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活跃的儒家思想
2015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27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2015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27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知识诠释思维发散一、宋明理学1.三教合一(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①中国本土化。
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2)隋朝,儒学家提出“②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唐朝实行③三教并行政策,使得儒学正统地位遭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
2.程朱理学(1)北宋时,形成了以④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又以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称为“程朱理学”。
(2)程颢、程颐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二者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二程”还提出“⑤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3)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⑥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编著了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⑦四书章句集注》。
(4)评价: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3.陆王心学(1)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⑧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其学说被称为“心学”。
(2)明朝中期以后,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这一学派也被称为“陆王心学”。
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在认识论上,他提出“⑨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易错扫描】(1)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虽然一个认为要格物致知,一个认为要内心自省,但是都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
两者的实质是相同的,都属于理学的范畴,只是方法不同而已。
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而心学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属主观唯心主义。
(2)理学在宋代不是主流思想。
理学真正成为主流思想是从元代开始的。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2021·河北唐山模拟)李贽的祖、父两辈都是商人,因而 他自幼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较少;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是 东林党人,被阉党迫害致死,这使黄宗羲受到很深的刺
激。这说明这一时期的儒学新思想( B) A.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 C.反映了市民阶层价值取向 D.是对祖辈政治思想的继承
(2013·江西九江二模·28)王夫之说,“无理则欲滥,无欲则理亦 废”“倘以尽己之理压伏其欲,则于天下多有所不通;若只推 其所欲,不尽乎理,则人己利害,势相扞格,而有不能推”。 与这一观点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B.“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1.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略)
(1)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反对绝对 权威,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2)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 展。① 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② 高 度评价改革家,肯定农民起义。 (3)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利益是“自然之 性”,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 (4)阴阳本源:提出万物皆源于阴阳二气,而不是天 理,否定了理学的理论基础。
(2)影响 “经世致用”是一种反理学思想的一种儒家思想潮流。“经世致用” 思潮将学术研究变成了“实学”,使明清之际的学术文化研究取得前 所未有的巨大成就,甚至可与先秦媲美。“经世致用”之学的务实革 新、求真求是的学风和“经世”爱国的优良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2021·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顾炎武认为“今之所谓理学,
顾炎武(1613-1682),江苏人,明末清初儒学思想家、 诗人。青年时曾参加抗清武装斗争,他学识渊博,对 经史百家、天文地理、国家典制、郡邑掌故等都有研 究,其诗堪称清诗冠冕。他能文能武,却不走科举之 路,明、清朝廷多次请他做官,他都坚拒。他为人刚 正,重视做人的品德修养,且擅长理财,他在山西创 办的票号钱庄经营成绩卓越。他大力批判宋明理学, 提倡“经世致用”,主张理论为现实服务,以经学济 理学之穷。顾的学术主张和爱国主义精神颇受近代资 产阶级民主主义知识分子的称赞。北京报国寺西侧有 其祠堂。主要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肇域志》
列举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特点

列举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特点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可以从政治、社会、教育和文化等各方面进行探讨。
以下将详细介绍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几个主要特点。
一、思想主流的提倡传统儒家思想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传统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所提倡和推崇的主流思想。
“儒家”一词本身便是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明朝时期将儒家作为朝廷官学(太学)的正式教科书,并加以强调和发扬,清代更是将儒学视为官方政治信仰。
二、以程朱理学为主导的儒学思潮明清之际兴起的程朱理学成为明清儒学的主流。
程朱理学主张追求“天理”,指导人的实践行为。
理学将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相融合,以《大学》、《中庸》为核心著作,强调天人合一、大同世界的观念。
这一学说提出了“性即理”、“格物致知”等思想,将人类的智慧和道德归结为“性”的追求,强调“致良知”和“明心见性”的过程。
程朱理学在明清时期对政治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重视政治伦理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对政治伦理的探讨成为重要内容之一、儒家思想倡导君主和臣民之间的和谐关系,政治伦理是维护宗法秩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明朝经历了农民起义的频繁,清朝则为清兵入侵,这些战乱使得社会秩序不稳。
儒家思想试图通过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塑造廉洁、仁爱、公正的君主形象来维持社会的安定。
同时,儒家思想也重视居民的忠诚和奉献,对民众教化的要求也相对严格。
四、注重教育和学术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对教育和学术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巅峰。
科举制度是明清政治制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思想在明清时期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科举考试形式的变迁、考试内容、制度等方面均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此外,儒家思想提出的“读书为学,以治学为重”的口诀,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提倡广泛涉猎儒家经典著作,让人通过修身养性达到实践的境地。
五、继承和创新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不仅继承了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也对其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明代儒家学术界以王阳明的心学为代表,提出了“即心即性”、“知行合一”等重要思想,突出了心性的重要性和个体人格的培养。
高中历史-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 顾炎武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 于率兽食人,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 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对此理 解不正确的是
A.君主国家与民族的兴亡含义不同
B.改朝换代只与既得利益集团有关
C.由于阶级属性不同,君臣与老百姓在民族兴亡问题 上是对立的
D.顾炎武具有民主思想
② 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吃饭穿衣即人伦,反 对空谈仁义道德,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二、何处起风雷?
(一)风雷一:李贽
结合绿导,概括: 李贽的主要思想观点。
③ 承认人的私欲,要求个性解放,批判道学家 “存天理,灭人欲”。
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 彘。 ——《续焚书·三教归儒说》
二、何处起风雷?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循天下之公”。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 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 民之生死,公也。
——《读通鉴论》
• 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 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 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 一代足矣。”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
一、何故起风雷?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思考: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
②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而统治者厉行重农抑商,阻碍商品经济 进一步发展。
一、何故起风雷?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思考: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
③ 思想:宋明理学僵化,空谈义理, 不求实际。进步思想家要求摆脱 思想束缚,实现个性自由。
命,试之国计民生,无些生益处,此只谓之嗜好,不可谓之
学。”这番话表明作者( )
A.呼吁挽救民族危机
B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材料:“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 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一姓之 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材料:“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 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 大公哉!
(1)批判“孤秦陋宋”,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 下当作私产,须循天下之公(批判君主专制)
经济正统观念:重农抑商
思想正统观念:儒学正统(宋明理学) 社会稳定;民族融合; 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一、明清儒学活跃的背景: 明朝中后期:李贽 一、活跃表现 明末清初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唐甄 三、明清之际民主思想的影响
一、明清儒学活跃的背景: 1、政治: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4、思想: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阻 碍思想更新
“八股文” 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使得儒家的学说完 全成为求取利禄的敲门砖。朱熹等人的学说核心“忠 君”,科举完全成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这在使 读书人思想僵化的同时,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 路。
5、外部:西方文化传入(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 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使中国的少数士大夫开始认识到西方学 问之中有其优于中国之处,但这并未造成中国人对于中西学的基 本高下看法有所改变。
(1)“众治”来取代“独治”,反对君主专制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 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 其君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 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2)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亡国”: 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变更。 “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 民族的命运。
1.思想主张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材料二 史论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离儒家思想道路,却将儒家政 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 若以为其所定仍与“现代”不谋而定其为无新见,则 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绎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 纬度》 (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 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
得主导地位的原因
①思想内核: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 ②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入世) ③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地 调整。
《焚书·答耿中丞》说:“夫天生一人自
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
终不得为人乎?故为‘愿学孔子’之说
者,乃孟子之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憾
贞节牌坊——从青春到坟墓的漫长 苦守,一个女人终身幽禁的证明。
1723—1777)
---
其人 酷
谁死 吏
怜于 以
之法 法
?, 杀
戴 震 (
犹人 有, 怜后 之儒
者以
。理
死杀
于人
理。
,
预习检查 下列资料叙述的是哪一位思想家的?
成于康熙二年的《明夷待访录》,批判封建君主专 制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弊端,提出“有
1.(37分)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
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身亡。阅读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事非
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
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真人……
1.4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2、顾炎武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
也”“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
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 以
下选项符合材料信息的是
A.反对君权
B.主张分权
C.提倡天赋人权
D.提倡法治
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 想家,他们的思想实质上是
A.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B.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C.前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复兴 D.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明夷待访录》
批判君主专制,呼吁君臣平等
黄宗羲
材料三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 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 其非是于学校。
——《明夷待访录》
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 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 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 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录》
7、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下列
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①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 ③位卑未敢忘忧国 ④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
责焉耳 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6.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梁启超说:“他
的政治理想,从近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平平无奇,但
三百年前——卢骚《民约论》(即卢梭《社会契约
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
文化之一高贵产品。”他评价的是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B.朱熹的《四书章句集
注》
C.李贽的《焚书》
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新)

【学习延伸】
• 近代戊戌变法的主将梁启超,以“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为警句自勉。他以忧国忧民的精神,参与发动了 维新变法运动。结合史实,查找资料,谈谈顾炎武和 梁启超为什么有同样的感受。 • 解题关键:了解顾炎武和梁启超的思想共性。 • 思路引领:从顾炎武和梁启超生活的时代背景入手, 认识他们的思想感受。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课程标准】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 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 学思想的发展。
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 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 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 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 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 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 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 乃至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 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 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本课教材围绕这一主题,分别介绍了李贽、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这四位进步思想家。
7、顾炎武所说的亡国与亡天下是一回事吗? 亡国: 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变更。
亡天下: 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 族的命运。
8、顾炎武对后世学风影响最大的主张是什么? 经世致用
9、为什么说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具有划时代意义?
启迪人们的思维方法
10、以下材料反映了三人怎样的经济思想?
材料一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 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财计三》 材料二 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 主张在雁南、雁北发展纺织业,在西北山泽地区开矿 产,在东南沿海能市舶,发展海外贸易。 材料三 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王夫之《黄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二、明清活跃的儒家思想
2.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
• ①生平:抗清、著书 • ②进步思想: • 1、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主张限制君权,保证民权。
• ③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 ④评价:抨击封建君主专制,推动反专制斗争。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李贽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明 政治上:封建制度腐朽,社会矛盾尖锐
清 时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期 思想上:理学家将孔子奉为神圣,实行思想
专制
2.明朝“第一思想犯”李贽个人经 历
明朝“第一思想犯”李贽
李贽,号卓吾,福建泉州人。 明末进步思想家。青年时代生活 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 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 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78岁 时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 迫害致死(于监狱割喉自杀而死)。著作被列 为禁书。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 “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著作有《焚书》 《藏书》等多种。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
途者,盖皆本农也工。商” 皆本
——《明夷待访录 ·财计三》
抨击君主专制独裁 ,对以 后反专制斗争起到了极其重 要的意义。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顾炎武生平
顾炎武(1613—1682),号亭 林,江苏昆山人。年轻时参加“复 社”反宦官斗争。清军南下,参加 当地的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遍 游各地,搜集材料,尤致力于边防 和西北地理的研究。顾炎武学问广 博,对经史子集都有深入的研究。 晚年拒绝清政府的征辟,专志经学 的研究。著有《日知录》《天下郡 国利病书》等著作。
2.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 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
为客,凡天下反之对无地君而主得专安宁制者,为君也。
其未得之(指君主未得天下)也,屠毒天 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其既得之 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 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 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 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 黄宗羲简介
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浙江宁 波余姚人。其父黄尊素为明末东林党 名士,被宦官魏忠贤陷害致死。黄宗 羲成年以后加人复社,坚持反宦官斗 争,险遭杀害。清兵南下,他召募义 兵成立“世忠营”,武装抗清。明亡 后拒绝清廷征召,隐居著述。主要著 作有《明夷待访录》等。
的要求。
阅读材料
材料一: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 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 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答耿中丞》 问:《焚书·答耿中丞》反映了李贽的什么思想?
反映了李贽反对将孔子神圣化
阅读材料 材料二:李贽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尧舜 同普通人一样,每一个人都是圣人。种地、做生意,一 切谋生活动,都是普通人的物质利益,这些就是道。 李贽还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 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谓圣人不 欲富贵,未之有也”。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纲常礼教的 道学先生,也不过是借理学这块敲门砖来为自己谋取高 官厚禄罢了。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二、明清活跃的儒家思想
4.王夫之——唯物思想
• ①生平:抗清、著书 • ②进步思想:
问:上述两段文字主要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观点?
李贽主张人们应该有平等地位,反映了他反对封建等 级制度和封建特权,尊重普通人的利益和地位;
他提出人皆有私,揭露道学先生的虚伪,反映了其反 对宋明理学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和对纲常礼 教的揭露、批判。
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 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 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新的 社会阶层的要求。
第4课
【学思之窗】
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 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答案提示:对我们学习的启发是:首先在脚踏 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 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
பைடு நூலகம்
一、本课测评
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提示: ①“天理”是万物的本源。 ②人伦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都是 “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 ③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通过探 究万物,更好地理解天理,从而达到明 德之善的目的。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 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顾炎武《日知录》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 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臣肉 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矣。”
——顾炎武《日知录》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王夫之生平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二、明清活跃的儒家思想
3.顾炎武——经世致用
•①生平:弃科举,探救国 •②进步思想:
•经世致用(实践求真知,解决现实问题) •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③代表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④评价: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2、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
主张“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 衡阳人。1644年,清兵入关,王夫之 和友人一起在衡山起兵抗清。兵败, 逃到广东肇庆,效力于南明桂王政权, 对桂王政权里许多人结党争权深表不 满。不久,他见大势已去,辞职还乡, 长期住在湖南湘西苗瑶山区。晚年隐 居在衡山石船山麓,努力著述,人称 船山先生。著作现存《船山遗书》288 卷,还有一部分已经散失。
古刻本《焚书》书影 今版《焚书》书影
《藏书》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二、明清活跃的儒家思想
1.李贽——离经叛道
• ①性格处事:不羁,异端 • ②进步思想:
• 反对将孔子和儒家经典神圣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
标准。
• 批判“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③代表作:《焚书》《藏书》 •④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