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二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说课课件 (共19张PPT)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二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说课课件 (共19张PPT)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汉武帝尊儒措施的分析,得出汉朝 青以后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是封建社会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

第三幕:千古流芳
司马迁:“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学士皆师尊之。”
王充:“策既中实,文说美善……虽无鼎足之位,知在公卿之上……文王之文在孔子,
孔子之文在仲舒。” 设计意图:通过学者对董仲舒
青 衣
六、教学反思
1、教学主题突出:通过讲解两个主要人物会面前后的故事作为主 线,构建三大模块:未见前缘、未央之会及会面后千古流芳,进 行主题式教学,让学生在主题式探究中了解新儒学在西汉被提出 、重视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2、历史核心素养明确:以时空观和史料实证为切入点,以唯物辩 证法统领,提升学生的材料辨析能力。以董仲舒新儒学思想提出 的经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 3、教学困惑:本课史料内容丰富,且有些难以理解,学生对史料 部分的青辨析能力还是不足。怎么样选择较好的史料让学生愿意去 辨析,衣提升他们分析材料的能力,这是我需要努力的。
如 何 解 决
“道家哲学正好符合汉初统治者的需要,他 们的政策是除秦苛法,与民休息,使国家在 长期的耗尽一切的战争后恢复元气。到元气 恢复了,道家哲学就不再适用了,而需要一
个进一步建设的纲领。统治者们在儒家学说
中找到了它。”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得出汉
武帝要解决问题必需放弃 青 “无为”进行“有为”
材料一: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
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诸易侯为权淫力乱,过急大则,阻其强而会从以
逆京师。
威胁中央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材料二: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土立地锥兼之并地。……故贫民常衣 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严重

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34ppt

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34ppt

面临问题
▼边境不宁 ▼诸侯王势
力割据势 力威胁中 央集权 ▼土地兼并 严重 ▼阶级矛盾 尖锐
解决之道
董仲舒 的学说
▲加强中央 集权
▲加强君权
▲限制土地 兼并
▲缓和阶级 矛盾,制 定规范限 制人民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思想上的统 一
◇“君权神授”“天 人合一””天人感 应”
◇限田、薄敛、省役
汉初采取怎样的统治思想?
汉高祖
汉惠帝 汉文帝
汉景帝
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 时间里,道家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 上居于支配地位。
“萧规曹随”
一、汉初“无为而治”
1.原因
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自天子不
能具醇驷 (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态度有何异同?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同: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实质:都是文化专制。影响 :都有利于国家统一但不利于学术 思想的自由发展。 异:政策:秦始皇排斥儒学,汉武 帝尊崇儒学。手段:秦始皇的统一 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 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 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 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四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 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 可求于天。 ”
——《春秋繁露·基义》
1.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和目的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教学共26张(共26张)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教学共26张(共26张)ppt课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新儒学的内容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10年1月15日下午15时31分左右(北京时间)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出现号称“千年最长日环食”天象奇观。历史上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 材料一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 ,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感应” 之,天人一也。 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 ——加强君权的需要 ——《汉书•董仲舒传》 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 提倡实施“仁政”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中国的学术思想在不断的相互渗透、改造,以 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将反作用 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2.西汉初年 : “无为而治” ①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破坏严重
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刘邦、项羽推翻秦朝政权 刘邦、项羽楚汉战争
②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三、儒学成为正统
(一)原因 1、新儒学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思想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 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 政治 措 施 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 流。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教育 (2)五经“博士”为教官
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质: 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人教版必修三 第2课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共30张)公开课优质课件

人教版必修三 第2课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共30张)公开课优质课件

A.为研究孔子言论提供了实物史料
B.说明汉兴后采取统一文字的措施
C.侧面反映出汉代尊儒的史实 D.其史料价值已经超过马王堆汉墓
C
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的形成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董仲舒对儒学做了较大的改造,
其本质意图是(

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B.发扬光大儒学
C.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
D.使儒学适应政治统一的需要
5.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是 A.强调实行“仁政” B.提出“以政为德”说 C.提出“天人感应”说 D.提出“民贵君轻”论
思考:为什么要“有为”?
材料: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 食和钱财,国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 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 境不宁等问题。
——《中国古代史》
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
政治:必修①: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 (2)设内朝,设刺史;察举制
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9、有人认为“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 学说”。董仲舒的下列言论中,能够支持这一观点 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B.“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C.“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D.“治国要任德而不任刑”
10、“从来皇帝的尊号中都有‘奉天承运’‘继天立 极’这样的字样。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 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 上这样神圣的光环。”曾为皇帝制造神圣光环的历 史人物是
思考:根据材料说出汉初“无为”的作用有哪些?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精美课件(共24张PPT)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精美课件(共24张PPT)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 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汉初的统治思 想是 A.儒家主张 B.墨家主张 C.道家主张 D.法家主张
7.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 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 大一统的形成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 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巩固练习
一、董仲舒对儒学加以改造,使之形成了具有时 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请回答: 1、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 理论基础。其主要是因为董仲舒提出( ) A.“春秋大一统”思想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D.“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 2、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 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 ) ①举贤良对策②重用文学儒者③举办太学,讲授 儒家经典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国力强盛
积极影响; 经济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
消极影响: 潜伏危机:王国问题;土地
兼并严重;边境匈奴问题。
“有为”
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 出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形成
1、董仲舒生平(前179 ---前104年)
博览群书,专心致志(“三年不窥园”“乘马不知牝 牡”)经历文、景、武帝时代,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 家、是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 策》受赏识、为官
晚年著《春秋繁露》 创制新儒学体系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人教版历史必修3历史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课件

人教版历史必修3历史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课件

汉武帝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A将儒学与政治选官制度结合。 • B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垄断教
育。 • C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建
立地方教育系统。
北 京 国 子 监 中 的 孔 人。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秦 汉史实对比异同。
• 有道理。 •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专制 主义和中央集权的需要(目的相同),都属于思想文 化专制的措施(性质相同)。
秦始皇
汉武帝
政策
排斥、打击
尊崇

秦刚刚统一,需要巩固 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的
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匈《吕奴汉思问书勉题.食《货中志国》史纲》
3、儒学逐渐复苏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三次书面
应答策问,即“天人
三策”,阐述他的儒
学思想。他把诸子百
董仲舒
家中道家、法家、阴 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
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加以改造,形成了新
《春秋繁露》书影 的儒学体系。
【材料导析】(依据材料,理解内涵)
• A.“天人感应”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主张
• C.“大一统”的主张 D.“三纲五常”学说
• 4、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天子受命于天, 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 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汉武帝对此言论十分欣赏,主要是其有利于
同 原因 君主专制;
政治需要;董仲舒发展儒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优质PPT课件(共32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优质PPT课件(共32张PPT)

西汉初期以“无为”的黄老之学为统 治思想,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呢?
积极:
消极:
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老子之学主要指《道德经》。
孔子 孟子 荀子 墨子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1.经济恢复 ” ——《汉书•董仲舒传》 含义: “无为而无不为” 1、统一了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土地兼并,商贾膨胀 ——中央软弱无力
孔子
孟子
荀子
墨子
老子
庄子
韩非子
商鞅
学派 代表
主张
孔子 “仁”与“礼”、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儒家
孟子
等 “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
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
道家 老子 “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辨证法思想
庄子 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
法家 韩非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墨家 墨子 兼爱 、非攻、尚贤
——《汉书•董仲舒传》
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主张? 其特 点和实质是什么?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重点)
① “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主张:②“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加强君权的需要 ③“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影响:儒学成为正统
一、从“无为”到“有为”
1、儒家思想经历 2、汉初的“无为” 3、从“无为”到“有为”
1、儒家思想经历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共39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共39张PPT)

悟:思想文第明3课之汉路代的思想大一统
我们不仅是历史的守望者、历史的叙述者,我们应该真正静 下心来,反思、盘点:
思想的统一促进了政治的统一,同时促进了人们统一观念的形 成,这种观念在长时期统一的状态下,又会强化人们对于统一的认 同和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出同质化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而随 着这种心理和情感的沉淀,必将成为一种稳定的民族情感的纽带, 成为维护统一的力量。——王保国《文化纽带与国家统一》
“三纲”是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 “五常”是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用来调整伦常关系的基 本原则。用以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试试看:品儒学思想,探帝王心声
主要内容
帝王心声
“大一统”
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的
“儒罢黜学百适家,应独了尊儒统术治” 者加大一强统中维护央政治集的权大一、统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实行仁政
感:汉代儒第学3课之汉新代的思想大一统
3、新思想内容 董生献策——台词设计
武帝二策问:先生所言甚合孤心。今朕即位以来,很想 光大汉家之基业,但收效甚微,这是什么原因呢?
董生二策答:无为有为皆有其理,而今我汉家天下,承 秦之弊,开国七十余载,虽有文景之功,但承袭黄老无 为之学,弊端日渐凸显,正是改弦更张,奋发有为之时。 臣斗胆,恳请陛下更化改制。 “《春秋》大一统者,天 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 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天不变,
探:独尊儒第术3课之汉源代的思想大一统
郡国并行制 黄老无为
• 汉承秦制
• 尊崇黄老
““包黄老括””“是是治政制指指身治 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因时制宜”, 轻 与徭 民薄休既又赋息要要尊发重挥经政自人济策然 的规 主律 观; 能动性,边 政地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