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气象基础知识》课件

《气象基础知识》课件

雷电灾害及预防
雷电灾害
雷电是指天空中云层之间或云层与地面之间的放电现象,可导致火灾、爆炸、 电击等灾害。
预防措施
加强防雷设施建设,避免在雷电天气下使用高耸建筑物、金属框架结构等易导 电物体,不在大树下避雨,不接触裸露电线和电器设备等。
台风灾害及预防
台风灾害
台风是指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性涡旋,可导致狂风 暴雨、巨浪、风暴潮等灾害。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REPORTING
究的重点之一。
雷暴系统
雷暴是指积雨云中强烈的雷电和降水 现象,常伴随着大风、冰雹等天气现 象。
雷暴的预报和预警对于保障人民生命 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雷暴的形成和发展与空气的上升运动 和不稳定能量有关,是夏季常见的天 气现象之一。
PART 05
气象灾害与预防
暴雨洪涝灾害及预防
暴雨洪涝灾害
暴雨是指24小时内累积降水量超 过50毫米的降水,可能导致河流 水位上涨、山洪暴发、城市内涝 等灾害。
详细描述
气象是研究地球大气层中发生的各种天气现象和气象过程的科学,包括温度、湿 度、降水、风、气压等要素的变化规律。气象学的研究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具有 重要意义,如天气预报、气候变化预测、自然灾害预警等方面。
气象的分类与特点
总结词
气象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天气现象和气象过程具有不同的特 点。
气象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气象条件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详细描述
气象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如天气预报可以指导人们的出行和生产活动,气候变化会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等 。同时,气象灾害也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重大损失,如暴雨、台风、干旱等灾害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造成威胁。因此,了解气象知识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气象基础知识》课件

《气象基础知识》课件
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研究地球内部和外部的物理现象。 关注地震、火山活动、磁暴和太阳风暴等地球物理现象。
总结
通过了解气象基础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气象现象,抵御气象灾害,并掌握 气象预报和地球物理学的基本原理。 同时,展望气象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推动气象科学的进步与创新。
2. 大气结构和公共气象观测要素
大气结构
大气圈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热层和外部大气层。 温度和压力在大气中随着高度的变化。
公共气象观测要素
温度、湿度、气压、风向和风速以及降水是公共气象观测的重要要素。
3. 气象灾害和防御措施
暴雨和洪水
暴雨和洪水对人们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严重影响。 采取防御措施,如修建排水系统、建立防洪工程和加强预警体系。
雪灾和雪灾防御措施
雪灾可能导致道路封闭、交通堵塞和供电中断。 加强道路清理、冰雪防治工作和提醒民众防寒保暖。
台风和暴风雨灾害
台风和暴风雨给沿海城市和岛屿带来破坏性影响。 完善防台风准备工作,加强建筑物的抗风能力和紧急疏散计划。
4气象资料,对未来天气进行推测。 预报分类包括短期预报、中期预报和长期预报。
气象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程,了解气象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以及大气结构和公共气象观测要 素。掌握不同气象灾害的影响和相应的防御措施,同时了解气象预报和地球 物理学的基本知识。
1. 介绍气象学的定义和研究对 象
气象学,定义为研究大气现象和气象要素及其在气候和天气变化中的作用的 科学。
研究对象包括大气的物理性质、大气现象和大气过程。

气象基础知识

气象基础知识

百叶箱 温度表放在百叶箱里为什么?
百叶箱四壁、箱顶均采 用双层百叶,以利于通
风,箱内外以及支架均
涂白色,反射太阳、地
最高温度表
面和建筑物的辐射热。
(温度计高1.5米)
最低温度表
最高气温 是指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用横放的最高温 度表来测定。 最低气温 是指一天中气温的最低值,用横放的最低温 度表来测定。 体感温度

干球温度表
干湿球温度表 湿球温度表(温度计的球部
有湿棉纱包着)
使用方法: 先读出并记录干球温度表的示数; 再读出湿球温度表的示数; 然后计算它们的温度差; 最后通过查相对湿度表得出相对湿度。

4、风
高压区
流向
低压区
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
风的定义
风是指相对于地表面的空气运动,气
象上把空气在水平方向的运动定义为风,
人体所感觉到的温度叫体感温度,它受气温、 湿度、风、太阳辐射等因素影响,与气象站百叶 箱中测得的气温是有差别的。
2、气压



气压就是大气压强,是指与大气相接触的面上, 空气分子作用在每单位面积上的力,这个力是由 空气分子对该面碰撞而引起的。 在气象上,气压通常用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 (即整个大气柱)单位面积上的垂直空气柱的重 量表示的,以百帕(hPa)为单位。 气压的大小与海拔高度、大气温度、大气密 度等有关,一般随高度升高按指数递减。
风速常用风级表示
等级
0级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6级
名称
无风 软风 轻风 微风 和风 轻劲风 强风
速度(米/秒)
0.0~0.2 0.3~1.5 1.6~3.3 3.4~5.4 5.5~7.9 8.0~10.7 10.8~13.8

气象基础知识PPT课件

气象基础知识PPT课件

气象上按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和
云底高度,将云分成高、中、低云三
大类。云是天气的相貌,一般天上挂
什么云,就指示地面上有与其相对应
的天气,云的形状可以表现短时间内
天气变化的动态。
-
8
常见天气现象
天气现象是指在大气中发生的各种自然现 象,即某瞬时内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如风、 云、雾、雨、雪、霜、雷、雹等)空间分布的 综合表现。一般可分为降水、地面凝结、视程 障碍、雷电等。
-
3
降水
降水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 态(经融化后)的水。降水量以在水平面上积累 的深度表示,单位为毫米(mm),取一位小数。 1毫米(mm)雨水相当于1亩地浇了约667公 斤(kg)的水。
-
4
固态降水有雪、冰粒、冰雹等,雨和雪的 混合降水在天气预报中称为雨夹雪。降雪大小 用降雪量和积雪深度来表述,降雪量和雨量一 样也用毫米(mm)表示,是将承接到的降雪融 化后量得的。积雪深度是在平坦开阔的地面上 直接用尺子量出来的,单位是厘米(cm),简称 雪深。冰雹以个体的直径表示,单位是毫米 (mm)或厘米(cm)表示。
-
19
扬沙:
由于风大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 水平能见度大于等于1000米至小于10000米。
沙尘暴:
由于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
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根据能见度的
大小,沙尘暴的强度还可分为沙尘暴、强沙尘
暴、特强沙尘暴三个等级。
-
20
强沙尘暴图片
-
21
2.2.4雷电
-
18
霾:
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 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的空气普遍混浊 现象。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 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

气象小知识100条

气象小知识100条

气象小知识100条1. 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的科学。

2.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大气的状态和现象,如温度、湿度、风速等。

3. 气候是指长时间内(通常为30年)大气状态和现象的统计特征。

4. 气压是大气对地球表面的压力,单位是帕斯卡(Pa)。

5. 低气压区域通常伴随着多云和降水天气。

6. 高气压区域通常伴随着晴朗和干燥的天气。

7. 风是大气中气体的水平运动。

8. 风速是指风的速度,单位是米/秒(m/s)。

9. 风向是指风从哪个方向吹来,用16个方位表示。

10. 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1. 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水汽含量与饱和水汽含量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12. 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分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的现象。

13. 降雨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降水在地面上积累的水层厚度,单位是毫米(mm)。

14. 雷暴是一种伴有雷电、强风和降水的天气现象。

15. 闪电是雷暴中电荷在云层或云层与地面之间迅速放电的现象。

16. 彩虹是阳光经过雨滴折射和反射形成的彩色光圈。

17. 霜冻是指气温降至0℃以下,导致地面和植物表面结冰的现象。

18. 雾霾是由大量细小颗粒物(如灰尘、烟雾等)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低能见度现象。

19. 气象卫星是通过遥感技术观测大气现象的人造卫星。

20. 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数据和模型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状况。

21. 气象站是观测和记录气象数据的设施。

22. 气象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探测大气中降水粒子分布的设备。

23. 气象气球是携带气象仪器升至高空的气球,用于收集大气数据。

24. 气象飞机是携带气象仪器在空中收集大气数据的飞机。

25. 气象船是携带气象仪器在海上收集大气数据的船只。

26. 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长期变化的现象。

27. 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面温度持续上升的现象。

28. 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和释放热量,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29. 臭氧层是大气中一层富含臭氧的气体层,位于平流层。

气象基础知识

气象基础知识


氧是一切生命所必须的,这是因为动物和植 物都要进行呼吸,都要在氧化作用中得到热 能以维持生命。氧还决定着有机物质的燃烧、 腐败及分解过程。植物的光合作用又向大气 放出氧并吸收二氧化碳。 氮 (N2) 氮能够冲淡氧,使氧不致太浓,氧化作用不 过于激烈。大量的氮可以通过豆科植物的根 瘤菌固定到土壤中,成为植物体内不可缺少 的养料。 近期研究发现雷电是制造天然优质的“氮肥 厂”

水汽含量虽然不多,但它在大气温度变化范 围内可以发生汽态、液态和固态三相转化;
人们常见的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都 是水汽相变的表现。此外; 水汽还善于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显著影响 大气和地表的温度。



3、固体杂质 大气中悬浮着多种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 统称大气气溶胶粒子。
固体微粒有的来源于自然界,如火山喷发的 烟尘,被风吹起的土壤微粒,海水飞溅扬入 大气后而被蒸发的盐粒,细菌、微生物、植 物的孢子花粉,流星燃烧所产生的细小微粒 和宇宙尘埃等;
臭氧( O3): 臭氧的生成有三条途径:太阳紫外线作用; 有机物氧化;雷电作用. 臭氧垂直分布: 从5—10公里高度出现,向上逐渐增加, 20—30公里达最大,再向上逐渐减少, 50—60公里高度消失。
大气臭氧浓度随高度的变化
臭氧的作用:
①臭氧的生成与分解,吸收了全部的紫外线, 对地面生 物起屏蔽作用。

概念差别:
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 状态(温度、相对湿度气压等)和大气现象(风、 云、雨、雪、降水等)的综合。 属于短时间内的微观现象,研究对象:地球上的 大气 气候:是指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 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天气 过程的综合。包括平均天气状况,也包括极端天气 状况。 属于长时间宏观现象,研究对象:气候系统(五 大圈)

关于气象的知识内容

关于气象的知识内容

关于气象的知识内容
气象是指发生在天空中的风、云、雨、雪、霜、露、虹、晕、闪电、打雷等一切大气的自然现象。

气象灾害是指大气运动和演变对人类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害,包括台风、干旱、暴雨、暴雪、冰雹、霜冻、寒潮、雷电、高温等。

暴雨是指短时间内产生较强降雨量的天气现象,暴雨来势迅猛,能引起江河泛滥,常常冲毁堤坝、房屋、道路、桥梁,淹没田野,也能引起山洪暴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气象灾害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采取防御措施,以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

气象学基础知识

气象学基础知识

气象学基础知识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方法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第二章§2~1§2~2§2~3§3~4§3~5§3~6主要气象要素及大气的基本物理性质;大气的热力过程;大气污染与气象的关系;大气扩散模式;污染物浓度估算;厂址选择和烟囱设计。

§3~1主要气象要素及大气的基本物理性质一、低层大气的成分:干洁空气、水汽、气溶胶粒子二、大气的垂直结构三、影响大气污染的主要气象要素气象要素(因子):表示大气状态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量,气象学中统称为~。

与大气污染关系密切的气象要素主要有:气温、气压、空气湿度(气湿)、风(风向、风速)、云况、能见度、降水、蒸发、日照时数、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等。

1、气温:表示大气温度高低的物理量。

通常指距地面1.5m高处百叶箱中的空气温度。

2、气压:任一点的气压值等于该地单位面积上的大气柱重量.气压总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

气压随高度递减关系式可用气体静力学方程式描述,即ΔP=-ρgΔZ,其积分式—压高g公式:Z2Z1lnP2lnP1RTm据实测近地层高度每升高100米,气压平均降低约12.4毫巴(1mb=100Pa),在高层小于此值。

3、空气湿度(气湿):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和空气潮湿程度的一个物理量。

常用的表示方法有:绝对湿度、水蒸气压力、体积百分比、含湿量、相对湿度、露点等。

4、风(windpeedanddirection)什么是风?空气的流动就形成风。

水平(horizontal)方向的空气运动称为风。

风的形成:风主要由于气压的水平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而气压的水平分布不均是由温度分布不均造成。

P4P3P2P1At1t1=t2aBt2At1t1>t2bP4P3P2P1Bt2At1t1>t2cP4P3P2P1Bt2风的形成除热力原因外,还有动力原因,自然界的风是由于这两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只要有温差存在,空气就不会停止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道与节气星座对应图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2.3气象常识
2.3.1天气的概念 天气是一定区域内短时段的大气状 态(如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 及其变化的总称。天气过程就是一定 地区的天气现象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2.3.2气候的概念
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长期(多年)的 天气特征,是较长时期内各种天气过程的 综合表现。气象要素(温度、降水、风等)的 各种统计量(均值、极值、概率等)是表述气 候的基本依据。气候除具有温度大致按纬 度分布的特征外,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 征。按水平尺度大小,气候可分为大气候、 中气候与小气候。
2.2常见天气现象
天气现象是指在大气中发生的各种自然现 象,即某瞬时内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如风、 云、雾、雨、雪、霜、雷、雹等)空间分布的 综合表现。一般可分为降水、地面凝结、视程 障碍、雷电等。
2.2.1降水现象
降水从形态上分为液态和固态两种。 液态降水主要指雨、阵雨、毛毛雨; 固态降水主要有雪、阵雪、霰、米雪、 冰粒、冰雹等。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 同时出现时,我们称之为混合型降水, 主要有雨夹雪、阵性雨夹雪等。
近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年份: 1986-1987、1991-1994、1997-1998、 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2009-2010
2.4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来源于黄河流域地区, 是我国劳动人民自春秋时代开始逐步发 展起来的。由于它反映了农事季节,又 便于掌握和指导农事活动,因而逐渐推 广到全国各地。
2.1.2降水
降水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 态(经融化后)的水。降水量以在水平面上积累 的深度表示,单位为毫米(mm),取一位小数。 1毫米(mm)雨水相当于1亩地浇了约667公 斤(kg)的水。
固态降水有雪、冰粒、冰雹等,雨和雪的 混合降水在天气预报中称为雨夹雪。降雪大小 用降雪量和积雪深度来表述,降雪量和雨量一 样也用毫米(mm)表示,是将承接到的降雪融 化后量得的。积雪深度是在平坦开阔的地面上 直接用尺子量出来的,单位是厘米(cm),简称 雪深。冰雹以个体的直径表示,单位是毫米 (mm)或厘米(cm)表示。
2.1.3风
空气运动产生的气流,称为风。风以风 向和风速两个参数来描述,分别表示空气 流动的方向和速度。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 向,如果风是从北方吹来就称为北风。风 速就是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所经过的距离, 单位以米/秒(m/s)、公里/小时(km/h) 等速率 单位表示。在天气预报中常用“级”(蒲 氏级)表示风速,8级大风空气的流动速度 相当于时速60-70公里,10级风相当于时速 90多公里。
吹雪: 由于强风将地面积雪卷起,使水平能见 度小于10000米的现象。 雪暴: 大量的雪被强风卷着随风运行,并且不 能判定当时天空是否有降雪。水平能见 度一般小于1000米。
霾: 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 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的空气普遍混浊 现象。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 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 浮尘: 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 见度小于10000米。浮尘多为远处尘沙经上 层气流传播而来,或为沙尘暴、扬沙出现 后尚未下沉的细粒浮游空中而成。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从属农历, 其实它是根据阳历来划分的,即根据 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 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黄道 分成24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度。 需要说明的是,黄道是假想太阳在天 空中周年运行的路线,实际上,是地 球的公转轨道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圆, 黄道是古代起的,至今一直沿用下来。
2.3.3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和联系
当你收看或收听天气预报时,“天 气”和“气候”这两个名词会经常出 现。有人认为,反正都是天气呗!就 容易将它们混为一谈。其实,二者的 含义有着较大的区别,相互间又有着 密切的联系。
我们从天气、气候的概念上就可以看出,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在于,天气代表一个较短 的时间段,而气候代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 天气是气候的基础,而气候则是对天气的概 括。天气具有多变性,如晴转雨、雨转晴等。 在同一时间内不同地区的天气也常常是不同 的,群众中早有“十里不同天”之说,而同 一地区不同时间内的天气也常常是不同的。 气候是一个较长时间内天气的概括,相对于 天气而言,气候是比较稳定的。
雷暴: 为积雨云中、云间或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 现象。表现为闪电兼有雷声,有时也可能 只听见雷声而看不见闪电。 闪电: 为积雨云中、云间或云地之间产生放电时 伴随的电光,但不闻雷声。 极光: 在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也可偶见)晴夜见 到的一种在大气高层辉煌闪烁的彩色光弧 或光幕。2.2.5Biblioteka 它天气现象气象信息员培训讲义
第二章气象基础知识
作为气象信息员,很有必要掌握 一些简单的气象知识,如温度、降水、 风、云等基本要素的概念,常见天气 现象的名称、强度等级的划分,理解 天气、气候与气象的区别和联系,明 白我市的气候概况。有了这些基础知 识做铺垫,可以更好地开展后续工作。
2.1常用基本气象要素概述
2.3.4什么是气候异常
气候异常是相对气候正常而言 的。所谓气候正常,是指气候的变 化接近于多年的平均状况,比较合 于常规和较适宜于人类的活动和农 业生产。异常就是不经常出现的, 如过冷、过热、严重干旱、特大暴 雨、严重冰雹、特强台风等等。气 候异常对人类的活动和农业生产有 严重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 赤道东太平洋每隔几年(3-7年)出现一次强 烈的升温并扩展到整个中东太平洋的现象。 拉尼娜现象(反厄尔尼诺现象): 赤道东太平洋每隔几年(3-7年)出现一次强 烈的降温并扩展到整个中东太平洋的现象。
其它天气现象还有大风、飑线、龙卷、 积雪、结冰等。 大风: 瞬时风速达到或超过17.0m/s(或目测估计风 力达到或超过8级)的风。 飑线: 突然发作的强风,持续时间短促。出现时 瞬时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 亦有剧烈变化,常伴随雷雨出现。
龙卷: 一种小范围的强烈旋风,从外观看,是从 积雨云底盘旋转下垂的一个漏斗状云体。 有时稍伸即隐或悬挂空中;有时触及地面 或水面,旋风过境,对树木、建筑物、船 舶等均可能造成严重破坏。 积雪: 雪(包括霰、米雪、冰粒)覆盖地面达到气象 站四周能见面积一半以上。 结冰: 指露天水面(包括蒸发器的水)冻结成冰。
气象要素是指表明大气物理状 态、物理现象以及某些对大气物理 过程和物理状态有显著影响的物理 量。主要有:气温、降水、风、云、 气压、湿度、蒸发、能见度、辐射、 日照等。
2.1.1气温
气温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 量。日常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是指 位于气象观测场中1.5米高度百叶箱内 测得的空气温度。在我国,气温用摄 氏度(℃)表示。气温有定时气温、 日最高、日最低、日平均气温等。日 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3点钟, 日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凌晨日出前。
雨量等级表
雪量等级表
2.2.2地面凝结现象
地面凝结现象包括露、霜、雨凇、雾凇四类。
雾凇图片
露: 水汽在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 (霜融化成的水珠,不记露)。 霜: 水汽在地面和近地面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 松脆的冰晶,或由露冻结而成的冰珠,易在 晴朗风小的夜间生成。
雨凇: 过冷却液态降水碰到地面物体后直接冻结而成的 坚硬冰层,呈透明或毛玻璃状,外表光滑或略有 隆突,也称冻雨。 雾凇: 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却雾滴直接冻结在 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物,常呈毛茸茸的针状或表 面起伏不平的粒状,多附在细长的物体或物体的 迎风面上,有时结构较松脆,受震易塌落。
2.2.3视程障碍现象
视程障碍现象主要有雾、吹雪、雪暴、 烟雾、霾、浮尘、扬沙、沙尘暴等八类。
雾: 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常呈乳白色,使 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能见度是指人们 视线所能延伸的距离。雾按照水平能见度 可分为四个等级。 轻雾:水平能见度1000米~小于10000米; 雾:水平能见度500米~小于1000米;浓雾: 水平能见度50米~小于500米; 强浓雾:水平能见度小于50米。
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1)台风减少。西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 产生次数即在我国沿海登陆次数均较正常年份 少。 (2) 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 部或长江以南地区。北方地区夏季容易出现干 旱、高温,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近百年来 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 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 现象出现的次年。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 区容易出现暖冬。
风力等级表
2.1.4云
云是悬浮在高空中的水滴或冰晶 胶体的集合体,雨雪降自云中。常规 气象观测中要测定云状、云高和云量。 气象上按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和 云底高度,将云分成高、中、低云三 大类。云是天气的相貌,一般天上挂 什么云,就指示地面上有与其相对应 的天气,云的形状可以表现短时间内 天气变化的动态。
扬沙: 由于风大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 水平能见度大于等于1000米至小于10000米。 沙尘暴: 由于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 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根据能见度的 大小,沙尘暴的强度还可分为沙尘暴、强沙尘 暴、特强沙尘暴三个等级。
强沙尘暴图片
2.2.4雷电
雷电一般有雷暴、闪电、极光等三种, 其定义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