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与转换技术
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题库(含答案)

第一章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本文档适合电气工程类专业同学朋友们,希望能帮到你们)一、填空题1.检测技术是一门以研究自动检测系统中的信息提取、信息转换以及信息处理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容的应用技术学科。
2.一个完整的检测系统或检测装置通常由传感器、测量电路和输出单元及显示装置等部分组成。
3.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和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其中敏感元件是必不可少的。
4.在选用仪表时,最好能使其工作在不小于满刻度值2/3 的区域。
5.准确度表征系统误差的大小程度,精密度表征随机误差的大小程度,而精确度则指准确度和精密度的综合结果。
6.仪表准确度等级是由系统误差中的基本误差决定的,而精密度是由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中的附加误差决定的。
7、若已知某直流电压的大致围,选择测量仪表时,应尽可能选用那些其量程大于被测电压而又小于被测电压1.5倍的电压表。
(因为U≥2/3Umax)8、有一温度计,它的量程围为0~200℃,精度等级为0.5级。
该表可能出现的最大误差为 1℃,当测量100℃时的示值相对误差为 1% 。
9、传感器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它的作用是将非电量转换成与之具有一定关系的电量。
10、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两部分组成。
11、某位移传感器,当输入量变化5mm时,输出电压变化300mv,其灵敏度为60mv/mm 。
二、选择题1.在一个完整的检测系统中,完成信息采集和信息转换主要依靠 A 。
A.传感器 B. 测量电路 C. 输出单元2.构成一个传感受器必不可少的部分是 B 。
A.转换元件B.敏感元件C.转换电路D.嵌入式微处理器3.有四台量程均为0-600℃的测量仪表。
今要测一约为500℃的温度,要求相对误差≤2.5%,选用精度为 D 的最为合理。
A.5.0级B.2.5级C.2.0级D.1.5级4.有四台量程不同,但精度等级均为1.0级的测温仪表。
今欲测250℃的温度,选用量程为 C 的最为合理。
检测与转换技术

图(a)图(b)
第五章
5.1什么是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零点残余电压?怎样消除?
8.9已知一个温度控制系统如下图所示,热电偶采用的是铂铑10-铂,分度号为S。热电偶通过温度变送器将电压信号转换成4-20mA电流信号给温度控制器使用。由于热电偶冷端温度波动,故需要采用补偿导线将其与温度变送器连接。温度控制器通过控制输出的触发脉冲宽度控制电炉丝两端电压,进而控制其加热状态。完成如下问题:
图3.1
3.6将四个完全相同的金属丝式电阻应变片(灵敏度K=2)粘贴在距自由端b的地方,如图所示的梁式测力弹性件,已知应变 和受力F关系: ,b=100mm,t=5mm,w=20mm,E=×105N/mm2。
(1)在图3.2上画出应变片粘贴位置和测量电桥电路。
(2)电桥由6v电源供电,当电桥输出电压为7.2mV时,此时作用力F为多少?
电信学院自动化系
《检测与转换技术》
课程习题集
2015年1月
第一章
1.1自动检测1.2什么是测量误差?测量误差有几种表示方法?各有什么用途?
1.3有三台测温仪表,量程均为0-600℃,精度等级分别为2.5级,2.0级,1.5级。现要测量500℃的温度,要求相对误差不超过2.5%,选哪台仪表合理?为什么?
第二章
2.1画出传感器系统的组成框图,说明各环节的作用。
2.2什么是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它有哪些性能指标,意义是什么?
2.3当线位移传感器从4mm变化为2mm时,输出电压减小了1mV,则该传感器的灵敏度为多少?
传感器检查与转换技术(共76张PPT)

物体的性质和成分量: • 空气的湿度(绝对、相对)、气体的化学成分、
浓度、液体的粘度、浊度、透明度、物体的颜色 状态量: • 工作机械的运动状态(启停等)、生产设备的异
常状态(超温、过载、泄漏、变形、磨损、堵塞、 断裂等)
电工量(U、I、f、R、Z、E、B ……在电工、电子等
课程中讲授,大多数不属于本课程的范围。)
(2)动态误差。
第四十八页,共76页。
5.按使用条件分类
(1)基本误差。
(2)附加误差 。
6.按误差与被测量的关系分类
(1)定值误差。
(2)累积误差。
第三节 随机误差概率密度的正态分布
一、随机误差的实验结果——频率直方图
现在来研究一组无系统误差且无粗差的独立的等精度实验结果。所谓独立和等 精度测量,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对某量重复进行的独立测量。
第三页,共76页。
信息转换是将所提取的有用信息,根据下一单元需要,在幅值、功率及精度 等方面进行处理和转换。
信息处理的任务,视输出环节的需要,将变换后的电信号进行数字运算、A/D变 换等处理。
信息传输的任务是,在排除干扰的情况下经济地、准确无误地把信息进 行传递。
第四页,共76页。
检测(Detection)定义: 利用各种物理、化学效应,选择合 适的方法与装置,将生产、科研、生活 等各方面的有关信息通过检查与测量的 方法,赋予定性或定量结果的过程称为 检测技术。
模拟显示
的特点:
直观
第十三页,共76页。
光柱也属于模拟显光示柱显示
的特点:
一目了然
第十四页,共76页。
数字式仪表
数字式仪表的 特点: 准 确,但最后一 位经常跳动不 止。
热敏电阻
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标准-机电一体化

《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计划学时:56学时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设学期:第四学期制订:张情审定:一、前言1.课程性质《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必修课。
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自动测量系统的设计、测量电路的分析以及系统安装的能力。
主要内容是以各种不同的测量对象进行分类,分别介绍各种对象的特点,并详尽介绍各种对象的测量方法,以及实现方法。
自动测量与转换技术波及面很广,各种测量对象种类繁多,各具特点,但其测量原理、测量电路、设计基础都是类似的。
本课程是工学结合将开发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讲授练习一体化、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一体化”的专业学习领域。
学生通过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学习,获取专业技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
2.课程设计思路1)以职业岗位群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把校企合作作为课程开发的切入点通过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成立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及教师到企业社会实践,带学生实习等方式贴近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工作流程,掌握企业对知识的需求,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课程,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作为课程“主题”来设计学习情境,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确定教学项目,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综合职业能力。
(2)以企业真实产品为依据规划教学内容在课程执行的学期,安排专门的时间用于综合实践和技能提高,以体现工作过程和任务特点,具有先进性、可行性,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教学规律的企业真实产品项目为载体,完成自动检测系统的学习。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六步法实施课程教学:资讯:根据学习子情境确定的工作任务,通过教师讲授,学生查阅、搜集相关资料积累完成工作任务必备的讯息和相关技能;决策:在获取相关资讯的基础上由学生小组集体充分讨论并确定作业方法;计划:在决策的基础上拟定详细的作业计划并小组间、师生间汇报交流并修改;实施:小组成员间密切协作共同完成作业过程;检查:学生自查、互查,教师督查作业过程和结果;评估:由学生对工作任务完成的结果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对过程和结果进行点评。
检测与转换技术-第10章 无损探伤

探头(表面波)、兰姆波探头(兰姆波)、双探头(一个探头发射,另一个探头
接收)、聚焦探头(将声波聚焦为一细束)、水浸探头(可浸在液体中)以及其 它专用探头等。
几种典型超声波探头的结构示图
a)直探头 b)斜探头 c)双探头 d)水浸探头
1-压电晶片 2-晶片座 3-吸收块 5-导线 7-接线座 9-接线点 4-金属壳 6-接线片 8-绝缘柱 10-盖
(2)线源容器。线源容器常用金属材料制成。 (3)辐射器。辐射器包括防护器和控制器。 1)防护器的材料是使用吸收本领强的材料,防护器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 (a)安装时的屏蔽是可靠的,要保证使用者所受辐射量尽量减少,还
应有γ射线辐射的安全自动指示装置。大剂量的要进行遥控。
(b)能按需要发射一定宽度的锥形射线束。 (c)要方便可靠,易于携带或移动。
光观察设备加上电视摄影机和接收机组合而成。
(1)荧光电视
(2)图像增强电视
该法的优点是;可直接观察到物体内部静态或动态下的情况。缺点
是:不宜于形状复杂的工件,管电压目前只能在150kV以下使用。 (3)直接摄像电视。 二、射线探伤设备 1.X射线探伤机 X线探伤机是指以X射线管为射线源的探伤设备。
11-接地铜箔 12-接地铜环 13-隔声层 15-保护膜 14-延迟块 16-导电螺杆
2.接触法与液浸法 (1)接触法就是探头与试件表面之间经一薄层耦合剂直接接触,而 进行探伤的方法。 (2)液浸法就是将探头与试件全部浸于液体或探头与试件之间全部
(3)声波的衰减。声波在一种介质中传播时,它的振幅和强度将 按指数函数规律衰减,其衰减规律为:
式中,AX、IX为表面波在x处的振幅和强度;A 0、I 0为表面波在x=0
处的振幅和强度;α为衰减系数,单位为cm 二、超声波探伤法
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题库(含答案)

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题库(含答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第一章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本文档适合电气工程类专业同学朋友们,希望能帮到你们)一、填空题1.检测技术是一门以研究自动检测系统中的信息提取、信息转换以及信息处理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应用技术学科。
2.一个完整的检测系统或检测装置通常由传感器、测量电路和输出单元及显示装置等部分组成。
3.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和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其中敏感元件是必不可少的。
4.在选用仪表时,最好能使其工作在不小于满刻度值 2/3 的区域。
5.准确度表征系统误差的大小程度,精密度表征随机误差的大小程度,而精确度则指准确度和精密度的综合结果。
6.仪表准确度等级是由系统误差中的基本误差决定的,而精密度是由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中的附加误差决定的。
7、若已知某直流电压的大致范围,选择测量仪表时,应尽可能选用那些其量程大于被测电压而又小于被测电压1.5倍的电压表。
(因为U≥2/3Umax)8、有一温度计,它的量程范围为0~200℃,精度等级为0.5级。
该表可能出现的最大误差为 1℃,当测量100℃时的示值相对误差为 1% 。
9、传感器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它的作用是将非电量转换成与之具有一定关系的电量。
10、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两部分组成。
11、某位移传感器,当输入量变化5mm时,输出电压变化300mv,其灵敏度为 60mv/mm 。
二、选择题1.在一个完整的检测系统中,完成信息采集和信息转换主要依靠 A 。
A.传感器 B. 测量电路 C. 输出单元2.构成一个传感受器必不可少的部分是 B 。
A.转换元件 B.敏感元件 C.转换电路 D.嵌入式微处理器3.有四台量程均为0-600℃的测量仪表。
今要测一约为500℃的温度,要求相对误差≤2.5%,选用精度为 D 的最为合理。
《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标准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标准一、基本信息适用对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制定时间:2010年6月学分:3学时:56课程代码:所属系部:自动化系制定人:吴闽批准人:陶廷甫二、课程的目标1、专业能力目标(1)掌握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知识,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特性参数。
(2)掌握工业检测中常用的传感器,如压力、流量、温度、物位等传感器的相关的电路、基本原理、结构特点,适用范围等。
(3)掌握常用传感器、近代新型传感技术及信号调制电路等内容。
2、方法能力目标(1)检测技术和装置是电子及自动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能够根据检测要求合理选用各种类型的传感器。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制作、简单测试基本检测单元模块电路等。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用常用仪器检查各种传感器性能,判别其好坏,进行简单维护。
3、社会能力目标(1)初步具有检测和控制系统的使用的职业能力。
(2)提高动手能力、为后读课程学习和工程的实践技术打下基础。
(3)团队协作、勤奋敬业、吃苦耐劳等良好风貌;三、整体教学设计思路1、课程定位本课程是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压力、流量、温度、物位测量仪表的工作原理。
熟悉压力、流量、温度、物位测量仪表的发展状况。
熟练掌握各种压力、流量、温度、物位测量仪表的适用条件,工业检测中常用的传感器及相关的电路、基本原理、结构特点,适用范围,要求学生掌握较为扎实的传感器和自动检测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本课程要以能力培养为重,构建学生应用传感器知识和自动检测技术解决生产方面问题的实际能力,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岗位的相关技能、技艺。
2、课程开发思路为了使这门课程的教学达到预定的能力目标,课程设计思路是以传感器与检测系统的设计、制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针对高职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理论学习时间相对较少,学习动力不足的特点,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从传感器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技术应用为主,着眼于提高学生选择正确的传感器、解决实际工程检测能力的目的来实施教学。
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

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程序来识别和转化特定类型数据的技术。
这项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多个领域,如图像处理、语音识别、文本转换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在图像处理和文本转换领域的应用。
在图像处理领域,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可以用于识别和转换图像中的特定对象或特征。
例如,通过使用图像识别算法,可以自动检测出图像中的人脸、车辆、道路等,并将其转换为相应的数据格式。
这项技术在安防监控、智能交通系统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可以实现图像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和分析,提高图像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在文本转换领域,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可以用于将不同格式的文本数据转换为特定的标准格式。
例如,通过使用自然语言处理算法,可以将文本数据中的语义信息提取出来,并将其转换为结构化的数据格式,以便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
这项技术在信息抽取、信息检索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可以实现大规模文本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和分析,提高文本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除了图像处理和文本转换领域,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如语音识别、视频处理等。
例如,在语音识别领域,可以通过使用语音识别算法,将语音数据转换为文本数据,以便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
这项技术在语音助手、语音交互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可以实现语音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和分析,提高语音识别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相关技术的支持。
通过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可以让计算机程序自动学习和优化检测与转换的模型,从而提高其准确性和性能。
例如,在图像处理领域,可以通过使用卷积神经网络等深度学习算法,实现对图像中不同对象或特征的自动检测和转换。
这些算法可以通过大量的训练数据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其检测和转换的准确性。
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是一种能够通过计算机程序来识别和转化特定类型数据的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 应变电阻特性实验(实验代码 1)……………………………………………2 实验二 热电式传感器试验(实验代码 2)……………………………………………6 实验三 基于上位机检测的光电测速、测频率综合实验(实验代码 3)……………9 实验四 基虚拟仪器的霍尔式传感器的直流激励特性综合实验(实验代码 4)……11 附录 1:成绩考核办法……………………………………………………………………14 附录 2:推荐教材、参考书…………………………;
测温
放大
Rt
电桥
电路
VF 图 2.2 热敏电阻测温电路
4) 根据计算热电偶的稳定温度值 T, 计算第 5 点的温度值 T5。 由图 2.2 可知,老设备的输出电压是热敏电阻受温度影响后电阻变化引起的输出电压。
计算:由于U T 与UT 0 分别是热敏电阻在温度 T与T0 时对应的输出电压,因此当温度变化时,热
Δ △R3/R3、△R4/R4,当使用一个应变片时, ∑ R = R ;当二个应变片组成差动状态工作,则有
+4V
R R2
+
V
WD
-
-4V
R3
R1
图 1.1 单臂电桥测试原理图
∑R
=
2ΔR R
;用四个应变片组成二个差动对工作,且
R1=R2=R3=R4=R,
∑R
=
4ΔR R
。
由此可知,单臂,半桥,全桥电路的灵敏度依次增大。单臂电桥测试原理如图 1.1 所示。
3
《检测与转换》实验指导书
小,体积小。但温度稳定性差,灵敏系数非线性大,需补偿。
五、 主要技术重点、难点
测试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六、 实验步骤
1.调零。开启仪器电源,差动放大器增益置 100 倍(顺时针方向旋到底),“+、-”输入端 用实验线对地短路。输出端接数字电压表,用“调零”电位器调整差动放大器输出电压为零,然后 拔掉实验线。调零后电位器位置不要变化,调零后关闭仪器电源。
《检测与转换》实验指导书
《检测与转换技术》
实验指导书
适用专业: 电气工程、信息工程 课程代码: 8401540 总学时: 48 总学分: 3 编写单位: 测控技术与仪器系 编 写 人: 郑萍 王萍 叶凯 审 核 人: 审 批 人: 批准时间: 2010 年 5 月 20 日
1
《检测与转换》实验指导书
T
= 273 + t,T0
=
273
+
t
,
0
T
和
T
0
分别为介质的起始温度和变化终了温度(K),
t与t0 分别为
介质的起始温度和变化终了温度( 0 C )
有: 1 = 1 ln RT + 1 T B RT0 T0
五、主要技术重点、难点 热电偶的冷端处理,所测温度的计算与修正。
六、实验步骤 1、热电偶的测温试验步骤
如果 R1=R2=R3=R4,则
U0
=U 4
( ΔR1 R1
−
ΔR2 R2
+
ΔR3 R3
−
ΔR4 ) = U R4 4
ΔR1 R1
=U 4
Kε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电桥中相邻两臂的应变片受力应相反。
2. 半导体材料的压阻效应
半导体材料的电阻率随作用应力而变化的现象称为半导体材料的压阻效应。
对于长 l,截面积 S,电阻率ρ的条形半导体应变片,在轴向力 F 作用下:
1) 调节差动放大器输出为零。开启仪器总电源并将仪器左下角的±15V 电源开关置于“开”的位 置。差动放大器增益置 100 倍(顺时针方向旋到底) “+、-”输入端用实验线对地短路。输 出端接数字电压表,用“调零”电位器调整差动放大器输出电压为零,然后拔掉实验线。调零 后,差动放大器的两个电位器的位置不要变化;
1) 观察装于悬臂梁上封套内的热敏电阻,将热敏电阻接入温
度变换器 RT 端口,调节“增益”旋钮,使加热前电压输出
U0
端的输出电压值尽可能大但不超量程,记录
U
R T0
值;
2) 用温度计测出环境温度,记录 T0 值。(用国际温标);
3) 打开加热器,观察温度变换器输出电压的变化情况。每隔 1
分钟,尽可能同时测出热电偶、热敏电阻传感器的输出电
二、实验内容
1. 采用 K 型热电偶进行测温 2. 并通过计算算出环境温度对温度测量的影响; 3. 采用热敏电阻进行测温; 4. 采用集成温度传感器进行测温 5. 比较以上三种传感器的测温特点
三、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
热电偶、热敏电阻 RT、集成温度传感器、温度变换器、加热器、差动放大器、电压表、温度计 (自备)。
灵敏度
=
某一位移下的输出电压 该位移
此处近似为输出特性曲线两端点连接直线的斜率。
最后在同一坐标纸上作出三种情况下的输出特性曲线。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并回答为什么应变片传感器常采用半桥式或全桥形式?
5、重复以上步骤,比较半导体应变片和金属箔式应变片,通过以上比较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并回答为什么采用半导体应变片来测量微应变?为什么尽管金属应变片的灵敏度很小,但仍在许多场
合得到应用?
八、 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前应检查实验接插线是否完好,连接电路时应尽量使用较短的接插线,以避免引入干 扰;
2.接插线插入插孔,以保证接触良好,,切忌用力拉扯接插线尾部,以免造成线内导线断裂; 3.稳压电源不要对地短路; 4. 进行上述实验时激励电压,差动放大器增益、测微头起始点位置等实验条件必须一致,否 则就无可比性。
应变灵敏系数
ΔR R
=
(1 +
2μ )ε
+
Δρ ρ
≈
Δρ ρ
= π L Eε
= π Lσ
KB
=
ΔR / R ε
=
(1 +
2μ ) +
Δρ / ρ ε
≈ πLE
式中,E — 半导体应变片材料的弹性模量; πL — 半导体晶体材料的纵向压阻系数,与晶向有关。
特点:灵敏系数高(其灵敏度是金属应变片的几十倍),可测微小应变,机械迟滞和横向效应
2) 将热电偶接入差动放大器的双端输入,记录数字表显示的电压值 Ut; 3) 打开加热开关,观察差动放大器输出电压的变化,每隔 1-2 分钟记录一次电压值,待温度不再
上升时(达到相对的热稳定状态),记录电压表读数,并求出温度值;
6
《检测与转换》实验指导书
4) 本仪器上热电偶是由两支铜-康铜热电偶串接而成,热电偶的冷端温度为室温,放大器的增 益为 100 倍,计算热电势时均应考虑进去。用温度计读出热电偶参考端所处的室温 t1;
三、 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
直流稳压电源(±4V 档)、电桥、差动放大器、箔式应变片、测微头、(或双孔悬臂梁、称重 砝码)、电压表。
四、 实验原理
1. 金属箔式应变片性能及单臂、半桥、全桥性能 本实验说明箔式应变片及单臂直流电桥的原理和工作情况。 应变片是最常用的测力传感元件。当用应变片测试时,应变片要牢固地粘贴在测试体表面, 当测件受力发生形变,应变片的敏感栅随同变形,其电阻值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测量电路, 转换成电信号输出显示。 优点: 稳定性和温度特性好;缺点: 灵敏度系数小。 电桥电路是最常用的非电量电测电路中的一种,当电桥平衡时,桥路对臂电阻乘积相等,电 桥输出为零,在桥臂四个电阻 R1、R2、R3、R4 中,电阻的相对变化率分别为△R1/R1、△R2/R2、
九、 思考题
1. 为什么需要将放大器增益放到最大后再进行调零? 2. 应变片的安装位置如何? 3. 半导体应变片的特点是什么? 4. 增益放在什麽位置好? 5. 你怎样确定零点、量程和测量范围?
5
《检测与转换》实验指导书
实验二 热电式传感器试验
一、实验目的和任务
1、观察了解热电偶的结构; 2、熟悉热电偶的工作特性; 3、学会查阅热电偶分度表; 4、了解热敏电阻的特性; 5、比较热电偶和热敏电阻的特性。
七、 实验报告要求
1. 用表格形式列出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半桥、全桥实验数据; 2. 分别在坐标纸上绘出三种情况下的输出特性曲线(X-V 曲线)并在同一坐标纸上描出此三条
曲线,讨论三种情况下的线性误差,灵敏度; 3. 用表格形式列出半导体应变片单臂电桥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绘出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电桥
和半导体应变片单臂电桥情况下的输出特性曲线(X-V 曲线)并在同一坐标纸上描出此二条 曲线,以便比较灵敏度,讨论这二种情况下的线性误差,灵敏度。 例:直流单臂电桥 1、 数据表
对变化量,可用下式表示为:
αT
=1 RT
dRT dT
=− B T2
式中 B 为热敏电阻常数。本实验所用的热敏电阻 B=3200K。
负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其特性可以表示为:
B( 1 − 1 )
RT = RT0 e T T 0
式 中 RT 、 RT0 分 别 为 温 度 T ( 绝 对 温 度 K) 和 T0 ( 绝 对 温 度 K) 时 的 热 敏 电 阻 值 , 且
2、X-V 曲线
3、最大线性误差 式中 ζ ∠ 为非线性误差。
ζ∠
= ΔVMAX VF•S
× 100%
4
《检测与转换》实验指导书
︱ ΔVMAX ︱输出值与理论直线的最大偏差绝对值。此处理论曲线取两端点的连线。VF•S 满量
程输出VF•S =︱VH-VL︱为上下限标称值之差的绝对值,此处下限 VL=0 所以VF•S =VH。 4、 灵敏度
4.旋动测微头,带动悬臂梁分别作向上和向下的运动,以悬臂梁水平状态下电路输出电压为 零为起点,向上或向下移动 5mm,测微头每移动 0.5mm 记录一个差动放大器输出电压值,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