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进化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的进化与环境变化

生物的进化与环境变化生物的进化是指物种在漫长的时间内,通过适应环境、变异、选择以及遗传等因素的作用,逐渐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环境变化是生物进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下面将讨论生物进化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1. 进化的机制生物进化主要通过自然选择和遗传机制来驱动。
自然选择是指适应环境的有利特征被传递给后代的过程,而不利特征则会被淘汰。
遗传机制是指基因的传递和变异,通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等方式,导致后代个体间存在差异。
2. 自然选择与环境变化环境变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
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必须适应新的环境要求才能生存下来。
例如,如果某个地区的气候变得干燥,那些能够有效获取水分的个体就更有可能生存下来,而水分获取能力较弱的个体很可能会灭绝。
这样,通过一代代的自然选择,该地区的生物群体就会逐渐进化出较强的水分获取能力。
3. 环境压力与进化速度环境压力越大,生物的进化速度就越快。
当环境变化剧烈或迅速时,生物需要更迅速地适应新的环境条件,以确保生存和繁衍后代。
这可能导致一些个体出现较快的适应性突变或进化,以满足新的环境要求。
4. 进化的时间尺度生物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历数以百万年计的时间。
例如,人类的进化历程需要经历数百万年的时间才能发展到现在的形态。
因此,对于我们人类来说,直接观察到生物进化的变化是非常困难的。
5. 环境变化的影响环境变化对生物进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环境的变化可能导致物种的灭绝,也可能促使物种产生新的适应性特征。
例如,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北极地区的生物可能面临严重的生存威胁。
然而,一些特定的物种可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通过改变生长季节、迁徙路线等生态行为来适应变化的环境。
6. 人类活动对生物进化的影响近年来,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种群的减少。
这种环境变化对生物的进化产生了负面影响。
例如,栖息地破坏导致一些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而人类活动引入的外来物种也可能对原生物种造成威胁,影响其进化的方向和速度。
环境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环境对生物进化的影响生物的进化受环境的影响生物进化是指物种在长时间内适应环境,逐渐发生的遗传变化。
环境对生物的进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如气候、地形、真空环境、食物供应等,都会对生物的遗传基因产生影响,从而推动物种的进化。
本文将从环境对生物进化的影响方面进行论述。
一、气候对生物进化的影响气候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环境要素之一。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生物物种的分布和生存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例如,极地地区的极寒气候限制了许多生物的栖息,导致极地生物具有适应寒冷环境的特殊形态与生理机制。
而炎热干旱的沙漠气候则使沙漠地区的植物进化出耐旱结构与抗热机制。
二、地理环境对生物进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对生物的进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理障碍(如山脉、河流等)会导致物种的分离和隔离。
这种地理隔离使物种在地理环境下相对孤立地进行进化,从而逐渐形成适应该环境的独特特征。
例如,马达加斯加岛地理环境的孤立性使这片土地上出现了很多独特的物种,如狐猴和变色龙。
三、食物供应对生物进化的影响食物供应对生物的进化也起着重要作用。
生物为了获取食物,会逐渐进化出适应性的结构和习性。
例如,食草动物进化出了特殊的牙齿和消化系统来适应食用植物;猛禽则进化出锋利的爪和尖喙以捕猎猎物。
四、真空环境对生物进化的影响真空环境是指地球以外的太空环境。
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研究发现,微重力和真空环境对生物的进化产生了显著影响。
在微重力环境下,无重力对生物的骨骼、肌肉和内脏器官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而真空环境下的缺氧、辐射等因素也对生物的进化产生了影响。
综上所述,环境对生物进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气候、地理环境、食物供应、真空环境等都会推动物种在适应环境中发生逐渐的遗传变化,进而形成新型的适应策略和特征。
对环境进行科学研究和保护,有助于理解和保护生物的进化过程,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多样性。
环境因素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环境因素对生物进化的影响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自然选择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因此,环境因素对生物进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在生物进化史中,环境因素一直是影响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环境因素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一、气候变化对生物进化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影响生物进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过去的500万年中,地球的气候经历了多次大规模变化,从而影响了生物的进化。
在寒冷的冰河时期,动物们为了适应寒冷的环境,演化出了厚重的毛发、更精细的耳朵和柔软的脚掌等特征。
相反,在温暖的气候环境中,动物们则发展成了更为轻盈和敏捷的形态。
气候变化还可以影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例如,极端干旱或湿润的气候条件会使得某些物种无法繁殖或无法存活。
相反,一些适应于气候变化的物种则可能变得越来越强壮,在进化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二、生境对生物进化的影响生境是指生物栖息和繁殖的环境,包括温度、水分和营养水平等因素。
生境的不同可以导致当地物种的不同进化路径。
例如,沙漠地区的植物通常会发展出更长的根系和更耐旱的特质,而热带丛林中的植物则通常更注重光合作用效率和耐受性。
生物的进化还受到生境中其他物种的影响。
同种竞争和异种竞争的存在,都会影响生物的进化道路。
这些竞争涉及到资源、控制领地以及繁殖后代等方面,从而影响种群的演化方向。
三、其他环境因素对生物进化的影响除了气候和生境,其他环境因素也对生物的进化产生着重要影响。
例如,光照、大气成分和地质活动等因素都可以影响物种的进化方向。
例如,快速移动的地壳板块加速了物种间的隔离和分化,这导致了一系列地理物种的形成。
总之,环境因素对生物进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气候、生境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变化都可以带来新的适应特征和进化路线,从而促进生物的进化过程。
这些过程和机制可以为我们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好地保护和保护这些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提供指导和信息。
生物进化与适应环境的关系

生物进化与适应环境的关系生物进化是指生物种群在漫长的时间内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来适应环境的过程。
适应环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和目标,它决定了生物如何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生物进化与适应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适应环境推动着生物进化的方向和速度。
生物进化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它并非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通过一代一代的繁殖和遗传变异逐渐积累起来的。
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种群中的个体可能会面临适应性压力,那些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环境的个体将具有更高的生存和繁殖成功率。
他们将把自己的有利基因传递给下一代,而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则可能会被淘汰,其基因也将在种群中逐渐减少。
这样,经过多代的选择,种群的总体基因组也将逐渐改变,从而实现对环境的适应。
进化的过程中,个体的适应性特征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使得物种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繁殖。
适应环境的具体因素可以是气候、食物、栖息地等。
例如,在极寒的北极地区,动物体表的颜色变浅,以便更好地融入白雪覆盖的环境中,从而更容易捕食和躲避天敌。
这种色素变化的适应性进化称为“伪装”,它使得动物具备了更高的存活率。
除了外部形态和色素的变化外,生物的行为也能够适应环境的需要。
例如,在饥饿时,动物可能会改变觅食方式和习性,以更有效地获取食物。
这样的行为适应在进化过程中也得到了优化和发展。
另一方面,性选择也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动物的性特征和行为可以通过吸引异性、竞争同性等方式来增加自己的繁殖成功率。
这种选择方式可以导致个体相互间的竞争,从而推动了更高级别的进化。
生物进化与适应环境的关系不仅体现在个体层面上,还体现在物种层面上。
如果一个物种能够适应并占领新的生态位,它将具有更大的生存和繁殖空间。
当物种分布范围扩大后,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也会减少,从而导致物种分化的加剧,进一步推动了进化的过程。
虽然生物进化与适应环境的关系紧密,但并不是所有的适应环境都能够导致进化。
环境变化必须对个体产生选择压力,才能够推动种群适应和进化。
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与进化

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与进化生物和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生物进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环境条件如气温、湿度、光照等,直接影响着生物的生存、繁衍和适应能力,进而推动了物种的演化和进化。
首先,环境对生物的选择和适应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物体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
只有那些适应环境变化并具备更好生存能力的个体,才能够继续繁衍后代。
这种选择性压力促进了生物的进化。
例如,当环境温度逐渐升高时,那些对高温适应能力较强的个体更容易生存下来,并通过繁殖将这种适应能力传递给下一代。
通过长时间的累积,这些适应高温的个体最终将成为一个新的物种。
其次,生物对环境的干预也在推动着环境的演变。
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和影响,使得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进一步引发了生物的适应变异。
例如,在某湿地环境中,当一种鸟类的数量急剧增长时,它们对食物和栖息地的需求也会增加。
这种过度利用会导致一些鸟类无法获取足够的食物或栖息地,从而导致其数量减少或迁徙至其他地方。
这种生物对环境的干预进一步改变了环境条件,推动了其他物种的适应和进化。
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还体现在协同进化中。
许多物种之间建立起了相互依赖的关系,彼此对环境的响应和适应能力成为了关键。
例如,某种花上的花蜜是一种昆虫的主要食物来源。
花蜜中的香气吸引了昆虫前来采食,并将花粉带到下一朵花中,从而实现了传粉。
花蜜提供了昆虫食物,昆虫提供了传粉服务,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
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例如花朵的形态或香气发生改变,会导致某些昆虫无法识别或吸引,影响花朵的传粉效率。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植物和昆虫可能会发生适应性的演化,进一步改变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此外,生物的进化还可以被环境中的自然选择所推动。
自然选择是指适应环境的有利基因会在繁殖过程中更容易传递给下一代,从而促进物种的进化。
环境的压力会引起生物的变异,而适应环境的个体更有生存能力,能够繁衍更多的后代。
生物进化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生物进化与环境变化的关系进化是生物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生物的进化是指在长时间内,生物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它们的形态、功能、行为等方面发生了改变。
这种变化使得生物在环境中更适应并生存下来,进而繁衍后代。
而环境变化是指地球上的自然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如气候变迁、地球形态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均会引起环境变化。
环境变化对生物进化有着直接的影响。
生物进化始终与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环境变化直接决定了生物进化的趋势和方向。
例如,过去的数百万年中,地球经历了数次气候变化,大范围冰川的出现使得生物群落发生了重大调整,其中包括了许多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灭绝和演化。
这样的气候变迁和地球形态变化,对于生物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的要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对于那些适应不了这种变化的生物物种,就会面临灭亡的危险。
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环境变化可能引起生物内部基因的变异或体细胞变异,这些变异给生物提供了新的适应性特征,使它们更有可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
例如,植物生长在高海拔地区,受到较强的紫外线和低氧气压影响,会产生适应这种环境的特殊组织结构,如矮小、密集、坚韧的外壳和根系,以及耐寒耐旱的抗逆酶等等,这些都是适应环境发生的自然进化变化。
适应是生物进化的目的。
适应即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是生物进化发展的最终目标。
生物会通过改变外形、生理机能等途径,使自身更适应环境,更适应生存和生长。
例如,北极熊以浮游生物和鱼类为主食,而这些食物在极地地区并不丰富。
因此,北极熊的口腔形态逐渐演化成适合捕捉这些食物的长而尖的牙齿和臼齿,以及达到掏食物的长度的舌头等生理结构。
竞争是驱动进化的力量。
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生物之间的竞争是驱动进化的重要力量。
竞争可以让一些更有适应性的生物趋于占优势,更容易在生存战争中胜出。
例如,在大自然中生存的食肉类动物,由于它们能够捕食猎物,更容易获得足够的能量,并快速成长长大,从而事半功倍地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
生物与环境的3种关系

生物与环境的3种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着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和发展。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可以表现为共生、拮抗和相互依赖的三种形式。
首先,共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最为密切的关系之一。
共生是指在相互关系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是互利共赢的。
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蜜蜂和花朵之间的关系。
蜜蜂通过采集花蜜为自己提供食物,同时将花粉带到其他花朵上进行传粉,促进了花朵的繁殖。
花朵则通过给予蜜蜂食物来吸引它们传播花粉,实现了共生的关系。
共生关系对于生物和环境来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它们共同演化,推动了各自的发展和生存。
其次,拮抗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冲突关系。
拮抗是指生物在与环境争夺资源时发生的竞争现象。
资源的有限性使得生物之间在群体繁殖、食物获取等方面形成竞争关系。
例如,狮子和斑马之间的捕食与逃避关系。
狮子需要捕食斑马来获取食物,而斑马则需要通过逃跑来躲避狮子的捕食。
这种拮抗关系在生物界非常普遍,通过这种竞争,生物之间不断进化,适应环境变化,保证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最后,相互依赖是生物与环境之间不可或缺的关系。
生物需要依赖环境提供的资源和条件来生存和繁衍后代,而环境则靠生物的作用来维持稳定性和平衡。
例如,森林是众多生物栖息、繁衍的重要场所。
树木提供栖息地和食物,同时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维持了空气质量的稳定。
动物通过食用植物和其他动物来获取能量,同时通过排泄物将养分回馈给环境,保持了生物圈的循环与平衡。
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是生命链条的保障,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紧密联系的体现。
总结起来,生物与环境之间有共生、拮抗和相互依赖等三种关系。
理解这些关系有助于我们认识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意识到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是生物环境的一部分,应该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和保护环境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良性关系,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生命进化的基础,也是生态系统的核心。
生物与环境之间不仅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且二者之间还形成了一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共生共存的关系。
本文将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调节三个方面来探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对于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的适应能力。
适应是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而发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改变的过程。
在不同的环境中,生物通过遗传和进化来改变体型、生理结构和行为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
以鸟类为例,它们在适应空中生活的过程中,进化出了轻巧的体型、较大的翅膀和空气动力学的形状,使得它们能够在空中自由飞行。
而对于栖息在不同水域的鱼类来说,它们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了各种不同的鳞片和鳍,以适应不同的水流和水温条件。
这些适应性特征使得生物能够更好地适应并生存于特定的环境中。
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相对应的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包括气候、地形、水域、土壤等,它们对生物的分布、生长、繁殖和存活都起到重要的影响。
首先,环境的气候条件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极地地区的极寒环境和高温沙漠地区的酷热环境对绝大多数生物来说都是极其恶劣和不适宜的。
只有少数特殊的生物能够适应并在这种极端环境下生存下去。
其次,环境的水资源和土壤质量也对生物的生态适应产生着重要影响。
河流湖泊的水质污染、土壤的酸碱度和养分含量等都会直接影响到生物的生长和进化。
例如,水体中的毒性物质会影响到水生生物的繁殖能力和生存环境,土壤中的养分供给不足会导致植物的生长受限,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调节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来实现相对稳定的进化和发展。
例如,生物通过自身的生态位和行为来改变环境,同时环境也通过资源和选择机制来干预和影响生物的分布和数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进化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是不断进化的,自有生物以来,生物就不断地变化着;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细菌到哺乳动物,从海洋生物到陆地生物,它们都是不断改变着。
然而,物种具体是如何进化的呢?最有影响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生物进化主要是因为自然选择的结果,基因突变为它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控制生物进化的方向。
生物进化与环境存在一定的关系,而构成环境的要素—环境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等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环境因子有着五大特点:综合性、非等价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限定性、直接和间接作用性。
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子都有耐受范围,生物只有在耐受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一旦超过生物在某一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生物就会受到影响。
而且同种生物在不同发育时期对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是不同的,其原因是生物在不同的发育时期它的发育情况、基因的表达情况等都不同,从而使生物对外面环境的需求、耐受能力发生变化。
对于同一种环境因子,不同种类的生物其耐受范围也是不同的,其原因是每一种生物都有不同与其他生物的结构、生物特点。
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地耐范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其他生态因子的影响。
这也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可能。
长期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生物,它们的遗传结构和特性受到这个地区生态因子的影响,并产生很好的适应性。
但当环境条件改变,或迁居到一个新的地方时,它们的遗传结构和特性就会受到新的环境因子的影响,如果能忍受环境条件的变化,生物就会产生定向的诱导变异,由不习惯到习惯,并逐渐在新环境里顺利生存下来;如果不能,就会从时间长河中被淘汰掉。
在植物的进化中,由于地壳的运动,一些海洋地区变成了沼泽、陆地,生存于这些地区的水生植物会在陆生环境的诱导下自组织产生适应于陆地环境的性状特征,并不断发展进化,形成陆生植物。
水生植物向陆生植物的进化,并不是一开始就完全脱离水环境的,而是生活在半水生半陆地的沼泽中,逐渐脱离水环境甚至适应干旱环境。
同时许多旱生植物的叶子很小甚至缩小成针刺状,而根系发达。
仙人掌的叶子在干旱的沙漠中渐变为刺状,减少水分的蒸发,保存水分,同时依靠肉质茎进行光合作用。
生活在沙漠中的豆科植物骆驼刺,地上部分只有几厘米,而地下部分可以深达十几米,根系覆盖的面积达六七百平方米,发达的根系是旱生植物增加水分吸收的重要途径。
会飞的昆虫由于某种原因定居到海岛上之后,新的环境会改变它们的生长发育,最终形成独特的物种。
大风、恶劣的气候、潮湿的环境、新的食物、光照的变化都可能会导致昆虫翅膀的生长发育发生障碍,形成残翅或无翅的昆虫,这种影响持续存在最终使昆虫的翅膀趋于退化消失。
非洲马德拉岛上的甲虫翅膀发育不全或退化消失,应该就是这样形成的。
当人类穿上衣服、使用火之后,人类抵御寒冷的能力就在一代一代的退化,抗寒性逐渐降低,表现为与此功能相关的一些性状特征发生变异,如体毛、皮肤腠理、皮肤脂肪厚度、皮肤毛孔等。
而且,这些组织器官的变化还会进一步诱导其它组织器官生长发育的变化,如肺脏、血管、体液调节系统、神经调节系统等。
在人类的进化中,一系列的进化特征很明显都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如人的大脑、寿命、身高、牙齿和体毛等,这些特征的进化是在自然环境的诱导刺激下再经过人类自身生长发育的重新调整而完成的。
这些都说明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的进化又与物种的形成存在一定的关系。
生物进化是指生物在不断地变化着,它的遗传结构和特性也不断地变化着,当生物遗传结构和特性与其他生物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时,新的物种就会出现。
生物进化是通过繁殖而体现的。
同一物种的个体可以互配生育,产生有繁殖力的后代,不同物种生殖隔离。
物种是进化单位。
任何一个物种在作为祖种进行系统发展中总是沿着纵横两条道路而展开的。
开始是从少变多的渐变,当渐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量变,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质变,最终造成物种的形成。
物种的形成主要被接受的是地理物种形成学说,物种形成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地理隔离、独立进化、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
在地理物种形成学说中,地理对物种的形成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使种群分离开,从而各自独立地进化,适应各自的特殊环境,最终造成物种的形成。
在物种的形成中,隔离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新物种形成必不可少的,使种群间的基因库不能相互交流。
根据物种形成所需的时间和中间阶段的有无,可分为渐变式特种形成和量子式物种形成;渐变式物种形成方式是通过群体变异形成的,通过各种处境因素的影响,从而阻止种群间基因的交流,促使种群间遗传差异增长,最后达到种群间完全的生殖隔离各新种形成。
在正常情况下,通过这种形式新物种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无数代的演化,才能形成新的物种。
量子式物种形成方式主要在植物界中,就是远缘杂交通过染色体加倍后形成异源多倍体新物种,这种形式主要是通过人为的方式产生的,与自然环境关系不大。
但人为的影响同样是环境的影响,所以它也是环境对生物进化的一种形式。
环境引起生物变异,但有些生物变异可以遗传,有些生物变异不可以遗传,生物的变异性状是否具有遗传性根本该变异性状是否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就是是否适应环境。
杂交育种是培育品种的一个重要方法,所得的品种具有很多明显的优势性状,表现为器官发达、产量增加、抗性增强等,我们称之为杂种优势。
杂种优势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不稳定性,很多杂交品种在杂种二代就没有任何优势性状可言。
杂种优势之所以不能稳定遗传就在于它的优势性状与自然环境是不协调的,自然环境会诱导它自身的遗传物质系统重新组织,导致优势性状消失。
生物的变异性状是否具有遗传性不在于是否发生在DNA分子水平,即使是生物的变异性状发生在DNA分子水平,相应的性状只要不与环境相协调,也会由于自然环境的诱导作用而使相应的基因发生沉默,从而使变异性状不能遗传给下一代。
某一物种迁移到某一寒冷的环境中后,该物种的抗寒机制会得到加强,同时表现出相应的抗寒特征,该物种长期生存在寒冷的环境中,相应的抗寒特征就可以遗传,也可以说物种的抗寒特征与环境的寒冷是相协调、相统一的。
非DNA分子水平的生物变异只要与环境相协调,也是会遗传给下一代的。
物种的性状是否具有遗传性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某一变异性状在这一段时期内具有遗传性,在另外一段时期内由于环境发生变化就不能遗传了。
类人猿在进化成人类之前,生有长长的尾巴,厚厚的体毛,巨大牙齿,这些性状都与其当时所处的环境相协调,故而能够代代相传,具有遗传性。
当生存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这些性状与新的生存环境不协调,就会在新环境的诱导下发生变异,这些本来具有遗传性的性状就不再具有遗传性了。
生物性状的遗传讲的是不变,变异讲的是变化,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
任何一种性状都可能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异,故没有绝对的遗传。
前面讲的主要是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的活动同样也会引起生物进化。
当今人类社会的活动对生物进化起着越来越强烈的干涉作用,人类通过其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会影响或改造生物,使物种进化处在一个非常不稳定的环境中,其进化的方向、时程、决定因素都是无法分辨和预测的。
虽然自然选择学说强调了物种进化过程中是由自然选择控制,但作为活的生命形式,个体在任何时候都有维持一定秩序,它除了对自然的选择压力消极承受外,还有不断适应环境的能力。
所以环境引起生物变异,变异经过不断的积累、变化,从而使新物种的形成,最终促使生物的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