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整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原文翻译,精华十句,必背!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原文翻译,精华十句,必背!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则见于《里仁》篇,第七则见于《述而》篇,第八则见于《泰伯》,第九则见于《子罕》,第十则为《卫灵公》,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论语十则全文和译文

论语十则全文和译文论语十则全文和译文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论语十则全文和译文,欢迎阅读参考。
论语全文和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解词:时:按时;说:同“悦”,愉快。
翻译: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赏析: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解词: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解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赏析: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解词:愠:恼恨。
翻译: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赏析: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解词:耻:以……为羞耻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解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论语十则原文及译文

论语十则原文及译文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论语十则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论语十则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论语十则翻译第一则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第二则原文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论语十则》原文、译文及注释

《论语十则》原文、译文及注释《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论语十则》原文、译文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论语十则先秦:佚名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译文及注释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论语十则全文

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孔子说:“子路啊,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与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翻译】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肩负重任,路途又很遥远。
以仁为自己的责任,不也是很重的担当吗?直做到死才罢休,不也是路途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翻译】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看得出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关于论语:记录孔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下面小编整理了《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欣赏!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各则注解】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论语十则初中原文

论语十则初中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言语行为俱可。
愿学且思,审视而后行,以至于善,改而至于好。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近年来,《论语》中所记载的“十则”得到了中国学子们的广泛关注和推崇,而“十则”中包含的精神和思想也被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名言凝练而深刻,阐述了子思的伟大思想,充满了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首先,《论语》十则的第一句便以“学而时习之”来提示人们,学习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不仅要学习,还要时刻积极地消化吸收,以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这是当年子思提出的努力学习的哲学观点,也构筑起今日中国教育所奉行的理念: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而不只是一个目的性的状态。
其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子思强调了友谊和热情接待的重要性,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化中民族接纳新事物的基本思想,把“接纳为礼节”作为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点,以此增添一项友好的文化精神。
再次,在“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一句中,子思又提到了以礼让学习达到更高境界,强调要教育弟子以礼让,以文修身,由此凝练出弟子要通过礼仪的学习来修身养性,至此,传承中国传统文明的重要思想也流传至今。
再者,子思曾说道“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表达了信守诚言、坚守礼仪的重要性,这也是中国人至今坚持的原则,传承出来的宝贵文化传承。
最后,子思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来贴近实践,提醒着人们要以言行一致,言行必须一致,才能彰显君子之风。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论语是一部中国古代传世的经典著作,也是我国儒家文化的思想源头,对于人们的成长道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语十则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具体原文及翻译如下: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学习并努力练习,这难道不是极好的吗?”2、子曰:“攻乎畏途,施诸己而不愿,施于人而不必,此之谓大丈夫。
”子曰:“勇于开拓新领域、不自私地给别人所希望的、不附和即便别人不需要的,此之谓大丈夫。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统治一个由千多个部落组成的国家,要守礼敬、可信任、勤俭持家、爱护百姓、据时应变。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子曰:“弟子,走进家门要孝顺,出去要友善,谨慎而可信任,要普爱众人又要特别爱仁义。
”5、子曰:“事父母平,可谓孝;言而有信,可谓仁;行有余力,可谓知。
”子曰:“对父母表示一致的尊重,这可谓孝顺;能够如实说话,这可谓仁德;日常行为要有余力,这可谓明智。
”6、子曰:“事君尽礼,言而有信,雅正,不失辨,可谓仁。
”子曰:“对君主尽心尽力,言语必实,雅正,不会有失败,这可谓仁义。
”7、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审视其所做之事的目的、探究其动机、探测其情绪的安稳,然后再论断其人,人们怎会乐意这样呢?怎会乐意这样呢?”8、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子曰:“一个知识分子不可以不勇于担当,任劳任怨、路很远。
”9、子曰:“君子慎其独也。
”子曰:“君子在独处时要小心谨慎。
”10、子曰:“言必信,行必果。
”子曰:“说话要忠实,行动要有果效。
”通过论语十则,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提倡的道德准则和人生 path、values 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这些道德准则,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努力做到“学而时习之”,不断改善自我;以“攻乎畏途”来开拓新领域,勇于接受挑战;孝顺父母,爱护百姓;尽心尽力辅佐君主;经常审视自己,坚持言必信,行必果,才能够走上人生的正道,真正实现“大丈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第一则:为人处事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十则]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
[论语十则]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
[论语十则]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论语十则]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
[论语十则]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无才能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要有改正。
”
[论语十则]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
[论语十则]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而实现使命的道路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奋斗,这不也是很遥远的吗?”
[论语十则]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天气寒冷了,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
[论语十则]第十则:修身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
论语十则练习题
一填空:
1、孔子名丘, 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被尊称为“圣人”。
2、《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3、“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二、原文填空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 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远道而来
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
6.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7.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
9.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1.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恕”,并阐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论述新旧知识关系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3.比喻君子始终能坚守志节的句子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4.请写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四个。
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择善而从
四、解释加点的词:
时习
..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亦说.乎通“悦”,愉快不愠.生气,发怒
吾日三省
..吾身每天反省
不信.真诚,诚实
传.不习老师传授的知识
温故
..复习旧的知识罔.迷惑
殆.有害诲.女.教导同“汝”,人称代词,你是知.通“智”聪明
弘毅
..强毅
后凋.败落
其.那
五、翻译句子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⑹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请从a.学习态度 b.学习方法 c.修身做人这三方面把下面的句子进行归类。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吾日三省吾身。
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a.学习态度: _②③_b.学习方法: _⑤⑥_c.修身做人: _①④_
1、从本文找出八个成语,并解释其中三个。
成语: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亦乐乎择善而从
解释:任重道远: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有很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择善而从:选择其中好的跟着做,指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学习这些优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厌恶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
2、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
”用课文中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读半部《论语》就可以治理国家(天下);道出(强调)了《论语》在人格修养(修身)和国家治理(治国)方面的巨大作用。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所以“不亦乐乎” 。
5、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范”,那么作为“君子”应具有那些风范呢?
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宽广的胸襟,善良的心地。
6、“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么做的好处。
这是一种严于律己、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只有这样,人才能净化自己的思想,才能在做人与求学方面得到提高。
7、我们从“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
一个好老师应该是能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的知识中有所发现。
强调要独立思考。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比如自己不愿意被别人嘲笑,那么就不要嘲笑别人,而要尊重别人。
俗话说就是“拿人心比自心”,就是从自己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替别人考虑一下。
这是一种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思想,这是人间多一份温暖的前提。
所以我们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