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教学课第一课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论语十则第一课时说课稿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论语十则第一课时说课稿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论语十则第一课时说课稿“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论语十则第一课时说课稿”这篇语文说课稿由xx为您编撰,希望为广大语文教师在教研说课竞赛等活动中参考。
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文言文是初学者觉得比较难掌握的一种文体。
本文是本册教材第二次学到文言文。
学习本文,是对文言文的进一步熟悉和了解。
而学好本文,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利于以后文言文的学习,对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起着比较重要的指导作用。
2.教材介绍:本文均出自《论语》,这是过去蒙童教学的必读书,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章选录的十章,作为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但全是短章,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其内容涉及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修身做人三个方面,较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因而可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教学。
3.教材的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其依据: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及教材的自身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积累文言词汇;(2)流畅地朗读并背诵本文;(3)理解每一则的含义;(4)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合作探究的精神;(5)进一步把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文言文学习要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文中部分字句的理解。
一、说教法:“教无定法而又有法”,教学方法的设计应面向全体而又注意个体差异,应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的职责主要在于教学生学。
”1.朗读法。
“教学千法读为本”,本课教学较注重朗读训练,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学之前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论语》的语言特色:每节短小精悍,内容前后无联系。
在点拨时读,使学生加深对字词和内容的理解。
同时朗读训练避免单一,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
另外教师要注意朗读技巧的指导,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音流利,音韵铿锵。
本文有许多句式相似,要注意读出对称的感受来。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再如:“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反复的吟诵中,品味语言,感知每一句的大意,加深对每一则内容的理解。
《论语》十则第一课时

在这个课时中,我们将介绍《论语》中的十个重要教导,包括背景简介、第 一则《学而》、第二则《为学》等。探索孔子的智慧,为人生增添新的启示。
孔子生平背景简介
出生地:鲁国乡
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在中国鲁国的一个 小村庄。
学术成就:大成至圣
孔子是古代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 一,他的学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家庭背景:贫寒
孔子的家庭并不富裕,但父母重视教育,为 他创造学习的机会。
影响力:后世崇拜
孔子的思想被奉为圣人,被广泛崇拜,并对 中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论语》十则第一课时介绍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书籍,其中有许多重要教导。这个课时将带您探 索《论语》中的十个教导,为您的人生提供启迪和指导。
第一则:学而
1 背景:
人们应该持续学习,追求知识,过上有意义的人生。
2 教导:
学习不仅限于课堂,包括修身养性、待人接物、与社会互动等诸多方面。
3 重要观点:
提倡实践、思考、自省,明确个人价值观。
第二则:为学
不仅仅是求学
为学不仅是获得知识,也是 培养品德、完善个人情操。
追求卓越
不满足于平庸,要不断追求 卓越,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更 大价值。
勇于批判
独立思考,勇于质疑,不盲 从,不墨守成规。
第三则:由仁
1
仁爱他人
培养仁爱之心,关心和帮助他人,以和善和包容的态度对待世界。
2
追求和谐
努力促进社会和谐,遵守道结合作,共同为更好的未来努力。
第四则:学习礼仪
古代礼仪
现代礼仪
了解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这 是培养自律和尊重的重要途径。
启示人生
思考并应用教导,将孔子的智慧融入自己的生活和人际关系中。
第1课 《论语》十则

((10)之 ①敝之而无憾
②少之时,血气未定
代词,指“车马衣轻裘”
结构助词,的
4.词类活用 (1)就有道而正焉
正,形容词用作动词,修正。
(2)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作动词,吃
(3)老者安之
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逸
(4)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乐,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5)不义而富且贵
富贵,形容词用作动词,得到富贵
(6)请事斯语矣
事,名词用作动词,施行
(7)戒之在得
得,动词用作名词,泛指一切贪欲
5.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1)敏于事而慎于言
状语后置句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状语后置句
(3)克己复礼为仁
判断句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判断句
6.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1)三十而立: 三十岁能自立于世。
(2)怎样理解“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 之”?
[自我核对]这是学习心理的三个阶段:“知之”只是一般的 知道,并未养成强烈的求知欲望,未必能坚持学习,取得效果
;“好之”便大有主动性,有了感情和兴趣,便不以为苦;“乐
之”则以此为乐,不倦追求,亦即由爱好成为志趣,成为生活 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达到最终目的不可,这才是学习生活 上的最高境界。
《论语》十则 第一课时[1]
![《论语》十则 第一课时[1]](https://img.taocdn.com/s3/m/1b24ad65af1ffc4ffe47ac2e.png)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 人办事是不是诚心诚意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 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这一则讨论思想修养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吾日三省吾身”,一个“日”字,强调了反 省的经常性,即每天如此; “三”强调了反省是多方面的。一个破折号, 表明下文是反省的内容。 曾子从三个方面来反省检查自己。从中可见古 代治学人十分重视品德修养。
这一则讨论品德修养问题。
用问答的形式说出儒家的恕道。这一则不仅 强调了对人要宽容,要推己及人,而且借子贡 的问话,突出了要“终身行之”。“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富于哲理,给人启迪,已成为广为 传诵的成语。
(四 )
读书人
宽宏坚毅. 这里指抱 负远大, 意志坚强
任务,使命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
复习《论语》六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 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本课中出现的成语: 见贤思齐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以致用
读了这五则《论语》
我懂得了……
(一)
重视品德修养: 每天自我反省——
是否尽心尽力做事; 是否以真诚交友; 是否认真复习功课。
(二) 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
多向贤德的、 有大智慧的人学习。
(三 )
思想品德修养: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3、填空 教育 家。《论语》 孔子是古代伟大的 思想 家、 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 的言行的书。“论语”的“论 读 lún 。 4、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表明做人应该有远大抱负,坚强的意志的 句子是 士不可不宏毅,任重而道远 。 (2)孔子提出的关于“恕”的处世准则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十则》第一课时

《《论语》十则》学案设计第一课时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1、自学内容 《<论语>十则》2、自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二、重点、难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三、自学提纲1、解决生字词读音论.语 说愠.. 三省罔.. 殆.女凋恕...业. 亦. 矣. 已. 己. 是知.也 2、查阅资料,了解作品及孔子。
3、关键字词理解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而: 时: 习: 之: 亦: 说: B 、愠: C 、吾日三省吾身...... (.吾: 日: 三: 省: 吾身: E 、交: 不信.: 传: F 、温故..而知新 (温: 故: G 、可.以.为师矣 (可: 以: H 、罔: 殆: I 、诲女..知之乎 (诲: 女: J 、是知..也 (是: 知: K 、见贤.思齐焉.. (贤: 齐: 焉: L 、必.有我师焉(必: M 、善者.: 从.之: 改.之: N 、士.不可以不弘毅..(士: 弘毅: O 、仁以为己任.....(仁: 以为: 己任: P 、死而后已.(已: Q 、岁寒: 凋: R 、行之者乎:S 、其恕.乎(恕: 4、熟读课文,并进行示范朗诵。
5、自行翻译前五则论语。
四、自学测评1.《论语》是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的言行。
2.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五、你认为的疑点、难点是什么?互动学案一、教师预设疑、难、拓展点及解决办法。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作者:吴诗斌来源:《语文建设》2008年第05期教学目标1.掌握“习、说”等词在文中的意思。
2.理解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观点。
3.对孔子的为学观点作出自己的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1.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论语》而已。
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
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ppt①)成语“半部《论语》治天下”足以说明孔子和《论语》的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交流。
教师概述: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做人的修养。
2.扫除读音障碍: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3.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4.质疑交流:就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提炼、补充。
三、文本探究1.学习态度想要学习好恐怕第一要素就是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那么孔子是怎样看待一个人求学时应有的学习态度的呢?请用原文回答。
交流明确:(1)第5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时要有实事求是的谦虚态度,不能不懂装懂。
“……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
言要则知,行至则仁。
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荀子·子道》(ppt②)据此,最后一句的“知”字当破读,通“智”。
它告诉我们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谦虚。
《论语》十则(第一课时)_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3预习指导: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愠罔殆谓哉焉诲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一、三分钟演讲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教师讲解: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3.通假字4.朗读与背诵5.四种特殊句式:四、朗读指导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
(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处理方法: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八、小结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自由发言,不拘对错.九、作业l.课后练习一、二题。
A类2.背诵全文。
B类3.默写全文。
C类[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论语》十则(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4.朗读与背诵.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论语十则第一课时

初一语文《论语》十则第一课时一、目标定向:1′1、记忆孔子及《论语》相关知识2、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
3、词语解释和翻译一到四则二、限时预习10′1搜集关于孔子其人及《论语》的资料2、细读《论语》十则,熟读成诵3、为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说.愠.三省.传.不习罔.殆.诲女.是知.也凋.恕.业.亦.矣.已.己.4、词语解释和翻译过关:(一)、第一则1、重点词语:时:习:说:朋:知:愠:君子:2、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为:3、翻译:(二)、第二则1、重点词语:吾:日:为:谋:忠:交:信:传:2、固定句式:“不……乎?”译为:3、翻译:(三)、第三、四则1、重点词语:故:新:知:可以:为:罔:殆:2、翻译三、四则:总结出第三则当中的一个成语()同学们,这一章的内容带给我们什么思考?对于我们学习有何现实指导意义?三、小组展示(10分)1、分配任务。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分配任务。
1′2、小组内按照分配的任务讨论交流,将主要疑难易错问题写在下面。
2′3、小组展示,暴露问题,共性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4′4、整理学案,重点问题强化记忆。
3′四、当堂检测19分钟1.《论语》是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的言行。
2.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家。
3、翻译下列语句: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选择题。
①、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