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杉醇

紫杉醇
紫杉醇

抗癌药物

——紫杉醇

一、前沿

1963年美国化学家瓦尼(M.C. Wani)和沃尔(Monre E. Wall)首次从一种生长在美国西部大森林中称谓太平洋杉(Pacific Yew)树皮和木材中分离到了紫杉醇的粗提物。在筛选实验中,Wani和 Wall发现紫杉醇粗提物对离体培养的鼠肿瘤细胞有很高活性,并开始分离这种活性成份。由于该活性成份在植物中含量极低,直到1971年,他们才同杜克(Duke)大学的化学教授姆克法尔(Andre T. McPhail)合作,通过x-射线分析确定了该活性成份的化学结构——一种四环二萜化合物,并把它命名为紫杉醇(taxol)。

紫杉醇具有显著的抗癌活性和独特的作用机理,现主要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和卵巢癌等癌症。紫杉醇分子结构复杂,具有特殊的三环[6+8+6]碳架和桥头双键以及众多的含氧取代基。其全合成引起国内外许多有机化学家的兴趣。先后共有30多个研究组参与研究,实属罕见。经20多年的努力,于1994年才由美国的R.A.Holton与K.C.Nicolaou两个研究组同时完成紫杉醇的全合成。随后,S.T.Danishefsky(1996年)、P.A.Wender(1997年)、T.Mukaiyama(1998年)和I.Kuwajima(1998年)4个研究组也完成这一工作。6条合成路线虽然各异,但都具有优异的合成战略,把天然有机合成化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紫杉醇是目前已发现的最优秀的天然抗癌药物,在临床上已经广泛用于乳腺癌、卵巢癌和部分头颈癌和肺癌的治疗.紫杉醇作为一个具有抗癌活性的二萜生物碱类化合物,其新颖复杂的化学结构、广泛而显著的生物活性、全新独特的作用机制、奇缺的自然资源使其受到了植物学家、化学家、药理学家、分子生物学家的极大青睐,使其成为20世纪下半叶举世瞩目的抗癌明星和研究重点,包括寻找新的生物资源、化学全合成、半合成、衍生物制备、生物转化、生物合成、生物工程、构-效关系研究、作用机制研究、药理学和药效学等研究.2011年是发现紫杉醇结构40周年,对紫杉醇发现的曲折历史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以纪念这一伟大发现并纪念为紫杉醇的研究与第二代紫杉醇的开发作出贡献的科学家。

二、紫杉醇的制备

1.1 天然红豆杉植物提取

紫杉醇的最直接来源是对天然植物红豆杉属种的提取红豆杉属植物共11种,我国有4种及1种变种,它们分别是云南红豆杉、西藏红豆杉(又名喜马拉雅红豆杉)、中国红豆杉、东北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又名美丽红豆杉)。由于这些植物数量极少,自身繁殖率低,生长缓慢,且紫杉醇的含量又极低(每千克干树皮最多只能得到50~150mg 的纯紫杉醇),生产1g紫杉醇需砍伐3~4棵60年树龄的大树。在这种情况下,要获得足够的紫杉醇用于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单纯靠从天然植物树皮中提取必将给红豆杉属植物的在自然界中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威胁。但由于从树皮中提取紫杉醇的工艺已经成熟且工业化,因此,人们可利用人工栽培的方法来解决天然资源不足的问题.

1.2人工栽培

Cociancichm发现在T.Media“Hicksii”和T.Media“ Hill ”的根中紫杉醇的含量高达0.08%~0.05%,至少是其它种属红豆杉属植物的4倍;同时,含有可作为紫杉醇半合成原料的BaccatinIII和10-Deacetyl baccatinIII的含量分别为0.02%~0.06%和 0.03%~0.08%。由于这些植物是作为装饰植物被种植的,因而它们的栽培是很容易的,从工业上来讲,这些植物可通过大田种植,3年收割,从而为紫杉醇提供一个相对稳定和长期的来源。美国BMS公司于1991年种植了400 万株,以后每年种植1000万株.我国云南农科院高山经济植物所繁育了5万株,成活率达94.3%,湖南绥宁县林业局繁殖幼苗3000多株,现已移栽大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工育苗也获成功。人工植物栽培的成功,为紫杉醇的获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1.3半合成

半合成法指的是将红豆杉植物中所含的紫杉醇类似物经过某些化学反应,将其转化为紫杉醇.由于BaccatinIII和10-Deacetyl baccatinIII在植物中的含量相对较高,因而半合成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对这两种物质的研究上。

Mangatal等人采用的第一个方法研究结果不理想,他们选择的反应路线立体选择性和区域选择性都较差,但他们意外地从合成产物中发现了生物活性优于紫杉醇的紫杉醇衍生物Taxotere,其活性是紫杉醇的2.7倍,且通过化学修饰可以增强其亲水性,消除剂量限制表面活性剂,并可降低过敏性。他们的第二个方法获得了较大的成功,最终紫杉醇的总产率达到了38% 利用取代的β内酰胺。与相应的Baccatin衍生物缩合,可以以很高的产率得到紫杉醇,此外,Commercon 等人的合成方法也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半合成法可以更大限度地利用植物资源,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植物资源的匮乏问题。

1.4全合成

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40多个一流的研究小组从事紫杉醇的全合成工作。 1994年初,Holto和Nicolaou几乎同时宣告紫杉醇的全合成获得成功。二者的全合成工作完成的十分出色,但合成路线均太长,且中间步骤的收率又相差很大,导致紫杉醇的最终收率均很低。 Holto 的方法紫杉醇总收率达到了2.7%,Nicolaou的合成路线虽具有较前者简明的优点,但其总收率却远远低于前者,仅为0.07%左右。因而目前来看,紫杉醇的化学全合成还仅具有研究意义,缺少商业价值。

1.5真菌发酵

Strobel等人发现,寄生于某种红豆杉上的真菌能产生紫杉醇,尽管其产率很低,仅24~ 50*10^-9g/L,但由于真菌的基因操作比植物容易得多,因而,有可能通过传统的方法和基因工程的方法来增加紫杉醇在真菌中的产量。

另据报道,我国西安一枝刘制药公司的研究人员从中国红豆杉树皮中分离出一种真菌,使其重组诱变,通过菌种优化培养,紫杉醇和BaccatinIII在培养液中的浓度均达到2*10^-3g/L,有望实现产业化。

1.6 植物组织细胞培养

利用植物细胞来生产紫杉醇是目前紫杉醇研究的另一热点. 国内外学者对此均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89年美国农业部首先发现了红豆杉的植物细胞能够产生紫杉醇并获得了专利。美国的Phyton Catalytic公司取得此专利后,通过多种优化手段使每升发酵液中可产生1~3mg的紫杉醇. 该公司1991 年宣称该方法可在2~5年内实现商业化。该公司的Smith等人通过分析许多种属的红豆杉愈伤组织中紫杉醇的含量后,发现我国出产的红豆杉(T.Chinensis )培养出的愈伤组织中紫杉醇的含量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出产的红豆杉所培养出的愈伤组织中的紫杉醇的含量。Phyton Catalytic公司利用T.Chinensis组织细胞培养,最终使得紫杉醇的含量达到了0.098%;日本一个研究小组也宣称他们用T.Breifolia的愈伤组织得到了0.05%的紫杉醇。Fett-Neto的研究小组详细研究了T.Cuspidata的组织细胞代谢、生长和紫杉醇的产生情况,取得了较为系统的实验数据。

目前对于组织细胞培养的一些工艺条件,如外植体光照、会养基组成等因素对细胞培养及紫杉醇生产的影响已基本探清,正在研究反应器的放大技术和新的技术生长点,可望实现由红豆杉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据报道,美国有关公司已具备生产4t 紫杉醇的技术,现正在进行20t规模的工业放大研究。

三、紫杉醇的表征

1.仪器与试剂

Dionex Summit HPLC高效液相色谱仪,Chrome-Leon 6.70英文版色谱工作站,P680 A LPG泵,UVD 170U紫外检测器。红豆杉树皮样品来自新乡市紫金隆药业有限公司,样品经干燥后粉碎过40目筛,备用.99%紫杉醇由上海金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乙腈为色谱级,其余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试剂:超纯水。

2.方法与结果

2.1色谱条件

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V(乙腈):V(水)=50: Agilent色谱柱(型号TC—C

18

50,流速1.0mL/min,紫外检测波长227 nm。;进样量为10μL;柱温为35℃在该色谱条件下,紫杉醇被洗脱且达到基线分离,保留时间为14.749 min(见图1、图2).根据色谱保留值规律和光谱特征吸收曲线综合定性,确定供试品液相色谱图中14.749 min峰为紫杉醇。

2.2紫杉醇对照品标准母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干燥至恒重的99%紫杉醇对照品0.0250 g,用色谱乙腈(经过0.4μm 有机相滤膜过滤)溶解并定容于25 mL容量瓶中,配制成质量浓度为1 000 μg/mL 的紫杉醇标准母液,4℃冰箱中贮存待测。

2.3紫杉醇溶液标准工作曲线的制备

用移液管分别精密吸取上述紫杉醇标准母液O.4,0.6,0.8,1.0,1.2 mL 定容于10 mL容量瓶中,然后用色谱级乙腈分别稀释成质量浓度为40,60,80,100,120斗咖L浓度梯度紫杉醇溶液,分别取之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将峰面积y 与浓度x绘制标准工作曲线,得其回归方程:y=-1.615+0.327 6X,r=0.999,在0.04 μg~1.2μg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2.4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称取红豆杉树皮样品粉末10 g,加入200 mL分析级甲醇,进行索式提取(水浴温度为85℃).经过12 h的回流,虹吸12次,浸提管中颜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表明所要物质已基本提取完全。

将所提溶液进行旋转蒸发(40 o C,80 r/rain)得膏状物,用部分甲醇溶解后加50 mL蒸馏水稀释,然后用50 mL石油醚脱脂萃取3次,保留水相层;再用50 mL 二氯甲烷萃取3次后合并有机相二氯甲烷层,室温下旋转蒸发成浓缩膏,用色谱级乙腈溶解并转移至25 mL容董瓶中定容,制备液经0.45μm微孔有机相滤膜过滤,4℃冰箱中贮存。取过滤液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将峰面积代入2.3项中紫杉醇标准工作曲线方程y=一1.615+0.327 6x(r=0.999)计算,即得供试品中紫杉醇含量。

2.5精密度试验

在上述色谱条件下重复进样100μg/mL紫杉醇标准溶液6次,计算RSD为1.04%。

2.6稳定性试验

取2.4项下供试品溶液,分别在1,2,4,8,16,24 h进样,RSD为1.52%,结果表明,供试品溶液在24 h内稳定性良好。

2.7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供试样品6份,按2.4项下操作,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进样测定,RSD为1.15%,表明本方法重复性好。

2.8加样回收率试验

取已知含量的样品6份,精密称定,分别精密加入一定量的紫杉醇对照品,按2.4项下操作,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进样测定,平均回收率为99.68%,RSD=2.43%.测定结果见表1。

表1紫杉醇加样回收率测定结果

Tab.1 Recovery of different recruitment of

taxol(n=6)

2.9样品测定

分别精密称取4个批号的新乡种植红豆杉树皮粉末,按上述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和色谱测定条件,测定新乡种植红豆杉中紫杉醇的含量,结果三批不同批号的样品紫杉醇含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038 9%、0.040 1%、0.039 5%和0.039 3%,平均值为0.039 5%。

3.讨论

3.1提取溶剂的选择

本着选择性好,操作简便,相对安会的原则选择提取溶剂.以甲醇作为提取溶剂,不但可以沉淀除去样品红豆杉中含量较多的蛋白质,而且毒性小、易回收、成本低,可作为工业生产的较佳性价比试剂。

定新乡种植红豆杉中紫杉醇的含量,结果三批不同批号的样品紫杉醇含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038 9%、0.040 1%、0.039 5%和0.039 3%,平均值为0.039 5%。

3.2提取温度的选择

由于紫杉醇含多酯键,不耐高温,本次实验选择水浴85℃.甲醇沸点在65℃,选择的温度应高于沸点且又不至于紫杉醇受热分解,同时又考虑到虹吸一次的时长,因此选择水浴温度85℃下进行索式提取。

3.3脱脂、萃取剂的选择

红豆杉类植物中的活性成分紫杉醇含量比较低,加上其他成分复杂,以甲醇为溶剂进行索氏提取理,提取液杂质多,色谱峰重叠,难以进行定性测定,更不要说定量分析.故本试验将甲醇提取液减压蒸干后,用石油醚脱脂提取3次,然后用二氯甲烷萃取3次进一步除去水溶性杂质.经过上述分离操作后,待测成分不受干扰,净化处理后的样品进行含量测定,获得满意结果。

用本方法对多份新乡种植红豆杉树皮中的紫杉醇进行含量测定,结果灵敏、准确、可靠,具有推广应用价值,可以作为新乡种植红豆杉质量控制的方法之一,为评价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方法依据。

四.性能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1.药理作用

微管是真桉细胞的一种组成成分.它是由两条类似的多肽(α和β)为单位构成的微管蛋白二聚体形成的。正常情况下,微管鹰白和组成微管的微管蛋白二聚体

存在动态平衡。紫杉醇主要与β遥白N端第3l位氨基酸和第217—231位氨基酸结合,促进微管蛋白聚合、微管装配,防止解聚,使微管稳定。导致细胞在有丝分

期和裂时不能形成纺锤体和纺锤丝,抑制了细胞分裂和增殖,使癌细胞停止在G

2

M期.直至死亡.进而起到抗癌作用。

紫杉醇对微管的结台具有依赖性和可逆性.使动态平衡向着微管装配的方向移动,增加聚合的速率与产量。紫杉醇诱导形成的微管较短,并且比不用紫杉醇时正常形成的微管屈回性约大10倍。

另外,紫杉醇抑制有丝分裂所必需的徽管网的正常动态再生.会防止正常的有丝分裂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断裂并抑制细胞复制和移行。紫杉酵改变了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使有丝分裂持续的时问从0.5h增加到15h,井抑制细胞质分裂。这导致形成多枝细胞.这些多核细胞继续回复到G期,然后试图再次进行有丝分裂,但在有丝分裂中设有阻止细胞;在许多细胞中还观察到微核。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似乎与这种不正常的有丝分裂有关。

紫杉醇踪作用于微管系统外.还作用于酶。Blagoosklonnv等”发现紫杉醇可诱导bcl一2磷酸化,使其失去抗凋亡能力。可能机理是bcl-2与bax的结合能力下降,使得游离的bax或bax同源二聚体浓度升高,导致细胞凋亡。Bcl-2可与raf-1共沉淀.说明raf-l这个与生长分裂有关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酶可能有转位细胞膜激活以外的激活途径,参与有bcl—2调节的凋亡信号传递。

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紫杉醇还可调节体内的免疫功能,通过作用于巨噬细胞,导致癌坏死因子TNF—α受体的减少以及TNF--α的释放,还可促进白细胞介素IL-1等及干扰索IFN—α、IF-β的释放,对癌细胞起杀伤或抑制作用。Huang等。证明紫杉醇可通过激活NF—KB而诱导细胞凋亡,并通过对紫杉醇耐药的MCF一7乳癌细胞株、大鼠前列腺癌R3227细胞研究,表明NF-KB/IKBα信号转导途径决定着肿瘤细胞对紫杉醇的敏感性。

2.临床应用

2.1 紫彬醇治疗卵巢癌和宫颈癌

最早证明紫杉醇对卵巢有效报道是McGuire课题小组。孙燕等用紫杉醇150—175mg/m2静滴3-5h,每3-4周重复治疗15例卵巢癌,有效率为40%。Andreas用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卵巢癌44倒,紫杉醇135mg/m2静滴3h。顺铂75mg/m2,每3周重复治疗共6周期,有效率为75%。Ishikawa等161?采用单药紫杉醇175mg/m2,3小时静滴治疗复发晚期卵巢癌2l例,结果有效率为35.3%,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4.5个月。紫杉醇每周用药剂量为60一80mg/m2,第1、8、15天;3周用药剂量是135—175mg/m2,与卡铂联合治疗复发难治病例,有效率在50%一72%,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6个月-17.5个月.

紫杉醇对宫颈癌细胞系有细胞毒作用。临床研究中.紫杉醇单药使用的剂量一般为170mg/m2.如患者曾行放疗.则剂量减至135mg/m2。对中晚期及复发患者的有效率为17%一31%19,-20。妇科肿瘤协作组(GOG)以紫杉醇进行单药化疗的Ⅱ期临床试验中,22例从未接受化疗的晚期鳞癌患者,有效率为17%(9/22),CR(完全缓解)4%,PR(部分缓解)14%.稳定38%,进展44%

2.2 紫杉醇对轧腺癌的疗效

1991年Holmes首次报道了紫杉醇对乳腺癌具有良好的治疗的效果。杨俊兰用紫

杉酵联合阿霉素、5-Fu治疗常规化疗失败的乳腺癌病人,总有效率为33.33%(6/18)。孙燕等用紫杉醇单药治疗晚期乳腺癌病人16例.紫杉醇150—175mg/m2静滴3h,每3-4周为一次,2-3周期为一疗程,有效率为62.5%。研究表明每周紫杉醇90mg/m2加常规每周用量HereePtin治疗95例复发转移乳腺癌,有效率60.2%,其中CR4.5%有效者中位缓解期7个月。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在标准的AC4个周期后加用紫杉醇使复发风险下降17%,死亡风险下降18%,从而确定了紫杉醇在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的地位。

2.3紫彤醇对肺癌的疗效

肺癌中75—80%为NSCIX:,且大多数NSCLC首诊时已有转移。美国Anderson肿瘤中心治疗25例NSCLC.紫杉醇200mg/m2一持续谪注24h,3周后重复,总有效率为24%,平均生存时间40周.关琦等伫引对3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紫杉醇135mg/m23—5h静脉滴注.卡铂300—350mg/m2静脉滴注,每3周重复.进行3-4周期。结果:总有效率45%,平均生存期96个月.1年生存率35%,主要毒副反应是骨髓抑制,轻度恶心、呕耻、关节肌肉酸痛,未见严重过敏反应.其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可耐受。

2.4紫杉醇对其它癌症的治疗

Kelsen等对42名晚期食道癌患者进行评价.其中原发部位和转移部位缓解者有12名(29%),乳腺痛和磷状上皮细胞癌患者根据组织亚型而定的应答率相似.前者为30%(9/30),后者为25%(3/12);中位应答持续时同为9周。Fomsfiere 等对30名头颈部癌患者进行试验.其中2名有完全应答,10名有部分应答,10名病情稳定。其中2名完全应答者,持续时间分别是3.5个月和14.4个月。孙明等研究指出:紫杉醇和维甲酸可以协同增强对前列腺癌细胞系PC一33的生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显示了紫杉醇和维甲酸协同用于治疗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可能性。

3不良反应

3.1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表现为轻度麻术和疲乏,偶见肌无力,躁反射减退。周围神经病变是剂量依赖性的.超过170mg/m2发生率较高。在中断紫杉醇治疗的几个月内.感觉症状常获得改善或完全消失.因以前用药而引起的神经病变并非紫杉醇治疗的禁忌症。除周围神经病变外唯一严重的神经症状是癫痛发作,在药物漓注的时候会反复发作,应予注意。

3.2 中性粒细胞减少

在白血病评估方案中存在剂量依赣性.中性粒细嚣黾减少也与剂量相关,通常停药后很快恢复。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是短时的,只有少数患者在7天或更长一段时间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500个/mm3。中性粒细胞低谷平均值大约出现在给予紫杉醇后第11天。骨髓抑制在接受过放疗的病人中似乎更为常见和严重。但中性白细胞与剂量和服用方案无关,在3h使用方案中的发生率恒小于在24h中的发生率。有极少数病人出现败血症.因严重白细胞减少而死亡。血小板减少比中性粒细胞减少少见,也较不明确。贫血可发生在大多数(90%)患者身上,其发

病率和严重性似乎随着接触紫杉醇量的增多而增加。

3.3过敏反应

早期临床所报道的较严重的过敏反应在病人中的发生率高达18%。临床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过敏、呼吸困难、血压降低、红肿、皮疹、瘙痒等。一般以中断治疗或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抗组胺药(苯海拉明);肾上腺素和氮茶

碱等对抗症状,可防止过敏反应发生。

3.4其他反应

临床研究中发现.用紫杉醇治疗病人会出现心脏不适、脱发、关节痛和肌肉痛。在144个受检测的病人中有5%心脏发生异常,这些异常包括: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下降、心肌局部缺血和心肌梗死。大多数心脏病毒性设有症状。剂量200mg/m2以上,患者脱发为100%.较铂类化疗药物严重。关节痛、肌肉痛通常可以累及病人手臂和腿的关节.其症状轻微.常出现在用药后2-3天内,且几天内即可恢复。关节痛和肌肉痛的发生率和严重性具有剂量的明显依赖性,且在接受G—CSF病人中更为常见。少数病人可出现胃肠道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腹泻、口腔炎、吞咽困难、胃炎和粘膜炎的报道。给药前若给予西眯替丁或雷尼替丁,可以减轻消化道的剐作用。

五.展望

紫杉酵是近年来用于癌症治疗的一种天然抗肿瘤药物,其药理作用新颖在于抑制微管蛋白和组成微管的微管蛋白二聚体动态平衡。由于其独特的作用机制使之成为继环磷酞胺、阿霉索、顺铂后又一重要抗肿瘤药物。单药应用对卵巢癌、官颈癌、乳腺癌、肺癌、头颈部癌、食管癌均有一定疗效,披认为是一种广谱抗癌药物,联合其它常用抗肿瘤药物,疗效可进一步提高,成为最最有效的抗肿瘤药之一。目前.仍有许多重要临床问题如需进一步研究,希望通过设计最佳治疗方案、用法、耐受性的确定、广范围癌的合并用药的效价。以期大幅度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紫杉醇)

万方数据库天然药物化学史话:紫杉醇;

抗癌药物紫杉醇的全合成

--Holton合成紫杉醇践线的剖析;

天然抗癌药物--紫杉醇;

RP--HPLC法测定新乡种植红豆杉树皮中的紫杉醇;

紫杉醇的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

紫杉醇

抗癌药物 ——紫杉醇 一、前沿 1963年美国化学家瓦尼(M.C. Wani)和沃尔(Monre E. Wall)首次从一种生长在美国西部大森林中称谓太平洋杉(Pacific Yew)树皮和木材中分离到了紫杉醇的粗提物。在筛选实验中,Wani和 Wall发现紫杉醇粗提物对离体培养的鼠肿瘤细胞有很高活性,并开始分离这种活性成份。由于该活性成份在植物中含量极低,直到1971年,他们才同杜克(Duke)大学的化学教授姆克法尔(Andre T. McPhail)合作,通过x-射线分析确定了该活性成份的化学结构——一种四环二萜化合物,并把它命名为紫杉醇(taxol)。 紫杉醇具有显著的抗癌活性和独特的作用机理,现主要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和卵巢癌等癌症。紫杉醇分子结构复杂,具有特殊的三环[6+8+6]碳架和桥头双键以及众多的含氧取代基。其全合成引起国内外许多有机化学家的兴趣。先后共有30多个研究组参与研究,实属罕见。经20多年的努力,于1994年才由美国的R.A.Holton与K.C.Nicolaou两个研究组同时完成紫杉醇的全合成。随后,S.T.Danishefsky(1996年)、P.A.Wender(1997年)、T.Mukaiyama(1998年)和I.Kuwajima(1998年)4个研究组也完成这一工作。6条合成路线虽然各异,但都具有优异的合成战略,把天然有机合成化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紫杉醇是目前已发现的最优秀的天然抗癌药物,在临床上已经广泛用于乳腺癌、卵巢癌和部分头颈癌和肺癌的治疗.紫杉醇作为一个具有抗癌活性的二萜生物碱类化合物,其新颖复杂的化学结构、广泛而显著的生物活性、全新独特的作用机制、奇缺的自然资源使其受到了植物学家、化学家、药理学家、分子生物学家的极大青睐,使其成为20世纪下半叶举世瞩目的抗癌明星和研究重点,包括寻找新的生物资源、化学全合成、半合成、衍生物制备、生物转化、生物合成、生物工程、构-效关系研究、作用机制研究、药理学和药效学等研究.2011年是发现紫杉醇结构40周年,对紫杉醇发现的曲折历史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以纪念这一伟大发现并纪念为紫杉醇的研究与第二代紫杉醇的开发作出贡献的科学家。 二、紫杉醇的制备 1.1 天然红豆杉植物提取 紫杉醇的最直接来源是对天然植物红豆杉属种的提取红豆杉属植物共11种,我国有4种及1种变种,它们分别是云南红豆杉、西藏红豆杉(又名喜马拉雅红豆杉)、中国红豆杉、东北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又名美丽红豆杉)。由于这些植物数量极少,自身繁殖率低,生长缓慢,且紫杉醇的含量又极低(每千克干树皮最多只能得到50~150mg 的纯紫杉醇),生产1g紫杉醇需砍伐3~4棵60年树龄的大树。在这种情况下,要获得足够的紫杉醇用于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单纯靠从天然植物树皮中提取必将给红豆杉属植物的在自然界中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威胁。但由于从树皮中提取紫杉醇的工艺已经成熟且工业化,因此,人们可利用人工栽培的方法来解决天然资源不足的问题. 1.2人工栽培

紫杉醇高分子前药

紫杉醇高分子前药 摘要: 紫杉醇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药物且应用非常之广。其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是继阿霉素和顺铂之后,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抗癌药物。紫杉醇前体药物很好地解决了紫杉醇水溶性差的问题,可避免辅助溶剂聚氧乙烯蓖麻油(Cremophor EL)的毒性问题,因此,临床使用无需抗过敏预处理。其在药代、药效及毒副反应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临床应用前景良好。本文将对其历史、抗癌机理,以及紫杉醇前体药物的研发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关键词:紫杉醇作用机制研究前体药物 近年来,广谱抗肿瘤药物紫杉醇及其前体药物的研究开发一直是作为研究的热点。紫杉醇前药作用机制独特,对很多耐药瘤株均有效,20世纪90年代起紫杉醇制剂在全球包括美国、中国等在内的近40个国家和地区先后上市。 1紫杉醇前药研究历史 紫杉醇前药主要用于卵巢癌和乳腺癌治疗,其对肺癌、结肠直肠癌、黑色素瘤、头颈部癌、淋巴瘤及脑瘤也有一定疗效。有关紫杉醇前体药物开发主要在于改善其水溶性,克服紫杉醇水中溶解度低的问题,同时降低药物毒性和提高抗肿瘤活性也是研究的目标之一。 1.1紫杉醇概述 紫杉醇于1967 年为美国北卡罗莱纳州三角研究所发现,其英文名为Taxol。它来源于红豆杉科植物红豆杉的干燥根、枝叶以及树皮。其外观为白色结晶体粉末。无臭,无味。微溶于水,易溶于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它的分子式为C47H51NO14,分子量853.92,结构式如下图: 紫杉醇的化学名称为5β,20-环氧-1,2α,4,7β,10β,13α-六羟基紫杉烷-11-烯-9- 酮-4,10-二乙酸酯-2-苯甲酸酯-13[(2’R,3’S)-N-苯甲酰-3-苯基异丝氨酸酯]。同其它抗癌药物一样,紫杉醇在使用时也会出现过敏反应与副作用。过敏反应轻微症状为面潮红、皮肤反应、心率略快、血压稍降,严重反应为血压低、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全身寻麻疹等。副作用有指趾麻木、一过性心动过速和低血压、关节和肌肉疼痛、消化道反应、轻度脱发以及胆红素、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升高等。 1.2紫杉醇的作用机理 1.2.1细胞有丝分裂中微管的作用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被拉向两极是受两种力的作用:一种是动粒微管去装配产生的拉力,另一种是极微管的聚合产生的推力。根据所使用的力,有丝分裂的后期可分为两个阶段∶后期A 和后期B。在后期A,染色体运动的力主要是由动粒微管的去装配产生的,此时的染色体运动称为向极运动。在后期B,染色体运动的力主要是由极微管的聚合产生的,此时的运动称为染色体极分离运动。 1.2.2紫杉醇对微管的作用

紫杉醇综述

紫杉醇综述 摘要:紫杉醇具有显著的抗癌活性和独特的作用机制,它的问世被誉为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的抗癌药三大成就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红豆杉的资源概括、抗癌机制、化学成分、制备方法、不良反应等方面的新研究进展,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紫杉醇、红豆杉、抗癌、植物组培、不良反应 前言 全世界60亿人口中,每年约新增800万癌症患者,600多万人死于癌症,几乎每6秒钟就有一名癌症患者死亡。癌症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因此寻找有效的抗癌药物成为研究的热点。早在1958年美国癌症协会就发起一项历时20余年、筛选35000多种植物物种提取物的计划。在计划实施过程中,1963年美国化学家瓦尼和沃尔首次从生长在美国西部大森林中称太平洋杉中分离到了紫杉醇的粗提物。并发现紫杉醇粗提物对离体培养的鼠肿瘤细胞有很高活性。由于该活性成份含量极低,直到1971年,他们才同杜克(Duke)大学的化学教授姆克法尔合作,通过x-射线分析确定了该活性成份的化学结构——一种四环二萜化合物,并把它命名为紫杉醇。1992年12月紫杉醇被FDA批准上市,目前紫杉醇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强活性广谱抗癌药物。然而由于这种天然化合物资源极其有限,严重的限制了其研究和应用的进度。同时尖锐的供需矛盾也在医学、化学和植物组织培养领域中引起了一场非同寻常的广泛研究,以增加这种化合物的来源和寻找高效、低毒、来源丰富的紫杉醇类似物[1]。 一红豆杉资源 紫杉又名红豆杉、赤柏松,为紫杉科紫杉属长绿针叶乔木,是世界珍稀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因其药用价值巨大,世界各国将其列为“国宝”,素有“植物黄金”之称。目前在我国共有4个种和1个变种,即云南红豆杉、西藏红豆杉、东北红豆杉、中国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变种)。但在我国资源并不丰富。 [2]野生红豆杉一般散生在海拔2500-3000米的深山密林中,成材需50-250年,

紫杉醇的合成

苏州大学研究生考试答卷封面 考试科目: 有机合成考试得分 院别: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专业: 分析化学 学生姓名: 饶海英学号: 20114209033 授课教师: 考试日期: 2012 年 1 月8 日 天然抗癌药物紫杉醇的合成进展 摘要:本文对多烯紫杉醇的合成的各种合成方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多烯紫杉醇合成抗癌 多烯紫杉醇(daxotere) 商品名为多西她赛(Docetaxel) , 化学名为[ 2aR-( 2aα, 4β, 4aβ, 6β,9α, ( aR3, βS3) , 11α, 12α, 12aα, 12bα) ] -β- [ [ (1, 1 2二甲基乙氧基)羰基]氨基] -α-羟基苯丙酸[ 12b-乙酰氧-12 -苯甲酰氧-2a, 3, 4, 4a, 5, 6, 9,10, 11, 12, 12a, 12b -十二氢-4, 6, 11-三羟基-4a, 8,13, 13 -四甲基-5-氧代-7, 11-亚甲基-1H-环癸五烯并-[ 3, 4 ]苯并[ 1, 2-b ]氧杂丁环-9-基]酯,就是法国罗纳普朗克·乐安公司开发的半合成紫杉醇的衍生物,它对晚期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胰腺癌、肝癌、头颈部癌、胃癌等均有效。其作用机制就是通过与肿瘤细胞微管蛋白结合, 加强微管蛋白的聚合、抑制微管解聚,最终形成稳定的非功能性微管束, 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与增殖[1-3] 。 商业化生产的紫杉醇类抗癌药物大多采用半合成方法,这就是现阶段最具经济性与可操作性的合成方法。多烯紫杉醇的半合成方法就是利用从红豆杉属植物的针叶中提取的10-去乙酰基巴卡亭Ⅲ (10-DAB ) ,通过选择性保护部分羟基, 然后在10-DAB C13位的羟基上连接合成的手性侧链, 再去掉保护基团得到。其中以多烯紫杉醇C13位侧链的合成以及该侧链与选择性保护的母核10-DAB进行酯化反应最为重要[4-5] 。 紫杉醇的构效关系已经被众多学者所研究与总结。具有游离羟基的C13位侧链,C2与C4位的酯基,C4、C5位四元含氧环及紫杉烷的刚性环结构对抗癌活性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988年,Potier等从欧洲紫杉(Taxus baccata)中分离得到10-去乙酰巴卡亭(Baccatin) Ⅲ( DAB),DAB 已被成功地用来半合成紫杉醇,并已工业化生产[6]。半

紫杉醇

紫杉醇 【中文名称】:紫杉醇 【英文名称】:Paclitaxel 【定义】:从紫杉(Taxus brevifolia)的树皮中提出的一种化合物。是微管的特异性稳定剂,可促进微管的装配和保持微管稳定。 【所属】:属于萜类,双萜生物碱 【分子式为】:C47H51NO14,分子量:853.90 【结构式】: 【理化性质】:从甲醇析出针状结晶或无定形粉末;熔点213~216℃(分解); [α]D20-49°(甲醇);UV最大吸收(甲醇):227,273nm(ε29800, 1700);为白色结晶粉末,不溶于水,易溶于氯仿、丙酮 等有机溶剂 【结构特点】:含有酯键,对碱不稳定;含有环氧丙烷环,具有抗癌活性;含有的N原子处于酰胺状态,不显碱性;紫杉醇结构中无苷键,对酸 相对稳定;紫杉醇可与MnO2发生氧化反应,且不易还原。 【高效分离纯化紫杉醇的方法】 包括:a、萃取,以红豆杉为原料获得含有紫杉醇的提取物;b、去除胶质,除去提取物中的胶质杂质;c、分离纯化。 紫杉醇生产工艺如下: 红豆杉树皮粉碎(越细越好),85%~95%酒精,35-55℃热回流浸提三次,50-70℃真空减压浓缩至热测比重1.1~1.2

g/ml,氯仿萃取,萃取液浓缩成膏状,得紫杉醇含量1%氯仿膏,将紫杉醇含量1%氯仿膏加氯仿溶解完全,加硅胶搅拌均匀,凉干,过筛,填装到层析柱中,氯仿-甲醇梯度洗脱,TLC检测,分段合并浓缩,得紫杉醇含量5~8%半成品,将紫杉醇含量5~8%半成品加丙酮溶解完全,加硅胶搅拌均匀,凉干,过筛,填装到层析柱中,丙酮-石油醚梯度洗脱,TLC检测,分段合并浓缩,得紫杉醇含量20~25%半成品,用丙酮-石油醚系统结晶3~4次,抽滤,50℃真空减压干燥,得紫杉醇含量75~80%半成品,16Mpa压力层析分离,TLC检测,分段合并浓缩,目标段浓缩物丙酮-石油醚结晶,抽滤,干燥,得紫杉醇含量≥99.5%成品; 去除胶质的过程为:高压硅胶层析柱层析去除胶质,同时将紫杉烷化合物分离为紫杉醇、三尖杉宁碱、7-表紫杉醇3部分。 【药理作用】 ①作用机理微管在维持正常细胞功能,包括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移动、细胞形成的调控、激素分泌和细胞受体的固定等具有重要作用。微管蛋白是微管形成的重要基础。紫杉醇就是作用于微管月踢缺管蛋白系统,可促进微管蛋白装配成微管,并抑制微管的解聚,从而导致微管束的排列异常,形成星状体,使仿锤体失去正常功能,导致瘤细胞死亡闭。 ②药效学紫杉醇主要影响L一1210细胞的周期移行,使细胞阻碍断在q期和M期[51。使瘤细胞不能分裂变大,井出现多核细胞,阻断有丝分裂。 ③药效学紫杉醇静脉给药后广泛分布于各组织中,其中肝、脾、肺及大肠中放射性较高小肠、脂肪及骨髓中次之,脑及肌肉中放射性较低。给药后12h尿排泄多于粪中排泄量,给药后72h尿粪中的总排泄量占给药量的74%,.. 胆汁中排泄量在给药后3h即占给药量的59.4%,.. 终末半衰期平均为5.3-17.4ho ④量效关系紫杉醇存在个体差异,AUC波动范围较大[6,7],在 4.367 一 16.0128mg几.h之间,疗效与剂量无多大关系,而疗效与用药后的即刻浓度(Cmax)有一定关系。提示为了改善病人的疗效而进行血浓度测定,并根据监测结果指导合理用药是必要的。

抗癌药王——紫杉醇

抗癌药王紫杉醇 背景材料 1963年,美国化学家瓦尼和沃尔首次从一种生长在美国西部大森林中被称为太平洋杉树皮和木材中分离到了一种粗提物,并发现该粗提物对离体培养的小鼠肿瘤细胞有很高的抑制活性。1971年,他们同杜克大学的化学教授姆克法尔合作,通过x射线分析确定了该活性成分的化学结构一种四环二萜化合物,并把它命名为紫杉醇。 细胞接触紫杉醇后会在细胞内积累大量的微管,这些微管的积累使细胞停留在g2期和m 期直至死亡。由于紫杉醇能够抑制细胞分裂,阻止癌细胞的增殖,所以可以抗肿瘤。 1992年12月29日,美国fda批准紫杉醇上市,商品名taxol,用于治疗卵巢癌,后连续被批准用于治疗转移性乳腺癌、转移性肺癌、白血病等。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早老性痴呆、先天性多囊肾病方面也存在潜力。 由于红豆杉分布地域较窄,而野生红豆杉的很多生物学特性,又限制了自然群落的发展,加之人为盗伐,如今全世界野生红豆杉已近濒危边缘。只有大力发展红豆杉产业,才能有效保护野生资源,解决紫杉醇原料短缺问题。 目前有关红豆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红豆杉植物的人工种植、化学提取、组织和细胞培养、紫杉醇的合成和化学修饰、生物转化、微生物和基因工程等方面。其中,组织培养技术在红豆杉产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红豆杉组织培养技术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利用微繁技术生产大量的组培苗以满足人工栽培需求;二是通过愈伤组织或细胞悬浮大量培养,直接提取紫杉醇成分并用于药物生产。 相对于种子繁殖、人工扦插两种常规繁殖技术,微繁技术具有繁殖速度快、可控性强、植物材料利用少等突出优点,还可用于脱毒苗及新品种选育。利用细胞悬浮培养方法提取紫杉醇是近年来红豆杉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自1989年首次报道细胞培养法生产紫杉醇以来,各国学者开展了广泛研究,特别是在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及代谢调控、细胞培养动力学、利用生物反应器扩大培养和紫杉醇类物质的分离纯化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虽然紫杉醇是毒性较小的药物,但使用后仍存在一些不良反应,例如:(1)中性粒细胞减少:紫杉醇的主要毒性包括骨髓抑制(以粒细胞减少症为主)、神经毒性和肌肉毒性。紫杉醇的毒性呈剂量依赖性,常见的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粒细胞减少。(2)心血管不良反应:在紫杉醇治疗的少量患者中出现明显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包括心肌梗死、房颤、轻度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和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律不齐等,还有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及黏膜炎等)。(3)过敏反应:早期临床所报道的较严重的过敏反应在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18%。临床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潮红、呼吸困难、血压降低、血管水肿、另外还有荨麻疹、皮疹、瘙痒等。 典型例题 例1.红豆杉是我国珍贵濒危树种。南京中山植物园于20世纪50年代从江西引进一些幼苗种植于园内。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繁殖,现在已形成了一个种群。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植物园引种栽培红豆杉的措施属于。 (2)如果对红豆杉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用的方法是。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见下表。 等级a级b级d级d级e级高度(cm)h≤1010<h≤3030<h≤l00100<h≤300h >300数量(株)1206232166根据表中数据,在坐标图中画出该种群各级别的植株数量柱状图。 (3)由表可以看出,此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4)研究表明,红豆杉的种子成熟后被某种鸟类吞食,果肉状的假种皮被消化而种子随粪便散播到山坡上再萌发生长。从种间关系看,鸟类与红豆杉之间存在关系。

探讨紫杉醇的临床应用

探讨紫杉醇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了解紫杉醇在肿瘤方面的临床应用与发展状况。方法:查阅近些年国内外相关资料进行总结综述。结果:临床所应用的抗肿瘤药物紫杉醇,对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胃癌、卵巢癌、食管癌等癌症都有治疗效果。对于宫颈癌、头颈部肿瘤、对肝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用于晚期鼻咽癌、膀胱癌等都有一定的疗效。结论:目前临床所应用的抗肿瘤药物紫杉醇,可以阻断癌细胞分裂,对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胃癌、卵巢癌、食管癌等癌症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抗癌药; 紫杉醇;临床应用;作用机制; 0引言 全世界6O亿人口中,每年约新增800万癌症患者,600多万人死于癌症,几乎每6秒钟就有一名癌症患者死亡。癌症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因此寻找有效的抗癌药物成为研究的热点。早在1958年美国癌症协会就发起一项历时2O余年、筛选35000多种植物物种提取物的计划。在计划实施过程中,1963年美国化学家瓦尼和沃尔首次从生长在美国两部大森林中称太平洋杉中分离到了紫杉醇的粗提物。并发现紫杉醇粗提物对离体培养的鼠肿瘤细胞有很高活性。由于该活性成份含量极低,直到1971年,他们才同杜克(Duke)大学的化学教授姆克法尔合作,通过X一射线分析确定了该活性成份的化学结构——一种四环二萜化合物,并把它命名为紫杉醇。1992年12月紫杉醇被FDA批准上市,日前紫杉醇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强活性广谱抗癌药物。 1紫杉醇的说明书(表一)[10] 表一剂抗肿瘤药-紫杉醇 药物名称紫杉醇 药物别名紫杉醇、特素、紫杉素、紫素taxifolin、taxusin 英文名称paclitaxel 说明紫杉醇治疗卵巢癌、乳腺癌有良好效果,对治疗前列腺癌、上消 化道癌、小细胞性和非小细胞性肺癌前景良好 功能作用剂量自15mg/平方米起,逐步加大到300mg/平方米不等,大部 分患者用量为150~275mg/平方米。用10%右旋糖酐稀释至 500ml,静脉滴注3、6或24h不等。以3~21天为1疗程,根据 病情患者需要接受1~4个疗程。 [制剂与规格]每安瓿5ml,含 30mg(剂型为50%无水酒精和50%聚氧乙基代蓖麻油)。每盒1 安瓿,20盒为1包装。 [贮藏]出厂原包装,贮存于2~8℃(36~

紫杉醇说明书

紫杉醇说明书

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说明书 说明书简要信息: 【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适应症】 适用于治疗联合化疗失败的转移性乳腺癌或辅助化疗后6个月内复发的乳腺癌。除非有临床禁忌症,既往化疗中应包括一种蒽环类抗癌药。 【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用法用量】 分散溶解后每毫升悬浮液含5美国紫杉醇。对联合化疗失败的转移性乳腺癌或辅助化疗后复发的乳腺癌患者,建议使用剂量260mg/m2,静脉滴注30分钟,每3周给药一次。 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给药前不需给予患者抗过敏药预处理。 【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注意事项】 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应该在有化疗经验的医生指导下使用。只有在诊断及治疗设施完善的条件下,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才能得到及时和准确的处理。 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的药效特性与其它配方紫杉醇制剂不同,请勿将本药与其它配方紫杉醇制剂互相替换或混合使用。

治疗前如患者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低于1500/mm3,不应给药。为监测患者在给药期间可能出现的骨髓毒性,建议对使用本药的所有患者定期进行外周血细胞计数检查。如在给药前中性粒细胞数低于1500/mm3或血小板数低于100000/mm3,不应继续给药。治疗期间如患者出现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500/mm3持续1周或1周以上)或出现严重感觉神经毒性则应将后续疗程的治疗剂量见到220mg/m2.如再次出现上述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或感觉神经毒性则应再将随后的治疗剂量减到180mg/m3。对于出现3度感觉神经毒性的患者应暂停给药,待神经毒性恢复至≤2度后方可继续治疗,并在后续治疗时需降低剂量。 男性病人如接受本药治疗,建议在治疗期间采取避孕措施。育龄妇女和接受本药治疗,应建议患者避免怀孕。 【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禁忌】 治疗前如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低于1500/mm3,不应给予本药治疗。 【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性状】 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为无色或淡黄色澄明粘稠液体。 【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批准文号】 注册证号H 0338

紫杉醇

紫杉醇 1.紫杉醇的发现和历史 2.紫杉醇的化学结构 3.紫杉醇的提取分离方法 4.紫杉醇的合成研究 5.常见的几种紫杉醇药物 6.个人感想 1.紫杉醇的发现和历史 紫杉醇是红豆杉科红豆杉属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这类植物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至亚热带地区,全世界共有11种。最初,紫杉醇是从短叶紫杉(Taxus brevi folia)的树皮中分离获得的,在它的抗癌作用被发现之前,林木工人通常把它砍了当柴烧或者用来做篱笆。早在1856年德国科学家Lucas·H开始对Taxus baccata Linn(浆果红豆杉)进行化学研究,并从其叶片中提取出粉状碱性成分Taxine,但在随后的100多年里没有多大的研究进展。直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光谱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家才开始对红豆杉属的植物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20世纪初,人们发现美国西部山区的一个有一片红豆杉林的小城镇中的居民很长寿,他们的寿命最短的在95岁以上,绝大多数的人寿命超过100岁,而且百岁老人随处可见。科学家到那里考察发现当地居民除了两个与其他地方居民不同的生活习惯外,其余的都差不多。一是当地居民喜欢采摘山林中的红豆杉树叶泡茶喝;二是经常去红豆杉林中散步或运动。这种现象引起了科学家对红豆杉的研究兴趣,他们从红豆杉树皮中提取出一种对许多类型的肿瘤细胞有细胞毒作用的提取物——紫杉醇。后来研究表明其化学结构为紫杉烷类中的一种四环二萜类化合物【1】。 1962年8月,在美国农业部任职的植物学家Barclay响应由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发起的植物提取物抗癌活性成分筛选研究,收集了7Kg太平洋紫杉的树皮寄回了NCI。这些样品后来经NCI北卡罗莱纳州“研究三角学院”(Research Triangle Institute ,RTI)分馏实验室的美国化学家Wani博士和Wall博士。他们分离提取得到紫杉醇的粗提物,在筛选实验中他们发现紫杉醇粗提物对离体培养的鼠肿瘤细胞有很高的抑制活性,有强烈的KB细胞毒作用及抗小鼠肉瘤和抗白血病活性。1966年9月,他们分离出了一个有活性得到纯化合物,并确定了其分子式为C47H51NO14,但是得率很低,只有万分之零点四。1967年6月,Wall将这个化合物命名为紫杉醇(taxol),-ol表示醇类(因为他们确信其有一个醇羟基),而tax-指它来自taxus。1971年,Wani和Wall与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的化学教授Mcphail合作,研究分析并确定其结构。1971年5月,他们在美国化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JACS)上报道了这个初显抗

紫杉醇的药用价值和应用

紫杉醇的价值和应用 【摘要】:紫杉醇是从太平洋紫杉树皮中分离出的微管稳定化合物,已作为抗肿瘤药物应用于临床,特别是紫杉醇的化学结构与其药理活性的构效关系获得了重要成果。综述紫杉醇的作用机制、作用种类以及其代表曼地亚红豆杉的生物学特性及品系、生理生态、繁殖技术、细胞培养、分离纯化工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癌症新型抗癌药紫杉醇次生代谢产物 研究发现,紫杉醇(0.5~2nmol/L)可使转移性的胸腺癌细胞株以及LPS、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IL—1β遇到的人单核细胞和HUVEC TF活性显著降低、TF表达和TFmRNA量明显下调,表明紫杉醇能够显著降低肿瘤细胞和宿主细胞TF活性和表达,并推测其抗肿瘤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肿瘤细胞和宿主细胞的促凝活性实现的。另一方面,紫杉醇(10μmol/L)能显著上调人主动脉内皮细胞TF表达,提高凝血酶诱导的人内皮细胞TF蛋白表达,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TF活性和TFmRNA表达也有显著提高,并表明其作用机制是对微管的稳定性作用和选择性激活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从而为防治紫杉醇等药物洗脱支架血栓形成提供参考依据。而紫杉醇对于细胞TF表达的双向性,可能与不同的靶细胞、诱导物质以及紫杉醇作用浓度等多因素有关。 一、紫杉醇的治疗方面 紫杉醇主要用于卵巢癌和乳腺癌的治疗,其作用机制包括:1.作用于细胞微管/微管蛋白,抑制微管解聚,从而导致微管束的排列异

常,使纺锤体失去正常功能,使细胞死亡;2.在缺少鸟甘三磷酸(GTP)与微管相关蛋白(MAP)的条件下诱导形成无功能的微管。 胃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范围内,胃癌的发病率位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死亡率为癌症死亡的第四位。肿瘤的发生机制之一,是由于正常的细胞凋亡过程被抑制,破坏了细胞增殖与凋亡之间平衡的结果。紫杉醇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抗癌药,主要是通过作用于微管系统而抑制细胞分裂。紫杉醇具有广泛的抗肿瘤作用,如卵巢癌、乳腺癌、黑毒素、肺癌等。不同分化程度胃腺癌细胞对紫杉醇敏感度不同,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越低,对同种化疗药物的敏感度越低。 二、紫杉醇的推广 紫杉醇系FDA于1992年12月批准上市的一种抗癌药,由于其副作用相应小于其他抗癌药物,已成为临床上广泛使用的首选抗癌药物。现行的紫杉醇制剂虽然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其仍存在很多不足,例如稳定性和水溶性较差;与某些静脉输入设备不相容以及严重的过敏反应等。 目前,紫杉醇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注射剂,由于注射剂辅料选择有限,仅用环糊精进行简单包合,包含物稀释后易出现沉淀。于是,现向复方紫杉醇口服制剂发展。 三、曼地亚红豆杉 曼地亚红豆杉是东北红豆杉和欧洲红豆杉的天然杂交种,其枝叶中的紫杉醇量较高,是利用红豆杉树皮提取抗癌药物紫杉醇的最佳替

紫杉醇

紫杉醇 商品名:泰素?,Onxal TM 药物分类: 紫杉醇是抗肿瘤化学治疗药物,紫杉醇可分类为,植物碱类药物,紫衫烷类,抗微管生产药物(详见“治疗机制”)。 紫杉醇主要用于治疗: ?乳腺啊 ?肺癌 ?膀胱癌 ?前列腺癌 ?黑色素瘤 ?食道癌 ?卡波氏肉瘤 ?各种实体肿瘤 如果该药物已经批准使用,医生有时会选择使用该药物对于其他诊断,当他们认为紫杉醇可能是有用的时候。 紫杉醇如何给药: ?紫杉醇通过静脉注射或者滴注 ?紫杉醇是刺激性药物,静脉给药会出现血管炎症,如果漏液会出现局部组织坏死。医生,护士在给予紫杉醇时要小心谨慎。当您在使用紫杉醇时,给药部位出现红肿刺痛的情况,请立即联系您的医生。 ?紫杉醇会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在使用之前遵医嘱服用药物以控制或阻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紫杉醇有不同的给药方案和疗程,具体方案请咨询您的医生。 ?紫杉醇没有口服制剂。 ?接受治疗的紫杉醇的量需要通过很多因素来决定,包括:身高,体重,平素的健康情况以及其他健康问题,还有所患癌症的种类。你的医生会制定你所需要接受治疗的疗程和用量。 不良反应:

你需要知道的一些重要的关于紫杉醇的不良反应: ?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出现说明书所列的所有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通常可以对其发生的时间,程度等是可以预测的 ?当治疗完成时不良反应是可以恢复的 ?有很多方式可以减少或者阻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服药的效果和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和程度没有关系 ?紫杉醇药物的不良反应出现取决于用药的量和用药周期 下列不良反应时大多数病人会出现的(发生率大于30%) ?骨髓抑制(主要是暂时性血细胞数量减少,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会给你带来感染,贫血和出血的风险) ?脱发 ?关节和肌肉疼痛,通常发生在用药后的2到3天,之后会逐渐缓解 ?外周神经病变(手足麻木刺痛) ?轻度的恶心和呕吐 ?腹泻 ?口腔溃疡 ?超敏反应,通常出现发烧,面部潮红,寒颤,呼吸急促,红疹。大部分超敏反应出现在首次滴注紫杉醇的10分钟,如果出现这些症状请立即告知你的医师(通过预先使用药物可以预防和降低超敏反应的发生) 下列不良反应时少数病人会出现的(发生率10-29%) ?脚以及脚踝水肿 ?肝功能异常,出现此类情况请立即停药直至恢复正常 ?低血压(通常出现在首次滴注的3小时) ?放射治疗的区域出现皮肤颜色加深(放疗增敏) ?指甲改变(通常出现指甲下方皮肤皮肤发白) 最低点出现在15-21天 以上的情况包括一些常见和少见的使用紫杉醇后出现的不良反应,那些出现率小于10%的不良反应没有在此列出,然而,你应该通知医生如果你出现任何异常的症状。

紫杉醇

紫杉醇 紫杉醇,白色结晶体粉末。无臭,无味,难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腈、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主要以红豆杉为原料的提取物,【从紫杉醇产生菌中提取,化学合成法,利用红豆杉细胞培养生产】英文名称Paclitaxel[,p?kli't?ks?l],别名泰素,紫素,特素,化学名称5β,20-环氧-1,2α,4,7β,10β,13α-六羟基紫杉烷-11-烯-9-酮-4,10-二乙酸酯-2-苯甲酸酯-13[(2R,3S)-N-苯甲酰-3-苯基异丝氨酸酯],分子量853.92,分子式C47H51NO14。 药理作用机制:紫杉醇可使微管蛋白【组成微管的蛋白质】和组成微管的微管蛋白二聚体失去动态平衡,诱导与促 进微管蛋白聚合、微管装配,防止解聚,使微管【一种具有极性的细胞骨架,微管的功能:维持细胞形态,辅助细胞内运输,与其他蛋白共同装配成纺锤体,基粒,中心粒,鞭毛,纤毛神经管等结构】稳定,从而阻止癌细胞的生长。 紫杉醇的衍生物:多烯紫杉醇是在对紫杉醇结构改造过程中合成出来的紫杉醇衍生物,生物利用度好,毒副作用小。紫杉醇的应用:紫杉醇是目前国际上抗癌效果最好,广谱性强,副作用较小,是作用机制全新的一种理想抗癌药物, 主要适用于卵巢癌和乳腺癌,对肺癌、大肠癌、黑色素瘤、头颈部癌、淋巴瘤、脑瘤也都有一定疗效。目前应用相对比较成熟的有以下一些方面: 1.在治疗卵巢癌方面,紫杉醇早已经是卵巢癌治疗得到首选药物了。经过了许多临床试验表明,不管是单一使用还是联合用药,都远好于传统化疗法治疗这种癌症。紫杉醇还可联合顺铂治疗晚期卵巢癌,紫杉醇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抗微管作用的抗肿瘤药物。 2.在治疗子宫颈癌方面,紫杉醇的地位没有像治疗卵巢癌那么重要,但是随着紫杉醇在这方面的应用的增加,它的地位也日显重要。在子宫颈癌治疗的研究有三方面:对于局限性晚期宫颈癌的先期化疗应用,晚期或复发性病例的治疗以及放射治疗的增敏。 3.在治疗乳腺癌方面,紫杉醇的药效相对较高,单药效大于一半,在治疗此类的药物中药效算是较好的一种。为了更好的使用紫杉醇治疗乳腺癌,紫杉醇配合其他药物使用效果会更好,比如紫杉醇加表阿霉素治疗进展期乳腺癌效果令人很满意,不良反应相对较小,对既往蒽环类耐者仍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4.在肝癌治疗方面,紫杉醇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有着重要作用,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并引起此类细胞出现细胞凋亡现象,达到控制并破坏肝癌细胞效果。紫杉醇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有诱导凋亡的作用,以此达到治疗肝癌的效果。 紫杉醇的医疗应用远不止以上几个方面,还有治疗:局部晚期非小题细胞肺癌,晚期胃癌,食道癌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紫杉醇的使用也像其他药物一样存在副作用,只要有的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关节痛,肌肉痛,心脏毒性,神经系统毒性及胃肠道反应等。但相对其他药物的副作用是较小的,很有应用价值,也是最容易被接受的。 临床研究表明在应用紫杉醇类药剂的同时给病人服用麦芽硒【麦芽硒能阻断多种致癌因素诱导的DNA损伤,起到防癌 作用,即起到抗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可以帮助降低心血管毒性和肠胃反应,部分癌细胞对于紫杉醇敏感度较低,这时麦芽硒可以起到帮助控制杀灭这类癌细胞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对于提高白细胞的活性也已经得到证实。 研究现状:当前紫杉醇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对紫杉醇的生产及获取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对紫杉 醇的临床应用的研究探索。对于治疗方面的研究存在不小的价值,只要进一步寻找剂量的使用和疗效之间的关系,跟其他药物协同治疗【例如麦芽硒】癌症的研究和尽可能减小副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在剂量方面,现在研究学者对治疗癌症选用大剂量好还是选用小剂量好的问题上,还无法弄清楚。随着紫杉醇的研究的深入,相信在不久将来会给数以万计的癌症患者带来更大佳音。

抗癌药物紫杉醇的制备、抗癌机理和应用前景

抗癌药物紫杉醇的制备、抗癌机理和应用前景 摘要紫杉醇具有显著的抗癌活性和独特的作用机理,现主要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和卵巢癌等。紫杉醇分子结构复杂,具有特殊的三环[6+8+6]碳架和桥头双键以及众多的含氧取代基,其全合成引起国内外许多有机化学家的兴趣。本文简述紫杉醇的制备、抗癌机理和不良反应。 关键词紫杉醇制备抗癌机理不良反应 紫杉醇(Taxol)是从短叶红豆杉树皮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四环二萜化合物。1992年12月29日美国FDA正式批准紫杉醇作为治疗晚期卵巢癌的新抗癌药物。由于该药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在美国上市后销售情况一直很好,并保持着20%以上的年销售增长率。2000年该药的销售额已超过10亿美元。紫杉醇被当今世界上公认为广谱、活性最强的抗癌药物,尤其是对子宫癌、卵巢癌、乳腺癌具有特殊的疗效,它的问世被誉为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抗癌药三大成就之一[1]。美国FDA已原则上同意其他国家及厂家生产紫杉醇制剂并可以作为通用名药上市,这就打破了美国施贵宝公司对该药的垄断生产。这一决定意味着紫杉醇制剂价格将大幅下降,从而有利于广大肿瘤患者服用。然而由于这种天然化合物资源极其有限,严重的限制了其研究和应用的进度。同时尖锐的供需矛盾也在医学、化学和植物组织培养领域的科学家中引起了一场非同寻常的广泛研究,以增加这种化合物的来源和寻找高效、低毒、来源丰富的紫杉醇类似物。经过40多年努力,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1紫杉醇的制备 1.1天然红豆杉植物提取[2,3] 紫杉醇的直接来源是从天然植物红豆杉树皮、树叶中提取。但并不是所有品种的红豆杉树均含有紫杉醇,而且不同种类的红豆杉紫杉醇含量的多少差别非常明显。红豆杉属植物共11种,我国有4种及1种变种,它们分别是云南红豆杉、西藏红豆杉(又名喜马拉雅红豆杉)、中国红豆杉、东北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又名美丽红豆杉)。紫杉醇在不同植物来源以及植物体不同部位的含量与提取分离有着直接关系。Vidensek对东北红豆杉幼苗以及成树的不同部位中的紫杉醇含量作了分析,结果表明,成树紫杉醇的含量高低依次为:树皮>树叶>树根>树干>种子>心材。对于不同植物来源的组织培养细胞中的紫杉醇含量,陈未名等作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愈伤组织中的紫杉醇含量以云南红豆杉为最高,其次为欧洲红豆杉,再次为红豆杉;而悬浮培养细胞中的紫杉醇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云南红豆杉、欧洲红豆杉、红豆杉。 红豆杉植物样品经过预处理,再用有机溶剂提取,然后用液-液萃取法、固相萃取法、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方法进行萃取,再经过柱层析法、薄层色谱法、沉淀法、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膜分离法、树脂吸附分离法、高速逆流色谱法、化学反应法、药理作用靶点法分离纯化。

紫杉醇

【性状】无色或淡黄色澄明粘稠液体. 【规格】 5ml∶30mg 10ml:60mg 【适应症】卵巢癌和乳腺癌及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一线和二线治疗.头颈癌,食管癌,精原细胞瘤,复 发非何金氏淋巴瘤等. 【用法用量】: 一般临床使用紫杉醇的程序如下 1.先询问病人有无过敏史,并查看白细胞及血小板的数据.有过敏史者及白细胞/血小板低下 者应慎用. 2.由于此药可引起过敏反应,在给药12小时和6小时前各服用地塞米松20mg,给药前30~60 分钟给予抗过敏药物口服或注射及西咪替丁300mg静脉注射. 3.常用紫杉醇的剂量为135~175mg/m2,应先将注射液加于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500~ 1000ml中,需用玻璃瓶或聚乙烯输液器,应用特制的胶管及0.22μm的微孔膜滤过(精密输液 器). 4.滴注开始前30分钟心电监护,静滴后一小时内每15分钟观察血压,心率,呼吸并记录,注意 有无过敏反应. 一小时后,有严重传导阻滞的病人还须每小时观察记录一次. 5.一般滴注3小时. 6.注药后每周应检查血像至少2次,3~4周后视情况可再重复. 【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发生率为39%,其中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为2%.多数为1型变态反应,表现为支气 管痉挛性呼吸困难,荨麻疹和低血压.几乎所有的反应发生在用药后最初的10分钟. 2,骨髓抑制:为主要剂量限制性毒性,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少见,一般发生在用 药后8~10日.严重中性粒细胞发生率为47%,严重的血小板降低发生率为5%.贫血较常见. 3,神经毒性: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为62%,最常见的表现为轻度麻木和感觉异常,严重的神经毒 性发生率为6%. 4,心血管毒性:可有低血压和无症状的短时间心动过缓.肌肉关节疼痛:发生率为55%,发生于 四肢关节,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呈剂量依赖性. 5,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和黏膜炎发生率分别为59%,43%和39%,一般为轻和中度. 6,肝脏毒性:为ALT,AST和AKP升高. 7,脱发:发生率为80%. 8,局部反应:输注药物的静脉和药物外渗局部的炎症. 【禁忌症】 1,对聚氧乙基代蓖麻油过敏者. 2禁用于白细胞低于1500/mm3者. 3 孕妇和哺乳妇女 【注意事项】1,配制紫杉醇时必须加以注意,宜带手套操作.倘若皮肤接触本品,立即用肥皂彻底清洗皮肤, 一旦接触粘膜应用水彻底清洗. 2 ,注射时一旦药液漏至血管外应立即停止注入,局部冷敷和以1%普鲁卡因局封等相应措施. 3,滴注开始1小时内,每15分钟测血压,心率和呼吸一次,注意过敏反应. 一小时后,有严重 传导阻滞的病人还须每小时观察记录一次 4,本品应在有经验的肿瘤化疗医师指导下使用,医嘱须主任医师签字方可使用,须准备抗过敏 . 反应的药物及相应的抢救器械

紫杉醇的抗癌研究

紫杉醇的抗癌研究 摘要 延长生命并提高存活质量是抗癌的新要求。植物药的紫杉醇(paclitaxel,商品名Taxo1)是从红豆杉的树皮、树根及枝叶中提取的一种化合物,是近年国际市场上最热门的抗癌药物,并已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美国肿瘤研究所认为,紫杉醇是人类未来20年间最有效的抗癌药物之一。 关键词紫杉醇抗癌疗效 第一部分综述 随着近年来癌症患者的增多, 癌症给病人和家人带来了肉体和精神上的伤害, 各种抗癌剂的副作用带来的反应使病人在延长生命的同时也饱受副反应之苦。延长生命并提高存活质量是抗癌的新要求。只有向天然药物要药。近年海洋药物的研究逐步深入, 海洋药物中的皂苷抗癌作用备受关注。美国国家癌症协会( N C I ) 在上世纪5 0 年代末为了寻找安全有效的抗肿瘤药物, 在35000 种植物提取物中进行筛选,这项运动历时20 余年,紫杉醇于1992 年12 月29 日被美国FDA 批准用于治疗晚期卵巢癌。 紫杉醇(paclitaxel , 商品名Taxol) 是一种在红豆杉科( Taxaceae L.) 红豆杉属( Taxus L.) 生长缓慢的长绿乔木中分离提取到的天然化合物。紫杉醇是目前全世界公认治疗肿瘤的有效药物,也是全球抗癌药物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紫杉醇无论在药理活性、分离测定方法、提取纯化技术、化学结构修饰、类似物的化学结构及其生物活性和主要活性物质的人工合成或半合成,还是新的药物制剂与剂型及其类似物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植物药的紫杉醇是近年国际市场上最热门的抗癌药物, 并已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美国肿瘤研究所认为, 紫杉醇是人类未来 2 0 年间最有效的抗癌药物之一。 早在1856 年Lucas 就从浆果红豆杉的叶中提取到过粉状紫杉碱(taxus) ,但当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100 年后的1958 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会(NCI) 耗资250 亿美元,历时20多年(1958 —1980 年) ,对3 500 余种植物中的11 万多个化合物的抗癌活性进行了筛选。1971 年从短叶红豆杉Taxus brevi folia Nutt1 的树皮中首次分离得到紫杉醇,并证实了其抗癌活性。1975 —1976 年通过药理实验证明紫杉醇对B216黑素瘤及人体肿瘤裸鼠异种移植瘤(乳腺癌、肺癌及结肠癌) 有活性。到20 世纪70 年代末,证明其活性机制为在细胞增殖期的G2 期,抑制纺锤体和纺锤丝的形成,从而抑制有丝分裂,阻止癌细胞的增殖。紫杉醇的这种独特的药理作用加快了其临床研究的步伐,1982 年Ⅰ期临床试验开始,1989 年完成Ⅱ期临床试验,1990 年进入Ⅲ期临床试验,并证实了对卵巢癌和乳腺癌的疗效。1992 年12 月29 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和加拿大政府正式批准紫杉醇用于治疗卵巢癌,1993 年12 月批准用于治疗乳腺癌。1993 年11 月该产品被法国政府批准上市。随后,陆续在瑞典、奥地利、丹麦、德国、卢森堡、

紫杉醇

紫杉醇 姓名:赵义林 班级:08应用化学本科班学号:0713*******

目录 一、绪论 二、紫杉醇来源 三、紫杉醇简介 四、紫杉醇基本信息 五、紫杉醇的药理作用 六、紫杉醇的提取 七、紫杉醇的构效关系 八、紫杉醇的合成 九、紫杉醇的化学研究展望 十、参考文献

一、绪论 紫杉醇是红豆杉属植物中的一种复杂的次生代谢产物,属二萜类化合物。其抗癌机理独特, 活性广谱高效, 是目前所发现的惟一一种通过促进微管聚合和稳定已聚合微管来使细胞分裂停止于有丝分裂期, 阻断了细胞的正常分裂的抗癌药物。紫杉醇主要用于治疗卵巢癌和乳腺癌, 对肺癌、大肠癌、黑色素瘤、头颈部癌、淋巴瘤、脑瘤也都有一定疗效。 紫杉醇作为红豆杉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是近20年来世界范围内抗癌药物研究 领域的重大发现,也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红豆杉资源的短缺与紫杉醇需求量的增加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成了国内外工作人员的研究重点。 二、紫杉醇来源 1963年美国化学家瓦尼(M. C.W ani) 和沃尔(M onreE.W a ll) 首次从一种生长在美国西部大森林中的短叶红豆杉树皮和木材中得到了紫杉醇的粗提物并发现其具有抗癌活性。但直到1969年, 紫杉醇单体才被分离出来。此后,在红豆杉属的多种植物中均发现有紫杉醇存在。迄今为止,红豆杉属植物仍是紫杉醇的最重要的来源。除了可从其树皮和枝叶中直接分离得到紫杉醇外, 其树叶中含量很高的10- 去乙酰巴卡亭III也是人工半合成紫杉醇的原料。此外, 紫杉醇还可以从全人工合成、真菌发酵、细胞培养及生物合成等途径获得。 红豆杉属植物为红豆杉科常绿乔木或灌木,全世界共11 种,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至亚热带地区,如太平洋沿岸的短叶红豆杉;美国佛罗里达地区的佛罗里达红豆杉,全世界资源总量却极其有限,切常常散生分布于天然林中。 中国红豆杉分布较广,在华中、华南、西南各省区海拔1 000 m 以上的山地上部有零星分布。在地形复杂的横断山区以及四川盆地西部山区和东部边沿山区有一定的蓄积量,分布海拔在1 200~2 500m 的范围内,湖北西部的巴东县、秭归、兴山等县,以及神龙架山区也有一定分布。在秦巴山区约有10~15 万株野生中国红豆杉,通过合理利用,年可采摘的小枝及针叶鲜重100~200 t。 三、紫杉醇简介 1971年Wani等首次从短叶红豆杉树皮中提取出抗癌活性成分———紫杉 醇(Paclitaxel,商品名为Taxol),在同年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了紫杉醇的化学结构。紫杉醇的结构分为两部分:基本骨架部分是一个紫杉烷(taxane)类的三环二萜;侧链包括三个芳香环和一个环氧丙烷环。如下图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