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蚁防控技术方案

合集下载

关于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关于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关于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红火蚁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昆虫,它们通过组织咬伤人类和动物,并造成农业损失。

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宣传册、工作坊等形式向公众宣传红火蚁的危害和防控知识。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应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2.监测和发现:建立红火蚁监测系统,定期对可能遭受红火蚁侵害的地区进行监测。

利用专业人员和科学方法,及时发现红火蚁的存在和扩散。

3.溯源和隔离:一旦发现红火蚁,应该追溯其来源,确定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然后采取隔离措施,将受感染的区域与其他地区隔离开来,防止病毒扩散。

4.物理防治:使用物理控制手段,如喷洒农药、切割受感染物体等,来控制和消灭红火蚁。

对公共区域、农田等进行定期巡逻和处理。

5.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捕食性昆虫来控制红火蚁的数量。

引入其他具有控制能力的生物,例如食肉类昆虫和异种病毒,以实现红火蚁的生物防治。

6.合作和交流:加强国内和国际间的合作,分享红火蚁防控的经验和成果。

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专家和机构合作,共同研究红火蚁防控的最新技术和方法。

7.持续监测和评估:建立长期监测体系,对红火蚁的防控工作效果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防控措施,以确保防治工作的持续有效性。

通过以上的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可以有效地减少红火蚁对人类和农业的危害。

然而,要实施这些方案,需要政府、农民、专家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形成统一的防控力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红火蚁是一种来自南美洲的入侵性物种,在被引入到其他地区后,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和经济损失。

作为一种具有高度攻击性和繁殖力的昆虫,红火蚁对人类、动物和作物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有效的红火蚁防控工作方案至关重要。

在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中,宣传教育是首要的步骤。

公众的防控意识和知识水平对于红火蚁的防控起着关键作用。

红火蚁专项防治方案

红火蚁专项防治方案

一、背景及目的红火蚁,学名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原产于南美洲,是全球公认的100种最具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一。

红火蚁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和繁殖能力,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为有效控制红火蚁的扩散和危害,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安全,特制定本专项防治方案。

二、防治原则1.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在红火蚁发生区域,以预防为主,结合治理,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手段,实现红火蚁的持续控制。

2. 科学防控,安全高效:遵循红火蚁防治的科学原理,采用安全、高效的防治措施,确保防治效果。

3. 分级防治,重点突出:根据红火蚁的发生程度和危害程度,实施分级防治,重点突出防控措施。

三、防治对象本方案防治对象为红火蚁,包括红火蚁的成虫、幼虫、卵等各个阶段。

四、防治时间全年进行防治,重点关注红火蚁繁殖季节(4-6月、9-10月)和婚飞季节(春季)。

五、防治措施1. 物理防治(1)清除红火蚁滋生地:定期清理红火蚁滋生地的垃圾、食物残渣、杂草等,破坏红火蚁的生长环境。

(2)阻断红火蚁传播途径:加强检疫,防止红火蚁通过携带物传播。

2. 化学防治(1)毒饵诱杀:在红火蚁发生区域,投放毒饵,诱杀红火蚁。

(2)药液灌巢:针对红火蚁蚁巢,使用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灌入蚁巢,消灭红火蚁。

3. 生物防治(1)引入天敌:引入红火蚁的天敌,如红火蚁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等,控制红火蚁数量。

(2)利用生物农药:选择生物农药,如白僵菌、绿僵菌等,对红火蚁进行防治。

4. 生态防治(1)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生物多样性,降低红火蚁的生存条件。

(2)推广抗红火蚁作物:培育和推广抗红火蚁的农作物品种,降低红火蚁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六、防治效果评估1. 定期监测红火蚁发生情况,掌握红火蚁的分布、数量和危害程度。

2. 评估防治效果,包括红火蚁数量、蚁巢密度、农作物受害程度等指标。

3.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

红火蚁防治方案

红火蚁防治方案
(2)对红火蚁发生区域进行风险评估,划分不同风险等级,制定相应防治措施。
2.防疫隔离
(1)加强红火蚁疫区管理,禁止红火蚁疫区内的植物、植物产品及其他可能携带红火蚁的物品调运至非疫区。
(2)对疫区周边地区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
3.化学防治
(1)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规范进行防治。
2.保障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不受红火蚁侵害。
3.提高红火蚁防治技术水平,形成一套科学、有效、可持续的防治体系。
三、防治原则
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2.分类指导,分区施策。
3.优先采用生物、物理防治方法,严格化学防治措施。
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防治效果。
四、防治措施
1.监测预警
-建立红火蚁监测网络,对红火蚁发生区域进行全面、持续的监测。
3.强化监督检查,确保防治措施落实到位。
4.建立红火蚁防治技术指导体系,为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5.加强国内外红火蚁防治经验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
六、总结与评估
1.定期对红火蚁防治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分析防治效果,优化防治策略。
2.积极探索红火蚁防治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防治水平。
3.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防治工作进展,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红火蚁防治方案
第1篇
红火蚁防治方案
一、背景
红火蚁(学名: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原产于南美洲,是一种极具危害性的入侵物种。近年来,红火蚁在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为有效防治红火蚁,保障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质量,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5.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和借鉴先进防治技术。

红火蚁防控工作方案

红火蚁防控工作方案

红火蚁防控工作方案一、背景介绍红火蚁是一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外来入侵物种。

其疯狂繁殖、高度侵略性和剧毒的蚁液使其成为当前生态安全和农业生产的头号敌人。

为了有效应对红火蚁的入侵蔓延,制订一套科学的红火蚁防控方案势在必行。

二、红火蚁防控的目标1. 阻止红火蚁的进一步传播。

2. 减少红火蚁对生态环境和农田的破坏。

3. 保障人类健康和社会安全。

三、红火蚁防控的原则1. 综合施策: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综合施策,高效防控。

2. 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对红火蚁的监测和防控工作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3. 治理为主、综合治理:以草坪、农田、公共场所等为重点治理对象,综合治理红火蚁。

4. 防治与用药相结合:防治红火蚁除了传统的物理和化学防治方法外,也要注重生物防治。

四、红火蚁防控的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采取多种渠道、多媒体形式进行宣传,提高公众对红火蚁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2. 深入调研和监测红火蚁的分布情况和传播途径,制定科学合理的红火蚁防控计划。

3. 建立红火蚁防控的组织机构和工作队伍,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红火蚁防控的监督和管理。

4. 开展红火蚁的恶性竞争性物种调查,对主要传播物种进行防控。

5. 加强农业生产区、城市绿地和公共场所的红火蚁检疫工作,严格控制红火蚁的外来传入。

6. 推广和应用红火蚁监测技术,加强早期预警和追踪监测。

7. 采用物理防治措施,如建立红火蚁隔离带、设置隔离栏等,遏制其传播。

8. 应用化学防治方法,如喷洒杀虫剂、喷洒灭火蚁剂等,针对红火蚁进行全面防治。

9. 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如引入天敌和天敌微生物进行防治,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

五、红火蚁防控的监督和评估1. 对红火蚁防控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总结,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防控策略和措施。

2. 建立红火蚁防控档案,详细记录红火蚁的防控情况,为后续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六、红火蚁防控的法律法规支持1. 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红火蚁防控的责任和义务。

红火蚁防控技术方案

红火蚁防控技术方案

红火蚁防控技术方案红火蚁是一种入侵性的昆虫,它们以其侵略性的行为和强烈的螫刺而闻名。

红火蚁的毒液对人类和动物有害,其巢穴会对农作物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因此,开展红火蚁的防控工作非常重要。

1.监测和预警:建立红火蚁的监测系统,包括采集红火蚁标本、观察红火蚁栖息地、定期使用诱蚁剂检测红火蚁等。

通过监测和预警,可以及早发现红火蚁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生物防治:通过引入天敌来控制红火蚁的数量。

例如,引入食蚁兽、食蚁鸟等天敌,利用它们的食性特点来捕食和控制红火蚁的数量。

3.土壤烟熏:烟熏是一种常用的防治红火蚁的方法。

使用烟熏剂对红火蚁的巢穴进行熏蒸,以达到杀死红火蚁的目的。

烟熏剂可以选择低毒、高效的杀虫剂。

4.远红外探测:红火蚁巢穴可以通过红外线进行探测和识别。

利用红外线技术可以准确找出红火蚁的巢穴,进而进行定向防治,提高防控效果。

5.土壤处理:红火蚁大多在土壤中筑巢,因此对土壤进行处理是一项重要的防控措施。

可以使用含有杀灭红火蚁的化学物质的土壤处理剂,对受感染的土壤进行灭蚁处理。

6.教育宣传:通过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红火蚁危害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人们防治红火蚁的意识。

同时,教育宣传还可以普及红火蚁防治的知识和技术,帮助公众正确对待红火蚁问题。

7.团体防治:建立红火蚁防治团体,组织专业人员和志愿者参与红火蚁的防治工作。

团体可以统一规划和管理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效率。

8.法规和政策: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对红火蚁的防控进行管理和规范。

加强对红火蚁防控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防控工作的质量。

9.科研和技术支持:加强对红火蚁的科研和技术支持。

通过科研工作,了解红火蚁的生态特点和传播规律,为红火蚁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研发和推广创新的防控技术,提高红火蚁的防治效果。

10.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分享红火蚁防控的经验和技术。

红火蚁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红火蚁威胁。

总之,红火蚁的防控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加强红火蚁阻截防控工作方案

加强红火蚁阻截防控工作方案

加强红火蚁阻截防控工作方案红火蚁是一种入侵性的外来物种,会对农作物、人类健康以及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加强红火蚁的阻截和防控工作,下面提出一项方案:1. 加强监测和预警:建立红火蚁的监测网络,密切关注红火蚁种群的分布和扩散情况,并进行实时预警。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和遥感技术,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2. 加强宣传教育:开展针对农民、居民和生态系统管理人员的红火蚁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他们的红火蚁防控意识和技能。

通过传媒、宣传册、宣传片等形式,普及红火蚁的危害性、防控方法和应急措施。

3. 建立红火蚁阻截和防控体系:在重点地区建立红火蚁阻截和防控体系。

包括密切与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和社区合作,共同制定红火蚁防控计划和行动方案;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加强沟通和信息共享;设立监测点和检疫站,对进出重点地区的物品进行红火蚁检测和隔离处理。

4. 加强科研和技术支持:支持相关科研机构和高校加强红火蚁的生物学研究和防控技术研发。

开展红火蚁的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和防控方法研究,提高防控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5. 加强执法和处罚力度:建立健全红火蚁的违法行为的举报、处罚和赔偿机制。

加大对非法运输、贩卖和饲养红火蚁的打击力度,同时加强对红火蚁侵入地区的查处和处罚。

6.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积极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开展红火蚁阻截和防控经验的交流与合作。

共同分享成功经验、技术和研究成果,共同应对红火蚁的挑战。

总之,加强红火蚁阻截和防控工作需要政府、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和广大民众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预警监测、加大宣传教育、建立防控体系、加强科研支持、加强执法和处罚力度以及加强国际合作,我们能够有效防止红火蚁的传播和入侵,保护我们的农作物、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安全。

7. 增加防控资金投入:加大对红火蚁防控工作的资金投入,用于设立防控设施、购置防控装备、开展宣传教育和科研工作等。

建立专项资金,定期进行资金调度和评估,确保防控工作持续有力进行。

关于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关于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关于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红火蚁作为一种具有强烈攻击性的昆虫,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公共安全和生态平衡,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实施红火蚁的防控工作。

以下是一个关于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的提议:1. 了解红火蚁的特征和生活习性:首先,需要全面了解红火蚁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包括其喜好的生态环境、繁殖方式和攻击行为等等。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制定防控计划。

2. 建立监测网络:在重点区域建立红火蚁监测网络,通过定期的巡查和监测,早期发现和记录红火蚁的存在和分布情况。

同时,公众也需要加强自我观察,如果发现类似红火蚁的昆虫,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3.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和媒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红火蚁威胁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向公众传达正确的防控知识和技巧,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红火蚁的问题。

4. 防止红火蚁的扩散:对于已经发现的红火蚁灭巢后,需要采取严谨的处理办法,防止红火蚁的扩散。

例如,将红火蚁工作地点周围的土壤和物品等进行彻底清理和消毒,并制定合理的隔离措施。

5. 发展有效的防控技术:加强对红火蚁防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探索不同的防控方法,如化学制剂、生物防治等。

同时,促进相关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红火蚁防控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6. 支持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红火蚁的大规模繁殖和扩散往往与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关。

因此,需要加大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保持生态平衡,减少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并帮助恢复已经受损的生态系统。

7. 加强国际合作:红火蚁的防控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红火蚁带来的威胁。

通过国际合作,可以更好地控制和管理红火蚁的传播和繁殖。

综上所述,红火蚁的防控工作需要一个系统化、综合性的方案来实施。

通过加强监测、宣传教育、防止扩散、开发技术、保护生态系统等多个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红火蚁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威胁,并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红火蚁伤人预防控制技术方案

红火蚁伤人预防控制技术方案

红火蚁伤人预防控制技术方案红火蚁的预防和控制技术方案一、红火蚂蚁背景资料红火蚂蚁是一种膜翅目蚁科家蚁亚科火家蚁属成员,原产于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

它们的蚁群分工严密,喜群聚并好攻击,对周围环境生物具有强大危害。

红火蚂蚁具有极强的生态适应能力,可造成重大经济危害,并对人、畜有骚扰及叮咬损伤甚至致死性。

在美国,每年有500万人被红火蚂蚁咬伤,其中2.5万人到医院就医。

这种蚂蚁会对农牧业造成严重损失,对居民的健康危害也很大。

二、个人防护措施1.在红火蚂蚁地区劳动或其它户外活动时,穿着雨靴和手套,以防被咬伤。

随身携带类固醇类外用药物,如不慎被叮咬要及时涂抹患处。

2.发现红火蚂蚁后,不要触动,不要踩踏蚁巢,更不要用手去触摸、捉捕红火蚂蚁,应当及时报告当地农业技术部门,对其进行鉴定和处理。

3.一旦发现红火蚂蚁蚁巢,立即做出明显标志,以免人群接触,造成伤害。

三、监测1.主动监测:在发现红火蚂蚁的地区和周边高危地区,利用各级医疗机构的就诊登记,积极开展主动监测。

将红火蚂蚁伤人列入本地区监测疾病,在各基层医疗机构设立监测点,每月上报红火蚂蚁叮咬病例报告表。

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整理后,上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期汇总分析本地区红火蚂蚁伤人情况,并分别向XXX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灭蚂药安全性评价:在灭蚂过程中,监测人、畜灭蚂药中毒事件发生情况,开展灭蚂药安全性评价。

四、储备1.技术储备:成立专家组。

专家主要涉及虫媒生物控制、临床、环境卫生学、中毒等学科。

2.药品储备: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抗过敏作用,外用后能减轻充血和水肿,使瘙痒的程度和某些皮肤损害的炎性反应暂时得以缓解和消退,如皮炎平、皮康霜、肤轻松等。

五、红火蚂蚁伤人诊断主要依据暴露史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RIFA叮咬是一种棕红色的蚂蚁,具有攻击性强的特点。

在叮咬时,它们的身体会呈弓形,首尾相连。

被XXX叮咬后,受害者会感到持续性的灼热样疼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火蚁防控技术方案
1 防控目标
有效降低发生区红火蚁种群密度,扑灭新传入、小范围的疫情点,不发生恶性伤害人畜事件,不出现恶性扩散蔓延。

2 防控策略
以科学监测为基础,坚坚持防控与阻截并重,在发生区根据红火蚁发生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毒饵法、灌巢法、灭巢法等防控方法,降低种群密度,压低扩散虫源。

同时,采取有效的检疫监管措施,防止疫情扩散传播。

3 防控措施
防治方法包括毒饵法、药液灌巢法和触杀性颗粒剂、粉剂灭巢法,常用的化学药剂剂型包括毒饵剂、液剂、颗粒剂和粉剂。

3.1 加强监测
在红火蚁发生区和扩散高风险区科学进行监测布局,以面上踏查和点上诱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监测,准确掌握发生动态和扩散趋势。

3.2 检疫措施
3.2.1严格控制发生区内可能携带红火蚁的苗木、草皮、肥料等物品的调出,对确需调出的物品进行化学药剂处理。

3.2.2药剂处理方法
发生区种苗、花卉、草坪(皮)、栽培介质等物品调出前均必须经过触杀作用强的药剂(如氯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等)药液的浸渍或灌注处理。

浸渍或灌注时,其
栽培土壤或栽培介质均须完全湿润;如果是盆栽,也可以均匀施放毒死蜱粒剂、氯戊菊自旨颗粒剂、二嗪磷颗粒剂等于栽培介质内(药剂有效成份约占栽培介质之0.001- 0.0025%),施用完后洒水须彻底浇透。

在垃圾、肥料、土壤等物品调出前施放毒死蜱颗粒剂、氰戊菊酯颗粒剂、二嗪磷颗粒剂等药剂于栽培介质内(药剂有效成份约占栽培介质之0.001-0.0025%)施用完搅拌均匀,洒水彻底浇透。

3.3 毒饵法
3.3.1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红火蚁发生地点。

3.3.2毒饵药剂要求
采用氟蚁腙、氟虫腈、多杀菌素、阿维菌素等具胃毒作用的药剂配置毒饵。

要求毒饵的作用效果较缓慢,一般施用饵剂后2-6周有较好的防效为佳,达到最终杀死蚁后及其他个体的目的。

3.3.3 使用方法
可以对单个蚁巢进行处理或在发生区普遍撒施毒饵,也可以根据红火蚁的发生情况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3.3.3.1 单个蚁巢处理
对活蚁巢密度较小、分布较分散且诱饵法中工蚁数量较少的发生区进行单个蚁巢处理。

在投入饵剂时不要扰动蚁巢,在距蚁巢10cm-50cm处点状或环状撒放毒饵。

根据活蚁巢体积大小和毒饵剂商品使用说明确定毒饵用量,一般直径在20cm-40cm的蚁巢使用推荐用量的中间值,小于20或大
于40cm的蚁巢使用推荐用量的下限值和上限值。

3.3.3.2 普遍撒施毒饵
对蚁巢密度较大、分布普遍或采用诱饵法普遍诱到工蚁、但很难发现活蚁巢的发生区,采取普遍撒施毒饵法进行防治。

处理较小面积区域时可直接用手(穿戴塑胶或橡皮手套)撒播,处理较大面积区域时可用手摇式撤播器撒施。

撒施毒饵剂时要覆盖所有发生区的所有地点。

毒饵剂的用量根据活蚁巢密度、诱饵法监测的工蚁密度和毒饵剂商品使用说明确定,一般每100m2使用推荐用量的2倍左右。

3.3.3.3 综合处理.
在蚁巢密度大、分布普遍的红火蚁严重发生区域可采用单个蚁巢处理与普遍撒施毒饵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防治效果。

3.3.3.4 补施毒饵
在使用毒饵剂防治红火蚁后,经防治效果评定,对分布有活蚁巢、诱集到工蚁的地点进行补施处理。

一般采用围绕这些地点小范围点施的方法。

处理活蚁巢时毒饵剂的用量同单个蚁巢处理用处理诱集到工蚁的地点按推荐用量的下限值使用。

3.3.3.4 防治效果评定
根据有关监测、药剂防治评价标准进行防治效果评定。

防治前进行一次调查,记录活蚁巢密度、工蚁数量,防治实施后2-6周内对发生区进行全面调查1次。

3.3.5注意事项
使用毒饵剂时地表适宜温度21-35℃,地面应比较干燥,
在使用毒饵剂后6小时内无降雨,并且尽量在红火蚁活动觅食时间施用。

3.4 灌巢法
3.4.1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有明显活蚁巢的发生区域。

在红火蚁活蚁巢密度较小且明显、但对人的健康或重要设施等造成威胁、急需尽快处理的情况下,采用灌巢法防治红火蚁。

3.4.2使用方法
将拟除虫菊醋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等触杀作用强的药剂,按照其商品使用说明配制成规定浓度的药液。

施药时以活蚁巢为圆心。

先在蚁巢外围施25 - 30cm宽的药液,然后把药液直接浇在蚁丘上或挖开蚁巢顶部将药液浇灌到蚁巢中心地带,浇灌药液时尽可能使药液均匀渗透到1m以下的土壤中型使整个蚁巢湿透。

灌药操作要迅速,以减少红火蚁逃逸。

一般每个蚁巢用药液量10
20升,对较大的蚁巢
-
要适当增加用量。

在采取防治措施时用注意不要扰动蚁丘,以免惊动红火蚁,导致蚁群把蚁后转移。

3.4.3防治效果评定
防治前对发生区进行一次全面调查,防治10天后再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分别记录产活蚁巢密度、工蚁数量,并进行效果评估。

3.5 颗粒剂、粉剂灭巢法
3.5.1适用范围
适用于蚁巢明显的发生区域。

3.5.2 使用方法
采用以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等触杀作用迅速的颗粒剂、粉剂防治红火蚁时,先将药剂直接均匀地撒布于蚁丘表面及附近区域,然后立即洒水,之后每2-3天洒水1次,至少洒水3次以上。

使用量根据商品使用说明确定。

使用氟蚁腙、苯氧威、吡丙醚、烯虫酯、蚊蝇醚等具生长调节作用药剂为有效成分的粉剂防治红火蚁时,先破坏蚁巢,待工蚁大量涌出后迅速将药粉均匀撒施于工蚁身上,使用量根据蚁巢大小和商品使用说明确定,一般直径在20-40cm蚁巢使用推荐用量的中间值,小于20或大于40cm 的蚁巢使用推荐用量的下限值和上限值。

3.5.3 防治效果评定
同3.2灌巢法。

3.5.4注意事项
施用粉剂不宜在有较大风力的天气下进行,施药要快速。

3.6二阶段处理法
二阶段处理法是指先在红火蚁发生区域撒布毒饵剂。

10- 14天后再以触杀性杀虫剂或其他方法采用单个蚁巢处理法处理单个蚁巢,大面积撒施毒饵剂防治效率较高,而采用药液灌巢法,颗粒剂/粉剂灭巢法等单个蚁巢处理法速效性较强,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发挥各自长处,会得到很好的防效。

4 档案保存
详细记录并保存包括施用毒饵剂品种、数量、次数、施
药时间、防治面积、防效调查方法及调查次数、各次调查的蚁巢密度、工蚁密度、防治效果等。

5 推荐使用药剂的说明
本方案推荐的杀虫剂是经我国农药管理部门登记允许在环境中使用的。

当新的有效农药出现或者新的管理规定出台时,以最新的规定为准。

红火蚁化学防治过程中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致畸、致癌、致突变农药,推荐使用低毒、生物源农药。

6 防治注意事项
6.1 施药操作人员要做好防护防工作,避免被红火蚁蛰伤或农药中毒;
6.2在施药区应插上明显的警示牌避免造成人、畜中毒或其他意外;
6.3在公共场所、住宅区等人群活动较频繁的发生区域要注意选择使用安全低毒的药剂种类,防止对有益生物的杀伤和环境的影响;
6.4 在水源保护区、水产养殖区、养蜂区、养蚕区等使用农药防治红火蚁要注意选择药剂种类,防止对有益生物的杀伤和环境污染。

6.5 施药前要对红火蚁的发生基数(蚁巢和工蚁数量)进行调查,施药后要按照《红火蚁疫情监测技术规程》、《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149部分:杀虫剂防治红火蚁》等技术标准进行监测,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进行第二次药剂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