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教育资料】沪教版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学习专用

沪教版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1、陋室铭《全唐文》刘禹锡唐文学家、哲学家中心思想:全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文体知识: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写作特点:借物抒情,托物言志2、爱莲说《周元公集》周敦颐宋哲学家中心思想: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文体知识:说,一种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目的都是为了说明道理,表明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
写作特点:托物言志,以莲喻人3、橘逾淮为枳《晏子春秋》晏子春秋政治家中心思想:文章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机智善辩,挫败楚王的诡计,维护个人和祖国尊严的故事,表现了晏子机智善辩、善于辞令的才能和热爱祖国、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写作特点:比喻说理,类比说理4、伤仲永《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宋号半山政治家、文学家中心思想:文章记叙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以反面的事例来证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
文体知识:古代散文写作特点:对比,反面事例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苏洵。
5、周处《世说新语》刘义庆南北朝文学家中心思想:文章记叙了周处接受批评、勇于改过自新,终于成为国家有用之材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是可以转变的,犯了错误的人,只要勇于改正、弃恶从善,同样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文体知识:志人小说写作特点:对比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孟子战国思想家、政治家亚圣中心思想:文章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上海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资料.

上海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资料一、为学清彭端淑《白鹤堂集》目的是教育他的子侄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
第一部分:通过两组问答,对比鲜明的阐发了无论做事;第二部分;①记叙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②富和尚的两句“子何恃而往”语气不同,前一句为怀;了他面对困难强调客观条件而缺乏勇气的态度;“一瓶;第三部分:由故事引出结论:为学贵在立志,事在人为;二:天时不如地利战国孟子《孟子》;本文讲诉了“蜀鄙二僧”“之南海”的故事,形象的阐述了难以互相转换的辩证关系,告诉读者人贵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勉励人们立志求学,努力上进。
第一部分:通过两组问答,对比鲜明的阐发了无论做事还是求学,难易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
第二部分;①记叙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的结局,证明了主观因素对于事业成败的作用,突出“立志而为”的重要。
②富和尚的两句“子何恃而往”语气不同,前一句为怀疑,后一句为嘲讽。
表现了他面对困难强调客观条件而缺乏勇气的态度;“一瓶一钵足矣”表现了穷和尚面对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勇于大胆实践的精神。
第三部分:由故事引出结论:为学贵在立志,事在人为。
二:天时不如地利战国孟子《孟子》本文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主张施“仁政”以统一天下。
本文在论证思路结构上是层进关系。
“天时”、“地利”、“人和”逐层论述,不可颠倒。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三:晏子使楚本文记述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机智善辩,挫败楚王诡计,维护了祖国的尊严的故事。
第一部分:写晏子使楚前夕,楚王与其左右策划侮辱晏子的方法。
第二部分:写晏子智挫楚王,使其自取其辱。
最后楚王的笑是:尴尬的笑,自嘲的笑,痛苦的笑。
晏子特点:爱国,机智,善于辞令楚王特点:阴暗,愚蠢,自以为是(不自量力)。
四:伤仲永本文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事列,来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提醒人们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学习。
202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4年上海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本场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50分。
一、古诗文(34分)1.默写与运用(1)醉里挑灯看剑,O(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枯藤老树昏鸦,o(马致远《天净沙•秋思》)(3),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4)小张去夏日西湖游玩时,看见了美丽的花朵,浅浅的草坪,他可以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两句来表示。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庆历末,妖贼王则盗据甘陵,贾魏公镇北门,仓卒遣将引兵还城,未有破贼之计。
公日夜忧思,有指使马遂者白公曰:“坚城深池,不可力取,愿得公一言。
”公壮其言,遣行。
见贼偶坐,为陈朝廷恩信:“尔能束身出城,公为尔请于朝,亦不失富贵。
若守迷自固,天子遣一将,提兵数千,不日城陷。
”辞甚激切,贼不答。
遂度终不能听,遂急击贼仆地,扼其喉几死。
2.甲文选自《》一书。
3.下列对词语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1)故不为可得也()A.暂且B.假如C.随便D.已忘(2)遂度终不能听()A.度过B.揣测C.测量D.准则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下列对第一段划线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和地点B.表现出了战争胶着C.引出下文马遂前去与敌军谈判D.突出贾魏公的无能6.甲文用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乙文马遂的行为符合甲文中的论点。
中考语文知识点汇总上海版

记叙文知识点汇总主题类:1主+3人1主:主题=主旨=中心3人:人品:人物品质人性:人物性格人情:人物心情或情感注意:看懂主题,对阅读理解而言非常重要,故阅读文章时,看到议论抒情与主题相关的句子要马上划出。
结构格式:开头——总领下文+事情、引出下文+事情(开篇点题、作铺垫、埋伏笔、设置悬念等)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事情,引出下文+事情)、为下文+事情+作铺垫(衬托、对比、引出、照应上下文……等)结尾——点明中心+中心、深化中心+中心、首尾呼应、点题等)(艺术效果:引人深思,令人回味,含蓄隽永,意味无穷……)一、作用类:基本格式:内容(概括+主题类)+结构1、句子、段落作用:内容:A、概括: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B、主题类表现了什么内容C、结构(见上文)2、人物描写的作用:特有:要指出运用了描写手法A、判断:运用了……的描写【肖像(神态、外貌)、语言、动作、心理】B、概括:划线句、段写了什么内容C、主题类D、结构3、环境描写的作用:特有:渲染……气氛,烘托……心情A、概括:交代……(时代背景、时间、地点、季节、气候等的特点),写出了……B、渲染……气氛C、烘托人物……心情主题类结构(注意:单句的结构作用同上,多句的作用则是:推动情节发展)4、标题作用:内容:指出文章的写作对象或环境、交代主要事件、运用修辞(运用……修辞+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点明(暗示)主题类结构:行文线索,贯穿全文5、插叙的作用:A、补充交代……内容(插叙部分内容概括)B、主题类C、结构倒叙的作用:1、概括:写了……(长的概括段意,短的不必)2、主题类3、结构顺叙的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6、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或作用:比喻、拟人的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具体特点+主题类(多为人情)排比、反问的作用:增强语势,加强语气,强调了+对象+具体特点+主题类夸张、(对比)的作用:强调了+对象+具体特点+主题类设问的作用:问句引起读者对(对象+具体特点)注意和思考,答句强调某些内容+主题类注意:表达效果不考虑结构作用,若问及修辞的作用,还要考虑到结构上的作用二、概括类内容概括:A、六要素法: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B、何人+何情况+何时+何结果方法归纳:1、找到起因、经过、结果2、划出关键句3、筛选关键词4、连词成句三、含义类1、关键语句的含义答题思路:浅层含义+深层含义浅层含义:根据字面意思,就事论事概括。
(上海)中考语文--知识点

一、说明方法及作用 1.举例子:举了什么例子,具体地说明了……
2.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
3.作比较:把什么和什么相比较,突出说明了……
一、论证方法及作用 1.举例论证:举了什么例子,有力地论证了……
2.对比论证:把…和…对比,有力地论证了……
3.引用论证:引用谁的话或名言,有力地论证了……
1.该段中心句
作用(位置) 2.前面的总结句
3.上下文
4.概括划线句
(作为什么论据,证明什么观点)
一、概括1.事情:背景(时间、地点)+人+事(经过、结果)
1.确定范围
2.参考示例进行概括
二、句式: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
2.破折号 1.解释说明
2.话题突然转变
3.声音延长
4.事项列举分承的各项之前
3.省略号 1.引文的省略
2.列举的省略
3.说话断断续续
语义的省略
①标题的作用 1.结构:铺垫、呼应、对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承上启下
2.内容:文章内容,人物品质心情感情,中心主旨
②句子的作用 1.结构:铺垫、呼应、对比,反衬、承上启下
2.内容:句子内容,人物品质心情感情,中心主旨
1.提一个观点 (我们要……)
2.结合文中事例 (比如文中…..)
3.联系生活实际论证 (在生活中……)。
上海中考语文考纲

上海中考语文考纲一、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二、我国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是一个著名的翻译家。
他翻译的外国作品大量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如《谈读书》、《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等。
三、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其作者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我们学过其中的一篇小故事《狼》。
四、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是郭沫若创作的《女神》,此书中国现代新诗创作的代表作。
五、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乡土小说”作家群有鲁迅、沈从文、萧红、蹇先艾等。
如鲁迅的《少年闰土》、《故乡》、《孔乙己》,沈从文的《边城》等均脍炙人口。
六、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有张恨水、张资平、徐枕亚等。
张恨水是高产作家,《金粉世家》是他的代表作。
七、我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鲁迅、胡适、周作人、钱玄同。
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有《狂人日记》《我的母亲》《荷塘月色》《少年中国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领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对于学习心理学的学生来说,获得高等心理学考纲重点高校教师资格证,无疑是对自己专业能力的一种证明和提高。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获得这一重要的职业资格证书。
一、理解考试内容和要求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考试的内容和要求。
高等心理学考纲重点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主要考察的是心理学理论、研究方法、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在准备考试时,我们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二、科学制定学习计划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是成功的关键。
在准备考试时,我们需要根据考试大纲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学习计划。
这包括明确每天的学习任务、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定期进行自我评估等。
同时,我们还需要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每天阅读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和文章,定期参加学术讨论会等。
三、注重实践和应用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实践和应用是获得高等心理学考纲重点高校教师资格证的重要环节。
上海市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理解性默写x-2023年学习资料

学海无涯-6.通过花草来体现西湖早春生机勃勃运用拟人,化静为动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7.写诗人观景处所,写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美景句子是:孤山寺北贾亭亨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天净沙·秋思》(马致远)-1.《天净沙·秋思》写农村晚景的句子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2.《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 的写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3.《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 的名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是:(夕阻西下),断肠 在天涯-★《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1.《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描写禅院幽静的句子是:曲 通幽处,禅房花木深。-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描述大自然美丽的湖光山色涤荡了我们的心胸 让我们心清如水,-愉悦了百鸟的性情,使它们在山林中尽情歌唱。这两句诗是:山光悦鸟性,潭 空人心。-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两句诗各含一个成语,这两句诗是:曲径通幽处万簸此俱 。-4.唐代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5.《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诗,写出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 曲同工之妙。-7.《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美丽的山光使鸟儿欢悦,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 的诗句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既表达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 反感。-8.《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 -的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9.《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 的境界的诗句是: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磐音。这与王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 之妙。-★《陋室铭》刘禹锡-1、《陋室铭》中暗示虽陋室而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斯 陋室,惟吾德馨。-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诗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陋室铭 中表现正反面虚实结合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5、《陋室铭》中反映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 陋是:南阻诸墓-庐,西蜀子云亭。-6、《陋室铭》中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的句 是:何陋之有?
上海中考语文总复习

上海中考语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及文言文阅读方法复习一、记叙文题型及解题思路词语一、词的指代:答题思路:(1)“这”往前文找;“那”往后文找。
(2问“这件事”、“当时的情况”、“那时候”往前文找,注意回答具体。
★【注意把你的答案代入原文中检验是否能讲得通。
】二、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或者能否换成其他的词:解题思路:1、表态;2、解释词语(可从近义词程度、语义、修饰范围等角度辨析地解释);3、带词解句;4、分析该词在文中要表现的人物心情/品质或中心。
5、分析另一词语不好的地方。
★注意:前三条思路基本同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后一条,要着重分析记叙文的情感。
三、分析看似矛盾的词解题思路:1、表态;2、分别解释两个词语的意思;3、分别解释两个此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析该词在文中要表现的人物心情/品质或中心。
句子一、句子的类型有: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二、句式转换:1、陈述句改反问句:A、加上反问词,如难道、怎么等;B、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C、加上语气词,如呢、吗等;D、句号变问号2、反问句改陈述句:A、问号改句号;B、去掉语气词,如呢、吗等;C、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D、去掉反问词,如难道,怎么等。
三、修辞★修辞方法作用的答题要求是:既要点出该修辞方法的一般作用,又要写出在文中具体的表达作用。
不能只回答修辞方法的一般作用,而不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回答。
★修辞考点:“三比二问一拟一夸”(一)比喻答题思路:(抓名词)将……比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某人某物怎样的特点,(体现了……的感情/思想)。
(二)排比答题思路:1、排比的作用:写人,多方面、多角度地将人物刻画细致,体现人物怎样的特点;写景,多方面、多角度地、细致入微/层次清楚/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景物怎样的特点;说理,多方面、多角度地充分透彻地阐述某种观点。
2、排比答题思路:(1)增强语势。
(2)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导语:文章应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表达通顺、连贯。
1.常识:
①.选自《孟子o公孙丑下》。
孟子,名轲,战国思想家。
《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所着。
②.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孟子》中的文章有《王顾左右而言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中心:
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提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
段意:
①.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突出“天时不如地利”。
③.突出“地利不如人和”。
④.紧接前面的“人和”,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3.句译: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时机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又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重要。
②.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敌人既然来包围并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不能用兵器和盔甲的锐利坚固来在天下建立威信。
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得到民心(的人,帮着他的人就多;没有施行仁政,没有得到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知识点归纳:
1、表明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锐意进行变法改革时的抱负的诗句;写出《登飞来峰》中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这首诗中,“鸡鸣日升”、“浮云”“最高层”寓意各是什么?答:“鸡鸣日升”的灿烂图景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3、三四两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答: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变法,他就不会害怕朝廷小人刁难、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
变法一定能成功。
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4、用联想和想象描绘三四句的意象,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它蕴涵的哲理。
答:脚下云雾缭绕、浮云翻滚,但我再也不用担心它们遮住我极目远眺的视线了,因为我已身处凌空的最高层,视野开阔,远近景物一览无余。
启示: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使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依据《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XX年10月版规定的六至九年级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与要求,确定以下考试目标。
1.文言文阅读能力
(1能默写规定范围内的文言诗文。
(2掌握150个文言实词的含义。
(3掌握“之、其、而、以、何、于”等虚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4掌握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
(5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
(6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7能概括文章的中心。
【XX考试手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
(8能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倾向。
(今年考纲将文言文阅读能力放在前面,遵循了试卷出题的顺序。
改变点:将原来的“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改为“能概括文章的中心”,XX考纲侧重于对文章中心内容的概括,个人认为降低了文言文理解的难度。
2.现代文阅读能力
(1能正确书写3500个常用汉字。
(2能运用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引号、破折号、
省略号、书名号等11种标点符号。
(3能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辨析同义词和反义词,领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4能识别和运用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等4种句式。
(5能读懂文章的内容,能提取并解释文章中的信息(新增。
(6能概括文章要点和主旨。
【XX考试手册:能识别不同的文体,能读懂文章的内容,能概括文章要点和主旨。
】
(5、6点变化较大,将“能识别不同文体”删掉,新增
点“能提取并解释文章中的信息”,此新增点考查学生筛选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并且要求对文中相应信息给予解释,重在考查对文中信息的比较基础的理解。
“能概括文章要点和主旨”单独列出来,显示其在今年考试中的重要性。
文章主旨及要点的侧重要作为重点。
(7 能把握句子在文中的含义,能分析句子或段落的作用。
(8能梳理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结构:说明文(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记叙文(顺叙、倒叙、插叙;议论文(总分、并列、层进、对照。
【XX考试手册:能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说明文(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记叙文(顺叙、倒叙、插叙;议论文(总分、并列、层进、对照。
】
(将“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分为“梳理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结构”,要求上进一步细化,考查学生梳理文章的能力,并且在把握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做相应的分析。
(9能识别和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等6种修辞方法,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10能辨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等4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1能识别人物描写(肖像、动作、语言、心理和环境
描写(自然、社会的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2能辨别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13能依据文意,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方式、语言特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14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要求作适当的拓展。
3.综合运用能力(此部分是新增加的内容,将原来的 8 分题加默写的 3 分并为综合语文学习能力的考查。
此部分注重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和全国卷中语文综合能力学习部分的要求一样,比较灵活,对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1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和现实生活,运用语文知识和综合学习的语文能力解决问题。
(2能根据要求进行仿写、扩写、缩写、改写、续写。
4.写作能力 (1能记叙生活中的人、事、物。
(2能说明生活中的事物或事理。
(3能对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表达自己的感受、认识和见解。
(4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600 字左右的文章。
(5文章应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表达通顺、连贯。
(6字迹清楚,书写规范,文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