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课题复习课程
元素周期律教案(详细)

元素周期律教案(详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排列规律。
2. 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能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和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原子半径、化合价、原子序数等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的,分为七个周期,十六个族。
3. 元素周期律的排列规律:a. 周期性变化:同一周期内,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b. 族的变化:同一族内,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的排列规律。
2. 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排列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2. 利用图表、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元素周期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化学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元素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规律。
2. 讲解元素周期律的概念: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定义和发现过程。
3.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介绍周期表的七个周期和十六个族。
4. 引导学生发现元素周期律的规律:通过观察周期表,引导学生发现原子半径、化合价等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5. 讲解元素周期律的排列规律:详细讲解同一周期和同一族内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6. 练习与应用: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运用元素周期律进行分析解释。
六、教学拓展1. 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领域:如化学反应原理、材料科学、生物化学等。
2. 讲解一些重要的元素周期律规律:如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分界线、过渡元素的特点等。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元素周期律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命题调研(2014~2018五年大数据)径大小的比较、金属性强弱的判断、金属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判断及非金属元素单质氧化性的比较等知识点。
主要考查考生对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规律的理解,要求考生对“位-构-性”有充分的认识,并将周期表、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等内容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运用。
只有推断出相关元素的名称并熟悉它们所形成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本节是选取了命题角度3--元素周期律及物质性质综合推断2.教学目标①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②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③以ⅠA、ⅦA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④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基于元素周期律(表)发展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基于化学键概念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3.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实质与应对高考题的策略方法。
教学难点: 对该块知识形成系统化认识,掌握学习概念性知识的方法,能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已经有了了解,并且对元素内在的递变规律有了些感性认识,也能较好地理解“位一构一性”三者的联系。
但鉴于遗忘的自然规律,学生在概念的细节把握上存在漏洞,对概念的有效运用存在不足。
学生对这块内容没有形成系统性认识,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通过这节复习课,要让学生对该块知识形成系统化认识,掌握学习概念性知识的方法,能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
(三)教法分析该知识块理论性较强,与生活联系较少;记忆性内容较多,趣味性内容较少。
而这块内容对无化合物知识形成系统性认识却又至关重要,所以学生不能单纯记忆,需要深刻理解。
以高考题为例,用“需求度”保证“关注度”。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教案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
2. 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熟悉主族元素、过渡元素等的分布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内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主族元素、过渡元素的分布元素周期律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2. 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元素性质的影响元素周期表中一些特殊现象的解释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发现过程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元素分布规律。
3. 结合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元素周期律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4.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元素周期律的内在联系及特殊现象。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元素周期表挂图或PPT3. 相关化学实验器材4. 教学参考资料五、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1. 第一课时: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 第二课时:主族元素的分布及性质过渡元素的分布及性质元素周期律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实例3. 第三课时:元素周期律的内在联系元素周期表中的特殊现象小组讨论: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及发现4. 第四课时:练习与应用: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化学问题总结与复习5. 第五课时:教学反馈与评价布置作业:研究某一族元素的性质与周期律的关系六、教学反馈与评价1.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结构及应用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探讨元素周期律内在联系和特殊现象时的表现,以评价其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元素周期律在现代化学研究中的应用,如材料科学、药物设计等。
2. 探讨元素周期表的演变历史,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逐步揭示元素周期律的。
1.2.2元素周期律(教学教学设计)高二化学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2019选修第二册)

4. 题型四:周期表中各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
题目:请描述周期表中各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
答案:周期表中,金属性、非金属性和半金属性在不同族之间呈现出递变规律。例如,从左到右,周期表中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此外,我发现学生们对元素周期律的历史背景和发现过程的兴趣不高,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元素周期律的深入理解和兴趣。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多地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历史背景和发现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元素周期律这一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元素周期律的运用、周期表中各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以及元素周期律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通过学习,学生们对元素周期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元素周期律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和反应,并能将元素周期律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课程平台:人教版2019选修第二册高二化学教材、教学课件、实验指导书。
3. 信息化资源:互联网资源(如化学教育网站、元素周期表相关信息等)、教学视频(如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和发展历程的纪录片等)。
4. 教学手段:讲授法、实验演示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互动提问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元素周期律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元素周期律来解释为什么碱金属在空气中容易与其他元素反应。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元素周期律的周期性和族的特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律 复习 教案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课教案一.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并能熟练应用;(2)进一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3)掌握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递变关系。
2.过程与方法(1)能够设计出适当的图表来表示1-18号元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能够总结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并画出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框架;(3)能初步具有总结元素递变规律的能力,能把位、构、性初步联系起来并熟练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1)体会对比、归纳、总结等科学方法在探究学习中的应用;(2)认识到合作、交流在科学探究学习中的重要作用;(3)能从元素周期表的设计与探究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二.教学重点1.元素周期律的实质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三.教学难点位、构、性三者之间的规律及其应用.教学方法回答法、归纳整理、讲练结合五.教学用具多媒体电量关系原子A Z X阳离子A Z X n+六.教学过程 【考点梳理】含考点:1、原子序数2、核素、同位素3、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初步认识「质子「原子核峠L 中子决定元素种类决定核素种类1、几个重要关系式质量关系相对原子质量=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二核内质子数二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Zn )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Z+n ) 2、核素:具有一定数目逅子和一定数目住子的原子。
同位素:同一兀素的不同核素互称为同位素。
※说明:(1)符号A ZX 的意义:表示元素符号为X ,质量数为A ,核电荷数(质子数)为Z 的一个原子.(2)只有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才能互称同位素.即同位素的质子数必定相同,而中子数一定不同,质量数也不同.(3)由于一种元素往往有多种同位素,因此同位素的种数要多于元素的种数. (4)同位素的特性:物理性质不同(质量数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5)氢元素的三种同位素:氕、氘、氚(6)重要同位素的用途:氘、氚为制造氢弹的材料;14C 多用于考古中测定文物年代;※注意:“核电荷数”与“电荷数”是不同的,如Cl -的核电荷数为17,电荷数为1•[例题](2011)2•硒(Se )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8034Se 的中子数为A .34B .46C .80D .114原子核外电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变化决定元素的性质(2008)4.下列各组物质中,互称为同位素的是A•12C和14CB•氧气和臭氧C•甲烷和乙烷D.正丁烷和异丁烷3、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_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能量越_低,离核越近。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周期、族的划分以及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
(2)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内涵,包括原子半径、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化合价等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推理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和规律之美。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和表现。
2、教学难点(1)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相关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3、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元素的性质,加深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化学元素的图片或实物,如金属钠、氧气、氯气等,引导学生思考元素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联系,从而引出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主题。
2、知识讲解(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展示元素周期表,介绍周期和族的概念。
让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总结周期和族的划分规律。
讲解周期表中横行和纵列的特点,以及元素周期表中主族和副族的区别。
(2)元素周期律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讲解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通过实验探究钠、镁、铝与水或酸反应的难易程度,比较它们的金属性强弱。
通过比较硅、磷、硫、氯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判断它们的非金属性强弱。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元素的性质为什么会呈现出逐渐变化的趋势?(2)元素周期表中同一主族元素的性质有什么相似性和递变性?4、知识应用(1)给出一些元素,让学生判断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并推测其可能的性质。
元素周期律的教案11篇

元素周期律的教案11篇元素周期律的教案【篇1】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资料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放映钟表,时间的周期性变化,的flash.四季的轮回,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些描述时间的词语,都体现了时间变化的一个典型的特点――周期性,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来研究元素性质的变化特点,总结其规律。
为了更方便的研究元素的性质的变化规律,我们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按照核电荷数有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
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请同学们对照,自己写得对不对。
今天要讲的是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我问什么要大家写原子结构是意图呢?这二者有什么关系呢?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
所以要研究性质必须先研究结构。
很好,说得全面。
就构决定性质!那么,现在为了研究元素的性质,我们一起来找找看元素的结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有什么变化。
请同学们观察你们手中的原子结构够示意图,总结其变化规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电子层数每隔一定数目就增加一层,最外层电子数则呈周期性变化。
【指导阅读】元素的性质随核电荷数的递增有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表5-3关于原子半径的数据,参考书上130页底端的小字注解,归纳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原子半径为什么呈周期性变化呢?从原子结构角度来讲,半径受哪些因素影响呢?请同学们分析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大家说的三种因素都起作用,但有主次关系。
通常,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当电子层数相同时,随核电荷数的递增,在后两种影响结果相反的因素当中,核吸引电子的影响是主要的,因此,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半径减小。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排列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1.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原子序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表的横行(周期)与纵列(族)主族元素、副族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短周期与长周期3. 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预测元素性质的趋势解释化学反应和化合物的性质寻找新元素和合成新材料4. 元素周期表中的空白与待解决的问题周期表中的“八、九、十”族元素周期表的极限与超重元素5. 我国在元素周期表中的贡献我国发现的元素我国在元素周期表研究中的地位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元素周期律的奥秘。
2.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律在化学中的应用。
3.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和我国在该领域的成就。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案例资料和测试题。
2. 安排实验室,准备进行元素性质实验的器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元素周期律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3. 实验报告:考察学生对元素性质的实验观察和分析。
4.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活动1. 引入:通过展示稀有气体元素的性质,引发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好奇心。
2. 讲解:详细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以及原子序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 互动:邀请学生分享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演示:用PPT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讲解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5. 实践: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室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元素的性质。
七、教学活动1. 讲解:讲解元素周期律在化学中的应用,如预测元素性质的趋势、解释化学反应和化合物的性质等。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运用实验探究、结合有关数据认识元素周期律,即原子半径、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模拟周期律的发现过程,体会科学发现的艰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原子半径、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自学和讨论、实验探究、数据分析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