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世界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规律

合集下载

地球演化历程中的板块构造及地震分布规律

地球演化历程中的板块构造及地震分布规律

地球演化历程中的板块构造及地震分布规律地球是一个变化万千的行星,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演化过程。

其中,地球的板块构造和地震分布规律是地球演化历程中最重要且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地球板块构造的形成原因、类型以及地震分布规律。

1. 板块构造的形成原因板块构造是指地球上陆地和海洋地壳相互分离,形成由多个板块组成的地壳结构。

板块构造的形成原因是因为地球的外部部分被地幔所包围,地幔是半固态流体,在地壳上产生了较大的浮力,从而形成了地震活跃的板块。

此外,板块构造的形成还与地球内部的热对流有关。

地球内部的热对流是指地球内部热量的传导与对流运动,地球热量的传导和对流运动不断改变地壳的形态和地震分布。

这种热对流运动是地震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2. 板块构造的类型根据板块边界特征和演化的时间尺度,可以将地球板块分为三种类型:边界活跃型、边界相对固定型和边界消亡型。

边界活跃型的板块是指两个板块之间存在相对活跃的边界,例如:环太平洋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等。

这些板块之间的边界区域经常发生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活动,地震分布相对集中。

边界相对固定型的板块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区域相对稳定,例如: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边界,东亚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边界等。

这些板块之间的地震活动相对较少,分布相对分散。

边界消亡型的板块是指一个板块在另一个板块下方被俯冲,最终被地幔所吞没。

例如:太平洋板块的西边界,与亚洲、南美洲板块发生的俯冲是地球上的一个典型例子。

这种板块消亡的过程也伴随着大量的地震活动。

3. 地震分布规律地震活动是地球发生的一种破裂现象,地震分布规律是地震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统计规律。

根据地震观测数据,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地震分布规律:(1)地震分布在板块边界区域更为活跃。

在板块边界区域,地壳板块之间相互碰撞,导致地壳破裂,从而引起地震。

这些地震通常表现为比较强烈的震级和频繁的地震活动。

(2)地震分布遵循某些带状特征。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理论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理论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理论是一种较为系统和广泛接受的地球内部结构和运动机制解释模型。

它揭示了地球表面上不断变化的板块和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之间的密切关系。

本文将探索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证据支持以及其对地球科学的重要意义。

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地球壳由众多的板块组成,它们类似于一块块拼图组合而成的地质构造体系。

这些板块位于地球表面上,相对于其他板块以极慢的速度进行运动。

板块之间的运动导致地球的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的抬升。

板块运动的主要原动力是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即由地球内部的热量差异引起的运动。

板块构造理论还解释了地球上的地震带、火山带和深海槽等地质现象的分布规律。

板块构造理论的建立得到了大量的观测和实验证据的支持。

首先,通过全球地震分布的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地震带的存在。

大多数地震和火山分布在板块边界附近,这与板块构造理论的假设吻合。

其次,地球表面上的构造地貌与板块运动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例如,世界上许多山脉和地壳隆起都是由于板块的碰撞和挤压造成的。

此外,海底扩张中脊的存在也是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证据之一。

板块构造理论对地球科学的意义重大。

首先,它揭示了地球内部的运动机制,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现象。

其次,板块构造理论对于地球上的震灾防治、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了解板块运动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地震和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灾害的影响。

此外,板块构造理论也为石油、矿产等资源的勘探提供了重要线索,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利用地球资源。

最后,了解板块构造理论对于保护环境也非常重要。

通过研究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系统的复杂性,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总结来说,板块构造理论是地球科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解释了地球表面上不断变化的板块和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之间的关系。

该理论通过大量观测和实验证据的支持,揭示了地球内部的运动机制,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知识点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知识点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知识点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及其与大气、海洋等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板块构造是地球科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地球上表层的板块运动和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介绍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相关的知识点。

一、板块构造的概念和发现板块构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认为地球上的地壳被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可以相对独立地运动。

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解释了地壳运动现象和地表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对于认识地球内部的构造和预测地震有着重要意义。

二、板块构造的证据1. 地震分布:地震是地壳运动的重要表现,地震分布的研究表明,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地球上特定的地震带上,这些地震带是板块边界的位置。

2. 火山分布:火山活动与板块构造有密切关系,大部分火山分布在板块边界附近,而板块内部大部分地区没有火山活动。

3. 地球磁场:地球历史上的地磁倒转现象为板块构造提供了证据。

通过对地球磁场的研究,可以了解板块的运动历史和速度。

4. 大地构造测量:利用卫星测量和地面测量等技术手段,可以测量板块的运动速度和相互作用。

三、地球板块的分类地球板块主要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两类。

大陆板块主要由地壳和部分上地幔组成,主要分布在陆地上,如欧亚板块、美洲板块等。

海洋板块主要由地壳和上地幔构成,主要分布在海洋底部,如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等。

四、板块边界和板块运动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上。

板块边界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构造边界(如地壳的互相碰撞)、转换边界(如板块水平滑动)和扩张边界(如板块之间的拉张)。

板块运动驱动了地壳的变形和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五、板块构造对地球的影响板块构造对地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震、火山和山脉的形成等方面。

板块之间的碰撞和撞击会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板块边界的相互滑动会引发地震;板块下降和熔融会导致火山喷发。

六、板块构造与人类活动板块构造对人类的生活和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幽灵岛为什么会多次出现和消失呢?
世界上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 以及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全球 平均每年发生的500多万次地震大多在这里,全球500 多座著名的活火山基本上也分布在这两大地带。
海岭
海沟
4 .大洋发展的后期,边缘古老的洋底,俯冲 到相邻的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深海沟(如环绕 太平洋的海沟)。
(2)裂谷持续扩大,海水涌入,形成狭长 的“年轻”的海(如红海)。
(3)“中年”的大洋(如大西洋),比较宽阔, 最初断裂处,上涌的岩浆形成典型的大洋中脊。
long
板块挤压(

long
使地表隆起抬升起
印度洋板块
亚欧板块
使地表生断裂
使地表隆起抬升
例如: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印度洋板块 亚欧板块
板块相向运动
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试分析 海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陆地壳因张裂 作用形成裂谷,裂谷扩大,海水涌入形成 海,并逐渐发育为大洋中脊居中的宽阔洋 盆,洋底继续扩展,俯冲潜没在大陆地壳 之下,形成海沟和岛弧链。
(1)大陆板块发生深断裂,形成裂谷(如 东非大裂谷),孕育着新的大洋。
板块相反方向运动
思考: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地理分布有何特点?
汽,随后从海底传来闷雷似的轰隆声,船随着整个海域摇摇晃晃,大约持续了20 分钟之后,“
。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个小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长高60 多米。可是,4 个月后,当一组地


第四节 海陆变迁
一、地表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 二、大陆漂移学说 三、板块运动学说 1. 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 2. 板块在不断地运动 3.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比较活跃

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初中地理知识

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初中地理知识

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知识点的认识】
火山和地震同分布在大陆板块交界处.因此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关联.火山爆发可能会激发地震,而发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发.
板块之间有三种相对运动方式:聚合、张裂与保守(错动)三种方式,所以板块之边界可分为张裂型板块边界和聚合型板块边界和错动型板块边界三种类型.聚合型板块边界是板块相互挤压的地区,在地貌上表现为海沟、火山岛弧、褶皱山脉等.张裂型板块边界是板块相互拉张的地区,在地貌上表现为裂谷、中洋脊等.错动型板块边界(保守性板块边界)是两个板块互相摩擦的地区,转换断层发育,其运动方式类似地表的走向滑移断层,面积无改变而称之为保守性.
纵观世界,有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如日本的富士山),印度洋火山地震带(如印尼地区多海啸等自然灾害),非洲东北山脉火山地震带(如乞力马扎罗山脉)三大主要火山地震带.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的认识,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多以选择、解答形式出题.
例:(2014•绥化)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是()
A.板块交界地带B.大洋底部C.海陆交界地带D.板块内部
分析: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解答: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
故选:A.
点评:地震和火山活动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地表的形态.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内部则相对比较稳定.
1/ 1。

运用板块构造学来解释地理现象

运用板块构造学来解释地理现象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刚接触地理知识直观感受强于抽象思维,地球内部发生的运动学生难以理解所以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和研究兴趣,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学生通过实验得到的知识,学的会更扎实,据的会更牢固。
难点教学方法
1.过读图,讨论,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去探索发现地球的奥秘。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导入火山,地震图片
1.首先我们来欣赏两组图面。
2.他们分别代表什么地现象(火山、地震〕
3.地球外表为什么会出现火山地震,他们都分布在哪?今天让我们运用板块构造学的观点解释相关的地理现象。
知识讲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点突破〕
[教师]课件展示教材43页图2.24。动画演示板块的运动:
(1)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由于两大板块运的方向不同(相背),使地壳板块发生张裂运动,于是亚洲和非会出现洲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大,红海也就在不断地扩张。
说明:板块交界处隆起形成山脉。
实验(2):
把一张纸,用手从两端往外拉。这时
你发现了什么现象?板块这样的别离运动会使地表产生怎么样的地形地貌?
说明:板块交界处别离形成裂缝,完全别离;形成裂谷或海洋。
小结
总结(1)、(2)便可得出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一般说来,板块内部比拟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运动比拟活泼。世界的火山,地震带集中分布在两大地带,即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世界许多山脉也主要分布在该地区,如太平洋东岸的科迪勒拉山系及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2)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由于两大板块运动的方向不同(相对),使板块之间发生相互挤压,欧洲与非洲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因而地中海也就在不断地缩小,将会慢慢消失。

世界各大洲的地震带和火山带

世界各大洲的地震带和火山带

世界各大洲的地震带和火山带地震和火山活动是全球性的自然现象,它们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的外壳被分为几块巨大的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的动力作用下不断运动。

板块与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集中分布。

本文将概述世界各大洲的地震带和火山带。

亚洲是一个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的大陆,其地震带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全球最活跃的地震带之一,它环绕太平洋边缘,经过亚洲的东部沿海地区,包括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这些地区经常发生地震,有时甚至引发海啸。

欧亚地震带横跨中亚和西亚地区,包括土耳其、伊朗、阿富汗等国家。

这些地区的地震活动较为频繁,有时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亚洲的火山带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日本等地区。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数量最多的国家,拥有超过130座活火山。

这些火山主要分布在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和巴厘岛等地区。

菲律宾也是一个火山活动频繁的国家,拥有约20座活火山。

这些火山主要分布在吕宋岛、民答那峨岛和巴拉望岛等地区。

日本是世界上火山活动最频繁的国家之一,拥有约100座活火山。

这些火山主要分布在本州岛、四国岛和九州岛等地区。

非洲的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东非大裂谷和北非地震带。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长的裂谷带,它从红海延伸至马拉维湖,途经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

这个地区的地震活动较为频繁,有时还会引发火山喷发。

北非地震带横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国家。

这些地区的地震活动较为频繁,尤其是沿着地中海地区的沿海地区。

非洲的火山带主要分布在东非大裂谷和乞力马扎罗山等地区。

东非大裂谷火山带是世界上最长的火山带之一,它包括了尼拉贡戈火山、尼拉穆拉加比火山和阿苏尔火山等。

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的火山,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非死火山之一。

此外,埃塞俄比亚的拉利贝拉火山和乌干达的穆贡达火山等也是非洲著名的火山。

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主要受板块构造和地球内部热对流的影响。

一般来说,世界火山地震带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区域:
1、太平洋环火山地震带:也称为“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世界上最活跃的火山地震带之一,它环绕太平洋洋盆,包括东南亚、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阿留申群岛等地。

2、环地中海地震带:这一地震带位于地中海及其周边地区,包括意大利南部、希腊、土耳其等地,这一地区也是世界上火山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区之一。

3、北美洲西海岸地震带:包括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等地,这一地区有许多活跃的火山和地震活动。

4、阿尔泰-喀喇昆仑地震带:这一地震带位于亚洲中部,横跨中国的新疆地区、蒙古国和俄罗斯,这里也有一些活跃的火山和地震活动。

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地球板块运动和构造活动密切相关,这些地方通常都处于板块边界、板块交汇或板块下沉的地区,热对流和岩浆运动活跃,因此容易产生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世界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规律
一:板块构造理论
● 1.大陆漂移学说
● 2.海地扩张运动
● 3.板块构造学说
1.大陆漂移学说
内容: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2.海地扩张理论
内容:该学说认为地幔内存在着热对流,变化了的地幔顶部的玄武岩熔岩物质,形成高温上升流,在大洋中脊隆起,侵入并上升涌出,遇水作用成蛇纹石化,从而形成新的大洋地壳,将原先存在的大洋地壳不断向外推移,使整个海底不断自大洋中脊向两侧扩张。

至海沟一岛弧一线受阻于大陆而俯冲下沉,又融熔于地幔中,达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长平衡,使洋底地壳在于-3亿年间更新一次。

●主要证据:印度洋洋中脊区的磁异常呈条带状,正负相间、平行于中脊的延伸方向,
并以中脊为轴呈两侧对称,其顺序与年代一致,证明洋底是从大洋中脊向外扩展大洋中脊的扩展而成;转换断层概念的提出,使岩石圈水平位移成为可能,也说明大洋中脊的扩张新生洋壳和海沟带的洋壳俯冲消减的消长平衡关系。

3.板块构造学说
内容: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地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 1.板块分类: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
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

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

● 2.主要证据:1965年,科学家运用计算机使地球各个大陆以现有的形状恰好拼合在
一起。

再者,海地地形、地震位置、火山等活跃部位都连接成为带状,于是“板块构造学说”这一革命性的见解应运而生。

●勒皮顺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块。


● 3.动力因素:板块学说认为,板块运动的驱动来自于地幔,是由地幔对流驱动的。

由于地幔受热不均,在受热强烈、温度比较高的地方,
二.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
板块边界为不稳定地带
地震几乎全部分布在板块的边界上,火山也特别多在边界附近,地壳俯冲更是碰撞边界划分的重要标志之一;可见板块边界是地壳的极不稳定地带.
●世界火山的分布:
●(1)环太平洋火山带。

有400余座活火山,其中厄瓜多尔的科托帕克希火山(5890
米)是世界最高的活火山,阿根廷安第斯山脉的阿空加瓜火山(6940米)是世界最高的死火山;
●(2)地中海火山带。

西起伊比利亚半岛,向东经喜马拉雅山与环太平洋火山带相接;
●(3)大西洋海岭火山带。

北起格陵兰岛,经冰岛、亚速尔群岛至圣赫勒拿岛,约有
近60座活火山
●(4)东非火山带。

沿东非大断裂带分布,如著名的乞力马扎罗火山(5895米)。

板块理论解释火山分布
●如果把世界火山分布同全球板块边界作一对比,可以发现二者有基本一致的规律,
火山主要分布在下述三个地带:
●一是沿着大洋中脊分布,如冰岛火山等。

随着洋壳不断产生和扩散外移,活火山逐
渐变为死火山,并密集成群对称排列于洋脊两侧。

●二是沿着大陆裂谷分布,如东非大裂谷北段曾有多期岩浆喷发活动,形成埃塞俄比
亚熔岩高原;乞力马扎罗火山(5895m)、肯尼亚火山(5199m)等都是世界著名的火山。

●三是沿着板块俯冲带分布,如环太平洋火山带及古地中海火山带,它们构成世界最
主要的火山带。

前已述及,在环太平洋板块俯冲带,一侧是海沟,一侧是岛弧火山带,其分界线称为安山岩线,它的内侧为大洋型地壳,以少含K2O的拉斑玄武岩为主;它的外侧(即靠近大陆一侧),则过渡为大陆型地壳,以喷发大量安山岩(或侵入花岗闪长岩)、火山碎屑岩为主,或喷出含K2O较多的碱性玄武岩,构成有名的环太平洋火山圈。

日本的富士山,菲律宾的皮纳图博火山,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和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等都是这一带的知名火山。

世界地震分布
地理分布——地震带
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不稳定的部位,特别是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形成地震活动活跃的地震带。

全世界主要有三个地震带:
(1)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经台湾再到菲律宾转向东南直至新西兰,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

本带是在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2)是欧亚地震带,大致从印度尼西亚西部,缅甸经中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达地中海及其沿岸。

本带是在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3)是中洋脊地震带包含延绵世界三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和北极海的中洋脊。

中洋脊地震带仅含全球约5﹪的地震,此地震带的地震几乎都是浅层地震。

板块理论解释地震分布
●地震的分布规律和成因机制,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沿着大洋中脊、转换断
层、俯冲带(贝尼奥夫带)、大陆裂谷、地缝合线分布。

(2)世界上的中、深源地震,特别是深源地震,主要分布于俯冲带倾向大陆的一侧。

(3)发生于大洋中脊、大陆裂谷的地震主要由拉张所产生;发生于转换断层带的地震主要由扭错所产生;发生于俯冲带、地缝合线的地震主要由挤压、逆掩所产生,但发生于海沟附近的地震有许多是因张裂形成。

(4)板块内部地震较少。

总结
●无论是地震还是火山,都集中分布在板块的边缘,因为板块的边缘是构造活动
最强烈的地方
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板块边界类型:俯冲汇聚、扩张、转换断层。

环太平洋地区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区,用板块理论解释这一现象
亚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了包括日本在内的火山地震带,还有海沟带,其中就有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

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了纵贯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真的是从南美到北美),还有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另一部分。

太平洋的中间不断的有新的物质喷发出来,比如包括夏威夷在内的岛基本都是“热点火山”形成的。

新的地幔从大洋中心涌出,老的地幔在板块碰撞边缘沉入地下——比如海沟,进行地球表本身的“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