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标志,它以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和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为基础。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庞大的文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以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个时期,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古代华夏族群在此时蓬勃发展,形成了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利用经验。
早期的中华文明主要表现为农耕文明,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在农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定居生活和社会组织。
二、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华文明在起源之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历史时期,中华文明达到了辉煌的巅峰。
夏、商、周等朝代的兴衰交替,形成了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制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文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兴起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中华文明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还表现在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
中国古代的文学、哲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极具特色,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扩大了人类的知识和交流范围。
三、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中华文明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作品如《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著作以其独特的思想理念影响了世界各国。
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传统产品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
中华文明的发展还对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亚诸国的文化、文字、宗教等方面都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例如,日本的汉字写作系统就源自中国,韩国的礼仪制度也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启迪。
中华文明不仅为世界文明增添了独特的色彩,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宝贵资源。
简述中华文明的起源

简述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可以指古今中国人所创造的一切文化成果,包括物质和精神成果,其中中华人是中华文明的主体。
本文所谈的中华文明仅指古今中国(含非大一统中国和大一统中国)国家历史,包括口传历史(即所谓史前史)和文传历史,这涉及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国家性质(也可以说是形制)的演变。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生命力最顽强的人类文明之一,中华文明还是从古至今唯一延续不断的、古老又年轻的文明。
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演变,对于我们坚定文化与文明自信及理论与道路自信,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中华黄帝帝国开国始祖轩辕黄帝一、中华文明起源于中华上古时代中华文明即中国历史,起源于中华上古时代,即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距今有五千多年到一万年左右的历史了,其中九千年以前的历史,也可以归之于远古时代。
从中文字符(汉字)“或”即“国”的本字之本义可以推知,原始国家含义和构成并不复杂:原始国家就是指有军队武装保卫的人口所组成的区域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成国家的其它要素,如政权中枢和政治核心及国号特征、国都所在、人口的多少和部族与民族的构成、国界乃至疆域的大小、财富的多寡、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等等,都是构成国家文明的重要因素和发展进步因素,但都不是最初要素。
西方主流学界之所以不承认中华文明中夏朝的存在,更不承认中华黄帝帝国的存在,主要理由是迄今没有提供相关的文字历史和国都、宗庙遗址、大型青铜器等予以证明。
我认为这是对人类文明史探源的误导,是把成熟国家的标准强加在原始国家头上,是对人类原始国家文明的忽视。
中华上古时代文明是中华人类筚路蓝缕,艰难开拓,从远古野蛮时代经跨越式发展而开创的崭新时代文明,是在亚欧大陆东部(以东亚、中亚、北亚、南亚各一部共同构成)广阔的大陆和半岛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东方东部文明。
中华上古原始文明是随着第四纪冰川时代和大洪水泛滥期的基本结束而逐渐出现的,这和古印度河文明、古西亚两河文明、古埃及尼罗河文明等产生的地理背景都有相似之处(后来的古希腊海洋、海岛与城堡文明,波斯、蒙古等游牧文明,都是强大的次生文明)。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连续的文明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史前时代。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经历了多次兴起、变迁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和社会制度。
本文将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主要特点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史称“八千年黄河流域文明”。
当时,黄河流域的部落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农业聚落,人们开始从事粮食种植和手工艺制作。
这些聚落之间通过贸易和交流联系,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互相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个较大范围的共同文化体系。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三皇五帝时期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萌芽阶段。
尧、舜、禹等统治者在这个时期出现,他们致力于发展农业、改善社会秩序,并制定了一些基本的礼仪制度。
这些措施为后来的政治和文化体系奠定了基础。
二、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多个方面:1. 农耕文明中华文明的发展与农耕密切相关。
在古代,农耕是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人们通过耕种土地获得粮食,建立起农业经济基础。
农耕文明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定居聚落的形成,同时也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和伦理道德体系。
儒家思想主张尊重家庭、尊重长辈、尊重传统,提倡仁爱、义务和忠诚。
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东亚地区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家族和家庭的重要性在中华文明中,家族和家庭一直被视为社会组织的核心单位。
家族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人们尊重祖先,重视家族的传承和血脉相传。
这种观念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持续到现代,家庭的稳定与和谐被看作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
三、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中华文明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其中几个方面的体现:1. 文化传播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语言、文字和文化体系,通过丝绸之路和其他方式向世界传播。
中国的儒家思想、佛教、道教等信仰在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和影响,塑造了这些地区的价值观和社会伦理。
七年级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文明起源时期所形成的思想观念、文化艺术等,为后世中华文 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和源泉。
对世界文明贡献及意义
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中华文明起源时期所创造的汉字、四大发明等,对世界文 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对世界文化的交流
中华文明起源时期所形成的开放包容的文化传统,促进了 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长江流域文明发祥地
1 2 3
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
长江流域地势复杂,气候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 资源和水利条件,为古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独特 的环境。
古代文化遗址
长江流域也发现了许多古代文化遗址,如良渚文 化、河姆渡文化等,揭示了长江流域文明的悠久 历史和丰富内涵。
长江文明的特点
长江文明以稻作文化为特色,注重水利建设和商 业交流,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信仰、艺术风格和科 技成就。
商朝时期,农业生产已经成为主要的 经济活动,同时畜牧业和手工业也有 一定的发展。商业活动开始萌芽,出 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
周朝分封制与礼乐制度
分封制
周朝实行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 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 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的统治,扩大了疆域 ,同时也为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 埋下了伏笔。
03
中华文明起源时期所形成的“大一统”观念,为后世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对后世经济文化发展影响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中华文明起源时期所形成的农耕文化,为后世农业经济的发展提 供了重要的技术和经验支持。
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中华文明起源时期所创造的手工业技术和商业贸易,为后世手工业 和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东南文化区 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菘泽文化——良渚文化
河 姆 渡 文 化 骨 耜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河 姆 渡 文 化 陶 猪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河 姆 渡 文 化 猪 纹 钵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东南文化区 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菘泽文化——良渚文化
菘泽文化的陶壶和玉琀
古史传说与疑古思潮
从疑古到释古
李学勤
著
二、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1、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谱系
2、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系 3、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新认识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华北地区 距今年代 文化分期 周口店系 万年 统 200 100 50 10 5 1.5 中期 晚期 华南地区
中原文化区
陕西、甘肃两省间隔着六盘山和陇山这样一条模糊的文化界限。仰韶文化之后发展起来 的,陇东是以客省庄二期为代表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陇西则是马家窑文化和有关诸类型 以及齐家文化。这里是周秦的老家。 豫东(郑州以东)和鲁西(大运河以西)间也存在一条模糊的文化界限。中原区系和东 方区系的界限要在这里寻找。 宝鸡-郑州间是仰韶文化的中心地带,连成一片,并保持同步发展。这也包括隔黄河对 应的晋西南、晋中和晋东南地区。在上述范围内又可划分出两个区系:其一是西支,约 在宝鸡-陕县间;其二是东支,约在洛阳-郑州间。西支包括仰韶文化发展的核心区, 可分为半坡和庙底沟两个仰韶文化代表性类型。位于东西两支之间的洛阳-陕县一段, 也就是以仰韶村遗址为代表的文化类型,如果同隔黄河对应的山西垣曲一带连成一气, 很可能自成一系。 以上跨越的空间,大致西起甘肃东部,东至河南中部的郑州,中间穿过陕西关中(渭河 盆地)。跨越的时间大致上起距今七千年前后,下至距今五千年前后,中心内容是仰韶 文化。 青铜时代,河南成了当时政治活动的中心。夏、商两族曾在那里交错存在。对于中原地 区来说,夏商周都是“外来户”。大约先周与西部有关,夏则有源于东南方的线索,商 人则认东北为老家。所以,把黄河中游以汾、渭、伊、洛流域为中心的地域,称作中华 民族的摇篮并不确切,如果把它称作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起到最重要的凝聚作用的一
中华文明起源

中华文明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使用磨制石器,掌握了火的使用技术,并开始进行农业生产。
这些进步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公元前6000-5000年),中国北方地区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化形式,如仰韶文化、瓦片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等。
这些文化表明当时的中国已经进入了农业时代,人们开始耕种、养殖,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
同时,陶器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储存和烹饪食物,进一步提高了生活水平。
在公元前21世纪末至公元前16世纪初,中国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转变。
这一时期被称为夏商时代,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阶段。
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文明社会的开始。
夏代的王朝统治者使用象形文字纪录历史事件和政治决策。
据传,在夏代末期,夏王的统治开始衰落。
帝位传给了商朝的创始人商汤。
商朝进一步发展了文字和政治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商朝末期,商帝国逐渐衰落,周公旦率领西周联军终结了商朝的统治,并建立了东周王朝。
东周时期(公元前771-256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重要阶段。
东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基于封建制度,贵族家族被赋予了地方统治权。
同时,礼乐典章也被制定和推广,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如孔子、孟子、老子和庄子等。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东周时期的结束,中国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2-256年)。
这一时期的中国充满了分裂和动荡。
各个国家之间进行了频繁的战争和争霸。
然而,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如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他们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思想,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国的嬴政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帝国-秦朝。
秦朝实施了苛刻的法律和大规模的工程项目,如修建了万里长城和兵马俑等。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文明的起源一、生产力的发展:打制石器----磨制石器二、远古居民1、元谋人距今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群居,使用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2、北京人距今七十万年,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打制石器三、氏族公社1、山顶洞人距今一万八千年,人工取火,使用磨制石器2、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七千年,种植世界上最早的水稻,定居,住干栏式房屋,挖掘水井,出现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
3、半坡原始居民:距今五六千年,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世界上最早的粟,住半地穴式房屋,出现原始文字,出现纺织布,打猎捕鱼。
4、大汶口文化:距今四五千年,出现黑陶、白陶,贫富分化出现,私有制产生。
四、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1、炎黄战蚩尤:距今四五千年,经涿鹿大战,炎黄结盟大败蚩尤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尧舜禹的禅让,实行于部落联盟时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3、人文初祖:黄帝4、阶级社会产生: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一、奴隶社会1、形成:夏---前2070年禹在阳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前1600年夏桀灭亡。
2、发展:商---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前1046年,商纣王被武王进攻,在牧野大败,商朝灭亡。
3、强盛:西周---前1046年,武王建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通过分封制,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国人暴动后,前771年西周灭亡。
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汉阳,史称东周。
4、瓦解:春秋是奴隶社会瓦解时期,诸侯间进行争霸战争,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二、经济1、手工业:青铜铸造:商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成都平原出现了“三星堆”文化。
陶瓷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农业:夏、商、西周以农业为主,后代的“五谷”在商周时期已经齐备,人们已经知道选种、施肥、治虫害。
3、畜牧业:今天大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商朝都有,还建牲畜圈栏。
第3 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 课中华文明的起源1.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背景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早期城市逐步形成时间大约在5 000 多年前形成城市中社会分化加剧,出现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标志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代表良渚古城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说明当时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证实距今约5 000 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陶寺都城陶寺都城遗址的发现,说明当时阶级分化严重,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意义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影响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易误警示1. 早期国家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
2. 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5 000 多年的历史,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3. 远古时期的任何一项发明或改进,都是积无数人之力,经历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绝非一人短时之功劳。
4. 禅让制的实质是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2. 远古的传说(1)炎黄部落联盟形成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形成炎黄部落联盟→涿鹿之战,炎黄部落联盟打败蚩尤部落影响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2)禅让制:在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的方法。
(3)大禹治水:禹治水有功,被尊称为“大禹”。
黄帝陵反映主题:人文初祖。
功绩: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黄帝时代,出现了许多发明创造,如确定 历法算数;提倡原始农业;发明医药;创 造文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仓颉创造的 文字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有了文字, 中国历代的文明创造才能经过文字载体而 世代流传。
二、史前社会的农业、手工业
• 1、史前农业 史前农业在谷物种类、家畜品种、农耕 工具、聚落形态方面都有明显的表现。 就种植的谷物种类来看,粟和稻是中国 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谷物种类。 主要农具:包括耕作农具铲、耒和锄, 收割农具刀和镰,谷物加工用具磨盘和磨 棒。
• 2、文明起源的探索加深了对历史传说的 新认识 考古材料的不断发现,为传世古籍中 “三皇五帝”的传说增添了新的注解。
• 就“五帝”来说,则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 ②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④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⑤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
• (2)黄帝及其贡献 《史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 孙,名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 洵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黄帝二 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的贡献:A、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大 片土地,成为中原大地部族联盟的首领。 (涿鹿之战、阪泉之战)
龙山时代,除良渚文化外的各类考古文化遗 址中都已发现了铜器和炼铜渣。已发现的此期间 的铜器绝大多数为红铜,有个别黄铜和青铜。铜 器中以锥为最多,其次是刀、匕,还有斧、镯、 指环、铃、镜等。从青海、甘肃、陕西到河南、 山西、河北、京津、内蒙古以至山东,都曾发现 铜器的遗存。它们是中国青铜文化之根。
• 2、文字的出现 符号有固定的位置,一般在陶钵口 外面的黑色带缘上。晚于半坡类型的其 它文化,也有类似的陶器符号。 3、城市的出现
• 2、史前手工业 史前手工业则是与史前农业相伴发 生发展起来的,出现了最早的陶器和玉 器。 陶器和玉器两者的情况是有所不同 的。就用途来说,虽然两者大致都有生 活用品、礼器和生产工具几大类,但陶 器中首要的是生活用品,玉器中首要的 是礼器。
人面网纹盆
玉壁
玉璜
玉琮
三、中华文明起源的表现
• 1、金属的使用
• 在旧石器时代,也开始形成一定的社会关 系。 在北京人时代,只排除双亲与子女,祖 父母与子孙发生关系,实行同辈男女相互 婚配的(血缘)群婚制。 到山顶洞人的时候,排除了同胞兄弟姐 妹和旁系兄弟姐妹发生婚姻关系,演进成 不同群落的同辈男女互为夫妇的(亚血缘) 群婚制。
• (2)新石器时代 年代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 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一般认为新石器时代有3个基本特 征: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发明文化时代,更出现了一批特 大墓葬。陶寺墓地中,占全部墓葬的 1.3%的大墓有木棺,棺内撒着朱砂,随 葬品达一、二百件。占全部墓葬的11% 的中等墓葬,一般有木棺和较多的随葬 品。占全部墓葬的87.3%的小型墓葬, 绝大多数无任何葬具和随葬品,或仅有 两三件随葬品。
四、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 1、本土起源 中国独特的地形和复杂的地理单元,为 我们的远古祖先提供了宽阔的活动舞台, 而四周的天然屏障促使我们的远古祖先基 本上走了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创造了独 特的史前文化。
• 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得到了全盛。婚姻制 度由群婚转向对偶婚,形成了比较确定的 夫妻关系。
• 2、炎黄时代 (1)三皇五帝
就“三皇五帝”来说,有多种说法。就 “三皇”来说,就有:①燧人、伏羲、神农 (《尚书大传》); ②伏羲、女娲、神农(汉· 应劭 《风俗通义》); ③伏羲、祝融、神农(同上); ④伏羲、神农、共工(同上); ⑤伏羲、神农、黄帝等说法。
• 新石器时代的典型代表有: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 龙山文化等。 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比较: A、就建筑形式来说:河姆渡文化主要是 栽桩架板高于地而的干栏式建筑;仰韶 文化在建筑形式上则是半地穴式建筑。
• B、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 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仰韶文化则 与此不同,它的农业种植是以粟(小米) 为主。 C、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主要是黑陶,而仰韶 文化的陶器则为彩陶。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远古人类及炎黄传说时代
• 1、中国的远古人群 (1)旧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指人们以石头作为工具使用的 时代。石器时代大致可分为三个时代:旧 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指的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 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 旧石器时代从距今约250万年前开始,延 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 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群典型代表有: 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北京人(周 口店);山西襄汾丁村人;山顶洞人。
• 4、礼制的出现 在辽宁漆源,建平间的牛河梁发现 有红山文化的“女神庙”遗址。在浙江 余杭瑶山发现有良渚文化的“祭坛”遗 址。与此相联系的出现了专用于一定礼 仪的礼器,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玉器。
• 5、贫富差距的分化 这时期的墓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成 年男女的双人合葬墓和成年男女双人并 带小孩的合葬墓。西安半坡一座幼女墓 木棺,随葬玉耳坠、陶器、石珠等物。 大汶口墓地有的随葬品达到一、二百件。
• 2、多元起源 中华文明史多元起源,不是一源起源, 它有好多个源头。后来这些多元的文明, 不断地相互发生关系,而主体是黄河和 长江领域。
• 3、相对独立的发展路径 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决定了 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条相对独立的发展 途径。
五、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
• 1、文明起源的探索加深了对中国上古历史 的认识 以托考古学所带来的新材料,打破了文 学典籍的局限。一些地区的考古发现,极 大地丰富了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内涵,拓 展了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视野,其中中原 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 也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