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理论

合集下载

变态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变态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基本概念
强化(正、负)与强化物、操作与操作性刺激和辨 别刺激
操作性疗法
选择性正强化 选择性惩罚 消退 躲避学习 塑造
I. 认知疗法 II. 认知-行为疗法 III. 评价
基本观点:心理事件会导致行为
心理事件:预期、信念、记忆、解释等
方法:
改变效能预期 改变消极评价 改变归因 长期信念的改变
第一节、经典的四大心理学流派 第二节、多维综合模型
一. 心理动力学派 二. 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 三. 行为模型 四. 认知学派
I. 人格的三个结构:本我、自我与超我 II. 焦虑及防御机制 III. 性心理发展阶段 IV. 新精神分析理论 V. 精神分析疗法 VI. 心理动力理论的评价
本我:快乐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道德原则
自由联想 梦的解析 移情 阻抗 设置
无法验证的非科学性 对治疗的评价?
对来访者的要求 适用病症
I. 自由和选择 II. 责任 III. 意志力 IV. 对存在主义疗法与人本疗法的评价
I. 巴甫洛夫与经典条件反射 II. 华生与行为主义的兴起 III. 斯金纳与操作性条件反射 IV. 对行为模型的评价
2. 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3. 选择一个你比较喜欢的疗法,扩充阅读,并 进行对症练习,试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疗法 介绍、或治疗方案设计。
一. 情绪 二. 社会文化和人际关系因素 三. 生命全程发展观
I. 情绪现象 II. 情绪的成分 III. 愤怒与心脏 IV. 情绪和病理心理学
邪教和其他可怕的事情 性别因素 社会对健康和行为的影响 社会病耻感 心理社会侏儒
1. 列表总结四大心理学派对于变态心理的解释 以及适用性的异同。
Anna Freud Melanie Klein D.W.Winnicott Otto Kernberg Heinz Kohut H.S.Sullivan Karen Horney Erich Fromm Erik Erikson

变态心理学及健康心理学知识

变态心理学及健康心理学知识
– 17世纪中叶开始—唯物的思维 • 神经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 法国医生布罗卡(Broca):大脑额下回萎缩后,语言运动功能丧失 • 帕斯德(pasteur):对身体疾病提出“细菌理论”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心理
生物
社会
异常心理
心理学模式
精神分析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 人本-存在主义理论
➢弗洛伊德理论观点: 潜意识、性及童年决定论
• 欧文.亚龙
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 心理及其区分
• 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 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的功能
• 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 – 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的生存发展 – 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 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 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 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一、标准化的区分
• 4.社会适应标准 – 是否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 正常与异常主要是与行为的社会常模比较而言的 – 是否符合社会准则或社会常模(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 异常 • 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 • 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产生不适应现象(由于器质或功能的缺陷或两者兼而 有之)
非理性冲动冲破防线,就会产生异常行为。如果冲不破防御,就会形成潜意识层次的痛 苦,会以梦、口误或失误行为等表达。 ---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
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和问题:
(1)未认识到出生几年之后人格的变化 (2)强调本能而忽略社会影响 (3)对人类本性的消极描述
1、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两个基本命题
潜意识 性的冲动
二、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变态心理学知识资料

变态心理学知识资料

幻觉分类三
按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 (1)功能性幻觉 在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 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觉。功能性幻听与正常知觉 同时出现、同时存在、同时消失,两者互不融合。 (2)思维鸣响或思维回响 ,是特殊形式的幻觉。 表现为患者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思维鸣响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3)心因性幻觉 是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 幻觉的内容与精神刺激因素有密切的联系。仅仅 见于应激相关精神障碍、癔症等。
4、社会适应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能够维持着生理心理的 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 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 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亦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性行为。
四、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
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 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 地生存发展; 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 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 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3、它能使万物之灵的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 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 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
一、感知障碍 1、感觉障碍 2、知觉障碍 3、感知综合障碍 二、思维障碍 1、思维形式障碍 2、思维内容障碍 三、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 1、注意障碍2、记忆障碍3、智能障碍 四、自知力障碍
一、感知障碍
1、感觉障碍 2、知觉障碍 3、感知综合障碍

2024版年度变态心理学第3版王建平

2024版年度变态心理学第3版王建平

采用物理方法如电疗、光疗等, 辅助改善心理疾病症状和促进康 复。
2024/2/2
25
家庭支持与社会资源整合
家庭支持
家庭成员提供情感支持、生活照顾等,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和增 强康复信心。
社会资源整合
利用社会资源如康复机构、志愿者服务等,为患者提供康复辅助和 社交支持。
政策法规支持
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心理疾病患者的权益和提供康复支持。
变态心理的产生往往不是单一因 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相 互作用的结果。生物因素、心理 因素和社会因素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共同导致变态心理的 出现。
发展的观点
变态心理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 程,不同阶段的影响因素可能不 同。因此,在分析和理解变态心 理时,需要考虑到发展的观点, 关注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和需求。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及行 为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旨在揭示心理 异常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发展历程
变态心理学经历了从描述性、解释性 到实证性的研究历程,逐渐形成了现 代变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4
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心理异常现象,如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异常。
2024/2/2
预防与康复
变态心理学注重心理异常的预防和康复工作,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途径,提 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6
02 变态心理分类与 诊断标准
2024/2/2
7
常见变态心理类型
焦虑症
抑郁症
包括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 社交焦虑等,表现为过度担 忧、紧张不安、恐惧等症状。
2024/2/2
增强心理韧性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简史
早在公元前4、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已经开始对人的变态心理进行过一些描述和研究,并试图用朴 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心理异常现象。他反对以求神诅咒等方法对待患者,认为应从患者的身体和大脑中寻找致 病原因。
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另一位古希腊医生阿斯克列皮阿德斯首先使用了“心理障碍”与“心理不健全”的术语。 此后,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变态心理学逐渐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领域,使有关变态心理的研究从思辨转向实验, 从患者的外部表现进入其内心活动。
对于异常心理的认识,应该首先了解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多种心理障碍的组合状态)、精 神病等概念的异同。上海地区已经把变态心理学扩充为《异常心理学》,里面除了心理障碍以外还包含了“一般 心理问题”的内容。但像自学考试版的《变态心理学》就不包括这一块,所以不需要考虑一般心理问题的介入。 而在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当中,考试的重点为:心境障碍、神经症、应激障碍、进食和睡眠障碍四个部分。一般 出简答、论述题也以这四块内容中为主,其他的诸如人格障碍、精神病、与发展相关的心理障碍、老年人心理障 碍等等则次要一些。
研究对象
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变态心理学的这个定义,明确地指出了它是 以研究各类形式的变态心理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精神病学的对象。不过,针对 同样的对象,两门学科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变态心理学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 发展的影响;
感谢观看
躯体治疗包括精神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生理治疗和外科治疗。20世纪50年代初,精神药物问世之后, 改变了以往对严重的行为碍障束手无策的状态。精神药物对幻觉、妄想等表现的精神病性障碍以及躁狂症抑郁症、 焦虑症等情感障碍,都有显著治疗效果。30年代开始使用的胰岛素治疗,已为精神药物所取代,电休克治疗几乎 极少应用;对一些严重的难以治愈的变态心理,也很少使用对症性精神外科治疗。此外,包括心理治疗、躯体治 疗、工作治疗、文娱治疗的综合性疗法,效果显著,被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所重视和采用。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是按照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去研究异常心理现象。

从变态心理发展过程看,越来越将异常心理看作心理障碍,看作疾病,所以变态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与临床精神病学涉及范围大体相同,他们的不同点:其一,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范围的理论体系,临床精神病学是精神病学理论体系。

其二,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分支学科,临床精神病学是医学分支学科。

学科简史一、早期学说公元前400 年,古希腊医学之父Hippocrates 提出了体液学说,认为人的心理差异和性格差异都与体液密切相关。

人体存在4 种体液:血液生于心;黏液生于脑;黄胆汁生于肝;黑胆汁生于胃。

4 种体液正常混合人则健康,抑郁症是黑胆汁过多,焦虑症恐怖症是黄胆汁过多。

二、现代学说1. 精神分析理论首创19 世纪末,盛行20 世纪,他不仅是精神病理学和医学心理学主流派,也是西方哲学,文学,艺术,美学的主流派。

创始人Freud。

在探讨神经症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中,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来源于著名的Anna 病历。

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由心理结构;人格结构;性本能;梦解析;心理防御五部分组成。

2. 行为主义理论,理论基础是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是20 世纪中期创立的。

3. 认知理论Beck和Ellis在70年代提出认知理论。

Beck认为认知区分两个水平,表层的认知是我们意识到的,深层的认知是潜意识的信念。

这种信念影响着表层认知,而表层认知又影响着情感,行为, 生理唤醒水平。

4. 人本主义理论20世纪50年代由Rogers和Maslow创立的,Rogers认为个体都具有自己选择成长方式发展和提高方式。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真诚”和“共情”是走向自我实现的要素。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1. Maslow正常心理十项参考有充分的适应能力;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有恰当的评估;生活目标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人格完善;有学习能力;人际关系良好;能控制情绪;个性发挥不违背集体利益;个性要求不违背社会规范。

变态心理学(05626)

变态心理学(05626)

《变态心理学》(代码5626)第一章诸论名词解释(P2)心理障碍: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义的概念。

一般认为,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定义心理障碍有3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P10)标准化:标准化是一个过程.通过标准化的过程可以确定一组标准或常模。

这组标准可以用于测量、计分和统计分析的全过程。

常模可因标准化时选取的样本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有年龄常模、职业常模、性别常模等。

第一节变态心理的定义及其历史(名词识记p2 )变态心理的概念:变态心理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义的概念。

一般认为,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判别变态的基本元素:7个元素:痛苦、适应不良、不合理、无法预测和失去控制感、少见的和非传统的、其他人感到不适、违背标准。

(识记P3)定义心理障碍的3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和损伤;非典型性反应.对于理解和治疗心理障碍来说,有必要考虑个体的种族和文化上的差异。

(P3) 变态心理的发展历史:1.对变态心理的认识:早期的认识中包含超自然的解释,生物学观点和心理学观点;现在的观点则强调的是系统综合;2.对变态心理的治疗:从对精神病病人的隔离到人本治疗的发展。

第二节几种变态心理学理论(领会p6-9)经典4大心理学派对变态心理的基本观点1心理动力学派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有意识或无意识)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

他们认为,人内部的欲望和动机是一些相互冲突的力量,如果冲突解决得不好或未得以解决,它们就会引起焦虑、悲伤,人们将通过一些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除这些焦虑和悲伤。

2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强调自由和选择以及责任和意志力在成长中的作用,相信个体必须要自由的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才是它们的真正欲望和目标。

他们认为,如果个体选择躲避自己的责任并把自己看成的软弱的、无助的,其结果是过着空闲、不真实及丧失功能的生活。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一、变态心理学:以心理和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定义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心理异常造成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伤等等。

变态心理学学习心理异常的症状是为了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侧重研究和说明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和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精神病学为了诊断精神障碍和进行治疗侧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障碍的预防与康复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1、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对心理异常的说明:固着(性心理发展受挫),焦虑(本我和自我的冲突的矛盾),压抑(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所以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2、行为主义的解释:巴普洛夫:神经症和精神病的产生是由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认为心理异常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三、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保障顺利适应环境,正常进行人际交往,正常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四、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区分1、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医学标准,统计学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2、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郭念锋: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自知力)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知情意是完整统一协调一致的)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八、心理健康: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应的状态区分心理正常心理健康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心理不健康(从刺激的性质、反应的持续时间、反应的强度和反应是否泛化四个方面来区分)一般心理问题心理冲突是常形的,→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

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冲突时常形的,持续时间限在半年之内→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持续时间较长、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主义对异常行为的解释
病因
行为异常是通过条件反射、模仿学习、错误强化 等习得的
治疗
行为治疗-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消退旧的行为方 式,建立新的适宜反应
方法
各种行为治疗方法
• Rose很害怕蜘蛛。如果事先没有人检查确认某个房间里没有蜘蛛,她就 不进那个房间;同样,如果没有经过家人的检查,她也不会到客厅或楼 梯去。除非有人为了安全替她检查房子,否则她整个夏天连续几个月都 只呆在一个房间里。如果看到一只蜘蛛,她会血压上升,出现惊恐发作, 并迅速跑到尽可能远的地方去。她被诊断为蜘蛛恐怖症。
育、能量的利用、情感的反应 激素可能与某些特定的心理障碍有关
遗传的影响
遗传的影响
对于生物学模型的评价
对于病因的解释
遗传、神经生化、内分泌、神经系统等
诊断系统 治疗方法
医学治疗方法、药物
心理学模型
心理动力学模型 认知行为模型 人本主义模型 社会和人际间关系的观点
心理动力学模型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对异常行为的解释 治疗方式 对心理动力学模型的评价
意识层次论
意识的冰山理论
人格结构
本我、自我和超我
心理动力学模型
S.Freud的观点:
意识、前意识、无意识 人格构成: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遵循至善原则 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 性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
躯体神经系统 植物神经系统
神经元和神经递质
神经元和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传递冲动
对心理病理过程起着重要作用的神经递质:
乙酰胆碱、多巴胺、内啡肽、GABA(r-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 素、五羟色胺等
神经递质 5-羟色胺 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 γ-氨基丁酸
基本障碍 减轻抑郁 减轻强迫障碍 加重精神分裂症 减轻抑郁
人本学派强调成长和 自我实现,而不是治 愈疾病或缓解症状
人本主义模型对异常行为的解释
病因:
个体具有的指向健康和个人成长的自然倾向受 到了阻碍或歪曲,无法发挥作为人所具有潜能
治疗:
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个体朝着具有社会建 设性和个人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
来访者中心治疗法
对人本主义治疗观点的评价
现代心理动力学治疗师通常更加关注病人 当前的生活,尤其是他的个人关系。
现在大部分心理动力治疗不用那么密集。 治疗师和病人通常一个星期见1到2次面, 持续几个月或几年
对心理动力理论的评价
首次运用心理学原理解释异常现象 其理论、概念、方法等至今仍具有影响力 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局限
人本主义模型
减轻焦虑
治疗 三环抗抑郁剂 选择性 5-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
吩噻嗪 利血平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三环抗抑郁剂 本二氮类
作用机理 防止重吸收 防止重吸收
阻塞受点 阻塞小泡储存
防止降解 防止重吸收 提高 GABA
神经内分泌系统
指挥中心:下丘脑。 产物:激素,通过内分泌腺释放入血液 影响:性功能、食欲、睡眠、生长和发
新弗洛伊德学派
代表人物:荣格、阿德勒、霍妮、萨文 利
弗洛伊德理论完善过程中的三个趋势: 1.明确的强调自我。 2.认为儿童的社会关系决定正常和变态
的发展。 3.倾向于延长关键的影响发展的时期
现代动力学治疗
改进了的精神分析:
治疗师更积极的参与治疗对话,面对面的 接待病人(已经比较少使用一些躺椅了)
对行为治疗理论的评价
实验室研究、客观性 行为治疗理论的局限
认知理论的背景
埃利斯:
➢ 不合理信念 ➢ 合理情绪疗法
➢ 贝克
➢ 认知曲解:夸大、高度概括化、选 择性提取等
认知治疗理论观点
情绪、行为是受认知影响的 认知的歪曲、非理性信念是心理障碍产
生的原因 病因:
歪曲的认知、不良思维方式、错误认知图式
治疗方法:
认知重建、认知行为矫正等
认知性评估
归因
内归因vs外归因 宽泛vs具体 长期稳定 vs不稳定
自我效能
结果期望 自我效能期望
有关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型
生物学模型 心理学模型
生物学模型
中枢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遗传的影响 对生物学模型的评价
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大脑和脊髓 大脑的结构 中枢神经系统基本功能是储存和传递信息 当中枢神经系统出现问题时,可能引起行为、
人格的巨大改变
外周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是一组神经纤维将指令从中 枢神经系统传到躯体其它部位
• 治疗师用一种深度肌肉放松程序教她进行放松训练。同时,设计一套在 脱敏程序中使用的刺激层次。他还设定了这一程序的目标:能够没有焦 虑地进入可能有蜘蛛的房间,并能够杀死在房间内发现的蜘蛛。她和治 疗师构建的初始刺激依次包括:
– 蜘蛛的素描图 – 真蜘蛛的图片 – 一只装在罐子里的死蜘蛛 – 一只放在桌子上的死蜘蛛 – 一只装在罐子里的活蜘蛛 – 一只由治疗师控制的活蜘蛛 – 一只自由活动的活蜘蛛 • 在每种场合下她都使用放松技术,并在多种场合下按照刺激层次依次暴 露在相应的刺激前。每一次都要一直呆在该刺激前,直到完全感到放松 和平静。
心理防御机制
其他:抵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隔离、理智化、认同等
弗洛伊德关于正常行为和变态行 为的解释
正常人格
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平衡
变态人格
无理性的内驱力驱动,并由儿时的经历所决定 焦虑导致严格的不合理的防御反应
心理动力学的治疗方法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四种基本 技术:
自由联想 梦的分析 阻抗分析 移情分析
• 一旦她能够放松地面对活蜘蛛,就进入第二层次: – 进入有一只不能自由活动的蜘蛛的房间 – 进入指导有蜘蛛的房间,并拍死它 – 进入可能有自由活动的蜘蛛的房间,并能坐在房间里呆上几分钟
行为主义的治疗方法
应答条件反射和消退:
系统脱敏 暴露疗法
操作条件反射 多成分治疗 新激进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和预防
强调人类具有对自己负完全责任的能力,以全 新的角度来理解异常行为
人本主义观点的局限
认知行为模型
行为治疗理论观点 认知治疗理论观点
行为治疗理论观点
经典的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原理 操作性条件作用(Operant conditioning)原理 模仿学习(Modeling)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