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珠算
珠算的申遗历程

珠算的申遗历程珠算的申遗历程一、申遗前的珠算发展概述二、珠算的申遗背景三、珠算的申遗过程1.准备工作2.资料收集和整理3.专家论证和修订4.国内审批和公示5.国际审批和公示四、珠算申遗成功的意义和影响一、申遗前的珠算发展概述珠算是中国传统计算工具之一,起源于中国南方,已有数百年历史。
它是用小木棒或竹棒做成的计算器,通过移动小球来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珠算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并且在商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珠算的申遗背景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旨在保护世界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5月,中国政府正式加入该公约。
随后,中国开始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将其列为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珠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纳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
三、珠算的申遗过程1.准备工作中国政府在决定申报珠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前,先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
政府部门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对珠算进行了深入了解,并制定了详细的保护计划。
2.资料收集和整理在准备阶段,政府部门还向社会各界征集有关珠算的资料和信息。
这些资料包括珠算历史、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政府还邀请专家学者对这些资料进行审核和整理,并对申报材料进行修订和完善。
3.专家论证和修订在收集整理资料后,政府部门还邀请了一批权威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论证和修订。
这些专家来自文化、历史、数学等多个领域,他们通过研究珠算的历史渊源、技术特点以及应用价值等方面,进一步加深了对珠算的认识。
4.国内审批和公示在申报材料完善后,政府部门将其提交给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进行审批。
审批过程中,政府还向社会各界公示了申报材料,并征求了广泛的意见和建议。
申报材料被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机构通过,并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5.国际审批和公示中国政府还将珠算的申遗材料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审批。
珠算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
“珠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撰的《数术记遗》,其中有云:“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
”北周甄鸾为此作注﹐大意是﹕把木板刻为三部分﹐上下两部分是停游珠用的﹐中间一部分是作定位用的。
每位各有五颗珠﹐上面一颗珠与下面四颗珠用颜色来区别。
上面一珠当五﹐下面四颗﹐每珠当一。
可见当时“珠算”与现今通行的珠算有所不同。
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通过,珠算正式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也是中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
The abacus is a method of calculations as a tool in digital computing. The word "abacus", was first found in the Han Dynasty Xu Y uezhuan's "Shu Shu Ji Yi", which has the cloud: "abacus, controlled with four, Jingwei sancai." Zhou Zhen Luan make note, it is: the wood carved into three parts, upper and lower two parts is stop tour beads used, the middle part is used for positioning. Each of the five beads, beads and the above four beads with color difference. A pearl when five, below four, every bead when a. Visible at that time "abacus" and the passage of the abacus is different.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通过,珠算正式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古老的珠算

中国古老的珠算
珠算是一种古老的计算方法,起源于中国。
它通过使用珠子或算盘上的珠子进行计算,以完成各种数学运算。
珠算通常使用一个有十根杆子的算盘,每根杆子上有一定数量的珠子。
每根杆子上的珠子有两种颜色,一般是红色和白色,表示不同的数字。
红珠代表"5",而白珠代表"1"。
通过移动珠子的位置和组合,珠算师可以进行四则运算、开平方、开立方等复杂的数学运算。
珠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它曾经是中国人民基本的计算工具,被广泛用于商业和财务计算。
珠算的操作简单、直观,并且可以进行快速计算,因此在过去特别受到人们的青睐。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珠算的使用逐渐减少。
然而,珠算仍然被视为一项重要的数学教育和文化传统,许多学校仍将其列为必修课程。
此外,一些人依然对珠算抱有浓厚的兴趣,并将其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和技巧进行学习和实践。
珠算申遗,成功又如何

珠算申遗,成功又如何
12月5日,在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议后,珠算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我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
而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摘自新华网)
乍看到这则新闻,很是惊喜,不禁又勾起儿时抱着算盘上小学的回忆,噼里啪啦,打出来的是知识的声音,童年的脚步。
继而是忧,忧的不是至今自己尚未记熟算盘四则口诀,当然“三下五除二”这一条除外,真正忧的是:珠算申遗,成功又如何?
“珠算”昔日的实用性—方便、快捷的数学计算—早已被如今的计算机比的没有任何优点。
已经淡历史舞台的珠算是否还符合“文化”一词的定义,又或者已脱离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珠算”是否还可以称得上文化?而它是古老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有一套完整的计算体系,千百年来它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所以对于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这笔精神财富及其他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刻意的去保护,耗费国家财力去寻找传承人,宣扬其昔日如何辉煌,以期在少数人之间得以苟延残喘,不如对其加以创新,使其顺应现代人民生活需要,重归人民视野。
这才是对非遗文化真正的继承与发扬。
我国珠算的发展历程

我国珠算的发展历程我国珠算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计算方法,历史悠久而丰富多样。
从古代到现代,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壮大。
以下是我国珠算的发展历程。
珠算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见于商周时期的《康熙字典》中。
古代人们用珠子代表数字进行计算,将珠子排成行列,根据珠子的不同位置和颜色进行计算。
这种计算方法直观、简单,使用者可以通过手指和眼睛快速计算复杂的数学问题,因此备受推崇。
随着时间的推移,珠算逐渐在中国蔚然成风。
尤其是在宋代,珠算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宋代数学家秦九韶在他的著作《数学九章》中详细介绍了珠算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对珠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宋代的儿童入学教育中也普遍包括珠算的教学,使珠算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明清时期,珠算在中国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许多珠算名家纷纷出现,他们不仅探索和创新了珠算的计算方法,还提出了许多珍贵的理论和技巧。
例如,明代的杨辉、刘徽以及清代的朱载堉等都为珠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研究成果被编入了许多珠算经典著作,并成为后来珠算教材的基石。
20世纪初,珠算在中国开始与西方现代计算方法接触和交流。
在这个时期,传统的珠算受到了来自西方计算器和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冲击。
然而,珠算在中国内地仍然保持着较高的流行度,使其在20世纪中叶得以继续传承发展。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中国的珠算传统面临了新的挑战。
然而,珠算的价值和魅力在这个时期依然不减。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的计算方法,中国政府将珠算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来加强其保护和发展。
目前,中国的珠算教育和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独立而完善的体系。
许多学校和机构开设了珠算培训班,并出版了各种珠算教材和学术论文。
同时,由于其独特的计算方法和思维方式,珠算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认可,许多人慕名来到中国学习和研究珠算。
总之,我国珠算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起源,到宋代的推广,再到明清时期的研究和创新,以及现代的保护和传承,珠算一直在中国的数学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话说“非遗”珠算

话说“非遗”珠算美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珠算,在二○一三年十二月四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在阿塞巴疆巴库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科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一伟大骄傲!珠算,用珠盘也就是算盘计数运算。
“珠算”之名,始见于汉代徐岳《数术记遗》。
珠算在我国广为运用,已有近两千年历史,是一种非常古老奇佳的计算方法,它借助算盘和珠算口诀,通过人的大脑指挥手指拨动算珠就可完成高难度计算。
即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记住和通过口诀成为计算能手。
中国珠算使用的算盘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无论是速度还是准确率完全可以跟电子计算机媲美。
珠算,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伟大的历史贡献及当今世界意义。
自十六世纪,珠算就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广为流行的计算方法。
无论是小规模的商家还是国家掌控的天文、建筑、金融、运输及海外贸易,均离不开珠算。
公元一二八一年,中国人开始使用一个新的历法,确定地球公转周期365.2425天。
这与欧洲的格里高历分秒不差。
现在音乐中使用的十二层音律,早在十二世纪中期的中国就已经出现记载。
这是一项等比数列,要开十二次方根获得。
中国科学家能够完成这些精确的计算都是使用珠算的。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他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给予珠算很高的评价:“珠算系统蕴含坐标几何学的原理,是人类最早使用工具代替大脑进行复杂计算的例证”。
十八世纪,中国珠算和西方数学有了第一次纪录。
欧洲的笔算,计算器开始陆续传入中国。
由于算盘携带方便,计算简易准确,所以中国人仍然钟情于珠算,不仅广泛使用算盘,而且在学校中开设了珠算课程。
珠算计技通过祖传家教、师徒传授、学校教学的方式,世代相传,并且“出口”。
早在十六世纪,珠算就进入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
今天已经传遍世界各地,在美国、英国、德国、马来西亚、加拿大等众多地方引入了中国珠算这种课程。
这是因为世人在整理“非遗”过程中,发现了珠算新的生命力。
算盘被提名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算盘被提名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珠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名并与其他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竞争。
最终结果将于下月初揭晓。
这项古老的发明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是一些人呼吁我们应将它保留下去。
中央电视台记者吴国秀报道:“在计算机时代到来之前,中国人正是根据法则拨动算珠,使用算盘算数。
算盘上排每一颗算珠代表5,下层代表1。
例如,我们算5+1,得出6,再加上12,我们就算出了18.”
珠算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
这项中国发明被视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
中国珠算、心算协会的副会长苏金秀说道:“珠算可以算加减乘除,平方根、立方根和方程式。
”
几百年来,算盘是主要的计算工具。
甚至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研发第一颗原子弹时还被用于计算。
但如今,只有一些银行和商店把算盘作为计算机的辅助工具。
苏金秀说:“现在很少人知道如何使用算盘。
”
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算盘列入小学必修课程,之后成为选修课,再后来这门课程被完全撤销。
然而,珠算发展成了心算,一些孩子把学习心算当作一种兴趣,学习者在心中用算盘算出结果,并且举办了一些国际性的心算比赛。
心算提倡者认为心算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智力。
当今,算盘仍然是智慧与财富的美好象征。
在2008年,珠算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算盘协会的成员希望这一宝贵遗产不会遗失。
珠算入“非遗”警醒多于庆幸

珠算入“非遗”警醒多于庆幸徐娟珠算入“非遗”,这是件值得庆幸的事。
庆幸之余,给我们更多的是警醒:还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挖掘、抢救、保护、传承。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介绍说,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
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
“打什么如意算盘?”“三下五除二”……这些与算盘有关的日常俚语我们耳熟能详,但随着十多年前珠算退出小学教程,现在的不少学生已经不知算盘为何物。
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珠算的计算功能已被计算机所取代,算盘离我们已渐行渐远。
算盘是否真的被历史长河淘汰,变得一无所用、一无所值?答案是否定的。
科学研究表明,推广珠算可以提高人的智力,提高手、脑、口、眼、耳的协调力,以及记忆力、空间想象能力与反应能力等。
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和走近珠算这个中国人曾引以为豪的发明,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入到弘扬与保护珠算文化的行列中来,这恐怕是古老算盘应当在当代焕发出的强大生命力。
目前,全球有232项代表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包括刚入“非遗”的珠算,我国针灸、端午节、书法、剪纸、京剧等都在该名录中。
但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通大众却缺乏应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扪心自问,除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些老外官员“热”外,少数政府部门和专业人士“急”外,公众相对是“冷”的,似乎没有多少人会为珠算入“非遗”欢呼雀跃,会为世界肯定我国珠算为人类作出过重大贡献而激动自豪。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孙家政在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候,曾经用过一些很生动的话语。
他说,这是守望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是记住我们民族自己回家的路。
尽管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各级政府积极推进,专家学者、志愿者大声疾呼,但由于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天然民间性,但却缺乏社会大众的支持,始终成为我国非遗保护传承的软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珠算
2019年12月4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丈化遗产名录。
珠算是中因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度过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
它将廉价的制作材料、情巧的设计思想和深刻的数理内涵整合在一起,组合为一种气质非常独特的计算体系,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
珠算由筹算演变而来,人们在算筹的基础上,改进发明出了更为先进的珠算盘。
珠算盘的来历,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据说当时就有了“算板”。
到了东汉末年,徐岳在《数术记遗》中记载了一种珠算盘,每位有5颗可动的算珠,上面1颗相当于5,下面4颗每颗当作1,这是对珠算盘最早的确切的文字记载,到了明代,对珠算盘的记录更加详细,如数学家徐心鲁的《盘珠算法》插图记载是上1珠。
午荣的《鲁班经》是上2珠,下5珠,他还记述了算盘的尺寸。
最常见的传统算盘,为上2珠下5珠,上面一粒表示“5”,下面一粒表示“1”。
在用算盘进行计算时,采用“五升十进制”,即每一档满5时便用一粒上珠表示,每一档满10
时便向前一档进位1。
古代的珠算法,以手拨算珠进行运算。
为了快速掌握各种算法,人们将手指动作编成了口诀,开不断探索着如何优化算法和动作,让计算变得更加快捷。
珠算乘法所用的“九九”口诀起源甚早,春秋战国时就已在
筹算中应用了。
到了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了“九除者增一”“八除者增二”,后来浙渐演变为“九一下加一”“八一下加二”等口诀。
杨辉在《乘除通变算宝》中,叙述了“九归”,他在当时流传的4句“古括”上,添注了32句新口诀。
元代朱世杰的《算学启蒙》载有九归口诀36句,之后丁巨的《算法八卷》,其中也有“撞归口诀”。
就这样,珠算的口诀慢慢丰富起来。
到了明代,各位有识之士纷纷努力,先后对古珠算法进行了总结、规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算盘的应用领城。
这些努力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借助珠算盘这个简单的工具,算术这门本来需要一定理解能力的学问在大众中迅速而空
前地普及开来。
计算,已经不再是有知识的人才能掌握的高难动作了。
现在,只要能背下珠算法口诀并辅以一定时日的拔珠练习,即便是不懂算术原理的粗汉,照样也能完成加减甚至乘除等复杂的日常计算。
自古以来,算盘都是用来算帐的,因此也被赋予了很多象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比如,它被当做象征富贵的吉祥物,为人们所推崇。
在民间,常会听到“金算盘”“铁算盘”之类的比喻,形容的也多是“算进不算出”的精明。
除了与钱财相关的象征意义以外,算盘也常被用来象征出入平衡,分豪不差。
在北京东岳庙的瞻岱门内两侧各桂着一副大算盘,左右批有“毫厘不爽,乘除分
明”以示赏善罚恶,公正严明。
这些关于算盘计算功能之外的引申,把算盘深深地植入了中国历史文化之中。
简简单单一副算盘,背后竟有这么多学问,能被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