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总结

合集下载

变态心理学汇总

变态心理学汇总

变态心理学汇总第一节概述一、定义和对异常心理的解释1、与精神病学的联系和区别:相同点:具有共同的研究对象。

不同点:变态心理学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个体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

精神病学着重对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和康复。

2、精神分析对精神异常的解释:心理过程是潜意识的(命题一);性的冲动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命题二);不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固着);自我处理本我和超我矛盾时产生焦虑,后被压抑。

3、行为主义对精神异常的解释:由于兴奋和抑制的冲突造成的。

4、存在人本主义的解释:存在的焦虑,存在和责任的冲突。

第二节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1、正常心理的功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和改造世界。

2、心理正常与异常区分的方法:标准化区分(李心天)医学、统计学、内省经验、社会适应标准。

病与非病三原则(郭念锋):主、客观统一,含有无自知力;心理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

第三节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常见异常: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认知障碍: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自知力障碍情感障碍程度: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怖性质: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脑器质性损害:情感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增强意志缺乏意志减退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性抑制——木僵、违拗、蜡样屈曲、缄默、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

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错觉、幻觉。

知觉障碍:错觉、幻觉。

感知综合障碍。

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松弛、破裂性思维、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插入、思维被夺、思维云集、病理性赘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

思维内容障碍:妄想: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

变态心理学总结归纳

变态心理学总结归纳

情感倒错 表情倒错 紧张症 木僵 违拗症 刻板症 自知力障碍 主要类型 偏执型(妄想型):思维、感知觉、自知力障碍 紧张性:紧张性木僵、紧张性兴奋、自知力障碍 青春型(紊乱型):幻觉、妄想、自知力障碍 其他:单纯型
Chapter 4 心境障碍与自杀 定义——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
维和行为的改变。 诊断及症状表现: 躁狂发作 (自我估价过高、睡眠需要减少、比平时更健谈、意念飘忽、
随境转移、有目的的活动增多、过分参与某些享乐活动) 抑郁发作(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劳累感增加、活动减少 注意力下降、自我评价低、睡眠障碍、食欲下降) 抑郁障碍的特殊类型(季节性抑郁、产后抑郁、更年期抑郁)
惊恐障碍(极度焦虑状态的突然出现,通常伴有一些躯体障碍和灾难临头的想法) 多在成年早期发病 临床表现: 在情绪上,个体被强烈的疑虑、恐惧、或人格解体所击溃。 在生理上,急性应激反应,包括呼吸急促,头昏眼花,心跳加速,发抖,
或胸口疼痛
在认知上,个体认为自己可能是心脏病发作快要死了,或认为自己发疯失 去控制了
治疗: 心理动力学治疗(催眠,帮助病人形成并重新体验创伤的各个方面) 其他心理学治疗
Chapter 7 进食障碍 分类:
神经性厌食症
表现:拒绝维持体重在最低的正常水平 尽管体重已在下限,仍极度害怕体重增加 对体形或体重的感知障碍 成熟女性出现闭经现象
神经性贪食症
表现:暴食 进食行为不能控制 补偿性行为,导泻 自我评价过分受到体型体重影响
干预和治疗 行为治疗——强化 认知行为治疗——认知重建
反毒品的几个阶段: 减少供应-减少需求-减少伤害
Chapter 9 人格障碍 概念: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导致病人形成了一种一贯的反应个人 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特点:这种模式明显偏离特定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 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的适应不良, 病人为此感到很痛苦。 可以追溯到青少年和成年早期时

《变态心理学》考点总结

《变态心理学》考点总结

变态心理学:研究异常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行为异常的判断标准3:(对应课件上的7条英文)1.痛苦2.适应不良3.不可理喻或非理性的4.不可预测或失控的5.在人群中是少见的,统计上少见6.可观察到的不适7.对道德或理想标准的背离盖伦Galen将变态心理学分为三类:感觉错乱、记忆错乱、心理错乱变态心理学史上的四次变更:1.从黑暗愚昧走向复兴的比奈尔Pinel时期(人们从这个时期才开始对精神病人改变态度)。

2.从思辨走向实验的克雷丕林Kraepelin时期(开始给精神病进行现代的分类)。

3.从精神病人外部走向病人内心的弗洛伊德的变更(弗洛伊德是心理治疗之父)。

4.从医院走向社区的阿尔比Albee等人的现代变更(精神病人的病要在大的地方做治疗)。

变态心理学的现代分类:1.ICD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ICD102.DSM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4MD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CCMD3课件上“陈仲庚张伯源的分类”一部分神经症又叫焦虑障碍,即轻度心理异常。

CCMD3中将神经症分为五类:焦虑症(无特定对象)、强迫症、恐怖症(有特定对象)、躯体形式障碍和神经衰弱。

诊断分级时,神经衰弱最孙子,焦虑症次孙子、精神病性症状:幻觉、妄想、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性抑制以及不是由于焦虑抑郁造成的社会性退缩和紧张症性行为。

一旦有这些症状,就要建议做精神病诊断。

自知力:病人对自己疾病的辨认与识别能力。

是否有自知力是区别神经症与精神病的重要依据。

能认识到自己的不适,主动叙述病情,要求治疗,称自知力完整。

定向力:对时间、地点和人物的辨别能力。

有病的人先忘记时间-地点-人物,康复后的病人先记起人物-地点-时间,时间最早忘掉,最晚记起,以为时间最抽象。

出现定向力障碍与两方面有关:与脑损伤有关;与酒精吸毒有关。

DSM4的五轴诊断系统:(可能出简答,对应课件上的5条英文,其中2和3本课上没讲)1.主要临床障碍及其它可能引起临床关注的状况(DSM各章节的名称)。

变态心理学症状总结

变态心理学症状总结

变态心理学症状总结变态二字原本是生物范畴内的专业词汇,它指的是某些个体在发育的过程中突然出现了形态和构造上的变化,例如器官,性状的改变等等,后来又引入到了心理学领域,指的是精神的异常变化。

影视作品常常把变态描述得极为疯狂,他们的行为思想都与常人不同,一眼就能分辨出来,可在现实生活中,变态却不那么容易被发现,因为他们常常伪装的像正常人,唯有在某些特定时刻才突然暴露出原本的模样。

那么我们要如何精准识别出生活中的变态呢?不妨观察一下身边人有没有这4种,如果他的行为极度吻合,那么此人便很有可能是潜在的心理变态。

第一点,极度自恋极度自恋可以归属到变态心理学的范畴内,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也可以称之为巨婴心理。

心理成熟的标志便是能够为他人着想,而极度自恋的人通常只在乎自己的感受,他们认为世界就该围着自己转,所有的人都应该听从自己的命令,为自己所考虑。

这些人就像还没长大的孩子,但凡有一点不顺心,或是要求没能得到满足,他们便会大哭大闹,折磨对方。

人际交往需要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如果其中一方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不断地索取,那么另一方迟早会疲惫不堪,两人的关系也终将破裂。

如果你发现身边有人一味地强调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却不在乎他人的感受,那么你最好和他划清界限,否则只会被对方当成“工具人”。

第二点,情绪波动大,喜怒无常情绪是心理状态的外化表现,那些平易近人的人往往对自己的情绪有着较高的控制能力,不随意地向别人撒气发火是最基本的礼貌,不仅如此,他们还会考虑到周围人的感受,不随便释放消极能量。

然而生活中往往有一类心理状态不太健康的人,他们常常突然爆发,丝毫不给别人反应的机会,在他身边宛如抱着一颗定时炸弹。

第三点,反社会人格愤青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指代那些对大环境不满,经常愤世嫉俗的年轻群体。

这类人不光包括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其中还有一些心态不够健康的成年人,只不过他们平时伪装得很好,唯有和熟悉的人相处时,他们才会把所有的负能量都宣泄出来,例如指点国际大事,国内政策,亦或是谩骂讨厌的人。

《变态心理学》学习心得(25篇)

《变态心理学》学习心得(25篇)

《变态心理学》学习心得(25篇)《变态心理学》学习心得(精选25篇)《变态心理学》学习心得篇1一般人听到变态心理学,都会觉得有些不自然,因为变态这个词总是和怪异、恐怖的行为联系在一起。

心理学中的变态心理源自英文Abnormal Psychology,我觉得翻译成异常心理学会更易让人接受一点。

在hk实习的时候,就听说心理咨询师不同于精神科医生,只有那些不太严重的问题才能靠咨询解决;如果是脑器质性损伤,再怎么咨询都没用,必须要精神科医生用药物控制病情。

虽然我不是精神科医生,但仍然需要了解异常心理方面的知识,原因是辨别出没有精神障碍的案主,作为咨询对象,而将疑似有精神障碍的转介给精神科医生,以避免错把精神病人当作一般心理问题来对待。

听了郭念锋教授的8堂课,真是受益匪浅,他用简单的语言、生动的例子,把枯燥的异常心理学讲述的深入浅出,不仅记忆得快也方便理解,真不愧是中国心理学第一人啊。

尤其是他提到的例子,对于我这样没有经验的准心理咨询师来说,很有帮助。

比如有些家长称赞自己的孩子很聪明,是天才,能记住一年365天的天气预报,又或者能记住城市所有的地铁路线。

这时,我们就要警惕了,这孩子是否是在记忆方面有所障碍。

在记忆障碍里有一种症状叫作记忆增强,这是病理性的,表现为患者只专注于记忆某一件事,而且记得特别清楚,这类患者通常都是精神障碍的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也有可能是偏执狂。

作为80后的年轻家长,如果不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很可能还真的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儿童,还很骄傲的向朋友炫耀呢。

读写障碍也是在小学前半阶段常发的思维方面的疾病之一,在hk我就遇过一例,患有读写障碍的儿童分不清类似的字词,无法分辨b和d,p和q,对中文也是如此,左右偏旁的字他会写反。

如果家长认为这是因为孩子不认真读书,反而进行责骂,那对于孩子无疑是雪上加霜。

因此hk的家长都会在孩子在小学前去专业机构进行一些心理测量,防患于未然。

不仅是孩子,我们也要注意身边的大人。

变态心理学学习心得

变态心理学学习心得

变态心理学学习心得
学习变态心理学的心得:
1. 切忌跳过基础知识:变态心理学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一个分支。

在学习变态心理学之前,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坚实的基础,会导致对变态心理学的学习理解困难。

2.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变态心理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是需要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实验的参与,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变态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有效方式。

3. 不偏袒非理性观点:在学习变态心理学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公众对变态行为的议论和非理性观点。

作为学习者,需要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不偏袒任何一方,以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和讨论问题。

4. 多角度思考和批判思维:变态心理学是一个复杂的领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善于从不同的维度和角度看待问题,并运用批判思维来评估和解释现象。

5. 注意自我保护:学习变态心理学会接触到一些令人不安的案例和信息。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自我保护,避免过度沉浸于黑暗和恶劣的内容中,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最重要的是,在学习变态心理学时,要保持敬畏和尊重的态度。

对于变态行为和心理的研究,要坚持科学、严谨、客观的原则。

变态心理学的学习旨在理解变态行为的成因和机制,以便更好地预防和干预这些问题,而非用于满足好奇心和心理恶趣味。

心理咨询师考试--变态心理学知识总结

心理咨询师考试--变态心理学知识总结

变态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总结(第三版教材)
第一节变态心理学
第一单元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第二单元学科科史
第二节正常心理、异常心理及区别第一单元正常心理、异常心理的概念
第二单元心理正常、心理异常的区别
第三节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第一单元认知障碍
——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记忆/智能障碍、自知力障碍1、感知障碍
2、思维障碍
3、注意、记忆、智能障碍
4、自知力障碍
第二单元情感障碍
第三单元意志行为障碍
第四节常见精神障碍
精神分裂症、妄想性障碍、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人格障碍、心理障碍、癔症
第五节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
第六节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第七节关于健康心理学
第八节压力与健康
第三单元压力的临床后果和中介系统。

变态心理学总结(表格)

变态心理学总结(表格)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s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通常在创伤事件后经过一段潜伏期才发病。
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回避与创伤性事件相关的刺激或情感麻木,警惕性变高,内疚自责
躯体形式障碍
Somatoform
Disorder
Amnesia
表现出心理的混乱与定向障碍。丧失了情节记忆与外显记忆,保留着语义记忆、程序记忆与内隐记忆。
特点:逆行性,选择性,不关心症状,催眠可回忆
分离性漫游
Dessociative
Fugue
发作与停止突然,发作间有自我身份障碍,期间活动有目的性,创造出了新的身份,能维持自食其力。“清醒”后有二次遗忘。
转换性障碍
Conversion Disorder
身体机能障碍,对症状漠不关心,症状有选择性,催眠下可消除、变化机能障碍。
疼痛障碍
Pain Disorder
疼痛是真实感受并且损害了病人的健康,有强大的心理成分
身体畸形障碍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BDD
认为自己的外表十分丑陋,以致于不能履行正常的社会功能或是对自己小小的生理缺陷过分关注。
心境障碍
MoodDisorder
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
心境:微弱、长时间存在,内心世界的背景
单相障碍
抑郁症(三低)(*季节性|产后、更年期)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情绪(低落、缺乏兴趣、无价值感、自罪、激越)、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欲自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态心理学总结(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刘新民)第一章、绪论1、变态心理亦称异常心理或病理心理,它是指人们的心理活动,包括思想、情感、行为、态度、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产生变态或接近变态,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异常。

2、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研究异常心理和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它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异常的表现和分类,探讨其原因和发生机制,阐明其发生,发展和转变的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运用于防治实践。

3、变态心理学的任务从现象上描述异常行为从理论上揭示异常心理的原因和机制从应用上研究异常心理的评估和诊断从实践上探讨心理障碍的防治和省心健康的维护4、学习变态心理学的意义是异常心理识别和防治的需要对每一个人的身心健康都有帮助提供洞悉人生和社会的新视角5、影响变态心理形成的因素生物因素,遗传,脑结构,躯体疾病,神经生化,化学物质,性别和年龄。

心理因素,个性特点,认知因素,应对方式,社会支持。

社会因素,生活事件,日常困扰,工作应激,环境应激,文化应激,社会剥夺。

6、精神症状的识别方法纵向比较,即与过去的一贯的表现相比较,精神症状的改变是否明显。

横向对比,即与周围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一般限度。

具体情况分析,即要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具体分析和判断。

7、精神症状的特点症状的出现不受患者意识的控制;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症状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8、怎么做?首先确定是否存在精神症状;其次,应了解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严重程度。

第三,应善于分析各症状之间的关系;第四,应重视各症状之间的鉴别;第五,应学会分析和探讨各种症状发生的可能诱因或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第六章、心理障碍的基本症状第七章、应激相关障碍第八章、神经症与躯体形式障碍第九章、心境障碍一、躁狂症1、临床表现心境高涨/思维奔逸/意志行为增强/躯体症状2、分类轻躁狂/重性躁狂/谵妄性躁狂3、病程标准,一周二、抑郁症1、临床表现核心症状,情绪低落/兴趣缺乏/精力不足症状群,焦虑/自罪自责/精神病性症状和认知扭曲/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自杀/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自知力受损2、病程标准,2周3、特殊类型隐匿性抑郁症/更年期抑郁症/季节性抑郁症/产后抑郁症三、双相障碍是指目前发作符合某一型躁狂症或抑郁症标准,以前有相反的临床相或混合发作。

四、持续性心境障碍1、环境性心境障碍反复出现心境高涨或低落,但不符合躁狂或抑郁的标标准/社会功能受损较轻/病程标准两年2、恶劣心境持续存在心境低落,但不符合任一型抑郁的症状标准,无躁狂症状/社会功能受损较轻,自知力完整或较完整/病程标准两年。

五、心境障碍的治疗1、药物治疗抗抑郁药/抗躁狂药/抗精神病药2、心理治疗人际关系疗法/认知治疗/行为治疗/人本主义治疗/团体治疗3、其他第十章、自杀与蓄意自伤一、自杀1、概念自杀是由死者主动或被动付诸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各种死亡。

2、特点想死的主观愿望/属于自我实施的行为/行为导致死亡的结局3、过程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自杀死亡4、分类社会约束力层面,利己性自杀/利他性自杀规范约束力层面,失范性自杀/宿命性自杀5、理论社会学理论/心理病理学理论6、原因生物学,疾病/神经递质/遗传/神经内分泌激素/血清胆固醇心理学与行为学社会学,家庭环境/生活应激事件/社会改革和重大社会事件/失业或无业/文化习俗和法律法规/特殊场所二、蓄意自伤1、概念是指个体通过各种方式故意的直接的对自己身体采取的非致死性的伤害行为。

2、原因与机制(1)负性生活事件往往是自伤的诱发因素(2)心理缺陷是自伤的素质因素(3)社会支持缺乏是自伤的条件因素(4)自伤的生物学研究三、自杀危险的识别和防治1、自伤危险的识别(1)临床评估,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精神科检查(2)量表评估(3)自杀行为发生的前兆a.近期有过自伤或自杀未遂b.近期通过语言透露自杀意愿c.近期遭受重大挫折d.近期生理变化e.做自杀前准备f.重病患者行为反常g.某些精神病患者2、群体自杀预防(1)提高群众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2)建立健全社区心理咨询和心理保健网络(3)加强环境的控制和管理,限制自杀工具的方便易得(4)建立预防自杀的机构(5)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6)科学引导自杀个案的媒体报道3、临床工作中的自杀防治(1)药物治疗(2)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问题解决疗法/人际关系疗法4、危机干预步骤(1)评估(2)制订与实施干预计划(3)危机干预的后续随访第十一章、进食障碍进食障碍是指在某些具有生理、心理及社会文化特质的人身上发生的行为综合症。

进食障碍患者往往对肥胖有强烈的、甚至病态的恐惧,极度追求苗条,而这种追求有时是致命的。

一、神经性厌食1、概念神经性厌食也称厌食症,是一种复杂的进食障碍,单从字面上看,是由神经性原因导致的食欲缺乏。

2、特征患者对肥胖有病态的恐惧,对苗条身材过分追求,并出现体像障碍,最终发展为食欲缺乏。

3、临床表现限制性厌食症和暴食-导泄型厌食症4、流行病学特征(1)发病高峰,第一高峰在12-15岁,第二高峰在17-21岁。

(2)神经性厌食症的症状表现可能存在文化差异(3)有2/3的神经性厌食症患者有一种以上的情感障碍(4)有20%-80%的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可被诊断为人格障碍二、神经性贪食1、概念神经性贪食又叫贪食症,是以频繁发生和不可控制的暴食为特点,继而有防止体重增加道的代偿行为,如自我诱吐、使用泻剂或利尿剂、禁食等。

2、临床表现(1)对肥胖的过度恐惧,很看重自己的体重(2)神经性贪食患者可共病其他精神障碍(3)自我催吐是常见症状(导泻型和非导泻型)3、流行病学特征神经性贪食远比神经性厌食常见,约90%为女性,发病年龄为15-29岁,平均发病年龄为18-20岁。

三、其他1、暴食症暴食症以反复发作暴食行为特点,该疾病在很多方面和神经性贪食比较相似,但患者不会采取绝食、过度运动和导泻等行为。

2、神经性呕吐(1)神经性呕吐又称心因性呕吐,指一组以自发或故意诱发反复呕吐行为特征的心理障碍,无器质性病变基础,除呕吐外无明显的其他症状,呕吐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2)诊断标准反复发作进食后呕吐,呕吐物为刚吃进的食物糜;体重减轻不显著;无害怕发胖或减轻体重的想法;无导致呕吐的神经系统和躯体疾病,没有其他癔症症状。

3、儿童肥胖症基因肥胖/社会心理/环境/药物/脑外伤4、异食症异食症是指反复以不利于生长发育或社会习俗所不能接受的无营养物质为食物。

主要由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和社会心理剥夺造成。

四、进食障碍的理论解释1、社会文化研究经济和文化因素/美的标准/2、情绪及认知因素全或无的极端想法/选择性概括/过分化概括/夸大事实重要性/内归因3、心理动力学观点4、生物学研究遗传因素/营养障碍/下丘脑功能障碍/其他因素5、人格与家庭因素人格,低自尊、低自我评价、高神经质水平、完美主义倾向家庭,扰乱的家庭关系似乎是一些患者的特征6、儿童性虐待五、诊断与治疗原则1、进食障碍的诊断要点2、进食障碍的治疗厌食症的治疗,药物治疗/个体治疗/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精神分析贪食的治疗,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关系疗法暴食症的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关于营养和减肥的正确信息3进食障碍的预防-----集体健康教育干预第十二章、睡眠障碍一、睡眠1、概念睡眠是与觉醒状态交替出现的生理状态2、睡眠阶段快速眼动期(REM)与非快速眼动期(NREM)3、睡眠的节律起搏点-----下丘脑视交叉上核4、睡眠的意义保存能量/适应生态的需要/对记忆的影响/促进生长和脑的发育/消除疲劳、恢复体力5、睡眠质量评价时间是否充分/是否规律/是否有异常行为/是否有不良感觉/是否影响生活/睡眠异常持续时间二、睡眠障碍的理论解释1、生物学研究遗传因素/体温变化/生物节律/躯体疾病/生物易感性2、心理社会因素睡眠期待/文化差异/内心冲突/不良睡眠习惯/错误的认知/感知不良3、应激与环境因素生活应激/睡眠环境/生活行为和睡眠习惯4、其他慢性疼痛/焦虑障碍/抑郁障碍/慢性疲劳综合症/交互作用三、失眠症1、概念失眠症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是指睡眠的启动和维持或睡眠形式发生障碍致使睡眠的质量不能满足个体需要的一种状况。

2、临床表现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早醒/担心失眠/躯体症状/其他3、诊断排除各种躯体疾病或其他疾病的并发症状,焦虑症以入睡困难为主,抑郁症表现为顽固性早醒客观标准,睡眠潜伏期延长(大于30分钟)/实际睡眠时间减少(小于6小时)/觉醒时间增多(大于30分钟)4、治疗要点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祛除病因/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森田疗法)四、嗜睡症1、概念嗜睡症又称原发性过度睡眠,指白天睡眠过多,不是由于睡眠不足、药物、酒精、躯体疾病所致,也不是精=精神障碍的症状。

2、临床表现和诊断发作性睡病/反复发作性过度睡眠/特发性过度睡眠/创伤后过度睡眠/其他原因继发嗜睡症状3、治疗要点药物治疗(中枢兴奋药)与行为治疗五、睡眠-觉醒节律障碍1、概念是指睡眠-觉醒与所要求的不符,导致对睡眠质量的持续不满足状况,病人对此有忧虑或恐惧心理,病引起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

2、病因生活规律失常/心理社会压力3、临床表现与诊断睡眠时相延迟型/时差综合型/轮班型4、治疗要点调整患者入睡和觉醒时间六、睡眠觉醒障碍1、概念睡眠觉醒障碍主要表现为由睡眠向觉醒移行过程中,意识尚未完全清醒状体下出现的轻微行为障碍。

2、睡行症睡行症过去习惯被称为梦游症或夜游症,是一种在睡眠过程中尚未清醒而起床在室内或户外行走,做一些简单活动的睡眠和清醒的混合状态。

3、梦魇症是指睡眠中被噩梦突然惊醒,以恐怖不安或焦虑为主要特征的梦境体验,且对梦境的恐怖内容能清晰回忆,并心有余悸的一种睡眠障碍。

4、夜惊常见于儿童的睡眠障碍,主要以反复出现从睡眠中突然觉醒并惊叫、哭喊,伴有惊恐表情和动作,以及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出汗、瞳孔扩大等自主神经兴奋症状。

第十三章、人格障碍一、概述1、概念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2、原因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依附,家庭环境,社会认知)、3、成分特定特质维度/认知/情绪的极端化/自我概念4、特点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可能有脑器质病变/人格显著的持久的偏离了社会范围/情感行为异常/无自知之明/能应付一般日常生活二、分类与表现1、界定型分类(1)A簇包括偏执型、精神分裂样和精神分裂型(2)B簇,包括反社会型、边缘型、表演型和自恋型(3)C簇,包括回避型、依赖型和强迫型2、维度型分类情绪失调型/去社会化型/去抑制型/强迫型/奇异寻求型3、维度-界定型分类4、临床表现(1)偏执型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对周围事物敏感、多疑,评价自己过高,自命不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