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用字解释

合集下载

常用文言文字词及翻译

常用文言文字词及翻译

常用文言文字词及翻译文言文字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它在我国的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虽然现代汉语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但了解和学习文言文字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文言文字词汇及其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文化遗产。

一、日常用语1. 诸葛亮:意为聪明才智的代名词,可用于形容聪明的人。

2. 侍从:指陪伴在身旁、服侍的人。

3. 纷纷扬扬:形容事物纷繁复杂、变化多端。

4. 各抒己见:每个人都表达自己的观点。

5. 鸿篇巨制:指篇幅长、内容宏大的作品。

二、人物称谓1. 吾:我,表示说话人自己。

2. 予:我,较为儒雅的代词,多用于自我介绍和古代诗词中。

3. 丈夫:一般指成年男子,也可泛指男性。

4. 贤士:指有才德的人,常用于对有学问有道德的人的称赞。

5. 仕宦:指担任官职。

三、时间和动作1. 晨昏:指一天的早晨和傍晚。

2. 朝暮:指一天的早上和晚上,常用于古代诗词中。

3. 行舟:指乘船旅行。

4. 赴约:指按约定的时间前往约会地点。

5. 忍辱负重:忍受屈辱、扛起重担。

四、情感和品质1. 忧愁:形容内心的痛苦和忧虑。

2. 悲伤:心情沉重,表示因为失去或遭遇了不幸而感到悲痛。

3. 善良:指心地善良、善于助人。

4. 悔过:指认识到错误后的懊悔和改过自新。

5. 忠诚:指对于信仰或忠实于职责的坚定不移。

五、事件和现象1. 喜怒哀乐:指人的情绪表达,包括喜悦、愤怒、悲伤和快乐。

2. 德行:指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3. 焚书坑儒:指秦始皇焚烧书籍和杀害儒士的事件。

4. 三纲五常:指儒家思想中的道德准则,强调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义务和伦理规范。

5. 丰收:指农作物收成好,产量丰富。

通过学习这些常用的文言文字词汇及其翻译,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文化遗产,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底蕴。

同时,对于汉语的学习和应用也具有积极的影响,促使我们更好地掌握汉语表达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文言文各种字的翻译

文言文各种字的翻译

1. 也:表示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啊”等。

例:吾亦知其然也。

(我也知道是这样的。

)2. 而:连词,表示转折、递进等关系。

例: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整天思考,不如片刻所学。

)3. 于:介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

例:子路于卫,闻其有孔子,欲往从之。

(子路在卫国,听说有孔子,想去跟从他。

)4. 何: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

例:吾有何德,而敢受君子之教?(我有什么德行,敢接受君子的教诲?)5. 且:副词,表示递进、转折等关系。

例:吾欲观其徵,而未知其极。

(我想观察它的征兆,却不知道它的极限。

)6. 乃:连词,表示结果、原因等。

例:吾尝三思,乃决行之。

(我反复思考三次,才决定行动。

)7. 焉: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里”、“怎么”等。

例:吾欲问之,焉可得也?(我想问他,哪里能找到呢?)8. 其:代词,表示指代。

例:吾未见其明,而不识其暗。

(我没有见过他的明,却不知道他的暗。

)9. 若:连词,表示条件、假设等。

例:若有人兮,知吾之者。

(如果有人知道我。

)10. 虽:连词,表示让步、转折等关系。

例:虽千万人,吾往矣。

(即使有千万人,我也去。

)11. 以:介词,表示原因、方式等。

例:吾以吾之不才,而得为君之臣。

(因为我能力不足,却能得到君主的信任。

)12. 于:介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

例:吾于此时,方有所悟。

(我在这个时候,才有了一些领悟。

)以上仅为部分文言文常用字的翻译和解释,实际上,文言文中还有很多独特的字词,需要我们通过阅读、学习和实践,逐渐掌握。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150个常用文言文字词意思解析

150个常用文言文字词意思解析

150个常用文言文字词意思解析文言文字作为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形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现代汉语中,一些常用的文言文字词依然保留着它们独特的含义和韵味。

本文将解析150个常用文言文字词的意思,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词汇。

一、人物篇1. 君子:指道德高尚、有修养的人。

2. 知己:指彼此心灵相通、互相理解的朋友。

3. 才子:指有才华且卓越的人。

4. 美人:指美丽的女子。

5. 贤妻:指德才兼备、善于持家的妻子。

二、情感篇1. 悲愤:指极度悲伤与愤怒。

2. 忠诚:指对国家、组织或个人忠实不渝。

3. 深情厚意:形容感情深厚、真挚。

4. 痛心疾首:形容极为痛心和悲愤。

5. 心痛欲绝:形容内心极度痛苦和悲伤。

三、道德篇1. 敦厚:指为人正直、诚实可靠。

2. 谦恭:指态度谦虚、恭敬有礼。

3. 忍让:指能忍耐并主动退让,不计较个人利益。

4. 偷安:指敷衍塞责,消极应对问题。

5. 高尚:形容道德品质崇高纯粹。

四、学术篇1. 古文:指古代的文学作品或文体。

2. 典籍:指经典的书籍或典章法规。

3. 斯文:指有学问有修养、有文化的人。

4. 文雅:形容言行举止高雅文洁。

5. 学富五车:形容学识极其丰富。

五、美食篇1. 美味佳肴:指美味的食物。

2. 珍馐:指珍稀美味的食品。

3. 菁英大餐:指高质量的、精心制作的饭菜。

4. 敖包大餐:指盛宴、非常丰盛的酒席。

5. 酒肴风味:指酒席的各种菜肴。

六、自然篇1. 高山流水:指险峻的山势和奔流的江水。

2. 明月清风:指明亮的月光和清新的微风。

3. 翠竹清泉:指绿油油的竹子和清澈的泉水。

4. 松鹤延年:指长寿和健康。

5. 岁寒三友:指梅花、松树和竹子。

七、艺术篇1. 诗画:指文学和绘画艺术。

2. 曲艺:指以曲调为基础的艺术形式。

3. 典雅:形容高尚雅致的艺术。

4. 传世之作:指被后代广泛传承的优秀艺术作品。

5. 泼墨山水:指以泼墨技法描绘的山水画。

八、政治篇1. 君权:指君主的权力。

高中文言文常用字词解释.

高中文言文常用字词解释.
• 17、殆:
• ①危险;②精神疲倦而无所得;③几乎;④副词,大概, 恐怕。⑤懈怠
• 18、当:
• ①在(某处[对着、面对]、某时[值、正在]);②占据,把 守;③掌管,主持;④判罪;⑤抵挡,阻挡;遮挡。⑥担 当,担任;⑦通“倘”,如果。⑨必定、一定。⑩符合。 ⑾当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抵当、抵押、两者相抵。⒀应当。
• 11、曾:
• ①zēng,指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如“曾祖”“曾孙”; ②zēng,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译为 “竟然”或“连……都……”;③通“增”,增加;④ céng,,曾经。
• 12、乘:
• ①驾驭,乘坐;②登上;③趁,顺应;④顶着,冒着; ⑤车,兵车,包括一车四马;⑥车的量词,“辆”。
• 27、故:
• ①旧,与“新”相对;②旧有的,原来的;③老朋友;旧交情;④衰退, 衰老;⑤原因,缘故;⑥故意,特意;⑦所以,因此;⑧复音词“是 故”,因此。
• 4、倍:
• ①一倍,加倍;②通“背”,背向着,背对着;③通 “背”,违背;④通“背”,背叛,反叛。
• 5、本:
• ①草木的根;②根源,来源;③根本、基础的东西;④ 本业,特指农业;⑤推究,探究;⑥副词,本来;⑦底本, 版本;⑧封建社会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后起意义)。
• 6、鄙:
•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②庸俗,浅陋;③看不起,轻视, 鄙视。
• 24、复: • ①夹层的;②报复;③恢复;④再,又;⑤回答。
• 25、负:
• ①背,用背驮东西;②蒙受,遭受;③背靠着;④依仗;⑤违背,背弃; ⑥辜负,对不起;⑦承载,担负,支撑;⑧使承担。
• 26、盖:
• ①车盖;②遮蔽,掩盖;③胜过,超过;④副词,大概,大约,表推测, 推断;⑤连词,表示推测原因,译为“大概因为”;⑥句首语气词,表 示要发议论;⑦通“盍”,何不;⑧通“盍”,何,怎么。

文言文常用字解释

文言文常用字解释

文言文常用字解释本文为您解释文言文常用字的含义与用法,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文本。

注意:本文中不会再提及题目,下面将直接进入正文。

一、文言文常用字解释文言文常用字指的是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的字词,这些字词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了解这些常用字的含义与用法,对于读懂古代文献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常用字解释1. 曰(yuē):表示“说”,通常作为动词使用。

例如:“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 乃(nǎi):表示“然后,就”。

常用在句首,引出一个结果或者推断。

例如:“乃知前言不谬”。

3. 所(suǒ):表示处所,可以指人、地点等。

常用在宾语前面,表示被动的动作对象。

例如:“所闻其言”。

4. 者(zhě):表示人或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人”,也可以表示“物”。

例如:“学者”。

5. 仁(rén):表示道德高尚、仁爱的品质。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一个核心概念。

例如:“仁者爱人”。

6. 天(tiān):表示自然界和宇宙间的神灵力量。

在古代文献中,天常常用来代指皇帝。

例如:“天命之人”。

7. 圣(shèng):表示思想、道德伟大的人或事物。

常用来形容君主或学者等具有崇高品质的人。

例如:“圣人”。

8. 古(gǔ):表示过去的时期或年代。

常用来形容古代的人、事件或文化。

例如:“古人”。

9. 心(xīn):表示思想、意识和情感的中心。

在古代哲学中,心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核心。

例如:“心怀”。

10. 知(zhī):表示知道、了解的意思。

在文言文中,知往往具有智慧的含义。

例如:“知行合一”。

三、常用字用法示例1. 以一句来说明“曰”字的用法:曰:“天地之间亦有金石焉,可以欣赏。

”2. 以一句来说明“乃”字的用法:乃至大家纷纷加入,志愿服务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

3. 以一句来说明“所”字的用法: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

4. 以一句来说明“者”字的用法:此人是一位精通古代文化的学者。

语文文言文翻译常用字词

语文文言文翻译常用字词

一、名词1. 人:人,通“仁”,仁爱、仁德之意。

如:“仁者爱人。

”(孔子《论语》)翻译:仁爱的人爱别人。

2. 天:自然界,宇宙。

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翻译:宇宙运行不息,君子应自强不息。

3. 地:土地、大地。

如:“地广人稀。

”(成语)翻译:土地广阔,人烟稀少。

4. 国:国家、国度。

如:“国破山河在。

”(杜甫《春望》)翻译:国家虽然破败,但山河依然存在。

5. 家:家庭、家族。

如:“家和万事兴。

”(成语)翻译:家庭和睦,万事兴旺。

二、动词1. 为:做、成为。

如:“为天下先。

”(成语)翻译:成为天下的先锋。

2. 行:走、行走。

如:“行百里者半九十。

”(成语)翻译:走了一百里的路,还剩下九十里。

3. 见:看见、出现。

如:“见贤思齐焉。

”(孔子《论语》)翻译:看见贤人,就要向他看齐。

4. 得:得到、获得。

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翻译:行善事的人得到多帮助,行恶事的人得到少帮助。

5. 失:失去、丢失。

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成语)翻译:在东方失去了,在西方得到了。

三、形容词1. 大:大、巨大。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翻译:大江东流去,浪花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 小:小、微小。

如:“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成语)翻译:小事隐藏在野外,大事隐藏在市井。

3. 善:善良、善良的。

如:“善者不仁,仁者不善。

”(孔子《论语》)翻译:善良的人不仁,仁爱的人不善良。

4. 恶:邪恶、邪恶的。

如:“恶贯满盈。

”(成语)翻译:罪恶深重。

5. 美丽:美丽、美好的。

如:“美人迟暮。

”(成语)翻译:美丽的女子迟暮。

四、副词1. 乃:于是、就。

如:“乃知非吾罪也。

”(成语)翻译:才知道不是我的罪过。

2. 即:就是、即是。

如:“即位为帝。

”(成语)翻译:即位成为皇帝。

3. 所:所、所……的地方。

如:“所过之处,草木皆兵。

”(成语)翻译:所经过的地方,草木都变成了兵。

古文常用字的意思

古文常用字的意思

一. 与政事相关的常用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二.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

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

(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

如:“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5.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

“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三.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

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

致仕:退休。

3.视事:在任,在职;办公。

4.听事:办公的地方。

5.家人:平民,老百姓。

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6.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7.作色:发怒。

8.从子:侄子。

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四.相对稳定的通假字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

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禽,通“擒”:“禽灭六王”。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五.表示时间的词高考文言文的第10题,“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项”,错误项设置的一般特点是:个别字词的错译和打乱原文的六要素,即主要是人与时、地、事的错接。

文言文常用字注解

文言文常用字注解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常用字解释•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相当于“而且”,“又”。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学而时习之”。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曲肱而枕之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之】1.用作代词:(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①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3、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去”,“往”。

如:已而之细柳军。

【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

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四)指示代词,表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2.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例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3.用作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则】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例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二)表示假设关系。

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表示并列关系。

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入则孝,出则弟。

(《论语·学而》)(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可译为"可是""却";"虽然""倒是"。

例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 2.用作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以】1.用作介词。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何以战?"(《曹刿论战》)(二)起提示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2.用作连词。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二)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三)表示目的关系,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于】“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为】1.用作介词。

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等。

例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可译为"替""给"等。

例如: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公为我献之。

(《鸿门宴》)(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

例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为"为着"、"为了"。

例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