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教案
《阿司匹林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精讲教案

《阿司匹林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精讲教案课程名称:《阿司匹林: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精讲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阿司匹林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了解药物的发现和应用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
2.学习阿司匹林的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理解其对炎症和疼痛的缓解原理。
3.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探究和研究。
教学内容和方法:1.阿司匹林的历史背景(10分钟)-阿司匹林的发现者-阿司匹林的最早应用领域2.阿司匹林的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15分钟)-阿司匹林的化学结构-阿司匹林对炎症的作用机制-阿司匹林对疼痛的缓解原理3.阿司匹林的应用领域和副作用(15分钟)-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应用-阿司匹林对癌症的潜在作用-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4.阿司匹林的科学探究(20分钟)-阿司匹林与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比较研究-阿司匹林在儿童中的应用研究-阿司匹林在孕妇中的应用研究5.学生讨论和思考(20分钟)-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于阿司匹林的看法和疑问-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教学资源:1. PowerPoint幻灯片2.阿司匹林的化学结构示意图3.阿司匹林的相关研究论文和资料教学评估:1.课堂小测验:设计一份5道选择题的题目,考察学生对阿司匹林的了解和理解程度。
2.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分。
教学延伸:1.实验设计:设计一份实验,研究阿司匹林在不同浓度下对人体细胞的影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阿司匹林的作用和副作用。
教学反思:通过对阿司匹林的精讲,学生能够了解到药物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理解阿司匹林的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并探究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研究。
通过课堂讨论和评估,可以评估学生对于阿司匹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教学延伸环节,可以通过实验和科普阅读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案 实验四 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的性质实验

点
与
难
点
教学重点:药物定性鉴别的方法与方法
教学
方式
和
媒介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示教、指导、实验
教学媒介:教科书、板书
参考
书目
胡兴娥.药物化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06
葛淑兰,张玉祥.药物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
郑虎.药物化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
教学内容(标明:*重点#难点?疑点)
时间
安排
一、实验目的
学会应用药物的理化性质进行药物定性鉴别的方法与基本操作。
二、实验材料
药品: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
试剂:纯化水、氢氧化钠试液、三氯化铁试液、稀硫酸、稀盐酸、亚硝酸钠试液、β-萘酚试液
器材:试管、分析天平、量筒、水浴锅、移液管
#三、实验步骤
1、阿司匹林
⑴取阿司匹林约0.1g于锥形瓶中,加纯化水10mL,煮沸,放冷,加三氯化铁1滴,即显紫堇色。
⑵取阿司匹林约0.1g于锥形瓶中,加氢氧化钠溶液2mL,煮沸2min后放冷,滴加过量稀硫酸,析出白色沉淀,并产生醋酸的臭气。
2、对乙酰氨基酚
⑴取对乙酰氨基酚微量于锥形瓶中,加少许的水溶解,滴加三氯化铁试液即显蓝紫色。
2、重氮化-偶合反应
5min
5min
50min
20min
板
书
设
计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步骤
四、实验结果
讨
论
、思
考
题
讨论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的鉴别原理及方法
课
后
记
1.强调实验前预习实验,熟悉相关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阿司匹林的实验制备教学设计教案高中化学北京海淀

高中实验——阿司匹林的制备一、背景知识介绍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 )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乙酰化的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7年德国化学家菲利克斯·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在1897年,费利克斯·霍夫曼的确第一次合成了构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质,但他是在他的上司——知名的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的指导下,并且完全采用艾兴格林提出的技术路线才获得成功的。
阿司匹林于1898年上市,发现它还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于是重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将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杨酸衍生物与聚乙烯醇、醋酸纤维素等含羟基聚合物进行熔融酯化,使其高分子化,所得产物的抗炎性和解热止痛性比游离的阿司匹林更为长效。
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 )。
根据文献记载,阿司匹林的发明人是德国的费利克斯·霍夫曼,但这项发明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还有一位犹太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
阿图尔·艾兴格林的辛酸故事发生在1934年至1949年间。
1934年,费利克斯·霍夫曼宣称是他本人发明了阿司匹林。
当时的德国正处在纳粹统治的黑暗时期,对犹太人的迫害已经愈演愈烈。
在这种情况下,狂妄的纳粹统治者更不愿意承认阿司匹林的发明者有犹太人这个事实,于是便将错就错把发明家的桂冠戴到了费利克斯·霍夫曼一个人的头上,为他们的“大日耳曼民族优越论”贴金。
纳粹统治者为了堵住阿图尔·艾兴格林的嘴,还把他关进了集中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约在1949年前后,阿图尔·艾兴格林又提出这个问题,但不久他就去世了。
从此这事便石沉大海。
英国医学家、史学家瓦尔特·斯尼德几经周折获得德国拜耳公司的特许,查阅了拜耳公司实验室的全部档案,终于以确凿的事实恢复了这项发明的历史真面目。
阿司匹林含量的测定-教案

阿司匹林含量的测定(实训)本次课的教学分析职业能力提升合作、策划、分析、组织(一)学情分析ID对应课时内容资源任务1第一课时阿司匹林含量的测定(一)慕课视频、仿真软件、实验实训 线上讨论(有效言论+1分)阿司匹林含量的慕课视频、仿实际操作,拍第1课时:阿司匹林含量的测定(一)四、课前任务清单刻苦练习 合作竞争五、教学活动安排(一)识样品测定(课前)授课内容:◇双步滴定法测定阿司匹林含量的原理和方法◇对称样操作的进一步掌握◇对阿司匹林原料药进行前处理教学步骤与方法10min)程度掌握相应知识2. 认真听讲讨论、分享知识,加深对仪器的理解,增强小组团队凝养成严谨、规范操作、合作的好习惯20min)程度在师生互动中,讲解阿司匹林药品的称样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2.积极跟随老师思路积极参与到阿司匹林药片的操作练习实验中通过实际操作练习,加深对分析天平的使用认识(四)样品处理(15min)时间(min)程度15在师生互动中,讲解阿司2.认真讨论3.小组内练习通过演示讲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容量瓶的使用规范(五)完成报告(课后)内容实验报告1.学生在使用分析天平进行称量时:班上有15%的同学分不清楚,减量称量法和直接称量法的区别。
要求用直接称量法进行称量,但是未按照要求来进行。
对于这部分的同学鼓励其课后多复习理论知识;对于称量操作有问题的同学,安排帮扶学习小组长,进行专门的指导。
阿司匹林称样操作非常流畅比较流畅不太流畅称样错误第2课时:阿司匹林含量的测定(二)五、教学活动安排(一)识样品测定(课前)授课内容:◇双步滴定法测定阿司匹林含量的原理和方法◇对阿司匹林原料药滴定操作学习◇对阿司匹林药有效含量的计算教学步骤与方法教学示意图及手段2.完成线上讨论3.查看反馈(二)样品滴定(30min)内容程度掌握相应知识设计意图及教学手段阿司匹林药品平行测定3次引导学生实验后所用的废弃试剂不能随意丢弃,以免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污染,给(三)数据处理(15min)内容程度阿司匹林含量计算应用相关计算知识。
教学大赛《药理学》-阿司匹林-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情况课程名称:药理学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教学对象:四年制护理学本科生学时数:1课时(45分钟)授课题目:阿司匹林教具准备:教材、雨课堂、PPT、微课课程教材:董志,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对象为本科层次护理学二年级学生,已具备解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等相关知识,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
她们自学能力强,学习认真,与教师的配合度高。
存在的问题是女生居多,还有一部分是文科生,理科基础较为薄弱,逻辑思维能力也欠缺,因此对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分析临床案例,运用多媒体和雨课堂、微课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
多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调动积极性。
教学设计注重逻辑性,教学方法要尽量直观和趣味。
在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在课堂最后利用真实案例中患者的死亡来引导学生进行人文思考,强调学生要重视药物使用安全,培养学生的“整体观”、“生命观”、“仁爱之心”,提高学生责任意识,培养严谨、求实的学风和良好的工作习惯。
强调学生小组学习,培养其合作精神。
三、教学目标设计(一)认知目标掌握: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抗血栓形成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熟悉:阿司匹林的用途;主要不良反应。
(二)技能目标观察能力:通过分析患者用药的病例资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析能力:启发学生将作用机制、临床用途、不良反应三者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临床思维:以阿司匹林的作用机理为基础,推导疾病用药及护理用药注意事项的思维能力。
科研思维:结合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研模式,培养科研思维,激发科研兴趣。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重视药物使用安全,培养学生的“整体观”、“生命观”、“仁爱之心”,提高学生责任意识,培养严谨、求实、合作的学风和良好的工作习惯。
教学目标设计四、教学重难点处理难点一:阿司匹林解热镇痛抗炎作用的药理机制。
1.难点分析:作用机制比较抽象,与生理学知识结合紧密,不容易理解及记忆。
阿司匹林课程设计

阿司匹林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阿司匹林的化学成分、结构及作用机理;2. 学生能掌握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副作用;3. 学生了解阿司匹林在历史和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进行阿司匹林的合成实验,并掌握实验操作技巧;2. 学生能够分析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阿司匹林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化学药物的敬畏之心,认识到合理用药的重要性;2. 学生增强对医学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究精神;3. 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科研诚信和道德规范在药物研发中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化学学科选修课程,结合实际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化学基础和实验能力,思维活跃,好奇心强。
教学要求:教师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阿司匹林的相关知识,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阿司匹林的化学成分与结构- 化学式、分子结构- 阿司匹林与其他类似药物的结构比较2. 阿司匹林的合成方法- 乙酰化反应原理-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3.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解热、镇痛、抗炎作用- 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4.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与禁忌症- 常见副作用及处理方法- 禁忌症及药物相互作用5. 阿司匹林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阿司匹林在其他疾病治疗中的应用6. 阿司匹林的历史与发展- 阿司匹林的发明及诺贝尔奖- 阿司匹林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阿司匹林的化学成分与结构,阿司匹林的合成方法第二课时: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与禁忌症第三课时:阿司匹林在医学领域的应用,阿司匹林的历史与发展教材章节:- 《化学》选修教材: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第六节 芳香族化合物- 《药物化学》教材:第二章 解热镇痛药;第三节 阿司匹林类化合物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阿司匹林相关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阿司匹林的合成-苏教版选修实验化学教案

阿司匹林的合成-苏教版选修实验化学教案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学生能够掌握以下知识:1.了解阿司匹林的化学组成和作用原理;2.学会制取阿司匹林的方法;3.掌握实验室常见的化学反应,如酯化反应。
实验原理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最初由德国的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Felix Hoffmann)于1897年于拜耳公司(bayer)制备的。
阿司匹林的化学名为乙酰水杨酸,其分子式为C9H8O4,相对分子质量为180.2。
阿司匹林的化学结构中,一端是乙酰基(Ac),另一端是苯环和羟基组成的苯羟基(OH-C6H4)。
阿司匹林中的苯环与羟基是水杨酸分子部分氢离子的质子受体,可以阻止花生酸和其他类的物质的生化反应,发挥抗炎作用;而乙酰基则起到导致阿司匹林微溶性、低毒性的作用。
阿司匹林的合成可以通过苯酸和乙酸的酯化反应得到,其中乙酸作为乙酰化试剂,聚合协同催化剂作为反应剂,以及一些助剂。
实验步骤实验材料•苯酸,脱水酸(磷酸或氯化亚砜),聚合协同催化剂(如三乙胺铬酰胺),乙酸无水,纯正苯(可选),硫酸,醋酸乙酯,去离子水。
实验仪器四口烧瓶,漏斗,减压蒸馏设备,过滤器,天平,试管,柠檬酸,“过筛网”(筛子那种)。
实验流程实验前准备:将苯酸(2.0克)称入沸石拌和坩埚中,通过装有氧化铝B型或硅胶KH石的硅胶塔预处理,加工至完全干燥(100℃常温),反净吸污焊口。
步骤1. 酯化反应在四口烧瓶上,将苯酸(2.0克)加入脱水酸(1.8毫升),使其充分溶解。
将聚合协同催化剂(三乙胺铬酰胺,0.1克)加入混合物中,然后加入乙酸无水(4.0毫升),成功令混合物形成透明溶液。
将烧瓶放到冰水中降低温度后,将其移动到水浴中,在65℃下选测(可调整),1小时后,采用醋酸乙酯(10.0毫升)回流两小时。
将反应混合物转移至干燥瓶中挥干至完全干燥(风口25 ℃),加入少量纯净苯或纯净环己烷(2~3毫升),放到70℃环境中反应48小时,得到糠香酸乙酯(2.49克)。
“阿司匹林结构和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以“阿司匹林结构和性质”为导向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阿司匹林的结构推测与性质探究,使学生复习有机物官能团的检验方法,巩固应用由分子式的不饱和度推测有机物可能结构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设计实验能力、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的迁移能力;培养科学的探究方法与科学品质,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体验如何利用已学的知识检测自然界中药物的组成与结构。
教学重点:阿司匹林和水杨酸结构的推断教学难点:阿司匹林结构的推断仪器和药品:1、教师演示实验:水杨酸、FeCl3溶液、紫色石蕊试液、浓溴水、蒸馏水、角匙、试管架、试管若干2、学生分组实验:(28组)(实验盒)阿司匹林肠溶片(南京白敬宇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产品)、蒸馏水、紫色石蕊试液、FeCl3溶液、NaOH溶液、稀盐酸、研钵、角匙、试管架、试管若干教学实施流程:教学设计理念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新的知识和新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要传授给学生更深层次的东西:学习方法和认知方法,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的科学能力。
改变传统的以讲授、灌输为主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探究创新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开发学生善于学习和勤于思考的内在潜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辨知识真伪的水平,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
实现化学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努力培养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
教学过程设计评价本节课的设计围绕“阿司匹林”展开,以其发明历史为切入点,先给出合成原料水杨酸的分子式,然后根据实验讨论出水杨酸的结构,再进一步推导出阿司匹林的结构。
学生自发地通过先分析推理,后设计实验,亲自操作,再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即:在探究中发现、掌握实验现象的本质规律,并能够将其正确地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目标)
(1)知识目标:
1、阐述乙酰水杨酸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
2、比较其他解热镇痛药的作用、特点及应用
(2)能力目标:合理使用药物
(3)思想目标:树立对病人认真负责的态度,正确使用药物
二、教学重点、难点
乙酰水杨酸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
三、教学准备(教材、教具、教学参考书):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职来教育卫生部规划教材于肯明主编的《药理学》。
教具采用板书。
教学参考书为《药理学学习指导》。
四、教法与学法
讲授法、实物展示法、问题讨论法;师生互动。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检查复习:组织教学、复习并提问上节课的有关内容:比较吗啡、哌替啶的作用,用途,
不良反应及应用注意事项
(二)导入新课: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解热镇痛抗炎药
共同药理作用
1、解热作用,能使发热患者体温下降或恢复正常,但对正常体温几乎无影响
磷脂
病毒↓
细菌毒素不饱和脂肪酸
抗原抗体复合物外热源→吞噬细胞→内热源→↓ PG合成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PGE2 ↑抑制
↓解热镇痛药
体温调定点升高
↓
发热
2、镇痛作用
组织损伤缓激肽抑制
→致痛物质 PGE(痛觉增敏)←--- 解热镇痛药
发炎组胺
5-羟色胺
3、抗炎抗风湿作用
无病因治疗作用,也不能改变疾病的进程及肉芽组织增生、瘢痕形成
一、水杨酸类
阿司匹林
㈠作用和临床应用
1、解热镇痛抗风湿:
机制(见前)
成人每日3—5克
2、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机制:抑制环甲氧酶→TXA2 ↓→抑制PC聚集→止血栓形成
小剂量应用
㈡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2、凝血障碍
①小剂量抑制PC聚集,导致出血时间延长
②大剂量抑制凝血酶原生成,凝血功能下降,导致出血
3、过敏反应
4、水杨酸反应
(四)教学小结
乙酰水杨酸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及防治
(五)评价与反馈
通过练习测试题,反馈本节重点内容。
1.解热镇痛药的解热特点是
A.使发热病人的体温降至正常水平以下
B. 使发热病人的体温降至正常水平
C.配合物理降温可使发热病人体温降至正常水平以下
D. 使正常人体温降至正常水平以下
2.阿司匹林预防脑血管栓塞应采用
A.大剂量突击疗法
B.大剂量长疗程
C.小剂量长疗程
D.小剂量短疗程
3.缓解胃肠绞痛效果较好的药物是
A.新斯的明
B.阿托品
C.毛果芸香碱
D.阿司匹林(六)布置作业
乙酰水杨酸的主要作用、用途、不良反应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