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基本原理

合集下载

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板块构造学说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最早由德国地质学家波多尔提出。

它的最初思想是地壳可以被划分为一系列的板块,每个板块具有独特的结构,形状,组成和运动方向。

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解释许多地壳现象,如地震,火山,岩浆活动和造山作用,它在地质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是,地壳由大规模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彼此之间移动,并相互碰撞。

在板块碰撞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地壳运动,从而产生地震,火山爆发等地质变化。

因此,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解释地壳变化的过程。

板块构造学说的认识也受到地理构造仪器改变机制的影响。

当地球上新的活动板块形成时,它们可以沿着较深的断层,如西方大裂谷,东方大裂谷和中国大裂谷流动,这些断层整个流动,以至于地形的改变,形成大型的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也受到实验室分析和地质学家的调查的影响,通过实验室分析来测量板块碰撞的速度,可以确定其准确位置,从而确定其长期的运动方向。

地质学家也可以收集当地的地质样本,调查当地的地质构造,从而更准确地研究地质变化,更加深入地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一些概念。

板块构造学说在过去数十年中不断发展,许多新的理论和新的发现都受到构造学家的重视。

在这方面,可以提出许多新的构造模型和解释,即构造过程模型、构造作用模型、构造结构模型等,它们相互作用,有助于深入理解地质变化的机理。

板块构造学说已经成为地质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与地质学的研究密切相关。

一方面,它可以解释地壳现象,如地震,火山,岩浆活动等;另一方面,它也可以解释地形的变化,如地貌的构成、断层的运动等。

板块构造学说可以更好地理解地质变化,为地质学家研究地球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使地质学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

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

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许多大型板块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移动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介绍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岩石圈板块概念、板块边界类型、板块移动和漂移、板块内构造和变形、板块俯冲和碰撞、板块构造与地球动力学以及板块构造与成矿作用。

岩石圈板块概念岩石圈板块是地球表面的大型地质单元,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

它们通常被称为“板块”,因为它们在地球表面移动并与相邻板块相互作用。

板块的尺寸可以从几百千米到数千千米不等,地球上的岩石圈可以划分为数个不同的板块。

板块边界类型板块之间的边界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1) 洋脊:这是两个板块分离形成的长条形区域,通常沿着这个区域可以找到高热流值的地带。

(2) 海沟:当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下方时,会形成深而狭窄的海沟。

这些海沟通常伴随着火山活动和地震。

(3) 缝合线:这是两个板块碰撞并融合在一起的地方,通常会形成山脉和地震。

板块移动和漂移板块在地球表面的移动和漂移是由地幔的流动和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板块的运动速度很慢,每年只移动几厘米。

板块的运动方式和驱动力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的热能、重力能和地球的自转能共同作用。

历史上的板块运动导致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气候的演变。

板块内构造和变形在板块内部,地壳和地幔的变形和构造是复杂的。

在板块内部可以观察到地壳的抬升和下沉,以及地震活动和火山活动。

这些活动主要由地壳和地幔的密度差异、地壳应力以及地球的自转等因素引起。

板块俯冲和碰撞当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时,会发生俯冲和碰撞。

俯冲是指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下方,而碰撞是指两个板块在缝合线处融合。

这些过程会导致大规模的地震和构造运动,例如山脉的形成和地壳的抬升。

地球深处的作用力和能量在这些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板块构造与地球动力学板块构造与地球动力学密切相关。

地球动力学是研究地球内部运动和演化的学科,而板块构造研究的是地球表面的大型地质单元。

这两个领域的交互作用体现在地震学、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中。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理论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理论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理论是一种较为系统和广泛接受的地球内部结构和运动机制解释模型。

它揭示了地球表面上不断变化的板块和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之间的密切关系。

本文将探索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证据支持以及其对地球科学的重要意义。

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地球壳由众多的板块组成,它们类似于一块块拼图组合而成的地质构造体系。

这些板块位于地球表面上,相对于其他板块以极慢的速度进行运动。

板块之间的运动导致地球的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的抬升。

板块运动的主要原动力是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即由地球内部的热量差异引起的运动。

板块构造理论还解释了地球上的地震带、火山带和深海槽等地质现象的分布规律。

板块构造理论的建立得到了大量的观测和实验证据的支持。

首先,通过全球地震分布的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地震带的存在。

大多数地震和火山分布在板块边界附近,这与板块构造理论的假设吻合。

其次,地球表面上的构造地貌与板块运动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例如,世界上许多山脉和地壳隆起都是由于板块的碰撞和挤压造成的。

此外,海底扩张中脊的存在也是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证据之一。

板块构造理论对地球科学的意义重大。

首先,它揭示了地球内部的运动机制,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现象。

其次,板块构造理论对于地球上的震灾防治、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了解板块运动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地震和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灾害的影响。

此外,板块构造理论也为石油、矿产等资源的勘探提供了重要线索,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利用地球资源。

最后,了解板块构造理论对于保护环境也非常重要。

通过研究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系统的复杂性,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总结来说,板块构造理论是地球科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解释了地球表面上不断变化的板块和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之间的关系。

该理论通过大量观测和实验证据的支持,揭示了地球内部的运动机制,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理论

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理论

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理论地球是一个充满了奥秘和变化的行星,而地质学正是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和内部结构的学科。

在地质学中,板块构造理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解释了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分布、地震和火山活动等现象。

本文将深入探讨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其在地质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板块。

板块是地球表面的大块状岩石,包括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

大陆板块主要由岩石组成,而海洋板块则由海洋地壳和上覆的海水构成。

这些板块并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在地球上移动和相互作用。

板块构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地球上的板块是在地幔下面的软流圈上移动的。

这个流圈被称为“软流圈”,是由高温、高压的岩浆和岩石组成的。

板块的运动主要是由软流圈中的对流引起的。

当岩浆从地幔上升到地壳时,它会推动板块向外移动。

而当板块相互碰撞时,会形成山脉、地震和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和发展离不开地质学家的努力和观察。

20世纪初,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在漫长的时间里会移动和重组。

然而,他的理论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

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杨·摩尔和扬·托普利斯重新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并通过海底地形和地震数据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证据来支持这一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它解释了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分布。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球上的大陆板块是相对稳定的,而海洋板块则是在大陆板块之间形成和消失的。

这解释了为什么大陆通常位于地球表面的中央,而海洋则环绕在大陆周围。

其次,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发生。

当板块相互碰撞或分离时,会产生巨大的地壳应力,导致地震的发生。

而在板块边界处,岩浆从地幔上升到地壳,形成火山。

通过研究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家能够预测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发生,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重要的参考。

此外,板块构造理论还解释了地球上的山脉和海沟的形成。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1. 板块构造的定义。

1. 板块构造的定义: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地质学理论,它认为地球表面的岩石层是由大面积的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彼此之间可以沿着活动边界来移动。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的移动是由地球内部的热量和压力来驱动的,这种热量和压力会使板块发生变形,并且会导致地质构造的变化。

2. 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2. 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由一系列板块组成,每个板块由地壳和地幔组成,它们以不同的速度移动,形成新的板块和新的地质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是:地球表面的板块在地壳和地幔的活动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移动,形成新的板块和新的地质构造,从而改变地球表面的地貌。

板块构造的运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拉伸、滑动和撞击。

拉伸是指板块在地壳和地幔的活动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向外拉伸,形成新的板块和新的地质构造;滑动是指板块在地壳和地幔的活动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滑动,形成新的板块和新的地质构造;撞击是指板块在地壳和地幔的活动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相撞,形成新的板块和新的地质构造。

3. 板块构造的应用: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描述地质构造的理论,它把地质构造分为一系列的板块,每个板块都有独特的性质和运动趋势。

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学家可以利用板块构造学说来研究地质构造的发展历史,从而更好地了解地质构造的演化过程。

2. 板块构造学说可以帮助地质学家分析和预测地质构造的变化,从而更好地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

3. 板块构造学说也可以帮助地质学家发现和开发新的矿产资源,从而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

4. 板块构造的优缺点4. 板块构造的优缺点优点:板块构造可以有效地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进而提高社会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它还有助于政府对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进行更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此外,它还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区的需求,以更有效地提高社会的综合素质。

缺点:板块构造可能会增加政府的行政成本,这可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总结板块构造知识点归纳

总结板块构造知识点归纳

总结板块构造知识点归纳一、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1.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板块构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指出地球表面的岩石板块是在构造力的作用下自下向上运动,导致地壳的变形和地形的改变。

2.板块的定义:板块是由不同类型的岩石组成,具有一定的面积,由于地质构造作用,板块会相对地面上下运动。

二、板块构造的形成原因1.岩石圈构造理论:岩石圈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的若干块不规则的石板受板块间的相对位移而运动,这种位移引起当前活动的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和山脉的形成。

2.板块构造与地幔对流:地球内部的地幔是流动的,地幔对流可以产生构造力,推动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变形。

3.板块构造与板块边界:板块边界是板块构造活动的主要地区,包括构造活动边界、地震带和火山带等。

三、板块构造的类型1.板块构造的分类:根据板块构造活动的性质和地质作用的特点,板块构造可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两种类型。

2.类板块构造的特点:大陆板块主要是由大陆岩石组成,其运动特点主要表现为碰撞、挤压和剪切。

海洋板块主要是由海洋地壳构成,其运动特点主要表现为拉伸、扩张和海底扩张。

四、板块构造的地质现象1.地震:地震是地球板块构造活动的产物,它主要是由板块之间的相对位移引起的地震波在地球表面传播而产生的地质现象。

2.火山活动:火山活动也是地球板块构造活动的重要产物,它主要是由板块边界处的熔岩从火山口喷发出来,在地表形成的火山体造成的地质现象。

3.山脉的形成:板块构造的运动和碰撞会导致地壳的抬升和褶皱,最终形成山脉。

五、板块构造的地球演化1.地球演化的历史: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板块构造运动之中,板块构造运动的不断发展导致了地球的地质演化。

2.板块构造的影响:板块构造的活动和变动对地球表面地貌和地壳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使得地球不断地发展演化。

六、板块构造的应用1.资源勘探:板块构造对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有一定的影响,利用板块构造的知识可以进行资源勘探和矿产资源评价。

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理论

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理论

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理论是指地壳由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板块”组成,并且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着运动和相互作用。

这一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极大地推动了地质学的发展和认识。

一、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板块构造理论最早由美国地质学家扬·米尔斯(J. Tuzo Wilson)于1965年提出。

他根据大量的地震、火山和地球磁场数据,发现地球上存在许多类似于拼图般的地块,这些地块可以看作是巨大的地壳板块。

扬·米尔斯将这些板块视为独立的地质单元,他提出了“海底扩张说”和“板块俯冲说”两个重要概念,为板块运动的驱动力和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对地球内部结构认识的深入,板块构造理论得到了更多的证实和发展。

通过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地球科学家发现了地壳与上地幔之间的莫霍面,从而确定了板块的存在和运动。

此外,地球表面的地貌和构造特征也进一步支持了板块构造理论,例如大洋中脊、地壳断裂带以及火山带的分布等。

二、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板块构造理论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原理:1. 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地球表面主要由大陆和海洋两种类型的板块组成。

大陆板块相对稳定,由厚而密集的岩石构成,而海洋板块则较薄且富含玄武岩和较轻的岩石。

2. 海底扩张:大洋中脊是海底扩张的主要地质现象之一。

板块在大洋中脊的两侧相对分离,新的地壳物质从地幔中涌出填充空隙,使得海底扩张。

3. 板块运动和边界: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导致地球上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板块边界,主要包括构造边界、转换边界和聚合边界。

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远离或靠近的地区,例如海底扩张区和海沟。

转换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滑移的地区,例如断层带。

聚合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碰撞的地区,例如大陆与大陆的碰撞造山带。

4. 板块俯冲和构造演化: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震、火山活动和造山运动等地壳变动现象。

板块俯冲是指板块在聚合边界上发生的一种运动,俯冲板块从地壳表面下沉至地幔深处,引发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

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

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

• 根据转换断层的应力状态(兼具有拉张或 挤压性质),可分为张性转换断层和压性 转换断层。 • 压性转换断层:构造变形十分强烈,往往 有软流圈物质上涌,出现火山活动,局部 可形成新洋壳。 • 张性转换断层:往往发育狭长的沟槽。
• 转换断层的形成机制: • 大陆分成两块时,新的张性破裂追踪先成的 断裂或脆弱带、或受其影响出现拉张段和平 移段,地幔物质沿拉张段上涌演化为洋中脊 ,平移段演化为中脊-中脊型转换断层(解释 赤道大西洋中脊-中脊型转换断层)。 • 原始海沟两侧的A板块和B板块各自在不同地 段上俯冲到对方之下:一侧为A板块俯冲, 一侧为B板块俯冲,消耗和增生情况的差异 导致剪切破裂和平移,形成转换断层(解释 新西兰阿尔卑斯断层)。
对于三个刚性板块 A、B、C而言,三 个板块在三联点上 的相对速度矢量和 满足: VAB+VBC+VAC=0
可据此确定板块的性对运动状态及边界类型
• 旋转极的确定: 转换断层指示欧拉纬线的走向,沿球面做 这些纬线的垂线就是欧拉经线,欧拉经线 的交点就是旋转极。 • 求板块旋转的角速度:
式中:—角速度(单位:°/a), V—线速度(cm/a), R—地球半径(cm), —欧拉纬度。
一、板块构造理论的要点
• (1)强调地球的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 —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部的塑性软流圈——的 对立。 • (2)岩石圈可以划分成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 板块是运动的。 • (3)岩石圈板块横跨地球表面的大规模水平运动 为一种球面上的绕轴旋转运动,全球范围内分离 型板块边界的扩张增生与汇聚型边界的压缩消亡 相互补偿抵消,使地球的半径保持不变。即:新 板块的增生与旧板块的消亡是相互补偿的 • (4)岩石圈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最 可能是地幔物质的对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构造基本原理
一、岩石圈、软流圈、岩石圈板块的概念
二、板块构造学的基本内容 三、板块的划分和板块边界类型 四、板块的运动 五、大洋的起源和发展阶段 六、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1、固体地球上层在垂直方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截然不 同的两个圈层:上部刚性的岩石圈和下部的塑性软 流圈。 2、岩石圈在侧向上又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等的刚性板块。 彼此间在软流圈之上作大规模水平运动。 3、相邻岩石圈间水平运动有三种类型: (1) 在洋中脊裂谷带,两板块作背向运动(离散),产 生新洋壳和海底扩张; (2) 在海沟-岛弧带位置上,两板块相向运动(汇聚), 伴随洋壳消亡或大陆碰撞; (3) 在转换断层处,相邻板块间发生走向滑动,洋壳既 无新生,也无消减。
板块构造基本原理
六十年代中期,由于海底磁异常、转换断层、深海钻探 等一系列振奋人心的发现,海底扩张说被越来越多的人承 认,大量的事实吸引着地质科学家。1967-1968 年不少的地 球物理学会召开特别会议,讨论海底扩张问题,会聚了许多 报告和论文,其中摩根(W. J. Morgen,1968),麦肯齐和帕 克(D. P. Mckenzie & R.L.Parker,1967)证明地球表面 存在着绕极旋转的板块运动;勒皮雄(X.Lepichon)进而确 定了板块边界,将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并计算了它们的旋 转极的位置和相对运动速度。至此,板块构造学说于1968年 正式诞生了,板块构造学说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论 点,还囊括了岩石圈和软流圈、转换断层,板块划分、板块 俯冲和大陆碰撞等一系列概念,在更广泛的基础上,阐明了 地球活动和演化的许多重大问题,因而也被称为新全球构造 (New global tectonics)。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4 、岩石圈板块横跨地球表面的大规模水平运 动,可用欧拉定理描绘为一种球面上的绕轴 旋转运动。 5 、在全球范围内,板块沿分离边界的扩张增生 与沿汇聚边界的收敛消亡相互补偿抵消,从 而使地球半径和体积保持不变。 6 、岩石圈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最 可能是地幔中的物质和热对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也有划分更多的方案,如将全球板块划分为 20 个。
14
(二)板块边界的类型
板块边界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接触带(“板块 边缘”指一个板块的边部)。是地球表面最重要 构造活动带。地震强烈,占总数85%。从板块间 相对运动方式来说,可以将板块边界分为三种类 型: 1、分离型板块边界 2、敛合型板块边界 3、转换边界
板块构造基本原理
一、岩石圈 软流圈 岩石圈板块的概念 二、板块构造学的基本内容 三、板块的划分和板块边界类型 四、板块的运动 五、大洋的起源和发展阶段 六、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
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
地壳 上 地 地 400km 幔 幔 C层 670km 下地幔 D层 D’ D” 2900km(古登堡面) 地 外 核 核 内核 G层 E层 4170km F层 5100km(莱曼面) 固态层 微弱横波,为稍具刚性的核内过渡层 横波波速为0,液态 为D层底部200 km速度梯度接近0 B层 A层 40km( 莫霍面) B’ 下界为150 km B” 低速层,下界为250 km B’” 下界为400 km
(一)板块的划分
2 、十二板块方案:是麦肯齐( Mckenzie et at , 1976)提出的。除美洲板块划分为北美板块和 南美板块外,其它五个板块为:
(1)纳兹卡板块:东太平洋海隆以东,智利海沟以西,加拉 帕戈斯海岭和智利海岭之间。 (2)可可板块:位于加拉帕戈斯海岭以北,东太平洋海隆和 中美海沟之间; (3)加勒比板块:位于中美海沟和西印度群岛之间(加勒比 海); ( 4 )菲律宾板块:位于菲律宾岛弧 - 海沟系与马里亚纳岛弧 海沟系之间; (5)阿拉伯板块:位于红海、亚丁海裂谷系与扎格罗斯褶皱 山系之间。
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 认为岩石圈板块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大 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板块构造学 说就是研究这种相互作用的。板块的 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其边缘部分,不 同类型的板块边界,构成了地球表面 最重要的构造活动带,板块之间的相 互作用、离散、消亡碰撞产生了丰富 多彩的构造现象。
板块运动模式
洋壳板块从中脊形成 后,地幔对流体像机器传 送带一样,川流不息的驮 载着洋壳板块向两侧运 动,到达海沟,遇到大陆 板块时,由于洋壳板块密 度大,位置低,便沿着海 沟俯冲于大陆板块之下, 俯冲的洋壳板块达到一定 深度时,即熔融,同化而 消失(故俯冲带也称消亡 带)。
板块构造基本原理
一、岩石圈 软流圈 岩石圈板块的概念 二、板块构造学的基本内容 三、板块的划分和板块边界类型 四、板块的运动 五、大洋的起源和发展阶段 六、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
板块运动 滑动面
@
一、岩石圈 软流圈 岩石圈板块的概念
在固体地球的上层,存在着物理性质截然不同 的两个圈层。下面为塑性的软流圈,上面的一层包 括地壳和地幔最上部的橄榄岩层,具有较高的刚性 和弹性,叫做岩石圈(lithosphere)。 整个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连续完整的圈层,它 被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及年青造山带几种活动带 分割成若干大小不一的块体,叫做岩石圈板块,简 称板块(lithosphere plate)。 “ 板块 ” (plate)是Wilson 1965在关于转换断 层的论文中提出的,指为活动带所分割的岩石圈构 成的球面岩板。其面积很大(数万-亿km2)。厚度 很小(百km左右)并同地球表面轮廓一致地弯曲。
三、板块的划分和板块边界类型
(一)板块的划分 (二)板块边界的类型: 1、分离型板块边界 2、敛合型板块边界 3、转换边界
(一)板块的划分
现代板块边界都是地震活动带和构造活 动带。 板块划分有不同的方案: 1、六大板块方案: 1968年法国物理学家 勒皮雄(X. Lepichon),依据地震和 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将全球岩石圈 划分为六大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 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南极洲板 块、太平洋板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