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教案集

《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教案集
《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教案集

绪论

本课介绍非电量的检测。

三、自动检测系统的组成

(1)系统框图:将系统中的主要功能或电路的名称画在方框内,按信号的流程,将几个方框用箭头联系起来,有时还可以在箭头上方标出信号的名称。在产品说明书、科技论文中,利用框图可以较简明、清晰地说明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对具体的检测系统或传感器而言,必须将框图中的各项内容赋以具体的内容。

图0-1 自动检测系统原理框图

图0-6 人体信息接受过程框图与自动检测系统框图比较

通过PPT,介绍方框图的画法:

1.洗衣机;2.家用或中央空调;3.电饭煲;4.电冰箱5.电视机的框图举例。

(2)传感器(Transducer)指一个能将被测的非电量变换成电量的器件(演示教具,发散性课堂讨论)。

(3)信号调理电路信号调理电路包括放大(或衰减)电路、滤波电路、隔离电路等。其中的放大电路的作用是把传感器输出的电量变成具有一定驱动和传输能力的电压、电流或频率信号等,以推动后级的显示器、数据处理装置及执行机构。

(4)显示器目前常用的显示器有四类:模拟显示、数字显示、图象显示及记录仪等。模拟量是指连续变化量。模拟显示是利用指针对标尺的相对位置来表示读数的,常见的有毫伏表、微安表、模拟光柱等。

数字显示目前多采用发光二极管(LED)和液晶(LCD)等,以数字的形式来显示读数。前者亮度高、耐震动、可适应较宽的温度范围;后者耗电省、集成度高。目前还研制出了带背光板的LCD,便于在夜间观看LCD的内容。

图像显示是用CRT或点阵LCD来显示读数或被测参数的变化曲线、图表或彩色图等

第一章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

引用误差所不超过2.5%。

表1-1 仪表的准确度等级和基本误差

准确度等

0.1 0.2 0.5 1.0 1.5 2.5 5.0

基本误差±0.1% ±0.2% ±0.5% ±1.0% ±1.5% ±2.5% ±5.0%

例题:

1. 已知被测电压的准确值为220V,请观察并计算图1-4所示的电压表上的准确度等级S、满度值A m、最大绝对误差Δm、示值A x、与220V正确值的误差Δ、示值相对误差γx以及引用误差γm。

2. 示值相对误差有没有可能小于引用误差?在仪表绝对误差不变的情况下,被测电压降为22V,示值相对误差γx将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解:

1. 从图1-4可知,准确度等级S=5.0级,满度值A m=300V。

最大绝对误差Δm=300V×5.0÷100=15V,示值A x=230V。

用更高级别的检验仪表测得被测电压(220V)与示值值的误差Δ=10V,示值相对误差γx=4.3%。

引用误差γm=(10/300)×100%=3.3%,小于出厂时所标定的5.0%。

2. 若绝对误差?仍为10V,当示值A x为22V,示值相对误差

γx=(10/22)×100%=45% 。与测量220V时相比,示值相对误差大多啦

图1-5 用超声波测距仪多次测量两座大楼之间距离的统计数据

如果先将图1-5中的粗大误差剔除,再将多次测量值取算术平均值,试算出两座大楼之间的距离为多少米?

课堂提问:

还有哪些类似于图1-5分布规律的例子?

提示:例如某校男生的身高的分布,交流电源相电压的波动,以及用激光测量某桥梁长度等。

~~~~~~~~~~~~~~~~~

第三节传感器及其基本特性

一、传感器的组成

传感器由敏感元件、传感元件及测量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如图1-7所示,能够将压力转换成位移的敏感元件之一(弹簧管)如图1-8所示。

图1-7 传感器组成框图

图1-8 能够将压力转换成位移的敏感元件——弹簧管

电位器式压力传感器示意图如图1-9所示。当被测压力p增大时,弹簧管撑直,通过齿条带动齿轮转动,从而带动电位器的电刷产生角位移。电位器电阻的变化量反映了被测压力p的变化。

在这个传感器中,弹簧管为敏感元件,它将压力转换成角位移α。电位器为传感元件,它将角位移转换为电参量——电阻的变化(ΔR)。

当电位器的两端加上电源后,电位器就组成分压比电路,滑动臂输出电压U o与被测压力成确定关系。在这个例子中,电位器又属于分压比式测量转换电路。

图1-9 电位器式压力传感器

a)原理示意图 b)外形图

1-弹簧管(敏感元件) 2-电位器(传感元件、测量转换电路)

3-电刷 4-传动机构(齿轮-齿条)

图1-10 电位器式压力传感器原理框图

二、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1.什么是灵敏度?

灵敏度是指传感器在稳定状态下,输出变化值Δy与输入变化值Δx之比,用K来表示。即

x

y

K

?

?

=(1-4)

对线性传感器而言,灵敏度为一常数;对非线性传感器而言,灵敏度随输入量的变化而变化。从传感器的输出曲线上看,曲线越陡,灵敏度越高。

2.什么是分辨力?

分辨力是指传感器能检出被测信号的最小变化量。当被测量的变化小于分辨力时,传感器对输入量的变化无任何反应。对数字仪表而言,如果没有其他附加说明,一般可以认为该表的最后一位所表示的数值就是它的分辨力。

3.什么是分辨率?

将分辨力除以仪表的满量程就是仪表的分辨率。对数字仪表而言,一般可以将该表的最后一位所代表的数值除以该仪表的满量程,就可以得到该仪表的分辨率。

例题:

在图1-11中,3位(最大显示999)数字液位计面板表的示值是多少?满量程是多少?分辨力是多少?分辨率又约为多少?

4.线性关系

人们总是希望传感器的输入与输出的关系成正比,即线性关系。这样可使显示仪表的刻度均匀,在整个测量范围内具有相同的灵敏度。如果传感器的输入与输出的关系为非线性关系,可以用计算机予以纠正。

5.迟滞现象

迟滞是指传感器正向特性和反向特性的不一致程度,用计算机逐点测量得到的某

第二章电阻传感器Ⅰ

分析:普通收音机中的音量电位器容易磨损,温度大。底要求时可以用。 检测技术中使用的电位器传感器耐磨程度是普通电位器的数百倍甚至数千倍,温漂也小于万分之一。

电位器传感器外形及电路接线如图2-1和图2-2所示,WDJ22-5型直线式电位器的技术指标如表2-1所示。

图2-1 电位器传感器 a )圆盘式 b )直线式

图2-2 直线式电位器传感器的测量转换电路(分压比电路)

图2-2中的电位器输出电压U o 与滑动臂的直线位移成正比,即

i o U L

x

U ?=

(2-1) 对圆盘式来说,U o 与滑动臂的旋转角度成正比:

i o 360

U U ?=

α

(2-2)

表2-1 WDJ22-5型直线式电位器的技术指标

(张力)太大或太小(与卷取速度有关)均影响成品质量。在图2-3中,张力辊由于受到砝码重力,而将棉织品往下拉伸,向下的拉力与张力F成正比。当张力变化时,张力辊将上下移动,摆动杆带动摆动轮产生角位移α,带动圆盘式电位器的转轴旋转。电位器的输出电压U F与α及棉织品的张力F成正比。U F控制驱动卷取辊的伺服电动机,使卷取辊的旋转速度满足恒张力的要求。电位器传感器在这个闭环系统中起负反馈的作用。

图2-3 布料张力测量及控制原理

1-电位器角位移传感器 2-从动轮 3-同步齿形带 4-摆动轮 5-支架6-摆动杆 7-砝码 8-张力辊 9、10-传动辊 11-卷取辊 12-布料

课外学习指导

课堂补充作业打开抽水马桶的蓄水箱,试观察浮球是如何控制水位的。

能否利用电位器传感器测量,并用模拟电压表来显示出油箱的液位?

试画出原理框图。

课外作业

检测教学目标实现

程度

考察学生能否理解一只很简单的电位器传感器能有那些其他用途。

第二章电阻传感器Ⅱ

课题:电阻应变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课时安排:2 课次编号:4~5

教材分析

难点:电桥的调零

重点:电阻应变传感器的应用

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应变效应的原理。

2.了解应变片的类型、结构及其测量转换电路。

3.掌握应变效应的应用。

采用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讲授、课堂讨论、分析教具:各种应变片

演示先来做一个实验。当我们用力拉电阻丝时,电阻丝的长度略有增加,直径略有减小,从而导致电阻值R变大。在我们这个实验中,电阻丝的阻值从初始状态的

10.00Ω增大到10.05Ω,如图2-4所示。

图2-4 电阻丝在拉力作用下阻值增大

引出结论:应变效应

导体或半导体材料在外界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机械变形,其电阻值也将随着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应变效应。

在工业中,将试材受力后所产生的长度相对变化量εx=Δl/l,称为纵向应变

图2-5 电阻丝应变片

a)金属电阻丝式应变片结构 b)制版腐蚀法制作的箔式应变片外形

1-引出线 2-覆盖层 3-基底 4-电阻丝

应变片可分为金属应变片及半导体应变片两大类。半导体应变片的灵敏度比金属应变片高几十倍,但一致性差、温漂大、电阻与应变间非线性严重,必须考虑温度补偿。

表2-2列出了上海华东电子仪器厂生产的一些应变片的主要技术参数,图2-6为应变片的粘贴过程。

表2-2 应变片主要技术指标

参数名称电阻值

/ 灵敏度

电阻温度系

/(1/℃)

极限工作温

/℃

最大工作

电流/mA

PZ-120型PJ-120型BX-200型BA-120型BB-350型PBD-1K型PBD-120型120

120

200

120

350

1000±10%

120±10%

1.9~

2.1

1.9~

2.1

1.9~

2.2

1.9~

2.2

1.9~

2.2

140±5%

120±5%

20×10_6

20×10_6

<0.4%

<0.2%

-10~40

-10~40

-30~60

-30~200

-30~170

<40

<40

20

20

25

25

25

15

20

提问:表2-2中,哪几种型号属于半导体应变片?为什么?

三、测量转换电路

金属应变片的电阻变化范围很小,如果直接用欧表测量其电阻值的变化将十分困难,且误差很大,所以多使用不平衡电桥来测量这一微小的变化量,将电阻的变化转换为输出电压U o。

不平衡电桥测量转换电路如图2-7a所示。电桥的一个对角线结点接入电源电压U i,另一个对角线节点为输出电压U o。

提问:电桥平衡条件是什么?

为了使电桥在测量前的输出电压为零,应该选择四个桥臂电阻,使R1R3=R2R4或

R1/R2=R4/R3。

图2-7 桥式测量转换电路

a)基本应变桥路 b)桥路的调零原理

不平衡电桥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要求,应变电桥有3种不同的工作方式。

1)单臂半桥工作方式(R1为应变片,R2、R3、R4为固定电阻,?R2=?R3=?R4=0);

2)双臂半桥工作方式(R1、R2为应变片,R3、R4为固定电阻,?R3=?R4=0);

3)全桥工作方式(电桥的四个桥臂都为应变片)。

重点:什么是电桥的调零:

实际使用中,R1、R2、R3、R4不可能严格地成比例关系,所以即使在未受力时,桥路的输出也不一定能严格为零,因此必须设置调零电路,如图2-7b所示。调节RP,可以使电桥趋于平衡,U o被预调到零位,这一过程称为调零。图中的R 5是用于减小调节范围的限流电阻。上述的调零方法在电子秤等仪器中被广泛使用。

四、应变效应的应用

1.应变式力传感器

图2-8 应变式测力传感器的几种形式

a)环式 b)环式外形 c)悬臂梁式

解释什么是悬臂梁?

悬臂梁是一端固定、一端自由的弹性敏感元件。悬臂梁的灵敏度较高,多用于较小力的测量。常见的电子秤中就多采用悬臂梁来测量质量(重量)。

2.应变式荷重传感器

测力或荷重(称重)的传感器很大一部分采用应变式荷重传感器。荷重传感器如图2-11所示,它的输出电压U o正比于荷重F 。

图2-11 荷重传感器结构示意图

a)外形图 b)应变片在承重等截面圆柱上的粘贴位置

图2-12a所示为荷重传感器用于测量汽车质量(重量)的汽车衡的示意图。这种汽车衡便于在称重现场和控制室让驾驶员和计量员同时了解测量结果,并打印数据。

图2-12b所示为荷重传感器用于测量液体质量(液面)的液罐秤的示意图。计算机根据荷重传感器的测量结果,通过电动调节阀分别控制A、B储液罐的液位,并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

课外学习指导

课堂补充作业

课外作业 2

考察学生能否掌握不同应变片的用途,以及不平衡电桥的调零的概念。检测教学目标实现

程度

第二章电阻传感器Ⅲ

课题:热电阻测温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时安排:1 课次编号:5

兰亭集序教案 (1)

兰亭集序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王羲之与友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作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作者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着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中公教师考试研究院为大家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言文大意,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作品地位,掌握必要的文言文知识。 2.学生通过批课文注解和朗读读文、合作交流这一过程,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变化。 3.懂得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培养赏析经典美文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和作品的情感变化。 难点:培养阅读、鉴赏经典美文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法、多媒体情景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引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天下第一行书”说的是哪幅书法作品吗?今天我就带来了这幅作品的摹本。出示冯承素的摹本。实际上,兰亭序是王羲之和众多友人在山阴兰亭聚会,宴席中大家要作诗,王羲之为诗集作序,由此有了这幅作品。因为这篇作品“文峰清闲,字字珠玑”,书法造诣极高,所以被推为“天下第一行书”,对后世在文学上、书法上都有深远的影响。(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出示重要词句,让学生疏通文意。把不熟悉的词的注解写到原文下面。 “修”“期”“次”“致” 2.学生互相交流预习时收集到的兰亭集序和王羲之的相关资料。 明确(多媒体展示):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体育下册全册教案

长塘镇现代希望小学 学科:体育下册 年级:二年级 任课教师:___

二年级体育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体育课堂常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内容1、体育课常规 2、拍手游戏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进一步熟悉课堂常规及安全意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引出(体育课堂的要求?) 二、课堂常规的教育(学生) 1、学生要在上课铃响前到达操场,上课铃响后,立即静、齐、快地按规定队形排好队、等候老师上课。 2、在体育委员整队,向老师报告人数和老师宣布本课的内容时,学生要立正。 3、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因故不能上体育课的,要课前请假,并写好请假条(事假由班主任签字,病假由校医证明)。 4、上室外课时不戴帽子、围巾、手套、不穿大衣、裙子;不带 钢笔、小刀等尖利物品和穿胶底鞋上课。 5、严格组织纪律性,注意安全,严防伤害事故发生。 6、爱护场地器材;未经许可,不得动用教师课堂前布置的场地和器材。课前体育委员要组织同学协助老师布置场地、器材。课后教师指定组要收交器材,并及时收交器材室。 三、师生互相讨论 四、拍手游戏: 分组进行练习(同桌) 五、归纳小结下课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进一步发展反应、灵敏和协调能 力 2、操练中能较快地与老师和同伴密切配合,体验到集体活动的 乐趣 教学内容1、队列队形:排队,解散,集合 2、游戏:老鹰捉小鸡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了解和学会集队的要求 学生对新的队形的熟悉程度 教学过程(一)、设计思路: 队列队形在二年级的教材中是较为重要的,起着承上启下作用,学生基本已经有队列意识,集体主义意识也加强了很多,教师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把细节和要领讲清楚,学生就能很快接受,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们可以加强讲解和操练的结合,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巩固练习。低年级学生喜爱听故事、好表现、善于模仿,喜欢在故事情节里游戏玩耍,在解散集合和报数的形式中我设计了游戏,让学生有更多有趣的体验。 (二)、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1.设置情景进入林中玩耍。 2.创想活动,积极参与。 3.自由结伴,分散练习。 (二)队列队形练习 1.录音旁白,引出课题。 2.查看地图,分组活动。 3.教师指导,反复练习。 4.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5.小结评价。 (三)游戏:老鹰抓小鸡 教师导入情节,学生分散做游戏。 (四)整理放松 总结,表扬鼓励,放松活动。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及反思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及反思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下面是我为你带来《兰亭集序》优秀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3.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重点: 1.理解背诵 2.由景入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直接进入新课。 1.教师板课题:兰亭集序 2.由美文到美书 ①《兰亭集序》书法掠影:古今书法学习的范本。 ②抽学生写作者名:王羲之。并由此链接到:晨曦;熙熙攘攘。后让学生试将"王羲之""晨曦""熙熙攘攘"三个词语组合造句,以加深书写印象。

3.由美书到美文:《兰亭集序》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4.了解作者情况,简述写作背景,明确文章体裁。 二、如果有学生在预习时已能背诵,先抽一二学生试背。 三、指导第一段的背诵,点拨理解句意,强调关键词语,注重文言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反复读背。 背诵线索: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觉。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事件:修稧事也。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四、学生自读背诵5分钟。 五、抽一至二名学生试背课文,教师可作必要的线索提示。 第二课时 一、听名家示范朗诵,学生小声跟读。 二、复习巩固第一自然段的阅读背诵。 三、朗读、解析第二自然段,理解文章"由叙入感"的写作结构。

小学二年级体育教案集

小学二年级体育教案全集之一 二年级体育课教案 时 间 第二周第一节课型一课时内 容 1、基本体操:第八套广播操(1—3)节; 2、队列:排纵队,横队; 目的1.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习规定的徒手操,(第八套广播操)。2.培养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和节奏,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姿势。 3.培养学生行动迅速和听从指挥的精神。 顺 序 教学内容场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数时强 准备部分一、课堂常 规: 1、体委整 队、师生问 好、报告人 数、检查服 装。 2、宣布课 的内容和 任务。 二、准备活 动: 1、队列: 立正、稍 息、集合、 解散。 2、二到三 节简单徒 组织: ○○○○○○○○○○○○○○○○○○○○ ◎ 同上队列四列横队。 1、教师语 言要清 晰。 2、教师讲 解课堂要 求和任 务。 3、讲解队 列练习的 要求。 4、师生一 同练习。 1、学生站 四列横 队。 2、学生认 真听讲, 注意关 查。 3、听从指 挥注意力 集中。 4、学生充 分活动各 关节。 1 1 2 10 小

基本部分重点:各节的动作 要领及要求。 难点:动作的 准确性和优 美大方有节 奏感。 四、游戏: 块块集合 规则: 1、必须按 信号散开 和集合站 队,散开 后学生必 须离开原 位。 2、分散集 合时不许 堆拉冲撞 他人。 组织: 同上队列 四列横队。 4、找学生表 演。 1、教师讲解 游戏要求 和规则。 2、学生练习 比赛。 3、教师做正 确评定胜 负。 4神饱满动 作轻松整齐 一致 1、学生认真 听讲游 戏规则。 2、学生练习 比赛。 3、分组比 赛。 2/3 9 中 结束部分一、放松; 二、小结; 三、下课 组织: 自由散开 1、总结本次 课的情况。 2、下课。 1、认真听 讲,精神饱 满。 2、下课。 1 3 小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 徐雅帆 【教学目标】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整体感知,结合课下资料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恨事。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摹本。(让学生看教材中《兰亭集序》书法作品)从摹本可以判断“书中极品”的评价绝非妄言。而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解题 1、走近作者 王羲之(公元321~379,一说303~361),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人。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有“书圣”之称。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

亭序》《十七帖》为著。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2、背景介绍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3、文体知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四、整体感知 1、放录音(字音辨识) 癸guǐ丑修禊xì流觞shāng 激湍tuān 形骸hái 游目骋chěng怀齐彭殇shāng 嗟悼jiēdào 会kuāi稽jī感慨系xì之 通假字:趣舍万殊悟言一室之内 2、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疏通文意。 ①词类活用 映带左右(名作动,围绕、环绕,) 流觞曲水(使动用法,使……流;使……弯曲)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 死生亦大矣(形容词作名词,大事) 所以游目骋怀(动词作使动,使……游,使……骋) 固知一死生(数量词意动,看作一样) 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意动,看作相等。) 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足以极视听之娱(动词作名词) 以之兴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产生)

(完整版)小学二年级体育课教案全册

教学内容:1,拍得重弹得高。2,左右手拍球走。3,运球接力跑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拍得重弹得高的教学,使学生明白球具有反弹性,而且拍得重弹得高。 技能目标:通过拍运球来发展学生对球性的掌握以及控制球的能力,发展上下肢的力量,提高奔跑能力,使运球动作做的协调。 情感目标:提高班级凝聚力,团结友爱,互相鼓励,积极进取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拍球的基本技术; 教学难点:学生对球性的掌握能力。 过程教学内容生理负荷组织教法学生学法心理 负荷 准备部分一:体育委员整队, 检查人数 二:师生相互问好 三;宣布本课学习内 容 四:步入课堂 时 间 次 数 强 度 一:组织: 要求:队伍整齐,精神 饱满 一:排成四路 横队 二:做到快、 静、齐,精神 饱满 愉 快 自 觉 8 10 分 1 次小 一:拍得重弹得高 方法;先让学生自由 练习,自己找结论: 怎么样球才能弹得 高? 若 干 次 中 做法:把学生分成若干 个小组,各小组一个球, 让学生自己玩,练习一 段时间后进行比赛谁弹 得高,并让优秀的学生 进行示范,指出优缺点。 自由散开,开 动脑经创新, 比一比谁的 好。 激 发 兴 趣 主体一:左右手拍球走 方法;先让学生自由 练习,然后教师要求 先用右手拍球,熟练 后用左手练习,最后 结合左右手进行拍球 走,一下用左手拍, 另一次用右手拍,循 序渐进,反复换手。 二:学生进行左右手 运球表演(自由发挥) 20 25 若 干 次中 组织:队形变换用小鸟 飞形式带到场地。 教法:1,学生站在弧线 上听老师讲解示范动 作。2,先徒手练习,后 进行实物练习。3,示范 纠正。4,积极表演。 认真听讲,练 习,尽量达到 老师的要求, 作到更好。练 习时候可以 两人互相抢 对方手中的 球,以提高控 球的能力。 轻 松 愉 快

高中的兰亭集序教案3篇

高中的兰亭集序教案3篇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下面是为大家整理了,兰亭集序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兰亭集序教案一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特点,体会*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疏通课文,理清思路,归纳、积累文言字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故事,以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东晋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一群文人雅客正在在山间别苑吟诗作赋。其中有一人忽忽悠悠站起身子,借着几分醉意,自告奋勇地要求为众人的诗集作序。在众人热烈簇拥下,只见他拿起鼠须笔,饱沾浓墨,在蚕丝纸上畅意挥毫,人群中不时传来啧啧的赞叹声。待到作品出炉,此人便把毛笔一撇一掷,瘫坐在旁边的一个藤椅上,打起呼噜来了。 第二日酒醒,他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再次书写,却发觉都不如第一篇来的好,不禁长叹。 这是又是一个神来之笔的传说,当然,如果当事人没有扎实的文学祭奠也是无法醉中写佳作的。 这个稀里糊涂写序的人,就是王羲之,那卷无意之作,就是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二、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圈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读后纠正个别字音) 2、快速浏览全文,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

(乐——痛——悲) 三、文本研习 也就是说,作者的情感是有一个起伏的变化过程,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大师心起波澜呢?我们首先来看一看,他为什么会觉得快乐?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解决部分字词问题) 1、自读第一段,思考: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 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美景) #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里的景色呢?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天气好,风景好,难道心情就一定会好吗?如果宋江带领梁山好汉跑到兰亭对王羲之说:“小王啊,我们一起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吧。”那样王羲之的心情还好吗?当然不好。所以什么也是很重要的?人。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这才有了共同话题,气氛很好,所以开心。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兰亭集序》教案(三课时)

兰亭集序》教案(三课时) 王景瑞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本的节奏、语气和韵味,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能力: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以书法艺术名扬百世的《兰亭集序》。作者是谁?王羲之(请一位同学板书作者:王羲之)。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兰亭,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了书序《兰亭集序》。《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那么这篇作品的文学内蕴如何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探究一下。 二、(听录音)或全班朗读。注意朗读节奏,把握感情。(纠正读音) 三、整体感知 1、全文共可分为三段,试从每段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明确:乐——痛——悲(板书) 【过渡】: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王羲之的情感世界。 2、思考: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 四、研习文本 (一)研习第一段 1、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2、在这一段中作者说“信可乐也”,那么作者到底乐什么? 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分析一下。(学生在书中划出相关语句,学生分析,老师点拨并引导概括。)明确: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贤人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美景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 乐事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良辰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赏心 【过渡】:第一段主要是记叙了兰亭宴会的盛况,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面对即将散去的宴会,王羲之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心情一下子转入痛中来。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程要求: 一、导入课文 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二、听录音(再出示碑贴全文) 三、自由读 四、赏析第一段 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 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 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析:\"引以为流觞曲水……\"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出示\"流觞曲水\"图片,伴白: 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俯……\"。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五、再读第一段。(女生读) 六、范读第二段,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来的一段中,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兰亭集序第一课时教案

1、导入:记得孔子有一次和子路、曾皙,冉有等几位学生一起谈论志向问题。当问到曾皙时,曾皙答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大得孔子赞赏。那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这春风沂水的三月,在那崇山峻岭的茂林修竹之中,亲密的朋友携手而来,席地促膝侃侃而谈,那该是何等怎样的乐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过时光的长河,走进那兰亭,一起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过渡句:《兰亭集序》一篇山水游记散文,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王羲之其人及其写作背景。) 2、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郡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在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兰亭集序》。 (提问:什么是序呢?) 明确:一般放在书或者文集的前面,是说明书籍著述或者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的作品进行评论,或者就有关问题进行研究阐发。 (过渡句:《兰亭集序》不仅是一幅书法极品,誉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称,更是散文中的佳品,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诵读、理解去探究文字的丰富的内涵。)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们认真听一下录音。 (要求:注意文章的语气、停顿、字音) 2、学生齐读 (指导学生的朗读) (过渡句:关于文言文的学习,对于文意的理解,首先应该是字词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阅读第一段,并尝试翻译,请特别注意老师用不同颜色标注出的字词及划线部分。)4、再读课文,读懂文意 梳理字词 5、品读课文,读出情感 (过渡句:字词的梳理,可以说是为我们理解文意打下了一个基础,那么接下来我们请男生读一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勾画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 明确:乐 作者为何而乐呢? 1、良辰:暮春之初 农历一、二、三月为春季,暮春也就是三月。 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翻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最美的一段时光。 2、美景:山、水、天气 比较王羲之笔下春景与其他文人笔下的的春景的不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韩愈《晚春》 明确: 《忆江南》和《晚春》写的是花红水绿,尽显春色之浓艳;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体育全册全套教案

二年级体育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体育课堂常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内容1、体育课常规 2、拍手游戏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进一步熟悉课堂常规及安全意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引出(体育课堂的要求?) 二、课堂常规的教育(学生) 1、学生要在上课铃响前到达操场,上课铃响后,立即静、齐、快地按规定队形排好队、等候老师上课。 2、在体育委员整队,向老师报告人数和老师宣布本课的内容时,学生要立正。 3、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因故不能上体育课的,要课前请假,并写好请假条(事假由班主任签字,病假由校医证明)。 4、上室外课时不戴帽子、围巾、手套、不穿大衣、裙子;不带 钢笔、小刀等尖利物品和穿胶底鞋上课。 5、严格组织纪律性,注意安全,严防伤害事故发生。 6、爱护场地器材;未经许可,不得动用教师课堂前布置的场地和器材。课前体育委员要组织同学协助老师布置场地、器材。课后教师指定组要收交器材,并及时收交器材室。 三、师生互相讨论 四、拍手游戏: 分组进行练习(同桌) 五、归纳小结下课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进一步发展反应、灵敏和协调能 力 2、操练中能较快地与老师和同伴密切配合,体验到集体活动的 乐趣 教学内容1、队列队形:排队,解散,集合 2、游戏:老鹰捉小鸡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了解和学会集队的要求 学生对新的队形的熟悉程度 教学过程(一)、设计思路: 队列队形在二年级的教材中是较为重要的,起着承上启下作用,学生基本已经有队列意识,集体主义意识也加强了很多,教师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把细节和要领讲清楚,学生就能很快接受,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们可以加强讲解和操练的结合,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巩固练习。低年级学生喜爱听故事、好表现、善于模仿,喜欢在故事情节里游戏玩耍,在解散集合和报数的形式中我设计了游戏,让学生有更多有趣的体验。 (二)、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1.设置情景进入林中玩耍。 2.创想活动,积极参与。 3.自由结伴,分散练习。 (二)队列队形练习 1.录音旁白,引出课题。 2.查看地图,分组活动。 3.教师指导,反复练习。 4.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5.小结评价。 (三)游戏:老鹰抓小鸡 教师导入情节,学生分散做游戏。 (四)整理放松 总结,表扬鼓励,放松活动。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信、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2?能力目标: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情感目标: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教学设想: 1.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要多读(可采取听读、范读、齐读、个人读、分组读形式)读到情随声出,自然成诵。 2?二三自然段作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理解有 一定难度,强调课前预习。预习要求:(1)反复朗读,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扫除阅 读障碍。(2)提出疑难问题 3?设计多媒体课件,将书法作品、图片、板书等用幻灯片形式展示。 4?安排两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之乐。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一代君王李世民,在临死之前泪流满面向唐高宗央求道:“父王为创立大唐,历尽艰辛,而今天下托付给你,我也放心,父王只从你这里要一样东西。”那位同学知道 他要什么?对!他说:“我所要的’兰亭’真本,可与我同去,你的意思如何?”高宗点头答应了,太宗也就一命呜呼,气绝身亡。王羲之遗世的最佳书法珍品,就这样葬入了昭陵了。此后传世的“兰亭”是“兰亭”被萧翼从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禅师的弟子辩才处骗得送入太宗秘库之后,遴选善书的欧阳询、褚遂良等名家刻意临摹之作。同学们可以翻到本册书的插图,(或打出“兰亭”帖幻灯片)欣赏《兰亭序帖卷》。你看,这里每个字都 孕育着生命,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通篇看来,结构严密,浑然一体。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 矫捷。 二、朗读 1?教师范读全文。学生用心体会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并注意重要字词的读音。 2?打出第二张幻灯片(正音),请一组同学依次念,教师随时订正读音。 癸(gui )丑会稽(kuai ji )修禊(xi)流觞(shang)曲水游目骋(cheng)怀 放浪形骸(hai ) 曾(zeng)不知临文嗟(jie ) 悼趣(qu)舍万殊齐彭殇 (sha ng)

市级优质课《兰亭集序》 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柳培林 教学目标: 一、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虚词,积累文言知识。 二、品味文中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片)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致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憾事。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它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品评,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 (板书课题:兰亭集序王羲之) 二、检查预习 1、学生背诵前两段。 2、文言知识积累(见幻灯片) 三、研习课文 1.教师配乐范背课文 学生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线索。 明确:乐——痛——悲 2.回顾第一、二段:“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 学生回答后明确: 时令宜人--乐,高朋满座--乐,环境幽美--乐,活动高雅--乐,天气晴朗--乐。总而言之,能“游目骋怀”“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板书“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3、读第三段 思考: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他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痛”什么? 讨论提示: 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 “夫”字为抒发感慨的标志。作者从人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入手,以此为切入点,引出第二层的感慨:“虽趣舍万殊…岂不痛哉!” 第一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态度——“晤言一室之内”与“放浪形骸之外”。第二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体验——“欣于所遇……快然自足”与“所之既倦,情随事迁”。第四句讲了两种人生“痛”事——“向之所欣……

(完整版)《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3 课时 一、导入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 二、学习重点: 1、山水游记类散文2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3 、①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②反复阅读③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④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 趣 [ 过渡] 现在我们就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王羲之其人其事 王羲之(303 —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 。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 ,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 羲之为人有傲骨,时骠骑将军王述,乃太原王氏家族中人,亦为世家大族,因受王导器重,亦有美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却很看不起他。原本王述为会稽内史,羲之替代他之后,他因母丧而暂居郡内。羲之上任后,只去吊唁过其母一次,便再不与之往来。王述居家,每听到号角之声,都认为羲之要来看他,就洒扫庭院来等待。而如此者累年,羲之竟一次未至,王述深以为恨。后王述为扬州刺史,遍游会稽郡界,也不去访羲之,只是临离郡时,方匆匆一别而去。王述做扬州刺史,恰好是羲之上司,羲之为其下属,于是派一位使者到京师活动,要将会稽郡分为越州管辖。而这使者在京游说时言辞失当,此事遂成一时笑谈。后来王述又来会稽郡察其政绩,颇为严苛,羲之深以为耻,于是托病离开会稽,到父母墓前发下誓言,不再为官。 辞官后,羲之镇日与名士僧人做山水之游,又入山采药,不远千里。尝言,我终当因采药而死。朝廷知其发过重誓,也就不再逼他为官。后以病卒,年五十九,朝廷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其子遵父遗嘱,坚辞不受。 2、袒腹东床:,太傅郗鉴(东晋重臣书法家)的爱女眉清目秀、聪明伶俐、妙龄待嫁。郗鉴听说丞相王导的几个儿子各个长得都很英俊,便有意与王府结儿女姻亲。王导对这门亲事也很同意。郗太傅派一个门客拿着自己的给王丞相的亲笔书信到王府去选婿。王丞相见过信后对这个门客说:“我的几个儿子都在东厢房呢,转告郗太傅,请任意选吧!”门客到东厢房看过之后,谢过丞相王导,赶回郗府,回复说:“百闻不如一见,到了王府一看才知道,王丞相的几个儿子长得真的都不错,各个都很英俊。听说我为您选女婿,都饰容待客,有的还有些拘谨,只有一个年轻人,袒腹卧于东床,好像没听说有这回事似的。”谁知郗鉴闻听此言后高兴地说:“就选那袒腹东床的为婿。我就得意这样的,他将来肯定是一个好女婿。”这个青年是王羲之。当年这个袒腹东床的王羲之,后来以书法闻名于天下。由此,“令袒” 或“东床” 就成了对女婿的尊称。但“令袒”或“东床”这种称谓一般都用于称对方的女婿、别人的女婿。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体育上册教案(整理)

小学二年级体育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二年级体育基础知识,是依据课程标准中各学习领域“水平一”目标的规定及活动和内容的要求,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而选编的,用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活动实践,它是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二年级的教学内容中,根据《课程标准》中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水平一”的活动与内容目标要求,把所编的队形练习.基本体操.走.跑.跳跃.投掷.滚动和滚翻.攀登爬越.韵律活动和简易舞蹈等诸项内容统一归类,称为“基本活动”。这些内容,都是一些最简单的身体基本活动和生活中所需要的实用性技能,没有典型的运动项目。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各种基本动作的简单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发展身体活动能力,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和正常生长发育,增进身体健康。学生在身体活动当中,伴随着丰富的心理活动和各体育群体社会性的交往活动,感受到友好合作,团结友爱的情趣,体验自信.健全的个性心理。通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相互合作.遵守纪律.勇敢顽强.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优良作风和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小学二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强,但对体育基本活动的动作概念和方法了解很少,因此,基本活动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活动起来,学会一些简单的动作和方法,培养正确的身体姿态,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各种体育活动的技术和技能打下一定基础。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把本来较为简单的动作教的复杂化,也不宜已竞技性运动项目的训练手段运用于基本活动的教学。 二、教学总目标 1. 进一步了解体育课和锻炼身体的好处,知道一些保护身体健康的简单尝试和方法。

《兰亭集序》教案(三课时)

《兰亭集序》教案(三课时) 王景瑞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本的节奏、语气和韵味,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能力: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以书法艺术名扬百世的《兰亭集序》。作者是谁?王羲之(请一位同学板书作者:王羲之)。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兰亭,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了书序《兰亭集序》。《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那么这篇作品的文学内蕴如何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探究一下。 二、(听录音)或全班朗读。注意朗读节奏,把握感情。(纠正读音) 三、整体感知 1、全文共可分为三段,试从每段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 明确:乐——痛——悲(板书) 【过渡】: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王羲之的情感世界。 2、思考: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 四、研习文本 (一)研习第一段 1、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2、在这一段中作者说“信可乐也”,那么作者到底乐什么? 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分析一下。(学生在书中划出相关语句,学生分析,老师点拨并引导概括。) 明确: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人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美景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乐事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赏心 【过渡】:第一段主要是记叙了兰亭宴会的盛况,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面对即将散去的宴会,王羲之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心情一下子转入痛中来。

高中语文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二课时) 第一课时 I、教材分析 1.本文是一篇书序,而要被作序的书是因宴集赋诗结集而成,因而这篇序言并没有像一般书序那样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书的内容和特点的介绍上,而是把笔力集中在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上,所以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是学好这篇课文的关键。又因为本文有一定的消极色彩,所以教学中必须正面引导学生认识在作者深沉的感叹中的积极情绪。这是全文学习的难点。 2.两晋时期,骈丽藻饰之风盛行,而本文作者却以这种朴素自然的散句为主的形式出现实属难能可贵,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恰好与作者真实可感的思想达成完美和谐的统一,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 II、学情分析 经过上个专题的学习,学生的文言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把疏通文句的工作交给学生,教师在旁指导写作共同完成,本文主要在欣赏王羲之“飘若浮云,游若惊龙”的书法的同时,品味《兰亭集序》中清淡的风貌,朴实的语言,从文中写景的16个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到抒发“死生亦大矣”,接着深沉地感叹“岂不痛哉”,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III、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掌握本文叙述、议论和抒情巧妙结合的写作特点。 3.背诵全文,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IV、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等文言现象,初步体味王羲之在这次集会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难点:深入体味王羲之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对人生无常的伤感情绪,但是有力地批判了在当时颇为流行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思想,在东晋时代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V、教学流程 一、教学导入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名士谢安、孙绰和本家子侄王凝之、王献之等41人,在会稽山阴兰亭“修禊”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兰亭集,就是与会41人诗作的结集。王羲之还当场精书了这篇序文,这就是有名的《兰亭序》法帖。手迹为行书,笔画圆润挺拔,风格流丽妩媚,是书法史上的珍品。唐初为唐太宗所得,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瞻仰下,这位书法圣人的“真迹”。 二、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体育全册全套教案

二年级体育教案 第 1 课时 编写者:执教者:执教时间教学目标了解体育课堂常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1、体育课常规 2、拍手游戏 学习水平水平一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进一步熟悉课堂常规及安全意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引出(体育课堂的要求?) 二、课堂常规的教育(学生) 1、学生要在上课铃响前到达操场,上课铃响后,立即静、齐、快地按规定队形排好队、等候老师上课。 2、在体育委员整队,向老师报告人数和老师宣布本课的内容时,学生要立正。 3、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因故不能上体育课的,要课前请假,并写好请假条(事假由班主任签字,病假由校医证明)。 4、上室外课时不戴帽子、围巾、手套、不穿大衣、裙子;不带 钢笔、小刀等尖利物品和穿胶底鞋上课。 5、严格组织纪律性,注意安全,严防伤害事故发生。 6、爱护场地器材;未经许可,不得动用教师课堂前布置的场地和器材。课前体育委员要组织同学协助老师布置场地、器材。课后教师指定组要收交器材,并及时收交器材室。 四、师生互相讨论 五、拍手游戏: 分组进行练习(同桌) 五、归纳小结下课

二年级体育教案 第 2 课时 编写者:执教者:执教时间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进一步发展反应、灵敏和协调能 力 2、操练中能较快地与老师和同伴密切配合,体验到集体活动的 乐趣 教学内容1、队列队形:排队,解散,集合 2、游戏:老鹰捉小鸡 学习水平水平一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了解和学会集队的要求 学生对新的队形的熟悉程度 教学过程(一)、设计思路: 队列队形在二年级的教材中是较为重要的,起着承上启下作用,学生基本已经有队列意识,集体主义意识也加强了很多,教师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把细节和要领讲清楚,学生就能很快接受,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们可以加强讲解和操练的结合,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巩固练习。低年级学生喜爱听故事、好表现、善于模仿,喜欢在故事情节里游戏玩耍,在解散集合和报数的形式中我设计了游戏,让学生有更多有趣的体验。 (二)、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1.设置情景进入林中玩耍。 2.创想活动,积极参与。 3.自由结伴,分散练习。 (二)队列队形练习 1.录音旁白,引出课题。 2.查看地图,分组活动。 3.教师指导,反复练习。 4.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5.小结评价。 (三)游戏:老鹰抓小鸡 教师导入情节,学生分散做游戏。 (四)整理放松 总结,表扬鼓励,放松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