学,或独善其身、著书立说。一时间,学派峰起,百家争鸣。特别是儒、道、墨、法、阴阳等学派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主张。这是中国古代一次思想大解放、大飞跃,一批哲人迸发出的原创性精神智慧,在中国文化史、东亚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有载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疆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至龄大道之要,去健羡,细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夫儒者以六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

古希腊哲学-赵林-期末考试-答案

古希腊哲学赵林课程评价返回 《古希腊哲学》期末考试(20) 姓名:杨脂班级:默认班级成绩:81.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1 形式逻辑的三大定律不包括下面哪一项?()(1.0分) 1.0分 A、 排中律 B、 矛盾律 C、 同一律 D、 墨菲定律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人的灵魂的三个部分不包括下面哪一项?()(1.0分) 1.0分 A、 激情 B、

官能 C、 知识 D、 性格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下面哪一项是柏拉图所谓的“原始物质”?()(1.0分)1.0分 A、 有规律的物质 B、 杂乱无章、没有规律性的物质 C、 整齐的物质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 希腊哲学有几大学派?() (1.0分) 1.0分 A、 6

B、 5 C、 4 D、 3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 下面哪一项是苏格拉底的罪状?()(1.0分)1.0分 A、 笃信旧神 B、 著作太多 C、 不喜欢探究稀奇古怪的东西 D、 不相信旧神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 毕达哥拉斯认为下面哪一个数字代表和谐与完美?()(1.0分)1.0分 A、 六 B、 八 C、 十 D、 零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7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不包括下面哪一位?()(1.0分) 1.0分 A、 欧里庇得斯 B、 埃斯库罗斯 C、 柏拉图 D、 索福克勒斯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8

麦加拉学派的创立者是下面哪一位?()(1.0分) 1.0分 A、 欧几里得 B、 亚当斯密 C、 第欧根尼 D、 阿基米德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9 希腊化时期的三大学派不包括下面哪一项?()(1.0分)0.0分 A、 斯多葛主义 B、 怀疑主义 C、 伊壁鸠鲁主义 D、 存在主义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C 10 实体学说的范畴不包括下面哪一项?()(1.0分) 1.0分

中国哲学史的考试重点

中国哲学史的考试重点 以下内容是摘自书中,个人理解或多或少有不足之处敬请原谅。如有错误请及时提出更改。 一、翻译题(英译汉)共计十题 题目组成是关于仁和道的古文,题目为英语,答题用汉语。五句关于仁,五句关于道。 1.“The child cannot leave the arms of its parents until it is three years old. This is why the three years' mourning is universally observed throughout the world.” 答:“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2.“Let the ruler be ruler, the minister minister, the father father, and the son son”. 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The superior man comprehends yi; the small man comprehends li.” 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do not wish yourself.”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The man of jen is one who, desiring to sustain himself, sustains others, and desiring to develop himself, develops others. To be able from one's own self to draw a parallel for the treatment of others; that may be called the way to practice jen.” 答:“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your superiors in the employment of your inferiors.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your inferiors in the service of your superiors.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those who are be-fore, to precede those who are behind.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those who are behind, to follow those who are before.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on the right, to display toward the left.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on the left, to display toward the right. This is called the principle of applying a measuring square.” 答:“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壬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絮矩之道。” 7.“Chung and shu are not far from the Way. What you do not like done to yourself, do not do to others. ...Serve your fath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son to serve you. ...Serve your rul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subordinate to serve you....Serve your elder broth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younger brother to serve you. ...Set the example in behaving to your friends as you would require them t o behave to you...” 答:“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 8.“Our master's teaching consists of the principle of chung and shu, and that is all.” 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9.“The reason why the superior man tries to go into politics, is because he holds this to be right, even though he is well aware that his principle cannot prevail.” 答:“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0.“Is jen indeed far off? I crave for jen,and lo! jen is at hand.” 答:“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1.“The wise are free from doubts; the virtuous from anxiety; the brave from

研究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基于中国先秦哲学和古希腊哲学

研究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基于中国先秦哲学和古希腊哲学 关键词:哲学数的统一空间感适形而上兼容并蓄 摘要:在探寻新时期如何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许多人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剖析中西文化差异的渊源,有利于理解东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进而帮助我们在研究如何延续传统建筑文脉,借鉴西方建筑精髓,具有深远的意义。建筑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影响建筑产业和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哲学的力量是巨大的。先秦时期的中国哲学和古希腊哲学,堪称是整个中西文明的摇篮,其思想和内容对中西方建筑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中国先秦哲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是具有典型东方特色的以农业为主的宗法奴隶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哲学的特色,致使先秦诸子把目光投向社会现实和历史而不是自然界,形成了哲学论争与政治生活密切联系的状况;古希腊哲学的土壤是城邦奴隶制,商业、航海和民主制对希腊哲人的理性思维亦有导向作用。于是中西哲学就各具特色的拉开了它的帷幕。一、在对待“人”的问题上中国先秦哲学具有鲜明的人学特征,注重人际关系,追求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影响到建筑上,就是在总体布局上追求整体的统一性。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气势宏大的建筑还是小巧玲珑的四和院都表现出整体的空间感。例如,在北京故宫中所表现出来的并不是某一个单纯独立的个体,而是一种群体的组合美。又比如,在我国传统的村落中,一方面由于每户所处的地形和家庭组成的不同,使得各家的房屋不可能完全相同,另一方面,自家在建构过程中又要同邻里之间保持协调统一,于是就形成了我国传统村落既变化丰富又整体统一的格局。古希腊哲学在对待“人”的问题上,则偏重于研究人体的“数的和谐”。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数为万物的本质,一般说来,宇宙的组织在其规定中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的体系”。尽管毕达哥拉斯将这种数的和谐归之于神的创造,但是他却将这种“数”定义给了人。他认为:人体的美是由和谐的数的原则统辖着,当客体的和谐同人体的和谐相契合时,人就会觉得这客体是美的。到后来,当希腊美学思想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时候,这种“人”和“数”的关系更为密切,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种美学观点深深地影响着古希腊柱式的发展。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记载一则希腊故事说:多立克柱式是仿男体的,爱奥尼柱式是仿女体的。的确,在古希腊建筑的柱式中,多立克柱式和爱奥尼柱式的比例关系分别体现着男子的刚毅雄伟和女子的柔丽端庄。西方建筑讲求独立的个性,座落于郊野中的西方古代建筑,往往形成一种以自然为背景,孑然孤立的空间氛围,这与我国建筑的群体布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中国儒家学说强调要“畏天命”,主张天人和一。在这种思想中,人被认为成与自然没有质的差别,人对自然的态度只能是屈从认可与积极适应。古希腊哲学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人对自然的态度,但是他们将人与自然明确的区分开来并加以研究。只有这种区分,才能使人们用一种比较自由客观的态度来对待自然和他们自身,于是在西方人的观念中,人必须抑制自然,依靠努力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善,放纵自然必然会给人类带来恶果。基于这样两种对待自然的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