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中考试题解读
(初中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近几年中考语文真题专题复习梳理详解21页汇编)

(初中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近几年中考语文真题专题复习梳理详解21页汇编)1.(济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乙】齐景公时,师败于燕、晋。
晏婴荐司马穰苴。
公以为将军,穰苴曰:“臣素卑贱,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以监军。
”公使庄贾往。
苴与贾约:日中会于军门。
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①待贾。
夕时贾始至。
苴曰:“何后期?”贾曰:“亲戚送之,故留。
”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②,则忘其身。
何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云何?”对曰:“当斩!”贾始惧,使人驰报景公求救。
未及返,遂斩贾以徇三军。
久之,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
穰苴曰:“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问军正曰:“军中不驰,今使者驰,云何?”对曰:“当斩!”苴曰:“君之使不可斩。
”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
乃阅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抚循之。
悉取将军之资粮飨士卒,而自比其羸弱者。
三日而后勒兵于是病者皆求行争出赴战。
(选自《智囊全集》中华书局,2018 年版,有删改)【注释】①立表下漏:立起计时的木表和漏壶。
②援枹鼓之急:指战况紧急之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军霸上军:驻军B.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营垒C.军法期而后至期:约定D.遂斩贾以徇三军徇:犒赏(2)下列句子中,加点“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日中会于军门A.皆以美于徐公 B.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周亚夫和司马穰苴都属于在外敌侵入边境、军队又连吃败仗的情形下临危受命。
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讲解

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讲解(三)文言文阅读(共8分)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赵威后问齐使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①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②也?叶阳子③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④无恙耶?彻其环瑱⑤,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⑥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⑦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⑧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注:①处士:有才能而隐居不出来做官的人。
钟离:复姓。
②业:使之作官而成就功业。
用作动词,这里指重用。
③叶(shè)阳子:齐国的处士。
叶阳为复姓。
④北宫:复姓。
202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对比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专题08 文言文对比阅读(2024·安徽·中考真题)【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二十一年①春正月,夷进攻威远、靖远诸台。
守者羸兵数百,公②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
初,公之以海运入都也,时从故人饮酒肆中……已而叹曰:“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终不为妻子计。
”公老母年八十余,长子奎龙,吴淞参将,前卒。
幼子先遣归。
及是,乃缄一匣寄家人,坚不可开。
公死后启视,则堕齿数枚,旧衣数袭而已。
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乃决自为计,住靖远台,昼夜督战。
已而夷大③奄至,公率游击麦廷章奋勇登台大呼,督厉士卒,士卒呼声撼山。
海水沸扬,杳冥昼晦,自卯至未,所杀伤过当,而身亦受数十创,血淋漓,衣甲尽湿。
(节选自鲁一同《关忠节公家传》)[注]①二十一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②公:关天培,清末将领。
③:舰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臣本布衣布衣:(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3)终不为妻子计计:(4)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度:1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公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
18.诸葛亮和关天培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请结合【甲】【乙】文段概括并简要分析。
(2024·甘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中考课内文言文基础重点拓展真题《富贵不能淫》(解析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富贵不能淫》经典练习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畎.亩()傅说.() 丈夫之冠.()胶鬲.() 拂.士() 拂.乱()【答案】畎.亩(quǎn)傅说.(yuè)丈夫之冠.(guàn)胶鬲.(gé)拂.士(bì) 拂.乱(fú)【解析】考查字的读音,平时积累就可以。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父命.之() (2)与民由.之()(3)威武不能屈.()(4)妾妇之道. ( ) (5)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 (6)居.天下之广居 ( ) (7)无违.夫子( )(8)往之女.家()【答案】(1)教导、训诲(2)遵循(3)使屈服(4)三从四德(5)这样(6)居住..(7)违背(8)往之女家(“女”,同“汝”,你)【解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通假字“女”,同“汝”,你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女子之嫁也A. 丈夫之.冠也(《富贵不能淫》)B.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C. 往之.女家 (《富贵不能淫》)D. 与民由之.(《富贵不能淫》)【答案】 A【解析】例句中的“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A.与例句同;B.助词,的;C.音节助词,不译;D.代词,文中指正道。
)4. 翻译下面句子。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1)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2)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解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
初中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节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广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亲戚畔. 之畔:⑵攻亲戚. 之所畔亲戚:⑶委而去. 之去:⑷域. 民不以封疆之界域: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 为了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 本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与《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蕴含的观点有相同之处。
其相同之处是什么?你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是什么?答案1.⑴通“叛”,背叛⑵内外亲属⑶离开⑷限制2.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天时、地利、人和)⑵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道、者、寡)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4.相同之处:两句话都强调了人心向背的重要性。
启示只要围绕人心向背来谈。
试题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节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岳阳楼记(节选)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选文的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前两段流露出作者“悲”和“喜”两种不同的感情。
B. 写“春和景明”之景是为了反衬“喜洋洋”的心情。
C. 作者以“古仁人”人生态度为自己的准则。
D. “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人”指的便是“迁客骚人”。
【答案】(1)范仲淹;滕子京(2)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3)C【解析】【分析】(1)《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2)考查文言文翻译句子的能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注意:以:因为。
(3)A. 前两段流露的是“迁客骚人”的“悲”和“喜”。
B. 写“春和景明”之景是借景抒情,是为了直接抒发“喜洋洋”的心情。
并非衬托。
D. “斯人”指的是“古仁人”。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月余,三军皆罢。
乃拜亚夫为中尉。
(1)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上自劳军________②天子且至________③囊者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
②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
(3)对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主要记叙汉文帝细柳营劳军的故事,重点勾画出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B. 细柳营常备不懈、严阵以待,文帝处处被要求遵循军令,足见军纪严明,令行禁止。
C. 写皇帝和群臣从细柳营军门出来后的反应,从正面表现了周亚夫善于治军的特点。
D. 本文情节回环曲折,起伏跌宕,人物性格鲜明,充分展示了周亚夫的才华与个性。
【答案】(1)慰问或犒劳;将要;先前(2)①任命河内郡的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在细柳。
②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军中官兵都穿戴盛甲。
(3)C【解析】【分析】⑴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竹工破之,用代陶瓦。
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远吞山光,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宣密雪,有碎玉声。
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
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戴华阳巾。
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选自(王禹偶的《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2)用“/”给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3)翻译句子。
远吞山光,不可具状。
(4)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答案】(1)探求;殿堂朝堂指的是朝廷(2)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3)那远处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4)范仲淹忧国忧民,王诗随遇而安,自得其乐。
【解析】【分析】(1)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求”是一词多义:探求;请求;谋求;责备。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
“庙堂”指太庙的明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这里指朝廷。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技巧:分句;句子成分;虚词;关联词。
公退之暇(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被鹤氅(披着鹤氅)/戴华阳巾(戴着华阳巾)。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远,远眺。
吞,望见。
具,详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中考试题解读三春中学:赵修玉新课标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北师大版本初中语文文言文1.童区寄传/柳宗元2.李寄/干宝3.狼/蒲松龄4.*说虎/刘基5.愚公移山/《列子》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7.小石潭记/柳宗元(08、2012年中考)8.游高梁桥记/袁宏道9.游高梁桥记/袁中道10.黄生借书说/袁枚(2013年中考)11.孟论学习/12.与朱元思书/吴均13.爱莲说/周敦颐(2015年中考)14.芙蕖/李渔15.荔枝图序/白居易16.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2009年中考)17.曹刿论战/左传18.唐且不辱使命/《战国策》19.晏子使楚/《晏子春秋》20.口技/林嗣环21.岳阳楼记/范仲淹22.醉翁亭记/欧阳修23.隆中对/司马光(2010年中考)24.周处/刘义庆(2014年中考)25.记承天寺夜游26.水调歌头.中秋27.陋室铭/刘禹锡28.桃花源记/陶渊明(2011年中考)29、出师表 30、鱼我所欲也2010年中考文言文试题(三)阅读下文,完成第6—9题。
(8分)亮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6.上文选自课文《隆中对》,作者是(朝代)史学家(人名)。
(2分)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①挟天子而令诸侯()②民殷国富()8.翻译下列句子。
(2分)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9.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
(6分)陈晋之读书法清·陈善读书惟在牢记,则日见进益。
陈晋之①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
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②数千言。
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③,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贤良为得法云。
【注释】①陈晋之:人名。
②诵:背诵,这里是读的意思。
③癖:毛病。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①遂无书不读()②然旋读旋忘()11.翻译下面句子。
(2分)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12.你从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分)2011年中考文言文试题(三)阅读下文,完成6—10题。
(14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乙】明日,宿旦子冈①。
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
②甫:刚。
③洵(xún):确实。
④浣:洗衣。
6.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分)①黄发垂髫()②甫行数里)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①阡陌交通()②悉如外人()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④自恨不如远甚也()8.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只标一处)(2分)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9.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10.【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2012年中考文言文试题(三)阅读下文,完成第6-10题。
(14分)【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乙】夜雪大作。
时欲登舟至沙市[1],竟为雨雪所阻。
然万竹中雪子敲戛[2],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
然流行坎止[3],任之而已。
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游居柿录》作品注释[1]沙市:在湖北江陵县东南十五里长江北岸。
[2]雪子:即霰,南方称雪子。
[3]流行:远行。
坎止:静止。
6、【甲】文的作者是____(朝代)文学家_____(人名)。
(2分)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明灭可见()③任之而已()④辄复不遂()8、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9、甲文“潭中鱼……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表现了___________;乙文“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反衬了________________。
(2分)10、甲乙两文表现了不同的思想感情,甲文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乙文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年中考文言文试题(三)阅读下文,完成第6—9题。
(14分)【甲】书非借不能读也。
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读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袁枚《黄生借书说》【乙】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
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
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顾炎武《日知录》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①若业为吾所有()②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③姑俟异日观()④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7.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2分)a.孔子曰:“何陋之有?” b.之虚所卖之c.吾不得而见之矣d.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8.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来源:学#科#网Z#X#X#K]②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9.【甲】文的论点是【乙】文的论点是两文共同的论证方法是(4分)2014年中考文言文试题(三)阅读下文,完成6-8题(8分)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交蛟。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整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更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自吴寻二陆。
平原不在,正见清和,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清和曰:“古人贵朝闻夕阳死,况君前途尚可。
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⑴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⑵处遂改励。
()⑶具以情告。
()⑷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
()7.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8.请用一个七字成语形容周处改过自新的可贵。
(2分)(四)阅读下文,完成9-11题(6分)书黄筌画雀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
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
”验之信然。
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9.上文作者是代的文学家苏轼,我们曾学习过他的一首咏月词。
10.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验之信然。
惟颍川徐庶与崔州平谓为信然。
B.虽画师且不能。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乃知观物不审者。
乃不知有汉。
D.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11.本文揭示了一个艺术创作规律,那就是:。
(2分)2015年中考文言文试题(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14分)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习惯说【清】刘蓉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
②浸淫:渐渐扩展。
③踬:跌绊。
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增加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C.每履之,足苦踬焉履:踩D.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语:告诉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B.丹之爱,宜乎众矣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C.命童子取土平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D.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①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9.用“/”给《习惯说》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
(限标两处,不含句末)(2分)10.《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
(2分)纵观近几年我市中考试题,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文学知识的积累;借助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能正确朗读文言文,按意义划分朗读节奏;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能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翻译浅易文言语句;能理解浅易文言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其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