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合集下载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 1940年受聘为俄亥俄大学心理学教授 • 1945——1957年任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 • 1962年起在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 中心任研究员。 • 1964—1968年在加利福尼亚州西部行为科 学研究所任常驻研究员。
问题
• 1、为什么我们需要空气、水、食物? • 2、为什么我们需求安全和爱? • 3、为什么学走路的小孩摔倒了,会擦 干眼泪继续前行?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李彦章
心理学第三势力
• 第一势力:精神分析(伤残心理学) • 第二势力:行为主义(幼稚心理学) • 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健全心理学)
人本主义研究对象
• 整体的人或人的整体(人格); • 出类拔萃者或精英(自我实现者); • 人的本性、潜能、价值、经验; • 健康人的心理或健康的人格。
经验和现象场 (phenomenal field)
• 每一个人所经验到的「现实」是不 同的。 • 因为现象场决定了个人的行为,所 以,Rogers很重视个人主观的自我 报告。
人格结构:自我
• 个人与外在的接触,逐渐形成自我的 知觉。也就是「我」。 • 虽然每个人并非随时能意识到自我的 所有层面,但自我确是存在于意识中 的。 • 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
罗杰斯自我理论的评价——贡献
• 2、理论的贡献 • 对自我的操作性测量(Q分类技术) • 建立独特的心理治疗理论 • 对教育、工商业等领域的影响
罗杰斯自我理论的评价——不足
• (1)很少提及成长与发展的过程, 不对心理 疾病作诊断的分类,也不太承认病人在症状 上的差异及不同的成因。 • (2)理论中几乎找不到性、攻击和压抑、罪 恶感,而我们的生活显然和这些有关连。 (3)强调自由选择, 将走向神秘主义,过分的 自由选择也是个人主义的温床。

罗杰斯人本主义主要观点

罗杰斯人本主义主要观点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观点包括但不限于:1、人格的自我理论:关于自我的理论是罗杰斯人格理论的核心,也是他的心理治疗理论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

罗杰斯认为,个体是完整的有机体的存在,是一切体验的发源地,且在自我实现倾向的驱使下成长与发展,其结果就是“自我”、“自我概念”的发展、扩充及实现。

2、心理治疗理论: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代表着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主要趋向。

即如果给来访者提供一种最佳的心理环境或心理氛围,他们就会倾其所能,最大限度地去进行自我理解,改变他们对自我和对他人的看法,产生自我指导行为,并最终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

3、教育观: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罗杰斯把其“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扩展到了心理治疗领域之外,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他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经验学习,它以学生经验的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与主动性为学习动机。

因此,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变化和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成为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有独特人格特征而又充分发挥作用的“自由人”。

罗杰斯强调,在达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贯彻“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与策略,即教师要尊重学生、珍视学生,在感情上和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应像治疗者对来访者一样对学生产生同情式理解,从学生的内心深处了解学生的反应,敏感地意识到学生对教育与学习的看法;要信任学生,并同时感受到学生信任。

这样才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罗杰斯的主要贡献:1、发展了人格理论:罗杰斯是 20 世纪 60 年代至 80 年代西方重要的人格理论家之一,他强调人格的完整性,强调人格中自我的作用,注重健康人格的培养,因此对自我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外,罗杰斯尝试运用 Q 分析技术来了解人的自我概念相机体经验,为他的人格理论的某些关键概念成为可操作的技术,因而受到主流心理学家们的重视。

许多人仍对罗杰斯的人格理论深感兴趣,并在各自的实践中验证和发展其理论观点。

人格心理学的人本主义流派

人格心理学的人本主义流派
人格心理学的 人本主义流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个 心理学的新流派,是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之后西 方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与其他人格 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假设人应该为其行为负主 要责任,因为人有自由意志。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第二节 马斯洛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理论 第三节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第四节 罗洛•梅的存在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五个中心论点
(1)人本主义心理学具有强烈的现象学倾向,他们强调 人的主观体验,对人主观世界的心理内容有强烈的兴 趣,且超越了当代心理学家的逻辑实证主义倾向。
(2)人本主义心理学坚持人类本质的统一与完善。 (3)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承认人发展限制的同时,认为人
类有一种不可缺少的自由选择和自主倾向,人能够努 力克服自身条件的限制。 (4)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心理学中的还原论,主张按照 意识的本来面貌来看待意识经验。 (5)人本主义心理学相信不可能对人性进行穷尽的解释, 人的人格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人有实现自己潜能, 不断超越自我的能力。
(三)现象学——人本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重在现象或直接经验的审视和描述而不是因果分析。 马斯洛指出,由于现象学更强调自我的内在感受,因 此,现象学方法适合于研究人类的个体心理现象,应 成为心理学所适用的方法。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 个重要流派,在20世纪50-60年代曾是欧美最为时髦的 哲学思潮。
4、存在主义哲学在本体论上十分重视的两个基本问题: a)人性的本质是什么?b)个体的存在意义是什么?存在 主义提出重视研究人的本质、尊严、自由、价值及个体 存在等,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社会文化背景(p232) (1)二战后,经济繁荣发展,物质生活富

7_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_J.Guan

7_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_J.Guan

• 《问题儿童的临床治疗》(1939):是罗杰斯十余年 儿童指导工作总结性著作。这部处女作中虽尚未形 成“非指导性咨商”和以患者为中心疗法,但可以 看到一些思想端倪,特别强调了治疗者的作用。 • 《咨商与心理治疗:新的概念和实践》(1942):是 罗杰斯20世纪40年代关于心理咨商和心理治疗的一 部开拓性与指导性的著作。书中除详细批判了传统 的心理治疗外,首次阐述了自己提出的非指导式咨 商的新模式。 • 罗杰斯直到1987年2月4日去世前仍然十分活跃,晚 年他探讨了将会心团体的技术应用于解决国际冲突, 主要是在中美洲和原苏联的文化交流方面。
2.成长需要:由个体自身的健康成长和自我实 现趋向所极力的需要。 特点: (1)成长需要者均采取积极、欢迎和认可的态 度。 (2)成长需要会产生正效应,增进动机强度、 身心健康和人生乐趣。 (3)成长需要较少依赖于环境和他人的给予。 (4)成长需要往往不以自我而以问题为中心。 (5)成长需要具有较大的个别差异。
二.高峰体验的结构: 1.认同体验(identity-experience):人回归自然或人 与自然合一的认同体验。 2.存在认知(being cognition):是摆脱一切偏狭功利 取向而以坚持存在价值为本体的真正人的认知形式。
三.高峰体验的价值: 1.高峰体验对自我实现的重要意义: (1)是自我实现者的重要特征; (2)时达成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 2.高峰体验的后效: (1)具有心理治疗作用; (2)具有改变世界观、人生观和自我观的作用; (3)具有开发人的创造力的作用。
• 《来访者中心疗法:它的实践、含义与理论》 (1951):涉及以个人为对象的个别治疗、游戏治 疗、团体治疗,甚至组织管理与领导,以及以学 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并提出了人格及其变化的 理论。 • 《论人的成长》(1961):是罗杰斯自1955~1961年 间的学术论文集。全书涉及对人的生存目标、健 全生活、人际关系、人学、教育和家庭生活等方 面的许多哲理和实际问题的探讨,引起了全世界 的关注。

人格心理学08:人本主义流派

人格心理学08:人本主义流派

充分发挥功能的人的特征
• 坦诚对待自己的体验;试图生 活在现实的空间里。他们的目 的是体验生活,而不仅仅是过 日子。
• 愿意相信自己的感觉,对别人 的需要感觉敏锐,但不会屈从 于社会行为标准对他们的要求, 他们似乎更遵从自己的兴趣、 价值观和需要。
• 能深刻而敏感地体会自己的情 感,包括积极和消极的情感。
人本主义流派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一)20世纪中期之前,人格心 理学中精神分析流派与行为主 义流派大行其道。
精神分析流派—强调本我的原始欲 望与人的无意识;人受性本能和攻 击本能控制。 行为主义流派—把人格看成是一套 由环境决定的行为模式,把人降低 为“一只较大的试验白鼠或一架较 慢的计算机”。
8条具体途径
• 全身心投入或献身于某一工作或事 业,彻底忘记自己的伪装和角色, 真正进入“无我”的境界,从而完 全成为自己。
• 每当面临前进和倒退、成长与安全 的选择时,要尽量做出成长的选择 而不是安全和退却。
• 要有高度的自发性,倾听自己内在 冲动的呼唤,任其显露出来。
• 在怀疑时,要诚实地说出来,而不 要隐瞒,因为你的顺从也要承担责 任。
8条具体途径
• 从小处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 下。
• 自我实现不是一种终极状态, 而是一个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
• 高峰体验非常短暂,但对于自 我实现的意义重大。
• 要识别自己的防御心理,并有 勇气放弃这种防御。
三、罗杰斯的理论
(一)充分发挥功能的人 好的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 是一种状态;它是一个方向, 而不是终点。人的本性就是要 努力做到因满足于个人生活而 保持乐观态度。 他把达到这一目标的人称为充 分发挥功能的人。
• 自尊与对失败的反应 • 自我价值组合 • 自尊和文化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根据基本需要的似本能假设,马斯洛提出了 一种强调人性积极向上的动机理论,即基本 需要的层次发展学说。 需要可以分为由低到高排列的五个不同层次, 它们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 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论
1、自我实现的含义 、 从总体上说, 从总体上说,可以将自我实现定义为不断实现 潜能、智能和天资, 潜能、智能和天资,定义为完成天资或称之为 天数、命运和禀性, 天数、命运和禀性,定义为个人内部不断趋向 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对一个人来说, 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对一个人来说, 自我实现意味着他更真正地成为了他自己, 自我实现意味着他更真正地成为了他自己,更 完善地实现了他的潜能, 完善地实现了他的潜能,更接近了他的存在核 成了更完善的人。 心,成了更完善的人。
于是以交朊友小组的形式迚行集体咨询便成为他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对罗杰斯人格理论的简评他的理论在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为探讨个性的本质开辟了新的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是20 ) 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新思潮 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新思潮, 世纪 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新思潮,也称 为现象学的心理学(Phenomenological 为现象学的心理学 Psychology)。它重视研究人的本性、动机、潜能、 。它重视研究人的本性、动机、潜能、 经验以及价值。到了60、 年代 年代, 经验以及价值。到了 、70年代,迅速形成与发展 起来,成为西方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之一,也成 起来,成为西方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之一, 为第三势力。 为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反 响巨大、影响深远。 响巨大、影响深远。

人格的人本主义理论

人格的人本主义理论

Humanisticpsychology主要内容第一节兴起和基本观点第二节马斯洛(Abraham Maslow)第三节罗杰斯(Carl Rogers)第四节罗洛∙梅(Rollo May)第一节兴起和基本观点•社会背景–人本主义是适应改变后工业社会反人性化走向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人本主义是对蔑视个人尊严、价值,使人卷入战争表示愤怒和反抗的表现。

•哲学背景–人道主义和人性论•反对禁欲主义,主张人性解放,强调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促使人得到充分的发展。

–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强调心理学应把独特的个人及其尊严和成长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强调个人的主体体验、自由选择、创造与责任等。

•心理学背景–精神分析•性本能和攻击本能–行为主义•人对环境的刺激作出反应,而非个体的选择。

–人本主义•20世纪60年代正式产生,称为“第三势力(思潮)”•1967年,马斯洛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标志着人本主义理论已被众人接受。

•基本内容–强调人的责任人可以选择、改变自己的生活,如果不能够改变,只是自身有局限。

所以,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此时此地过去经验会形成和影响我们是谁和怎么做,但是人如果被困在过去的阴影中,就不能够生活在今天;只有按生活本来面貌去生活,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完善(fully functioning)的人。

•基本内容–个体的现象学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

别人建议只是参考,必须作出自己的决定,解决自己的问题。

–人的成长眼前需要满足之后,个体不会感到满意,而要积极地寻求发展。

成长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特征。

我喜欢不断开垦荒地,而不会从旁边走开。

我喜欢发现,而不是去改进。

——亚伯拉罕∙H∙马斯洛第二节马斯洛•生平介绍•理论观点•理论应用•理论评价生平介绍•亚伯拉罕∙H∙马斯洛( 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生于美国纽约,父母是俄罗斯犹太移民。

童年冰冷孤独。

•大学放弃法律-选择动物心理学,1934年获得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博士,指导教师为哈洛(Harry F.Harlow,1905-1981)。

人格心理学各流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人格心理学各流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人格心理学各流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1、精神分析学派;2、特质学流派;3、生物学流派;4、人本主义流派;5、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流派;6、认知学流派第一章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第一节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1、脑解剖模型(意识、前意识、无意识)2、结构模型(伊底、自我、超我)3、本能和紧张的缓解4、防御机制压抑、升华、替代、拒绝、反应生成、理论智化、投射5、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6、了解无意识的东西梦、投射测验、自由联想、催眠、象征行为等。

二、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应用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理论之父,他第一个提出用于治疗心理障碍的精神治疗体系,即精神分析。

三、人格评价——投射测验1、投射测验的含义2、投射测验的类型3、对投射测验的评价四、弗洛伊德理论的贡献与批判1、贡献2、批判第二节弗洛伊德理论的相关研究一、梦的解释二、恋母情结三、幽默四、催眠第二章新精神分析人格的理论第一节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一、新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人及其观点1、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人物及主要观点介绍1)寻求优越;2)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3)出生顺序。

2、卡尔?荣格(人物及主要观点介绍)1)集体无意识;2)一些重要的原始意象3、埃里克?埃里克森1)埃里克森的自我概念2)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人格发展八阶段基本信任对不信任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主动性对内疚勤奋对自卑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自我完善对绝望4、凯伦?霍尼(人物及主要观点的介绍)在她的研究中,强调文化和社会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她对精神分析方法中的两方面贡献是:1)神经病;2)女性心理学。

5、哈里?斯塔克?沙利文1)人格意象;2)发展时期6、艾里克?弗洛姆(人物简介,主要观点)1)逃避的手段;2)积极的自由二、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应用新精神分析理论与宗教三、人格评价——测量类型1、荣格的心理类型说2、心理类型的测量:迈尔勘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四、新精神分析理论的贡献与批判第二节新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相关研究一、焦虑与应对策略二、挫折和攻击三、依恋类型和成人的人际关系第三章特质流派的人格理论第一节特质流派的人格理论一、特质流派1、做为特质维度的人格2、特质流派的主要特征二、重要的特点理论家1、高尔顿?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2、亨利?莫雷(Henry Murray)3、雷蒙德?卡特尔(Raymond.B.Cattell)卡特尔的十六个根源特质;大巨人格因素分析三、特质理论的应用工作岗位上的人格因素分析四、人格评价——自陈式调查表1、明尼蒙达多项人格调查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杰斯自我理论的评价——贡献
• 2、理论的贡献 • 对自我的操作性测量(Q分类技术) • 建立独特的心理治疗理论 • 对教育、工商业等领域的影响
罗杰斯自我理论的评价——不足
• (1)很少提及成长与发展的过程, 不对心理 疾病作诊断的分类,也不太承认病人在症状 上的差异及不同的成因。 • (2)理论中几乎找不到性、攻击和压抑、罪 恶感,而我们的生活显然和这些有关连。 (3)强调自由选择, 将走向神秘主义,过分的 自由选择也是个人主义的温床。
人性观
• 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固有的、先天的维护自我、 提高自我、“自我实现”(Self-Enhancement) 的动机,这是人最基本的、也是唯一的动机和目的, 它指引人朝向满意的个人理想成长。
• 【没有一个人有权利去管理他人生活 】
基本理论建构
经验和现象场(phenomenal field)
• 经验 --- 个人在某一特定时刻的整个 意识范围(即个人的现象场) • 对个人而言,现象场即是现实(reality)。 个人的所有反应都是基于他(她)所 经验到和知觉到的现象场。所以,要了 解一个人必须要设法了解到这个人在 此时此刻的经验。
罗杰斯自我理论的评价——不足
• (4)太依赖受试者的自我报告,往往忽略客 观存在的事实。 (5)对人性本质的理解过于简单,无法解释 为何有人缺乏无条件的积极关怀的经验,却 能成为心理健康的人。 (6)个体的现象场、自我,只是个体自身的 经验所在,都是脱离人的实际活动。
三、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Peak-Experiences)是 马斯洛很独特的一个理论范畴。 马斯洛发现,当一个人处于高峰体 验的状态时,他便正处在生命中最 健康、最辉煌的时刻,这时候也是 他达到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
他认为,高峰体验都是自然产生的, 是可以进行科学研究的,而且它的 产生比人们通常所预料的要普遍得 多。
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 • • • • • • • 能很好地适应现实和环境 悦纳自己、别人以及周围的世界; 在情绪与思想表达上较为自然; 处理事情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 以自我为中心。 喜欢独处与隐静。 有独立自主的性格。 对平凡事物不觉厌烦,对日常生 活永感新鲜 常经历神秘或高峰经验。
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 • • • • • • 社会兴趣 有深刻的人际关系 具有民主风范,尊重别人的意见 有创见,不墨守成规; 非恶意的幽默感 对世俗合而不同; 对生活环境有时时改进的意愿与能力
自我实现的条件
• 只有1%的人可以达到,因为:
• 童年时期充分的爱是自我实现的先决 条件。 • 自我实现是在作每个决定时,选择成 长的途径。 • 多了解自己。 • 要忠实于自己的真实感受或内在讯号。 • 需要觉察并且摒弃自我防卫的方法。

需要的特点
• 4) 较高层需求的满足——满意、快乐及充实 感。 • 5)满足较高层的需求比满足较低层需求需要更 好的外在环境(如社会、经济及政治方面) 。 • 6)一个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之前,下一个 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比较不具重要性。 85% biological; 70% security; 50% love & belonging; 40% esteem; 10% self-actual.)
经验和现象场 (phenomenal field)
• 每一个人所经验到的「现实」是不 同的。 • 因为现象场决定了个人的行为,所 以,Rogers很重视个人主观的自我 报告。
人格结构:自我
• 个人与外在的接触,逐渐形成自我的 知觉。也就是「我」。 • 虽然每个人并非随时能意识到自我的 所有层面,但自我确是存在于意识中 的。 • 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
• 1940年受聘为俄亥俄大学心理学教授 • 1945——1957年任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 • 1962年起在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 中心任研究员。 • 1964—1968年在加利福尼亚州西部行为科 学研究所任常驻研究员。
问题
• 1、为什么我们需要空气、水、食物? • 2、为什么我们需求安全和爱? • 3、为什么学走路的小孩摔倒了,会擦 干眼泪继续前行?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李彦章
心理学第三势力
• 第一势力:精神分析(伤残心理学) • 第二势力:行为主义(幼稚心理学) • 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健全心理学)
人本主义研究对象
• 整体的人或人的整体(人格); • 出类拔萃者或精英(自我实现者); • 人的本性、潜能、价值、经验; • 健康人的心理或健康的人格。
马斯洛的理论
我喜欢不断的开垦 荒地,而不是从旁边 走开,我喜欢发现, 而不是去改进. 马斯洛
马斯洛(Abraham Mashw,1908~1970)
研究健康人格和 人类的积极方面
生平
• 马斯洛,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 心理学家。 •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 • 1934年在威斯康馨大学获博士学位。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代斯大学任心理学系 教授兼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获自我实现者的心 理特征进行研究。 • 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 会主席(1967)。
• 2. 价值的条件 (conditions of value) ○ 自小时候起, 父母经常设定一 些条件,如果儿 童的行为表现符 合这些条件,父 母才认定这些行 为是有价值的。
• 只有无条件的正向关怀 ,才能 有助健康人格的成长。
人格的适应
• 自我和经验间的不和谐 ---> 不完全的适 应状况; • 愈不和谐 ---> 威胁感愈大 ---> 愈可能 否认和歪曲事实。 ○ 中等程度的不和谐 ---> 精神官能症 状 ○ 极端的不和谐 ---> 精神病症 • 适应不良是对自我的一种否认性的经验。
人格适应
• 健康人格的特点:充分发挥功能的个体 (1)自我经验的开放态度 (2)生活在现实的空间里 (3)信任自己 (4)具有自由感
心理治疗
• 来访者中心疗法——非指导性 • 注重咨询或治疗关系 • 真诚 • 无条件地关怀:尊重 • 同理心
罗杰斯自我理论的评价——贡献
• 1、学说非常盛行
(1)对人的看法积极乐观,强调人的自我意识 与行为自由。 (2)理论建立在大量的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理 论是有效的,且得到越来越多的验证。 (3)无论是治疗者或父母或教师都可以自己 有意识的实践达到基本的要求, 毋需像精神 分析那样的长期而乏味的训练。
问题
• 1、如果你又渴又饿,哪一个更重要? • 2、如果你很渴,这时有人给你一个有 力的拥抱,让你喘不过气来,哪一个 更重要? • 3、你对某个异性很又感觉,可你连吃 饭的钱都没有,哪一个更重要?
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 需要
尊重需要 社交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需要的特点
• 1) 层次较低的需求: 较优先&较强烈 的需求。 • 2) 较高层的需求会较晚出现。 • 3) 较高层的需求对生存较不具有必须 性,所以其满足可以被延迟。
人格动力:实现倾向
• 个体的能力得 到发展,潜能 得到发挥
人格的发展
• ◎ 很少提及发展阶段
◎ 影响人格发展的几个重要因素:
影响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
• 1. 正向的关怀(Positive Regards)
○ 正向关怀的需求:希望得到重要他人的 肯定、接纳、温暖、爱和尊重的强烈需要。 ○ 能得到正向的他人关怀 ---> 才能发展出正向的自我关怀 (positive self-regard) ---> 独立和成熟的人格。
卡尔.罗杰斯人格理论
当我接受了现实的自 己时,我就发生着变化。
好的人生,是一种过 程,而不是一种状态;它 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
罗杰斯(Carl Rogers,1902~1987)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生平
• 1902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一个虔诚 信奉原教旨主义的中产阶级家庭。 • 考取了威斯康星大学农学院 • 1924年大学毕业后,进了纽约的尤君思神 学院,欲从事宗教事业。后转入哥伦比亚 大学的师范学院研究医疗心理学 • 1928年获心理学硕士学位,同年受聘于纽 约罗彻斯特“儿童研究室” • 1931年获博士学位
基本内容
• (1)人的责任:在特定时刻,行为是每个 人自己的选择 • (2)此时此地:只有生活在此时此地,人 才能充分享受生活。 • (3)个体现象学:“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 己”。 • (4)人的成长:当人们眼前的需要得到满 足后,他们不会感到满意,而要积极地寻 求发展
主要代表人物
Abraham Maslow (1908-1970) Carl R.Rogers (1920-19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