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文言文阅读_初中语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专题05《狼》(知识梳理)-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专题05《狼》(知识梳理)-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②敌人。 原文中的句子:盖以诱敌。译文: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前】
①前面。 原文中的句子:恐前后受其敌。译文: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
②向前。 原文中的句子:狼不敢前。译文:狼不敢上前。
词类活用
【前】
1、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敌】
2、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洞】
3、洞:名词作动词,打洞。
【隧】
4、隧: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聊斋志异·促织》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习文郎》
.不尤人则德益弘,能克己则学益进。
称颂作者
的诗句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
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老舍
落落宏才未得申,挥笔弄墨染风尘。意弥性挚开金石,天顺人和狐鬼驯。绣口锦心有若无,生花彩笔假犹真。千篇恩爱悲欢剧,易俗移风劝世人。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
重点词语
1〔屠〕屠户。
2〔止〕仅,只。
3〔缀〕(zhuì)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
4〔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
5〔从〕跟从。
6〔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并,一起。驱,追随、追赶。如故,跟原来一样。
7〔窘(jiǒng)〕处境困迫,为难。
25〔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26〔黠(xiá)〕狡猾。
27〔顷刻〕一会儿。
2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意思是能 有多少。
29〔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 译文:只剩下骨头。
古今异义
1、去: 古义:离开。 今义 : 到某—地方。

专题02《陈太丘与友期行》(知识梳理)-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专题02《陈太丘与友期行》(知识梳理)-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5.《咏雪》中哪个比喻更好?
示例一:“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示例二:“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问题探究
1.本文表现了元方怎样的性格特征?
懂礼识义,性格直率
2.谢道韫的咏雪诗句突出了她怎样的特点?
有才情;清高孤傲
3.谢太傅更满意谁的答案?为什么?
对兄女的答案满意。因为文章最后一句补充点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
对待儿童的态度。
文中“公大笑乐”表现了谢安对儿童毫不掩饰自己的赞赏,表现了对儿童的尊重、爱护,关心儿童的感受。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正午。过了正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字音
陈寔(shí)尊君在不(fǒu)非人哉(zāi)
朗读节奏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冲刺专题系列08 文言文专题(解析版)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冲刺专题系列08 文言文专题(解析版)

08 文言文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一、(2022·山东烟台·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曾国藩①家书【甲】纪鸿②吾儿: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受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乙】温甫③六弟:尔三月之信,所定功课太多,多则必不能专,万万不可。

尔既看《史记》,则断不可看他书。

功课无一定呆法,但须专耳。

余从前教诸弟,常限以功课,近觉限人以课程,往往强人以所难,苟其不愿,虽日日遵照限程,亦复无益。

【丙】诸位贤弟足下: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

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注释】①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②纪鸿:曾国藩次子,数学家。

③温甫:曾国华,字温甫,曾国藩胞弟。

1.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尔既看《史记》既:已经B.不敢稍染官宦习气稍:稍微C.亦复无益益:增加D.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负: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C.句意为:也没有益处。

益:益处;故选C。

2.下列各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凡仕宦之家先天下之忧而忧B.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为人谋而不忠乎C.常限以功课先帝不以臣卑鄙D.但须专耳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之: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为:动词,成为/介词,替;C.以:介词,用/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D.但:副词,都可译为“只,只是”;故选D。

备战2023年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 01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备战2023年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 01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01 人物传记类(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湖北省江汉油田潜江天门仙桃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一、文言文阅读(10分)张养浩传①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优其过勤而止之。

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②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①不忽木,大奇之,乃荐入御史台。

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②也。

”③及为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③,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④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有删改)【注释】①平章:官职名。

②掾(yu àn ):属官,副职,助手。

③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废除了有盗窃前科的人第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受审讯的规定。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遇人有遗.币于途者 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 四顾.壁立 顾.野有麦场 C. 其.人已去 其.真无马邪 D. 乃.荐入御史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思维导图习题训练2. 下列对文中画我部分的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怠B.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怠C.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怠D.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怠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焦遂听说张养浩“幼有行义”“读书不辍”,推荐他做了东平学正。

初中语文知识系统梳理思维导图课件共张PPT

初中语文知识系统梳理思维导图课件共张PPT

答题套路:运用XX表现手法,烘托或突出了…… 感染力很强 给读者的感受或效果
对比
突出被表现事物的特征,加强艺术感染力
铺垫
使文章内容丰富多彩,情节起伏
象征
简练、形象,感情真挚,寓意深刻
伏笔
推动情节的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烘托
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
照应
使文章结构更完整
悬念 欲扬先抑
增强读者阅读兴趣,吸引读者 形成起伏,造成鲜明对比
驳 论
立 论
方式
方法






结构
要素






语言

准确 周密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选择有代表性的 事例,来证明论 点正确性的一种 方法。用事实来 证明论点,论点
更具说服力
道理论证
运用名言警句、 科学公理以及人 们皆知的常理来 证明论点的方法 可使论证更具有
权威性。
比喻论证
用具体生动的事物 来比喻,从而证明 一个比较抽象的道 理的论证方法。能 使论述深入浅出, 把抽象的道理说
拼 方案 音
声调符号 隔音符号
拼写规则
朗读


象形 形
指事 汉字构造
会意
六 转注 书 假借
形声

笔画笔顺


音序检字法
查字典
部首检字法
笔画检字法

四角号码检字法
词汇
词义 词性 词类 词的构成 词的色彩

知 识
句子
用途 语气 结构 成分 句式
单句 复句
陈述句 祈使句 感叹句 疑问句

《世说新语》-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之思维导图+知识点汇总+考点速记+习题演练(原卷版)

《世说新语》-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之思维导图+知识点汇总+考点速记+习题演练(原卷版)

《世说新语》思维导图+知识点汇总+习题演练一、作者简介刘义庆:刘义庆(403—约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

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

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

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著有《徐州先贤传》10卷、《典叙》、《世说》10卷、《集林》200卷、《幽明录》20卷、《宣验记》13卷、《小说》10卷, 有《宋临川王刘义庆集》8卷。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刘孝标:刘孝标对《世说新语》加注。

刘孝标原是南朝青州人,宋泰始5年(469)北魏攻下青州,他随例被迫迁到平城,在那里出家,后又还俗。

齐永明4年(486)还江南,曾参加翻译佛经。

该书的注是刘孝标回江南以后所作。

他采用裴松之注《三国志》的办法,进行补缺和纠谬的工作。

孝标征引繁富,引用的书籍达四百余种。

后人注释该书的,有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龚斌《世说新语校释》、杨勇《世说新语校笺》。

《世说新语》又名《世语》,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

《世说新语》是由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

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上、中、下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

如《规箴(zhēn)》《贤媛(yuán)》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

备战2023年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 02 山水游记类文言文阅读(含详解)

备战2023年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 02 山水游记类文言文阅读(含详解)

02 山水游记类(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2022·河南·中考真题】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算竹,闻水声,如鸣现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抵,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级,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

泉声央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

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

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

薄幕,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注释】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

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水尤清冽”中的“清冽”是清凉的意思,写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寒凉。

思维导图习题训练B.“斗折蛇行”中的“斗”“蛇”指像北斗星、像蛇一样,表现溪流的曲折蜿蜒。

C.“明灭可见”中的“明灭”指忽明忽暗,写出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

D.“坐石弄泉”中的“弄”在这里有玩赏的意思,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愉悦之情。

2.把甲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3.甲文段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乐”到“忧”的变化,“乐”和“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4.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

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和_________进行了描绘。

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早上从林虑出发,_______,后来途径槐林,_________,_________夜宿于连云阁。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文言文《湖心亭看雪》(知识图谱+真题训练)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文言文《湖心亭看雪》(知识图谱+真题训练)

《湖心亭看雪》知识梳理思维导图:重点字词: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更(gēng)定:晚上八时左右。

拏(ná):撑(船)。

拥毳(cuì)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三大白:三大杯酒。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客此:客居此地。

重点句子:1.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文: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课内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是.日更定矣不知木兰是.女郎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苍颜白.发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是焉.得为大丈夫乎D.是金陵人,客.此客.问元方(2)把“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翻译成现代汉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