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讲座知识点

抗菌药物讲座知识点
类药物均具有较长的抗生素后效应(PAE)。
4.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是指药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其杀菌活性有关,通常在药物浓度
达到对细菌MIC的4~5倍时,杀菌活性达饱和状态,药物浓度继续增高 时其杀菌活性无明显改变,但杀菌活性与药物超过细菌MIC时间的长短 有关,如果血或组织内药物浓度低于MIC值时,细菌可迅速重新生长繁 殖。
抗菌药物讲座知识点
一、抗菌药物分类及主要特点
抗菌药物分类
相似药学特征组
主要特点
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G、苄星青霉 G+菌,淋球菌、放线菌、破伤风、炭疽及

各种螺旋体等
耐青霉素酶青 甲氧西林
霉素
用于MSSA所致败血症等,对MRSA感染 无效
青霉素类 广谱青霉素
覆盖G+菌及部分肠杆菌科细菌,其中哌拉 阿莫西林、哌拉西林、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对铜绿假单胞 阿洛西林、美洛西林 菌亦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时间依赖性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多次给药 以使T>MIC的时间延长,达到最佳疗效。
浓度依赖性的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则可减少给药次数,增 加每次给药剂量,或单次给药,使AUC24/MIC和Cmax/MIC值达较 高水平,以达到最大的杀菌作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分类
分类
PK/PD 参数
脑脊液/血药物浓度比率<5% 头孢唑林
脑脊液药物浓度甚微量或不能测得者
克林霉素
罗红霉素
红霉素
伊曲康唑
克拉霉素 阿奇霉素
两性霉素B
注4: 红霉素、克林霉素和两性霉素B等对血脑屏障的穿透性较差,无论有无脑膜炎症,脑 脊液中药物浓度均不能达到抑菌水平

抗菌药物的基础知识

抗菌药物的基础知识

抗菌药物的基础知识1. 引言抗菌药物(Antibiotics)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

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医疗领域的一项重要措施。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分类及使用原则是我们在学习和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2.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菌药物通过不同的方式作用于细菌,从而发挥抗菌效果。

常见的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2.1 细胞壁合成抑制剂这类药物能够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进而破坏细菌的结构和功能。

典型代表有β-内酰胺类药物,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

2.2 蛋白质合成抑制剂蛋白质是细菌生存和繁殖的基础,蛋白质合成抑制剂能够阻止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常见的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有氨基糖苷类药物,如庆大霉素和链霉素等。

2.3 核酸代谢抑制剂这类药物能够干扰细菌的核酸合成和代谢过程,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复制。

代表性的核酸代谢抑制剂包括氟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等。

2.4 代谢酶抑制剂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的代谢酶活性来发挥抗菌作用。

典型代表是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嘧啶和复方磺胺琥珀酸钠等。

根据其化学结构和抗菌谱的不同,抗菌药物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分类方法。

3.1 根据化学结构分类抗菌药物的化学结构不同,其抗菌谱和作用机制也会有所差异。

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抗菌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大类:•β-内酰胺类药物: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糖肽类药物:如万古霉素和链霉素;•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嘧啶和复方磺胺琥珀酸钠;•异烟肼类药物:如异烟肼和利福平等。

抗菌药物对不同菌种有不同的抗菌效果,根据其抗菌谱的广泛程度,抗菌药物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狭谱抗生素:只对特定种类的细菌有抗菌作用,如青霉素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宽谱抗生素:对多种细菌有抗菌作用,如头孢菌素对青霉素不敏感的细菌也有效;•广谱抗生素:对广泛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有抗菌作用,如氨苄西林和环丙沙星等。

抗菌药物基础知识问答

抗菌药物基础知识问答

抗菌药物基础知识问答1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原则是什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疗效和安全性、细菌耐药性、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三级,结合各级各类医院实际情况进行分级管理。

抗菌药物分级原则:(1)非限制使用级: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2)限制使用级:鉴于此类药物的抗菌特点、安全性和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需对药物临床适应证或适用人群加以限制,价格相对较非限制使用级略高。

(3)特殊使用级:是指某些用于治疗高度耐药菌感染的药物,一旦细菌对其出现耐药,后果严重,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者,以及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后者的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尚不多,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药品价格相对较高。

(来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六条)2、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原则有哪些?(1)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2)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3) 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4)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包括:品种选择、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次数、疗程、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来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3、抗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和考核内容包括哪些?答: 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国家处方集》和《医疗机构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3常用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特点与注意事项。

4常见细菌的耐药趋势与控制方法。

5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

4、临床医师能否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医师可以越级使用一日剂量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课件内容

抗菌药物课件内容

抗菌药物课件内容
一、定义及分类
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破坏细菌的生长
和繁殖,从而杀死细菌或抑制其生长。

根据其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的不同,抗菌药物可分为抗生素、抗真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三大类。

二、抗生素的作用原理与临床应用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生素,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
成而导致细菌死亡。

这类药物在感染病原菌不明确的情况下常被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通过阻止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而杀死细菌,被广泛应用于呼吸
道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等疾病的治疗中。

三、抗真菌药物的分类及用途
抗真菌药物是用于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根据其靶位和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
抑菌药、细胞膜药和合成醇药三类。

在临床上常见的抗真菌药物有克霉唑、伊曲康唑等,主要用于治疗念珠菌感染等疾病。

四、抗病毒药物的作用及应用范围
抗病毒药物是用于治疗病毒感染的药物,包括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剂两大类。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来达到治疗目的,常用于治疗流感、HIV感染等疾病。

五、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副作用
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应遵循合理、规范的原则,以减少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
药性并降低副作用的发生。

常见的抗菌药物副作用包括过敏反应、肝肾损害等,医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来进行治疗。

结语
抗菌药物在临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使用也需谨慎,避免耐药性的产生和潜在的副作用。

只有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才能更好地治疗感染疾病并保护患者的健康。

2024抗菌药物培训试题及答案

2024抗菌药物培训试题及答案
2024抗菌药物培训试题及 答案
contents
目录
• 抗菌药物基础知识 •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 • 感染性疾病治疗策略 • 耐药性问题及应对策略 • 临床案例分析题 • 答案及解析
01 抗菌药物基础知 识
抗菌药物定义与分类
定义
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个 别也可局部应用)的各种抗生素以及喹诺酮类、磺胺类、 硝基咪唑类、硝基呋喃类等化学合成药。
03 感染性疾病治疗 策略
经验性治疗与针对性治疗选择依据
经验性治疗
在获得病原学结果前,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等,推测可能 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选择广谱抗菌药物进行经验性抗感 染治疗。
针对性治疗
在获得病原学结果后,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针对性强的窄谱抗 菌药物进行治疗。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对抗菌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容易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加不 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因此,在治疗这类患者感染时,需根据患者应 对策略
细菌耐药性现状分析
01
细菌耐药性全球流行趋势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多重耐药菌的出现给临床
02 临床常用抗菌药 物
β-内酰胺类药物
01
02
03
青霉素类药物
如青霉素G、阿莫西林等 ,主要用于治疗革兰氏阳 性菌感染。
头孢菌素类药物
如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等 ,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 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 有良好效果。
碳青霉烯类药物
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 ,主要用于治疗严重感染 和多药耐药菌感染。
联合用药指征及注意事项
联合用药指征
对于严重感染、混合感染、难治性感染等复杂情况,单一抗 菌药物难以控制病情时,可考虑联合用药。

抗菌消炎药

抗菌消炎药

主要议题:一、与抗菌药物相关的医药知识二、抗菌药物分类介绍及各自特点三、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四、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与滥用危害议题一、与抗菌药物相关的医药知识一、感染1感染的特点感染的一般特点:发病率高、传染率高感染的基本特点:可以找到可传播的病原体2病原体病原体的分类: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肿瘤细胞(原癌基因与种植传播)、非细胞结构(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3细菌的分类与抗菌谱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细菌的类型:格兰氏分类法+形态分类法)议题一、与抗菌药物相关的医药知识二、炎症1表现:红(局部)、肿(局部水肿)、热(全身或局部)、痛(炎性物质分泌造成的刺激)2分类:有菌炎症—生物引起(例:肺、气管、支气管、肠道、胃、尿路、生殖器)—抗菌消炎药物无菌炎症—物理或化学引起(例:肩周、腱鞘、滑膜)—非甾体抗炎药物(阿司匹林、布洛芬、酮洛芬、米洛西康、塞来昔布)有菌感染的最正确判定方法是—检查(病原体化验)有菌感染的经验判断(黄色粘稠状分泌物—黄痰或黄鼻涕)议题一、与抗菌药物相关的医药知识三、抗菌药物分类1、抗生素(微生物来源—天然或半合成,如,青霉素)1940年弗莱明从烂橘子中发现青霉附近不长葡萄球细菌2、人工合成抗菌药(化学合成—硝基咪唑、喹诺酮类、呋喃类)3、中药抗菌药物(植物来源—金银花、黄连素、板蓝根、穿心莲)议题二、抗菌药物分类介绍及各自特点(一)抗生素(一)β内酰胺类(品种最多,应用最广)1、青霉素类特点:安全性高,毒性最低(孕妇首推),抗菌活性高,少有敌手,最高强度的抗生素之一。

问题:耐药性高,过敏问题(可致死)抗菌机制:杀菌药物—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议题二、抗菌药物分类介绍及各自特点(一)抗生素药店常用药物:青霉素V钾:轻度上呼吸道感染可用,80%耐药氨苄青霉素:28%有皮疹发病可能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伤寒等疾病由于青霉素过敏问题,使用注射青霉素必须要做试敏,口服严格意义也需要做试敏过敏是由药物中的杂质引起的:纯度越高,越不容易过敏联邦阿莫仙—免皮试,说明书中(1万次试验验证案例))议题二、抗菌药物分类介绍及各自特点(一)抗生素2、头孢菌素类特点:1与青霉素有交叉过敏反应(青霉素过敏者,头孢过敏概率高)特点:2过敏但几率低,以前用过口服可面皮试特点:3随代次增高,抗菌强度增强,抗菌谱增加议题二、抗菌药物分类介绍及各自特点(一)抗生素头孢菌素代次:四代一代头孢:国企—上海先锋研发较常见Ⅰ号头孢噻吩 Ⅱ号头孢噻定Ⅳ号头孢氨苄 Ⅴ号头孢唑啉(注射)Ⅵ号头孢拉定 Ⅶ号头孢乙氰Ⅷ号头孢吡啉 Ⅸ号头孢羟氨苄特点:应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肾毒性巨大,老人,儿童,肾病患者尽量不用议题二、抗菌药物分类介绍及各自特点(一)抗生素二代头孢:头孢呋辛(酯—减轻肝脏负担,抗胃酸作用)、头孢孟多、头孢克洛特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格兰氏阴性阳性感染均可四代头孢:医院使用,注射(头孢吡肟、头孢匹罗)议题二、抗菌药物分类介绍及各自特点(一)抗生素三代头孢:特点:几乎无肾毒性,抗菌谱进一步扩大,副作用降到最低(头孢噻肟—脑感染优选,可透过血脑屏障)(头孢曲松—菌必治,长效头孢,一日一次即可)(头孢哌酮(先锋必)—肝胆感染优选,不稳定,可+舒巴坦钠维持稳定)(头孢他啶—对绿脓杆菌杀灭有特效,皮肤烧伤。

抗菌药物的基础知识

抗菌药物的基础知识

抗菌药物的基础知识抗菌药物是指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威胁不断增长,对抗菌药物的了解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抗菌药物的基础知识,包括分类、作用机制、常见的抗菌药物等内容。

一、分类抗菌药物可以根据其主要作用对象进行分类。

1. 抗生素: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根据其来源和作用机制的不同,抗生素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青霉素、四环素、氨基糖苷类等。

2. 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等。

常见的抗真菌药物包括伊曲康唑、氟康唑等。

3. 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如流感、HIV感染等。

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包括阿昔洛韦、奈韦拉平等。

4. 抗寄生虫药物:抗寄生虫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如疟疾、弓形虫病等。

常见的抗寄生虫药物包括氯喹、吡喹酮等。

二、作用机制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多种,根据其作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细菌细胞壁的靶点:部分抗菌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例如,青霉素类药物可以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导致细菌死亡。

2. 细菌核酸的靶点:某些抗菌药物通过干扰细菌核酸的复制和转录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这类药物包括喹诺酮类药物、利福平等。

3. 细菌蛋白质合成的靶点:一些抗菌药物可以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阻断细菌的生长。

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以影响细菌的蛋白质合成。

4. 细胞膜的靶点:抗真菌药物主要通过影响真菌的细胞膜结构和功能来抑制真菌的生长。

例如,伊曲康唑可以干扰真菌细胞膜中的酵素活性,抑制真菌的生存能力。

三、常见的抗菌药物1. 青霉素类药物:青霉素类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抗菌药物之一。

它们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阳性细菌感染。

常见的青霉素类药物有青霉素G、青霉素V等。

2. 大环内酯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对多种细菌有很好的抗菌作用,并且对某些特定的细菌耐药性较低。

代表性的药物有红霉素、克拉霉素等。

3. 氨基糖苷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细菌感染,如肺炎、败血症等。

临床医师抗菌药物应用基础

临床医师抗菌药物应用基础

临床医师抗菌药物应用基础在当今医疗领域,抗菌药物的应用已经成为临床医师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确地应用抗菌药物不仅可以治疗感染疾病,还可以减少抗药性细菌的产生,降低医院感染率。

因此,了解抗菌药物的基础知识,包括种类、用法、不良反应等内容,对于临床医师来说至关重要。

一、抗菌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理学作用机制以及化学结构的不同,抗菌药物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抗菌药物包括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

在临床应用中,医师需要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种类以及药物的作用机制来选择最合适的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1. 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

在治疗感染疾病时,应根据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来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

2. 注意抗生素的使用剂量和频次。

临床医师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需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中的剂量和用药频次来进行给药,避免用药不足或过量。

3. 遵循抗生素使用原则。

临床医师应遵循抗生素使用的原则,包括减少滥用、选择广谱抗生素等,以降低抗生素滥用导致的抗药性细菌产生。

三、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由于药物的特性以及患者个体差异等原因,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

常见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肠道菌群失调等。

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临床医师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为了减少抗生素滥用导致的抗药性细菌产生,临床医师应积极倡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包括降低广谱抗生素的使用频率、减少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等,以达到延缓抗药性细菌产生的目的。

总结起来,作为临床医师,掌握抗菌药物的基础知识,包括分类、使用原则、不良反应及合理使用等内容,对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抗药性细菌产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能够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学习和理解,做到科学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药基础知识目录一、概念及相关参数二、抗菌药的分类三、抗菌药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四、合理用药的基本思路、常用品种定位一、概念及相关参数抗生素(an-tibiotics)原意是指由某种有机体(一般来说是某种微生物)所产生,在稀释状态下,对别种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抗生素依据它们的作用对象以及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抗细菌作用、抗病毒作用、抗真菌作用等。

比如由青霉菌属所产生的青霉素,以及头孢菌素、链霉素等是抗细菌的抗生素;治疗单纯性疱疹的阿糖腺苷是抗病毒的抗生素药;两性霉素B是有抗原生动物感染的抗生素。

抗菌药(antibacte-rials)是指一类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除一部分来自于自然界某种微生物的抗生素外,还包括人工合成的抗菌药,比如磺胺类、喹诺酮类等。

青霉素、链霉素等有抗细菌作用的抗生素是抗菌药,一部分来源于微生物的抗肿瘤药物也属于抗菌药。

抗菌药物的药代学(PK)参数生物利用度:给药后进入血液循环的药量比例。

静脉给药的生物利用度通常为100%,其他给药方式则低于100%。

生物利用度是药物制剂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包括剂型因素和生理因素两个方面:剂型因素如药物的脂溶性、水溶性和pKa值,药物的剂型特性(如崩解时限、溶出速率)及一些工艺条件的差别;生理因素包括胃肠道内液体的作用,药物在胃肠道内的转运情况,吸收部位的表面积与局部血流,药物代谢的影响,肠道菌株及某些影响药物吸收的疾病等。

血药峰浓度(Cmax):单次给药后药物所能达到的最高血清浓度。

它与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达到时间有关。

达峰时间(Tmax):给药后达到最高血药浓度的时间。

分布容积(Vd):药物在体内分布的相对体积,可体现给予一次剂量后预期能达到的血浆浓度,或达到某种血药浓度估计所需要的剂量,Vd>3L提示药物已分布至血液外的组织。

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代表药物在人体中被吸收利用的程度。

AUC大则生物利用度高,反之则低。

消除半衰期(T1/2):血清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可用于设计给药方案,特别是给药时间间隔。

抗菌药物的药效学(PD)参数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指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最低浓度。

是抗菌活性的重要指标。

杀菌曲线:是抗菌药物的药效动力曲线,是以药物作用时间为横坐标,不同时间点细菌计数(lgcfu.ml-1)为纵坐标绘制的时间-菌落数对数曲线。

联合药敏指标(FIC):FIC﹤0.5时提示协同效应,FIC为0.5~1为相加效应,FIC为1~2为无关效应,FIC﹥2提示拮抗效应。

血清杀菌滴度:指给药后一定时间(一般为峰浓度时间)采血,测定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高血清稀释倍数。

是体外测定患者血清所含药物杀灭细菌的活性抗菌药物后效应(PAE):指细菌停止接触抗生素后仍处于抑制状态,至恢复生长繁殖所需的时间,此种作用随着细菌接触药物时间的长短和药物浓度的增高而增强。

防耐药突变浓度:是抑制细菌耐药突变的最低浓度。

示。

Cmax/MIC:抗菌药物血药峰浓度和MIC的比值。

AUIC: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图中MIC以上的AUC部分,一般以24小时AUC与MIC 的比值表示。

二、抗菌药的分类抗菌药物种类繁多,其分类方法也较多,目前一般常采用下列4种分法:1 按化学结构分类1.1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双氯西林),氨基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羧基广谱青霉素(替卡西林),脲基广谱青霉素(哌啦西林、美洛西林),其他(美西林)头孢菌素类:第一代…头孢氨苄(先锋IV)、头孢唑啉(先锋V)、头孢拉定(先锋VI)‟,第二代(头孢呋辛、头孢丙烯、头孢孟多),第三代(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他美),第四代(头孢吡肟、头孢匹胺、头孢匹罗)头霉素类:头孢美唑、头孢西丁、头孢米诺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帕尼培南-倍他米隆、美罗培南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克拉维酸、他唑巴坦1.2氨基糖苷类(水溶性好,有肾毒性和耳毒性)由链霉素产生及半合成的品种:链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由小单胞菌产生及半合成的品种:庆大霉素、西索米星、依帕米星、依替米星1.3大环内酯类(此类抗菌药对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有效。

PEA长。

)14元环:(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15元环:(阿奇霉素);16元环:(麦迪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吉他霉素)1.4酮内酯:泰利霉素1.5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多西环素1.6芳香族类:氯霉素、甲砜霉素1.7糖肽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1.8多肽类:多粘霉素B1.9多烯类: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1.10磺胺类:磺胺嘧啶、磺胺甲噁唑1.11喹诺酮类:第一代:(萘啶酸,现少用),第二代(吡哌酸,现少用),第三代(诺氟沙星、氧氟沙星、斯帕沙星),第四代(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三四代又称氟喹诺酮)1.12噁唑酮类:利奈唑胺2.按对微生物作用方式分类2.1繁殖期杀菌剂:β-内酰胺类、糖肽类、氟喹诺酮类、噁唑酮类、异烟肼、利福平。

2.2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多肽类2.3速效抑菌剂: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2.4慢效抑菌剂:磺胺类临床上,杀菌剂和抑菌剂对药物使用指导意义不大,而且杀菌和抑菌作用是相对的,对极敏感的细菌应用大剂量抑菌药也足以杀菌;对不敏感的细菌应用一般剂量杀菌剂也只能产生抑菌作用。

抗菌药的敏感性、足量的药物浓度和病灶组织穿透力是杀菌或抑菌作用的关键。

药物的实际应用需要结合实验室数据、药动学、药效学数据及临床经验综合考虑。

3.按抗菌谱分类3.1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青霉素、第一代头孢、大环内酯类、糖肽类、噁唑酮类3.2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阴性菌:第三代头孢、氨基糖苷类、多肽类3.3广谱抗菌药:第二代和第四代头孢、广谱青霉素类、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3.4抗真菌: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咪康唑、氟康唑、酮康唑3.5抗结核杆菌类: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第四代喹诺酮3.6抗厌氧菌类:甲硝唑、替硝唑3.7抗军团菌:大环内酯类、第四代喹诺酮(特别是左氧)3.8抗鼠疫杆菌及布鲁菌病:四环素类与氨基糖苷类联用3.9抗立克次体病:四环素类3.10抗支原体或衣原体: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3.11抗螺旋体(包括梅毒、回归热和钩端螺旋体):青霉素(大剂量)、四环素类4按作用原理分类4.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糖肽类、磷霉素和杆菌肽4.2抑制蛋白质合成类:氯霉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

4.3抗叶酸代谢类:磺胺类4.4影响胞浆膜通透性类:多粘霉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酮康唑、咪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4.5抑制DNA、RNA合成类:喹诺酮类、利福平、利福定、利福喷丁、乙胺丁醇、阿糖腺苷、抗病毒药三、临床应用分级管理(抗菌药管理的趋势,现只有部分地区真正实行)为合理使用抗菌药,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临床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和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并结合各级医院实际情况进行分级管理。

(一)抗菌药分级原则1.非限制使用(一级):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青霉素类、一代头孢、大部分三代喹诺酮、部分氨基糖苷类、部分大环内酯类)2.限制使用(二级):鉴于此类药物的抗菌特点、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以及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需对药物临床适应证或适用人群加以限制。

(二代头孢、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少数喹诺酮类、小部分氨基糖苷类)3.特殊使用(三级):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加倍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包括某些用以治疗高度耐药菌感染的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其疗效或安全性方面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药品价格相对较高者。

(三代头孢、四代头孢、碳青霉烯、头霉素、四代喹诺酮类)(二)抗菌药分级管理办法1.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首先使用非限制性抗菌药物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可选用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从严控制使用。

2.临床医师根据诊断和患者情况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

患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有主治以上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患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要有严格的指征和确凿的证据,经抗感染专家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处方要有高级职称资格医师签名。

四、合理用药的基本思路、常用品种定位1.合理用药基本思路1.1树立病原学的观念根据指征及查明感染原,以针对性用药。

1.2根据抗菌药的特性选择最佳方案综合考虑“病原体-药物-人体”三个关键因素。

①独特的抗菌特点。

如,第三代头孢菌素中,头孢他啶对绿脓杆菌的作用最强,其次为头孢哌酮。

②在感染部位药物浓度足够高且维持一定时间。

如哌拉西林胆汁分布浓度较高。

③对患者安全。

特别对小儿、老人、孕妇、授乳妇、肝功能或肾功能不全者更应考虑药物的安全性。

2.主要品种的临床定位:2.1氨基青霉素抗菌谱广。

本类药品在胆汁中浓度高,易透过血脑屏障,在脑脊液中可达有效水平。

主要品种有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其抗菌谱与抗菌活性相似。

阿莫西林对肠球菌与沙门菌属的作用较强,而氨苄西林对流感杆菌稍强。

阿莫西林的杀菌作用更强更快;皮疹发生率明显低于氨苄西林;同剂量口服后,阿莫西林的血药浓度较高,生物利用度高。

2.2广谱青霉素抗菌谱广。

本类产品主要用于各种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感染。

如,哌拉西林与呋苄西林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活性与阿洛西林、美洛西林相似或稍强,在胆汁中浓度均较高。

美洛西林与哌拉西林又可作为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选用药物。

呋苄西林的水溶性较差,使用时需反复摇荡。

2.3头孢菌素类目前有四代产品,较重的革兰阳性菌感染宜选第一代头孢,而较重的革兰阴性菌感染宜选第三、四代头孢,耐青霉素的肺炎球菌对第三代头孢非常敏感。

一代:头孢拉定的抗菌作用较弱,单药用于肺炎或皮肤软组织、泌尿道、消化道等感染,因其毒性低,不含钠,更适用于老年人、新生儿、浮肿、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等患者,其不同制剂可供口服,肌注或静脉给药,临床换用方便。

二代:头孢呋辛是较好的品种,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作用良好;对细菌产的β-内酰胺酶极其稳定; 几乎无肾毒性;能顺利透过血脑屏障;既有注射又有口服制剂。

三代:头孢噻肟对肠杆菌科细菌的作用优于其它第三代头孢,但对绿脓杆菌的作用较差,在体内代谢使抗菌作用减弱,故严重感染时用药剂量需高。

头孢他啶是头孢菌素中对绿脓杆菌、沙雷菌属等作用最优的品种,对部分不动杆菌属等葡萄糖不发酵革兰阴性杆菌也有一定作用;对某些免疫功能不全者感染具良好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