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型学应用的探索

合集下载

对建筑类型学及其方法论的浅识

对建筑类型学及其方法论的浅识



建 筑 类 型 学发 展 的主 要 阶段
德 ・ 昆西 于 1 世 纪 初第 一 次给 出了“ 型” 9 类 概 念 的定 义 , 与模 型 相 区别 。指 出 : 科 学 与哲 并 “
过程来看 , 它是 一有 生命 的存在 。新 的建 筑 、 筑 建
学的根本 职能之 一是 揭 示原 初 动 因 , 得缘 由 的 求
为 是 分 类 学 , 会 领 域 的 分 类 行 为 则 是 类 型 社 学 _ 。 在 社 会 与 文 化 的 领 域 , 义 的 区 别 并 不 j 意
的固有形 象 。这里讨论的分类行为 , 应该是类型 学 的而不是分类学 的。建筑类 型 学的 出现必 然成 为
我们 研 究 建 筑 与 城 市 发 展 的 重 要 手 段 。
Ab t a t s r c :As a me ho o a a y et r hie t e,t yp l gy hepsa c t c st n l z hec lu — t d t n l z hea c t c ur he t o o l r hie t o a a y et u t r a ie a e le io m e n a c r a n hit rc lc nd ton a d s u h e eo llf nd r a nv r n nti e t i s o ia o ii n t dy t e d v l pme t s a e ft n t g s o he
收 稿 日期 :0 O 1 - 7 2 l 一 10
作者 简 介 : 晓宇 (9 4) , 刘 1 6 一女 山西 新 绛 人 , 海 同设建 筑 设 计 院 有 限公 司一 级 注 册建 筑 师 , 事 工业 与 民用 建 筑 设计 。 上 从

浅论建筑类型学和立体主义建筑设计

浅论建筑类型学和立体主义建筑设计

浅论建筑类型学和立体主义建筑设计摘要:本文简介建筑类型学和立体主义,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上海市东湖路30号城市更新项目设计。

通过设计理论结合实际工程,尝试拓展在历史风貌区内进行城市更新设计的创作思路。

关键词:建筑类型学、立体主义、城市更新一、研究动机笔者有幸参与上海市东湖路30号城市更新项目,其位于市中心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内。

在这样寸土寸金且对历史建筑有较高保护要求的敏感地带设计一幢新建公共建筑,设计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通过总结项目中所应用的设计理论和解决策略,以供读者有新的城市更新设计思路。

二、设计理论简介2.1建筑类型学对个体而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倾向,就像中国人对唐诗宋词有着近乎本能的亲近感,所谓不会写诗亦会诵。

对此,心理学家荣格提出原型的概念作为解释——“人类世世代代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积淀’在每一个人的无意识深处,其内容不是个人的,而是集体的,是历史在‘种族记忆’中的投影,而神话、图腾等往往包含人类心理经验中一些反复出现的原始表象。

”文学诗歌是这样,城市建筑亦是如此。

城市作为人类聚居生活的场所,天然地成为一代代人记忆的所在。

如同提到上海就会想到里弄和石窟门;提到北京就会想到胡同和四合院。

它们作为一个城市的记忆,由经历者产生,又经口述、笔录、文化演绎、艺术加工(如电影创作等)而成为子孙后代的共同记忆。

这是一种集体记忆,也可以说是在集体无意识中所产生的城市建筑文化,进而成为建筑类型学。

建筑学者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认为城市类型其实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的集体记忆,这种记忆是由人们对城市中的空间和实体的记忆组成的。

这种记忆反过来又影响对未来城市形象的塑造……因为当人们塑造空间时,他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心智意象来进行转化,但同时他也遵循和接受物质条件的限制”。

因此含有集体记忆原型的作品就易打动人们的内在心理,唤起人们对这一原型的历史记忆。

将其上升到方法论,即在建筑创作时,先剥离掉建筑形式的表层结构,再归纳抽象出它的深层结构,从而得到可以激发人们集体记忆的建筑原型。

类型学设计方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类型学设计方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类型学设计方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1.对建筑类型学的简述1.1欧洲类型学设计方法理论类型学实质是一种分组归类的方法体系,在建筑设计中,区别于单纯的历史及象征主义,是以改良的方式和缓和的姿态将历史意向融入到现实生活中。

简述之,一是需要从历史模型中抽象归类出原型;二是将原型结合具体场景还原为形式。

这种相互间转化的联系,不应仅局限在外表符号上,而更应重视精神层面内在关联。

现代建筑类型学理论在欧洲有着广泛的理论基础与建筑实践。

一方面,欧洲建筑理论发展一直是延续的状态,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各种建筑理论都拥有清晰的图谱,其延续性体现在树状的谱系中理论和历史文脉中的交叉都有迹可循;另一方面,欧洲城市中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各个时期和各个国家之间的建筑特点和时代背景都有详尽文字资料和实物,为建筑师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之源。

1.2中国与欧洲类型学研究环境对比我国与很多欧洲国家一样,都拥有璀璨的历史建筑遗产和文化传统,为当代建筑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设计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在两者中的详细比较中可以发现,1. 在建筑形象上,我国各个时期建筑虽然在建造形制上有比较大的差异,例如唐代屋檐较缓,不求细节而重整体意向的大气和沉稳,而明清屋檐坡度渐大,对斗拱、彩花、窗棂的刻画逐渐繁缛,都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国力水平,但在未系统学习过中国建筑史的人眼中,并不见得能分清各中的不同,所能提炼的符号只有木质、坡屋顶等单纯的建筑符号。

与此对比,欧洲历史中因为神权、王权和民权之间的此消彼长,同一种功能的建筑形象会因为不同的时期呈现较大差异,形成风格迥异的建筑形象。

2. 在建筑形制上,我国的建筑类型因封建等级制度形成了官民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制。

同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建筑类型因地制宜,风格差异极大,功能各异的庙宇、楼阁、高塔,组成了我国历史文脉建筑宝库,可以成为当代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时类型提炼和转译的原型。

3. 我国建筑体系形成时间较晚,与欧美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在用建筑类型学进行设计时还在探索阶段。

类型学视野下的现代行政服务建筑设计创作探讨

类型学视野下的现代行政服务建筑设计创作探讨

类型学视野下的现代行政服务建筑设计创作探讨摘要:本文从类型学角度讨论和研究了现代行政服务类建筑的发展与设计创作,以常德市新行政中心方案设计为例,深入探讨了适应现代行政服务建筑功能与环境的新形制。

关键词:类型学;行政中心;创新;abstract: this article typologically investigates and researche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dministrative buildings and their creation, takes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changde administrative centre for example, discusses the new type of administrative centre ,which can fit the modern requests und environments.key words: typology; administrative centre; innovation;中图分类号:d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自德.昆西(quatremère de quincy,1755-1849)在19世纪提出广义的类型概念以来,有关近代类型学的讨论便从未中止。

对于类型的定义与选择,已然成为建筑师创作过程的第一步,也是决定性的一步。

这绝非是对先例和经验的简单模仿与抄袭,而是继承人类在漫长历史发展中积淀下的约定俗成的事物和情境,将其与具体场所和使用需要相结合之后,充分地研究其方位、地形、环境、路径、尺度、拼组等关系,灵活地转换为设计成果的思考过程。

行政类建筑是人类社会文明系统的重要体现,是与居住类建筑同样存在已久的古老建筑类型。

从原始社会部族长老的营帐,到中世纪小镇广场上的市政厅,再到现代行政服务中心,行政类建筑一直与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共存着。

类型学方法在低年级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尝试

类型学方法在低年级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尝试

建 筑类型学的方法对学 生进行 系统 、 科学地教学的意义与可能性 。并试举两例加 以分析 。
关 学
中图分 类号 :Tu—o 18 [ 9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4 6 3 ( 0 1o o 2 o 10 - 15 2 1 )9 1 2 3

e tf al y u i g me h d fa c i c u e t p lg . An i d t a e O b n lz d n ii l b sn t o s o r h t t r y o o y c y e d ct wo c s s t e a a y e . e
功 能 和形 式 背后 的 意 义 的 理 解 和 关 注 。 以 至 于 经 常 出 现 部 分
积累造就了“ 型”建筑创作 的首要是关 注生活本身 。建筑功 类 , 能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 , 而建 筑形 式与集体心理意识有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 。据此 , 学生 能认识 到功能 与形式 背后 的意义 , 可
2 1 年第 。 期 01 9 总第 1 9期 5
No 09 ・ 2 Ol1
Vo ・1 9 l 5
类型 学方 法在 低 年 级 建 筑 设 计教 学 中 的尝试
王珊 杨 思 声
( 华侨大学建筑学 院 摘
福建厦 门
3 12 ) 6 0 1
要: 建筑 类型学不仅具 有认 识论 的意义还具有方法论 的基础 , 文针对 目前低年 级建筑设 计教学 的问题, 讨在教 学 中采用 本 探
缺 乏系统性 。由于指导原则没有统一 , 师往往 只能依 据经验 教 教 学 , 指 导 学 生 的过 程 中 只 言 片 语 , 乏 系 统 性 。 加 上 不 同 在 缺 教 师的具体认 知不同 , 同一空 间或形体 的判 断有误差 , 易 对 容 造成学 生的迷惑和认 知混乱 。其二 , 缺乏意义认知 。缺乏对 于

建筑类型学在居住建筑中的体现与运用

建筑类型学在居住建筑中的体现与运用

44 在 有条件 的 乡村率 先建设样 板 小 区 . 村率先建设样板小区。安全、 适用、 美观、 经济的样板房, 将引领
农村住宅建设新潮流 。明晰农民 的产权 , 他们感觉 到住 宅小 区化
广与发展 。
律 诗
行适当的资金扶助和奖励, 并在宅基地划拨、 物资供应、 人力组 4 7 完善 小 区的各 项 管理措 施 .
分类。前者注重研究有具体 目的的分类法则 , 而后者关注 与分类 解决了统一与多样的矛盾 问题 。
意识本身以及不 同类型之 间的联 系 , 以研究 “ 用 可变性 ” “ 渡 2 建 筑类 型学在 居住 建筑 中的体 现与运 用 和 过 性” 分类是 人们认识世界 的一种途径 、 手段 , 人们 通过分类而 了解 住 宅的类设 计模式可 以解释为 : 传统 民居中某些经过提炼的 自己身处 的环境 , 而把握 自己的认识 。 进 要素在 当代住宅设计 中的再 现。这些 “ 素” 要 可以是单 纯的建筑
建设的好处后 , 自然 会积极 参与 , 从而 推动住宅 小 区化 建设 的推 清扫 、 安全保卫 、 园林 绿化 、 备维护 等 , 生院有专 职人 员提供 设 卫
4 5 严格控 制单 家独 院 , 导 推 广 多户联 排 多层 住 宅 全 、 . 倡 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 , 彻底改变农村“ 乱、 的居住条件。 脏、 差”
小区建成后 , 应配备 专职人 员对 小区进 行 日常管理 , 如垃圾
医疗服务 , 委会 为小 区居 民排 忧解 难 等。小 区居 民将 获得 安 居
造 福人 民 , 福 社 会 。 造
为打消农 民对农村住宅小 区化建设 的顾虑 , 可在有条件的农 织 、 房屋建 造 、 组织协调等方面给予必要 的支持和帮助 。

类型学的方法在建筑创作中的运用

类型学的方法在建筑创作中的运用

四、 类 型学设 计 方法 与建 筑形 态 的构成
以类 型学 的思想 具体指 导建筑设计时 ,一 般来 说 , 采
用 的是 类 型学 的 一 些 基 本 方 法 。如 “ 分类 , 总结 已有的类
型, 将其造型化为简单的几 何 图形 , 将抽象 出的类 型和类 型 规则结 合具体 的场 景进行转 换、 衍变, 在 固定 的要 素上根 据客观需求 进行调 整变化 。 据 此 可 以 设 计 出 一 系 列 具 有 内 在相似性 的建筑形 式 , 并使设 计方案 与历史 、 环境 、 文脉 具 有一定联 系, 这种形式创作 的 方法 被许 多 建 筑 师采 用 , 例 如, 瑞 士建筑 师博塔 以简单 的
因此 , 对于建筑的解释只能来源于建筑 。变换只能依赖 于先存 的“ 类
型” 而实现, 是建筑体系存在的基本原则 , “ 类 型” 是变换产生的根本。而人
类 的 创 造 为 建 筑 的变 换 实 现 提 供 了 动力 , 因 为人 总 是 根 据某 种 原 先 的 “ 类
型” 而 创 造 出建 筑 。建 筑 师 在 进 行 创 作 时 , 只不 过 是 将 头 脑 中 已 有 的 建 筑 中指出 : “ 类型一词代表完全复制或模仿某一 事物的意欲 ,而不是相 同形 类 型进行变换。建筑师不可能去凭空创造 出一个历史上从未 出现过的建 象。 形象 自身应该就是一个规则或模式。 这样 , 人们就不会说( 或至少不应 筑 结 构模 式 。
关键词 : 类型学 , 原型, 形 态


类 型 学的产 生及概 念
建筑类型学是产生于l 9 世 纪, 又在2 0 世纪6 0 年代重新 兴起 的一种建筑
性质 , 并与城 市结合起来 , 形 成一种城 市建 筑 , 并将其作为一种类型 , 想要 创造一种突出形式的 , 并具有历史连续性 的场所。 当代建筑类型学 的理论基础来源 于现代 结构 主义的思想理论 。结构 主义认为 : 第一 , 一个研究领域 里要 找出能够不向外面寻求解释说明的规型学 的方法在 建筑创 作 中的运 用

浅谈建筑类型学分析

浅谈建筑类型学分析

浅谈建筑类型学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古代建筑艺术类型学的进一步探讨,深化人们对建筑艺术类型学的认识,进而运用类型学方法分析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并对现在以及未来的中国建筑艺术提出理论分析,使之更加有利于中国新时代建筑艺术的前进。

关键词:建筑类型学理论分析引言:我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这种文化在历史中沉淀,并存在于我们的城市和建筑里,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同时,传统文化如何创新等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每一位中国的建设者和设计者。

几十年来,我们提倡过、批评过,也肯定过、否定过。

我们到底该如何面对广博的文化遗产,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是否也将走上类型学这条道路?让类型学在关于继承和创新的争论上提出科学的信息。

1.建筑类型学的概念1.1类型选择以类型选择为依据的类型学的设计必须依据特定文化背景的人们头脑中共有的固定形象,其过程往往是生活方式与建筑形式相互适应。

1.2类型处理首先是对已选取的类型进行几何简化还原,这是可以直接运功用在具体的建筑刑事处理上的。

同时,为了避免单调我们可以进行类型转换研究。

1.3类型学与城市形态类型的选择和处理的最终目的是要以类型的处理取得城市形态的连续。

城市的最终形态是建筑和建筑群,而建筑和建筑群之间的关系则要由类型与形态的研究来联系。

到目前为止,对建筑类型学的概念还没有一个明确的阐述,但是简单的说类型学就是按照具有相同形式结构,以及具有相同特征的一组对象进行描述的理论。

建筑类型学为人们认识建筑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因此,类型不意味着事物形象的抄袭和完美的模仿,而是意味着某一因素的观念,是人们能够据此创造出种种绝不雷同的作品的概念。

这也就是说,类型所模仿的总是情感和精神所认可的事物。

类型决非等同于建筑师所设计的形式,形式只是类型的一个变体,一种类型可以有多种变体,这就很好地解决了统一于多样性的矛盾问题。

2.建筑类型学的原理建筑学常以功能、形态、结构、地域等分类。

类型学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但又不只是方法论,还以一定的哲学观为依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类型学应用的探索阐述了建筑类型学的概念及发展,对建筑类型学的分类方式和设计方法作了详细论述,并通过工程实例,进一步论述类型学在实践领域的开展。

标签:类型学;文脉;原型;类型转换一研究的背景和研究的必要性在目前全球建筑风格日趋匀质化,地方建筑文脉迅速丧失这一大的背景下,地域建筑与地方文脉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越来越多设计人员的关注,对全球化与地域性的讨论也进入新的阶段。

建筑师为发掘建筑文化的特殊性和多样性,不约而同地开始关注地方文脉传统,努力捕捉地域建筑的特色,各种设计方法被广泛的运用到建筑创作领域,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类型学作为众多研究方法中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不断的发展完善,日趋成熟,这些特质,使得它在今天的建筑创作中依然被广泛的使用。

二建筑类型学的内涵与来源要了解类型学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类型,按照《大英百科全书》条目载:“一种分组归类方法的体系统称为类型。

类型的各个成分是用假设的各个特别属性来识别的。

这些属性彼此之间互相排斥而集合起来,却又包罗无遗——这种分组归类的方法因在各种现象之间建立有限的关系而有助于论证和探索。

”现今人们对类型学的讨论基本上坚持意大利新理性主义学者的主张,即类型学可以被定义为按相同的形式结构对具有特性化的一组对象所进行描述的理论和方法。

但是类型学的发现和应用并不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在法国启蒙运动时代就有了关于类型学的探索。

类型学最早源于自然科学,18世纪欧洲生物学、物理、化学等领域都积累的丰富的资料,对资料的整理和分类成为十分必要的事情,类型学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并逐渐拓展到建筑学的研究领域,从建筑历史领域的分类来说属于以自然为类型的第一支类型学。

19世纪二次从业革命爆发,由机器进行大量生产的要求日趋强烈,以柯布西耶为代表的20世纪初期发展的新的类型学来自工业革命,体现了大量性标准化的特点,成为了第二支类型学,也可成为“范型”类型学。

本世纪60年代,人们感受到了现代主义的缺陷,开始关注建筑历史的研究,形成了第三支类型学,也就是当代类型学,当代类型学关注的并非只是对建筑历史的归纳和总结,而是将历史的建筑放在其他学科的研究背景下来考察和应用,通过超历史的历史建筑形式的利用来解决历史建筑的形式和当代社会的需求形式之间的矛盾。

类型学作为一种研究和工作方法,对建筑设计的发展一直产生着巨大的启发和推动作用,因而设计人员日益关注其在实践领域的应用。

三建筑类型学的分级组织方式当代建筑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是如何调和城市形态与建筑的关系。

城市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就其发展的全过程来看,它是作为一个有生命的客观存在。

因此,新的建筑、建筑群体和城市的产生应该被视为是老的城市生长繁殖的结果。

设计过程必须作为一种归类分组的方法体系,才能够把具有相似结构特征的形式总结归类,并在此过程中接纳并呈现特定的文化和人脑中的固有形象。

合理的等级组织和分类方式有助于整个研究过程的清晰展开。

不少建筑研究人员对类型学分类方式进行了探讨,阿尔干作为其中之一,其分类方式被广泛认可,根据阿尔干的观点,分类方式是根据下列等级组织进行的:1.反映在建筑组群与城市形态关系研究上的城市尺度及其建筑组织关系;2.诸如广场、室内空间类型等形式的建筑自身尺度和大的构成元素;3.建筑细部的比例,构造和装饰,如斗拱等元素的处理。

这一分类方式使我们在从事一个复杂的设计时,可以更好的理清层次关系,使类型学的运用能够从宏观格局入手直至微观细节贯穿整个设计过程。

当然,根据项目的需要,我们也可以从中选择合适的一级,展开整个设计工作。

四建筑类型学的运用合理的分级使得类型学有了明确的针对对象,但是类型学的展开应用过程同样有着广泛的实践意义,在实际项目中的运用方法也各有不同,但是根据其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的普遍性和规律性,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步。

1.类型的选择:这是创造过程的第一步。

类型选择时,设计人员必须针对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人们头脑中共有的固定形象,原型搜集应有较强的代表性,原型是新生事物产生的依据。

原型不仅指原初的类型更扩展到广义的原型,还包括对人类情感延续及心理特征的建筑语言的表达,对相似气候环境及自然地理特征在建筑累积的反映,以及相对稳定的文化与经济基础在建筑上累积的反映等等。

原型搜集往往是要求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相互适应的建筑形式作为代表,一些相对奇异或特殊的建筑形式往往不作为主要的原型对象。

选择的类型常常是固定的建筑组群关系及建筑的母题。

例如,北京的四合院(图1)是城市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组群,而中国人对于自然的热爱使得庭院的类型源远流长,从皇家园林到宗教庙宇再到市井民居,几乎各类建筑群体都以庭院为中心组织空间,使得庭院空间成为了我国建筑中一个十分有特色的母题。

需要说明的是原型概念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原型就是建筑的最终本质,原型只不过是建筑变换中的一个媒介,通过这一媒介,新形式才得以产生。

(图1)2.类型的提取:提取的过程往往是和选择的过程同步进行的,这里之所以要将其分开,是因为要更加充分的说明类型学在实践中的广泛引用。

采集必要的建筑符号或建筑构成元素,并对其进行分类,是资料整合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较为准确的把握特定历史元素的种类和特征,这种方法常用于旧街改造,整治等项目。

通过历史建筑元素的总结和归纳,为后续的建设项目提供指导,达到建筑文物或特殊历史地段“整旧如旧”的目的。

这从广义上来讲也可以说是对建筑类型学的应用,但是建筑类型学的作用绝不止于此。

3.类型的转换和应用:对于已经选择的类型进行几何简化是类型学处理的关键,没有还原简化,则只能局限于选择的原型自身,而往往由于原型不具有普遍的抽象性,会造成类型的选择失去普遍意义。

类型作为从历史生活中抽取出了其深层结构,重新置身于特定历史的文化生活中,真实的环境条件下,就可以产生出类似于已往建筑而又绝不同于以往任何建筑的一种感知上的历史连续性。

因此建筑师要充分研究其建筑所将占据的场所,发掘其精神特性。

建筑实为场所经验和类型经验的整合。

“类型转换”是塑造建筑形态的最关键,而又最具创造性的一环。

由于建筑类型是一种较为稳定的模式,一旦类型形成,就会带有一定的建筑特征,易于唤起我们特定的感情,虽然形象在具体场合是多变的,但内部构成规则是稳定的。

使用类型转换的设计方法进行创作,是对类型学更加深入的探索和应用,同样能够唤起人们的场所感和文脉感。

例如北京德胜尚城项目,整个建筑群由七座写字楼组成,构成了一个开放式步行街区,在建筑群的构成中,通过类型的方式将北京传统的四合院融入到整个建筑群中,遵循了老北京从大街钻胡同穿院子进房门的空间序列特色,从整个空间布局到场所营造上都表现出了北京的特色,体现出对城市历史的尊重和强烈的建筑本土性立场。

(图2)(图3)运用类型进行创新设计的建筑师总是在各种建筑或建筑群体的类型意象中吸取灵感,设计出崭新的建筑。

日本建筑师原广司和黑川纪章是运用村落意象的集大成者,两位都为村落的意象注入了新的内涵。

尤其是原广司的大和国际,在立面上层层累积村落的意象,而村落的剪影形象经过高度抽象,也似朵朵白云在建筑中固定了下来。

特定的形象有着多种的解读它们增添了建筑的多种涵义。

黑川纪章则在建筑的细节上探索了更多的意味,他在广岛美术馆(图3)中用现代材料及构造方式解读乡土建筑的语言,融合反映广岛的历史事件的隐喻手法,设计出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形态。

即便前卫的建筑师,其设计手法也受到了类型意象的影响。

伊东丰雄的自宅银色小屋(图4)以系列拱型的组合,暗示了类似帐篷的临时性的存在。

又如谷口吉生的日本岩手县安比饭店,它是一个高原山地旅游旅馆,其简洁和直截了当的坡顶形式,也让人联想到山地村落。

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入口采用了类似帐篷的形状,却又是纯粹的几何形体。

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关于类型学应用的实例,鉴于字数的限制和文章的需要,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

五建筑类型学在实践领域的拓展类型学不仅可以作为建筑创作的工具,在建筑学的其他方面同样有巨大的作用。

从城市角度来讲,类型学可以作为“阅读”城市的有效方式,城市的最终形态是建筑和建筑组群,类型选择和处理的最终目的也是要以类型的方式取得城市形态的连续。

探索城市形态的演进和发展。

建筑与城市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产生互动,类型学可以通过共时性和历时性这两种角度的对比来感知城市,通过用类型学进行历时性研究,可以宏观把握建筑形式特征的历史变化与发展。

通过用类型学进行共时性研究可以分析建筑组群的空间与形式的组合。

通过分析总结历史上城市的渐进变化的过程,指导城市未来的建设。

由此可见,类型学在建筑领域的运用是广泛的和多样的,相信随着学科自身的不断完善和设计人员不断的发掘创新、开拓进取,会有更多关于类型学方法的新的应用。

六结语和展望类型是“人类世世代代发展中形成的,它凝聚了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其中也包括了人类世世代代与自然界作斗争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

它表达的是人的精神和情感所认同的因素”。

类型的观念基本上是一种历史主义:现实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部分,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流段,历史的发展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总是历久而弥新。

类型作为一种载体,包含了多种方面的信息。

对于传统具体类型的深入研究,连接了建筑本体和哲学、观念、文化等各种深层次方面的内容,今天物质、材料的发展为对类型做出新的解释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在传统建筑类型中,类型向具体建筑形态的转化多种多样、变化万千,在现代建筑中,传统类型所表达的信息可以以更多样化的方式体现出来,传统的类型积累了丰富的人类感受,可以给我们以不断的启示。

由此可知,对建筑类型学的深入的研究和运用有助于使我们深深地扎根于本土文化。

相信随着对建筑类型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相关实践的开展,建筑作品会更加充满魅力。

参考文献1沈克宁,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世界建筑,1988(6)2马清运,类型概念及建筑类型学建筑师,l990(6)3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中建工出版社4曹炜,类型学思考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9(2)5胡炜,探索建筑原型的深层涵义江苏建筑,2002(2)6张继平,建筑类型学与地域文化的体现山西建筑,2003(12)7沈克宁,重温类型学建筑师,2006(12)8李钢,城市文脉设计与类型学山西建筑,200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