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胰岛_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探讨

合集下载

吡格列酮对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吡格列酮对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EP Cs ’mi g r a t i o n .EPC s a r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5 g r o u p s ,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a d d e d t O p i o g l i t a z o n e ; p i o g l i t a z  ̄ n e a n d PP AR a n t a g o —
2 52
Ch i n J La b Di a g n, Fe b r u a r y, 2 0 1 3, Vo l 1 7, No . 2
文章 编 号 : 1 0 0 7 —4 2 8 7 ( 2 0 1 3 ) 0 2 ~0 2 5 2 —0 3
吡格 列酮 对 大 鼠骨髓 内皮 祖 细 胞 迁 移 功 能 的影 响及 其 机 制 6 2 ; p i o g l i t a z o n e a n d P I 3 K/ Ak t c h a n n e l b l o c k e r Wo r t ma n n i n ;p i o g l i t a z o n e a n d E R K c h a n n e l b l o c k e r
ZHANG Hu i — f e n g, WANG Li , Y UAN Hu i — j u a n, e t a 1 . ( De p a r t me n t o J E 0 f r o z 0 g , Fi r s t
Zh e n gz h o u Un i v e r s i t y, Z h e n g z h o u 4 5 0 0 5 2 , Ch i n a )
张会峰 。 , 王 丽。 , 袁慧娟。 , 马跃华。 , 虎子 颖 , 赵志刚

吡格列酮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及合并糖尿病的降压作用研究

吡格列酮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及合并糖尿病的降压作用研究

吡格列酮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及合并糖尿病的降压作用研究高云【摘要】目的研究吡格列酮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以及合并糖尿病的降压作用.方法高脂高糖喂养SHR(HF-SHR)8周,建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模型,收缩压大于150 mmHg,三酰甘油(TG)大于1.8 mmol/L,空腹胰岛素水平大于对照组两倍,糖耐量明显受损.吡格列酮治疗10周10 mg/(kg·d),检测吡格列酮对SHR以及HF-SHR收缩压(SBP)、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TG的影响,同时检测肾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吡格列酮治疗10周后,HF-SHR SBP、FBG、FINS、TG明显降低,肾脏GSH-Px活性和MDA 含量亦有显著差异;但对正常饮食的SHR血压无明显降低,肾脏氧化应激指标(GSH-Px、MDA)亦无明显改变.但是吡格列酮治疗显著增加了正常饮食和高脂高糖喂养的SHR体重.结论吡格列酮对SHR无明显降压作用,但可以降低合并糖尿病SHR的血压,并减少肾脏氧化应激.【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2(010)007【总页数】2页(P839-840)【关键词】吡格列酮;自发性高血压;高脂饮食【作者】高云【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0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4.1;R287.1;R285.5吡格列酮近年来已取代罗格列酮作为2型糖尿病的主要治疗药物,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中约60%伴随胰岛素抵抗。

在高脂喂养的SD大鼠中发现吡格列酮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而且可以减少肾脏的氧化应激[1],在肾素、血管紧张素原转基因小鼠[2]、一肾一夹大鼠[3]、注射血管紧张素Ⅱ大鼠[4]等与胰岛素抵抗关系不大的高血压动物模型中,也报道了噻唑烷二酮类(TZDs)的降血压效应。

但在SHR-SP(stroke-prone)的大鼠中没有发现吡格列酮有降压和改善氧化应激的作用[5]。

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酶( uZ O 及过氧化氢酶( A ) C — nS D) C T 的活性。 同时留取肾标本作 电镜观察。 结果 与N C组相 比, M组和 D D T组血
糖、 胆固醇 、 甘油三酯 、 血清胰岛素 、 、 C肽 尿素氮 、 血肌酐、 肾重, 和 2 体重 4h尿蛋 白定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 M组 与N c组 比较 , 肾皮质 c — nS D、 A u Z O C T活性明显降低( < .1, A含量 明显 增加 (< .1。D 尸O ) O MD P 0 ) T组与 D O M组 比 较。 血糖 、 固醇 、 胆 甘油三酯 、 血清胰岛素 、 、 C肽 尿素氮 、 血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 ) 尸 O0 , 5 肾重, 和 2 体重 4h尿蛋 白定 量明显降低( < .5 ; 尸 O ) 肾皮质 C T和 C - nS D活性增加 ( < . ) 0 A uZ O P 00 , 质 MD 5 肾皮 A含量 降低( < .5 。结论 尸O ) 0 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 鼠肾脏有保护作用且此作用不依赖其降糖 、 降脂机制 , 可能与吡格列酮的抗氧化机制有关。
王凌云 柳 洁
【 摘
要 】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 。 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T ) SZ
诱导糖尿病模型。2 4只大 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 C组 )糖尿病组( M组 )吡格列酮干预组 ( ・g ・~D N 、 D 、 3mgk d , T 组)每组 8 。 只。1 周末 , 2 测定各组相关生化指标。 运用比色法检测肾皮质 中丙二醛( D ) M A 的含量、 铜锌超氧化物歧化
c tls C r,a dmao dad h d MD aaae fA ) n ln ile v ef A)wee me s rd b ho tmer .I d io ,te rn is ewa b r a ue y c rmao t y n a dt n h e a t u so — i l s

盐酸吡格列酮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效果观察

盐酸吡格列酮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效果观察

和结缔组织疾病 、严重心肝 肾疾病 、严重糖尿病并发症 、感染
和肿 瘤 患 者 。男 3 5例 ,女 2 4例 ;年 龄 4 6~7 7岁 ,平 均 ( 5 3 . 5± 7 . 6 )岁 ;病程 2~1 0年 ,平 均 ( 4 . 5±1 . 1 )年 ;空 腹 血糖 ( F B G) 6 . 5 ~1 3 . 3 mm o ] / L ,平 均 ( 8 . 7 3± 1 . 3 2) m mo l / L ;餐 后 2 h血 糖 ( 2 h P G) 1 1 . 1~1 6 . 5 m m o l / L ,平 均 ( 1 3 . 6 5±1 . 4 4 )m m0 1 / L ;糖 化 血 红 蛋 白 ( H b A 。 )6 . 5~
物剂量 情 况 下 ,所 有 患 者 给 予晨 起 顿 服 盐 酸 吡格 列 酮 片 , 1 5 m g / 次 ,1次/ d 。第 1周服用剂 量根 据 . 0~8 . 0 m m o l / L持续 3 d ,F B G检 测 1次/ 周 ;如 果F B G偏 高 或 偏 低 可及 时 调 整 剂 量 。 1 . 3 观察指标 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 3个月末 抽取肘静脉血 , 经 日本 全 自动生 化分析仪进 行测定相关 数据 : ( 1 ) 血糖谱指 标 ( F B G 、2 h P G、H b A 。 )和 B MI ;( 2 )血 管 内皮 功 能指标 :
症 等 具有 重要 意 义 ,值 得 临床 继 续研 究 和探 讨 。
盐酸吡格
列酮能够有 效改善 T 2 D M患者的胰岛 B细胞功能和 血管内皮功 能,对有 效控 制血糖 、干预 炎症过 程和预 防糖尿 病并发
【 关键词】 吡格列酮 ;糖尿病,2型 ;胰 岛 B细胞 ;内皮 ,血管 【 中图分类号】R 5 8 7 . 1 【 文献标识码 】B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 —5 9 7 1 . 2 0 1 3 . 1 0 . 0 3 7

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作用机制应用研究

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作用机制应用研究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药学;药理学指导教师:***2002.5.1DISSERTATIONOFPh.DChineseAcademyofMedicalSciences&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AWBSABGBLDTTEDTAFFAFBGFBIGFAT缩略词表(Abbreviation)Adiposeweight脂肪重量Bovineserumalbumin牛血清白蛋白Bodyweight体重BodyLength体长Dithiothreitol二硫苏糖醇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acidK,--胺四乙酸Freefattyacid游离脂肪酸Fastingbloodglucose空腹血糖Fastingbloodinsulin空腹血胰岛素Glutamine:fructose-6··phosphateamidotransferase谷氨酰胺:果糖.6一磷酸酰基转移酶Glucoseinfusionrate葡萄糖输注速率Glucosetransporter葡萄糖运载体High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Impairedglucosetolerance糖耐量异常Intraperitonealglucosetolerancetest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试验Insulinresistance胰岛素抵抗Insulinreceptorsubstrate-1胰岛素受体底物.1Insulinsensitivityindex胰岛素敏感指数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onosodiumGlutamate谷氨酸钠Non·-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T<10W㈣一一岍一限一跚吼姗~DISSERTATIoN0FPh.DChineseAcademyofMedicalSciences&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PMSFSDSSTZSSBGTCTGTNF—aTMEMDTZDPhenylmethylsulfonylfluoride苯甲基磺酰氟Sodiumdodecylsulfate十二烷基磺酸钠Streptozotocin链脲佐菌素Steady—statebloodglucose稳态血糖Totalcholesterol总胆固醇Triglyceride甘油三酯Tumornecrosisfactor—Q肿瘤坏死因子.oN,N,N’,N'-Tetramethyl—ethylenediamineN,N,N’,N’一四甲基乙二胺Thiazolidinedione噻唑烷二酮类·Ⅱ-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嘲对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摘要f糖尿病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患病率极高的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占患者总数的90%以上。

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中干细胞标志物表达的影响

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中干细胞标志物表达的影响
ZHANG Ye1, YAN Rai12, LI Hue1, LIO Chang1 , ZHOU Xingyon 1 , ZHU ChunUng12
(4 Guizhou Medica) Universita, Guiyang 555004, Guizhou, China ; 2. DepaPeeO cf' NephroUpa , ^filiated HospPu) cf Guizhou Medical UniversPa , Guiyang 555004 , Guizhou , China )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肾脏纤维化;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肾脏干细胞;CD24; CD133;毗格列酮 [中图分类号]R58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基707(2019)05平557基5
DOI:10.19327/j■ codl. 1000-2707. 2019.05.012
EffecS ot Pioglitrzone on the Expression ot Stem Celt Marker in KiVney Tissue ot Diabetie Rais
第44卷第5期 2212年5月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
Voi.47 No. 4 2212.4
毗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中干细胞标志物表 达的影响**
张业-严瑞02,李华0,刘畅0,周兴艳-朱春玲0,**
(1:贵州医科大学,贵州贵阳550024 ; 41贵州医科大学附院肾内科,贵州贵阳550024 -
*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厅社发攻关项目[黔科合SY字(291/)3491号];贵州省科技厅联合基金项目[黔科合LH字(2210)7124号];贵州省卫计委科技基

吡格列酮对糖尿病肾病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吡格列酮对糖尿病肾病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吡格列酮对糖尿病肾病保护作用研究进展摘要】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主要常见并发症之一,吡格列酮是一种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激动剂,改善糖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调节血脂、控制血压、改善肾脏血管细胞的活性和功能、降低尿白蛋白排泄和抗炎等作用,从而在糖尿病肾病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保护作用,本文就吡格列酮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做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吡格列酮糖尿病肾病【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6-0086-02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为20世纪80年代初研制成功的一类具有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可以用来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吡格列酮(Pioglitazone)是噻唑烷二酮类主要药物之一,其作用机制与胰岛素的存在有关,可减少外周组织和肝脏的胰岛素抵抗,增加依赖胰岛素的葡萄糖的处理,并减少肝糖的输出。

糖尿病肾病即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主要常见并发症之一,其早期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在病理学上表现为肾小球肥大、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宽,最后导致肾小球纤维化、硬化。

但是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虽传统的控制血糖、调节血脂和改善血压的方法可以使糖尿病肾病改善,但是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仍呈盛行趋势。

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吡格列酮具有优越的间接和直接的肾脏保护作用,吡格列酮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应用也时见报导,本文对吡格列酮对糖尿病肾病的保护机制做一简要综述。

1 改善糖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吡格列酮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高度选择性结合并强力激活核因子受体家族中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来发挥其药理学活性作用。

吡格列酮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调节血糖机制主要为吡格列酮与PPARγ的配基结合区结合后使其激活,并与被9-顺式维甲酸激活的维甲类受体(RXR) 形成异二聚体,此二聚体作为转录因子与DNA上的特异性核苷酸序列:PPARγ应答元件结合,被吡格列酮激活并发生构型上变化的异二聚体进一步征集有关的蛋白辅助因子形成一复合物,后者促进核蛋白的乙酰化,使核小体的构型处于更为开放、活跃的状态;另一方面又直接与基础的转录机构进行相互作用,通过上述机制吡格列酮调控与胰岛素效应有关的多种基因的转录,以此达到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的目的[1]。

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血清神经酰胺的影响

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血清神经酰胺的影响

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血清神经酰胺的影响摘要】目的:研究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血清中神经酰胺表达的影响。

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对照组、吡格列酮组,每组20只大鼠。

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制备成功后,吡格列酮组开始治疗,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同体积蒸馏水,每日1次,连续2个月至实验结束。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神经酰胺的表达。

结果:血清神经酰胺的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神经酰胺含量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吡格列酮组大鼠血清神经酰胺含量均降低(P<0.05)。

结论:吡格列酮可降低血清神经酰胺的表达。

【关键词】吡格列酮;糖尿病;神经酰胺【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7-0155-02糖尿病是继肿瘤、心血管病变之后,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慢性病[1]。

由于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自2000年以来,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与日俱增。

每天约16000人诊断为糖尿病,约3000人死于糖尿病并发症[2]。

近一亿中国人饱受到糖尿病的困扰,这其中90%属于Ⅱ型糖尿病。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吡格列酮,为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PPAR)-γ受体的激动剂,作为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Ⅱ型糖尿病药物[3]。

神经酰胺(ceramide,Cer)作为第二信使,是鞘磷脂信号途径的中心分子[4]。

最新研究表明,神经酞胺在胰岛素抵抗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5]。

但Ⅱ型糖尿病的治疗药物对神经酰胺的影响国内报道较少,故本课题拟研究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血清中神经酰胺含量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实验动物健康SD大鼠(SPF级),体质量在100~150g,购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合格证号:SCXK-(军)2015-006。

动物房温度20~22℃,24h恒温。

实验前,大鼠自由进食饮水,适应环境一周。

1.1.2试剂及仪器吡格列酮:15mg,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402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胰岛 细胞的
保护作用及机制探讨
冯玉欣1,刘慧萍2,逄力男1,赵艳艳2,孙 香2
(1潍坊市人民医院,山东潍坊261041;2潍坊医学院)
摘要: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胰岛 细胞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 将雄性W 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三组各10只。

模型组、吡格列酮组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枸橼酸缓冲液;造模成功后吡格列酮组予吡格列酮10m g/(kg d)灌胃,另两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

16周后断尾取血测空腹血糖(FPG),心包取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
1
c)和空腹胰岛素水平(F I N S),并计算胰岛素抵抗
指数(HOM A-IR),另取胰腺组织行HE染色,电镜下观察病理变化。

结果 吡格列酮组FPG、H b A
1
c、F I N S、HOMA-
I R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病理改变轻于模型组。

结论 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胰岛 细胞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
能为降低血糖、H b A
1
c和F I N S,改善糖毒性和胰岛素抵抗。

关键词: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吡格列酮;胰岛细胞;糖尿病;大鼠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2-266X(2011)15-0044-02
保护胰岛 细胞、寻求有效或根治糖尿病的方法,成为当代医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吡格列酮作为新型胰岛素增敏剂,其作用机制复杂。

2010年4 ~9月,我们观察了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胰岛 细胞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清洁级雄性W istar大鼠30只,体质量220g,8周龄,标准饲料适应性喂养1周;吡格列酮,链脲佐菌素(STZ);罗氏(Roche)血糖仪,D iaSTAT 半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日立7600-01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O ly m pus B 41TF生物显微镜,YD-6益迪智能生物组织包埋机冷冻台,YD-6D智能型生物组织包埋机,YD-1508A轮轴式切片机。

1.2 方法
1.2.1 造模及干预 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各10只,对照组标准饲料喂养。

模型组及吡格列酮组高脂高糖饲料喂养;8周后禁食不禁水24h,腹腔注射0.5%STZ溶液30m g/kg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枸橼酸缓冲液。

造模成功后,吡格列酮组给予吡格列酮10m g/(kg.d)灌胃,1次/d,连用16周;另两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

1.2.2 观察方法 干预16周后,各组大鼠禁食12 h,断尾取血测空腹血糖(FPG);再用10%水合氯醛4m l/kg腹腔注射麻醉,心包取血测定FI N S和H bA1c,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 R)=(FPG FI N S/22.5);另取胰腺组织常规甲醛固定,行H E染色,电镜下观察病理变化。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

计量数据以 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FPG、H bA1c、FI N S、HOMA-I R水平比较 见表1。

表1 三组FP G、H bA
1
c、FI NS水平及HOMA-I R
比较(n=10, x s)
组别FP G(mmol/L)H bA1c(%)FI NS(pmol/L)HO M A-I R
吡格列酮组16.48 0.78* 8.35 0.65* 16.73 1.12* 12.28 1.33* 模型组 22.16 1.65*11.46 0.71*30.65 2.96*30.08 2.44*
对照组 6.01 0.704.70 0.319.52 0.372.91 1.38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 P<0.05
2.2 各组大鼠胰腺组织电镜下观察结果 低倍镜下,对照组胰岛丰富,大小不一,呈圆形或类圆形,形态完整, 细胞数量多,位于胰岛中央;模型组胰岛数量明显减少,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整齐,散在分布, 细胞数量明显减少,部分胰岛无 细胞;吡格列酮组胰岛易见,形态欠完整, 细胞数量适中,多位于胰岛中央。

高倍镜下,对照组胰岛细胞胞质丰富,胞核居中,细胞界限清晰;模型组细胞界限不清晰,残存的 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分布不均匀,胞核多偏心分布;吡格列酮组 细胞体积增大,细胞界限欠清晰,胞质分布欠均匀,部分胞核呈偏心分布,胰岛细胞破坏程度介于对照组和模型组之间。

3 讨论
44
山东医药2011年第51卷第15期
吡格列酮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其通过增加胰岛素敏感组织骨骼肌、脂肪组织、肝脏等部位的胰岛素敏感性而降低血糖[1]、改善胰岛素抵抗(I R);通过激活靶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PPAR- ),调控与胰岛素效应有关的参与葡萄糖生成、转运及利用的多种基因的转录[2],在不刺激 细胞释放胰岛素基础上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I R;还通过增加外周组织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表达,使其向细胞表面移动,活性增加,导致葡萄糖摄取与转运增加。

通过增加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糖代谢,减少I R引起的高血糖[3];通过抑制肝脏中长链脂肪酸氧化,抑制1,6-二磷酸果糖激酶,减少肝脏中葡萄糖生成,促进葡萄糖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改善糖毒性。

临床试验证实[4,5],盐酸吡格列酮不论单独使用或与磺脲类、双胍类抗糖尿病药物联合使用,均可使血糖和H bA1c 明显降低。

吡格列酮保护胰岛 细胞的机制复杂。

本研究结果显示,吡格列酮组FPG、H b A1c、FI N S、HOMA-I R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病理改变轻于模型组,证实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胰岛 细胞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为降低血糖、H bA1c和FI NS水平,改善糖毒性和I R。

参考文献:
[1]M i yazak iY,M ats uda M,Defron z o RA.Dose-response effect of p i g l-i
tazone on ins u li n s en siti vit y and i ns u li n secretion i n t ype2d i abetes [J].D iabetes Care,2002,25(3):517-523.
[2]刘卓.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和脂质代谢的影响[J].现
代医院,2005,5(6):13-15.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046.
[4]王长江,叶山东,王德全,等.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
效及安全性[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2,18(3):167-170. [5]Rodrfguez A,R eviri ego J,Po l av i eja P,et a.l S i x-m on t h eff ecti veness
and tolerab ili ty of p ioglitazon e i n co m b i nati on w it h s u lfonyl u reas or m etfor m i n f or t h e treat m en t of t ype2d i ab etes m ellitus[J].M ed
C lin,2008,131(19):721-730.
(收稿日期:2011-02-16)
肥胖M C4R重组腺病毒表达
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王玉彬1,吕金钢2,苏荣健3,王光川2,巴彩凤2*
(1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辽宁锦州121001;2辽宁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
3辽宁医学院省高校分子细胞生物学与新药开发重点实验室)
摘要:目的 构建黑素皮质素受体-4(M C4R)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为肥胖症的基因治疗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 PCR扩增犬M C4R目的基因后与T载体连接,双酶切鉴定正确的T-A载体获得具有黏性末端的M C4R目的基因;将其亚克隆至腺病毒穿梭载体pShuttle-C M V中,构建穿梭载体pShuttle-C M V/M C4R;Pm e 单酶切pshuttle-
C MV/犬M C4R后,转化到含pAdeasy-1的BJ5183感受态细胞,采用细菌内同源重组法构建腺病毒载体p A deasy-1/
pshuttl e-CMV/M C4R;筛选阳性克隆子;P ac 酶切鉴定。

结果 线性化的pShuttle-C M V/M C4R转化含p A deasy-1的BJ5183感受态细胞,16h后获得阳性克隆子,经P ac 酶切鉴定出一大于20kb的大片段和3.0kb的特征性片段,通过Bg l 、Xho 双酶切切下约1000bp的片段,含M C4R目的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成功。

结论 细菌内同源重组法可高效、快捷的制备含犬M C4R的重组腺病毒载体;该载体为人类肥胖症的基因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肥胖;黑素皮质素受体-4;同源重组;腺病毒载体
中图分类号:Q78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2-266X(2011)15-0045-03
近年来,基因治疗成为许多遗传疾病治疗的趋势[1],亦为肥胖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黑素皮质素受体-4(MC4R)是表达于下丘脑神经元细胞
基金项目:辽宁省科技厅基金资助项目(2009408001-4)。

*通讯作者膜上的一种特定受体,在动物体质量、能量稳态和采食量的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2]。

2009年5月,我们应用E1区和E3区缺失的复制缺陷5型腺病毒系统构建犬M C4R重组腺病毒载体,旨在为人类肥胖症的基因治疗研究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45
山东医药2011年第51卷第1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