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基础知识资料
《气象基础知识》课件

雷电灾害及预防
雷电灾害
雷电是指天空中云层之间或云层与地面之间的放电现象,可导致火灾、爆炸、 电击等灾害。
预防措施
加强防雷设施建设,避免在雷电天气下使用高耸建筑物、金属框架结构等易导 电物体,不在大树下避雨,不接触裸露电线和电器设备等。
台风灾害及预防
台风灾害
台风是指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性涡旋,可导致狂风 暴雨、巨浪、风暴潮等灾害。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REPORTING
究的重点之一。
雷暴系统
雷暴是指积雨云中强烈的雷电和降水 现象,常伴随着大风、冰雹等天气现 象。
雷暴的预报和预警对于保障人民生命 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雷暴的形成和发展与空气的上升运动 和不稳定能量有关,是夏季常见的天 气现象之一。
PART 05
气象灾害与预防
暴雨洪涝灾害及预防
暴雨洪涝灾害
暴雨是指24小时内累积降水量超 过50毫米的降水,可能导致河流 水位上涨、山洪暴发、城市内涝 等灾害。
详细描述
气象是研究地球大气层中发生的各种天气现象和气象过程的科学,包括温度、湿 度、降水、风、气压等要素的变化规律。气象学的研究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具有 重要意义,如天气预报、气候变化预测、自然灾害预警等方面。
气象的分类与特点
总结词
气象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天气现象和气象过程具有不同的特 点。
气象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气象条件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详细描述
气象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如天气预报可以指导人们的出行和生产活动,气候变化会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等 。同时,气象灾害也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重大损失,如暴雨、台风、干旱等灾害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造成威胁。因此,了解气象知识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气象基础知识》课件

地球物理学研究地球内部和外部的物理现象。 关注地震、火山活动、磁暴和太阳风暴等地球物理现象。
总结
通过了解气象基础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气象现象,抵御气象灾害,并掌握 气象预报和地球物理学的基本原理。 同时,展望气象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推动气象科学的进步与创新。
2. 大气结构和公共气象观测要素
大气结构
大气圈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热层和外部大气层。 温度和压力在大气中随着高度的变化。
公共气象观测要素
温度、湿度、气压、风向和风速以及降水是公共气象观测的重要要素。
3. 气象灾害和防御措施
暴雨和洪水
暴雨和洪水对人们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严重影响。 采取防御措施,如修建排水系统、建立防洪工程和加强预警体系。
雪灾和雪灾防御措施
雪灾可能导致道路封闭、交通堵塞和供电中断。 加强道路清理、冰雪防治工作和提醒民众防寒保暖。
台风和暴风雨灾害
台风和暴风雨给沿海城市和岛屿带来破坏性影响。 完善防台风准备工作,加强建筑物的抗风能力和紧急疏散计划。
4气象资料,对未来天气进行推测。 预报分类包括短期预报、中期预报和长期预报。
气象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程,了解气象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以及大气结构和公共气象观测要 素。掌握不同气象灾害的影响和相应的防御措施,同时了解气象预报和地球 物理学的基本知识。
1. 介绍气象学的定义和研究对 象
气象学,定义为研究大气现象和气象要素及其在气候和天气变化中的作用的 科学。
研究对象包括大气的物理性质、大气现象和大气过程。
气象基础知识

百叶箱 温度表放在百叶箱里为什么?
百叶箱四壁、箱顶均采 用双层百叶,以利于通
风,箱内外以及支架均
涂白色,反射太阳、地
最高温度表
面和建筑物的辐射热。
(温度计高1.5米)
最低温度表
最高气温 是指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用横放的最高温 度表来测定。 最低气温 是指一天中气温的最低值,用横放的最低温 度表来测定。 体感温度
干球温度表
干湿球温度表 湿球温度表(温度计的球部
有湿棉纱包着)
使用方法: 先读出并记录干球温度表的示数; 再读出湿球温度表的示数; 然后计算它们的温度差; 最后通过查相对湿度表得出相对湿度。
4、风
高压区
流向
低压区
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
风的定义
风是指相对于地表面的空气运动,气
象上把空气在水平方向的运动定义为风,
人体所感觉到的温度叫体感温度,它受气温、 湿度、风、太阳辐射等因素影响,与气象站百叶 箱中测得的气温是有差别的。
2、气压
气压就是大气压强,是指与大气相接触的面上, 空气分子作用在每单位面积上的力,这个力是由 空气分子对该面碰撞而引起的。 在气象上,气压通常用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 (即整个大气柱)单位面积上的垂直空气柱的重 量表示的,以百帕(hPa)为单位。 气压的大小与海拔高度、大气温度、大气密 度等有关,一般随高度升高按指数递减。
风速常用风级表示
等级
0级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6级
名称
无风 软风 轻风 微风 和风 轻劲风 强风
速度(米/秒)
0.0~0.2 0.3~1.5 1.6~3.3 3.4~5.4 5.5~7.9 8.0~10.7 10.8~13.8
气象基础知识PPT课件

气象上按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和
云底高度,将云分成高、中、低云三
大类。云是天气的相貌,一般天上挂
什么云,就指示地面上有与其相对应
的天气,云的形状可以表现短时间内
天气变化的动态。
-
8
常见天气现象
天气现象是指在大气中发生的各种自然现 象,即某瞬时内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如风、 云、雾、雨、雪、霜、雷、雹等)空间分布的 综合表现。一般可分为降水、地面凝结、视程 障碍、雷电等。
-
3
降水
降水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 态(经融化后)的水。降水量以在水平面上积累 的深度表示,单位为毫米(mm),取一位小数。 1毫米(mm)雨水相当于1亩地浇了约667公 斤(kg)的水。
-
4
固态降水有雪、冰粒、冰雹等,雨和雪的 混合降水在天气预报中称为雨夹雪。降雪大小 用降雪量和积雪深度来表述,降雪量和雨量一 样也用毫米(mm)表示,是将承接到的降雪融 化后量得的。积雪深度是在平坦开阔的地面上 直接用尺子量出来的,单位是厘米(cm),简称 雪深。冰雹以个体的直径表示,单位是毫米 (mm)或厘米(cm)表示。
-
19
扬沙:
由于风大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 水平能见度大于等于1000米至小于10000米。
沙尘暴:
由于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
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根据能见度的
大小,沙尘暴的强度还可分为沙尘暴、强沙尘
暴、特强沙尘暴三个等级。
-
20
强沙尘暴图片
-
21
2.2.4雷电
-
18
霾:
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 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的空气普遍混浊 现象。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 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
气象科普讲解大赛演讲稿

气象科普讲解大赛演讲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气象科普的讲解。
气象是一门研究大气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气象科普知识。
一、气象基础知识1. 大气成分: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汽和少量其他气体组成。
2. 大气层次结构:从地球表面向上分别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磁层。
3. 水循环:指地球上水在不同形态之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下水等。
二、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是指根据当前天气状况和未来趋势,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通常为1-7天)某地区的天气情况。
它可以帮助人们做出合适的出行计划,也对农业生产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1. 天气预报方法:常用方法包括数值模拟预报、统计预报、经验预报等。
2. 天气要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力和降水等。
3. 天气图标解析:常见的天气图标包括晴天、多云、阴天、雨天等,了解这些图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天气预报。
三、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长期时间尺度上的气象状况的改变。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1. 气候变化原因:主要包括人类活动(如工业排放、森林砍伐等)和自然因素(如太阳辐射变化等)。
2. 气候变化影响:影响包括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增多等,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重大威胁。
3. 应对措施:应对措施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效率等,需要全球共同努力。
四、防灾减灾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环境因素引起的灾难性事件,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气象灾害是其中的一种,对人类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
1. 气象灾害类型:主要包括台风、暴雨、雷电等。
2. 防灾减灾措施:应对措施包括加强监测预警、做好应急救援等,可以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以上就是我对气象科普的详细讲解。
气象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地关注气象科普,了解天气变化和防灾减灾知识,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气象小知识100条

气象小知识100条1. 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的科学。
2.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大气的状态和现象,如温度、湿度、风速等。
3. 气候是指长时间内(通常为30年)大气状态和现象的统计特征。
4. 气压是大气对地球表面的压力,单位是帕斯卡(Pa)。
5. 低气压区域通常伴随着多云和降水天气。
6. 高气压区域通常伴随着晴朗和干燥的天气。
7. 风是大气中气体的水平运动。
8. 风速是指风的速度,单位是米/秒(m/s)。
9. 风向是指风从哪个方向吹来,用16个方位表示。
10. 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1. 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水汽含量与饱和水汽含量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12. 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分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的现象。
13. 降雨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降水在地面上积累的水层厚度,单位是毫米(mm)。
14. 雷暴是一种伴有雷电、强风和降水的天气现象。
15. 闪电是雷暴中电荷在云层或云层与地面之间迅速放电的现象。
16. 彩虹是阳光经过雨滴折射和反射形成的彩色光圈。
17. 霜冻是指气温降至0℃以下,导致地面和植物表面结冰的现象。
18. 雾霾是由大量细小颗粒物(如灰尘、烟雾等)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低能见度现象。
19. 气象卫星是通过遥感技术观测大气现象的人造卫星。
20. 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数据和模型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状况。
21. 气象站是观测和记录气象数据的设施。
22. 气象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探测大气中降水粒子分布的设备。
23. 气象气球是携带气象仪器升至高空的气球,用于收集大气数据。
24. 气象飞机是携带气象仪器在空中收集大气数据的飞机。
25. 气象船是携带气象仪器在海上收集大气数据的船只。
26. 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长期变化的现象。
27. 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面温度持续上升的现象。
28. 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和释放热量,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29. 臭氧层是大气中一层富含臭氧的气体层,位于平流层。
气象基础知识课件

VS
气象预报的方法
包括数值预报方法、统计预报方法、经验 预报方法等,其中数值预报方法最为准确 。
气象服务的类型与内容
气象服务的类型
包括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决策气 象服务等,其中公众气象服务最为普遍。
气象服务的内容
包括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灾害预警、气象 信息等,其中天气预报最为基础。
气象预警与应对措施
干旱
长时间内降水不足或无降水的天气现象,可能导致水源枯竭、农作物歉收等灾 害,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寒潮与热浪
寒潮
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强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骤降、风力增强、降水增多等天气现象,可能带来冰雪、冻害等灾害 。
热浪
长时间的高温天气现象,可能导致人体中暑、水源短缺、农作物枯萎等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 响。
06
气象学发展与应用
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与分支
大气圈
天气学
气象学主要研究大气圈中的气象现象、气 候变化以及与大气的物理、化学特性相关 的现象。
天气学是气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 究大气中天气的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
气候学
应用气象学
气候学主要研究气候的形成、演变和分布 规律,以及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 境的影响。
现代气象学在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环境监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 成就,为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服务。
气象学在各领域的应用与前景
农业
通过气象监测和预测,为农业 生产提供及时的天气信息和农 事建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交通
气象条件对交通运输有重要影 响,通过气象监测和预测,为 交通安全提供保障。
环境
气象学在环境监测和保护方面 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空气质量 监测、自然灾害预警等。
气象基础知识

大气分为五层:
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 热层 散逸层
电
离高 层层
大 气
大气的垂直分层
上冷下热 高空对流
电离层能反射 无线电波,对 无线电通讯有 重要作用
气温初稳后升热 只因层中臭氧多 水平流动天气好 高空飞行很适合
平流层 对流层
对流旺盛近地面, 纬度不同厚度变; 高度增来温度减, 只因热源是地面; 天气复杂且多变, 风云雨雪较常见
第三节 发展史
定性观察和描述-----定量深入研究各种大气 物理过程 20世纪70年代以前—传统气候学 20世纪70年代以后—当代气候学
(二)天气学:
1、定义:研究地球条件下不同的区域 内所产生的天气过程、天气系统的成因、 演变规律,并在天气预报上应用的科学。
2、研究对象:地球上的大气
(三)气候学:
3.冰雪圈:全球陆地约有10.6%被冰雪所覆盖。冰具 有很大反射率,在冰雪覆盖下,地面与大气间热量交换 被阻止。冰雪对地表热量平衡有很大影响。
4.生物圈:生物圈包括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在海洋 、陆地、和空气生活的动物,包括人类。生物对于大气和 海洋的二氧化碳平衡,气溶胶粒子的产生以及其它与气体 成分和盐类有关的化学平衡等有很重要的作用。
(2)相对湿度(f) 概念——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e)与同温度
下的饱和水汽压(E)之 比。
相互关系式:f=e/E×100%
相对湿度直接反映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当 其接近100%时,表明当时空气接近于饱和。 当水汽压不变时,气温升高,饱和水汽压增 大,相对湿度会减小。
① 当e不变,温度逐渐上升时,E增大,f 值逐渐减小。已出现的云雾会逐渐消散现 象。
大气臭氧浓度随高度的变化
臭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基础知识一,人工影响天气1. 概述2. 人工降水3. 人工消雾4. 人工防雹5. 人工消云6. 人工防霜冻三,大气科学1.概述2.厄尔尼诺现象3.什么是天气预报4.什么是气象、天气和气候5.天气学, 天气图, 副热带高压, 天气, 天气系统, 气团, 锋面,温带气旋, 温带反气旋, 切变线, 大气环流, 大气动力学人工影响天气根据人们的意愿,通过人为干预,使某些局地天气现象朝有利于人们预定目的的方向转化,以克服或减轻恶劣天气引发的灾害,这种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措施称人工影响天气。
由于天气过程的能量十分巨大,一个10立方公里的云体,其含水量的凝结潜热相当于10万吨煤燃烧发出的热量,而一个台风的水汽每分钟释放的潜热,便相当于20个百万吨级核弹爆炸所释放的能量数。
因此直接制造和消灭一个天气过程是不可能的,比较现实的作法是在云、降水和其他过程中某些关键环节,施放一些催化剂,因势利导,促使天气过程按预定方向发展,以少量代价换取巨大经济效益。
中国人从17世纪至今的土炮、火炮消雹,便是人工影响天气的例子。
目前正在各国试验的人工影响天气项目有:人工降水、人工消雾、人工防雹、人工削弱台风、人工消云、人工防霜冻、人工抑制雷电等。
我国从50年代开始,至今已在大多数省(自治区)开展了人工影响天气试验。
世界上第一次对自然云作人工催化试验则是1946年美国V.J. 谢费尔等进行的,从那时起至今,全世界已有80多国家与地区开展过人工影响天气试验。
i) 人工降水也称人工增雨,是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弹向云中播散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促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
人工增雨常分为暧云催化剂增雨与冷云催化剂增雨。
欲要暧云(温度高于0℃的云)降水,就得使云中半径大于0.04毫米的大云滴有足够的数密度,让它们迅速与小云滴碰并增长,成为半径超过 1.0毫米的雨滴形成降水,因此在那些大云滴数密度小而无法形成降雨的云中,用飞机、炮弹携带等方法,播撒盐粉、尿素等吸湿性粒子,使形成许多大云滴,便可导致形成或增加降水。
欲要冷云降水,就得使冷云上部的冰晶数密度超过1个/升,对那些冰晶数密度不足的冷云,用飞机等播撒干冰、碘化银等催化剂,便可产生大量冰晶,促成或增加降水。
为了弄清楚人工催化剂的效果,弄清人工增雨量的多少,常常要进行检验。
由于云和降水过程十分复杂,使人工降水和降水检验的方法措施还都很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ii) 人工消雾大雾降低能见度、影响飞机起降、容易引发严重交通事故,人类希望能适时进行人工消雾。
我们把用人工播撒催化剂、人工扰动空气混合或在雾区加热等方法,使雾消散,称为人工消雾。
人工消雾分为人工消暧雾(雾区温度高于0℃)和人工过冷雾(雾区气温高于0℃,雾滴为过冷却水滴等)。
目前有三种消暧雾试验方法:①加热法:对小范围区域雾区如机场跑道等,大量燃烧汽油等燃料、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
②吸湿法:播撒盐、尿素等吸湿质粒作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水汽在凝结核上凝结长成大水滴,雾滴会蒸发并在大水滴上凝结,使雾消失。
③人工扰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搅拌空气,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雾便消失。
人工消过冷雾的方法是用飞机或地面设备,将干冰、液化丙烷等催化剂播撒到雾中,产生大量冰晶,它们通过贝吉龙冰水转化过程,夺取原雾滴的水分、雾滴便蒸发而冰晶不断长大降落地面,雾便消失。
这种方法效果显著,已能实际应用。
iii)人工防雹用人工方法使雹云不能降冰雹,或减弱雹强度的措施,称人工防雹或人工抑雹。
中国人很早以前就使用土炮防雹,17世纪末清代的“广阳杂记”对土炮防雹就有明确记载。
20世纪50年代以后,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开展了防雹试验。
通过气象雷达或有经验的观测者目视,识别出冰雹云(比一般雷雨云发展更旺盛、厚度更大、闪电更频繁等),然后采用如下两类方法防雹:①播催化剂法,用火箭、高炮、飞机等把碘化银播撒到雹云中,产生大量冰核进而形成大量人工雹胚胎,它们与云中原来的冰雹胚胎争夺水分,使大家都不能长大成对人畜与作物产生危害的大雹块,在落出云底后还可能逐渐融化成雨滴。
②爆炸法,用高射炮、土炮或火箭等,向雹云的中、下部轰击,往往亦可使雹云不降雹,或在下风向区降小雹,这样便能抑制雹灾。
这种方法在国内被较普遍采用,其防雹的物理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iv) 人工消云用人工方法使局部区域云层消散的措施,称人工消云。
大型运动会或某些航空活动等,有时希望晴朗无云,便可进行人工消云试验。
人工消云分为:人工消冷云和人工消暧云。
人工消冷云的方法是:播撒碘化银等人工冰核或播撒干冰等催化剂,产生大量冰晶,再通过贝吉龙冰水转化过程,原云中的过冷却水滴(云滴)蒸发失,水份转移到冰晶上经凝华冻结,冰晶长大成降水粒子,下降离开云体,使云消散。
人工消暧云的方法是:向云中播散盐粉、尿素等吸湿性粒子,这些吸湿性凝核吸收水汽凝结长大,然后与原来云滴碰并长大,降出云外,使云消散。
此外,还试验过消除积云的方法:在积云顶部摇撒盐粒、水滴、沙子等质粒,有时也观测到云消散,其原理尚待研究。
一般说来所有人工消云方法均不够完善,尚没有达到实际应用阶段。
v) 人工防霜冻用人工方法提高近地面气层和土壤表面温度,使作物和苗木等免受冻害的措施,称人工防霜冻。
常有五类方法:①烟雾法,用柴草或废柴油等燃烧产生烟雾,以抑制地表面长波辐射降冷,还使水汽在烟粒上凝结而释放潜热,从而达到增温防霜冻。
②扰动合法,晴夜的近地层常为逆温层,用吹风机吹风搅动,把上面暧空气搅动向下混合,达到提高下层温度以防霜冻。
③灌水法与洒水法:寒潮来临前,给作物灌水,可防霜冻。
可在作物表面连续洒水,使作物表面一层水膜在结冰时释放潜热,以达到保护作物不受霜冻之害。
④加热法,在果园或珍贵作物园,摆许多加热炉直接加热空气以防霜冻。
此法成本较高。
⑤覆盖法,用农用薄膜覆盖小区域作物,阻止长波辐射降冷,可防霜冻。
vi) 播云(雾)催化剂人工影响天气过程中,为改变云(雾)微结构与演变过程,向云(雾)中播撒的物质,称播云(雾)催化剂。
选用催化剂必须考虑有效、经济、不污染环境、容易播撒、安全无毒害等。
当今所用催化剂有三类:①吸湿性巨核,包括盐(NaCl)、氯化钙、尿素和液水等,它们常用于对暧云的催化剂。
②致冷剂,包括干冰(固体CO2)、液态丙烷、液氮、液态空气等,它们常用于对冷云作催化。
投入冷云后,将使它们周围空气急速降冷,产生大量冰晶胚胎,并进一步生成冰晶。
以干冰为例,实验室结果是:每1克干冰可产生1万亿个冰晶。
③人工冰核,包括碘化银(AgI)等无机冰核及介乙醛等有机冰核,其中以碘化银最常用。
它们常用于冷云增雨和防雹试验中,把它们播入云层,使云增加大量冰核,进而生成大量冰晶,造成增雨或消雹的效果。
大气科学在地球表层有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雪圈、生物圈五大部分,组成了一个综合的系统。
研究发生在大气圈中各种现象的演变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服务于人类的科学称为大气科学。
由于大气圈中发生的各种现象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不受限制,还因地表的水圈、岩石圈、冰雪圈、生物圈的影响,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自然界最为突出的,因此,大气科学的研究必然具有观测点高度分散(全球范围),观测方法高度协调统一(以利比较),观测资料高度集中(迅速交换集中),国际间高度合作(任何一个地区、一个国家都无法孤军作战,反过来世界气象工作也少不了任何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真诚合作)的特点。
大气科学在它的发展进程中已逐渐形成了若干分支,比较成熟的有大气探测学、大气物理学、天气动力学、气候学、农业气象学等。
包围在地球外部的一层气体总称为大气或大气圈。
大气圈以地球的水陆表面为其下界,称为大气层的下垫面。
地球大气在重力场的作用下,保持在地球的外表面上,其密度随高度升高呈指数递减,越向上越稀薄。
大气上界约在1000─2000公里高度。
大气的总质量为5.14E8千克,约为地球质量的百万分之一。
大气质量的一半位于500hPa 以下,平均约为5.5公里,大气质量的99%位于30公里以下,所以大气圈只是地球的一层簿壳,而天气变化仅发生在大气底层十几公里范围内。
大气分层:按大气温度的垂直结构,可把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层和热层。
对流层:地面以上大气的最低层称为对流层,对流层顶的气压约为200hPa,对流层顶的高度夏季高于冬季,在赤道附近约17─18公里,中纬度平均约10─12公里,高纬度为8─ 9公里。
对流层对整个大气圈而言只是很浅薄的一层,但它集中了大气质量的80%以上,几乎全部水汽、云和降水,主要天气现象和过程如寒潮、台风、雷雨、闪电等都发生在这一层。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是:i)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因为大气不能吸收太阳短波辐射,但地面能吸收太阳辐射而升温并放出长波辐射,大气主要通过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和通过对流、湍流等方式从地面吸收热量才能升温,因而越接近地面的大气得到的热量越多,造成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ii)有强烈的垂直混合。
低层空气由于从地面得到热量使之受热上升,高层冷空气下沉,从而造成对流层内存在强烈的垂直混合作用。
热带地面温度高,垂直混合能到很高高度,对流层顶高度高;极地地面温度低,垂直混合作用弱,对流层顶高度低。
iii)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由于各地纬度和地表性质的差异,地面上空空气在水平方向上具有不同物理属性,压、温、湿等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从而产生各种天气过程和天气变化。
平流层:对流层顶向上到50公里左右为平流层。
平流层顶的气压约1hPa。
平流层下部温度随高度变化很小,平流层上部因为存在臭氧层(22─35公里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使大气温度增加,这种下部冷上部热的逆温结构使平流层大气稳定,对流很弱,空气大多作水平运动,大气污染物如核爆炸残留碎片,火山喷发的火山灰等,能在平流层内滞留很长时间。
平流层中水汽和尘埃很少,也没有对流层中的云和天气现象。
中层:平流层顶到85公里左右称为中层。
中层顶气压约0.01hPa。
中层大气中温度随高度递减,水汽极少,有相当强的垂直混合,60公里以上大气分子开始电离,电离层的底就在中层内。
(4)热层:中层顶以上的大气称为热层。
这一层温度又随高度升高而增加。
这是由于热层的分子氧和原子氧能吸收0.17微米的太阳紫外辐射和太阳微粒辐射。
但由于热层很难有对流运动,大气的热量主要靠热传导,而且由于分子稀少,热传导率很小,造成巨大温度梯度和昼夜温差,白天太阳活动期温度高达2000°k,夜间太阳宁静期仅500°k。
热层空气处于高度的电离状态。
热层上部由于空气稀薄,大气粒子很少互相碰撞,高速运动的空气质点可能克服地球引力,向星际空间逃逸,又称逸散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