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管式换热器设计说明书
列管式换热器课程设计报告书

一、设计题目:列管式换热器设计二、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1、设计任务处理能力:3000吨/日设备型式:固定管板式换热器2、操作条件(1)苯:入口温度80.1℃出口温度40℃(2)冷却介质:循环水入口温度25℃出口温度35℃(3)允许压降:管程不大于30kPa壳程不大于30kPa三、设计内容(一)、概述目前板式换热器产品达到了一个成熟阶段,凭借其高效、节能、环保的优势,在各行业领域中被频繁使用, 并被用以替换原有管壳式和翅片式换热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板式换热器的优点(1) 换热效率高,热损失小在最好的工况条件下, 换热系数可以达到6000W/ m2K, 在一般的工况条件下, 换热系数也可以在3000~4000 W/ m2K左右,是管壳式换热器的3~5倍。
设备本身不存在旁路,所有通过设备的流体都能在板片波纹的作用下形成湍流,进行充分的换热。
完成同一项换热过程, 板式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仅为管壳式的1/ 3~1/ 4。
(2) 占地面积小重量轻除设备本身体积外, 不需要预留额外的检修和安装空间。
换热所用板片的厚度仅为0. 6~0. 8mm。
同样的换热效果, 板式换热器比管壳式换热器的占地面积和重量要少五分之四。
(3) 污垢系数低流体在板片间剧烈翻腾形成湍流, 优秀的板片设计避免了死区的存在, 使得杂质不易在通道中沉积堵塞,保证了良好的换热效果。
(4) 检修、清洗方便换热板片通过夹紧螺柱的夹紧力组装在一起,当检修、清洗时, 仅需松开夹紧螺柱即可卸下板片进行冲刷清洗。
(5) 产品适用面广设备最高耐温可达180 ℃, 耐压2. 0MPa , 特别适应各种工艺过程中的加热、冷却、热回收、冷凝以及单元设备食品消毒等方面, 在低品位热能回收方面, 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各类材料的换热板片也可适应工况对腐蚀性的要求。
当然板式换热器也存在一定的缺点, 比如工作压力和工作温度不是很高, 限制了其在较为复杂工况中的使用。
同时由于板片通道较小,也不适宜用于杂质较多,颗粒较大的介质。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列管式换热器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列管式换热器设计要求:设计一个列管式换热器,实现两种不同温度的流体之间的热量传递。
设计要求如下:1. 列管式换热器采用直管式结构,热传导介质为水和油;2. 设计流量分别为水流量 Q1 = 500 L/h,油流量 Q2 = 300 L/h;3. 设计温度分别为水的进口温度 T1i = 80℃,油的进口温度T2i = 120℃;4. 确定水的出口温度 T1o 和油的出口温度 T2o;5. 选择合适的换热器材料,确保换热效果良好;6. 根据设计参数计算所需的换热面积 A 和换热效率η。
设计方案:1. 确定管径和管长:首先根据水和油的流量和温度差,计算所需的换热面积。
然后确定换热器的尺寸,其中包括管径和管长。
2. 选择换热器材料:根据换热介质的性质和工作条件,选择合适的换热器材料,例如不锈钢。
3. 计算出口温度:根据热平衡原理,计算水和油的出口温度。
假设换热器满足热平衡条件,即水的热量损失等于油的热量增加。
4. 计算换热面积:根据换热器的尺寸和热传导方程,计算所需的换热面积。
5. 计算换热效率:根据热平衡原理和换热器的热传导性能,计算换热效率。
实施步骤:1. 根据设计流量和温度差,计算所需的换热面积。
假设水和油的传热系数均为常数,可以使用换热传导方程进行计算。
2. 根据所需的换热面积和理论计算值,选择合适的换热器尺寸。
3. 根据所选换热器材料,计算换热器的尺寸和管径。
假设管壁温度近似等于流体温度。
4. 根据热平衡原理,计算出口温度。
假设热平衡条件满足,即水的热量损失等于油的热量增加。
5. 根据所选材料和尺寸,计算换热效率。
假设换热器的热传导系数为常数,使用换热效率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总结:本课程设计主要针对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通过选择合适的换热器材料和计算换热器的尺寸,实现了水和油之间的热量传递。
根据设计要求,通过计算出口温度和换热效率,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设计过程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流体性质、流量和温度差等。
列管式换热器-课程设计说明书

列管式换热器-课程设计说明书《化工原理》列管式换热器课程设计说明书学院: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时间:年月日目录一、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2)二、确定设计方案 (3)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2.管程安排三、确定物性数据 (4)四、估算传热面积 (5)1.热流量2.平均传热温差3.传热面积4.冷却水用量五、工艺结构尺寸 (6)1.管径和管内流速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3.传热温差校平均正及壳程数4.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5.壳体内径6.折流挡板 (7)7.其他附件8.接管六、换热器核算 (8)1.热流量核算2.壁温计算 (10)3.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阻力七、结构设计 (13)1.浮头管板及钩圈法兰结构设计2.管箱法兰和管箱侧壳体法兰设计3.管箱结构设计4.固定端管板结构设计5.外头盖法兰、外头盖侧法兰设计............146.外头盖结构设计7.垫片选择8.鞍座选用及安装位置确定9.折流板布置10.说明八、强度设计计算 (15)1.筒体壁厚计算2.外头盖短节、封头厚度计算3.管箱短节、封头厚度计算 (16)4.管箱短节开孔补强校核 (17)5.壳体接管开孔补强校核6.固定管板计算 (18)7.浮头管板及钩圈 (19)8.无折边球封头计算9.浮头法兰计算 (20)九、参考文献 (20)一、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某生产过程的流程如图3-20所示。
反应器的混合气体经与进料物流换热后,用循环冷却水将其从110℃进一步冷却至60℃之后,进入吸收塔吸收其中的可溶性组分。
已知混合气体的流量为231801kg h ,压力为6.9MPa ,循环冷却水的压力为0.4MPa ,循环水的入口温度为29℃,出口的温度为39℃,试设计一列管式换热器,完成生产任务。
已知:混合气体在85℃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来自生产中的实测值) 密度 3190kg m ρ= 定压比热容1 3.297p c kj kg = ℃ 热导率10.0279w m λ= ℃ 粘度51 1.510Pa s μ-=⨯循环水在34℃下的物性数据: 密度 31994.3kg m ρ= 定压比热容1 4.174p c kj kg = K 热导率10.624w m λ= K 粘度310.74210Pa s μ-=⨯二、确定设计方案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两流体温的变化情况:热流体进口温度110℃出口温度60℃;冷流体进口温度29℃,出口温度为39℃,该换热器用循环冷却水冷却,冬季操作时,其进口温度会降低,考虑到这一因素,估计该换热器的管壁温度和壳体温度之差较大,因此初步确定选用浮头式换热器。
列管式换热器课程设计说明

设计题目安阳工学院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名称: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设计题目:列管式换热器院系: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专业班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10-1班2012年11月16日设计要求:(1) 处理能力:5X 105t/a热水(2)操作条件:①热水:入口温度80C ,出口温度60C.②冷却介质:循环水,入口温度30C,出口温度40C .③允许压降:不大于105Pa.④每年按300天计算,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学生应完成的工作:(1) 根据换热任务和有关要求确认设计方案;(2) 初步确认换热器的结构和尺寸;(3) 核算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和流体阻力;(4) 确认换热器的工艺结构。
参考文献阅读:《化工容器及设备》、《化工原理》、《化工容器及设备》、《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热交换器设计手册》、《换热原理及计算》工作计划:本次课程设计两周时间,第一周主要对换热器全面了解后进行换热器特性参数的有关计算,第二周按照自己的计算的有关参数进行换热器结构的绘制工作。
任务下达日期:2012年11月05日任务完成日期:2012年11月16日指导老师(签名):学生(签字)列管式换热器设计[摘要]通过对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首先要确定设计的方案,选择合.6.6 适的计算步骤。
查得计算中用到的各种数据,对该换热器的传热系数 传热面积 工艺结构尺寸等等要进行核算,与要设计的目标进行对照 是否能满足要求,最终确定换热器的结构尺寸为设计图纸做好准备和 参考,来完成本次课程设计。
[关键字]换热器标准方案核算结构尺寸一 •概述•方案的设计与拟定三•设计计算 .............................................. .93.1确定设计方案 ..................................... 9.3.1.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9)3.1.2流动空间及流速的测定...................... (9)3.2确定物性数据 (9)3.3计算总传热系数 .................................. .103.3.1 热流量..................................... ..103.3.2平均传热温差.............................. ..113.3.3冷却水用量 (11)3.4计算传热面积 ................................. ..113.5工艺结构尺寸 .................................... .123.5.1管径与管内流速.............................. ..123.5.2管程数与传热管数 (12)3.5.3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 ..123.5.4壳体内径 (13)3.5.5 折流板 (13)3.5.6 接管 ...................................... ..133.6换热器核算.................................... .143.6.1热量核算................................... ..143.6.1.1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143.6.1.2管程对流传热系数..................... ..15163.6.1.3 传热系数 K ..................................................... ..15361.4传热面积S 3.6.2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阻力 (16)3.6.2.1管程流动阻力 .......................... .163.6.2.2壳程阻力 ............................... .713・6・2・3换热器的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 ..... ..18四. 设计小结 ............................................ .19五. ........................................................ 心得收获 (20)六. 参考文献 ......................................... ・・21 一.概述在不同温度的流体间传递热能的装置称为热交换器,简称为换热器。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任务书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任务书列管式换热器设计任务书一、设计题目: 1,换热器设计二、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 1、设计任务:生产能力〔进料量〕 (110000+学号后三位×1000) Kg/h 2、操作条件甲苯的压力: 6.9MPa,进口110℃,出口60℃循环冷却水的压力:0.4MPa 进口?℃,出口?℃ 3、设备型式自选4.物性参数按任务书要求自查三、设计内容:1、设计方案的选择及流程说明选择什么样的换热器,以流程等作必要交代 2、工艺计算确定物性数据,传热面积的估算 3、主要设备工艺尺寸设计〔1〕冷凝器结构尺寸确实定〔2〕传热面积、两侧流体压降校核〔3〕接管尺寸确实定等 6、换热器设备图〔A3〕和说明书四、参考设计计算程序:1.根据条件确定管程和壳程的物体流速,进出口的温度条件;根据两侧流体的温度条件,确定两流体在该换热器中定性温度的物性值。
物性值包括密度、比热、粘度,并计算该换热器的传热量。
2.确定换热器的平均温度差?t,?tm及温差修正系数。
3.假定总传热系数K或壳程的传热系数?04.计算传热面积5.根据工艺选择管径的尺寸,选择管程数和壳程数,确定管程和壳程数,校正 1温度差系数〔必须大于 >0.8〕,否那么返回第二步〔修改良出水温度〕。
如果满足那么计算换热器所需的管数。
按排列等计算壳径。
6.分别计算管程和壳程的传热系数,根据两物体的污垢系数计算K计,如果小于第三步假设值,按K计返回第三部〔重新假设K值〕,如果满足那么进行下一步。
也可算出实际传热面积,实际面积/理论面积应的允许范围内〔范围自查〕 7.计算管程和壳程两侧的压力降,如果满足工艺条件那么结束。
如管程压降偏大可减少管数,壳程压降偏大,可调整折流板的距离,返回第五重新计算。
参考书:1.中国石化集团上海工程.化学工艺设计手册,上,第三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2.化工机械手册编辑委员会.化工机械手册.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3.王静康.化工过程设计,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24.柴诚敬等.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225.杨祖荣等.化工原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2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见下表:参数管程流率进/出口温度/℃压力/MPa 物定性温度/℃性密度/〔kg/m3〕定压比热容/[kj/〔kg?k〕] 粘度/〔Pa?s〕热导率〔W/m?k〕普朗特数设形式备壳体内径/㎜结管径/㎜构参管长/㎜数管数目/根传热面积/㎡管程数主要计算结果流速/〔m/s〕外表传热系数/[W/〔㎡?k〕] 污垢热阻/〔㎡?k/W〕管程壳程壳程数台数管心距/㎜管子排列折流板数/个折流板间距/㎜材质壳程碳钢 23。
列管式换热器说明书

目录一、设计任务 (2)二、概述与设计方案简介 (3)2.1 概述 (3)2.2 设计方案简介 (3)2.2.1 换热器类型的选择 (3)2.2.2 流径的选择 (5)2.2.3 流速的选择 (5)2.2.4 材质的选择 (6)2.2.5 管程结构 (6)2.2.6 换热器流体相对流动形式. (6)三、工艺及设备设计计算 (6)3.1 确定设计方案 (7)3.2 确定物性数据 (7)3.3 计算总传热系数. (7)3.4 计算换热面积 (8)3.5 工艺尺寸计算 (8)3.6 换热器核算 (10)3.6.1 传热面积校核. (10)3.6.2 .换热器内压降的核算 (11)四、辅助设备的计算及选型 (12)4.1 拉杆规格 (12)4.2 接管 (12)五、换热器结果总汇表 (13)六、设计评述 (14)七、参考资料. (14)八、主要符号说明 (14)九、致谢 (15)、设计任务、概述与设计方案简介2.1 概述在工业生产中用于实现物料间热量传递的设备称为换热设备,即换热器。
换热器是化工、动力、食品及其他许多部门中广泛采用的一种通用设备。
换热器的种类很多,根据其热量传递的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3 种形式,即间壁式、直接接触式、蓄热式。
间壁式换热器又称表面式换热器或间接式换热器。
在这类换热器中,冷、热流体被固体壁面隔开,互不接触,热量从热流体穿过壁面传给冷流体。
该类换热器适用于冷、热流体不允许直接接触的场合。
间壁式换热器的应用广泛,形式繁多。
将在后面做重点介绍。
直接接触式换热器又称混合式换热器。
在此类换热器中,冷、热流体相互接触,相互混合传递热量。
该类换热器结构简单,传热效率高,适用于冷、热流体允许直接接触和混合的场合。
常见的设备有凉水塔、洗涤塔、文氏管及喷射冷凝器等。
蓄热式换热器又称回流式换热器或蓄热器。
此类换热器是借助于热容量较大的固体蓄热体,将热量由热流体传给冷流体。
当蓄热体与热流体接触时,从热流体处接受热量,蓄热体温度升高后,再与冷流体接触,将热量传给冷流体,蓄热体温度下降,从而达到换热的目的。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说明

第一章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1.1概述列管式换热器是一种较早发展起来的型式,设计资料和数据比较完善,目前在许多国家中已有系列化标准。
列管式换热器在换热效率,紧凑性和金属消耗量等方面不及其他新型换热器,但是它具有结构牢固,适应性大,材料范围广泛等独特优点,因而在各种换热器的竞争发展中得以继续应用下去。
目前仍是化工、石油和石油化工中换热器的主要类型,在高温高压和大型换热器中,仍占绝对优势。
例如在炼油厂中作为加热或冷却用的换热器、蒸馏操作中蒸馏釜(或再沸器)和冷凝器、化工厂中蒸发设备的加热室等,大都采用列管式换热器[3]。
1.2列管换热器型式的选择列管式换热器种类很多,目前广泛使用的按其温度差补偿结构来分,主要有以下几种:(1)固定管板式换热器:这类换热器的结构比较简单、紧凑,造价便宜,但管外不能机械清洗。
此种换热器管束连接在管板上,管板分别焊在外壳两端,并在其上连接有顶盖,顶盖和壳体装有流体进出口接管。
通常在管外装置一系列垂直于管束的挡板。
同时管子和管板与外壳的连接都是刚性的,而管内管外是两种不同温度的流体。
因此,当管壁与壳壁温度相差较大时,由于两者的热膨胀不同,产生了很大的温差应力,以致管子扭弯或使管子从管板上松脱,甚至毁坏整个换热器。
为了克服温差应力必须有温度补偿装置,一般在管壁与壳壁温度相差50℃以上时,为安全起见,换热器应有温差补偿装置。
(2)浮头换热器:换热器的一块管板用法兰与外壳相连接,另一块管板不与外壳连接,以便管子受热或冷却时可以自由伸缩,但在这块管板上来连接有一个顶盖,称之为“浮头”,所以这种换热器叫做浮头式换热器。
这种型式的优点为:管束可以拉出,以便清洗;管束的膨胀不受壳体的约束,因而当两种换热介质的温差大时,不会因管束与壳体的热膨胀量的不同而产生温差应力。
其缺点为结构复杂,造价高。
(3)填料函式换热器:这类换热器管束一端可以自由膨胀,结构与比浮头式简单,造价也比浮头式低。
但壳程内介质有外漏的可能,壳程终不应处理易挥发、易爆、易燃和有毒的介质。
列管式换热器课程设计报告书

列管式换热器课程设计报告书设计报告书:列管式换热器引言:设计报告书旨在对列管式换热器进行综合性的设计分析,详细讨论设计过程及结果。
本文档包括换热器的设计背景、设计目标、设计计算、设计结果及讨论以及结论等主要内容。
一、设计背景:二、设计目标:本次设计的目标是设计一台列管式换热器,用于将一种流体的温度从80℃升高到120℃,另一种流体的温度从150℃降至100℃。
设计要求包括:换热器的热功率、设计压力、流体入口温度和出口温度、换热面积等参数。
三、设计计算:1.确定热负荷和流体流量:根据流体的温度变化和流量要求,确定热负荷和流体流量。
并结合换热器的传热特性,计算出换热面积。
2.选择换热器类型和材料:根据设计要求,选择适合的列管式换热器类型和材料,考虑到流体性质、压力和温度等因素。
3.计算传热过程中的压降:根据流体性质和流体流量,计算流体在换热器中的压降。
4.确定换热器的尺寸:根据计算得到的换热面积和流体流量,确定换热器的尺寸和结构。
四、设计结果及讨论:根据实际情况及设计计算,确定了列管式换热器的参数和结构。
设计结果展示了换热器的尺寸、换热面积、流量参数等,并进行了相关讨论。
同时,设计结果还包括选择的换热器材料、设计压力和温度等。
五、结论:本次设计报告书综合分析了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过程及结果。
根据设计目标和计算得出的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1.设计的列管式换热器满足了设计要求,能够实现流体的热交换。
2.使用合适的材料和尺寸,可以优化换热器的性能和效率。
3.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流体的性质、温度、压力和流量等因素,以确保换热器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结语:本设计报告书详细介绍了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背景、设计目标、设计计算、设计结果及讨论,以及最终得出的结论。
通过本次设计,我们加深了对列管式换热器的理解,并提高了设计能力。
在实际工程中,将根据需求及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确保换热器的优化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列管式换热器属于间壁式换热器,冷热流体通过换热管壁进行热量的交换。
参照任务书的任务量,需设计年冷却15000吨乙醇的列管式换热器,设计时先确定流体流程,壳程走乙醇,其进、出口温度都为80℃,相变放出潜热,井水走管程冷却乙醇,进口温度为32℃,出口温度为40℃。
再进行热量衡算、传热系数校核,初选冷凝器的型号,然后通过进行设备强度校核等一系列的计算和选型,最终确定的设计方案为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所选用型号为BEM400-2.5-30-9/25-2 Ⅰ,换热器壳径为400mm,总换热面积为27.79m2,管程为2,管子总根数为60,管长6000 mm,管束为正三角排列,两端封头选取标准椭圆封头。
关键词:列管式换热器,乙醇,水,温度,固定管板式。
Abstract:The tube type heat exchanger is a dividing wall type heat exchanger, fluids with different temperatures exchange heat by means of tube wall’s heat transfer.According to the assignment, A tube type heat exchanger which has a process capacity of .⨯41510t/a is needed. The ethanol flow in the shell,the temperature in the entrance and exits is 80℃.The water which cool the ethanol flow in tubes, the inlet and outlet temperatures are 32℃and 40℃.Then by taking series calculating to confirm the module of the heat exchanger . After the design of intensity designing and a series calculating and choosing , the last result of our design is the fasten-board heat exchanger. The style of the heat exchangeis9BEM400 2.530 225Ⅰ----, and the diameter of the receiver is400mm ,The area of the heat exchange is 27.79 m2, The heat-exchanger in cludes two tube passes,one shell passes and 60 tubes.And the length of tubes is 6000mm . Tubes are ranked of the shape of triangle ,the envelops are oval-shaped.目录1前言 (3)2设计条件 (3)3设计方案的确定 (3)3.1设计原则 (3)3.2结构初选 (4)4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10)4.1列管式换热器型号的初选 (10)4.2核算总传热系数: (13)5列管式换热器的初步计算及选型 (15)5.1试算并初选换热器规格 (15)5.2设计校核 (19)6设备尺寸的确定及强度校核 (22)6.1计算圆筒厚度 (22)6.2封头设计 (23)6.3拉杆定距管尺寸 (24)6.4管板 (25)6.5容器法兰 (26)6.6接管与接管补强 (27)6.7管箱的计算 (33)6.8折流挡板 (33)6.9焊接方式 (34)6.10支座 (34)6.11辅助设备 (38)7设计结果概要 (39)8课程设计心得 (40)9参考文献 (42)1前言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
任何时候实践都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是锻炼成长的有效途经。
大学是一个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平台,在给学生授知识解疑惑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及教师们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譬如开设认知实习、课程设计等课程。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学科, 是全校师生高度重视的一门实践课。
整个设计过程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
2设计条件处理能力:41.510⨯吨95%乙醇蒸汽设备型式:立式列管式换热器操作条件:(1)乙醇蒸汽:D x 95%=,冷凝温度80℃,冷凝液于80℃下离开冷凝器(2)冷却介质:井水,入口温度32℃,出口温度40℃(3)允许压强降:不大于510Pa(4)每年按330天计算,每天24小时连续进行(5)热损失为总传热速率的5%(6)设备最大承受压力:P=2.5 MPa3设计方案的确定3.1设计原则:3.1.1满足工艺和操作的要求设计出来的流程和设备首先要保证质量,操作稳定,这就必须配置必要的阀门和计量仪表等,并自确定方案时,考虑到各种流体的流量,温度和压强变化使采取什么措施来调节,而在设备发生故障时,加修应方便。
3.1.2满足经济上的要求在确定某些操作指标和治标和选定设备型式以及仪表配置时,要有经济核算的观点,既能满足工艺和操作要求,又使施工简便,材料来源容易,造价低廉。
如果有废热可以利用,要尽量节省热能,充分利用,或者采取适当的措施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3.1.3保证安全生产在工艺流程和操作中若有爆炸、燃烧、中毒、烫伤等危险性,就要考虑必要的安全措施。
又如设备的材料强度的演算,除按规定应有一定的安全系数外,还应考虑防止由于设备中压力突然升高或者造成真空而需要装置安全阀等。
以上提到的都是为了保证安全生产所需要的。
设计方案也可能一次定不好,后来需要修改,但各物料流通路线和操作指标的改动都对后面的计算有影响,所以最好第一次确立就考虑周到些。
3.2结构初选3.2.1换热器形式初选3.2.1.1管壳式换热器的简介管壳式换热器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换热器。
它包括:固定管板式换热器、U 型管壳式换热器、带膨胀节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分段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等。
管壳式换热器由管箱、壳体、管束等主要元件构成。
管束是管壳式换热器的核心,其中换热管作为导热元件,决定换热器的热力性能。
另一个对换热器热力性能有较大影响的基本元件是折流板(或折流杆)。
管箱和壳体主要决定管壳式换热器的承压能力及操作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3.2.1.1.1换热器工作原理管壳式换热器属于间壁式换热器,其换热管内构成的流体通道称为管程,换热管外构成的流体通道称为壳程。
管程和壳程分别通过两不同温度的流体时,温度较高的流体通过换热管壁将热量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温度较高的流体被冷却,温度较低的流体被加热,进而实现两流体换热工艺目的。
3.2.1.1.2换热器的几种形式及其适用范围(1)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两端管板与壳体连接成一体,这类换热器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但管外清洗困难,宜处理壳方流体较清洁及不易结垢的物料。
当管束和壳体之间的温度太大而产生不同的热膨胀时,会使管子和管板的接口脱开,从而发生介质的泄露。
因此,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使用时,两流体的温差不大于50℃。
(2)浮头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两管板之一不与外壳连接该端称为浮头,管束连同浮头可以自由伸缩,而与外壳的膨胀无关。
此类换热器结构复杂、笨重、造价高,在制造和安装时要特别注意浮头前端盖密封。
(3)U 型管壳式换热器U 型管壳式换热器结构简单、质量轻,但管内清洗困难,管板利用率低,适用高温高压的场合,但管内必须为清洁流体。
由于最内层管子弯曲半径不能太小,在管板中心部分布管不紧凑,管子数不能太多,且管束中心部分存在间隙,易使壳体流体短路而影响壳程传热。
(4)填料函式换热器此换热器壳程流体有外漏的可能,不能处理易燃、易爆流体。
3.2.1.2换热器形式的选择我们设计的换热器是冷凝乙醇蒸汽,其进出口温度都为80℃,乙醇较清洁不易结垢。
冷却介质井水的入口温度32℃,出口温度40℃,冷热流体温差不超过50℃,且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于是,初步确定选择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3.2.2流动空间的选择从两物流的操作压力看,应使酒精走管程,循环冷却水走壳程。
但由于循环冷却水较易结垢,若其流速太低,将会加快污垢增长速度,使换热器的热流量下降,而且乙醇蒸汽对流速和清理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宜走壳程。
于是,确定乙醇蒸汽走壳程,冷却水走管程。
3.2.3管程数和壳程数的确定当管内流体较小时,会使管内流速较低,因而对流传热系数小。
为了提高管内流速,可采用多管程。
列管式换热器的系列标准中管程有1、2、4、6、8、10、12程等七种。
采用多管程时,合理的换热器管长应为1.5 m 、2 m 、3 m 或6 m 。
管程数m 可按下式计算,即m u u'=, 式中,u —管程内流体的适宜流速,m s ;u '—按单管程计算的管内流速,m s 。
增加管程数虽然使管内流速提高,从而提高了管内对流传热系数,总传热系数也会提高,对于相同的传热速率,可使换热器面积减少,但是程数过多,将导致流程流动阻力加大,增加动力费用;同时,多管程与但管程逆流相比,平均温度下降;此外,多程隔板还降低了管板面积的利用率。
换热器的壳程数或换热器串联的台数是依据温差校正系数t φ∆的大小确定的,t (φ,)∆=f P R 2111冷流体的温升两流体的最初温度差-==-t t P T t ,1221t 热流体的温升冷流体的温升-==-T T R t由于0=R ,所以t φ1∆=,t φ0.8∆≥宜采用单壳程。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我们的换热器选择单壳程,双管程。
3.2.4换热管排列方式我国列管式换热器系列标准中,传热管仅用25 2.5mm mm Φ⨯、252mm mm Φ⨯、192mm mm Φ⨯,这几种规格。
管子排列形式主要有(a )三角形排列、(b )转三角形排列、(c )正方形排列、(d )转角正方形排列。
等边三角形排列用得最普遍,因为管子间距都相等,所以在同一管板面积上可排列最多的管子数,而且便于管板的划线与钻孔。
但管间不易清洗,TEMA 标准规定,壳程需用机械清洗时,不得采用三角形排列。
在壳程需要进行机械清洗时,一般采用正方形排列,管间通道沿整个管束应该是连续的,且保证6 mm 的清洗通道。
本换热器选择正三角形排列方式进行排列。
3.2.5管板与折流挡板管板用来固定换热管并起着分隔管程、壳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