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源流考述

《论语》源流考述
《论语》源流考述

《论语》源流考述

刘觅知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学在先秦即为显学,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即进”(《汉书·董仲舒传》)的对策之后,更上升为官方思想。两千余年来儒学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其影响之深刻是其他任何学派的思想和外来思想无法比拟的。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深入透彻地研究和了解,而研究孔子的思想,主要的材料就是儒学经典――《论语》。时至今日,流传了两千多年的《论语》版本很多,各家的注释也各有不同。本篇拙文打算对《论语》的版本源流做一个粗略的考证,以咨能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论语》的精义。

(一)《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

《论语》不同于其他先秦子书,有个很怪的名字,后世学者因此很费脑筋。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辩命论注引傅子也说:“昔仲尼既殁,仲尼之徒追夫子之言,谓之论语。”从这两段话里,可以得到两点概念(1)“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2)“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

不过,对此论述最为详细的是郑玄。北宋初年,刑昺受诏为魏人何晏的《论语集解》作疏,他在序中引郑玄说“论者,纶也,轮也,理也,次也,撰也。以次书可以经纶世务,故曰纶也;圆转无穷,故曰轮也;蕴含万理,故曰理也;篇章有序,故曰次也;群贤集定,故曰撰也。”郑玄在注《周礼》中也谈及《论语》的名称,他说:“答述曰‘语’。以此书所载皆仲尼应答弟子及时人之辞,故曰‘语’。而在‘论’下者,必经论撰,然后载之,以示非妄谬也。以其口相传授,故经焚书而独存也”。

关于“论语”命名的意义,还有些不同的说法,譬如东汉刘熙在《释名·释典艺》中说:“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已所欲说也。”元代何异孙在《十一经问对》中主张“论语”,是“讨论文义的书”。东汉王充在《论衡·正说篇》则说:“初,孔子孙孔安国以教鲁人扶卿,官至荆州刺史,始曰论语:“似乎是论语之名要到汉武帝时才由孔安国、扶卿给它的,这一说法未必与事实相合。

今人徐中舒通过对《左传》、《国语》等先秦文献的研究提出:一直到春秋时代,历史记载仍有靠瞽蒙(盲人)背诵,口耳相授的。瞽蒙传诵而经由后人书于简牍的就叫做“语”。这种传习方式恐怕不止于春秋战国。秦汉之间,很多典籍可能还是靠着这种方式在这个学术流派中流传。这正应了郑玄的“口耳相授”的说法。我比较相信郑玄的注释。

(二)《论语》一书结成的时间和作者

最早提到“论语”两个字,并将其当作书名或篇名来引用的,是《礼记》中的《坊记》有这样一段话:“子云,君子驰其亲之过而敬其美。论语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由此可知:《论语》一书的得名必须早于《坊记》的成篇。虽然《礼记》诸篇的年代问题,历来都很聚讼。唐朝初年成书的《隋书·经籍志》说《礼记》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河间献王所得孔子弟子与其后学所记;二是西汉未年的大学者刘向考核经籍整理出来的。后经戴德、戴圣相继整理删减,成为今天的样子。所以,今本《礼记》又称“小戴礼”。还有,1993年在湖北郭店出土的战国中期文献中,有一篇显然就是今本《礼记》中的《淄衣》。郭沂先生考察了郭店出土的文献后认为:《子思子》一书原来就叫做《中庸》,就是《史记·孔子世家》中“子思子作中庸”的“中庸”,而今本《礼记》中的相关篇章原来都是《中庸》一书的篇章(见郭沂“《论语》·《论语》类文献·孔子史料——从郭店简谈起”)。由此推测,《论语》成书时间约在战国初期。持此种观点的还有清代学者刘宝楠(《论语正义》),近代学者杨伯峻(《论语译注》)。

另外,近代学者钱穆认为《论语》成书于战国未年(“则论语之编辑,或在周未秦时?今考书中多有战国未年人串乱之迹”《论语要略》第一章序说);日本学者山下寅次认为《论语》成书于公元前479年(孔子卒年)至公元前400年(子思卒年)之间。

论语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而且这些篇章绝不是一个人的手笔。论语一书,篇幅不多,却出现了不少次重复的章节。其中有字句完全相同的,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一章,先见於学而篇第一,又重出於阳货篇第十七;“博学于文”一章,先见于雍也篇第六,又重出于颜渊篇第十二。另外还有基本上是重复,只是详略不同;如“君子不重”章,学而篇第一多出十一个字,子罕篇第九只载“主忠信”以下的十四个字;“父在观其志”章,学而篇第一多出十字,里仁篇第四只载“三年”以下的十二字。还有一个意思,却有各种记载的,如里仁篇第四说:“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宪问篇第十四又说:“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卫灵公篇第十五又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如果加上学而篇第一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便是重复四次。这种现象只能作一个合理的推论:孔子的言论,当时弟子各有记载,后来才汇集成书。所以论语一书绝不能看成某一个人的著作。(杨伯峻《论语译注》)

那么,论语的作者是一些什么人呢?刘向说,《论语》“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何晏《论语集解序》引);刘歆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撰,故谓之《论语》”(《汉书·艺文志》);匡衡说:“《论语》,《孝经》圣人言行之要,宜究其意。”(《汉书·匡衡传》);王充说:“夫《论语》者,弟子共纪孔子言行”(《论衡·正说篇》);郑玄说:“论语乃仲弓,子夏等所撰定”(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引,该书《论语音义》

又称:“郑玄云:仲弓,子游,子夏等撰”,增加了子游);《论语崇爵谶》说“子夏六十四人共撰仲尼微言,以事素王”;赵歧说:“七十子之畴,汇集夫子之言,

以为《论语》”两汉学者去孔子未远,其说应该有相当的根据。

不过,由于《论语》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这场笔墨官司也就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而继续吸引着后来的探索者。唐代柳宗元的《论语辩》认为:“曾参最少,少孔子四十六岁;曾子老而死;是书记曾子之死,则去孔子也远矣。曾子之死,孔子弟子略无存者矣。吾意曾子弟子之为也。”(《柳河东集》卷四),宋代的程颐在曾子弟子之外,又加上又子弟子,以为“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故书独二子以子称”(朱熹《论语集注序说》引程子语)。沿着这条称谓不同的线索,宋永亨因《论语》对闵损称字不称名,认为出于闵氏(见《经义考》卷二百十一引)。这些说法也不无道理。近代学者郭沂先生认为《论语》的编撰者主要是孔门中“德行”与“文学”两科的学生和他们的门人,即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子游,子夏等等。(郭沂“《论语》·《论语》类文献·孔子史料―――从郭店简谈起”),郭沂先生主要通过对郭店楚简,今本《礼记》等的相关章节,与《论语》的内容进行了比较,而得出这个结论的。他的结论与郑玄的说法比较接近,论证也很令人信服。

各家的具体说法虽然不同,但认为,《论语》为孔子弟子编撰却是非常一致的。不过成书时间则众说纷纭。

(四)《论语》的版本和真伪

和许多先秦古籍一样,《论语》经过秦火和战乱曾一度失传,至汉代复出现若干个传本,最著名的就是《故论语》,《齐论语》,《鲁论语》三大流派,它们在文字,篇名及篇数上互相都有差异。

《鲁论语》有二十篇,汉代的龚奋,夏厚生,夏后建,萧望之,韦贤,宣城,扶卿等人传授之。由于主要在鲁地的学者中传习,故谓之《鲁论语》,汉时还有《论语解》十九篇,均已亡佚。现有清于鬯撰《新定鲁论语述》二十卷,钟文丞撰《鲁论语》一卷,徐养原撰《鲁论语续考》一卷可作参考。

《齐论语》则主要在齐地的学者中传习,全书二十二篇,其中二十篇的章句很多和《鲁论语》相同,只是多出《问王》和《知道》两篇;《古论语》二十一篇,也没有《问王》和《知道》两篇,但是把《尧曰篇》的“子张”问另分为一篇,于是有了两个《子张篇》。篇次也和《齐论语》,《鲁论语》不一样,文字不同的计四百多字。所谈的多是玄学,有汉代的王卿,庸生,王吉,朱畸,贡禹等人传授。由于是齐人传授之学,故谓之《齐论语》,此书也已亡佚,现有清马国翰辑《齐论语》一卷,清王少兰辑《齐论语问王知道逸文补》一卷。

《鲁论语》和《齐论语》最初各有师传,到西汉末年,安昌候张禹先学了《鲁论语》,后来又讲习《齐论语》,于是他把两个本子融合为一,但是篇目仍以《鲁论语》为根据,“采获所安”,号为《张候论》。张禹是汉成帝的师傅,其时极为尊贵,所以他的这一个本子便为当时一般儒生所尊奉,后世也皆用此本,于是《齐论语》,《古论语》大半都失传了。后汉灵帝时所刻的《嘉平石经》就是用的《张候论》。

《古论语》是在汉景帝时由鲁恭王刘余在孔子旧宅中发现的,且其字为蝌蚪文,故谓之《古论语》,当时并没有传授,仅孔安国为之训解。何晏《论语集解·序》说:“《古论语》,唯博士孔安国为之训解,而世不传。”《论语集解》并经常引用了孔安国的《注》。(但孔安国是否曾为《论语》作训解,《集解》中的孔安国说是否是伪作,陈鳣的《论语古训·自序》已有怀疑,沈涛的《论语孔注辨伪》认为就是何晏自己的伪照品,丁晏的《论语孔注证伪》尤认为出于王肃之手。这已笔墨官司我们且不去管它。)此书已亡佚,现有清马国翰辑《古论语》六卷。

直到东汉末年,大学者郑玄以《鲁论语》为基础,参考《齐论语》,《古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论语注》(简称:郑玄本),并加以注释。这样三家的差别就被泯灭了。

(五)略谈古今“论语”注释书籍

古今中外关于论语的著作,真是举不胜举,可谓“汗牛充栋”。仅日本学者林泰辅博士在论语年谱中所著录的便达三千种之多,此外还有他所不曾著录和不及著录的,又还有散见于别的书籍中的大量零星考证材料,更是不计其数了。笔者愚笨,在此仅略举下列一二。

东汉末年,郑玄(127-200)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古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论语注》(简称:郑注本),并加以注释。郑注本在唐代以后就不传了,有敦煌遗书本残卷。今天我们能见到的有以下几种版本:第一,唐卷子本,卷子起源于简策。在现有残存的唐卷子中,《论语》注释只有三种:(1)《论语郑玄注》残卷,内容是《为政》的后半部分和《八佾》、《里仁》、《公治长》三整篇。(2)《论语·子路篇残卷》,只存九行。(3)《论语郑注述而至乡党残卷》四篇。第二,辑佚本,有:宋王应麟辑《古文论语》二卷附录一卷、清王谟辑《论语注》一卷、清袁均辑《论语注》十卷、清孔广林辑《论语注》十卷、清宋翔凤辑《论语郑氏注》十卷、清马国翰辑《论语郑氏注》十卷、清黄奭辑《论语》一卷、清王仁骏辑《论语郑氏注》一卷、民国龙璋辑《郑玄论语》一卷等九种。

魏国时,何晏(190-249)等五人著《论语集解》,十卷,此为汉以来《论语》的集大成著作,为现传最古的《论语》完整注本。

南朝时,梁代皇侃(488-545)编纂《论语义疏》,十卷,它是在《论语集解》基础上作疏,也是南北朝义疏之作完整流传至今的惟一的一部书,对于研究义疏体著作有重要意义。

唐朝时,贾公彦《论语疏》,今不见传,见《旧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著录。

宋朝时,邢昺(932-1010)等人编纂的《论语注疏》(又称《论语正义》),原为十卷,后人析为二十卷。其单疏本现已不传,只传有注疏合刻本,以阮元南昌府学本为最佳,并附有校勘记。《十三经注疏》所收为此本。此外,朱熹的《论语集注》也是一个重要注本。《论语集注》,共十卷,南宋朱熹(1130-1200)编纂。是宋代《论语》注释的集大成者。现传最早的《论语集注》刻本是马光祖刊印的《四书集注》本,后又有与《孟子集注》合刻本,而通行的多为《四书集注》和刻本。

元朝时,皆以朱熹的《论语集注》为本,没有什么代表著作。

清代时,考据学兴起,开始批评宋学,毛奇龄(1627-1713)著《四书改错》,便是针对朱熹四书注中的错误。创见之中,不乏有主观之处。黄式三(1789-1862)著《论语后案》。刘宝楠(1791-1855)著《论语正义》,二十四卷,有各种《四书》本和《清经续解续编》本。《论语正义》是清朝《论语》的集大成者,堪称《论语》整理研究的经典之作。

近代时,《论语集释》,四十卷,近代人程树德(1872-1944)编纂。又是一部集大成的作品。

《论语疏证》,二十卷,杨树达(1855-1956)编纂。是一部很有丛刊价值的书,其强调以《论语》证《论语》的方法尤为可贵。

《论语译注》,杨伯峻(1909-1990)著。在《论语》新注中,此书有开创之功,作者作了大量考证性的简明注释,而且对全书做了今译,书后并附有《论语词典》。此书对《论语》的研究和普及起了很大的作用。

《论语新解》,钱穆(1895-1990)著。前十篇为上编、后十篇为下编。有重要参考价值。

《论语注译》,孙钦善(1934-)著。有重要参考价值。

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四十四号汉墓中出土的竹简中也发现有《论语》残简,不过篇幅不到今本《论语》的一半,今人整理后得《定州汉墓竹简论语释文》,其底本是汉代《论语》的隶书抄本(残本),为最早的《论语》白文版本,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目前较有影响的《论语》专著是2005年9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的《儒藏》·《论语》专集。这次出版的不是零散的几本书的拼凑,而是一套合起来成为有机整体的丛书,构成了《论语》流传及整理史上一根比较完整的链条。其中有三种在底本的选择上超越了前人。如何晏的《论语集解》,是以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所藏正平版双跋本影印件为底本;又如皇侃的《论语义疏》,是以1923年日本大阪怀德堂的排印本为底本,以鲍廷博所刻《知不足斋丛书》本为校本,同时还吸收了日本学者武内义雄的校勘成果;再如刑昺的《论语注疏》,没有采用习见的阮元校勘的《十三经注疏》本,而是采用线装局影印的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所藏宋蜀大字本为底本,同时吸收阮元校勘记的成果。因此该套丛书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和收藏价值。

(六)目前的研究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最新研究进展:其一,1973年河北定州汉墓竹简《论语》,由该书的避讳情况可推测《论语》成书年代最晚也是在战国后期。其二,孔壁《古论语》的抄写年代虽早于定州汉墓竹简《论语》,但其在汉代的流行却晚于定州汉墓竹简《论语》。其三,从考察《鲁论语》和《齐论语》的师传学者的年代可证明:《鲁论语》和《齐论语》的出现其实晚于《古论语》。其四,蔡尚思把全部《论语》拆散,改为类编,解决了《论语》的杂乱性问题。其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郭沂从郭店楚简的史料入手,考证了中国先秦哲学史,论述了道家的起源与流变,子思学派,《论语》、《论语》类文献与孔子,儒家、道家、兵家、法家等各学派之间的关系,先秦哲学的特点及其演变。他对先秦哲学史问题的独到见解,受到学界的关注。他认为孔子及其思想需要重新认识和重新评价。

尚未解决的问题有:其一,《论语》成书年代与书名出现的时间尚无定论。其二,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没有篇题,篇数不祥。其三,《论语》的记录者尚无定论。其四,《论语》传本的考辨问题尚无定论。其五,《论语》的相关资料欠缺。其六,《论语》的字句理解无法统一。

(七)与古代思想史研究的关系

孔子曾是一位以治丧,相礼为生的儒者,他熟悉夏,商,周三代文化,对西周初年由周公制礼作乐而正式形成的礼乐文化尤为羡慕。在春秋礼坏乐崩的情况下,孔子以继承和发扬礼乐文化传统自任。“文王既没,文不在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出于这种使命感,他一方面广收弟子,“以诗书礼乐教”(《史记·孔子世家》),一方面对三代文化,特别是对礼乐文化加以反思和总结,将其根本精神抽象出来,建构起以仁为核心,以修己和安仁之道为基本内容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的思想不仅是孔子个人对社会历史认知和生命体验结果的升华,也是孔子学习广而精的后果,还是其弟子某些思想综合的结果。研究《论语》也就有助于对古代思想史的发展进行研究。换句话说,研究《论语》是对古代思想史进行研究的基础工作,没有对《论语》的研究,也就无从提起对古代思想史的研究;而对古代思想史的研究又促进了对《论语》的研究,它使我们更易更好更多地发现《论语》中的思想,使我们更全面地掌握古代思想史。二者的作用都不可忽视,相辅相成,不可割裂开来。《论语》它经历了历代读书人的集解、集注、正义、别裁、疏证,逐渐成为一套庞大的知识体系。在这些解释中,或以“六经注我”的态度,以孔子言辞作为自己理论的依据,或以“我注六经”的态度,专注于言辞考辨,力求达于孔子愿意。在注解《论语》的两千年历史上,留下很多有代表性的著作。对同一句话、同一个问题,不同朝代的文化人往往做出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的差异和解释者的语言背景联系起来,往往可以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思想特征。因此,研究某个时代对《论语》的解释,其实就是研究这个时代的思想状况,研究历代对同样的话的解释的差异,可以管窥中国古代思想在历代的发展。一部《论语》的历代解释,构成了中国思想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学习研究《论语》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把《论语》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精神。要做到“古为今用”,就要研究《论语》思想的时代价值,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事实上,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这说明古代的思想家与我们今天的思想非常接近。当然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也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研究孔子重在吸收孔子思想精华,而不是简单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

2.钱穆《论语要略》

3.刘宝楠《论语正义》

4.郭沂《从郭店楚简看孔子史料》5.张钊《论语是一本什么书》6.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史料学》7.王钟翰《经史说略》

8.李致忠《古籍版本知识500问》9.黄怀信/李景明《儒家文献研究》10.张志哲《中国史籍概论》

《论语》检测试卷

《论语》检测试卷 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 1.《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关于记录。它与、、合称为四书。 2.孔子,名,字,(时)家、家、家,儒家的人。后世称其为至圣,后来的儒学大师孟子被称为。二、按要求默写。 1.孔子强调学习要经常复习的句子是,?2.阐明要学思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关系的句子,。3.表明要谦虚好学的句子,。 4.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 5.孔子阐述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6.孔子说明孔文子被谥为文的原因的句子是,。7.孔子强调学习要不满足,不断进取的句子是 8.如何对待别人的优缺点,孔子说:,。9.写出本文中带有通假字的两个句子: 10.古书中的一些词是成语的一个重要来源,流传至今,仍光彩夺人,试在下列各句的空白处填恰当的成语。 (1)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对人家,我们应该采取这种态度。 (2)学贵有疑,善于于无疑中发现疑点时要虚心向教师、同学请教,即使对成绩不如自己的人也要。 (3)平时学习的知识要注意复习和运用,尤其到期末复习时,应把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做到。 三、根据要求默写: 1、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要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但发达国家有长处,也有短处,那么我们所持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2、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学习要不断地进行复习,才能够掌握知识,这句话是:

3、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中与之相似的句子是: 4、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引用《论语》中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 的意思。 5、学习与思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论语》中精辟的论述是: 6、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缺点呢?孔子曾经说: 7、《论语》中告诫学生学无止境,老师要耐心指导的句子是: 8、张红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经常觉得其他同学的许多想法对自己很有启发,这 使她对孔子所说的这句话体会会更深了。 9、《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维的辩证关系的句子: 四、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曾子说:“有知识的人不能没有广阔的胸怀和刚毅的性格,因为他们责任重大 而且前程远大。”这句话的原句是() A.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B.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C. D.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2.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中的“后生”的意思是() A.忠厚的人 B.年轻人 C.学生 D.后面的学生 3.《孔子游春》中,孔子教育他的弟子们做有德行的君子,孔子认为他的学生中 有德行的有()(多选) A.颜回 B.闵子骞 C.冉伯牛 D.仲弓 4.颜回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的回答是() A.仁者爱人 B.刚毅木讷 C.温文尔雅 D.克己复礼 5.“言必信”的下一句是() A.必有邻 B.未知生 C.不尤人 D.行必果 6.《孔子游春》中孔子的志向原句是() A.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B.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论语论文 经典中的人生智慧感受

我读《论语》——经典中的人生智慧 论语乃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作,其中简洁且精炼的句子,蕴含着治国治民、为人处世、个人修养等方面的人生大智慧。我就论语中第一章学而里的第八小节谈谈我自己的理解与认识。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对此的解读如是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先说说第一句,“君子不重则不威。“重”字由“壬”和“里”构成。“壬”意为掌握并肩任,“里”意为居里、故里,可以理解为人类生命的源泉和存在的本质。可见“重”所表现的就是肩负着的人类重大的道德使命,如果看成动词的话,也是君子对自身所具备的道德品质的重视。即使是一个具有崇高道德品质的人,如果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珍贵价值不加重视,那么他在社会生活中就不可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获得应有的影响力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就本句话,我非常同意钱穆先生的解读,能肩负起人类道德品质的人必然是厚重的、稳重的。人不厚重,则失威严,就不为人所敬重,就很难树立威信。君子的威严出自哪里,就是平时的庄重稳重。我很喜欢的一句话,“英雄无言,平色生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英雄不用说过多的言语,他的威严是靠平日里的庄重的脸色,稳重的行为展现。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威严的气质,能让人不自觉地尊重敬重他。 从古到今,对“学则不固”的理解有很多种。有一种说法说“固”是指“坚固”,另一种认为是“蔽”的意思。在《论语注疏》中,孔安国注:“固,蔽也。一曰言人不能敦重,既无威严,学又不能坚固,识其义理。”人们应当学习先王之道,以至博闻强识,则不固蔽也。言人不能敦重,既无威严学又不能坚固识其道理也。明须敦重也。”而有的人认为,此句里面应有一个逗点,即“学,则不固。”那么意思就是:从事于学,则不会有“固”的弊病。因为“固”在《论语》里面几乎全是负面的意思。例如孔子四绝中的“毋固”;“固”有鄙陋、无知、顽固、蔽固的意思。还有人却认为这里漏掉了一个“不”字。没有这个“不”字,语言及逻辑结构就不具对称性,加上这个“不”字,其良好的对称性就立即出现了,这是古今中外所有作者写作时努力追求的美。(《发现论语》)在我看来,可以先从字形入手来解读。首先,这个“固”字,是由一个“口”与一个“古”组成,许慎注曰:“四塞者,无罅漏之谓。”固,凡坚牢曰固,又事之已然者曰固,即故之假借字也。从字形入手,当为固字的本义。由此引申,则有“坚固”、“执一不通”、“鄙陋”“本然”“已然”“常然”“固然”“固守”等义。(《康熙字典》)所以,对“固”的解释,“坚固、固守”和“蔽、鄙陋”本是一致的,区别就是前者是就其积极的意义而言,坚固,不易受侵害。而后者则是就其消极的方面而言,在思想上的固则为固守己见、执一不通。我认为,从知识论角度看,知识的增加无论对个人还是人类总体而言都是无止境的,因此须夯实基础,然后不断地添砖加瓦,所以要讲要“坚固”。而如果把“学”仅仅限定在现有的知识的范围内,则无法体会对生活、生命的更高层次的感悟。而要达到更高的境界,就必须认识到现有知识的不足、弊病与局限性,懂得变化,懂得发现,懂得延伸,君子必须“无固行”才能“时中”,才能获得更高层次的智慧与领悟。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此处的“无友不如己者”一句成

廉洁从业知识测试题库及答案

廉洁从业知识测试题库 一、单选题 1.党员受到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的,(A )内不得在党内提升职务。 A.1年 B.2年 C.3年 D.4年 2.关于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的说法错误的是:(C) A.不得委托他人投资证券、期货或者以其他委托理财名义,未实际出资而获取收益 B.不得利用企业知识产权,为本人谋取利益 C.个人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兼任本企业、出资企业的领导职务 D.不得将企业经济往来中因企业行为受到奖励的财物等据为己有 3.二人以上共同故意违纪中,对于经济方面共同违纪的,按照个人(D),分别处分。 A.所起作用大小 B.职务高低 C.性质严重情况 D.所得数额及其所起作用 4.对预备党员违反党纪的,可以这样处理:(D) A.因为还不是正式党员所以不受党纪约束 B.应取消其预备党员资格 C.应保留预备党员资格

D.视情节轻重定,预备党员资格轻则保留,重则取消 5.对拒不执行组织的分配、调动、交流决定的党员,可以给予(D)处分。 A.警告或严重警告 B.留党察看 C.开除党籍 D.警告、严重警告或撤销党内职务 6.党员受到(C)处分,一年内不得向党外组织推荐担任高于原职的党外职务。 A.警告 B.严重警告 C.警告或严重警告 D.留党察看 7.《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中“利用职权为配偶、子女及其他特定关系人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提供便利条件”中的“特定关系人”是指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近亲属以及(C)。 A.国有资产出资人 B.朋友、战友、同学等 C.与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有共同利益关系的人 D.国有资产监管人 8.党员受到开除党籍处分,几年内不得重新入党?(D) A.一年 B.二年 C.三年 D.五年 9.下列哪项行为不属于贪污受贿行为。(D) A.在经济往来中收受回扣 B.利用职务便利,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收取财物 C.以单位公款进行股票投资

论语读书心得5篇

论语读书心得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论语读后感1 俗话说的好:好曲不厌百回唱,好书不厌百回读。现代名著是这样,古代人留下来的经典著作也同样如此,比如孔子的论语就是一部很好的书! 《论语》的作者孔子也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聪明好学,青年时期便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现在通行的《论语》共20篇,493章,大部分内容为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一部分不属于问答,只是孔子的言论。《论语》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涵盖哲学、政治、经济、论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诸多方面,是研究孔子及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论语》中的知识是无穷的,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每天回家都关起房门苦读.后来家里人发现他的书箱里藏的只有一部《论语》,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的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的确不超出《论语》。过去臣用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足以使天下太平!” 《论语》里闪烁着人性光辉的东方智慧,经过两千多年的洗礼,已得到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认同,成为了世界的财富。 论语读后感2 读了《论语》这篇著作,我受用不尽,不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

还亲密接触,让我对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 《论语》书是对孔子日常生活的举止与语言方式,还有记载中国史代伟人对孔子的评价与生活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反应了孔子与别处俩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师傅,还反应了孔子好问好学的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他还非常谦虚,自己成了老师,还是求学,对问题都不耻下问;不像我们,遇到奖励就万分骄傲,遇到困难就不理不睬。在我练字期间,我在书法班的名誉上是大名鼎鼎的;于是,我非常骄傲,在学校的作业本上写得乱七八糟,还差点被批入“差字黑名单”;自从读了这本著作,我在数学方面的字体大有进步,连老师都对我刮目相看;有一次,还在课堂上公开赞扬我的作业本呢!原来论语是多么重要啊! 因此,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不能骄傲自大,要做一个谦虚有学问的人,并向孔子取长补短,让自己更完美! 论语读后感3 论语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一生的言行举止的综合,可谓是儒家的精华,儒家育人的必备品并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儒家文化的四大金典作品。 在封建时期,如果三字经是家喻户晓,那么论语就是代代相传举一个例子跟大家交流一下他的意思,最经典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段可谓是论语的经典,我可不会像大多数人那样,长篇大论解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1776年,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2.德国的梅伊曼拉伊是近代教育学实验派的代表。 3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作用。 4 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是壬寅学制。 5 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在复习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6 教育目的主要包括身心素质和社会价值两部分。 7 根据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 价、总结性评价。 8 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实现的。 9 教师劳动的特点包括强烈的示范性、独特的创造性、空间的延续性和时间 的连续性。 10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二.(判断只写出对或者错不必说明理由每题1。5分共15分) 1.世界最早的教育专着是《学记》。(√) 2 信息论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整体的运动过程当作信息的输入传递和转换消解过程来研究。(×) 3 社会主义教育最先提出教育普及的口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4生产力的发展影响教育的速度和规模。(√) 5 “六三三”制又称壬戌学制,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 6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的基本部分是说明部分。(×) 7赞可夫在小学做了“教学与发展”的实验证明:学生的发展远没达到极限,主张高速度高难度教学,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同时论述了教学过程的结构。(×)8老师教学质量除与业务水平有关外,还与教学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 (√) 9班主任制定班级目标是要高标准难度大,激励作用才明显。(×) 10 热爱学生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三.简答(共37分) 1.教育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有哪些?(6分)P61~63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 2.怎样理解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规律?(10分) 从总体上看,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这不同的发展任务,当然,不同的发展阶段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上一阶段影响着下一阶段的发展,所以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而且具有人生全程的意义 3.怎样认识教师主导性?(9分)p215三个层次 4.怎样评价班级上课制?(6分)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效率,但不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集体教育,但不利于因材施教。 5.怎样开展德育工作?(6分) 德育内容上要更新;德育方法要改进;从小事做起,由近到远,由小到大,注重实际效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与自我管理尔雅满分答案

—————————————————————————————经典与人生(上):古今教育生态概论已完成 1 关于今天的教育生态现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官学独大 B、私学式微 C、家学没落 D、网教盛行 正确答案:D 2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不包括()。 A、官学 B、私学 C、家学 D、国学 正确答案:D 3 关于当前中小学人文教育的弊端,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选本教育取代经典教育 B、政治教育取代思想教育 C、应试教育取代人格教育 D、体验教育取代灌输教育 正确答案:D 4 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态有物质文化层面、非物质文化层面和经典文化。() 正确答案:√ 经典与人生(下):不读经十蔽已完成 1 文化的本质是()。 A、人化 B、教化 C、入圣 D、得道 正确答案:A 2

四书是中国人的圣经,四书指的是()。 A、《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B、《大学》《论语》《老子》《孟子》 C、《论语》《孟子》《老子》《庄子》 D、《春秋》《战国策》《论语》《史记》 正确答案:A 3 关于不读经典的弊端,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只知有我,不知有人 B、只知有己,不知有群 C、只知有人,不知有天 D、只知有心,不只有物 正确答案: 4 教育的功能是灌输知识。() 正确答案:× 5 国学的核心是人学。()

6 1912年1月19日,教育部公布《普遍教育暂行条例》,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除”。() 正确答案:√ 为学之道(上):学是为己,还是为人?已完成 1 ()提出了知行合一之教。 A、王阳明 B、王重阳 C、王夫之 D、王德威 正确答案:A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下列选项中理解错误的是()。 A、孔子之学,非仅仅求知,更在修身 B、孔子之学是为己之学 C、学而时习之,其实就是要知行合一 D、勤学以致用,古之学者为人

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试题及答案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 一、单项选择题(共有20道题目,每小题2分,共40分) 1.《条例》是根据制定的。(B) A.宪法 B.中国共产党章程 C.党员权利保障条例 D.廉洁自律准则 2.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违反干部选拔任用规定,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严重的,给予________处分。(D)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3.在考试、录取工作中,有泄露试题、考场舞弊、涂改考卷、违规录取等违反有关规定行为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________;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B) A.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 B.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C.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D.不追究其责任 4.在特殊时期或者紧急状况下,拒不执行党组织决定的,给予________处分。(D) A.警告或者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 5.违反公务接待管理规定,超标准、超范围接待或者借机大吃大喝,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________处分。(B)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6.诬告陷害他人意在使他人受纪律追究的,情节较重的,给予________处分。(A) A.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 B.警告 C.严重警告 D.开除党籍

7.《条例》施行前,已结案的案件如需进行复查复议,适用________。(C) A.新《条例》 B.2003年《条例》 C.当时的规定或者政策 D.《准则》 8.生活奢靡、贪图享乐、追求低级趣味,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________处分。(B)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9.篡改、伪造个人档案资料的,给予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________处分。(C) A.撤销党内职务 B.留党察看 C.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10.违规办理因私出国(境)证件、前往港澳通行证,或者未经批准出入国(边)境,情节较轻的,给予________处分。(A) A.警告或者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严重警告 11.________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是管党治党的总规矩。(A) A.党章 B.廉洁自律准则 C.纪律处分条例 D.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12.《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自________起施行。(D) A.印发之日 B.2015年10月12日 C.2015年10月22日 D.2016年1月1日 13.组织、参加旨在反对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制度或者敌视政府等组织的,对策划者、组织者和________,给予开除党籍处分。(C) A.领导者 B.教唆者 C.骨干分子 D.参与者 14.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违反有关规定占用公物归个人使用,时间超过________,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B)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总结(最新)

在《论语》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分享读书心得体会总结。下面是《论语》读书心得体会总结。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总结篇1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从《诗经》到《易经》从《左传》到《史记》都能如此说,但要找到一本能够长远地影响中国发展进程以及对中国人的精神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渗透的书,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经典之作《论语》。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长,比不上庄子的逍遥洒脱,却是一剂朴素的灵丹妙药,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辈子。 在开篇的天地人之道里作者首先提到的就是人。相之于天地的永恒,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质量。处世:以真报怨,以德报德,率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交友: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是对我们的忠实劝告,并提醒我们广交益友,不交损友, 对待事业: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是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并且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不是语言的力量。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奇怪,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二是人改变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人,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胡萝卜变软了,把鸡蛋放水里,蛋清蛋黄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水就成咖啡了,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态度,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直到被环境慢慢改变还是与环境对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孔子正是说,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那里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对于第二则,我有切身体会,以前,我有一个朋友是广东番禺人,一次和他闲聊时,我突然忆起鲁迅的《故事新编》中的一篇曾提到,禺是古代对一种猴子的称呼,后来我查了词典,也的确如此,而番字的另一音番有外国的意思,于是

论语导读张汝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论语导读》张汝伦2017期末考试答案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下列哪些选项正确地表述了孔子对“性”的看法?()(1.0分) 1.0 分 ?A、 人性本恶,其善伪也。 ?B、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C、 性相近,习相远。 ?D、 仁义礼智根于心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2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出自哪一部文献?()(1.0分) 1.0 分

?A、 周易 ?B、 礼记 ?C、 尚书 ?D、 诗经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3 “能近取譬”的“譬”是什么意思()?(1.0分) 1.0 分 ?A、 晓谕 ?B、

说服 ?C、 譬喻 ?D、 教导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4 “人不知而不愠”的“愠”是什么意思?()(1.0分)1.0 分 ?A、 心中不快 ?B、 愤怒

?C、 嫉妒 ?D、 怨恨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5 孔子几岁有志于学?()(1.0分)1.0 分 ?A、 12 ?B、 15 ?C、 18 ?D、 20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6

子曰:“恭、宽、信、敏、惠。”这里的“敏”如何理解?()(1.0分)1.0 分 ?A、 才思敏捷 ?B、 谋事有当 ?C、 身手矫健 ?D、 见微知著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7 “学而时习之”的“习”是什么意思?()(1.0分) 1.0 分 ?A、 练习 ?B、

实践 ?C、 复习 ?D、 习得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8 子曰:“微管仲,我其被发左衽矣!”这里的“微”如何理解?()(1.0分)1.0 分 ?A、 小 ?B、 稍微 ?C、 隐匿 ?D、 无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尔雅《论语》中的人生智慧与自我管理考试答案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与自我管理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70,共70.0分) 1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不包括()。( 1.0分)1.0分 A、 官学 B、 私学 C、 豕学 D、 国学 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2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段话出自()。( 1.0分)1.0分A、 《论语》 B、 《大学》 C、 《中庸》 D、 《孟子》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3子曰:(),犹恐失之。(1.0分)1.0分 A、 学而不厌 B、 学而时习 C、 学如不及 D、 学不至谷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1.0分)1.0分 A、 士可杀不可辱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有杀身以成仁 D、 舍小我以成仁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5 ()提出了知行合一之教。(1.0分)1.0分 A、 王阳明 B、 王重阳 C、 王夫之 D、 王德威 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6 “要盟也,神不听”的意思是()。( 1.0分)1.0分 A、 在被要挟的状况下定的盟约,连神也不听,更何况是人了 B、 私下达成的契约,神没有听见,因此也不会保佑 C、 达成盟约是最重要的,神不听信与人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7 “有事,弟子服其劳。”弟子指的是()。( 1.0分)1.0分A、 徒弟 B、 学生 C、 家里最小的孩子 D、 儿子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8子曰:“君子道者三”,孔子指的是()。( 1.0分)1.0分A、 仁者不忧 B、 知者不惑 C、 勇者不惧 D、 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

2019年廉政知识考试题库答案

廉政知识考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 1.在《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禁止私自从事_A_ 活动。 A.营利性 B. 商业性 C. 经商 D.炒股 2. 禁止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不准在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组织考察和选 举中搞_B_等非组织活动; A. 投诉 B.拉票 C.检举 D.吃请 3. 禁止违反公共财物管理和使用的规定,假公济私、化公为私。不准_B_社 会保障基金、住房公积金等公共资金或者其他财政资金。 A. 私分 B. 挪用或者拆借 C. 动用 D.变相使用 4. 禁止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不准在_A_、机构变动时,突击提拔、调整干 部 A.工作调动 B. 任期内 C.离任 D. 干部选拔 5. 禁止利用_D_和职务上的影响为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谋取利益。 A. 私人关系 B. 朋友关系 C.权力 D. 职权 6. 禁止违反规定_D_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谋取私利. A. 从事 B.参与 C.影响 D. 干预 7.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应当严格遵守_A_、《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 法律法规关于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的规定。 A.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 B. 《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 C. 《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 D. 《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 政若干准则》 8.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违法违纪,应当承担纪律责任的,由任免机关或者_B_ 按照管理权限依法给予处分。 A. 上级机关 B. 监察机关 C. 同级纪委 D.上级党委 9. 公安机关有违法违纪行为,应当追究纪律责任的,对负有责任的_C_和直 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A.直接领导 B.主要领导 C. 领导人员 D. 分管领导

《论语》读书心得感想

《论语》读书心得感想 导读:本文是关于《论语》读书心得感想,希望能帮助到您! 《论语》读书心得感想篇1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此话虽有夸大之嫌,但是证明了《论语》在我国诸子百家著作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及其不可超越的地位,其中至多理论仍被世人视为真理,不但在中国影响深远,而且名扬四海,被誉为东方的圣经。 在《卫灵公》里,他说道面对穷困潦倒的局面时,君子与小人就有了显而易见的不同。孔子认为他的生死观就是将“仁”作为最高标准的。生命是宝贵的,但是还有比生命更加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仁”。杀身成仁自古以来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在《宪问》中,孔子讲到了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孔子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因此,一个人除了要勇之外,还应该修养其他的各种品德,从而变为有道德的人。孔子鄙视物理和权力,崇尚朴素和道德。所以他周游列国,宣扬自己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可惜并未受各国国君接纳。 在《子路》里,孔子阐述了自己对于“士”的理解。孔子认为,“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偶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现在的当政者,都是气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虽然孔子的认识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不可否认他敢于质疑统治者的精神。孔子眼里,统治者做到以

“仁”待人待国后才称的上是“士”。 在《先进》中,孔子极力提倡“慎言”,不该说的话绝对不说。因为,白玉被玷污了,还可以把它磨去,而说错了的话,则无法挽回,希望人们言语要谨慎。 在《季氏》里孔子谈到,交朋友要结交那些正直、诚信、见闻广博的人,而不要结交那些逢迎献媚、花言巧语的人,要用礼乐调节自己,多多地称道别人的额好处,与君子交往注意不急躁、不隐瞒等等,这些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颜渊》中,孔子谈到了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他希望人们按照“忠信”、“仁义”的原则去办事,否则,感情用事,就会陷于迷惑之中。他认为要提高道德修养水平,首先在于踏踏实实地做事,不要过多地考虑物质利益;然后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过多地去指责别人;还要注意克服感情冲动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为代价,这就可以辨别迷惑。 总而言之,孔子及其弟子的箴言警句在近日仍然可以作为我们的行为准则,规范人们的举止,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论语》读书心得感想篇2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现在都还不明白。

《论语》选读期末考试试卷

《论语》选读期末考试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的价值观 ①儒家的价值学说,可称为内在价值论或道德至上论。孔子主张“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即以道德为最高价值。孔子又有“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之说,即认为道德实践有两种境界,一种是为道德而实行道德,一种是以道德有利而实行道德。前者较后者要高。孟子更有“天爵良贵”之说,这天爵良贵就是天赋的道德意识。人们的道德实践,就是实现这种天赋的内在价值。 ②儒家虽然主张内在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一个最高的价值标准。儒家最高的价值标准是“和谐”。孔子弟子有若讲“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周易大传》讲“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礼记·礼运》讲“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的“大同”,《中庸》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儒家看来,道德虽然是超功利的,但道德实有极大的功用,这功用就是达到人己物我的和谐。正因为如此,孔子将中庸视为一种最高的道德。中庸就是要反对过与不及,以保持事物的均衡协调。 ③儒家的价值观以重义崇德为特色。但重义崇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贱力。孔子、孟子不讳言功。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孟子说:“当今之世,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孟子·公孙丑》)孔子不完全排斥利,要求“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周易大传》讲“崇德”,也很注重“利用厚生”,高度评价古圣先贤在发明创造各种器用方面的功绩,说“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系辞上传》)孔子、孟子贱力,荀子则相当重视力。他说:“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载万物,兼利天下。”(《荀子·王制》)这些情况表明,在重义轻德的前提下,给以利和力一定的地位还是可能的。但是,在与其他各派特别是法家的论战中,在反对世俗价值观的努力中,儒家却越来越把利与义、德与力分裂开来,对立起来,造成了价值观上的严重偏颇。如孟子把“利”与“仁义”对立起来,把“为利”与“为善”对立起来,把“以力假仁”的“霸道”与“以德服人”的“王道”对立起来,并且主张对发展生产、奖励耕战的法家“服上刑”,这就很成问题了。汉代的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而《汉书》又将此二语改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问题就更严重了。宋明理学特别是程朱陆王学派大力宣扬“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造成了严重后果。尽管宋元明清时期也有一些儒者在义利、王霸、德力、理欲等问题上提出了一些较全面的观点,但毕竟未能取得主导地位。 ④儒家重义轻利、崇德贱力的传统有严重的偏弊,但在评价时,仍应注意分析,不可歪曲夸大。儒家反对的“利”,乃指私利而言。利这个概念,本有公利、私利两重含义,义利问题包含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关系问题。孟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梁惠王上》)其实国家的安定也是利,而且是统治阶级的公利、大利。儒家在反对“私利”的含义上笼统地反对“利”,在用语上有辨析不清之弊,但我们今天在评述时应当辨析清楚。“理欲”问题也是这样,儒家所谓“人欲”也是指私欲而言,而非指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及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合法的物质享受。因此,把“存天理,灭人欲”概括为“禁欲主义”并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等量齐观,是不正确的。力在古代哲学中也有多种含义。它既包含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与自我管理》考试题及答案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与自我管理期末考试(20)姓名:陈静班级:默认班级成绩:分 一、单选题(题数:70,共分) 1颜回去世之后孔子用了六个字褒奖颜回,是(分)分 A、 勤学好思孝敬 B、 箪食瓢饮无改 C、 不迁怒,不貳过 D、 慎思之,笃行之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2子曰:(),学则不固。(分)分 A、 君子见善则迁 B、 君子不重则不威 C、 君子克己复礼 D、 君子无友不如己者 正确答案:B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3下列哪一项体现了孔子的事亲之道0(分)分 A、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B、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C、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D、 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4下列哪一项体现了孔子的勤政思想。()(分)分 A、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B、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C、 子路问政。曰:无倦。 D、 以上都对

5佛教戒三毒,三毒指的是()。(分)分 A、 食、色、性 B、 贪、痴、狂 C、 贪、嗔、痴 D、 贪、欲、妄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6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段话出自()。(分)分A、 《论语》 B、 《大学》 C、 《中庸》 D、 《孟子》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7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这句话怎么理解()(分)分 A、 一个人学了多年以后想得到官位俸禄,这太简单了 B、 一个人学了多年以后,还没有得到官位俸禄,这惜况不太会发生 C、 一个人学了多年以后,还没有想到官位俸禄,这是难能可贵的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8关于今天的教育生态现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分)分 A、 官学独大 B、 私学式微 C、 家学没落

廉洁自律考试试题及答案

西安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测试试卷(共100分) 姓名:单位/部门:分数: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分) 1、《条例》对党员的纪律处分分为()种。 A、三 B、四 C、五 D、六 2、党员受到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或者受到严重警告处分的,()年内不得在党内担任和向党外组织推荐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或者高于其原任职务的职务。 A、一 B、二 C、三 D、四 3、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违反干部选拔任用规定,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严重的, 给予()处分。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4、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违反有关规定占用公物归个人使用,时间超过(),情节较重的, 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 A、一个月 B、三个月 C、六个月 D、一年 5、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为他人谋取利益,本人的配偶、子女

及其配偶等亲属和其他特定关系人收受对方财物,情节较重的,()。 A、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 B、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C、给予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D、不追究其责任 6、党员受到( )处分,其党内职务自然撤销。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7、党员受到开除党籍处分,()年内不得重新入党。 A、三 B、四 C、五 D、六 8、党组织在纪律审查中发现党员有其他违法行为,影响党的形象,损害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应当()。 A、视情节轻重给予党纪处分 B、应当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C、应当及时移送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处理 D、应当向有关机关或者组织提出建议 9、党纪处分决定作出后,应当在()内向受处分党员所在党的基层组织中的全体党员及其本人宣布,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组织关系将处分决定材料归入受处分者档案。 A、15天 B、一个月 C、二个月 D、三个月 10、对于应当受到撤销党内职务处分,但是本人没有担任党内职务的,

论语读后感300字12篇

论语读后感300字(一):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凝聚我们中国人智慧的一本书。四年级的时候,爸爸就给我买了一本孔子的论著《论语》,并语重心长的对我说:《论语》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它能够教给我们很多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听后迫不及待的翻开《论语》,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做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务必做到随时随地都在学习中,内心充满着掌握真理的愉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知。这句话是令我感悟最深,受益最多的。它的意思是说:要学习别人的长处,用别人的短处来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且改正。让我明白了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是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别人的缺点呢,就用来当一面镜子,看一看自己身上有没有这些缺点,有,就要把它及时改正。没有,就用来告诫自己,以后不要犯这些错误。这句话一向伴着我健康快乐的成长,无时无刻的给我警示,指引我如何去做。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论语》应当是阶梯中十分重要的一级,学习《论语》,收获的不仅仅仅是知识,还有好多做人的道理。 论语读后感300字(二): 在这个假期里,老师又上我们背诵了《论语》这本书,再次走进论语,给我的感受有很多;;;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智慧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以后人称他为圣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孔圣人。 《论语》教会我如何学习,例: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能够当老师了。 《论语》又教会我如何做人: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是根本不能够的。就好像大车没有,小车没有一样,如何行走呢? 《论语》还教会我如何孝顺父母,例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诗经》在汉代分为齐、鲁、(韩)(毛)四家,其中鲁诗传人为(申培)。 2. 古代“小学”分为三门,他们是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3. 清人钱大昕提出“古无舌上音”,其含义是上古时期没有(知彻澄娘)四个声母。 4. 《论语》一书,三国魏时集注者是(何晏),清代(刘宝楠)有《论语正义》。 5. 《诗经》韵例中,单句与单句押、双句与双句押,被称为(交韵)。 6.从韵尾分析,古代汉语中有阴、阳、入的分别,阳声韵有三个韵尾(-M)(-n)(-ng),入声韵有(-p)(-t)(-k)三个韵尾,其中现代汉语中阳声韵尾(-M)已经消失。 7.“史记三家注”包括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和(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8.顾炎武的音韵学著作是(《音学五书》),段玉裁的音韵学著作是(《六书音韵表》),孔广森的音韵学著作是(《诗声类》),《经籍纂诂》的作者是清代(阮元)。 9.清人三大史学名著包括赵翼(《二十二史札记》),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和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 10.古代目录把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老子》属于(子部)。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宋人三十六字母与唐代守温三十字母的差别是多出()六个声母 A.非敷奉微床娘 B. 帮滂并明泥日 C.照穿床审娘日 D. 见溪群疑来日 2.“同声必同部”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清代著名学者() A.王念孙 B. 王引之 C.段玉裁 D. 戴东原 3.“读若”“读如”与“读曰”“读为”的区别是() A.前二种用于注音,后二者用于破通假 B.后二种用于注音,前二者用于破通假 C.两种都用于注音 D.两种都用于破通假 4.近体诗如果首联出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下边的一句是()。 A.仄仄平平平仄仄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与自我管理完整答案

经典与人生(上):古今教育生态概论已完成 1 关于今天的教育生态现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官学独大 ?B、私学式微 ?C、家学没落 ?D、网教盛行 我的答案:D 2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不包括()。 ?A、官学 ?B、私学 ?C、家学 ?D、国学 我的答案:D 3 关于当前中小学人文教育的弊端,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选本教育取代经典教育 ?B、政治教育取代思想教育 ?C、应试教育取代人格教育 ?D、体验教育取代灌输教育 我的答案:D 4 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态有物质文化层面、非物质文化层面和经典文化。()我的答案:√ 经典与人生(下):不读经十蔽已完成 1 文化的本质是()。 ?A、人化 ?B、教化

子曰:君子不器。这句话的内涵 ?D、得道 我的答案:A 2 四书是中国人的圣经,四书指的是()。 ?A、《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B、《大学》《论语》《老子》《孟子》 ?C、《论语》《孟子》《老子》《庄子》 ?D、《春秋》《战国策》《论语》《史记》 我的答案:A 3 关于不读经典的弊端,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只知有我,不知有人 ?B、只知有己,不知有群 ?C、只知有人,不知有天 ?D、只知有心,不只有物 我的答案: 4 教育的功能是灌输知识。() 我的答案:× 5 国学的核心是人学。() 我的答案:√ 6 1912年1月19日,教育部公布《普遍教育暂行条例》,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除”。()我的答案:√ 为学之道(上):学是为己,还是为人?已完成 1 ()提出了知行合一之教。 ?A、王阳明 ?B、王重阳 ?C、王夫之

我的答案:A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下列选项中理解错误的是()。 ?A、孔子之学,非仅仅求知,更在修身 ?B、孔子之学是为己之学 ?C、学而时习之,其实就是要知行合一 ?D、勤学以致用,古之学者为人 我的答案: B 3 孔子与弟子编纂了《论语》,构成了中华文化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我的答案:× 4 “学而时习之”,孔子之学有“觉”的意思,先觉觉后觉。() 我的答案:√ 为学之道(下):为学之态度及方法已完成 1 子曰:(),犹恐失之。 ?A、学而不厌 ?B、学而时习 ?C、学如不及 ?D、学不至谷 我的答案:C 2 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这句话怎么理解?() ?A、一个人学了多年以后想得到官位俸禄,这太简单了 ?B、一个人学了多年以后,还没有得到官位俸禄,这情况不太会发生 ?C、一个人学了多年以后,还没有想到官位俸禄,这是难能可贵的 ?D、以上都不对 我的答案:C 3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