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第五章 板块构造-板块基本理论与板块划分
板块构造学说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内容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关于地质构造及其分布的理论。
它最初由美国地质学家威廉杰克逊于1960年代提出,后来被英国地质学家克拉克证实,并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
根据该理论,地表地质构造物由一系列相互连接的板块相互组合而成,其中每个板块都有自己独特的构造特征,包括岩石层、地层、地壳层、晶壳层等,因此属于不同的岩石类型和地质时代。
根据该理论,地表构造物是由地幔和地壳构成的,由于地幔比地壳温度高,因此可以把地表构造物归类为不同的板块,它们的组成由岩石结构、矿物质组成、构造模式等组成,而且这些板块之间有着相互作用,当其中一个板块移动时,其它板块随着它一起移动,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
此外,板块构造学说还提出了岩石圈的概念,即地壳下部有一个由岩石质和液态物质组成的圈,这个圈对于地质构造及陆地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另外,板块构造学说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包括太平洋板块的概念、板块交界的概念以及板块活动的概念。
在太平洋板块概念中,提出了一条赤道线,沿着这条线地壳及晶壳处于不断活动状态,从而造成板块活动,从而形成了地质构造物及其分布。
在板块交界概念中,提出了各板块之间的碰撞、滑移、结合及分裂等活动的概念,认为这些活动是形成地质构造物及其分布的关键因素。
最后,在板块活动概念中,提出了板块碰撞、滑动、结合等活动,将这些活动归类为板块交界类型,并认为这些活动对于形成地质构造物及其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新兴的理论,但是它已经被证明可以用来解释地质构造及其分布,从而为研究地质构造和探索地壳深处的构造提供了量化、可操作的研究方法。
板块构造学说同时也为解决地质构造研究中遇到的深度、大尺度和复杂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证明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把板块构造学说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已经深刻影响了地质构造学研究的发展。
板块构造学说释放了一股新的力量,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理解地球及其内部构造,从而提供了一种更准确的基础数据,便于能够预测未来的地质构造变化情况,并为地质构造研究者提供了前沿的研究方法及重要信息,使其能够解决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岩石和构造演化,火山活动,大陆演变及其后续等。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1. 引言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地球上岩石圈的构造与演化规律。
本文将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证据和主要内容。
2. 基本概念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岩石圈被分为若干个相对运动的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互碰撞、分离或滑动,导致地球表面的地震、火山和山脉等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概念包括板块、构造边界和板块运动。
2.1 板块板块是指被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岩石块体,它们的形状各异,大小不一。
地球上的板块可以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两类。
大陆板块由厚度较大的地壳组成,主要位于大陆地区;海洋板块由厚度较薄的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主要位于海洋地区。
2.2 构造边界构造边界是板块之间的边界,分为三种类型:边缘型构造边界、转换型构造边界和隐没型构造边界。
边缘型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边界,主要形成山脉和地震;转换型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滑动边界,主要形成断裂和地震;隐没型构造边界是一个板块向另一个板块下沉的边界,主要形成火山和地震。
2.3 板块运动板块运动是指地球上板块的相对运动。
板块运动分为三种类型:扩张型板块运动、挤压型板块运动和滑动型板块运动。
扩张型板块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分离运动,主要形成海洋中脊和地震;挤压型板块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碰撞运动,主要形成山脉和地震;滑动型板块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滑动运动,主要形成断裂和地震。
3. 证据板块构造学说得到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证据的支持。
3.1 地震和地震带地震是板块运动的重要表现,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边界高度吻合,进一步证实了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性。
3.2 重力异常和磁异常板块边界附近常常伴随着重力异常和磁异常。
重力异常是由于板块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的,磁异常则是由于板块运动导致地壳中的磁性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3.3 岩石和化石板块构造学说通过对岩石和化石的研究,发现了许多相同类型的岩石和化石在不同板块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证明了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性。
区域大地构造第五章 中国古板块构造概况

积熊耳群(中基性 — 酸性火山 岩)、云梦山群 3. 中部为隆起区,沉积厚度小
山东还发育基性岩墙群
? 震旦纪——三叠纪:稳定发展阶段
J
T:杂色砂页岩、泥岩、油页岩、煤
P:底部砂页岩含煤,中上部为杂色砂页岩含煤, 顶部出现湖相泥灰岩,总体属陆相含煤盆地
C2: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本溪组、太原组)
O1-2:厚层灰岩夹白云质灰岩,山西地区有石膏沉 积。总体岩相厚度稳定,局部地区为隆起。
? Pt2-3 裂陷作用期:
1. 康定杂岩之东呈南北向狭窄的裂陷带,夹 持于绿汁江和小江断裂之间
证据是( 1)活动类型的复理石建造 (2)出现双峰式火山岩建造,具碱性特征
(3)厚达巨大,达上万米。 (4)康定杂岩构造线方向为 NE-SW 向,与东 部川中陆块结晶基底的构造线方向可相接续。
2. 南韩的沃川裂陷带
证据:
(1)裂陷带北西侧为京畿地 块,南西侧为岭南地块, 两地块Ar-Pt1在岩石和构 造上具有可对比性,因此 原来两地块实为一个地块
早期:形成西北海盆,磁异常条带呈北东 ——南西向,时间
25~30Ma 晚期:形成中央海盆, 磁异常条带近东西向,时间17~23Ma
北界位置
1. 九所-陵水断裂: 任纪舜等在新出版的中国及邻区 大地构造图中以这条断裂为界,将海南岛划分为南部 的印支 -南海克拉通和北部的滇越 -华南造山系钦州造 山带,中新生代演化为特提斯构造域的印支 -燕山造 山带。
板块构造基本原理

板块构造基本原理
一、岩石圈、软流圈、岩石圈板块的概念
二、板块构造学的基本内容 三、板块的划分和板块边界类型 四、板块的运动 五、大洋的起源和发展阶段 六、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1、固体地球上层在垂直方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截然不 同的两个圈层:上部刚性的岩石圈和下部的塑性软 流圈。 2、岩石圈在侧向上又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等的刚性板块。 彼此间在软流圈之上作大规模水平运动。 3、相邻岩石圈间水平运动有三种类型: (1) 在洋中脊裂谷带,两板块作背向运动(离散),产 生新洋壳和海底扩张; (2) 在海沟-岛弧带位置上,两板块相向运动(汇聚), 伴随洋壳消亡或大陆碰撞; (3) 在转换断层处,相邻板块间发生走向滑动,洋壳既 无新生,也无消减。
板块构造基本原理
六十年代中期,由于海底磁异常、转换断层、深海钻探 等一系列振奋人心的发现,海底扩张说被越来越多的人承 认,大量的事实吸引着地质科学家。1967-1968 年不少的地 球物理学会召开特别会议,讨论海底扩张问题,会聚了许多 报告和论文,其中摩根(W. J. Morgen,1968),麦肯齐和帕 克(D. P. Mckenzie & R.L.Parker,1967)证明地球表面 存在着绕极旋转的板块运动;勒皮雄(X.Lepichon)进而确 定了板块边界,将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并计算了它们的旋 转极的位置和相对运动速度。至此,板块构造学说于1968年 正式诞生了,板块构造学说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论 点,还囊括了岩石圈和软流圈、转换断层,板块划分、板块 俯冲和大陆碰撞等一系列概念,在更广泛的基础上,阐明了 地球活动和演化的许多重大问题,因而也被称为新全球构造 (New global tectonics)。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06 第五章 板块构造-板块基本理论与板块划分

非成熟岛弧:火山岛弧是由洋壳叠覆形成的,属新 生的,无老基
底,远离大陆,其弧后为大洋地壳,如汤加弧,弧后为菲律宾海板块。
B、陆缘弧-海沟型(安第斯型)
大洋板块沿陆缘俯冲于大陆之下,火山弧为陆缘弧,而非岛弧, 岩浆弧后均为大陆壳,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间界线。
大洋中脊被东西向转换断层错开
转换断层:横断层中脊的断裂带不是一般的平移断层,而是 自中脊轴部向两侧海底扩张所引起的一种特殊断层。威尔逊
(Wilson, 1965断层
转 换 断 层
圣安德烈斯断层
转换断层形成机制
A--迪茨(1961),在提出海底扩张学
板块构造及其内涵
板块含义:岩石圈并不是连续完整的圈层, 它被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及年青造山带分 割成若干大小不一的块体,叫做岩石圈板块, 简称板块(lithosphere plate)。 板块规模:Wilson 1965提出“板块” (plate)是被活动带所分割的岩石圈构成 的球面盖板,面积大(数万-亿km2)、厚度 很小(百km左右)并同地球表面轮廓一致地 弯曲。 板块构造学说对大地构造活动的观点:认为板块
时,把洋中脊的横断裂解释为由于洋中 脊不同段扩张速度不同造成
B--Wilson(1965)认为与中脊同时形
成,其生成历史可追溯到大陆破裂的裂 谷阶段。当岩石圈扩张破裂时,断裂沿
循地块的薄弱带发生,它们在地表展布
极不规则,可形成锯齿状断裂。 在大洋拉开初期,若该断裂的某些段落 平行于板块运动方向,即可沿其生成转 换断层。
大洋型岩石圈
侏罗纪以来东部形成洋陆过渡型 (陆壳洋幔型)岩石圈
东部岩石圈平均地温梯度17-18ºC 西部仅10-12ºC
06第五章板块构造板块基本理论及板块划分

地震深度
成熟岛弧:存在老(大陆)基底,由弧后扩张、从大陆边缘分离出
去形成岛弧,其弧后一般为过渡壳(可有洋壳出现),更远为大陆块。
非成熟岛弧:火山岛弧是由洋壳叠覆形成的,属新 生的,无老基
底,远离大陆,其弧后为大洋地壳,如汤加弧,弧后为菲律宾海板块。
B、陆缘弧-海沟型(安第斯型)
大洋板块沿陆缘俯冲于大陆之下,火山弧为陆缘弧,而非岛弧, 岩浆弧后均为大陆壳,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间界线。
B、陆缘弧-海沟型(安第斯型)
C、大洋岛弧-海沟型
A、弧后盆地-岛弧-海沟型
是大洋向大陆的边缘俯冲,发育弧后盆地-成熟岛弧-海沟 (西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如:日本海-日本岛-日本海沟的俯冲边界。
海沟:洋底的一条线状凹陷; 海沟处俯冲板块弯曲,并开始 向地幔下沉;上覆板块有弧形 火山链,称为火山弧、岛弧或 大洋岛弧
活动大陆边缘
大洋板块向毗邻大陆俯冲消减的地带,代表威尔逊旋回的后 期历史;火山弧、海沟和贝尼奥夫带(B式俯冲带)三者的共 生是其基本特征。
A、安底斯型:包括:陆缘火 山弧、弧前盆地、海沟
B、西太平洋型:包括:海沟、 弧前盆地、岛弧、弧后盆地 (边缘海)
(2)碰撞型板块边界-缝合线
古大洋板块已全部俯冲消亡,两大陆直接碰撞,使两个大陆板块缝合在 一起,故又叫缝合带(suture zone)或碰撞带( collision zone) ——一陆壳板块可插入另一陆壳板块之下继续俯冲,并在继续俯冲的陆 壳内产生一系列逆冲断层,导致Si-Al壳明显增厚;由于这种陆内俯冲最 早由德国人安普菲雷尔(O.Ampferers)1906提出,故也称A式俯冲。沿 此带,地壳厚度增大,强烈变形,形成宏伟的山系,并伴有广泛的区域 变质和岩浆侵入活动,如喜山、阿尔卑斯山。
第五章 板块构造理论内容提要-行星地球

第五章地学历史上的三大论战和板块构造理论1. 水成论和火成论18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在欧洲迅速发展,对矿物原料的需求与日俱增,矿山开采和冶炼技术也日新月异,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矿物和岩石资料,促使岩石学从地质科学中分离成为独立的学科。
最早是研究火成岩,后来由于石油工业的兴起,沉积岩受到人们的注意。
当时对岩石学的研究主要是靠野外地质的肉眼观察和描述,部分地研究了岩石的化学成分,这期间积累了大量的岩石知识。
但对火成岩中花岗岩和玄武岩的成因存在着“水成”和“火成”的激烈争论。
水成论的故乡是北欧采矿中心萨克森兹堡,水成论的鼻祖是德国地质学家魏尔纳(A.G.Werner,1750—1817)。
他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对采矿有很大的兴趣。
1769年在弗莱堡矿业学校学习采矿和冶炼技术,后就读莱比锡,1771年在普兹格大学学习,1775年任弗莱堡矿业学院教授,一直到退休。
他著有《岩石的分类》和《新矿脉成因论》。
魏尔纳(A.G.Werner)认为岩石是在海洋中化学沉淀物聚集而成,还认为各岩层间的化石形状各异,所处位置上下是一定的,因此,可根据化石种类确定层位,并且他认为火山是由地下煤层燃烧而成。
玄武岩不是由火山形成,这是他的论点中最大的弱点。
“水成论”认为地球从形成后,其形态就没有发生变化过。
这和圣经中对世界起源的解释完全一致,因此得到了宗教的支持。
魏尔纳的门徒很多,其中最著名的火山学家布赫和洪宝当时就是魏尔纳等。
赫顿是火成论的代表人物,他生于爱丁堡,1749年在莱顿大学取得医学学士学位,后来努力自学地质学和矿物学,并且结识了当时有名的化学家布勒克、哲学家弗凯森和数学家普莱菲尔等学者,这些学者对他的科学成就有极大的影响。
赫顿近60岁时,在爱丁堡皇家学会上宣读第一篇火成论论文《地球论》。
由于演讲技术不高,没有引起与会者的共鸣。
十年后,他又重新整理增订发表,但与会者仍不感兴趣。
在赫顿去世5年后,他的好友数学家普莱菲尔根据赫顿的观点写成《关于赫顿地球理论的说明》一文重新发表,由于内容精彩,论据充足,赫顿的建树才得到学术界的承认。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是一种地质学理论,是用来解释陆地及海洋地壳的结构特征以及它们背
后的形成机制的理论。
按照该理论,地壳由一系列板块组成,每一片板块都是独立漂浮在
地幔之上的硬质件。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板块上有三种运动:地块的波动、辐射和反弹,
这三种运动的联合作用主要控制著地质特征的演化,特别是洋壳的运动。
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板块的碰撞乃至分裂主要由洋壳的热对流驱动,地壳的板
块可能本质上由下面这些部分组成:洋层、洋块、洋底及洋壳边界层。
当板块碰撞时,洋
壳会被推向陆壳,大量的岩浆会被板块和陆壳之间的摩擦力释放出来,这些岩浆会经过地
表流到它们周围的地区,或者再次入侵地下,造成构造变化。
通过观察地表导出板块及其相互之间的运动,科学家们发现了构成地壳的体系,主要
包括板块碰撞、劈裂或扭曲,形成的构造变形和单位原准则地质时代的更新形成中的作用。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壳上的洋壳不断的碰撞、剪切或压缩,而这些碰撞、剪切或压缩都
会导致新的地表作用,从而改变陆地及洋壳的形态和局部构造。
板块构造理论已经成为研究地球结构和动力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地幔漂移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两个词。
其重要性在于,它提出了研究地
壳的两种构造的新范式,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地质科学中的许多问题。
它也是年代划分的根
本基础,为研究地块运动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描述、定义和量化
地质运动和地质形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i et al,(2008)体波层析成像的研究认为,100km深度上, 印度岩石圈的印度岩石圈的最北端应该是在喀喇昆仑断裂
会聚型边界小结
俯 冲 边 界
A、陆缘弧-海沟型
(安第斯型)
B、弧后盆地-岛弧-海沟型 C、大洋岛弧-海沟型
碰 撞 边 界
3、转换边界(平错型边界)
是以转换断层为界,两侧板块平行边界作走滑运动,其应力 状态是剪切的,沿转换边界,岩石圈既不增生,也不消亡。 大型大陆转换断层的实例是加里福尼亚的圣安德烈斯断层。
洋壳区
中国东部燕山期(200-135Ma)岩石圈底 面与莫霍面附近岩浆源区与断层分布
中国东部燕山期(200-135 Ma)壳内岩 浆源区与断层分布
岩石圈热状态:东部与全球一致 ,岩石圈底面温度1280ºC,华北
、东北华南的深度为70-80km 深部有地热异常
正常的大陆岩石圈
陆壳增厚的 大陆岩石圈
陆壳洋幔型 (过渡型) 岩石圈
板块构造理论基本内容
固体地球上层可以划分为上部刚性的岩石圈,下部软塑 性的软流圈。 岩石圈在侧向上由一系列刚性、相对稳定的板块构成,
按照球面运动规律不断改变着相对位置
板块边界分为离散型、汇聚型和转换断层 岩石圈板块存在大规模的水平运动,大洋地壳在洋中脊 不断产生,在海沟俯冲带消亡 板块水平运动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
转换断层形成机制
张文佑等(1978)用锯齿状
断裂的发展,解释转换断层的
形成及其活动方式:岩石破裂
发育共轭剪切面-拉张形成锯 齿状张性追踪断裂-不同地貌 方向形成中脊或转换断层。
四、大洋的起源和发展
(一)大洋起源
(二)威尔逊旋回
(一)大洋起源问题
1、大洋永存说(丹纳) 大洋地壳形成于地质历史的早期阶段,大陆则是后来形 成并逐渐增生;
间相互作用是引起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板
块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其边缘,板块边界构成了 地球表面最重要的构造活动带。
板块为刚性体含义
• 板块 在很长距离内传递应力,而内部不发生明显的塑 性形变. • 岩石圈形变主要集中在边缘, 大洋沉积物基本不变形 •大陆长期漂移而形状仍可拼合,大洋中磁异常规则,
表示板块内部在运动时形变很小
相当于大洋中脊轴部,两侧板块相背离开,其应力状态是拉张。中
脊轴部是海底扩张中心,软流圈物质从这里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
岩石圈,并添加到两侧板块的后缘上,故分离型边界也是板块的增 生边界或称建设型板块边界。 地幔物质上涌之处,洋壳物质 相背运动,热流值高,火山作 用、浅源地震频发
冰岛
2 会聚型边界(Convergent boundary)
1)主动大陆边缘(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2)被动大陆边缘(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被动大陆边缘构成
1959年,希曾将北大西洋大陆边缘划分为3部分: 陆架(shelf):滨临海岸、浅水是大陆向海的自 然延伸,宽0-1300km,向海微倾斜,坡度1/1000, 陆架外缘平均水深130m,最深550m。 陆坡(slope):位于大陆架向洋侧,坡度较陡 (3-6°),宽数十-数百公里,坡度1/40—1/6, 为陆架外斜坡。 陆麓(rise):是陆坡坡脚下由沉积物堆积成的和 缓平坦坡,宽达数百-上千公里,平均坡度1/300, 常从2500-3000m水深处开始至>5000m大洋盆地。 •大陆边缘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沉积区,大陆架和陆
大洋型岩石圈
侏罗纪以来东部形成洋陆过渡型 (陆壳洋幔型)岩石圈
东部岩石圈平均地温梯度17-18ºC 西部仅10-12ºC
二、板块的划分和板块边界类型
(一)板块的划分 (二)板块边界的类型 分离型板块边界 会聚型板块边界 转换边界
(一)板块的划分
六大板块方案: Lepichon (1968)依据地震和地质、地球物 理资料,将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板块构造及其内涵
板块含义:岩石圈并不是连续完整的圈层, 它被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及年青造山带分 割成若干大小不一的块体,叫做岩石圈板块, 简称板块(lithosphere plate)。 板块规模:Wilson 1965提出“板块” (plate)是被活动带所分割的岩石圈构成 的球面盖板,面积大(数万-亿km2)、厚度 很小(百km左右)并同地球表面轮廓一致地 弯曲。 板块构造学说对大地构造活动的观点:认为板块
到1973年,这个学说基本成型,直到现在仍在继续发展。
X. Lepichon
Dan P. McKenzie
Willian Jason Morgan
Willian Jason Morgan, 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of the USA, award year 2002.
大洋中脊被东西向转换断层错开
转换断层:横断层中脊的断裂带不是一般的平移断层,而是 自中脊轴部向两侧海底扩张所引起的一种特殊断层。威尔逊
(Wilson, 1965)定义:转换断层是位移突然终止或者改
变形式和方向的断层命名为转换断层
转 换 断 层
圣安德烈斯断层
转换断层形成机制
A--迪茨(1961),在提出海底扩张学
(2)碰撞型板块边界-缝合线
古大洋板块已全部俯冲消亡,两大陆直接碰撞,使两个大陆板块缝合在 一起,故又叫缝合带(suture zone)或碰撞带( collision zone) ——一陆壳板块可插入另一陆壳板块之下继续俯冲,并在继续俯冲的陆 壳内产生一系列逆冲断层,导致Si-Al壳明显增厚;由于这种陆内俯冲最 早由德国人安普菲雷尔(O.Ampferers)1906提出,故也称A式俯冲。沿
坡上的沉积物最厚可达数公里;大陆麓上的沉积
物最厚可达10km,沉积总量超过大陆架。
活动大陆边缘
大洋板块向毗邻大陆俯冲消减的地带,代表威尔逊旋回的后
期历史;火山弧、海沟和贝尼奥夫带(B式俯冲带)三者的共
生是其基本特征。
A、安底斯型:包括:陆缘火
山弧、弧前盆地、海沟
B、西太平洋型:包括:海沟、 弧前盆地、岛弧、弧后盆地 (边缘海)
两侧板块相向运动,垂直或斜交于边界线运动,其应力状态是挤压 的,故地壳强烈变形,伴有大量岩浆活动,可形成造山带,可分为:
俯冲边界、碰撞边界两种。 (1)俯冲边界:洋-陆俯冲、洋-洋俯冲,所以称消亡 型或破坏型板块边界,又包括三种类型: A、弧后盆地-岛弧-海沟型 B、陆缘弧-海沟型(安第斯型) C、大洋岛弧-海沟型
板块边界: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接触带,是地球表面最重要
构造活动带,地震强烈,岩浆活动。 从板块间相对运动方式、将板块边界分为三种类型:分离型 板块边界、汇聚型板块边界、转换边界
全球地震分布图
全球岩浆活动分布图
板块边界类型:离散(A)、汇聚(B)和转换(C)边界
分离型(张性)板块边界(divergent boundary)
大洋板块运动
洋壳板块形成于中脊、地幔
对流体驮载着洋壳板块向两
侧运动,到达海沟,遇到大
陆板块时,因密度大,位置 低,沿海沟俯冲于大陆板块 之下,俯冲的洋壳板块达到 一定深度时,熔融消失。
板块运动和旋转
GPS测量结果
中国东部侏罗纪旋转
地块 (古地磁) 逆时针转动 20-30º 构造线 方向 转动约 45°
华南S型花岗岩面状分布的变化
J2江西北部和东部 J3浙闽西 部和广东 的东、中 部
T十万大山-长沙
J1江西中部 和西南部
K1浙闽粤 的东部沿 海地区
华南呈面状分布的侏罗纪花岗岩从三叠纪到白
垩纪,花岗岩带的分布,具有逐渐向东迁移的 特征; 向东迁移了大约420 km
岩浆 活动 微弱 的陆 壳区
岩浆 活动 的陆 壳区
中美INDEPTH深反射地震剖面发现了 印度地壳俯冲喜马拉雅下的逆冲断裂 带(MHT)(Zhao et al., 1993),KF 是否具有为印度地壳俯冲北界?
Zhao et al. (2010)S波接收函数的结果显示印度岩石圈最 远抵达金沙江缝合带附近
Science
Nabelek et al, (2008)接收函数结果认为印度地壳北界 应该是在拉萨地体里,位于IYS和BNS之间
大陆边缘类型:主动与被动大陆边缘
大陆边缘:大陆和大洋盆地之间广阔的过渡地带,即从海
岸线至深海底之间 分类:按其形态、地貌单元的发育情况及和板块活动的关 系分为:
被动大陆边缘(或大西洋型大陆边缘)
活动大陆边缘(或太平洋大陆边缘),包括:
西太平洋型(沟-弧-盆体系型)
安第斯型(沟-火山弧型)
大陆边缘类型:主动与被动大陆边缘
板块构造(二)
第六讲 板块构造
Plate Tectonics Theory
一、板块构造基本内容 二、板块划分和板块边界类型
三、板块运动
四、大洋的起源和发展 五、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
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
20世纪50年代之后,年代学、地磁学、海洋调 查以及不同学科的发现融为一体,长期困扰着 地质科学的问题和谜团逐渐拨开,引发了地质 科学的革命,建立起全球构造新框架——板块构 造理论(theory of plate tectonics)
此带,地壳厚度增大,强烈变形,形成宏伟的山系,并伴有广泛的区域
变质和岩浆侵入活动,如喜山、阿尔卑斯山。
对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带地壳结构、增厚机制、喜马拉雅断裂(MHT)的 性质以及印度板块向北俯冲的范围取得认识。
问题:自Argand(1924)提出印度大陆俯冲在青藏高原之下的构造模型模式以来,被 广泛解释碰撞带和高原地壳缩短、增厚。然而对俯冲距离、深度等一直存在争议。
12板块方案:麦肯齐(Mckenzie et at,1976)提出的,除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