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中文言文常用字解释

合集下载

文言文各种字的翻译

文言文各种字的翻译

1. 也:表示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啊”等。

例:吾亦知其然也。

(我也知道是这样的。

)2. 而:连词,表示转折、递进等关系。

例: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整天思考,不如片刻所学。

)3. 于:介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

例:子路于卫,闻其有孔子,欲往从之。

(子路在卫国,听说有孔子,想去跟从他。

)4. 何: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

例:吾有何德,而敢受君子之教?(我有什么德行,敢接受君子的教诲?)5. 且:副词,表示递进、转折等关系。

例:吾欲观其徵,而未知其极。

(我想观察它的征兆,却不知道它的极限。

)6. 乃:连词,表示结果、原因等。

例:吾尝三思,乃决行之。

(我反复思考三次,才决定行动。

)7. 焉: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里”、“怎么”等。

例:吾欲问之,焉可得也?(我想问他,哪里能找到呢?)8. 其:代词,表示指代。

例:吾未见其明,而不识其暗。

(我没有见过他的明,却不知道他的暗。

)9. 若:连词,表示条件、假设等。

例:若有人兮,知吾之者。

(如果有人知道我。

)10. 虽:连词,表示让步、转折等关系。

例:虽千万人,吾往矣。

(即使有千万人,我也去。

)11. 以:介词,表示原因、方式等。

例:吾以吾之不才,而得为君之臣。

(因为我能力不足,却能得到君主的信任。

)12. 于:介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

例:吾于此时,方有所悟。

(我在这个时候,才有了一些领悟。

)以上仅为部分文言文常用字的翻译和解释,实际上,文言文中还有很多独特的字词,需要我们通过阅读、学习和实践,逐渐掌握。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言文常见字词翻译

文言文常见字词翻译

1. 君子:今译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2. 士:今译为读书人、知识分子。

3. 天子:今译为皇帝。

4. 臣:今译为臣子,对君主或上级的尊称。

5. 宫:今译为皇宫,古代帝王的居所。

6. 治:今译为治理,指国家、地方或事务的管理。

7. 朝:今译为朝廷,指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

二、动词1. 为:今译为做、成为。

2. 行:今译为走、行走。

3. 说:今译为说、讲。

4. 求之:今译为寻找。

5. 得:今译为得到、获得。

6. 赋:今译为写诗、作文。

7. 谈:今译为谈论、议论。

三、形容词1. 美哉:今译为多么美好啊。

2. 善:今译为好、优秀。

3. 知:今译为聪明、有智慧。

4. 仁:今译为仁爱、仁慈。

5. 贤:今译为有才能、有德行。

6. 诚:今译为真诚、诚实。

1. 然:今译为然而、可是。

2. 犹:今译为还、仍然。

3. 盖:今译为因为、由于。

4. 乃:今译为就是、就是。

5. 而已:今译为罢了、就如此。

五、连词1. 而:今译为并且、而且。

2. 则:今译为那么、就。

3. 故:今译为因此、所以。

4. 且:今译为而且、并且。

5. 若:今译为如果、假如。

六、助词1. 者也:今译为……的。

2. 焉:今译为在那里、怎么。

3. 以:今译为用、因为。

4. 于:今译为在、对于。

5. 于乎:今译为吗。

通过以上对文言文常见字词的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领略古人的智慧。

当然,文言文博大精深,以上仅为冰山一角。

在阅读文言文时,还需结合具体语境,仔细揣摩,方能领悟其中真谛。

文言文常见的字词翻译

文言文常见的字词翻译

1. 于是:表示因此、因此之故。

翻译:因此、于是乎。

2. 虽然如此:尽管如此、虽然这样。

翻译:尽管如此、虽然这样。

3. 然而者:然而、但是。

翻译:然而、但是。

4. 于是乎:于是、就此。

翻译:于是、就此。

5. 以至于:以至于、以致于。

翻译:以至于、以致于。

6. 然后者:然后、接着。

翻译:然后、接着。

7. 于是者:于是、就此。

翻译:于是、就此。

8. 于是也:于是、就此。

翻译:于是、就此。

9. 于是乎者:于是、就此。

翻译:于是、就此。

10. 以其:因为、由于。

翻译:因为、由于。

11. 而已:罢了、如此而已。

翻译:罢了、如此而已。

12. 于是乎也:于是、就此。

翻译:于是、就此。

13. 于是者也:于是、就此。

翻译:于是、就此。

14. 以其然:因为这样、由于这样。

翻译:因为这样、由于这样。

15. 然后也:然后、接着。

翻译:然后、接着。

16. 于是乎者也:于是、就此。

翻译:于是、就此。

17. 虽然者:尽管如此、虽然这样。

翻译:尽管如此、虽然这样。

18. 于是乎也者:于是、就此。

翻译:于是、就此。

19. 然后者也:然后、接着。

翻译:然后、接着。

20. 以其然也:因为这样、由于这样。

翻译:因为这样、由于这样。

21. 于是乎者也:于是、就此。

翻译:于是、就此。

22. 于是者者也:于是、就此。

翻译:于是、就此。

23. 虽然者也:尽管如此、虽然这样。

翻译:尽管如此、虽然这样。

24. 于是乎者也者:于是、就此。

翻译:于是、就此。

25. 于是者者也者:于是、就此。

翻译:于是、就此。

26. 以其然者也:因为这样、由于这样。

翻译:因为这样、由于这样。

通过以上翻译,我们可以看出文言文中许多字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在阅读文言文时,了解这些字词的翻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积累这些字词,以便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运用它们。

文言文好词翻译及注释

文言文好词翻译及注释

一、文言文好词解析1. 谦辞类(1)愚:谦称自己,愚钝、愚昧。

例句:愚以为此事非同小可。

(意为:我认为这件事情非同小可。

)(2)鄙:谦称自己,鄙陋、鄙薄。

例句:鄙人虽不才,愿为公效力。

(意为:我虽然不才,愿意为您效力。

)(3)孤:谦称自己,孤独、无助。

例句:孤闻此事,心中不禁感慨万分。

(意为:我听说这件事情,心中不禁感慨万分。

)2. 褒义词(1)仁:仁爱、仁慈。

例句: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

(意为:仁爱的人看到就会思考,智者看到就会行动。

)(2)义:正义、道义。

例句: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意为:为了正义,毫不犹豫,勇往直前。

)(3)贤:贤能、贤德。

例句:贤者多助,不贤者寡助。

(意为:贤能的人多得到帮助,不贤能的人少得到帮助。

)3. 贬义词(1)愚昧:愚笨无知、不明事理。

例句:愚昧之人,不知天高地厚。

(意为:愚笨无知的人,不知道天高地厚。

)(2)贪婪:贪得无厌、贪心不足。

例句:贪婪之心,犹如狼子野心。

(意为:贪心不足的心态,犹如狼子野心。

)(3)奸诈:狡猾、诡计多端。

例句:奸诈之人,善于伪装,难以捉摸。

(意为:狡猾的人,善于伪装,难以捉摸。

)二、文言文好词翻译及注释1. 好词:仁爱翻译:Kindness注释:仁爱指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2. 好词:忠诚翻译:Loyalty注释:忠诚指对朋友、国家、事业等的坚定信念和忠实态度。

3. 好词:谦虚翻译:Modesty注释:谦虚指不自满,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具有谦逊的品质。

4. 好词:廉洁翻译:Integrity注释:廉洁指不贪污受贿,清正廉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5. 好词:勇敢翻译:Bravery注释:勇敢指面对困难和危险,毫不畏惧,敢于担当的品质。

6. 好词:勤奋翻译:Diligence注释:勤奋指勤奋工作,刻苦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

7. 好词:正直翻译:Uprightness注释:正直指为人正直,言行一致,不偏不倚的品质。

8. 好词:宽容翻译:Tolerance注释:宽容指对待他人宽容大度,不计较个人得失,具有宽广胸怀的品质。

(2021年整理)初中语文文言文字词解释

(2021年整理)初中语文文言文字词解释

初中语文文言文字词解释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初中语文文言文字词解释)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初中语文文言文字词解释的全部内容。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9。

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

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文言文常用字解释

文言文常用字解释

文言文常用字解释本文为您解释文言文常用字的含义与用法,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文本。

注意:本文中不会再提及题目,下面将直接进入正文。

一、文言文常用字解释文言文常用字指的是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的字词,这些字词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了解这些常用字的含义与用法,对于读懂古代文献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常用字解释1. 曰(yuē):表示“说”,通常作为动词使用。

例如:“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 乃(nǎi):表示“然后,就”。

常用在句首,引出一个结果或者推断。

例如:“乃知前言不谬”。

3. 所(suǒ):表示处所,可以指人、地点等。

常用在宾语前面,表示被动的动作对象。

例如:“所闻其言”。

4. 者(zhě):表示人或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人”,也可以表示“物”。

例如:“学者”。

5. 仁(rén):表示道德高尚、仁爱的品质。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一个核心概念。

例如:“仁者爱人”。

6. 天(tiān):表示自然界和宇宙间的神灵力量。

在古代文献中,天常常用来代指皇帝。

例如:“天命之人”。

7. 圣(shèng):表示思想、道德伟大的人或事物。

常用来形容君主或学者等具有崇高品质的人。

例如:“圣人”。

8. 古(gǔ):表示过去的时期或年代。

常用来形容古代的人、事件或文化。

例如:“古人”。

9. 心(xīn):表示思想、意识和情感的中心。

在古代哲学中,心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核心。

例如:“心怀”。

10. 知(zhī):表示知道、了解的意思。

在文言文中,知往往具有智慧的含义。

例如:“知行合一”。

三、常用字用法示例1. 以一句来说明“曰”字的用法:曰:“天地之间亦有金石焉,可以欣赏。

”2. 以一句来说明“乃”字的用法:乃至大家纷纷加入,志愿服务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

3. 以一句来说明“所”字的用法: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

4. 以一句来说明“者”字的用法:此人是一位精通古代文化的学者。

2021中考语文常考重点文言文14篇重点字词解释

2021中考语文常考重点文言文14篇重点字词解释

中考语文常考重点文言文解析1、爱莲说 (1)2、河中石兽 (3)3、五柳先生传 (5)4、小石潭记 (6)5、曹刿论战 (8)6、出师表 (9)7、湖心亭看雪 (11)8、陋室铭 (12)9、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13)10、唐雎不辱使命 (15)11、鱼我所欲也 (16)12、岳阳楼记 (18)13、邹忌讽齐王纳谏 (20)14、醉翁亭记 (21)1、爱莲说一、重点字词可爱:值得喜欢。

者:……的花。

蕃:多。

独:只。

自:从。

甚:特别,十分。

濯:洗。

清涟:清波。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

蔓:生藤蔓。

枝:生枝茎。

远: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益:更加。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

亵玩:靠近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谓:认为。

鲜:少。

闻:传闻。

同:和……一样。

宜:应当。

众:很多。

二、重点句子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积存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它)。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传闻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三、课文分析1.归纳主题。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

2.莲之爱(君子形象)。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前句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后句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文言文常用字及翻译

文言文常用字及翻译

一、人名常用字1. 伯:兄弟中排行第一者,如伯乐。

翻译:大哥。

2. 仲:兄弟中排行第二者,如仲尼。

翻译:二哥。

3. 季:兄弟中排行第三者,如季布。

翻译:三哥。

4. 姓氏:姓氏是文言文中常用的字,如孔、孟、司马等。

翻译:姓氏。

二、时间常用字1. 昨:昨天,如昨日。

翻译:昨天。

2. 昔:从前,如昔日。

翻译:从前。

3. 顷:不久,如顷刻。

翻译:不久。

4. 顷之:过了一会儿,如顷之,余亦不觉泪下。

翻译:过了一会儿。

5. 期:期限,如期限已到。

翻译:期限。

三、空间常用字1. 南:方位词,向南,如南朝。

翻译:向南。

2. 北:方位词,向北,如北极。

翻译:向北。

3. 东:方位词,向东,如东方。

翻译:向东。

4. 西:方位词,向西,如西域。

翻译:向西。

5. 中:中心,如中原。

翻译:中心。

四、数量常用字1. 亿:一亿,如亿万人。

翻译:一亿。

2. 万:一万,如万人空巷。

翻译:一万。

3. 千:一千,如千里之行。

翻译:一千。

4. 百:一百,如百战百胜。

翻译:一百。

5. 十:十,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翻译:十。

五、程度常用字1. 极:极其,如极好。

翻译:极其。

2. 良:良好,如良辰美景。

翻译:良好。

3. 稍:稍微,如稍逊一筹。

翻译:稍微。

4. 甚:非常,如甚是。

翻译:非常。

5. 轻重:轻、重,如轻重缓急。

翻译:轻、重。

以上仅为文言文常用字及翻译的一部分,实际使用中,还有很多其他常用字。

学习文言文,需积累这些常用字,并理解其用法,才能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阳光明*创编2021.03.07初中文言文常用字解释欧阳光明(2021.03.07)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相当于“而且”,“又”。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学而时习之”。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之】1.用作代词:(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①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欧阳光明*创编2021.03.07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3、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去”,“往”。

如:已而之细柳军。

【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

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四)指示代词,表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2.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例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3.用作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则】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例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二)表示假设关系。

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表示并列关系。

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入则孝,出则弟。

(《论语·学而》)(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可译为"可是""却";"虽然""倒是"。

例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欧阳光明*创编2021.03.072.用作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以】1.用作介词。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何以战?"(《曹刿论战》)(二)起提示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2.用作连词。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二)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三)表示目的关系,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于】“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为】1.用作介词。

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等。

例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欧阳光明*创编2021.03.07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可译为"替""给"等。

例如: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公为我献之。

(《鸿门宴》)(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

例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为"为着"、"为了"。

例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序》)(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如: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六)表示被动关系。

读阳平声,可译为"被"。

"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