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朱元璋的历史故事

合集下载

朱元璋的传说故事

朱元璋的传说故事

朱元璋的传说故事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

那你知道朱元璋的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朱元璋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朱元璋的传说故事篇【1】相传,朱元璋少时家贫,从没吃饱过肚子,17岁那年他又因父母双死于瘟疫,无家可归,被迫到家乡黄觉寺当了一名小和尚,以图有口饭吃。

但是,不久家乡就闹了灾荒,寺中香火冷落,他只好外出化缘。

在这其间他历尽人问沧桑,常常一整天讨不到一口饭吃。

有一次,他一连三日没讨到东西,又饿又气,在街上昏倒了,后为一位路过的老婆婆救起带回家,将家里仅有的一块豆腐和一小撮菠菜,红根绿叶放在一起,浇上一碗剩粥一煮,喂给朱元津吃了。

朱元璋食后,精神大振,问老婆婆刚才吃的是什么,那老婆婆苦中求乐,开玩笑说那叫“珍珠翡翠白玉汤”。

后来,朱元璋投奔了红巾军,当上了皇帝,尝尽了天下美味佳肴。

突然有一天他生了病,什么也吃不下,于是便想起了当年在家乡乞讨时吃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当即下令御厨做给他吃。

那御厨无奈,只得用珍珠、翡翠和白玉入在一起,煮成汤献上,朱元津尝后,觉得根本不对味,一气之下便把御厨杀了。

又让人找来一位他家乡的厨师去做珍珠翡翠白玉汤。

这位厨师很聪明,他暗想:皇上既然对真的“珍珠翡翠白玉汤”不感兴趣,我不妨来个仿制品碰碰运气。

因此,他便以鱼龙代珍珠,以红柿子椒切条代翡(翡为红玉),以菠菜代翠(翠为绿玉),以豆腐加馅代白玉,并浇以鱼骨汤。

将珍珠翡翠白玉汤献上之后,朱元璋一吃感觉味道好极了,与当年老婆婆给他吃的一样,于是下令重赏那位厨师。

那厨师得赏钱后,便告病回家了,并且把这道朱皇帝喜欢的菜传给了凤阳父老。

朱元璋的传说故事篇【2】据民间传说,朱元璋的妻子马娘娘是回民,朝中的文武官员也以回民居多。

可朱元璋是不是回民在史料中没有记载,传说故事中也没有提到这一点。

但回民一直都说朱元璋是“老表”。

基于朱元璋可能是回民的说法,就有传说称,明朝宫廷里的膳食都是清真的。

据说,皇帝朱元璋最喜欢吃羊肉,一天至少要吃上一次。

朱元璋的历史故事

朱元璋的历史故事

朱元璋的历史故事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历史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戏剧性。

本文将从朱元璋的早年生活、起义斗争、打败敌人、统治天下以及晚年退位让位等方面介绍朱元璋的历史故事。

一、朱元璋的早年生活朱元璋生于1328年,家境贫寒。

他的父亲是一位小地主,母亲是一名贫苦农妇。

朱元璋从小聪明伶俐,但家境贫苦,只能在农田里务农谋生。

他从小就有一颗雄心壮志,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向维新的道路。

他经常借读农村的小学,在课余时间自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知识,凭着自己的天赋和勤奋,知识渐渐变得渊博。

正是这份雄心跟不懈努力,使朱元璋在后来走向了创业之路。

二、起义斗争1352年,朱元璋参与起义军的组织,很快便成为领袖。

最初起义的农民只有几千人,仅仅在当地小有影响。

但是通过朱元璋的领导才能和决心,他很快就将军队建立起来了。

朱元璋起义的口号是“天下归心于朱元璋”,表面上表达的是获得天下的决心,但实际上反映了他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

起义初期,朱元璋以小股兵力不断扩大地盘,他高瞻远瞩,不仅不与其他起义组织争斗,还尽可能地合并起义军,将全国的起义组织合并,共同实现推翻元朝的伟大事业。

三、打败敌人朱元璋打败了众多的敌人才最终统一了中华大地。

他首先打败了被元朝任命的义军,迫使元朝派出顶级将帅一步步围攻他。

在这个关键时刻,朱元璋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利用地理优势、组织兵力,一次又一次地击败元朝的进攻。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他抵御了清朝、蒙古和西藏的侵略,最终统一天下。

四、统治天下1368年,朱元璋取代元朝,成为了第一位明朝皇帝。

他立即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中央集权化并在快速发展。

他在政治理念上非常超前,提出了残害官吏、抑制豪强、红ress好事的口号。

在他的治理下,帝制迎来了巅峰时期,经济、文化、艺术都达到了历史高峰。

五、晚年退位让位在朱元璋晚年,因皇位继承问题,因环境原因和家人的谋害而饱受困扰。

他在1349年就已经规定了他的儿子的继任权,但是当时情况却比较复杂,让他无法过渡到政治的稳定期。

朱元璋的历史故事

朱元璋的历史故事

朱元璋的历史故事
朱元璋(1328年-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
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的一生经历了艰苦的奋斗和辉煌的成就,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佩的历史故事。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农家,从小就过着艰苦的生活。

然而,他并没有被贫困
击垮,而是努力学习,勤奋好学。

在他的努力下,他成为了一名聪明伶俐的农民领袖,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他的聪明和勇敢很快引起了当时的朝廷官员的注意。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斗争和磨砺之后,朱元璋终于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他采
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整顿了朝纲,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改革政策。

他还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得国家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在他的治理下,明朝社会出现了繁荣昌盛的景象。

在外交方面,朱元璋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

他采取了灵活的外交政策,
巧妙地处理了与外国的关系,使得明朝得以在外交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还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开拓了海外贸易,使得明朝的国际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朱元璋一生的奋斗经历,展现了他的智慧和勇气,也彰显了他的卓越领导才能。

他的历史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进取,不断奋斗,为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

朱元璋的一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进步,不断超越自我。

他的治国理政之道,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朱元璋的历史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不断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朱元璋有哪些故事

朱元璋有哪些故事

朱元璋有哪些故事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的皇帝,是历史上经历最丰富的皇帝,在他的身上发生了很多在我们常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事。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朱元璋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朱元璋的故事朱元璋小时候在寺院做和尚,饿了就端着破碗出去讨饭。

但后来全国各地都爆发了战争,到处一片荒瘠,人们自顾不暇,于是饭也讨不来了,他只好报名从军。

当了兵的朱元璋虽然有了饭吃,但吃得也不是滋味。

毕竟真刀真枪,每天把脑袋栓在裤腰带上,不知道哪天就被人杀了,只有当官的才能钻在帐篷里,不为生死担忧。

于是当时的朱元璋便开始有了一个当领导的想法。

终于,在经过一番摸爬滚打之后,他混成了领导。

虽然官不大,但是却深受郭子兴也就是当时的主帅所喜欢,所以大家也就都不招惹他。

每天好吃好喝,也不用担惊受怕了,后来郭子兴还将自己的干女儿嫁给了他。

后来,元朝被推翻,义军获胜,但问题又出现了。

大家都在战争中付出了太多太多,谁都不愿退出,于是多股势力又开始了火拼,并以朱元璋的胜利作为结局。

天下终于尘埃落定,实现了大一统。

朱元璋在做和尚的时候肯定没有想过天下会是他的,会姓朱。

他做的每件事出发点也都只是为了保命罢了。

但偏偏事实就是如此,天下终究还是交给了他。

常说时势造英雄,若不是当时的局势,朱元璋也只是一个以讨饭为生的和尚。

所以,有时候,时机非常重要,只有认准机会并且好好把握,才能抓住幸运的尾巴,成为时代英雄。

朱元璋要饭的故事纵观古今,有谁能做到朱元璋这样从一个要饭的背景做到皇帝的位子?又有谁能够一字不识就当了皇帝?只有朱元璋一人是也。

有人说刘邦也很厉害,也是农民出生。

但是刘邦至少还当过小官,况且还认识些字,朱元璋什么都不是啊。

毛主席也是农民出生,可是他是富农阶层啊,而且学识渊博。

朱元璋一个要饭的能做到常人所不能及的事情,除了本身聪明的头脑外,大部分还是运气。

如果他当初投靠的是别的队伍的话,他就没有这个机会接触到明教。

明教对他的影响很大,明教宣扬正主即将出现,为拥立新主做准备。

历史故事--关于朱元璋的故事

历史故事--关于朱元璋的故事

历史故事--关于朱元璋的故事 朱元璋聪明⽽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

⾃古以来,前所未有。

但是他的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的,这就是朱元璋的缺点。

下⾯我们就⼀起来看看关于朱元璋的故事吧! ⼈物介绍 朱元璋(1328年—1398年6⽉24⽇),即明太祖(1368年—1398年在位),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智勇双全,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但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者,这是他的缺点。

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皇帝。

从和尚到皇帝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中国⼈其实思想⾮常解放,⽆不敢想,⽆不敢⼲。

西⽅许多国家的王室维持了四五百年,甚⾄⼀两千年,这在中国⼈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来就喜欢做开天辟地的梦,许多⼈还真的⼼想事成了,否则,中国历史上哪来的那么多的朝代呢? 然⽽,开国要有“道”。

若回过头来看看,就会发现权⼒的转换有这样⼀条重要的“历史规律”:始作俑者未必成功,后继者才能完成⼤业。

中国历史上,陈胜、吴⼴⾸倡起义,但来势虽猛,却很快被秦军镇压下去,陈胜、吴⼴也随之⾝亡。

在陈胜、吴⼴起义的旋风⾥,项⽻、刘邦分别拉起了各⾃的队伍,在抗击秦军的过程当中,“壮⼤了⼈民队伍”,最后灭亡了秦朝。

后来楚汉相争,刘邦战胜了项⽻,建⽴了西汉王朝。

其实,如果把汉朝看作西汉和东汉两个部分,不仅西汉建国是如此,东汉建国也不例外。

西汉末年,绿林、⾚眉起义军把王莽的⼤军打得⼀败涂地,但最后成功的不是⾸倡起义的王匡、王凤和樊崇等⼈,⽽是随之起义的汉室宗亲、南阳豪强地主刘秀。

刘秀后来壮⼤了⾃⼰的势⼒,消灭了义军,重建了汉朝,称之为东汉。

在反隋的农民⼤起义浪潮中,翟让、李密领导了⽡岗军,窦建德曾建夏国,杜伏威等⼈也领导了⼀⽀强⼤的起义军。

但这三⽀义军都未得到天下,倒是后来反隋的关陇贵族李渊、李世民⽗⼦既镇压了农民起义军,⼜推倒了隋朝,建⽴了唐朝。

朱元璋皇帝的传说故事

朱元璋皇帝的传说故事

朱元璋皇帝的传说故事作为一个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的故事在坊间流传甚广,他身上笼罩着重重传奇的迷雾。

那你知道朱元璋皇帝的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朱元璋皇帝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朱元璋皇帝的传说故事:朱元璋出生的传说一本叫做《天潢玉牒》的书是这样讲的:在朱元璋还没出生时,有一天,朱元璋的母亲陈氏在麦场坐着,这时候从西北方向来了一个道士,长着长胡子,头戴簪冠,身穿红服,手拿象简。

道士坐在麦场中,用象简在手中拨弄白丸。

陈氏好奇地问道:“这是什么东西?”道人回答说:“这是大丹。

你若要,给你一粒。

”陈氏用手接过大丹,一不留神,竟然情不自禁地把它吞了下去。

她吞下大丹后,那个道士却忽然不见了。

不久,陈氏就生了一个男孩,就是朱元璋。

传说朱元璋出生的时候,自东南飘来一股白气,贯穿房屋,奇特的香味弥漫在整个屋子里,历经一夜都没有散去。

另一本叫做《龙兴慈记》的书上说:朱元璋诞生时,本来位于路西的二郎神庙竟然搬了家,搬到路东数十步之外靠近河边的地方。

于是,他母亲就抱了新生儿到河中洗澡。

这时,水中忽然漂来了一方红罗,他母亲就拿这方红罗做了婴儿的襁褓。

后来,那漂来红罗的地方就被叫做“红罗障”。

这本书上还附会说:朱元璋诞生时,屋上红光烛天,於皇寺(后改称皇觉寺)僧人远远地望见了,都惊疑是发生了火灾。

第二天早晨一打听,才知道是有一个孩子出生了。

很明显,《天潢玉牒》所说的近于荒诞;;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大圣人是因神奇受孕而生的说法。

《春秋公羊传》里说:“圣人皆无父,感天而应。

”但是,以今天的理性视角来看,这种种传说和附会都是经不起推敲的。

《龙兴慈记》里所说的使人想到朱元璋可能是出生在靠近河边的二郎庙,出生后只能在河水中洗浴。

他父母没有布给婴儿做衣裳,只能捡一块恰巧从河里漂过来的红布裹在身上。

至于朱元璋出生时是不是“白气贯室”、“红光烛天”,都已无从考证。

再者,《龙兴慈记》这本书的出版时间已经距离朱元璋出生的天历元年(1328年)有二百二十三年之久了,故事辗转相传,必定离事实越来越显然,为了标榜自己是“君权神授”,增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朝廷肯定是乐于传播这些神化朱元璋的传说的,就是在官方编的权威史书《明太祖实录》中,也记载有朱母神奇受孕、朱元璋出生时满室红光等异闻。

关于朱元璋的五则历史故事

关于朱元璋的五则历史故事

关于朱元璋的五则历史故事明太祖朱元璋是我国古代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朱元璋的五则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朱元璋江南封坟的故事相传,朱元璋十五六岁的时候,因为经常吃不饱饭饿肚子,就到离家不远的皇觉寺当起了俗家弟子。

当时,朱元璋一直跟着师傅通灵和尚外出化缘。

师徒俩走南闯北,风餐露宿,就跟乞丐相差无几。

这日,朱元璋和师傅来到了江南水乡的一个小镇,只见小巷深深,绿树环绕,而镇后那一片片竹林更是幽静至极。

朱元璋顿觉心旷神怡,好不惬意,不知不觉走进了竹林。

正看得入神,就觉得脚下一阵剧痛,低头一看,只见一条蛇钻进了草丛。

朱元璋感觉眼前发黑,浑身发软,恍恍惚惚间被一个女孩背进了家门。

等朱元璋醒来,坐在身旁的师傅才松了口气,说:“阿弥陀佛!你刚才被蛇咬了,幸亏这位姜姑娘及时相救,是她用嘴把你脚上的毒液给吸出来的,要不然恐怕你已没命了。

”在朱元璋的床前站着一位楚楚动人的村姑,只见她两颊绯红,似两朵含苞待放的荷花,而那双水汪汪的眼睛更是活泼可爱。

朱元璋真不敢想象,这样年轻的姑娘竟然会用嘴吸他脚上的毒液。

他感激地坐了起来,想向姑娘表示一下谢意,可话还没说出口,就又倒了下去。

姜姑娘赶紧掏出手帕替他擦去额头上的汗珠。

姜姑娘说,她叫姜小南,从小就跟随父亲学治蛇伤,所以用嘴吸毒已是习以为常了。

朱元璋在小南家调养了十来天,这才依依不舍地和师傅离开了姜家。

临走时,他偷偷地把小南给他擦汗的那块手帕给带走了。

手帕上绣了一对鸳鸯,朱元璋想,这一定是小南亲手绣的,所以他把手帕藏在最贴身的口袋里。

经过几年的闯荡,朱元璋大开眼界,他再也不愿意过饥一顿饱一顿的乞讨生活了。

此时,元朝气数已尽,江淮大地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元高潮。

安徽定远郭子兴的“红巾军”,头扎红巾,身穿红色战衣,举着红色旗子。

朱元璋一见就动了心,立马报名参了军。

参军没多久,郭子兴就发现朱元璋有胆有识,智勇双全,是个天生的将才,便把他调到元帅府,升任左副元帅。

朱元璋草根起家励志建立大明王朝

朱元璋草根起家励志建立大明王朝

朱元璋草根起家励志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中国明朝的奠基人和第一位皇帝,以其草根起家的励志故事而闻名。

他凭借着非凡的毅力、智慧与领导才能,成功地建立了大明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君主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究朱元璋的成就与励志精神,以及他治国的策略与政策。

一、背景与艰辛的早年生活朱元璋出生于一个贫苦农家,他的早年生活并不如意。

在那个时代,社会动荡不安,农民们忍受着压迫与剥削。

朱元璋年幼时失去了父亲,家境更加困难。

生活的艰辛让他对贫穷和不公感到愤怒,他决心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朱元璋的自学与思想成长朱元璋年少时无法接受正规教育,但他却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学成才。

他勤奋好学,经常到当地庙宇阅读经书,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培养了卓越的才智与广博的知识。

同时,他还善于观察与思考,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逐渐形成了独有的领导思想。

三、起义与农民反抗成年后,朱元璋加入了当时盛行的反对元朝的红巾军,参与起义活动。

他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显示出出色的领导才能和军事策略。

不久之后,他成为红巾军的领袖,并成功地联合了各地的起义军队,形成了强大的抗元力量。

四、奠基大明王朝在与元朝的战争中,朱元璋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智慧。

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战略和策略,灵活运用各种战术,最终在1368年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

作为第一位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巩固国家统治并促进国家发展。

五、朱元璋的治国策略与政策朱元璋拥有出色的管理和治国才能。

他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来稳定国家和社会。

首先,他重视农业生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其次,他注重教育,提倡文化兴盛,鼓励学习和思想创新。

同时,他整顿政治秩序,严惩腐败官员,培养了一支忠诚廉洁的官僚队伍。

此外,他还加强了对边境的守卫,确保国家安全。

六、朱元璋的励志精神与启示朱元璋的励志故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尽管他出身卑微,面临艰辛困苦的生活,但他通过自学和奋斗,战胜了困难,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君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朱元璋的历史故事朱元璋为何能一统天下?元朝之后,就是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元朝是朱元璋推翻的,似乎元朝军队也主要是朱元璋灭掉的。

然而,在元末的各路起义军里,朱元璋所部是消灭元朝军队最少的一支。

那么,灭元军最少的朱元璋为何能最终一统天下?朱元璋是如何以较小的代价登上开国皇帝宝座的?在那个群雄并起的年代,有枪便是草头王。

话说到了1356年,各路起义军都抢到了一定的地盘:刘福通拥韩林儿为帝,拥有安徽、江苏、河南、山东等大片领土,并不断向北方和西北进攻。

徐寿辉称帝于武昌,拥有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张士诚称王于苏州,拥有江苏、浙江等地。

明玉珍则杀入四川、云南,也欲称帝。

这四支队伍是消灭黄河以南元朝势力的主力军,他们已控制了黄河以南绝大部分地区。

此时的朱元璋占据安徽中部的滁县、和州一小块地方,他手中只有两三万兵马,这还是继承其岳父郭子兴的遗产。

他力量虽弱,但慧眼独具。

他发现南方当时还有一块地盘在元朝手里:那就是张士诚和徐寿辉势力中间的江苏中西部直到浙江中西部的一长溜地方。

这里人口众多,物产丰富,而且其中还有一个虎踞龙盘的历史名城建康南京。

于是朱元璋立即发兵,由采石矶偷渡长江。

攻下南京后,又继续向南进攻。

用四年时间,一直打到浙江的金华、衢州。

此后朱元璋在南方就一直和其他汉人武装打,再也没有打过蒙古人。

元朝在黄河以南的军队大部分被灭于其他起义军之手,朱元璋所部消灭元朝军队最少。

这期间,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大举北伐,分四路向元朝进攻。

他自己在中路,打下了河南全部,并迁都于开封。

北路沿山西一直打到元朝的大都。

东路打下了山东。

西路一直打到陕西凤翔。

一时间,红巾军号称百万,几乎掀翻元朝。

本来,按照刘福通的力量,完全有可能彻底推翻元朝。

但刘福通的战略出现大的失误,他没有集中兵力猛攻北京,却是兵分四路,四面出击。

结果是分散了自己的力量,让元军得以各个击破。

再者,元朝出了一个奇人察罕贴木尔。

此人出身布衣,却精通军事。

在短短十年间,他依靠自己建立起来的军事力量,在北方全力对抗红巾军,创造了几乎百战百胜的奇迹,并终于打败了百万红巾军,维持了元朝摇摇欲坠的半壁江山。

红巾军溃败后,朱元璋在安徽的领地,直接处于察罕帖木尔的威胁之下。

如果察罕帖木尔挥师南下,首当其冲的就是朱元璋。

以朱元璋当时的实力和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是绝对无法与之相抗的。

天助朱元璋。

正在这时,元军内部开始冲突。

贵族出身的元朝悍将博罗帖木尔,嫉妒察罕帖木尔这样布衣出身的人实力和地位都将超过自己,竟然提兵向察罕帖木尔的军队进攻。

察罕帖木尔也不甘示弱,于是双方军队在山西、河北不断发生摩擦。

蒙古人没完没了地同室操戈拉开了序幕。

1362年6月,察罕帖木尔遭手下叛将的毒手突然死亡,元朝痛失顶梁柱。

察罕帖木尔一死,朱元璋再无后顾之忧,于是倾全力和南方各支汉人武装大打出手。

1363年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取得决定性胜利并取得江西全部。

1364年攻下武昌,取得湖北。

1365年平定湖南、广东。

1367年又完全打败张士诚、方国珍。

基本统一了南方。

与此同时,北方蒙古统治者的内讧加剧,各支军队也开始互相攻打,一打就是好几年,元顺帝都调停不了。

结果使元朝陷于一片混乱,日趋衰弱。

更要命的是,元朝灭亡的千古罪人——奸相绰斯戬出现了,他贵为丞相,竟然趁乱雇人印假钞以大发横财。

不仅如此,他还趁皇帝叫他出面调解博罗帖木尔和库库帖木尔的矛盾之机,拿着圣旨当收钱器,“视南北两家赂遗厚薄而啖之以密旨”。

南面送的钱多,就对南面说:皇帝有密旨叫你们去打北面;北面送的钱多,便又对北面说:皇帝有密旨叫你们打南面。

使得形势愈益纷乱险恶,内战无休止地延续下去。

1367年,当南方同根相煎的胜出者朱元璋回过头来看北方时,发现北方的统治者似乎早把南方忘记了,还在忙于窝里斗呢。

朱元璋于是下令北伐。

10月,徐达、常遇春率大军25万,朝北方进发。

一路几乎兵不血刃。

山东、河南、陕西等地的元军要么是迎旗而降,要么是闻风而逃。

数得上的战斗,只有洛阳一场:当时洛阳守将托音帖木尔在洛阳城外聚集了五万军队,欲与朱元璋军队一战。

却被常遇春一冲,立即溃败。

当年察罕帖木尔用十年时间收复的从陕西到山东的广大中原地区,朱元璋军队仅仅用了八个月就全部占领!1368年8月,朱元璋军队进逼北京,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弃城而走,全部逃往蒙古大草原。

其余库库帖木尔、李思齐等手握重兵的将帅,也失却了内战时的勇敢,竟也毫不抵抗,全部逃跑。

朱元璋仅仅用了十个月时间,以极小的代价就占领了整个北方,从而一统天下,建立了大明朝。

朱元璋义气赢天下!朱元璋的江湖义气,在许多史料和传记作品中都有记载。

吴晗先生在其《朱元璋传》中,曾经对此绘声绘色地作过描述:朱元璋少年当放牛娃时,有一次,他与同村的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一干小伙伴,在山上玩饿了,又找不到吃的。

于是,朱元璋提议,将自己替人家放牧的一头花白小牛犊宰了来吃。

大家欢呼雀跃,吃得心满意足。

随后,当一群小坏蛋们意识到无法向主人交代时,朱元璋一个人拍胸脯承担了全部后果。

他想出的主意是:告诉牛主人,小牛钻进石洞里,拉不出来了。

最后,事情以朱元璋挨了一顿痛打并丢掉放牛的差事而告结束。

吴晗先生评论道:“朱元璋虽然吃了苦头,丢了饭碗,却由此深得伙伴们的信任,认为他敢作敢为,有事一身当,大家心甘情愿把他当作自己的头目。

”朱元璋投奔扯旗造反的红巾军以后,在相当长时间里,都保持了这个特点。

这可能是他能够迅速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此,这支部队的大头目——元帅郭子兴很赏识他,才几个月时间,就将他提拔到自己的亲兵卫队里担任小头目,并且很快亲自主婚,把自己的养女——就是后来名声很大的马皇后,嫁给了他。

但是,使他能够真正团结起一批死党,并得到死心塌地的拥戴,除了才干等因素,他的胆识与江湖义气所起的作用,恐怕不小。

当时,在这一伙造反部队中,分成几个不相统属的山头,相互间时常发生摩擦。

有一天,郭子兴一个人上街,撞上了冤家,结果被对方绑架后关进地窖。

他的所有亲信、亲属,包括两个儿子,都被吓坏了,纷纷躲藏起来。

朱元璋是人们公认的郭子兴心腹,肯定也是被打击的对象。

此时,他恰好领兵在外,躲过了此劫。

得到消息后,出乎人们意料,朱元璋立即动身,准备返回去营救郭子兴。

有人力劝他不要自投罗网,白白送死。

朱元璋回答得大义凛然:“郭公有大恩于我,现今有难,我若只顾自己不去搭救,还能算个人吗?”结果,他回去后,利用那几派之间的矛盾,又打又拉,竟然平息了一场一触即发的派系残杀。

朱元璋自己则爬墙上房,身蹈险地,最后纵身跳进地窖,砸烂枷锁,将郭子兴背上来。

后来,当郭子兴被其他造反好汉挤兑得很难受、不得不离开自己的根据地投奔朱元璋时,朱元璋甚至将自己发展起来的数万人马,拱手交给他,一如既往地辅佐这个并不成器的末路英雄。

还有一件事。

有一回,朱元璋在打败一支曾经背弃他的部队后,抓获了数万名俘虏。

这些人极度不安,害怕遭到报复。

朱元璋却下令,从中挑选500名勇猛壮士,担任自己的宿卫。

当晚,星光灿烂。

朱元璋蒙头大睡,原有的警卫全部换成这500人。

灯火通明之中,这500人静听着朱元璋鼾声大起,相当感激。

从此,全军死心塌地地冲锋陷阵,极大地扩充了朱元璋的实力,成为朱元璋夺取天下的基本力量。

汤和比朱元璋大3岁,是当年一起分吃那只小牛犊的小坏蛋之一。

汤和比朱元璋更早地投奔了红巾军,有一种说法认为,正是汤和写信给朱元璋,劝诱这个游方和尚也投奔了红巾军。

当时,由于战功,汤和已经官居千户,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县团级干部了,但他对朱元璋相当恭敬。

史书记载说:朱元璋受到郭子兴的信任,从一个马弁迅速崛起为部帅后,军中诸将以同辈视之,没有人肯服低做小,唯独年龄与资历都胜过他的汤和,遵从他的约束与指挥。

这使得朱元璋“甚悦之”,感觉特别愉快。

稍微用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上述故事和朱元璋参加红巾军之后的诸多故事,已经具备了古代江湖义气的全部要素和现代黑手党故事的一些最重要特点。

朱元璋显然也具备了成为团伙老大的基本素质。

这些分吃过小牛犊肉,和后来在红巾军受过朱元璋恩惠的伙伴们,大多成为朱元璋武装集团中的重要战将,出生入死地跟着他打天下。

大明帝国建立后,他们全部成为帝国的开国元勋,享有崇高的荣誉、地位与待遇。

比朱元璋小4岁的徐达,甚至成为这些武将中的首席功臣。

最后,这些人除了早死的之外,只有中风后不停地淌口水的汤和,算是逃脱了洪武皇帝的毒手,其余无一善终。

而在打江山的过程中,无论如何,朱元璋的含生忘死、“有肉大家吃”的义气、才干及其对未来的预期,可能是相当多的好汉死心塌地跟着他的重要原因。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