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合集下载

中医大辞典

中医大辞典

中医大辞典中医,又称传统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医学始于古代,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疗方法,被视为中华文明珍贵的遗产之一。

1. 概述中医大辞典是对中医学理论、经方、诊疗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全面收录和整理的工具书,旨在为中医学爱好者提供全面准确的参考资料。

中医大辞典内容涵盖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中医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药物功效等方面的知识。

2. 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强调动态平衡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气血津液理论阐述了人体内部各种物质的生成、运行和代谢规律;脏腑经络学说揭示了脏腑器官之间的功能联系和气血运行的路径;病因病机学说主要讨论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病理机制。

3. 经方和诊疗中医治疗主要依赖于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方法。

经方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医书,记载了丰富的药物组方和治疗方法。

诊疗分为望闻问切四诊,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确立病情诊断和治疗方案。

4. 中医大辞典的意义中医大辞典是中医学界的重要参考工具,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临床实践意义。

通过学习中医大辞典,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提高中医医师和研究人员的专业水平,促进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

结语中医大辞典作为中医学领域的权威参考书,对于传播中医文化、促进中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学习中医,将中医学的智慧传承下去,造福人类健康。

中医知识大全

中医知识大全

中医知识大全中医是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在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

它基于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包括中草药、针灸、推拿和饮食疗法等,旨在维持人体的平衡和健康。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医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常见疗法,帮助您了解中医的综合知识和应用。

一、中医的基本概念中医的核心概念包括“阴阳”和“五行”。

阴阳理论将事物分为两个相对和互补的极端,如寒热、虚实、内外等,中医认为健康依赖于阴阳的平衡。

五行理论则将自然界和人体的变化分为五个元素,即木、火、土、金、水,每个元素都与脏腑器官和情绪状态有关。

二、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望诊是通过观察皮肤、面色、舌苔等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咳嗽声等来辨识病因;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来了解症状和病史;切诊是通过触摸脉搏来判断体内的阴阳、气血状况。

三、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包括中草药、针灸、推拿和饮食疗法。

中草药是使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来治疗疾病。

针灸是运用细针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推拿是利用手法按摩身体,促进气血的循环和疏通经络。

饮食疗法则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食物的性味,来维持身体的健康。

四、中医的应用领域中医在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对于慢性病、疼痛、免疫系统失调、内分泌失调等有良好的疗效。

此外,中医也可以帮助改善心理健康、促进养生保健,提高整体身心的健康水平。

五、中医的现代发展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医正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医学模式。

许多现代研究已经证实了中医的药物和疗法的功效,使中医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大的认可。

总结:中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的基本概念、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和应用领域都体现了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医疗理念。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中医的现代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健康选择。

中医简介资料

中医简介资料

脏腑经络学说与中医诊断治疗
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 括脏腑和经络两个方面
• 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包括五 脏、六腑、奇恒之腑等 •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经 脉、络脉等
脏腑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 用于分析病因,指导临床治疗 • 用于指导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的应 用
CREATE TOGETHER
DOCS
DOCS SMART CREATE
中医简介
01
中医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中医的起源及其背景
中医起源于原 始社会,最早 可追溯到神农
氏时期
01
• 神农氏尝百草,寻找草药治 疗疾病 • 中医的最早雏形——“草 药疗法”逐渐形成
夏商周时期, 中医逐渐发展, 出现了针灸、 推拿等治疗方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发展
• 中医现代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理论、治疗方法等 • 现代医学中医化:借鉴中医的理念、方法,发展现代医学
中医在疾病治疗中的独特优势
中医在治疗慢性病方面的优势
• 针对病因、病机进行治疗,疗效稳定 • 药物副作用相对较小,适合长期服用
中医在治疗亚健康状态方面的优势
• 调整身体机能,提高抵抗力 • 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发生

02
•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 系的奠基之作 • 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在中 医中逐渐成熟
春秋战国时期, 中医理论体系 不断完善,形 成了阴阳五行、 脏腑经络等理

03
•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 临床治疗的基础 • 医学家如扁鹊、华佗等对中 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的发展历程及重要时期
秦汉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基本确立, 治疗方法更加丰富

对中医的看法

对中医的看法

对中医的看法
我对中医的看法:
1、中医注重保持身体平衡:中医以调理人体内环境平衡和内药外敷等方法以疗法疗治身体疾病,强调以防为主,致力于保持人体和谐,鼓励推进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增强身体抵抗力。

2、中医的理论源远流长:中医药来源于东汉时期,以“黄帝内经”为核心,是由古老的传统医学理论经过几千年不断演变发展而成,在今天仍然在实践和研究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3、中医临床经验丰富:中医家们研究发展出了相当完备的临床诊断方法,从就诊��理的时候就能观察到患者的病情和人体的状况,此外中医还有辨证论治、穴位推拿、针灸、药熏拔等疗法。

4、中医药的药物组成复杂:中医的处方大多都属于大量的药物组合,他们的组合要经过多层次的考量,大多数组合在很多方面有着深刻的协调性,而且大部分药物成分使用之前都要经过处理便于服用以维持身体健康。

5、中医急症时应有注意:虽然中医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但是正如此前所说,中医既然能疗愈传统疾病,就可能治疗新出现的新生疾病,如果发生急症时也应当同时进行西医和中医双重治疗,以最大程度的救治患者。

6、大多数人如果有慢性病症,中医的治疗效果良好:内病外治,以调整身体机能与人体免疫力结合的方式来达到预防疾病及治疗的目的。

7、中医的思想和上古文化的影响:中医治未病,顾全身体,结合养生保健,目标是调整机能和恢复全身健康,同时推崇上古文化,认为处理问题和解决纠纷的原动力来自自然,它也崇尚自然界的和谐与自我完善。

8、中医应尊重前人的理论:传统的中医理论是由一大批著名的医学家传承的,因此,中荒应当尊重和继承他们对人体机能的研究结果,而不是倚重现代科学技术,以达到更好的诊疗效果。

中医的基本概念

中医的基本概念

中医的基本概念
中医是指中国传统医学,它是在中国古代的医疗实践和理论研究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

中医的基本概念包括:
1.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基础。

阴阳是世界上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和力量,它们在人体内相互作用,形成了各种生命现象。

2.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人体的重要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气指体内能量,血指运输营养的物质,津液则指润泽全身的液体。

3. 脏器经络:中医将人体的脏器视为重要的生命活动中心,而经络则是脏器互相联系的通道。

经络系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

4. 异常症状:中医强调从整体、个体、环境、情志、营养等多个方面综合分析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症状表现,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5. 中药治疗:中医认为药食同源,药物的疗效与人体自身的生命力密切相关。

而中药治疗则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选用不同的中药组方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病情的康复。

中医的雅称

中医的雅称

中医的雅称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它深刻地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和实践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方法。

中医的雅称有许多,其中包括了以下这些:1. 中医学:中医学是中医的学术门类的统称,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经验和文化价值的载体。

中医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在中国,中医学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

2. 中医药:中医药是中国传统药物学的一种,它包括中草药、中药制剂、针灸、拔罐、艾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中医药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是基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积累的,具有独特的疗效和治疗特点。

3. 中医师:中医师是指掌握中医学知识和技能,从事中医诊疗、治疗、预防工作的专业人士。

中医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中医学理论基础,熟练的临床操作技能,以及一定的临床经验。

中医师在中医临床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治疗和保健职责,是中医传统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的代表,它涵盖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临床技术、经典著作、医家思想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药文化对中国古代医学的传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医学的精神支柱和文化传统的载体。

5. 国医大师:国医大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中医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医专家和学者所授予的最高荣誉。

国医大师在中医学理论、技艺、医案、教学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成就,被誉为中医学的伟大贤士,是中医学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人物。

6. 中医经典:中医经典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

中医经典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对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医的雅称丰富多样,彰显了中医学理论的深厚内涵和丰富内涵,同时也凸显了中医学在医学界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相信中医的雅称会在未来得到更多的传承和发扬。

中医在医学中的地位

中医在医学中的地位

中医在医学中的地位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古老而丰富的医疗知识和经验。

作为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中医在当代医学中的地位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中医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等方面来探讨中医在医学中的地位。

一、中医的历史渊源中医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文明。

早在古代,我国的祖先就注意到人类健康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通过长期观察和实践,逐渐形成并丰富了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医所依据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这些理论不仅对医学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表现出中国古代智慧的独特风貌。

二、中医的理论基础中医理论基础包括了多个方面,其中最核心的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方式。

中医注重通过全面观察和分析患者的身体状况,从而得出疾病本质和病因的结论。

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互根互用”以及“五行相生相克”等概念,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与现代医学中的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契合点,为中医在医学中的地位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中医的实践应用中医理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实践应用。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使用四诊法,中医医生可以获取更全面的病情信息,并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疗法多种多样,包括针灸、中药治疗、推拿按摩等。

这些方法在改善人体功能、促进康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医作为一种可与西方医学并行的医学体系,其地位逐渐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认可。

一方面,中医在治疗某些慢性疾病、症状缓解等方面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另一方面,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科学研究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中医药资源的开发和临床实践的深入,为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提供了积极的支持。

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推动下,中医在全球范围内也逐渐受到重视。

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开始引入中医服务,以拓宽人们的医疗选择。

中医的国际传播有助于促进不同医学体系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医学的全球进步。

中医对我国的意义

中医对我国的意义

中医对我国的意义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民族医药文化和医学智慧。

几千年来,中医在我国人民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在医疗领域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也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本文将探讨中医对我国的意义,并分析其在不同方面的贡献。

一、中医传承文化中医学说源远流长,起源于黄帝时期,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中医以中草药、针灸、推拿、气功等方法为主要治疗手段,融入了道家、儒家、佛家等哲学思想,并与汉族的饮食文化、礼仪习俗相结合,形成了丰富多元的中医文化。

传统中医理论的精髓如中医四气说、阴阳学说、经络学说等,都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代相传,属于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医文化不仅是一种医学理论体系,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中医注重养生、调理,提倡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追求内外兼修、身心统一的理念,与现代人们对健康、平衡生活的追求相契合。

通过中医传承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身身体的需求和特点,并借鉴中医的养生方法,提升自身的健康水平。

二、中医在医疗领域的贡献中医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对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疾病预防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医药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主要的医疗手段,特别是在农村和西部地区,中医药仍然是人民群众获得基本医疗的主要途径。

与西医相比,中医注重整体观察、辨证施治,更注重个体化的治疗和预防。

中医可以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疾病特点,采用草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方法来促进机体的自愈能力,从根本上解决疾病问题。

此外,中医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也有独到之处。

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能够从整体上分析疾病的本质和发生机制,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来治愈或缓解一些西医难以治愈的慢性病。

在某些特殊的疾病领域,如中风、脑瘫等,中医疗法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三、中医对中华民族的身体健康保障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不仅对个体的身体健康有所帮助,也对整个民族的身体健康起到了保障作用。

中医药产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福祉有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一、感冒1、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治法:辛温解表。

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常用药: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

2、风热犯表证: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口干欲饮。

治法:辛凉解表。

代表方: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常用药:银花、连翘、黑山栀、豆豉、薄荷、荆芥、竹叶、芦根、牛蒡子、桔梗、甘草。

3、暑湿伤表证: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或口中黏腻,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常用药:银花、连翘、鲜荷叶、鲜芦根、香薷、厚朴、扁豆。

4、气虚感冒: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

治法:益气解表。

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常用药:党参、甘草、茯苓、苏叶、葛根、前胡、半夏、陈皮、枳壳、桔梗。

5、阴虚感冒: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心烦,口干。

治法:滋阴解表。

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常用药:玉竹、甘草、大枣、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白薇。

二、咳嗽1、风寒袭肺证: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方: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常用药:麻黄、杏仁、桔梗、前胡、甘草、橘皮、金沸草。

2、风热犯肺证: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鼻流黄涕,口渴,头、身痛,或见恶风,身热。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代表方:桑菊饮加减。

常用药:桑叶、菊花、薄荷、连翘、前胡、牛蒡子、杏仁、桔梗、大贝母、枇杷叶。

3、风燥伤肺证:干咳,连声作呛,无痰或痰少而黏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代表方:桑杏汤加减。

常用药:桑叶、薄荷、豆豉、杏仁、前胡、牛蒡子、南沙参、大贝母、天花粉、梨皮、芦根。

凉燥证,乃燥证与风寒并见,表现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等症。

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

4、痰湿蕴肺证:咳声重浊,,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代表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常用药:法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川朴、杏仁、佛耳草、紫菀、款冬花。

5、痰热郁肺证: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身热,口干而黏,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代表方:清金化痰汤加减。

常用药:黄芩、山栀、知母、桑白皮、杏仁、大贝母、瓜蒌、海蛤壳、竹沥半夏、射干。

6、肝火犯肺证:咳逆阵作,咳时面赤,胸胁胀痛,咳时引痛。

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

治法: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代表方: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地骨皮、黄芩、山栀、丹皮、青黛、海蛤壳、粳米、甘草、苏子、竹茹、枇杷叶。

7、肺阴亏耗证: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午后潮热,颧红,盗汗。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甘草、川贝母、甜杏仁、桑白皮、地骨皮。

三、哮证1、冷哮证: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代表方: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射干、干姜、细辛、半夏、紫菀、款冬、五味子、大枣、甘草。

2、热哮证: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代表方: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黄芩、桑白皮、杏仁、半夏、款冬、苏子、白果、甘草。

3、寒包热哮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罩黄,舌尖边红,脉弦紧。

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代表方:小青龙加石膏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石膏、厚朴、杏仁、生姜、半夏、甘草、大枣。

4、风痰哮证: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代表方:三子养亲汤加味。

常用药:白芥子、苏子、莱菔子、麻黄、杏仁、僵蚕、厚朴、半夏、陈皮、茯苓。

5、虚哮证: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咯痰无力。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代表方:平喘固本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黄芪、胡桃肉、沉香、坎脐、冬虫夏草、五味子、苏子、半夏、款冬、橘皮。

6、肺脾气虚证:气短声低,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无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代表方:六君子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山药、薏苡仁、茯苓、法半夏、橘皮、五味子、甘草。

7、肺肾两虚证:脑转耳鸣,腰酸腿软,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

治法:补肺益肾。

代表方: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常用药:熟地、山萸肉、胡桃肉、人参、麦冬、五味子、茯苓、甘草、半夏、陈皮。

四、喘证1、风寒壅肺证: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

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

代表方: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常用药:麻黄、紫苏、半夏、橘红、杏仁、苏子、紫菀、白前。

2、表寒肺热证:形寒,身热,口渴,苔薄白或薄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代表方:麻杏石甘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黄芩、桑白皮、石膏、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

3、痰热郁肺证:痰多质黏色黄或夹有血色,身热,有汗,口渴而喜冷饮,面赤,咽干,小便赤涩,大便或秘,舌质红,舌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代表方:桑白皮汤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黄芩、知母、大贝母、射干、瓜蒌皮、前胡、地龙。

4、痰浊阻肺证:呕恶,食少,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象滑或濡。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代表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常用药:法半夏、陈皮、茯苓、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杏仁、紫菀、旋覆花。

5、肺气郁痹证: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平素常多忧思抑郁。

治法:开郁降气平喘。

代表方:五磨饮子加减。

常用药:沉香、木香、川朴花、枳壳、苏子、金沸草、代赭石、杏仁。

(二)虚喘1. 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2. 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3. 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五、肺痈1、初期:咯白色黏痰,痰量日渐增多。

治法:疏风散热,清肺化痰。

代表方:银翘散加减。

常用药:银花、连翘、芦根、竹叶、桔梗、浙贝母、牛蒡子、前胡、甘草。

2、成痈期:咳吐浊痰,呈黄绿色,自觉喉间有腥味。

治法:清肺解毒,化瘀消痈。

代表方: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

常用药:薏苡仁、冬瓜仁、桃仁、桔梗、黄芩、银花、鱼腥草、红藤、蒲公英、紫花地丁、甘草、芦根。

3、溃脓期:咳吐大量脓痰,或如米粥,或痰血相兼,腥臭异常。

治法:排脓解毒。

代表方:加味桔梗汤加减。

常用药:桔梗、薏苡仁、冬瓜子、鱼腥草、金荞麦根、败酱草、银花、黄芩、芦根。

4、恢复期:咯吐脓痰渐少,臭味亦淡,痰液转为清稀。

治法:清养补肺。

代表方: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百合、玉竹、党参、太子参、黄芪、当归、川贝母、冬瓜仁。

六、肺痨肺痨是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

1. 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2. 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3. 气阴耗伤:益气养阴—参苓白术散、保真汤4. 阴阳虚损: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七、肺胀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

严重者可出现神昏、惊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

1. 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加减2. 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加减3. 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加减4. 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5. 肺肾气虚证: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加减六、心悸1、心虚胆怯证:善惊易恐。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加减。

常用药:朱砂、龙齿、琥珀、酸枣仁、远志、茯神、人参、茯苓、山药、天冬、生地、熟地、肉桂、五味子。

2、心血不足证:面色无华,倦怠乏力。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熟地黄、当归、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

3、心阳不振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代表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附片、人参、黄芪、麦冬、枸杞、炙甘草、龙骨、牡蛎。

4、水饮凌心证:下肢浮肿,形寒肢冷,流涎,舌淡胖,苔白滑。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加减。

常用药:泽泻、猪苓、车前子、茯苓、桂枝、炙甘草、人参、白术、黄芪、远志、茯神、酸枣仁。

5、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常用药: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当归、丹参、人参、炙甘草、黄连、朱砂、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桔梗。

6、瘀阻心脉证: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代表方: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常用药: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当归、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七、胸痹1、心血瘀阻证: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桔梗、枳壳、当归、生地、降香、郁金。

2、气滞心胸证:隐痛阵发,痛无定处,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枳壳、赤芍、香附、陈皮、川芎。

3、痰浊闭阻证:胸闷重而心痛微,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代表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常用药:瓜蒌、薤白、半夏、南星、竹茹、人参、茯苓、甘草、石菖蒲、陈皮、枳实。

4、寒凝心脉证: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

治法: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代表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细辛、薤白、瓜蒌、当归、芍药、甘草、枳实、厚朴、大枣。

5、气阴两虚证:心悸气短,动则益甚。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代表方: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黄芪、炙甘草、桂枝、麦冬、玉竹、当归、丹参、五味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