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蚁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红火蚁调查报告

红火蚁调查报告

红火蚁调查报告红火蚁调查报告一、背景介绍红火蚁作为外来物种,现已蔓延至全球多个地区,并对人类、动物和植物等造成一定的危害。

近年来,红火蚁大量出现在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的公共绿地、居民小区等地,引起了当地居民和政府的高度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红火蚁在当地的分布和危害情况,本文组织了一次调查,收集了相关数据和情报,制作了红火蚁调查报告。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和监测技术相结合的方式。

具体如下:1.问卷调查通过问卷的方式,收集了当地居民对红火蚁关注程度、危害程度、防治措施等相关信息。

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85份。

2.实地调查利用行走式调查法,以50公尺×50公尺随机网格作为调查单元,选择了岳阳楼区内的10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共绿地和居民小区进行实地调查。

对于调查单元中发现的红火蚁踪迹,采用群体计数法进行实地数量监测,并在调查单元周围1公里范围内收集了相应的土样。

通过实验室检测,确定是否存在红火蚁。

3.监测技术利用红外线监测器、地面温度仪等设备,对岳阳楼区内某一具有代表性的公共绿地进行了一周的监测,统计了红火蚁进入监测区域的频率和数量。

三、调查结果1.问卷调查结果根据回收问卷的数据统计,岳阳楼区居民对红火蚁的关注和危害程度较大,有85%的受访者已经知道了红火蚁的危害,并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防治;从受访者的反馈来看,红火蚁主要危害人体皮肤和眼睛,占比分别为51%和16%,同时也对蚂蚁、蜜蜂等昆虫造成了威胁。

2.实地调查结果本次实地调查共发现红火蚁痕迹5个,其中3个位于公共绿地,2个位于居民小区。

监测发现在绿地中,红火蚁的密度较小,平均每个调查单元内有3个左右;而在居民小区中,红火蚁的密度较大,平均每个调查单元内有10个左右。

200多个样本中,有10个样本检测到了红火蚁。

3.监测技术结果本次监测中,共记录到122次红火蚁在监测范围内进出的情况,其中红火蚁进入次数为57次,平均每天8.1次,出去次数为65次,平均每天9.3次。

排查红火蚁情况汇报

排查红火蚁情况汇报

排查红火蚁情况汇报近期,我们对红火蚁情况进行了排查,并就此向大家汇报情况。

红火蚁是一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威胁的有害生物,其迅速扩散的趋势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因此,我们对红火蚁的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首先,我们对红火蚁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

经过实地走访和调查,我们发现红火蚁主要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和郊区地区,尤其是一些人口稠密、环境较为恶劣的地方。

这些地区往往存在着大量的垃圾堆积、污水排放等问题,为红火蚁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其次,我们对红火蚁的危害情况进行了分析。

红火蚁主要以昆虫、小型脊椎动物和植物的幼苗为食,它们的大量繁殖和活动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此外,红火蚁的螫伤对人畜的健康也构成了威胁,其毒素会引起皮肤红肿、瘙痒、发热等不适症状,甚至出现过敏反应的情况。

针对红火蚁的排查结果,我们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首先,我们加强了对垃圾处理和污水排放的监管,确保环境卫生和水质的改善。

其次,我们开展了红火蚁的灭治工作,采用了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结合的方式进行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对居民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了他们对红火蚁防控的意识和能力。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红火蚁的监测和防控力度,加强与相关部门和社区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红火蚁威胁。

我们还将加强对红火蚁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同时,我们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同关注红火蚁问题,共同为创造一个清洁、安全的生活环境而努力。

总之,红火蚁问题是一个涉及到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红火蚁问题一定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为人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我国红火蚁的情况调查及防控措施

我国红火蚁的情况调查及防控措施

我国红火蚁的情况调查及防控措施红火蚁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入侵物种之一,存在巨大危害,自2003年起我国很多地区都出现了这一物种,我国需高度重视红火蚁的危害及防治工作。

本文对红火蚁的特点、我国红火蚁的现状、目前的防治策略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红火蚁的具体防治措施。

1 红火蚁的特点据Vinson 1997年介绍,红火蚁是一种群居性昆虫,其具有两种社会类型,一种是单蚁后的单后型,另一种是多蚁后的多后型。

据邵敬国等2008年的研究,我国多后型与单后型共存,但以多后型为主,其中多后型与单后型的比例为4:1。

红火蚁可以有多个蚁后,它们可以活6~8年,一年生产250,000只工蚁(Kate & Jeff,2015)。

红火蚁耐受最低温度为3.6℃,最高温度为40.7℃。

在气温为11~42℃时,工蚁均可外出至地表觅食,而在20~36℃时达到觅食活跃温度,通常凉爽季节的白天,尤其是中午时间,以及炎热季节的早晨、傍晚、和夜间,工蚁除外觅食比较积极。

当春天的周平均土壤温度升高到10℃以上时,蚁后开始产卵;当温度达到22℃和22.5℃以上时,工蚁和繁殖蚁开始出现化蛹和羽化;当温度达到24℃及以上时,繁殖蚁可发生婚飞,而婚飞的基本条件是气温达到24~32℃,空气相对湿度约80%。

红火蚁的自然扩散主要依靠繁殖蚁的婚飞。

当气温、湿度等气候和环境条件合适时,繁殖蚁会从成熟蚁巢中出巢,飞到大约90~300m的空中进行交配。

当完成交尾后,大部分雌蚁可飞行数百米,极少数可飞行3~5km,降落后寻觅构筑新巢的合适地点。

如有风力的助力,则可扩散至更远,最远数据可达16km。

建巢后,一般1~2个月会迁移一次,迁移的距离约为1~10m,大部分迁移距离为3~5m,而迁移的方向是随机的。

而多后型经常采用分巢的方式建立新群体,也就是一部分蚁后带领一部分工蚁离开原来的巢穴,在附近寻觅合适的地址建立新巢。

随着国际及国内贸易的发展,红火蚁的人为传播扩散也在逐渐增多,主要依靠苗木、花卉、草皮等植物的调运,以及垃圾、土壤、堆肥、农耕机具设备、包装物、货柜等物品或工具的运输而进行远距离的传播。

红火蚁情况汇报

红火蚁情况汇报

红火蚁情况汇报
近年来,红火蚁在我国各地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扩散和危害,给农业生产、生态
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红火蚁的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我们进行了一次红火蚁情况的汇报和分析。

首先,我们对红火蚁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

据调查统计,红火蚁主要分布在
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省份。

在这些地区,红火蚁已经成为了常见的害虫,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其次,我们对红火蚁的危害情况进行了分析。

红火蚁是一种具有攻击性的蚂蚁,它们会群居在一起,对其他昆虫、植物甚至动物造成危害。

在农业生产中,红火蚁会破坏作物,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在生态环境中,红火蚁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对其他生物造成危害;在人民生活中,红火蚁还会对人体造成刺咬,引发过敏反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困扰。

针对红火蚁的危害,我们进行了防治措施的研究和探讨。

首先,我们提倡采取
生物防治的方法,例如引进天敌昆虫来控制红火蚁的数量;其次,我们建议加强对红火蚁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红火蚁的踪迹,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最后,我们还提出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红火蚁危害的认识,增强人们的防范意识,共同参与到红火蚁防治工作中来。

综上所述,红火蚁的情况汇报和分析显示,红火蚁已经成为了我国南方地区的
常见害虫,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红火蚁,我们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加强监测预警,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共同参与到红火蚁防治工作中来,共同维护我们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安全和健康。

红火蚁行为调查与环境因素关联性

红火蚁行为调查与环境因素关联性

红火蚁行为调查与环境因素关联性引言:红火蚁是一种具有极强攻击性的昆虫,其进入人类居住区域会对人畜带来巨大的伤害。

因此,研究红火蚁的行为调查与环境因素的关联性,对于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红火蚁的行为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联性进行详细探讨。

一、红火蚁的生活习性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性昆虫,分工明确,社会结构复杂。

其群体包括雌性蚁王、繁殖雄蚁、工蚁和兵蚁等。

红火蚁通常选择在湿润的土壤中筑巢,巢内常常设置有多个洞口。

红火蚁的巢穴及其周围区域形成了红火蚁的活动区域。

二、红火蚁的行为特征红火蚁具有一系列的行为特征,这些特征对于了解其行为调查与环境因素的关联性具有重要作用。

1. 掠食行为:红火蚁是一种觅食性昆虫,主要以昆虫、蚂蚁蜜露等为食。

它们常常以群体的形式进行捕食,以增加捕食的成功率。

2. 防卫行为:红火蚁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和防御性,当其巢穴或食物被威胁时,红火蚁会迅速反击并形成攻击阵列,集体对敌。

3. 迁移行为:红火蚁能够迅速适应不同的环境,并进行迁移。

当原有的巢穴受到干扰或资源不足时,红火蚁会组织迁移,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

三、环境因素与红火蚁行为的关联性环境因素对红火蚁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下面将分析不同环境因素与红火蚁行为之间的关联性。

1. 温度:温度是红火蚁活动的重要环境因素。

研究发现,在较高的温度下,红火蚁的活动更为频繁,捕食和繁殖能力也更强。

而在较低的温度下,红火蚁的活动受到限制。

2. 湿度:湿度是红火蚁巢穴选择的关键环境因素。

红火蚁喜欢选择湿度适中的土壤进行筑巢,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不利于红火蚁的生存。

3. 食物资源:食物资源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红火蚁的活动行为。

当食物资源稀缺时,红火蚁会寻找新的食物来源,导致其活动范围的扩大。

4. 社会结构:红火蚁的社会结构对其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在工蚁与兵蚁等不同类型蚁的协作配合下,红火蚁的攻击和防卫能力得以提高。

红火蚁调查报告

红火蚁调查报告

红火蚁调查报告篇一:红火蚁风险分析报告红火蚁风险分析报告1摘要红火蚁是我国新传入的一种危险性有害生物。

红火蚁可取食农林植物,破坏建筑物和农林基础设施,危及人类生命安全,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构成很大威胁。

通过对红火蚁的定性和半定量的风险分析,表明红火蚁将会危害我国的生态环境,影响林业生产,其风险评估值R=1.563,在我国属中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应加强检疫管理,防止扩散蔓延。

建议列入我国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名单,建议有关省份把红火蚁份列入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补充名单进行管理。

2背景红火蚁SolenopsisinvictaBuren属昆虫纲insecta膜翅目Hymenoptera 蚁科Formicidae家蚁亚科myrmicinae火家蚁属Solenopsis,是杂食性土栖蚁类,可取食植物的种予、果实、幼芽、嫩茎与根系,严重影响植物的成长与收成;捕食土栖动物、破坏土壤微生态;叮咬家禽家畜,造成家畜的受伤与死亡;损坏灌溉系统,破坏户外和居家附近的电讯设施,对农林业和公共设施造成危害;攻击人类,危害公共卫生安全,是一种危害面广、危害程度严重的外来入侵性害虫。

该虫可随植物、土壤、货物包装和运输工具等入侵,且繁殖迅速、适应力极强。

自1999年入侵台湾以来,目前已扩散到香港、广东、广西和湖南等地,直接威协着当地生态环境、居民生命安全以及农田和电网等基础设施和城市建筑物等公共财产。

红火蚁在20XX年1月27日被农业部列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进行管理。

广东省增城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3月9日20XX年酋次从进口废纸中截获红火蚁。

红火蚁的严重危害性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多个国家的不同行业的相关网站上设立专题进行宣传,如美国农业部火蚁生物防治网、澳洲昆士兰火蚁网站、纽西兰农业与森林部火蚁官方网站、台湾红火蚁防治中心等。

3风险评估3.1分布和管理3.1.1分布情况3.1.1.1国内分布情况国内分布于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深圳市、珠海市、广州市、惠州市、佛山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湖南省张家界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

红火蚁调查防控

红火蚁调查防控

红火蚁调查防控技术方案一、鉴别特征(一)形态特征红火蚁小型工蚁(工蚁)体长2.5~4.0 mm。

头、胸、触角及各足均棕红色,腹部常棕褐色,腹节间色略淡,腹部第2、3节腹背面中央常具有近圆形的淡色斑纹。

头部略成方形,复眼细小,黑色,位于头部两侧上方,触角共10节,柄节(第2节)最长,但不达至头顶,鞭节端部2节膨大成棒状,常称锤节。

额下方连接的唇基明显,两侧各有齿1个,唇基内缘中央具三角形小齿,齿端常着生刚毛1根。

上唇退化。

上颚发达,内缘有数个小齿。

前胸背板前端隆起,前、中胸背板的节间缝不明显;中、后胸背板的节间缝则明显,胸腹连接处有两个结节,第1结节呈扁锥状,第2结节呈圆锥状。

腹部卵圆形,可见4节,腹部末端有螯刺伸出。

大型工蚁(兵蚁)体长6~7 mm。

形态与小型工蚁相似,体桔红色,腹部背板色略深,上颚发达,黑褐色,体表略有光泽,体毛较短小,螯刺常不外露。

(二)蚁巢特征及生活习性红火蚁为完全地栖型蚁巢的蚂蚁种类,成熟蚁巢是以土壤堆成的高10~30 cm,直径30~50 cm的蚁丘。

新形成的蚁巢则在4~9个月后出现明显小土丘状的蚁丘。

当蚁巢受到干扰时,红火蚁会迅速出巢攻击入侵者。

红火蚁喜欢温暖潮湿、有阳光的开阔环境。

属于向阳物种,蚁丘几乎可在任何土质上建筑,尤其在充满阳光的地方如草坪、公园、牧草地及田地等空旷暖和地区。

蚁巢也常出现在腐木下,残干与树干周围,建物内或建物下方形成。

(三)危害特征红火蚁主要以螯针叮刺和口器咬伤危害植物、动物、人体。

人体被其叮蜇后会有火灼伤般疼痛感,其后会出现如灼伤般的水泡,8~24小时后叮蜇处化脓形成脓疱。

(四)红火蚁可能入侵的途径从广东、广西、湖南、包括福建上杭等地疫区进入的受蚁巢污染的带土种苗、花卉、盆景、草皮、垃圾(特别是废塑、废革等可再生产原料)、堆肥、运输工具、包装物,及其它可能传播红火蚁的物品。

(五)红火蚁入侵后的扩散途径1.主动扩散(自然扩散):自然迁飞、洪水冲散。

红火蚁调查报告

红火蚁调查报告

红火蚁调查报告一、引言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一种颇具破坏性的入侵物种,常见于南美非洲和亚洲。

近年来,红火蚁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对生态环境和农业产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本报告对红火蚁的生物学特性、分布情况以及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进行了调查。

二、红火蚁的生物学特性红火蚁是一种小型蚂蚁,颜色呈深红或黑色。

它们以群体形式生活,建筑复杂的地下巢穴,在群体中分工明确,执行各种任务。

红火蚁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繁殖能力,适应广泛的生境条件,每个巢穴内可以孳生数以百万计的蚂蚁。

它们主要以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还会以植物的蜜露和种子为主要的碳源。

三、红火蚁的分布情况红火蚁原产于南美洲,然而由于国际贸易和人类活动的带动,红火蚁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目前,红火蚁已在美国的南部和东南部地区广泛分布,成为当地生态系统的一大威胁。

在亚洲地区,红火蚁已在中国、台湾和日本等地被发现。

四、红火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红火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捕食本土生物:红火蚁以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其大量繁殖和捕食行为对当地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破坏生态平衡。

2. 竞争资源:红火蚁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它们与其他昆虫争夺食物、巢穴和栖息地,对当地物种造成严重排挤。

3. 破坏农业产业:红火蚁会攻击农作物和果园中的昆虫和其他农业害虫,对农业产业造成直接损失,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4. 破坏土壤结构:红火蚁的挖掘行为破坏土壤结构,影响水土保持和土壤肥力,进一步加速土壤侵蚀和失去。

五、红火蚁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红火蚁的入侵也对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1. 卫生安全问题:红火蚁的咬伤会引起皮肤瘙痒、红肿和疼痛,并引发过敏和感染。

对于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构成威胁。

2. 旅游业影响:红火蚁的存在和传播对旅游业产生负面影响。

某些地区因为红火蚁入侵而受到游客流失,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3. 农业损失:红火蚁对农作物的破坏会导致农业产量下降,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对当地农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火蚁风险分析报告1摘要红火蚁是我国新传入的一种危险性有害生物。

红火蚁可取食农林植物,破坏建筑物和农林基础设施,危及人类生命安全,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构成很大威胁。

通过对红火蚁的定性和半定量的风险分析,表明红火蚁将会危害我国的生态环境,影响林业生产,其风险评估值r=1.563,在我国属中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应加强检疫管理,防止扩散蔓延。

建议列入我国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名单,建议有关省份把红火蚁份列入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补充名单进行管理。

2背景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属昆虫纲insecta膜翅目hymenoptera蚁科formicidae家蚁亚科myrmicinae火家蚁属solenopsis,是杂食性土栖蚁类,可取食植物的种予、果实、幼芽、嫩茎与根系,严重影响植物的成长与收成;捕食土栖动物、破坏土壤微生态;叮咬家禽家畜,造成家畜的受伤与死亡;损坏灌溉系统,破坏户外和居家附近的电讯设施,对农林业和公共设施造成危害;攻击人类,危害公共卫生安全,是一种危害面广、危害程度严重的外来入侵性害虫。

该虫可随植物、土壤、货物包装和运输工具等入侵,且繁殖迅速、适应力极强。

自1999年入侵台湾以来,目前已扩散到香港、广东、广西和湖南等地,直接威协着当地生态环境、居民生命安全以及农田和电网等基础设施和城市建筑物等公共财产。

红火蚁在2005年1月27日被农业部列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进行管理。

广东省增城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3月9日2005年酋次从进口废纸中截获红火蚁。

红火蚁的严重危害性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多个国家的不同行业的相关网站上设立专题进行宣传,如美国农业部火蚁生物防治网、澳洲昆士兰火蚁网站、纽西兰农业与森林部火蚁官方网站、台湾红火蚁防治中心等。

3风险评估3.1分布和管理3.1.1分布情况3.1.1.1国内分布情况国内分布于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深圳市、珠海市、广州市、惠州市、佛山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湖南省张家界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

3.1.1.2国外分布情况国外分布于巴西、巴拉圭、阿根廷、安提瓜和巴布达、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波多黎各、巴哈马群岛、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属维尔京群岛、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

3.1.2目前采取的控制措施目前,我国已采取了有力措施防止红火在国内的危害和传播蔓延。

2005年1月27 日被农业部列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相有关省份已经出台(广东省)或正在制定防治应急预案。

在其发生地,通过投放用饵剂毒杀和对目标蚁巢浸湿施药和热水浇灌等方法对其进行防治,以减少该虫带来的经济损失。

3.2 扩散蔓延的可能性3.2.1栖息地红火蚁是杂食性土栖蚁类,可在水稻田、蔬菜、园、农舍、竹林以及城市的公园绿地、行道树、草地、铁轨、空地等处生存。

根据取食习性可以推断该虫的栖息地很广。

3.2.2 在全国的适生性、抗逆性和适应性分析根据薛大勇等利用climex和garp生态位模型2种方法对红火蚁在我国的适生区进行预测显示,红火蚁在我国具有广泛的适生区,从海南到河北,从东部沿海到内陆,涉及诸多省、市、自治区。

其中在我国东南部的广大地区均可能适生或造成危害,其自然扩散的北界可能达到山东、天津、河北南部和山西南部。

climex和garp生态位模型2种方法预测结果见图1、2。

图1 climex预测红火蚁在中国的分布 (仿薛大勇等) 图2 garp预测红火蚁在中国的分布 (仿薛大勇等) 红火蚁为杂食性土栖蚁类,食物种类多,土栖隐蔽性高。

因此,红火蚁可在人口密集的区域生存,如城市的公园绿地、行道树、草地、花园、校园以及高尔大球场等,也可在田、蔬菜园、竹林等地生存,还可在电子设备中大批滋生,如空调、交通信号机箱、供电仪表等,具有很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

3.2.3 传播渠道3.2.3.1 自然传播红火蚁靠迁飞进行自然传播。

此外,红火蚁可以形成漂浮的蚁团存活数周,可随水流扩散。

3.2.3.2人为传播红火蚁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受蚁巢污染的草皮、苗木、盆景等带有土壤的园艺篇二:红火蚁调查监测技术方案红火蚁调查监测技术方案一、鉴别特征(一)形态特征红火蚁小型工蚁(工蚁)体长 2.5~4.0 mm。

头、胸、触角及各足均棕红色,腹部常棕褐色,腹节间色略淡,腹部第2、3节腹背面中央常具有近圆形的淡色斑纹。

头部略成方形,复眼细小,黑色,位于头部两侧上方,触角共10节,柄节(第2节)最长,但不达至头顶,鞭节端部2节膨大成棒状,常称锤节。

额下方连接的唇基明显,两侧各有齿1个,唇基内缘中央具三角形小齿,齿端常着生刚毛1根。

上唇退化。

上颚发达,内缘有数个小齿。

前胸背板前端隆起,前、中胸背板的节间缝不明显;中、后胸背板的节间缝则明显,胸腹连接处有两个结节,第1结节呈扁锥状,第2结节呈圆锥状。

腹部卵圆形,可见4节,腹部末端有螯刺伸出。

大型工蚁(兵蚁)体长6~7 mm。

形态与小型工蚁相似,体桔红色,腹部背板色略深,上颚发达,黑褐色,体表略有光泽,体毛较短小,螯刺常不外露。

(二)蚁巢特征及生活习性红火蚁为完全地栖型蚁巢的蚂蚁种类,成熟蚁巢是以土壤堆成的高10~30 cm,直径30~50 cm的蚁丘。

新形成的蚁巢则在4~9个月后出现明显小土丘状的蚁丘。

当蚁巢受到干扰时,红火蚁会迅速出巢攻击入侵者。

红火蚁喜欢温暖潮湿、有阳光的开阔环境。

属于向阳物种,蚁丘几乎可在任何土质上建筑,尤其在充满阳光的地方如草坪、公园、牧草地及田地等空旷暖和地区。

蚁巢也常出现在腐木下,残干与树干周围,建物内或建物下方形成。

(三)危害特征红火蚁主要以螯针叮刺和口器咬伤危害植物、动物、人体。

人体被其叮蜇后会有火灼伤般疼痛感,其后会出现如灼伤般的水泡,8~24小时后叮蜇处化脓形成脓疱。

(四)红火蚁可能入侵的途径从广东、广西、湖南、包括福建上杭等地疫区进入的受蚁巢污染的带土种苗、花卉、盆景、草皮、垃圾(特别是废塑、废革等可再生产原料)、堆肥、运输工具、包装物,及其它可能传播红火蚁的物品。

(五)红火蚁入侵后的扩散途径1.主动扩散(自然扩散):自然迁飞、洪水冲散。

2.被动扩散(人为扩散):园艺植栽污染、草皮污染、土壤废土移动、堆肥、园艺农耕机具设备、空货柜污染、车辆污染等。

(六)红火蚁易发生区域1.农业环境:水稻田、蔬菜园、园艺场、花卉植栽栽培区、休耕田、农舍、竹林、养鸡厂等。

2.城镇环境:公园绿地、行道树边、绿化带、学校操场绿地、草坪、荒地、重划区空地、变电箱等。

二、红火蚁发生分布调查与监测(一)访问调查向当地居民或者经常在易发生区域劳作的人员询问是否有被蚂蚁叮咬后出现脓包等红火蚁危害症状,或者是否看见隆起高于地面呈金字塔状的蚂蚁丘等问题,每个社区或行政村询问调查30人以上。

对询问过程发现的可疑存在地区,则进一步深入重点调查其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危害情况,分析红火蚁传播扩散情况及其来源。

调查问卷格式件附表1。

(二)实地调查 1.调查地域重点调查杂草丛生的荒地、农田田埂、靠近水源的地方、堤坝、路边、村道、草坪、绿地以及房屋墙角、庭院附近的垃圾堆、公园、学校等场所。

2.调查方法每行政村或社区每类型调查地块不少于10个,每点调查面积大于50㎡,调查点要有代表性,覆盖整个村或社区。

观察有无蚁丘或沙堆状的蚁巢,记录蚁丘或蚁巢的发生区域、发生范围、发生密度及其直径和高度,并拨开蚁巢表面,观察蚂蚁是否迅速出巢和表现出很强的攻击行为。

(三)诱饵诱集监测 1.诱饵制作及诱饵投放将火腿肠或午餐肉穿于带旗子的铁丝上,再将铁丝插于地面,让火腿肠或午餐肉块接触地面。

按方格式设置诱饵,每个村庄或社区各类型地块诱饵放置点不少于10个,间距10米。

将诱饵放在蚂蚁适生区域的荫蔽处,最好放置在有蚂蚁活动的地方。

诱集时间应在没有下雨天的上午8-11点、下午3-5点红火蚁活动密集时段,一般放置30-60分钟收回。

2.观察每天观察1次,并更换诱饵,连续观察3天(雨天除外)。

对诱集的蚂蚁进行形态观察是否为红棕色,如发现可疑蚂蚁则结合对周围蚁巢以及蚂蚁行为特征等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如发现蚁巢即采集巢内蚂蚁样本。

三、样本采集与寄送在调查中如发现可疑蚂蚁,将可疑蚂蚁用70%酒精浸泡或用农药杀死,标明采集时间、采集地点、采集人。

将每点采集的蚂蚁集中于一个标本瓶中,采集可疑蚂蚁标本数量50只以上。

将样本派员送至省植物检疫站,要确保运送过程中样本的安全。

四、调查人员的要求要求调查人员为经过培训的技术人员,培训的主要内容为红火蚁的形态学、生物学特性,结合行为特点、蚁丘特征、危害症状以及红火蚁的调查监测方法和手段等。

五、调查结果处理在调查监测中,一旦发现疑是红火蚁,请立即向市农技站报告(联系电话:88703936)。

红火蚁调查记录表附表2红火蚁调查情况统计表时间:2011年10 月31日篇三:红火蚁监测技术规范红火蚁监测技术规范(试行)为规范红火蚁疫情监测工作,及时发现新疫情,准确掌握疫情扩散、分布及发生动态,特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规定了红火蚁监测准备、监测区域、监测植物、监测时期、监测用品、监测方法、疫情诊断、监测记录与档案以及监测报告等要求,适用于全国各地开展红火蚁监测。

1监测准备收集当地与红火蚁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分析,制定简要的监测计划。

2 监测区域2.1发生区重点监测发生疫情的有代表性地块和发生边缘区。

监测目的是掌握红火蚁的发生动态和扩散趋势。

2.2未发生区重点监测高风险区域,包括经过疫情发生区的交通沿线、近年来从红火蚁发生区调入高风险物品(包括土壤、垃圾、装盆用混合或有机覆盖物、干草或秸秆、其他如草皮、苗木、绿化树运载土壤的工具等任何含土壤或附着土壤的东西)的地区。

监测目的是了解红火蚁是否传入。

3 监测范围重点监测草坪、绿化带、苗圃、果园、荒地、堤坝、垃圾场、高尔夫球场、货场以及可能调入盆栽植物、垃圾、木材、肥料的场所。

4监测时期在气温为20-32℃时间段进行。

5 监测用品工具:诱瓶、扩大镜、解剖镜、挖掘工具、镊子、指形管、样品袋、标签、记录笔等;材料:酒精(95%)和诱饵(火腿肠等)。

6 监测方法6.1未发生区6.1.1 访问调查向当地居民或经常在该区域工作的人员询问是否有被蚂蚁叮咬后出现红火蚁危害的症状,是否看见隆起高于地面呈金字塔状的蚂蚁巢,近年来是否从红火蚁发生区调入过高风险物品,每个社区或行政村随机询问调查10人以上,记录可疑蚁害发生地点、发生时间。

对访问调查过程发现的可疑地点,进行重点踏查。

6.1.2 踏查结合访问调查情况进行,在调查区域内步行观察附近有无可疑的蚁丘,计划行走的路线要覆盖整个调查区域。

可用一根长80-100 cm、直径0.3-0.4 cm铁丝,拨开杂草或障碍物观察有无蚁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