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民族》教学设计
《第三节 民族》教学设计

《第三节民族》教学设计清华附中唐秀梅学习目标:①运用资料,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②运用我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征。
③运用资料了解我国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
④通过资料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
⑤理解我国民族政策,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运用资料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运用我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理解民族政策,树立各民族团结统一的正确观点。
②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民族分布图,学会阅读专题地图的步骤和方法;总结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人口,同时我国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民族。
欣赏歌曲:请大家先欣赏歌曲《爱我中华》承转过渡:从《爱我中华》的MV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有着56个民族,宛如一个民族百花园。
这些民族的构成如何呢?读书回答:请同学们读教材P15第二自然段和老师提供的资料(见附件1),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人口占全国的比例是多少?另外的55个民族为何被称为少数民族?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汉族,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汉族有1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91.5%。
另外55个民族人口数总和仅占全国的8.5%,所以被称为少数民族。
2.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也不尽相同,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哪个民族?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壮族有1692.6万人。
3.还有哪些人口比较多的少数民族呢?满族:1038.8万人,维吾尔族:1006.9万人,苗族:942.6万人,彝族:871.4万人,土家族:835.4万人,藏族:628.2万人,蒙古族:598.2万人。
这些都是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
4.有些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较少,你知道人口在一万人以下的有哪些吗?鄂伦春族:8659人,独龙族:6930人,赫哲族:5354人,高山族:4009人,珞巴族:3682人,塔塔尔族:3556人。
地理《民族》教案

地理《民族》教案地理《民族》教案1教学要求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正确区分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相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了解我国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3.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同等、相互敬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4.读图并总结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课时支配】1~2课时。
【总体教学设计】本节课的内容涉及到我国民族的各个方面,内容全面广泛,但是不要求讲得太深。
同时,这部分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亲密,因此是进行国情教化和实践活动课的最佳内容。
这样就将课内教学和课外地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既扩大了学生的学问领域又激发了爱好、培育了情感。
老师可以将本节课分成两个部分:(1)拓展协助活动部分,(2)课堂教学部分。
【拓展协助教学设计】拓展协助活动部分。
老师可以尝试多种多样的活动模式。
设计1: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中华民族园、民族风俗展览、民族文艺演出。
设计2:给学生肯定的时间,让他们通过各种媒体(报纸、电视、网络、书籍)收集一些有关各民族生产和生活的景观图片、文字资料、录像带、生产生活实物等,搞一次成果展览沟通会。
设计3:设计一张民族基本状况调查表,让学生在同学、家长、亲戚、挚友等范围内进行相关内容调查,了解我们身边的民族状况。
设计4:组织学生举办一场少数民族文艺演出联欢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少数民族的绚丽文化。
【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部分。
主要进行理论学习、把握思路、总结提高。
【56个民族】1.首先让学生视察课本第15页的景观图片:图1.14“多民族的大家庭”。
并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图片中的情景,引导学生相识在我们宏大祖国宽阔的土地上,共同生活着的人民属于不同的民族,各民族的服饰是不同的。
接着,老师可以总结出我国的民族构成:我国有56个民族。
2.让学生拿出一张人民币(纸币),提出一个问题:你可知道人民币上有哪些民族的文字?可以提示学生视察课本第16页的图1.15“几种民族文字”作为参考。
鲁教版七年级地上册《民族》示范课教学课件

1617.9
黎族
124.8
毛南族
10.7
保安族
1.7
布依族
297.1
傈僳族
63.5
仡佬族
57.9
裕固族
1.7
朝鲜族
192.4
佤族
40.0
锡伯族
18.9
塔塔尔族
0.5
满族
1068.2
畲族
71.0
阿昌族
3.4
京族
2.3
侗族
296.0
柯尔克孜族
16.1
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族
3.4
独龙族
0.7
鄂伦春族
0.8
拉祜族
45.4
典型例题
例2.“世界屋脊”上生活的主要少数民族是( )A.维吾尔族 B.壮族 C.高山族 D.藏族
D
解析:青藏地区除青海省东北部汉族人较多外,大部分地区人口以藏族为主。藏族人民多信奉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位于拉萨市中部的布达拉宫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故选D。
典型例题
课堂小结
壮族
1617.9万人
珞巴族
3000人
人口400万以上: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满族、土家族9个少数民族。
人口100万以上:白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等18个少数民族。
1
民族的构成
一、中华民族大家庭
与美国、日本民族构成相比,我国民族有什么异同?
思考
美国被称为“民族的大熔炉”,主要由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共同融合构成统一的美利坚民族;日本主要是由大和民族构成的;而我们中国则是由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组成的团结和睦的大家庭。
塔吉克族
4.1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多民族的国家》教学设计2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多民族的国家》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多民族的国家》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的民族分布、民族关系、民族政策等内容。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特点,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案例,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和共同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
但他们对民族问题的了解相对片面,容易受到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事实为依据,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民族问题,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的民族分布、民族关系、民族政策,掌握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案例,分析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和共同点,提高地理素养和人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尊重各民族,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的民族分布、民族关系、民族政策。
2.难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民族团结意识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和案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和共同点。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民族问题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实践教学法:学生参观民族风情园、民族博物馆等,亲身感受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图片、图表和案例,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民族风情园、民族博物馆等实践教学场所。
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引导学生关注民族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我国的民族分布、民族关系、民族政策等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特点。
第三节-《民族》教学设计

第三节《民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张艳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国民族的数量、构成。
2、记住主要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
3、通过判读地图归纳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4、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解和践行我国的民族政策。
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和民族有关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通过任务驱动式的课堂活动,创设积极互动的情境,展示个性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我国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激发民族自豪感2.在学习中,产生对祖国各族人民及文化的热爱之情,学会尊重各族人民的不同生活习惯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民族文化绚丽多彩难点: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教学过程播放歌曲“爱我中华”,问:你听到的歌词内容是什么?设计意图:渲染气氛,让学生置身优美的音乐和画面中,引起学生注意,集中学生思维,使学生放松心情,为上课做好准备,同时让学生留意歌词内容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民族。
新课导入在学生课前欣赏了“爱我中华”优美的旋律和各民族风情的情景中导入新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华,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美丽动听的歌曲把我们带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自主学习】请同学自己大声的速读P15-20,试着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共有多少个民族?人口超过500万的民族有哪些?2、你知道哪些民族的服饰、语言文字?试举例说明。
3、你知道我国各民族有哪些特色节日?4、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是什么?5、我国的民族政策是什么?【学生活动】通过自学,举手试着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教学【板书】一、多民族的大家庭1.中国民族的数量及构成【提问】中国有多少个民族,其中汉族和少数民族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人口超过了500万的民族有哪些?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分别是哪个民族?【学生活动】根据幻灯片出示的内容跟老师一起完成填空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民族》教学设计与反思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民族)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解和践行我国的民族X。
2.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文化特色,养成各民族团结和睦的感情。
3.通过判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文化特色,养成各民族团结和睦的感情。
2.通过判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二〕教学难点读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特点。
三、教学策略八年级学生具备了肯定的读图归纳能力,能够说出地图的方位和图例,在此根底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点。
从知识上看,在前两节中,学生已经对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有所了解,这将便于学生精确地说出少数民族较多的省区名称,理解民族分布的“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反过来也能加强对五个民族自治区的理解记忆;同时,学生已经了解了我国的人口分布概况,利用我国人口密度线,便于学生对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的理解和记忆。
本节需要识记的知识内容较多,依据学生认知特点,教师可设计抢答、连线、拼图等活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印象。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周恩来总理关于民族的论述引入新课,激发学生了解民族知识的动机。
在落实第—个重点时,为了加深印象,对民族构成和民族文化特色知识的学习,可通过开展学生活动完成,让学生选取民族或自己所属民族进行介绍。
需要注意,班级里可能会有学生不期望被当众说出自己是少数民族,此时需要爱护学生自尊心,不宜强求。
在落实第二个重点时,要结合地图,可通过小组竞赛的方法,每组选取3~4个民族,就其省区分布范围进行介绍,最后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民族分布特点的总结,突破难点。
这样,既稳固了行政区划的内容,又掌握了民族分布特点。
四、教学过程引入教师:出示周恩来总理名言: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各民族的明媚文化。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1章第3节民族 教学设计

第三节民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
2.理解少数民族的含义。
知道汉族人口和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
3.能背出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名称,说出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
4.知道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5.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能力培养目标>1.初步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说明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培养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或调查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
<德育教育目标>1.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提高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观点。
[教材分析]本节是使学生在掌握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后,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汉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少数民族约占8%。
在其他55个少数民族中,壮族的人口数量最多。
众多的民族在分布上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本节的重点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各民族分布状况及其特点。
由于各民族团结协作,为缔造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
对我国的民族政策知识要求理解,对其他知识要求识记。
让学生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是本节重要的基本训练要求。
通过使用图例、注记来识别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逐步提高阅读专题地图的技能。
[教学重点]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的分布及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想]1.教师在讲课前,播放欢快的民乐《百鸟朝凤》,既活跃课前的紧张气氛,又让大家了解一些我国的民族文化。
2.通过比较日本、美国和中国的民族构成,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民族》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民族》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民族》主要介绍了我国的民族分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我国民族知识的一次系统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各民族文化的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地理特征等有所了解。
但在民族知识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不足,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弥补。
此外,学生对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可能比较感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掌握主要的少数民族及其分布区域。
2.使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到其在我国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文化,弘扬民族团结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难点:各民族的分布区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内容。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我国的民族问题。
2.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民族为例,使学生深入了解各民族的特点。
3.采用讨论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运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民族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制作PPT,展示教学内容。
3.准备问题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我国的民族。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我国的民族分布图,讲解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让学生了解各民族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回答我国的主要少数民族及其分布区域。
教师进行点评,总结答案。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PPT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这一制度在我国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民族》教学设计清华附中唐秀梅学习目标:①运用资料,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②运用我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征。
③运用资料了解我国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
④通过资料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
⑤理解我国民族政策,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运用资料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运用我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理解民族政策,树立各民族团结统一的正确观点。
②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民族分布图,学会阅读专题地图的步骤和方法;总结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人口,同时我国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民族。
欣赏歌曲:请大家先欣赏歌曲《爱我中华》承转过渡:从《爱我中华》的MV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有着56个民族,宛如一个民族百花园。
这些民族的构成如何呢?读书回答:请同学们读教材P15第二自然段和老师提供的资料(见附件1),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人口占全国的比例是多少?另外的55个民族为何被称为少数民族?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汉族,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汉族有1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91.5%。
另外55个民族人口数总和仅占全国的8.5%,所以被称为少数民族。
2.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也不尽相同,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哪个民族?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壮族有1692.6万人。
3.还有哪些人口比较多的少数民族呢?满族:1038.8万人,维吾尔族:1006.9万人,苗族:942.6万人,彝族:871.4万人,土家族:835.4万人,藏族:628.2万人,蒙古族:598.2万人。
这些都是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
4.有些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较少,你知道人口在一万人以下的有哪些吗?鄂伦春族:8659人,独龙族:6930人,赫哲族:5354人,高山族:4009人,珞巴族:3682人,塔塔尔族:3556人。
显而易见塔塔尔族是我国人口数量最少的少数民族。
同学们可以与自己所在的学校的人数做一下比较。
承转过渡:我国这56个民族,有人口上亿的大民族,也有几千人的少数民族,但却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在这方面我国有相关的民族政策。
政策解读:我国的民族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根据这一原则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对民族平等进行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1.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地域大小,经济发展程度如何,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否相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2.各民族不仅在政治、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平等;3.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
承转过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各个民族还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些活动来领略这民族文化百花园的绚丽多彩。
看图竞猜:请同学们猜一猜以下音乐舞蹈是哪个民族的?长鼓舞──朝鲜族、锅庄舞──藏族、弹奏马头琴──蒙古族、弹奏冬不拉──哈萨克族判断连线:请大家再做一做教材P17活动2,了解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
看谁做得又快又正确!a──傣族──泼水节、b──藏族──雪顿节、c──回族──开斋节、d──蒙古族──那达慕节e──高山族──丰收节、f──汉族──元宵节对照链接:阅读教材P16的阅读材料《我国的民族语言》,再观察图1.17中的几种民族的文字。
请同学们链接我国的人民币,看看上面是哪几个少数民族的文字?有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和壮族的文字。
视频拓展:我国各少数民族在服饰上也各具特色,下面我们就来观看一段民族服饰的视频,然后回答问题。
略承转过渡:各民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这方面我国也有相应的民族政策。
政策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等重要会议,都提供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等民族语言文字的文件或语言翻译。
中国人民币主币除使用汉字之外,还使用了蒙古、藏、维吾尔、壮四种少数民族文字。
总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政务、货币流通、教育、传媒、电信等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对少数民族服饰、饮食、居住、婚姻、节庆、礼仪、丧葬等风俗习惯,国家给予了充分尊重和切实保障。
如:为了保障一些少数民族饮食清真食品的习惯,北京、江苏、新疆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广州、昆明、成都等多个中心城市,都有专门立法保障清真食品的供应和管理,其他地方在综合性的法规中也对清真食品的管理进行了规范。
看图承启:正是有着这些民族政策的指引,我们国家的各个民族才能在祖国这个大花园里如花朵般地绚丽开放。
请同学们看这张图片,是不是形象地展现出了我们民族百花园的美丽,同时还生动地反映出了什么?我国各民族在祖国的分布。
读图探究:但是研究民族的分布我们还得用专业的专题地图。
请同学们看图得出汉族的分布特点。
面对这个问题,大家先不着急作答,先请同学们思考阅读这种专题地图步骤和方法。
归纳起来主要是四步:1.读图名:弄清这张地图展示的是哪一方面的专题内容,是否与想要解决的问题相应。
2.读图例:明确各种图例符号代表的是什么。
找到并记住想要解决的问题所涉及的图例符号的特征。
3.读内容:带着问题,观察主图,读取相关内容。
4.得结论:根据问题,把读取的内容进行整合,概括得出结论。
下面再来具体解决我们的问题──读图得出汉族的分布特点。
1.图名是中国民族分布图,与我们的问题相对应。
2.在图例中找到了汉族,是用黄颜色表示的。
3.在主图中可见黄色表示的汉族分布得很广,但主要偏中部和东部。
4.由此得出结论:我国的汉族分布广泛,主要在中、东部地区。
读分布图的方法和步骤大致如此,但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时还要灵活应用。
请同学们在图上标出云南、青海、黑龙江等省区,看看它们主要有哪些民族?这些省区除汉族外,云南省还有很多民族,如:傣族、哈尼族、苗族、白族、彝族等,云南省是我国拥有民族数最多的省区;青海省还有藏族、蒙古族和回族等;黑龙江省还有朝鲜族、满族等。
请同学们在图上标出我国的五个民族自治区,对照图例说出其主要分布着哪些少数民族?略由上述两题,并读图概括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
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课堂调查:请问班里的同学中有哪些是少数民族?分别是哪个民族?每次讲到这里老师都会在班里的同学中进行民族构成的调查,近些年发现两个现象,一就是同学中的民族种类变多了,过去一般有2、3种,现在多到5、6种;第二个现象是我们是在北方,过去班里同学的民族构成主要是汉族、还有回族或者满族,甚至还有朝鲜族或者蒙古族,而这些民族也都是世居在北方的少数民族。
但是近年来还会有土家族、白族等南方的少数民族的同学和我们同处一班。
这些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又说明了什么呢?随着时代的发展,因为学习或工作的需要,祖国各地的人口之间相互迁移,于是造成了上述现象的出现。
说明我国民族的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即就某地而言会有多种民族交错杂居在一起,但就一个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而言,还是在其世居地相对集中分布。
承转过渡:面对我国民族的这一特点,我们国家也有一些相关的政策政策解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指的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是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法律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各民族的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中国各民族既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又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各展所长。
承转过渡:在国家民族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各民族互助团结,共同发展,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个民族对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边疆安定、国家统一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资料展示:请同学们阅读资料,并概括其展示了我国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的发展,以及对祖国的贡献?以上资料表明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对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有促进作用。
该资料表明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从某种程度上为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做出了贡献。
资料:国家重视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1.自2002年至今,中央财政累计投入保护经费3.86亿元,约1/4用于民族地区。
2.国务院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28项中,少数民族的有367项,占35.7%。
55个少数民族都有项目列入。
3.国家公布的三批共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少数民族有393名,占26.4%。
4.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该资料表明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得到保护,使得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为祖国文化事业百花齐放做出贡献。
总之,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因为生活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同、发展历史不同等原因,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在国家正确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各民族地区得以蓬勃地发展,同时也为祖国的统一稳定、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
歌谣总结:最后我们用一段歌谣来总结今天的课程:中华民族五十六,汉族人多遥领先少数民族五十五,壮族塔塔尔两端汉族侧重中东部,遍及全国很广泛少数民族集边陲,西南西北和东北各族散居也聚居,平等团结力量伟课后拓展:1.请班里少数民族的同学准备介绍自己的祖籍地,包括民俗风情和近年来的变化。
其他同学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民族来准备,请大家做成宣传报的形式,在班里展出。
2.请同学们调查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选择一种,也做成宣传报在班里展示。
(注:课后拓展的任务二选一)附件1:2010年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分民族构成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汉族人口1220844520人,其中男性625032848人,女性595811672人。
其余55个少数民族人口数据如下:壮族:16926381人,占比1.2700%回族:10586087人,占比0.7943%满族:10387958人,占比0.7794%维吾尔族:10069346人,占比0.7555%苗族:9426007人,占比0.7072%彝族:8714393人,占比0.6538%土家族:8353912人,占比0.6268%藏族:6282187人,占比0.4713%蒙古族:5981840人,占比0.4488%侗族:2879974人,占比0.2161%布依族:2870034人,占比0.2153%瑶族:2796003人,占比0.2098%白族:1933510人,占比0.1451%朝鲜族:1830929人,占比0.1374%哈尼族:1660932人,占比0.1246%黎族:1463064人,占比0.1098%哈萨克族:1462588人,占比0.1097%傣族:1261311人,占比0.0946%畲族:708651人,占比0.0532%傈僳族:702839人,占比0.0527%东乡族:621500人,占比0.0466%仡佬族:550746人,占比0.0413%拉祜族:485966人,占比0.0365%佤族:429709人,占比0.0322%水族:411847人,占比0.0309%纳西族:326295人,占比0.0245%羌族:309576人,占比0.0232%土族:289565人,占比0.0217%仫佬族:216257人,占比0.0162%锡伯族:190481人,占比0.0143%柯尔克孜族:186708人,占比0.0140%景颇族:147828人,占比0.0111%达斡尔族:131992人,占比0.0099%撒拉族:130607人,占比0.0098%布朗族:119639人,占比0.0090%毛南族:101192人,占比0.0076%塔吉克族:51069人,占比0.0038%普米族:42861人,占比0.0032%阿昌族:39555人,占比0.0030%怒族:37523人,占比0.0028%鄂温克族:30875人,占比0.0023%京族:28199人,占比0.0021%基诺族:23143人,占比0.0017%德昂族:20556人,占比0.0015%保安族:20074人,占比0.0015%俄罗斯族:15393人,占比0.0012%裕固族:14378人,占比0.0011%乌孜别克族:10569人,占比0.0008%门巴族:10561人,占比0.0008%鄂伦春族:8659人,占比0.0006%独龙族:6930人,占比0.0005%赫哲族:5354人,占比0.0004%高山族:4009人,占比0.0003%珞巴族:3682人,占比0.0003%塔塔尔族:3556人,占比0.0003%外国人加入中国籍:1448人,占比0.0001%其他未识别的民族:640101人,占比0.0480% 2013-10-15 人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